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博物館「再」定義中:來聽聽贊成和反對的聲音

2021/03/18
閱讀數 : 1458

作者/攝影:林玟伶(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第25屆國際博物館協會京都大會,最受矚目的議程即是修正博物館定義,雖然最後投票決定(396票贊成延後決議,157票反對延後,共有70.41%投票者支持延後決議。)需要對博物館定義有更加充分討論,延至明年巴黎常會再繼續研議。這個與現有博物館定義截然不同的新版本,凸顯了當代博物館與社會的關係需要更加接近,主張博物館對其社會責任與角色採取更明確的政治立場。

反對新定義,支持延後決議的立場,可分為幾種層次:第一、認為新定義的發展階段,未徵詢各國國家委員會的意見,缺乏對程序的尊重;第二、對於某些參考ICOM定義為其博物館立法的國家,新定義捨棄了普遍認可博物館在收藏、展示、教育、研究與娛樂等功能,恐怕新定義的語彙對於政治人物過於遙遠而無法產生共鳴,進而影響博物館的補助;第三、認為新定義的用詞有所爭議,例如「多元聲音」(polyphonic)、「民主化」(democratising),更甚者主張該定義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宣言、流行的價值觀。

正如學者Sandell(2003)曾經提到「博物館作為社會共融之代理人」一職的過程,往往遭遇來自博物館界根深蒂固的態度,或是缺乏認知等阻礙而無法順利推動,需要從促進機制與強化機制上來鼓勵博物館整體組織的變革,以及從業人員在觀點思維上之轉化。對於新定義的擁護者而言,新定義對博物館人致力追求的社會正義實踐背書,新定義發展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Museum Definition, Prospects and Potentials, MDPP)主席Sandahl主張新定義不是空泛的流行語,它代表著一種價值觀,一種博物館從業人員的準則,藉此來運作博物館。

新定義指向博物館傳統的未來,如此改變或許需要更多時間與倡議。然而即使是反對新定義為首的法國代表(新定義是否通過,成為國家委員會的角力對抗,一般來說,以法國為首,包含義大利、西班牙、德國、加拿大、俄羅斯、伊朗、以色列反對新定義;美國、英國、荷蘭、丹麥、澳洲則贊成新定義。)也支持需要重新思考博物館的定義。儘管新定義是否被採納仍是未定之數,卻成功地引發全球博物館專業人員對於「什麼是博物館?博物館要做什麼?」的思辨與討論。


來自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專業人員齊聚一堂,共同討論「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資訊來源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