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與加拿大原住民藝術中心國際交流合作《加拿大原住民藝術特展》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投注於原住民文化推動與保存已近三十年,範圍也不限於臺灣境內,與諸多國際夥伴進行緊密交流與合作。在過去二十餘年,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CTOT)持續也與臺灣的原住民夥伴進行全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論是在文化藝術、政策研究或是語言保存等領域都收穫了豐碩的成果,也從與臺灣原住民夥伴的合作中與夥伴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本次的展覽《生存與抵抗:加拿大原住民藝術展》便是基於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與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長達20餘年的友誼而構建出的成果。
自2022年9月起,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展開為期18個月的臺加交流年,本展《生存與抵抗:加拿大原住民藝術展》是交流年計劃中的一大亮點。加拿大的原住民共有三個族群: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梅蒂斯人(Inuit)和因紐特人(Métis),這三個族群各自都有令人驚嘆的豐富文化及傳統。但他們在過去數百年來遭遇的經歷與對傳統文化社會的毀滅性打擊,至今仍然是加拿大原住民族難以抹滅的傷痕。在現今的社會,許多加拿大原住民族掙扎於過去歷史遺留至今的諸多困境,如同臺灣原住民一般,在土地、資源分配不均、傳統文化消逝、身分認同等議題上,然仍尋求著公平的解決之道。近年來,原住民藝術雖然已在臺灣大力推行,但許多觀眾仍對這個題材相當陌生,抑或是存有刻板印象,對原住民藝術的理解仍停留在圖騰、雕刻、珠飾文化上。秉持著藝術是沒有疆界與限制且美是具有共通性的理念,本次展覽致力透過藝術將作者想傳達的世界展現給觀眾。
展覽
本次展覽自112年3月2日至5月31日,共分成三個場所展出,分別是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美術分館及順益藝廊(Shung Ye Gallery)。本展覽由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與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CTOT)及加拿大原住民暨北方事務部(CIRNAC)下轄之原住民藝術中心(IAC)共同主辦,以原住民藝術中心(IAC)借出的加拿大當代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為核心,集結了18位來自不同族群的藝術家,以不同的媒材及手法展現各自關心的議題。
本展共展出30組加拿大當代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作品形式多元,包含畫作、複合媒材、影像作品等。作品主題面向廣泛,聚焦在土地、世界觀、身分認同與文化傳承、女性主義、抵抗等議題上。
生存空間與領地議題一直在原住民相關議題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不論是臺灣或是加拿大的原住民,從祖先傳承下來的傳統領域不僅乘載著生存所需的一切,更是與先祖及神靈的連結,當土地及資源被外來者侵奪,原住民與土地的連結被切斷,生存面臨考驗。Melissa General的影像作品〈填海造陸(Mohawk)〉透過影像中藝術家身披象徵臍帶的紅布走入森林及湖泊中,展現原住民族與自然及土地的緊密連結。
本次展覽也展出一系列呈現原住民傳統生活及世界觀的作品,Germaine Arnaktauyok 的作品以手繪及蝕刻版畫的方式描繪因紐特族的神話傳說及文身傳統。Megan Kyah-Monteith以油彩逐格動畫作品〈獵鯨:我想大家都在這(Whale Hunt : I think Everyone is Here〉描繪族人一起捕鯨的生活記憶。
身分認同問題來源於原住民原有的文化傳承被入侵者切斷,在當代主流社會中,如何重構自身文化,尋回自己的文化根源並繼續傳承,不同的藝術家給出不一樣的回答。Barry Ace的作品〈串珠抽象(Beaded Abstraction)〉與〈水下豹的記號(從表面之下)(Sign of the Mishibijiw(From Beneath the surface)〉以當代的電路板、電阻器等材料結合傳統的串珠工藝,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結合在一起。
原住民女性可能會因為女性身分與原住民身分的疊加而面臨更深的壓迫,Rebecca Belmore的〈邊緣(Fringe)〉是本次展覽中直面女性議題的作品中一件相當具衝擊力的展品,受傷的女性展示著已縫合但未康復的傷痕,展現雙重的壓迫造成的創傷與女性的堅強及反抗。
自1960年代以來的原住民運動,原住民族基於對自身所承受的不公平而展現出的反抗屢見不鮮。Scott Benesiinaabandan的〈微抵抗系列(little resistances〔series〕〉將家庭照片與原住民抗爭事件融合在一起,展現事件與小人物之間所產生的連結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