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相遇在藝想世界的奇妙探險!2024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開幕
相遇在藝想世界的奇妙探險!2024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開幕
作者:林婷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於2024年4月3日正式開館試營運,在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山本里顯與臺灣石朝永建築師事務所的巧思下,結合自然地景的純白三角建築體成為桃園青埔的嶄新風景,以「藝術山丘」之姿開啟大眾對兒童美術館的想像。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特殊的三角建築體及斜面屋頂的步行長廊躍入大眾視野。(范文芳 攝影,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博物之島專文】大人練習聽、小孩練習說:不只是YES or NO的「兒童參與」博物館 帶領孩子探索桃園的過往及未來! 開館展「探險未來」,以「容器」、「地圖」、「自然」、「移居」四個主題切入城市的多元面貌,邀請觀眾在美術館園區展開冒險,跟隨藝術家的目光探索「桃園」。 展覽透過藝術作品呈現在地性,並配合工作坊與互動設計,刺激兒童五感,啟發思考,在玩耍中學習!如藝術家REACH的《CITY MAP》透過工作坊與兒童合作,在牆面一同創作桃園埤塘意象的大型塗鴉,藉此認識桃園地景特色。   REACH《CITY MAP》以塗鴉創作展現桃園千塘之鄉的獨特景觀。(透島影業 攝影,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而段存真的《城市軌跡》則以白色彎曲軌道及多扇拱門勾勒城市流變不息的形貌,觀眾可親手滾動軌道球,感受穿梭、遊走於城市中的虛實感官體驗。   段存真《城市軌跡》透過滾球動作,帶領觀眾感受城市的多變意象。(范文芳 攝影,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敲擊與翻閱,聽見石頭的聲音 館方也邀請澳洲科技藝術團隊ENESS籌劃「長出一扇門的石頭」特展,集雕塑、科技、故事等多種跨領域元素,創造逗趣可愛的互動裝置藝術作品。觀眾可透過觸摸、敲擊石頭雕塑,聆聽石頭背後的故事。該展覽採線上預約,5月份場次將於4月25日開放預約。 此外,館內設置兒童藝術圖書空間,提供親子觀眾在充滿動態的互動探索中,擁有較為靜謐的共讀時光。 ENESS《長出一扇門的石頭》邀請觀眾透過敲擊喚醒沉睡的石頭,等待黃門開啟以聆聽各種石頭的故事。(凹焦 攝影,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 【博物之島新訊】在博物館中跑、跳、碰!與Young V&A一同探索創造力的多元想像 反思兒童互動展覽的空間需求 作為臺灣第一座以「兒童」為主要觀眾的美術館,該館代理館長張至敏於開幕記者會提及,希望強化觀展的感官體驗,將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打造成「遊樂化」的展館。在強調五感和互動性的理念下,也使我們可以思索美術館在營造空間美感的同時,如何滿足兒童、家庭觀眾的觀展需求? 如該館狹長的展覽空間及走道,固然可產生具延伸性的視覺效果,卻也在人潮擁擠時增加碰撞的風險。另一方面,建築採用大量玻璃落地窗的設計,有效利用自然光營造敞亮通透的氛圍,然而,對於活動力高的兒童而言,在空間上如何兼顧展覽體驗及避免透明玻璃錯視帶來的危險,也值得我們思考。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三樓的工作坊場地,現作為展覽空間使用。(吳欣穎 攝影,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結語:兒童美術館的探索與展望 桃園市立美術館自2018年成立,歷經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八德館、橫山書法藝術館先後揭幕,桃園美術館本館也預計於2026年完工,將與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相互對望,共造大三角樣貌成為桃園的城市門廊(City Gate)。 兩館未來除了空中通道的連通之外,勢必在服務空間、展覽、活動等面向會有更加緊密的連動。開幕並非終點,而是追尋理想的中繼點,未來還有無限可能性等待探索,或許還是要回到館所核心:如何創造一間以兒童視角出發的美術館? 【博物之島專文】以兒童之眼講述困難歷史:史前館研究盧梅芬專訪(上)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4/27
解密!追查犯罪歷史與刑偵故事:溫哥華警察檔案博物館
解密!追查犯罪歷史與刑偵故事:溫哥華警察檔案博物館
黃憶欣(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管理碩士、加拿大資深媒體工作者) 溫哥華警察檔案博物館(Vancouver Police Museum and Archives, VPMA)坐落在唐人街和蓋士鎮間歷史建物群中,對面是市中心社區法院,旁邊仍是市警局辦公室與警車頻繁進出的入口,因此造訪該館時頗有今昔對比的臨場感。雖與警局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但該館是一家獨立的博物館,由溫哥華警察歷史學會創立於1986年。 從走進入口開始,舊門房的老式打字機、電話,已讓人有身歷其境之感,拾階而上,大型圖片及海報記錄了1918年交通警察成立以來參與慶典的特殊時刻。   VPMA入口大門上方仍保留原建物字樣。其建築前身是死因庭和屍檢大樓(Coroner’s Court),過去為審查死因的小法庭,被傳喚的證人和小型陪審團會於其中,協助法醫查明真相。(黃憶欣 攝影) 舊有分析實驗室入口,現為檔案室。其檔案館於2017年正式開放,收藏包含文件、報告、照片、影音和口述歷史等。另設有圖書館,其中包含實驗分析使用的醫學和法醫學期刊,及警務和執法歷史的出版品等。(黃憶欣 攝影) 展覽結合屍檢空間,循線追蹤法醫科學與犯罪故事 館內重建於1970年代的屍檢室至今仍保存完好,室內明亮寬敞,解剖台和相關設備存放在內,還有人體標本和病理分析資料展示在兩側牆面,說明基本驗屍知識,例如,人體器官相較正常重量值超出或短少,則顯示有不尋常之處,以及如何運用生態學和毒理學方法來分析切片,找出神秘死亡事件的答案。   明亮的屍檢室原先是法醫忙碌工作的地方。(黃憶欣 攝影) 屍檢工具和器官檢驗紀錄。(黃憶欣 攝影) 而溫哥華史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謀殺案證物,也呈現在VPMA特展「真實犯罪」(True Crime)。幾宗大案轟動一時,都是加拿大的頭條新聞,包括悲慘的「樹林裡的兒童」(Babes in the Woods)謀殺案、臭名昭彰的「奶昔謀殺案」(Milkshake Murder)、「保羅家」(The Pauls)滅門血案等,這些真實故事比小說更曲折離奇,展覽中呈現犯罪現場的原始證據、罕見照片,以及每宗案件所使用的調查技術的詳細進展。 真實犯罪案件檔案仍留存於VPMA,展覽可見部分證物,但基於隱私之故不得攝影。而部分懸而未決的「冷案」,警方也設立網站「溫哥華警察局冷案專案組」,呼籲民眾持續提供線索,待新技術在未來帶來突破!   真實犯罪展收錄多宗溫哥華駭人聽聞的謀殺案,為保有受害者隱私,生物證據如骨骸不得攝影。(黃憶欣 攝影) 槍砲彈藥中的城市黑暗史與當代議題 不同於其他軍警類型的博物館,VPMA並沒有著墨太多歌功頌德的英勇事蹟,反而挖掘隱於罪證、刑偵背後的故事,如「大頭照:溫哥華過去的一頁」特展(Mugshots:A page from Vancouver's past)帶領觀眾探索城市中時常被隱藏的負面故事。   罪犯大頭照和犯罪紀錄,描繪出溫哥華歷史的黑暗面。(黃憶欣 攝影) 細看罪犯資料包括正面和側面大頭照,記錄有姓名、國籍、職業和被控罪名,以及犯罪簡歷。例如,照片中的黃龍基(Wong Long Kit)來自中國,1913年9月因襲擊罪被拘捕。在閱讀罪犯個人敘述的同時,還能了解早期如何使用照片進行刑事調查,展場也提供專業罪犯大頭拍背景,供觀眾自拍。   罪犯紀錄中有華裔因襲擊中文報編輯而被定罪。(黃憶欣 攝影) 此外,館內也展示罕見的凶器收藏,許多土製變造武器讓人啞然失笑,如彎曲的叉子和餐刀,不僅有創意,有些還具備獨特的美感。 目前加拿大正探討大城市禁槍政策。該館「槍支文化」特展(Gun Culture)也為觀眾提供思辨議題的觀點,其中不僅回顧槍支的流變、槍支擁有權的歷史也深入探究政治運動如何影響社會對槍支的看法,以及是否應該禁槍。如現代槍支文化是由對國家認同、時事以及個人權利和安全概念的關注所塑造的,但從歷史上看,使用槍支的原因與今天有很大不同。 罕見的改裝武器,從火力強大的狙擊長槍、手榴彈,到小李飛刀、忍者飛鏢、流星錘、狼牙棒,都超乎正常人所想像。(黃憶欣 攝影) 以個人故事探索加拿大法醫學發展 館方新特展「成為萬斯」(Becoming Vance: Canada's Sherlock Holmes)展出被譽為「加拿大福爾摩斯」的John FCB Vance,是該國第一位法醫調查員。 溫哥華警察博物館館長 Pamela Roberts表示,此展覽紀念一位在調查中孜孜不倦地尋找真相的人。她強調利用法證來尋找真相比定罪更重要,也感謝Vance孫輩提供數百件文物和紀錄,包括剪報、案件筆記和個人日記,這些資料有助於勾勒出近一個世紀前溫哥華犯罪活動的具體情景,也為觀眾提供認識城市歷史的新視角。   Vance使用的指紋辨識放大鏡。其研發許多重要的法醫科學技術,甚至北美地區經常需要引用他的調查技能。(黃憶欣 攝影) 從屍檢大樓到博物館,太平間的新功能?! 據館方資料,從1932到1980年間,這裡也被用作溫哥華市的太平間,估計超過兩萬具的屍體,曾從這座建物的大門運送進來。至今這些冷冰冰的鋼板抽屜,毫不忌諱地在觀眾面前敞開,甚至觀眾還可「認養停屍櫃」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變成幽默的另類體驗。   可認養的停屍櫃,提供包括抽屜上姓名標籤,及附有個人化設計的模擬死因、模擬死亡證明、大體腳上標籤與一年會員資格,邀請觀眾以詼諧方式支持博物館。(黃憶欣 攝影) 值得注意的是,館內也提供豐富的線上教育資源,提供包含入市竊盜調查、嫌疑人檔案等教案。或是「取證盒」教具箱(Forensics in a Box)可以將法醫遊戲帶回家,為觀眾提供認識刑偵歷史的多元面向。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4/23
The 5.18 Memorial Cultural Hall converted from Jeonil Building, a Highlight of Gwangju Massacre in South Korea
The 5.18 Memorial Cultural Hall converted from Jeonil Building, a Highlight of Gwangju Massacre in South Korea
Author: Maria del Pilar Alvarez(Professor at Universidad del Salvador, USAL; Researcher at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 Council of Argentina, CONICET) Email: mdelpilar.alvarez@usal.edu.ar The Gwangju Massacre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South Korea. Since the 1990s, Gwangju City has become a “city of memory” to its citizens.  No other plac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boasts considerable monuments and museums, dedicated to commemorating the oppression and violence under the dictatorial regime. Among the various memorial sites in Gwangju City, May 18 Memorial Park is remarkably renowned. Through the active memorialization policies of 2017,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identified 245 bullet marks in the Jeonil Building, where a great number of protesters had sought shelter but tragically lost their lives. After four years of renovation, the building was renamed “Jeonil Building 245” and opened to the public as a historical education site. During the 1980s, Geumnam-ro, the street where Jeonil Building 245 was situated, was the very site of intense clashes between protesters, citizens, and the military. Presently, the area is bustling with stores, restaurants, and coffee shops in Gwangju city's heart. For those unfamiliar with the Korean language, the city bus 518 offers the best option, as it passes through several memorial sites, including Jeonil Building 245.   The entrance of 5.18 Memorial Cultural Hall.(Photo by Maria del Pilar Alvarez) The 5.18 Memorial Cultural Hall occupies the 9th and 10th floors of the Jeonil Building. Upon entering the 10th-floor entrance, visitors encounter an information desk offering reservation service for free tour guides. Notably, some of the guides are survivors of the tragic events of May 1980. The tour begins with an installation reminding us that the building is a witness to the Gwangju massacre. As visitors roam through a wide and dimly lit corridor, they experience stimulated gunfire from four overhead lines of bullets, accompanied by a monochromatic video depicting a helicopter opening fire on visitors, creating an immensely dreadful and intimidating atmosphere. In the subsequent room, bathed in natural light, dozens of bullet holes near the ceiling come into sight. With didactic labels placed aside, these evidences elucidate when, what, and how the massacre occurred and 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The bullet holes on the wall suggest that the building was fired upon from helicopters during the May 18 Gwangju Massacre in 1980.(Photo by Maria del Pilar Alvarez) In the giant screen projection room, a 3D projection stimulates the scene military helicopters open fire on the building from a distance, soldiers with M16 rifles strafing bullets, while flying directly into visitors’ eyes. Though it sounds terrifying, the stimulation is not merely aiming to create a breathtaking experience. It is intended to teach visitors of all ages to reflect on and learn lessons from the inhumane past. By narrating history through video games, archive photos, and relevant documents, the exhibition manages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historical memory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facts.    The exhibition combines 3D projection and interactive games, allowing the visitor to experience the oppression of the conflict. (Photo by Maria del Pilar Alvarez) Visitors may find “distorted history” thought-provoking. Upon stepping into the room, visitors will find four doors, each representing a different violent act and having a controversial question aside. To understand how the truth has been distorted by the deniers, one has to open the door. The facts not only revealed how the media manipulates information but also how past collaborators carried out campaigns to discredit memory politics, eve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What makes this exhibition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s not solely in its value but its agency to stimulate curiosity and reflection.   The exhibition prompts reflection on the Gwangju Massacre through the questions on the original doors.(Photo by Maria del Pilar Alvarez) The tour concludes with testimonies from witnesses of various perspectives, encompassing bereaved families, the injured, media journalists, hospital staff, and members of the martial law forces. Their words form a more comprehensive narrative,  enriching the exhibit titled “Voices of Truth”. The museum exhibitions are permanent and feature labels in Chinese, Japanese, and English. When visiting South Korea, it is highly recommended to plan a visit to Jeonil Building 245 on your itinerary, as the journey from Seoul to Gwangju takes about a day. Last but not least, note that there are two cities both named Gwangju, which may cause confusion. However, almost every Korean is familiar with the 1980 massacre and its location, and they are usually willing to provide directions.   English Editor: Weng, Chung Wen Executive Editor: Hsieh, Chia Chun 
2024/04/20
深入死藤水藝術的心靈奇境!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薩滿幻象」特展
深入死藤水藝術的心靈奇境!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薩滿幻象」特展
作者:陳宛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謝佳均(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執行編輯) 位於巴黎左岸的國家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以其來自非洲、亞洲、大洋洲等地的百萬件蒐藏聞名。2023年11月推出「薩滿幻象-秘魯亞馬遜的死藤水藝術」特展(Shamanic Visions, Ayahuasca Arts in the Peruvian Amazon)帶領觀眾探索秘魯亞馬遜部落死藤水藝術的產生與影響,並以數位裝置使觀眾親自體驗致幻感受。 展覽聚焦秘魯Shipibo-Konipo族人,他們認為「死藤水」(Ayahuasca)是一種調節精神世界的植物,被廣泛用於薩滿治療。治療過程將草藥以氣體或液體的形式進入參與者體內,刺激其視覺、聲音、嗅覺和觸覺,目的是為「淨化」靈魂。 薩滿(Curandero)(即薩滿信仰中的治療者)便會根據其感知的幻象,解讀圍繞在參與者身邊的訊息:一個健康的人周圍會有芬芳的空氣以及明亮、繽紛的圖案;而一個不健康的人則會顯示不好的氣場和扭曲的圖案。這類隱含著願景、警示或者預言的幾何圖像大量地出現在族人的衣物、生活用品中,也成為當地藝術家創作的靈感來源。   裝飾於傳統服飾的死藤水藝術幾何線條。(謝佳均 攝影) 例如,族群運動者兼當代藝術家的Cecilia Vasquez Yui的動物陶塑,作品使用秘魯境內不同流域的土,混合古代陶片作為材料製作,試圖連起過去族人的傳統領域,裝飾於動物身上的死藤水傳統圖像,則代表族人與當地生態的精神相依的關係。   Cecilia Vasquez Yui的動物陶塑,創作期間也遵循死藤水儀式的準備:禁食、禁慾,並在創作時對著作品吟唱、吹吐煙霧。(謝佳均 攝影) 當代死藤水藝術先驅Pablo Amaringo將具有神秘特質的創作帶入西方世界。作品《亞馬遜宇宙學》呈現其在飲用死藤水後的旅程,並認為死藤水能夠體驗現實世界無法到達的奇觀。(謝佳均 攝影) 策展人Dupuis意圖跳脫大眾文化時常將死藤水連結迷幻視覺體驗的刻板想像【註釋1】,著重強調死藤水的聯覺特質、薩滿治療與自然萬物連結的內涵。因此,展示中設計許多沉浸式空間,使觀眾可以在其中邊聆聽儀式歌曲,邊嗅聞草藥香水;另外,也有一小間冥想室,觀眾可圍著不斷旋轉的發光圓柱作品,體驗模糊化的視線可能引發的昏眩感受。   薩滿治療儀式使用的草藥與工具。薩滿治療會邊吟唱「Icaros」,邊揮舞部落儀式物件「chakapa」與「maraca」,藉此召喚自然靈魂,塑造參與者的聯覺體驗,並使籠罩在其身上的空氣與圖騰達成和諧。(布朗利河岸博物館 提供) 展區中可嗅聞部落治療師使用的草藥香水(謝佳均 攝影)。 對於多數未曾服用死藤水的觀眾而言,感知其致幻過程十分抽象,展覽尾聲,藝術家Jan Kounen以虛擬實境技術(Virtual reality, VR)製作長達20分鐘的影片裝置,觀眾可以親自體驗薩滿治療儀式。 戴上頭戴式VR裝置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薩滿治療者正對坐於觀者面前,一邊潑灑藥水、一邊吟唱傳統歌曲,耳際傳來深沉的吟唱,畫面旋即浮出纏繞的蛇形與迷宮圖紋,在眼前以同心圓的方向不斷纏繞,圖像時而向上、時而向下的盤旋,使觀眾產生暈眩感,猶如將人拖入漩渦,竄升高處再墮入地底。   Jan Kounen 在秘魯亞馬遜部落做了24年調查,並透過插圖與漫畫紀錄薩滿治療的傳統儀式製作成數位影像、VR裝置等。(謝佳均 攝影) 【影片】Jan Kounen死藤水數位影像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展覽將數位裝置的使用性與薩滿治療儀式的感受相結合。如VR封閉裝置的特性,可重塑人們實際的感知,藉此模擬儀式中可能產生的恐懼情緒;而VR影片創造出的暈眩感也近似於服用死藤水後嘔吐的生理反應,則象徵薩滿療法的「淨化」功能。使觀眾得以體會儀式中複雜的感官經驗,走進亞馬遜部落原住民族與藝術家的精神世界。 「博物館科技應用」是當代展示工作的重要的議題,成功應用技術的關鍵在於如何切合展示目的,並且貼近觀眾的參展體驗,從中理解知識內涵。而「薩滿幻象」特展提供了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典範。 【註釋1】1960年代,美國興起的反文化運動強調反傳統、反資本、反越戰,死藤水等其他迷幻物質的引入,與當時注重追求自由解放的嬉皮文化相輔相成。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4/18
【徵稿快遞】“展示”,哪裡有意思:展覽的詮釋與評論—2024第十一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熱烈徵稿中!
【徵稿快遞】“展示”,哪裡有意思:展覽的詮釋與評論—2024第十一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熱烈徵稿中!
兩年一度的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將在今年舉辦第十一屆大會!過去二十年來,一到十屆研討會每每帶動重要議題的討論、徵集博物館界的寶貴經驗與研究成果,深化博物館論述、成為未來行動基礎。本屆大會之徵稿將於4/29(一)截止,期待看到各方參與、深化議題,開拓更多跨域、跨學科的對話及交流。 第十一屆雙年研討會訂於2024年10月31日(四)至11月1日(五),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今年度論壇主題訂為「“展示”,哪裡有意思:展覽的詮釋與評論」。博物館/美術館的展示就在我們四周,除了靠著觀念、物件與展示技術的交互,驅動特殊的文化地景、持續對當今之社會文化帶來衝擊,更是促成展示專業跨域對話的途徑、促進博物館/美術館專業認同與發展的重要課題。 從如何製作、理解,乃至評論展示,第十一屆雙年研討會將目光投向「展示」這一博物館/美術館的獨到方法,將邀集海內外學者共襄盛舉,並深度解讀其語彙及影響。 呼應論壇主題,本次研討會設有七個論文投稿子題,包含:「 展示如何敘事」、 「展示如何跨域」、「 展示如何建立關係」、「 展示如何倡議」、「展示如何創造場域」、「展示如何成為方法」,以及「臺灣展示產業的結構與專業發展」。海報發表徵集以下主題之實作經驗分享。海報發表方面則望透過「展示與設計」、「展示與技術」、「展示與設備」、「展示與道具」四個子題聚焦實作技術,並以能夠呼應前述展示詮釋及評論議題的案例報告為優先。 第十一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官網(若點進後所見仍為第十屆雙年會資訊,敬請重新整理網頁) 詳細投稿資訊 投稿時間:即日起至2024年4月29日(一)截止,不同徵稿子題說明請詳見大會官網。 投稿信箱:ibcms11th@gmail.com。 錄取通知:預計2024年6月初於大會網站公告,並以電子郵件通知投稿者。 繳交論文全文初稿:通過中文摘要審查的口頭發表者,需繳交論文全文初稿pdf及word電子檔(預計期限為2024年8月底),方得排入議程。 海報論文發表者則不在此限,僅需自行輸出直式A0(約118x84cm)尺寸規格之海報,並於發表當日攜至會場張貼(詳細海報論文發表注意事項將於摘要審查通過後通知發表者)。 投稿規則 欲投稿者請備齊: (一)投稿申請表(表格請參附件)。 (二)論文摘要:中文口頭發表者請撰寫中文摘要,並以500字為原則。以英文口頭發表者請撰寫英文摘要並以300字為原則。以海報發表者請撰寫摘要並以650字為原則。將word電子檔(主旨為「“展示”哪裡有意思?:展示的製作、詮釋與評論」論文摘要),寄至電子信箱:ibcms11th@gmail.com。 (三)自籌主題小組:本次大會特別開放自定議題、自組團隊、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的小組發表投稿,每小組場次以三篇論文發表為原則,且同一小組發表投稿內,一位作者以一篇論文為限(包含聯合發表)。欲投稿自籌主題論文(panel)者,同樣請填寫上列之「投稿申請表」,並需另填具「panel資料表」,連同每位成員的「摘要」(主旨為「“2024博物館雙年會摘要_panel代表人姓名_panel主題名稱),寄至電子信箱:ibcms11th@gmail.com。 第十一屆雙年會聯絡資訊 電子信箱:ibcms11th@gmail.com 聯絡人:蔡穎昌先生(02)2896-1000#5442 北藝大博館所辦公室:黃秀梅助教(02)2896-1000#3412 / 傳真:(02)2897-6445。
2024/04/17
【徵稿快遞】2024年10月 ICOM-ICAMT年會將於史前館舉行,現正徵稿中!
【徵稿快遞】2024年10月 ICOM-ICAMT年會將於史前館舉行,現正徵稿中!
編譯報導: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編輯室 *本文編譯自國際建築暨博物館技術委員會(ICAMT)官網 國際建築暨博物館技術委員會(ICAMT)第50屆年會將在2024年10月6日至10日,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舉行。本次主題為「面對變遷:博物館如何因應全球/地方之變化重塑建築、展示設計與技術」(Encountering Transition–Reshaping museum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design and techniques in response to global/local changes)邀請專家、學者、博物館工作者、學生們,一同分享博物館面對當代社會迅速變化的創新方法。 【徵稿訊息】 會議三大子題 子題一、 跨文化博物館建築 東/西方傳統建築對博物館設計的影響。創新方法和多元文化元素的協調。 來自東/西方背景的建築師、展覽設計師和策展人之間的對話和合作方式。 過去十年博物館建築/空間的演變。透過調查博物館的力量和未來願景,在不同的背景下進行改造計畫。探討全球變遷與文化趨勢對重塑博物館建築/空間概念的影響。 文化遺產、數位科技和人類互動——人們對博物館空間和建築中新的敘事媒介的感知和參與(例如人工智慧、新媒體等)。   子題二、展覽設計—有形、無形和數位化:當前趨勢 數位科技中的東/西方: 在展覽空間中融合西方和東方美學的設計項目和想法。 從東/西方的角度看展覽設計中數位化、互動式、感官式和沈浸式技術的新趨勢。 關於設計和技術對遊客感知和參與的影響案例研究。 不同的傳統與社會/文化背景: 文化敏感度的展覽設計,代表不同傳統的文物。 創新的展覽設計和方法,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創造敘事環境/空間。 使展覽適應不同文化背景的策略。 當前非物質遺產傳承面臨的挑戰。 包容性和近用性: 建築和展覽設計作為更大包容性的手段:在可及性和文化欣賞方面使用感官和通用設計的例子。 社會策展計畫:內容生產與知識傳播的多元化。 展覽項目重要夥伴間(建築師、策展人、設計師等)的對話與互動。   子題三、博物館技術與永續性 博物館建築新的永續實踐和環保材料。 開發新型、永續且可回收的展覽素材(包含展板、展示櫃、展示技術、照明等)。 促進展覽材料的重複使用。展覽布展和卸展的新技術和節能程序。 永續建築和展覽設計在提高博物館空間環境意識方面的作用。 減少大型展覽的流行。 可移動式展覽系統是可行的嗎?徵求個案研究 東/西方博物館在展示和保存文物時面臨的氣候變遷和保育挑戰。 投稿資訊 發表形式:口頭發表(每篇論文發表時間至多 15 分鐘)、數位海報、短影片、亮點論壇(亮點發表) 所有摘要/提案須以英文書寫,詳見投稿須知。 此次大會徵稿至5月10日止(歐洲中部時間2024年5月10日午夜12點前),歡迎欲參加者投稿至:icamttaiwan2024@gmail.com   【投稿須知】 投稿重要日期 2024 年 5 月 10 日-摘要/提案投稿截止日 2024 年 6 月 20 日 – 發表草稿的截止日 2024 年 7 月 1 日 –錄取通知、 開放註冊 2024年10月6日至10日 – 會議日
2024/04/16
遇見自然,遇見自己:2024年科博館新常設展「奇幻自然」
遇見自然,遇見自己:2024年科博館新常設展「奇幻自然」
作者:郭揚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研究助理)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自1986年開幕以來,是許多大小朋友校外教學與科學啟蒙的所在。2024年1月19日重新開放地下一樓生命科學廳三個展區。其中,嶄新的常設展「奇幻自然」展區,邀請觀眾一同認識自然背後所蘊含的科學原理,並思考自然、科學與生命之間的關係與意義。 該常設展包含五個單元「哇自然!嗨科學:)」、「圓不圓:蛋科學」、「動一動:生物力學」、「追呀追:計算與行為」、「說故事:探索自然,發現科學」。   「圓不圓:蛋科學」展櫃裡大小顏色各不相同的鳥蛋標本與圓形互動螢幕可見不同類型蛋的詳細說明。(郭揚義 攝影)。 展區中的臺灣雲杉圓盤木,觀眾可透過裝置了解臺灣雲杉的相關研究,並親自聞聞看雲杉的香氣。(謝佳均 攝影) 聽見蒐藏故事,看見生活中的科學研究 展覽延續自1988年至2022年的原展區「數與形」的核心精神——自然奧秘,科學解析,以大量的標本、互動及影音裝置等多元體驗,呈現大自然中令人驚嘆的生命現象與科研成果。例如,單元一「哇自然!嗨科學:)」中,可見一則又一則的科博館蒐藏故事,透過來自世界各地科學家對台灣的研究故事,帶領觀眾以宏觀的視野認識台灣自然史與科學的發展。   左圖為科博館的典藏故事;右為展覽以影片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現身說法,講述研究的箇中奧秘。(謝佳均 攝影) 或是「說故事:探索自然,發現科學」聚焦科學家探索自然、發現科學的生命故事。其中,以家中的昆蟲為主題,邀請觀眾從日常中的蟲住民認識室內生物多樣性,思索己身與自然的關係。除了以犯罪現場調查(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的昆蟲研究連結公民科學調查(Citizen Science Investigation),也呈現該館曾於2017年推出的「家中衣蛾大募集」活動,與民眾合作,探索家中衣蛾的生活史。並以此呼籲大眾可以藉由觀察、認識昆蟲的習性,以更具科學觀點的防治方法,與家中的蟲住民共處!   展區中可觀察不同樣態的衣蛾。(謝佳均 攝影) 探索科學研究的多元體驗 此外,常設展也能夠藉由錯落於展間中的多元互動、影音裝置探索科學。如單元「動一動:生物力學」,展示藉由互動投影、放大模型與動感標本,一一介紹地球上的真菌、植物與動物等生物如何適應陸地與水中環境並發展出各種極具創意的運動方式。而「動物跳耀奧林匹亞」互動裝置,則以透遊戲邀請觀眾自行創造不同型態的動物,思索動物跳躍的知識。   「動一動:生物力學」展區中觀眾可操作機械魷魚觸角。(謝佳均 攝影) 「動物跳耀奧林匹亞」互動裝置。(謝佳均 攝影) 而「追呀追:計算與行為」,觀眾得以徜徉在以細小魚蝦為食,卻身形龐大的鬚鯨擬真模型,以及捕食魚類頭足類,並可發出多樣聲音的齒鯨骨骼模型之間,認識鯨豚捕食與魚群群行中不為人知的動物行為計算秘密。   單元「追呀追:計算與行為」中的鬚鯨擬真模型及齒鯨骨骼模型。(謝佳均 攝影) 觀眾藉由展區中的聲音裝置,聽見各種鯨魚的聲音。(謝佳均 攝影) 遇見自然,遇見自己 展覽以日常經驗,連結自然與科學研究,嘗試喚起觀眾發展出屬於自己觀看世界的視角,並應用於生活當中:不論是感受更多自然與生命的美好,或更常運用理性與智慧分析眼前的人生困境,都要能凝聚盼望與勇氣,汲取自身與大地的力量,與萬物共同面對地球永續的危機挑戰。 配合新常設展,自3月起的週末下午舉辦「與科學家的奇幻之旅,遇見科學家系列講座」,邀請不同專長領域的科學家們,輪流到展覽中與觀眾交流彼此對自然與生命的心得與反思。   「遇見科學家」活動,邀請觀眾到展場與科學家見面交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提供)
2024/04/12
相遇平宅記憶,「移動的自由」特展留存將消逝的社區故事
相遇平宅記憶,「移動的自由」特展留存將消逝的社區故事
作者:鄧皓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平宅」(平價住宅)為1960至70年代政府提供之社福措施,「安康平宅」為其中規模最大的區域,安置包括隨越戰輾轉來台的越棉寮難民;多年積累許多社會問題,飽受外界、甚至社區內部的汙名和偏見。 市府自2012年規劃將安康平宅階段性改建成「興隆公共住宅」,解決房舍老舊擁擠的問題,並試圖改變地方風氣。 「移動的自由——遇見安康平宅最後的風景」為「興隆社宅公共藝術計畫」之階段性成果展。該計畫以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社會住宅公共藝術總體論述「HOME TO ALL」為概念〔註釋1〕,由「明日製作所」延伸出「我們在文山相遇」為題,規劃在2022-2026年之間,透過藝術創作與行動,推動當地居民、民眾/未來住戶對於社宅共居生活的想像。   「移動的自由」策展於安康平宅的空戶中,作品《在小客廳遇見你》營造「興隆小客廳」進駐時的空間氛圍。曾舉辦過與平宅居民烤餅乾、畫畫、小旅行等活動。(鄧皓勻 攝影) 「移動的自由」源自於明日製作所藝術工作站「興隆小客廳」進駐一年多以來觀察與經驗的累積。藉由在平宅創造一處公共空間,讓平宅居民的生活需求與故事得以聚集,陪伴居民們搬遷移動上的心理變化,也讓在外界觀望安康平宅的民眾,有機會走入並認識平宅居民的「立體」樣貌。 展覽以藝術作品串連家屋空間和居民物件,分佈於三個空戶平宅當中。《在小客廳遇見你》透過居民的代表性物件,講述其中的生命故事、社區間的互助精神、以及彼此相遇的歷程。 例如,明日製作所藝術工作站「興隆小客廳」進駐之際,曾邀請Heard Corner荷角藝術療癒工作室-劉怡吟藝術治療師帶領居民體驗翻製石膏手模。而居民鳳玲雙手的模型,使得觀眾可以藉由歷經風霜的痕跡,了解她所經歷中國赤化、寮國叢林生活與越戰的記憶。   居民鳳玲的雙手模型。左手食指和右手大拇指因故受傷而變形。(鄧皓勻 攝影) 另一戶空間為已逝廖婆婆的家屋,播映風景映畫創作社的紀錄片《廢墟的獨白》。空間與紀錄片圍繞著被遺留下來的傢俱用品相互對話,從中拼湊原平宅屋主的個性與生活。 廖婆婆在兩三年前跟著救護車出門後就沒有再回來了,她的家屋並沒有被家人整理,還留有廖婆婆生活的軌跡;《廢墟的獨白》記錄平宅廢墟的樣貌,穿插居民的訪談片段,使得我們得以窺見平宅社群面對環境變化、居所移動與自身生命的感受。   作品《廢墟的獨白》需走入廖婆婆的家屋中觀賞。(鄧皓勻 攝影) 而陳伯義的作品《百福臻》,取名自他在安康平宅發現的一幅門聯「百福具臻」;以陪伴之意,透過搬離前居民與家屋的合影給予祝福。另一方面,這些照片記錄了平宅居民與空間之間的關係。   藝術家陳伯義除了記錄當下的影像外,也數位修復居民昔日的照片,藉此再現居民們的生命活力。(鄧皓勻 攝影) 展覽中可見每個人對於「移動」和「家」的選擇,並非所有平宅居民都會搬遷至社宅,現有居住互動網絡勢必隨著安康平宅的拆遷而轉變。該展陪伴地方記住吉光片羽,也為即將混居的未來,創造不同社群之間共享空間/共想日常的起點。 【註釋1〕:「HOME TO ALL」為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於2019-2020年委託禾磊藝術發展而成。詳見「臺北市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設置先期規劃」。 執行編輯:謝佳均 「移動的自由——遇見安康平宅最後的風景」詳細資訊 展覽日期|2024/03/08~04/21 時間|每週五、六、日13:00-18:00 地點|臺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四段105巷24號1樓    
2024/04/11
想想永續發展,從大英博物館捐贈爭議看英國博物館的多元綠色行動!
想想永續發展,從大英博物館捐贈爭議看英國博物館的多元綠色行動!
作者:王欣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 2023年末大英博物館宣布與英國石油公司(BP)簽下十年協定,BP 將捐贈五千萬英鎊於其重建計畫,改建年久失修的博物館,並以碳盤查淘汰館內的化石燃料使用,達到空間永續的目標。此協定引起軒然大波,除了環保團體批評這是 BP「洗綠」(Greenwashing)的手段外, 英國建築師倡議組織 Architects Declare 與 FAF 更呼籲建築師別參與大英博物館的重建競圖。 BP 引發的爭議不單源自其公司2010年在墨西哥灣造成的生態危機與放棄減產40%的承諾有關,環保團體更直指於 BP 長期在伊拉克與墨西哥灣的石油開發造成當地社群的迫害與環境污染,而BP與大英博物館的長期糾葛,讓議題再度翻上檯面。「永續發展」已成為博物館議題不可或缺的一環,也使得我們可以重新省思,面對永續發展,博物館應如何回應與行動? 博物館的綠色行動如何開始? 致力於動員文化、藝術機構對自然、氣侯採取行動的倫敦倡議組織 Julie’s Bicycle 指出「氣候正義」並不單是科學或物理問題,更囊括道德、社會、政治等面向。而博物館被認為是值得信賴的知識與教育機構,也被認為是能夠激發人們思辨與行動的場域,更應對此展開行動。 英國博物館協會(Museum Association, MA)亦將 Julie’s Bicycle 的宣言納入協會氣候正義博物館運動(Museums For Climate Justice),並喊出三大口號: 提高意識(Raise awareness):呼籲博物館以自身出發,激起觀眾對氣候正義產生參與感並動身執行。 倡導改變(Champion change):希望博物館能與其合作夥伴共作,在自身所在的區域實施再生政策。 做出改變(Be the change):鼓勵博物館將降低能源消耗納入決策和執行過程。 【博物之島專文】藝術與永續的共振:2023藝術永續國際論壇專題演講報導 探索英國博物館的永續發展多元行動! 以MA自身的行動為例,其辦公室從最基本的去紙本化、降低塑膠與一次性媒材的使用,到減少爭議性捐款來源和降低碳排放量等。然而,從民間組織到文化機構的永續行動不僅止於減少資源浪費,更重要的是擴展行動、促進交流。 MA官網「氣候正義博物館」專欄,可見英國各博物館面對永續議題的多元作法。例如,格拉斯哥博物館「我們的氣候場景」線上導覽(Scenes from Our Climate)以該館典藏出發,從風景畫的角度認識氣候變遷對環境的影響。或是實驗組織英國氣候博物館(Climate Museum UK),以「想像未來」工具包將議題以工作坊帶入各地的社區中。   2023年英國氣候博物館「想像未來」工作坊討論在氣候變遷下人類與自然間的關係。(© Bridget McKenzi, 英國氣候博物館 提供) 此外,倫敦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在「廢棄時代」特展(Waste Age),不僅展現設計如何面對環境危機,更發表指南《我們這時代的展覽設計》(Exhibition Design for Our Time),從能源消耗、展品運輸、展場設計等多方面著手,分析一個展覽該如何達到永續目標。 並展開「未來觀測站」計畫(Future Observatory),將博物館作為發展基地,促進英國的設計學院、企業與博物館的共作,以展覽與活動呈現當前設計界對於永續未來的研究計畫。   「未來觀測站」計畫展出設計界對永續發展的相關計畫。(Design Museum 提供)。(Design Museum 提供) 【博物之島新訊】森美術館對於環境危機的探問!「我們的生態:生活在地球上」特展 如同設計博物館在指南最後結論所言,比起製造業、營造業等,博物館所耗費的能源與產生的污染不足為道,但作為站在時代前沿的教育機構,博物館無法忽視自身的責任,更應該全方面思考該如何將永續意識與行動納入博物館工作中實踐。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4/05
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揭開黃金時代的黑暗篇章,航向多元觀點的海洋歷史
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揭開黃金時代的黑暗篇章,航向多元觀點的海洋歷史
作者:林蔓娟 (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地景建築師) 在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北岸碼頭上,停泊著氣派滂薄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號」(VOC Ship Amsterdam)複製船,它曾為該國黃金時代爭霸世界的輝煌象徵。然而,在近年的解殖民的語境之下,海事博物館該以何種姿態面對過去掠奪而來的輝煌?又如何以多元的視角建構海洋與人的關係?   該館主要的展示空間,左為荷蘭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號複製船,右為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林蔓娟 攝影) 航向新詮釋,從阿姆斯特丹號開始 船上隨風飄揚的旗幟是航海時代,辨別敵我、展現權力最直接的方式。自1990年代重新復刻阿姆斯特丹號後,船上仍掛著荷蘭東印度公司旗。然而,這面旗幟代表荷蘭航海的風光歷史,同時也是殖民歷史的見證。 因此,2022年該館委託藝術團體Sites of Memory 以「解碼大西洋世界」特展(Decoding the Atlantic World)重新省思長年來以西方視角出發的海洋歷史,為觀眾揭開大西洋沿岸曾被荷蘭殖民國家的抵抗故事。而該展中重新設計的海洋信號旗,則取代原先的旗幟被掛在船頭,象徵正視殖民歷史的反思,作為該館詮釋轉型的開端,並將該船空間作為常設展的一部分。   阿姆斯特丹號掛著由藝術團體Sites of Memory創作的信號旗,取代荷蘭東印度公司旗,象徵對殖民歷史的反省與見證。(林蔓娟 攝影) 【影片】Sites of Memory 「解碼大西洋世界」特展 常設展聚焦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貿易所帶來負面影響,強調貿易與戰爭之間難以分割的依存關係。展板可見海洋貿易輝煌歷史與隱於其背後的困難歷史相映呈現,藉雙重觀點帶領觀眾重新省思、認識國家歷史。 值得注意的是,館方也將困難歷史帶入為學生提供的「阿姆斯特丹號」線上展覽,並輔以導覽影片、動畫、互動遊戲、問題等設計為不同年級講述殖民歷史,引導學生以當代觀點思索奴隸貿易的暴行、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的統治手段是否正當等。   阿姆斯特丹號複製船的存在曾備受爭議,展覽以留言條邀請觀眾一同思索該船對他們的意義與感受。(林蔓娟 攝影) 食物與鯨魚?海洋歷史的新取徑 此外,該館也透過特展為觀眾提供認識海洋歷史的新途徑,例如,「深食熟慮」特展(Food for Thought)以攝影、紀錄片揭開超市包裝上沒有透露的食物資訊,呈現糧食系統與海洋運輸間的緊密關係、生產製造的勞力剝削與食物浪費。   「深食熟慮」特展聚焦食物的生產、運輸與其造成的勞動剝削與浪費。(© Twycer, 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 提供) 展覽可見荷蘭每年出口食物的統計,或站在體重計上,計算自己的體重是多少磅的美國牛肉;也與「慢食青年網絡」(Slow Food Youth Network)合作研究食物鏈,帶領觀眾透過插圖圖表認識常見於歐洲餐桌上的洋蔥、番茄、起司等食物背後的隱形旅程。   展覽與「慢食青年網絡」合作的食物鏈插圖圖表。(林蔓娟 攝影) 而兒童展覽「鯨魚的傳說」(The Tale of Whale )則以永續發展的角度,以「鯨魚」帶領兒童深入認識捕鯨業的發展、棲地污染的危機等課題。並藉由「鯨魚在哪裡」教育活動,讓兒童扮演守護鯨魚的小研究員,思考如何避免獵捕、環境污染,保護鯨魚的挑戰。   「鯨魚的傳說」特展講述捕鯨業與棲地污染對鯨魚的傷害。(© Twycer, 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 提供) 與海洋的親密相遇,從行動開始! 除了多元面向的海洋歷史展示,館方也積極的透過行動傳遞永續價值,如配合世界清潔日舉辦回收海、陸環境的塑膠活動,號召大眾以實際行動保護環境。或是於暑假期間舉辦「塑膠釣魚」邀請觀眾搭乘塑膠鯨魚帆船,在博物館周圍捕撈塑膠、保護運河!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