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博物館新定義結果出爐:走向未來的起點
博物館新定義結果出爐:走向未來的起點
作者:林玟伶(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什麼是博物館?或,博物館應該是什麼?這個讓全球博物館人激辯的問題,在2022年ICOM布拉格大會有了解答。博物館定義自1974年建立以來,僅進行小幅修正,故本次博物館新定義可謂近50年來的一大突破。   歷經曲折!新定義的生產簡史 有關博物館新定義的生產過程並不平順,起初由ICOM「博物館定義、前景與潛力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for Museum Definition, Prospects and Potentials,MDPP)提出長達99個英文字的版本,其中包含複音的、民主化等詞彙,被批評為具政治意識型態且產生過程缺乏程序正義,導致2019年京都ICOM大會表決時,世界各國代表產生兩極化意見,最後以70%通過「推延新定義」的決議。 而後,MDPP改組為ICOM Define,並歷經18個月透明參與過程,包含四輪諮詢、邀請每個ICOM委員會提交一份關鍵詞或概念清單,ICOM Define再以量化分析最常出現的關鍵詞,作為新定義的基礎。收斂至五個版本的草案,再進行表決與修正,最終版本在布拉格大會以92%高票通過。 博物館新定義的生產歷程。(Credit: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 ICOM)   字字珠璣?從新定義看當代博物館趨勢 博物館新定義英文版內容。(Credit: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 ICOM)   「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服務、非營利的常設性機構,對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從事研究、收藏、保存、闡釋與展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具易近性與包容性,促進多樣性和永續性。博物館以倫理、專業和社群參與的方式運作和交流,為教育、娛樂、反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各種體驗。」 新定義保留2007版本的部分內容,並加入新的概念,包含收藏(collects)、闡釋(interprets)、易近性與包容性(accessible and inclusive)、多樣性和永續性(d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倫理(ethically)、專業(professionally)、社群參與(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ies)、各種體驗(varied experiences)、反思(reflection)、知識共享(knowledge sharing),每個字詞選擇的背後都經過審慎思考,包含應將博物館稱為機構、組織或空間;或是該將博物館描述為「博物館即是倫理(museum as ethical)」,或者說它必須符合倫理地運作。 值得注意的是,新定義中出現的新概念,如易近性、包容性、多樣性和永續性,實際上並不「新」,反映出近二十多年來博物館界正在前進的道路,然而對這些詞彙的要求,例如:博物館如何才算是易近包容?所謂的多樣性與永續性是在哪個層次?也未獲得全面共識,保留在各國地區脈絡下各自解讀的空間。   走向未來:作為起點的新定義 新定義的產出無可避免地是一個妥協的結果,例如肯亞國家委員會發言人Muthoni Thangwa便指出去殖民、文物返還、藏品註銷等議題未能在新定義中強調出來。 的確,要能提出一個涵蓋世界博物館樣貌、價值觀與行為準則的定義,證明是一項艱鉅的任務,然而相較於博物館傳統的定義,新定義展現出積極性,對於已經朝向新定義的博物館,能夠確保所做的事情獲得國際認可,對於尚未朝向新定義的博物館,則成為一股推動的力量。與其說新定義框架了什麼是博物館,更進一步說它指向博物館應該是什麼?成為更具社會影響力博物館的起點。  
2022/10/21
烽火之下,文化遺產何去何從?烏克蘭遺產保護與未來行動
烽火之下,文化遺產何去何從?烏克蘭遺產保護與未來行動
作者:謝佳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自今(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過半載,面對戰爭的侵略與破壞,烏克蘭文化遺產蒙上了一層厚重的灰燼,岌岌可危。國際博物館協會除了發聲譴責戰爭對文化遺產的破壞與威脅,本次ICOM布拉格大會也特別策劃「烏克蘭遺產保護措施」(Heritage Protection Responses in Ukraine)座談會,透過博物館網絡,聚焦討論眼下烏克蘭遺產保護的問題、需求與未來行動。   急迫!烏克蘭文化遺產保護勢在必行 隨著俄羅斯軍隊大舉入侵,烏克蘭境內許多建築遭受破壞,其中包括文化機構與古蹟。ICOM烏克蘭委員會主席Kateryna Chuyeva在簡報中呈現哈爾科夫(Kharkov)文學博物館遭受破壞,原先正在進行修復工作的斯科沃羅達國家紀念博物館(National Memorial Museum of Hryhoriy Skovoroda),也因俄羅斯導彈襲擊燒毀,顯示目前烏克蘭對於遺產保護的急迫性。誠如Chuyeva所言:「沒有人希望坐在這裡討論這個問題⋯⋯但我們必須正視在戰爭的破壞之下,能保護遺產的安全與相應的對策,並做出回應與行動」。 ICOM布拉格邀請烏克蘭與歐洲的委員會,以「烏克蘭遺產保護措施」(Heritage Protection Responses in Ukraine)為題進行遺產保存座談。圖為ICOM烏克蘭主席Chuyeva發言。(Photo by ICOM General Conference)   從有形到無形:戰爭對烏克蘭文化遺產的各種威脅 ICOM烏克蘭委員會副主席Anastasiia Cherednychenko則指出,除了對遺產物理上的破壞,烏克蘭也面臨「文化掠奪與無形遺產消失」的燃眉之急。如俄羅斯軍隊非法轉移博物館藏品;俄羅斯相關博物館故意抹除藏品原有的記憶、曲解意涵並策劃展覽等負面行徑,顯示俄羅斯對烏克蘭遺產的破壞「作為一種政治宣傳的手段」。對此,Cherednychenko強烈譴責ICOM俄羅斯對於烏克蘭文化遺產破壞問題的漠然,以及俄羅斯博物館助紂為虐展示非法轉移文物,皆違反ICOM倫理準則,她呼籲終止ICOM俄羅斯的成員資格,並建議所有成員暫停與之合作。 戰爭造成烏克蘭境內文化機構與古蹟遭受嚴重破壞。(Credit: Cherednychenko ppt) 俄羅斯軍隊佔領烏克蘭東南部的紮波羅熱(Zaporizhzhia),對當地雕像插旗的破壞。(Credit: Cherednychenko ppt)   但,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圖斯坦歷史文化保護區(Tustan Historical Cultural Preserve Ukraine)的創辦人Vasyl Rozhko則認為,俄羅斯的侵略無異於種族滅絕,唯有「並肩奮戰(Fight Together)」才是當前解方。針對遺產保護的具體行動,Rozhko指出儘管烏克蘭的文化機構與博物館面臨許多嚴峻挑戰;然而,也發展出遺產保護的合作網路,為不同資源需求提供分門別類的協助。例如:利沃夫文化遺產拯救中心(Cultural Heritage Rescue Centre Lviv)專門補給博物館轉移文物所需的材料;國家危機中心(Museum Crisis Centre)則協助維護小型博物館從業人員之福利;而Skeiron 公司投身文化遺產數位化等行動,從而建立多點而穩固的保護系統。 烏克蘭遺產保護措施(Heritage Protection Responses in Ukraine)對談講座。(Photo by ICOM General Conference)   遺產保護互助網絡!ICOM委員會的力量 在本次座談當中,許多ICOM歐洲國家委員會也提出與烏克蘭博物館遺產保護合作的行動案例。如國際博物館協會協助ICOM烏克蘭委員會,編輯該國瀕危文化遺產清單,幫助國際識別可能被非法出口的烏克蘭文物。而ICOM法國、ICOM奧地利與ICOM瑞士等委員會,則協助烏克蘭博物館運送緊急物資;並由ICOM波蘭援助安頓,為逃亡至波蘭的烏克蘭博物館從業人員提供緊急補助。 ICOM波蘭委員會主席Piotr Rypson指出,「面對俄羅斯的入侵,在未來持續協助烏克蘭是必要的措施,然而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需求會隨著形勢變化」。因此,除了保護正面臨危機的文化遺產,Rypson更呼籲應著眼於未來的重建、取回被掠奪的文物,以及採取明確而有力的立場,共同面對不合理的戰火。
2022/10/17
不願被遺忘的故事!異域故事館常設展為孤軍發聲
不願被遺忘的故事!異域故事館常設展為孤軍發聲
作者:陳怡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異域故事館」位在桃園龍岡地區忠貞新村文化園區內,於2022年3月正式開館,由桃園市財團法人金三角文化基金會成立。故事館以「異域孤軍」為主題,共分5大常設展區,藉由場景塑造及文物展示,帶領觀眾走入泰緬孤軍奮鬥史,並從民間社群的發聲行動中,帶出戰爭反思與和平的祈願。 異域故事館位在桃園龍岡地區忠貞新村文化園區內,原址為聖德幼稚園。故事館尖頂與孔雀圖騰意象的外觀,取自緬甸孔雀寺建築元素;孤軍在滇緬奮戰時期,孤軍常躲在佛寺或教堂中。(陳怡均 攝影)   「異域孤軍」又稱泰北孤軍、泰緬孤軍,指的是民國38年(1949)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滯留在金三角(緬甸、寮國、泰國交界地區)的國軍部隊。展覽的第一個部分「亂」展區,藉由牆上款式各異的槍枝,以及粗糙水泥地面鑲嵌的許多子彈,營造森林游擊戰的動盪場景,搭配情報作戰使用的電報機、間諜相機,及因應中緬泰邊境地勢崎嶇、交通不便,而產生的特殊貿易商隊「馬幫」,以真實性策略呈現濃厚的戰場氛圍。 作家柏楊所著的《異域》一書,是現今大眾最常了解這段歷史的文本。「一群被遺忘了的人!他們戰死,便與草木同朽!他們戰勝仍是天理不容!」描寫孤軍當年孤立無援奮戰與徬徨的心境。(陳怡均 攝影)   第二展區「靜」,轉而以留白讓敘事沉澱,展間中陳設一件女孩蹲在大石上哭泣的金屬雕塑,帶出在戰爭展示中較少被點出的主題——戰爭的創傷,與被犧牲的人們。在戰時,小女孩會因為較不具生產力,而在逃亡過程中被拋棄,展覽透過藝術作品間接道出戰爭的殘酷,同時指出戰爭實際上演的父權與性別宰制。 第二展區「靜」單獨陳設一件小女孩蹲在大石上哭泣的金屬雕塑,以留白創造敘事轉折的張力。(陳怡均 攝影)   鮮艷美麗的罌粟花投影、傈僳族女性服飾、罌粟花採集及鴉片吸食用具,第三展區「迷」則透過文物展示及數位互動裝置,描繪當地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亦試圖以批判性角度述說罌粟花所象徵的經濟政治殖民,以及對毒品的反思。罌粟作為鴉片原料,是金三角地區少數民族賴以為生的重要經濟作物,馬幫會向當地少數民族收購罌粟花製成的生鴉片,並運往泰緬邊境製毒工廠,運送途中常遭打劫,為求生存,孤軍們便擔任馬幫的武裝保鑣,同時,馬幫也會協助孤軍反共、運送戰略物資,形成金三角地區的生態鏈。 罌粟花雖然支持了泰緬當地少數民族生計,其製成的毒品卻造成當地治安混亂,飽受離亂之苦,而鴉片更是近代歐美國家侵略亞洲的理由。對於孤軍及其後代,罌粟花象徵著戰爭的殘酷,命運的無奈,也提醒他們和平的可貴。 第三展區「迷」展出傈僳族女性服飾、罌粟花採集器具及鴉片吸食用具,描繪金三角地區的生活日常,以及對殖民與毒品的反思。(陳怡均 攝影) 第三展區「迷」設有互動裝置邀請觀眾寫下對戰爭與和平的感受,並會投影幻化成一朵象徵祈求和平的美麗罌粟花。(陳怡均 攝影)   第四展區「回」透過時光隧道,將文字輔以老照片敘述孤軍奮戰與撤台的過程,留住那些為信念而戰鬥,卻逝去或未能發聲的人們。走出時光隧道,迎面的灰牆上寫著:「我是誰?」,反映身處異域、流離失所30年的軍人與眷屬,受戰爭影響的認同斷裂困境。展區尾聲,觀眾隨著落腳臺灣的孤軍來到眷村場景。孤軍自民國42(1953)年陸續分批撤退回臺,落腳在桃園龍岡忠貞新村、龍潭干城五村、南投清境農場及高雄、屏東等地,第五展區「容」一方面述說臺灣作為他們的「容身之處」,也代表了「融合」——孤軍及眷屬帶來的美食與舞蹈文化,已成為臺灣社會多元文化的一環。 有別於過往眷村園區中,聚焦再現和樂懷舊的眷村生活,異域故事館透過場景展示,再現異域孤軍的消聲歷史,期待作為創傷修復與療癒的契機;此外,異域故事館有別於政府經營館舍,當事社群為自己發聲的舉動,不失為在政府主導的文化治理中,發出屬於民間社群的聲音,拒斥被操弄國族主義的國家機器所遺忘,爭取自己來訴說、詮釋自身歷史的機會。 第四展區「回」寫出孤軍內心深刻的呼喊,傳達戰爭帶給孤軍們多重的身分認同與迷惘。(陳怡均 攝影) 最後的第五展區「容」,營造臺灣眷村的居家生活場景,明亮溫馨的佈置營造與先前戰爭迷惘不同的氛圍,突顯展示敘事張力。(陳怡均 攝影)
2022/10/14
「讓古蹟重回我們的生活」屏東菸葉廠現地常設展再現工業遺產
「讓古蹟重回我們的生活」屏東菸葉廠現地常設展再現工業遺產
作者:林宜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 屏東菸葉廠於2022年起以「屏菸1936文化基地」(以下簡稱屏菸)開放參觀,是近年少見、由政府主導修復再利用的大型工業遺產,常設展「菸.葉.廠-複薰的金黃記憶」作為本土第一個具規模的文資「現地展」,透過現地保存工業遺產,讓秋菸的金黃記憶再次具體。 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TICCIH)於下塔吉爾憲章(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指出,工業遺產的保存應將建築構造物、設備機器、產業景觀等視為一個整體,且工業遺產規模龐大,因此在原址進行「現地保存(preservation in situ)」是最適合的保存模式。然而,工業基地的再生如何嘗試搭接其產業歷史?在當代文化角力下,我們又如何進行再現詮釋呢?屏菸的重生和再現過程,值得各界重視。 展覽入口的菸葉藝術裝置。(林宜珍攝) 常設展大多數空間均現地保存完善,並未太過博物館化,保留工業現場的況味。(屏菸1936文化基地 授權)   金黃秋菸的記憶與重生契機 屏菸前身是日治時期1936年設立的「屏東支局葉菸草再乾燥場」,負責屏東地區菸業的耕作技術指導、菸葉收購、加工和儲存工作。不同於其他菸田春季耕種的規律,屏東秋季的自然環境適合菸葉生長,故形成世界罕見的「秋菸」景致,品質與產量皆屬上乘。然而,隨著產量逐漸減少、專賣制度廢止、進口商品競爭等影響,於2002年10月關閉,臺灣菸酒公司也在2017年收購最後一批契作的菸葉,結束了臺灣本土百年菸業的歷史。 2018年,屏東縣政府以「屏東縣大博物館計畫」,爭取到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經費挹注,逐步整備園區環境、修復空間、置入展覽與活動,終在2022年以「屏菸1936文化基地」為名開放。   文化價值再現:工業遺產現地展示的挑戰 步入「菸.葉.廠-複薰的金黃記憶」常設展,眾多菸葉加工大型機械映入眼簾,觀眾伴隨菸葉的加工步驟,先在「實驗室」瞭解屏東菸葉種類、種植技術、產業價值等背景,轉身進入廠區後,經由結合數位多媒體動態影像的真空除濕機與切尖機,體驗菸葉的加工處理,配合聲光效果,機械仿若恢復運作,十分吸睛。 真空濕潤機光雕投影,以抽象方式演示成車的菸葉推送進機械加濕的景況。(林宜珍攝) 切尖機光雕投影,在輸送帶上投影展演菸葉揀選後切尖的過程。(林宜珍攝)   大型除骨機區則採取沈浸式設計,設計團隊創造出一條新的高架動線,安全地讓訪客穿越密集的機器量體,體驗3分鐘動態當代燈光音樂科技演繹的菸葉風選、分離、除骨、震盪加工流程,帶領訪客進入充滿想像力的超現實狀態。 有別於展覽前段以機械作為主角,「職人匠心」單元運用文獻、物件和訪談紀錄片,讓焦點回到現代工業化進程中,最重要的推手——「人」。展覽末段,當觀眾登高回望,陽光透過一道浪板山牆灑入,將空間渲染出一片如菸葉乾燥後的暖黃,產業建築的經典屋架結構清晰可見,風采震攝觀者的心神,為菸業之旅畫下動人的句點。   除骨機利用動態聲光展演,抽象展現煙葉的風選到除骨的加工過程。(上圖:屏菸1936文化基地 授權、下圖:林宜珍 攝影) 職人匠心展區呈現現代工業化進程中,最重要的推手——「人」。(屏菸1936文化基地 授權)   綜觀臺灣近代官方主導的工業遺產再造,多半先以藝術進駐為歷史建築續命,再導向文創消費,填補對財務平衡與觀光人潮的需求,經常犧牲建築以外的機具設備、遺落職工文化的探討,形成「文化失憶」的現象。 反之,屏菸現地常設展克服了種種不利於參觀的條件,包含缺乏空調的半開放挑高空間、漫長的走道等,嘗試體現菸葉產製過程的工業脈絡,努力在知識性與娛樂性、保護遺產與參觀舒適性之間取得平衡,更運用沈浸式多媒體,畫龍點睛的勾勒出一個文化產業基地的再生,讓古蹟重回我們的生活。 針對館內部分重要設施工具,均有標示牌解說其使用功能,增加觀眾對菸葉產製過程的想像,再現工業脈絡。(林宜珍攝)   如今,園區嘗試以售票入場作為管理的實驗模式,既自信又大膽,而規劃願景未來還包含縣立美術館、典藏館的設置,結合客家館、原民館等空間,屏東縣政府意圖運用這個場域訴說屏東的故事,在世界的工業遺產再生經驗中,屏菸所構成的獨特個案,值得長期關注。
2022/10/11
一探俄羅斯蒐藏家寶藏畫作!冬宮「現代藝術的誕生:謝爾蓋.舒金的選擇」特展
一探俄羅斯蒐藏家寶藏畫作!冬宮「現代藝術的誕生:謝爾蓋.舒金的選擇」特展
作者:胡悅理(國立聖彼得堡大學藝術史博士生) 「收藏不僅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我的國家和人民。無論在我們的土地上發生什麼事,我的收藏品都必須保留在那裡。」——謝爾蓋.舒金 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以下簡稱冬宮),和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The Pushkin State Museum of Fine Arts)以在俄羅斯藝術界佔據重要位置的收藏家為題,共同舉辦特展「現代藝術的誕生:謝爾蓋.舒金的選擇」 (The Birth of Modern Art: Sergey Shchukin’s Choice),呈現謝爾蓋.舒金(Щукин, Сергей Иванович)[註1]的現代藝術蒐藏。 挪威畫家凱恩.克羅恩 (Christian Cornelius (Xan) Krohn) 繪畫的謝爾蓋.舒金肖像畫,擺放在展覽廳中的入口,彷彿舒金本人誠摯地「邀請」來賓參觀他的豪宅。(胡悅理 攝影)   歡迎光臨舒金的家 本次展覽共計有150件作品,包括著名的馬蒂斯、高更、梵高、畢卡索、盧梭、竇加等人傑出的畫作,而展覽分成六個開放式的空間,包含音樂沙龍、粉色客廳、大餐廳、「畢卡索」的房間、「塞尚」的書房,最後回到「馬蒂斯」的樓梯。展場簡約設計和繁華的原舒金宅邸,雖有著極大的差別,策展團隊仍依當時留下的照片,盡量呈現其空間格局和畫作擺設位置。也由於未原汁重現宅邸的華麗,使觀眾有機會保留想像空間,化身為「賓客」遊覽展覽再現的舒金宅邸。 音樂沙龍。(胡悅理 攝影) 佈滿馬蒂斯畫作的粉色客廳。(胡悅理 攝影)   展場開頭華麗的「音樂沙龍」空間,陳列著印象派畫家如莫內、雷諾瓦、畢沙羅及夏宛等人的畫作,這些皆是舒金收藏初期購買的作品。而舒金與馬蒂斯彼此之間的友誼眾人皆知,1911年當舒金邀請馬蒂斯到莫斯科時,馬蒂斯甚至親自將客廳佈置成屬於他的「展場」,展覽也呈現了當時房間的舊照片。   大餐廳與高更的熱鬧多彩 舒金家中的大餐廳,裝飾著高更15幅畫作的組合,牆壁中央的《大溪地的水果聚會》富有活力,策展團隊也將這些畫作搬至展場,讓觀眾一睹為快。也因為這些鍍金框架的畫作掛得緊密、幾乎沒有間隔,常被人稱為「聖幛」[註2]。 人稱的高更「聖像畫」。(胡悅理 攝影)   緩和畢卡索陰鬱畫作的房間 客人們看完高更的畫作,帶著陽光歡快的心情,進入「畢卡索」的房間,兩種不同的繪畫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於20世紀的人來說,畢卡索簡化的形式、陰鬱色彩、帶點可怕的圖像,將畫作表現地相當怪異。然而,當觀眾置身在展場當中,溫柔的燈光及粉色的牆壁帶來舒緩身心的感受,減緩畫作緊張的氛圍。畢卡索藍色和玫瑰時期[註3]的作品,穿插著早期立體主義的創作,展覽也向觀眾解釋非洲木製雕塑的美學對畢卡索人像畫的影響。與畢卡索同為立體主義運動的創始者布拉克,與原始主義畫家盧梭的作品也一起在此廳展出。 「畢卡索」的房間。(胡悅理 攝影)   無所不在的馬蒂斯 《舞蹈》和《音樂》這兩幅名畫是馬蒂斯的標誌,每個來到冬宮的遊客,絕對不想錯過觀賞它們的機會。這兩幅畫在展場裡面鮮明而耀眼,佔據著異常重要的中心位置[註4],不僅可以從展覽大廳的任何地方看到它們,當燈光映照著畫作,還會使人心潮澎湃。 馬蒂斯的《舞蹈》、《音樂》和《紅色的和諧》。(胡悅理 攝影)   重現蒐藏家獨樹一格的藝術觀 觀眾也許從來沒有去過舒金的住家,展覽中的作品,也因為保存狀態的關係,恐怕很難離開冬宮博物館,因此,這場特殊的展覽,嘗試創造一個盡可能接近原始「舒金」豪宅的機會,讓觀賞者慢慢追溯、品嚐舒金收藏愛好的演變,盼望吸引俄羅斯及全世界的旅客前來欣賞,並且讓大家深入認識這位促進俄羅斯藝術發展的重要人物——謝爾蓋.舒金。 「塞尚」的書房。(胡悅理 攝影)   註釋: 註釋1:謝爾蓋.舒金(1857—1936) 是一位在19和20世紀之交藝術收藏者。出生於莫斯科的商人家庭。憑藉著獨到的直覺,加上願意大量收購尚未成名在世藝術家的作品,讓他迅速成為當時巴黎藝術圈重要、不可或缺的收藏家。 註釋2:亦稱為聖像壁。指教堂裡分隔教堂正殿與聖殿的一道牆壁,上面繪有聖像及宗教繪畫,又可指放置在教堂裡任何位置的可移動聖像圖畫。 註釋3:畢卡索在他的藝術生涯的早期階段有兩個繪畫時期,稱為「藍色時期」(1901-1904)和「玫瑰時期」(1904-1906)。之所以被稱為藍色時期,是因為幾乎所有畫作都帶有藍色陰影。畫作相當壓抑,象徵著藝術家的艱難時期。「玫瑰時期」期間藝術家在人生中獲得了快樂和浪漫,繪畫風格使用歡快的橙色和粉紅色,與之前藍色時期冷酷、陰沉色調形成鮮明對比。 註釋4:雖然是展覽最後一個空間,但舒金的客人一進到宅邸首先就會看見掛著《舞蹈》和《音樂》兩幅畫作的大樓梯,於是策展人將它們擺放在展覽最中心的位置。
2022/10/08
玻璃與秘密紙漿中的科學史:探索劍橋惠普爾博物館科學教具
玻璃與秘密紙漿中的科學史:探索劍橋惠普爾博物館科學教具
作者:劉筱蕾(史密森學會自然史博物館人類學部門博士後研究員) 惠普爾博物館(Whipple Museum)成立於1944年,隸屬於劍橋大學的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博物館藏品最初來自科學儀器商兼科學儀器與書籍蒐藏家——羅伯特·史都華·惠普爾(Robert Stewart Whipple,1871–1953),並逐漸加入劍橋大學不同學院和系所使用的科學儀器與展品,館藏主要涵蓋17至19世紀、由英國儀器製造商製作的科學儀器與書籍,也包括部分中世紀和現代物件,例如生物標本、日晷、數學儀器和早期電氣設備等,體現了科學史的進展。 惠普爾博物館的展廳,以及展示的巨大天體模型。(Credit: Whipple Museum) 惠普爾博物館重建的維多利亞式客廳陳設。觀眾可以想像19世紀具有科學興趣的家庭模樣,客廳擺滿當時的科學物品。(劉筱蕾 攝影)   隸屬於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惠普爾博物館的展示特別著重科學器具的演變,並相當注重教學合作,致力於與參觀者互動。例如,藉由與劍橋的教學單位合作,讓學生接觸日常課程相關的儀器蒐藏,親身體驗當時業者使用儀器時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而瞭解科學教育/研究器材,如何伴隨科學知識與製造技術的進步,翻轉了科學的理解過程。 位於二樓的常設展「地球儀(Globes)」,凸顯惠普爾博物館豐富的地球儀蒐藏。從古至今,人們使用地球儀展現他們所認知的世界。地球儀具有許多不同功能,從實用工具到權力象徵,以及社會階級的彰顯,並依據受眾目的而進行製作,包含:兒童的教學用具、水手的導航設備等,豐富地展示不同時代、功能各異的地球儀。同時,館方在線上提供該地球儀的時代背景,促進大眾理解當時人們對地理疆域、航海等科學知識的理解,更甚地球儀在設計、展示與美感上的發展。而早期地球儀使用顏料有嚴重的光敏性,本展間也運用多種方式,克服了光線破壞的問題。 二樓常設展「地球儀(Globes)」展區一景。基於部分地球儀的表面顏料對光敏感,展廳的環境整體較暗。年代較早的展品,大多放置於角落的獨立櫥窗,避免光線侵害。(Credit: Whipple Museum)   20世紀初,在西班牙大量生產的玩具地球儀。這批瓦倫西亞地區生產的地球儀,時常結合地理、天文等不同科學訊息,反映西班牙當時的教育改革,以及隨之而來的教材需求。(Credit: Whipple Museum)   惠普爾博物館亦展示許多生物相關教具。由於經過防腐處理的標本仍然會變形,甚至有礙健康而不適用於某些類型的教學,故約從1830年開始,植物學、真菌學、解剖學的教學展示大量使用蠟製與玻璃製標本。目前惠普爾博物館有超過100件珍貴的玻璃「植病真菌模型(plant disease fungi)」,由真菌學專家威廉·迪倫·韋斯頓博士(Willian Dillon Weston, 1899-1953)以透明和彩色玻璃製作,向農民介紹植物的致病真菌。目前除了惠普爾博物館,全世界只有美國哈佛大學自然史博物館(Harvar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擁有類似的玻璃標本藏品。     由於植物、真菌等標本保存不易,早期展示品常以玻璃製作。全世界目前只有惠普爾博物館與哈佛自然史博物館(Harvar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有一系列的玻璃標本蒐藏。其中,惠普爾博物館偏向植物致病真菌,哈佛自然史博物館則以植物為主。第三張圖為真菌學家Dillon Weston博士製作玻璃標本的影像。(Credit: Whipple Museum)   然而,受限於蠟和玻璃等極為昂貴且脆弱易變形的材質屬性,在19世紀便有其他便宜的材料,如軟木製、黏土製和紙製等取代蠟製標本的趨勢,顯示科學教育模型材質的改革和演變。   1797年起,解剖學家和模型製造商 Louis Thomas Jérôme Auzoux製作了一系列紙模型,由秘密的紙漿配方製成。模型主題包含可解剖的人體、動物和植物,用於教授解剖學。(Credit: Whipple Museum)   從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傳統出發,惠普爾博物館提供了另外一種觀察科學的視角:科學作為社會結構下發展的一部分,它的呈現方式如何受到當時代政治、社會、經濟狀態而改變?惠普爾博物館藉由教具與科學儀器的蒐藏,呈現科學與社會互動的精彩過程。
2022/10/03
揭露毛小孩的奇幻世界!倫敦霍尼曼博物館年度特展「貓和狗」
揭露毛小孩的奇幻世界!倫敦霍尼曼博物館年度特展「貓和狗」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圖像由英國倫敦霍尼曼博物館(Horniman Museum and Gardens)授權使用 你是否曾想像毛小孩到底在想什麼?身為家中一員,我們真的瞭解牠們的一切嗎?為了揭開寵物的神秘世界觀,倫敦霍尼曼博物館(Horniman Museum and Gardens)於今年初推出展覽「貓和狗」(Cats and Dogs),探索貓和狗在人類世界所扮演的科學、社會和文化角色,以及我們與牠們的緊密關係。 展覽總共有三個主題展區,「在牠們的皮膚上」揭示了犬科和貓科動物的各種體型、大小和能力。於展區中,觀眾能藉由互動遊戲更深入地瞭解牠們的行為,如將自己想像成一隻狗,奮力向前奔馳;或試著像貓一樣跳躍,看看能否跟牠們一樣敏捷與機敏。由於本展的設計十分適合親子,觀展期間可見大小孩童在展區內盡情玩耍,同時從體驗中接收對家中貓狗行為的新見解。 第一展區「在牠們的皮膚上」揭示了犬科和貓科動物的各種體型,圖為貓和狗的頭顱標本。(Credit: Horniman Museum and Gardens) 這項極為生動的展覽成功展現其教育性以及娛樂性,自開展以來佳評如潮,可說是今年最佳的親子體驗展覽。(Credit: Horniman Museum and Gardens)   展區「在牠們的頭腦中」則聚焦於貓和狗的思想與感官,探索牠們的行為、認知、觸覺和聲音交流。展覽利用互動裝置設計,讓觀眾體驗做為貓或狗的感受,像是狗狗看世界的角度、貓咪肉掌所獲得的感覺等。此展區同時將各種對貓狗的迷思一併排開,利用案例分析和互動裝置,解開一些根深蒂固的誤解——小型犬真的更具攻擊性嗎?貓咪真的比較不聽人話嗎?其中,策展團隊特別連結貓發出的聲音與相關情緒,證明貓「喵喵叫」確實是牠們說話、表達情緒、對環境和人類做出回應的特殊方式。 「在牠們的皮膚上」展區中,觀眾能透過互動遊戲,深入瞭解貓和狗的行為,圖中的互動裝置邀請觀眾試想、嘗試和貓跳一樣跳高。(Credit: Horniman Museum and Gardens)   最終展區「在我們的社會中」,以人類與貓、狗之間的關係作為焦點主題,爬梳了牠們在歷史和藝術史中的存在,更延伸至當代對治療犬、導盲犬的訓練,展示了我們與毛小孩長久以來發展的緊密關係。為了整合三個展區的新知識,觀眾可通過交互式棋盤遊戲參加測驗,考驗自己對貓/狗世界觀的瞭解,是否比以往更深入豐富。展覽同時播放由倫敦傳播學院(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學生製作的動畫作品,透過視覺傳達對貓與狗的多重詮釋。 貓和狗的行為有千百種見解,這項展覽邀請觀眾一同前來探索、體驗跟學習,並從中獲得對牠們的新興見解。(Credit: Horniman Museum and Gardens)   這項極為生動的展覽成功地展現教育性及娛樂性,不論是否為飼主,每一名觀眾皆有對貓狗的自身經驗。毛小孩真的愛我們嗎?這是許多飼主的終極疑問。本特展期望觀眾能深入瞭解牠們,再從中感受、察覺家中寵物對自己「愛的呼喚」。表達愛的方式有非常多種,你家的毛小孩對你也是如此!
2022/09/30
全球疫情Outbreak?!史密森自然史博物館流行病特展
全球疫情Outbreak?!史密森自然史博物館流行病特展
作者:何慕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自新冠疫情(Covid-19)爆發後,世界有許多的變化,而博物館如何透過研究進行紀錄?美國華盛頓特區史密森自然史博物館(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便透過「全球大爆發:連結世界的疫病(Outbreak: Epidemics in a Connected World)」特展,解讀世界傳播性的疾病,並探討疾病如何影響人類的歷史發展。 本展共有9個主題,以生命科學研究為出發點,最終回歸人類的共通性作結。亦可簡單區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透過照片以及模型展示,引發觀眾對病毒的認識,介紹地球的環境如何與彼此息息相關,例如:許多病毒有人畜共通的可能,由老鼠傳播的漢他病毒(Hantavirus)、黑猩猩傳播的HIV病毒,以及由蝙蝠傳播的立百病毒(Nipah virus)等,均顯示全球生物面對疾病的一致立場。 以病毒作為設計元素之一的展覽標題。(何慕凡 攝影) Outbreak特展展區利用蝙蝠模型,引出「立百病毒」的傳播故事。(何慕凡 攝影)   第二部分講述全球傳染性疾病的案例,包含我們所熟知的SARS、COVID-19的傳播故事,也述及另外兩個流行病。其一是愛滋病,全球大流行後人類如何致力對抗,並試圖與之共存。另一個是2014年伊波拉疫病,記述病毒進入西非後造成肆虐的情況,而當地政府及公衛人員又是如何透過宣導跟防疫措施,避免疾病再次傳遞。 「全球疾病散播(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Disease)」區展示全球著名的傳染性疾病,例如SARS與Covid-19。(何慕凡 攝影)   第三部分則聚焦在如何防範這些疾病,於「Working Together」展區中,人們可以生動地透過扮演不同角色,一同努力完成疾病防範。例如,觀眾可以化身醫生,協助病人測量額溫、聽病人的心音等;或以藝術家的角色,創作防疫相關的宣導插畫,引導民眾注重衛生。藉由刻劃不同人格特質者的努力,呈現如何在防範疫情下扮好自己的角色,並列出重要的歷史人物作為典範。 最後,史密森博物館所保存的大量蚊子標本,更成為追蹤登革熱來源的重要工具,顯示博物館對疾病防範的意義。展覽結論指出,流行病在未來仍有可能發生,環境、人類以及動物實是「健康一體One Health」,必須全盤考量才能防止疾病捲土重來。   「Working Together」展區中的數位遊戲,讓眾人可以自由扮演醫護人員,擔任協助防疫的重大角色。下圖為小朋友於科技互動遊戲中,聽病人的心音。(上圖:Credit: James Di Loreto, Lucia RM Martino & Fred Cochard, Smithsonian.;下圖:何慕凡 攝影) 博物館中的蚊子標本,是追蹤登革熱來源的重要工具。(何慕凡 攝影)   整體而言,本展不僅講述過往的疫情歷史,或病毒的生理特徵,更聚焦於人類該如何因應疾病的威脅,並如何防範其再次肆虐。展區中運用了大量的數位互動科技和圖片、模型,試圖讓知識傳遞變得可親可近。在全球疫情不斷爆發的此刻,「Outbreak」展覽切片了2021年世界疾病的狀況,試圖讓我們為防範於未來,並做好準備。本展覽預計展至本年度2022年10月,有興趣的民眾可親臨現場觀展,或前往線上展覽網站一窺究竟。 *「全球大爆發:連結世界的疫病(Outbreak: Epidemics in a Connected World)」特展資訊已免費公開於史密森自然史博物館「自己做特展(Do-It-Yourself Exhibits)」網站,相關人員能自行下載、列印展板,展示於社區、醫院、學校、購物中心或任何地方。  
2022/09/30
追求平等,不遺餘力!芬蘭設計博物館特展「為每個人設計」
追求平等,不遺餘力!芬蘭設計博物館特展「為每個人設計」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世界上性別最平等的國家在哪裡?答案無疑是北歐五國。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2022年全球性別平等排名,前五名分別為冰島、芬蘭、挪威、紐西蘭和瑞典。在北歐,性別平等的觀念不僅深植人心,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層面。為了呼應芬蘭對於平等的追求,芬蘭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於近期推出特展「為每個人設計」(Design for Every Body)。展覽爬梳芬蘭從20世紀初至今的設計,從家具、服裝、建築到工業,展現了平等概念如何透過不同類型的設計,徹底實踐於生活之中。 在20世紀,產品「物美價廉」是芬蘭設計界的首要理念,為的是讓負擔不起昂貴產品的人也能享有美好生活,許多設計皆專注於實用性、可負擔性、衛生和多功能性。芬蘭設計之父卡伊·法蘭克(Kaj Franck)的「Kilta」餐具系列,即為貫徹此理念的經典案例。法蘭克提倡將器皿回歸最原始的型態,留下最耐用與耐看的元素,確保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兼具實用性和美感。 「為每個人設計」展覽一隅,圖中展區聚焦於追求性別平等的服裝設計作品。(攝影:Paavo Lehtonen)   然而,當設計師試圖創造適合所有人的東西時,個人需求反而被忽視了。服裝設計方面,芬蘭品牌「Marimekko」在1968年推出的「Tasaraita」系列,旨在設計出適合各種體型的衣服──無論年齡、性別或體型如何,每個人穿上條紋衫後皆看起來大同小異,每個人也因此平等。這樣對平等的理解在今日的芬蘭早已過時──讓每個人變得一樣並不再意味著平等。芬蘭當代設計師Iiris Kamari 「Observer/Observed 」系列所展示的核心嗎,便是性別多樣性,著衣者可按照自己偏好的風格從40種設計中挑選,其後組合身體的不同部分,自在呈現最屬於自己的樣子。 芬蘭品牌「Marimekko」在1968 年推出的「Tasaraita」系列,旨在設計出適合各種體型的衣服,進而讓每個人都平等。圖為該系列經典的條紋衫上衣。(圖片:Kuva_Marica Rosengård) 芬蘭當代設計師Iiris Kamari 的「Observer/Observed 」系列,展現了芬蘭服裝設計對性別多樣性的重視。(圖片:Kuva_Diana Luganski)   除了性別認同,對多元文化的重視亦是芬蘭持續努力的目標。芬蘭社會由許多不同社區和文化組成,但並非所有社群在社會上具有相等量的影響力,薩米(Sámi)文化便是最廣為人知的例子。薩米族是居住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Scandinavian Peninsula)與芬蘭一帶的少數族群,他們是目前歐盟中唯一僅存的遊牧民族。薩米族在19世紀開始強烈受到外來勢力侵襲,更在二戰時期逐漸被併入現代世界,面臨文化消逝的命運。 儘管薩米族的權益終究受到保障,他們也持續保存自己的文化,然而在數十餘載的文化交融下,來自薩米族的傳統文化符號早已被芬蘭大量挪用並將之商業化。在此展中,策展團隊精選了來自「北極原住民設計檔案」(The Arctic Indigenous Design Archive (簡稱AIDA))的文獻與物件,展出薩米藝術家、設計師所製作的藝術品和手工藝品,希望將薩米族的文化納入芬蘭設計史脈絡之中。 展覽精選來自「北極原住民設計檔案」的文獻與物件,其中由薩米族藝術家所製作的手工藝品為亮點展品之一。(圖片:Ilmari Laiti)   誰的觀點和經驗應該被納入和重視?我們如何貫徹多樣性?即使高居全球性別平等第二名,芬蘭仍孜孜不倦地在追求平等的路上努力。猶如這項展覽標題,這是為了我們每一個人。
2022/09/26
Women only!九州國立博物館女性考古活動
Women only!九州國立博物館女性考古活動
作者:李冠穎(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研究生) 你對考古有什麼想像呢?是艷陽、泥土,還是揮汗如雨的考古學家?位於福岡縣太宰府市的九州國立博物館(下簡稱九博),以自身考古專業,於2015年起成立「九博女子考古部」(下簡稱考古部),至今共舉辦五屆,每年四、五月招募約20名女性,進行將近一年、每個月一次的考古相關活動,讓受限性別而無法嘗試或從事考古工作的女性,擁有親近考古的機會。   女子專屬,為什麼? 九州國立博物館表示,因考古學界長久以來呈現「男多於女」的性別比例,為了翻轉活動多為男性專屬的情況,故特別限制參加性別,讓女性獲得參與保障,希望「為那些對考古感興趣,但總是獨自活躍的女性創造一個場所」。 除了參與性別,考古部對報名者並無任何限制。在執行層面,考古部的每月活動皆由九州國立博物館館內的考古專業研究員帶領,並於每年的最後一次活動中,進行成果發表會,讓學員發揮創意、展現所見所聞。 * * *第三期考古部YouTube成果發表影片「歡迎來到遠古盛宴!!」,成員身著貫頭衣進行表演* * *   從奶酪到編髮,考古你的日常 在考古部的官方部落格,能看見自2015年起的活動成果,惟2020年起至今,推測因疫情緣故並未舉行考古部活動。身處疫情時代,館方並未放棄以有趣的方式傳遞考古知識,例如自2020年至今,九博持續於YouTube頻道上傳「在家逛九博(おうちdeきゅーはく)」系列影片,讓民眾可以自主進行手工藝、編髮、古代奶酪、書籤等各式日常生活層面的有趣實作,從而激發對考古的興趣。 系列影片中,不少同步實施於九州女子考古部,例如編髮,便搭配「製作自己的貫頭衣」此一項歷年傳統活動進行。貫頭衣作為日本古代衣著的代表,能具體呈現考古部的核心精神,考古部學員藉由設計貫頭衣細節:套進頭部的開口、編髮、編織繩紋時代的圖騰,以及利用化妝體驗古代刺青於臉上的文化,從而瞭解過去人類對衣著的講究。 歷年的九州女子考古部均有「製作自己的貫頭衣」傳統,圖為身穿個人貫頭衣的成員,針對「九博女子考古社團之考古也可以很卡哇伊」特展進行分享。(圖片授權:九州国立博物館)   由九州女子考古部籌備的「古代盛宴」工作坊,包含體驗古代紡紗、瞭解墓葬品等考古近用活動,歡迎親子共同參與。(圖片授權:九州国立博物館)   考古也很「卡哇伊」! 2022年,九州國立博物館特別策劃特展「考古也可以很卡哇伊(かわいい考古学のススメ)」,展現考古部累積至今的成果,考古部學員精心挑選「會讓人感到『可愛』的物件」作為展品,並從描述與詮釋展品的方式、展示設計、相關教育活動等,都將考古與「可愛」進行連結,希望打破考古嚴肅的傳統形象。其中,考古部學員更穿著自製的貫頭衣,體驗普及於彌生時代中期、九州地區特殊的「甕棺」下葬方式,彷彿穿越時空的冒險。   「九博女子考古社團之考古也可以很卡哇伊」特展中,運用插畫和展示設計,讓「可愛」元素充斥其中,激發觀眾對典藏品全新的想像。(圖片授權:九州国立博物館) * * * 「甕棺」下葬方式體驗影片 * * *   儘管近年因疫情影響,導致實際活動減少,九州國立博物館依舊尋覓不同的管道傳遞考古有趣、親民的一面,讓民眾更加願意主動接近考古。期待未來疫情趨緩後,九州國立博物館可以舉行更多元的活動,以實踐讓民眾更加認識考古的初衷。
2022/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