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收費拉鋸戰!揭開英國私人美術館票價政策後的暗流湧動
收費拉鋸戰!揭開英國私人美術館票價政策後的暗流湧動
作者:林盈君(英國萊斯特大學美術館與藝廊碩士、藝術顧問) 近期台灣針對私人美術館入場收費過高的議題引發了廣泛討論。相較之下,英國在2001年工黨上台後,推行了國立博物館和美術館免費入場的政策。隨著社會及政經情勢的變化,英國也開始探討博物館重新收費、提高票價的可能性。 其中,英國許多私人美術館由慈善信託基金獨立管理,並可申請政府補助。在類型上,又可分為家族收藏、藝術家/藏家創立或私人企業收藏三類。他們積極開拓財源來支持營運,如商店、餐廳、住宿、活動場地租借等。門票上也有不同的折扣方案,或與其他藝文組織合作,持會員卡可以享受特殊折扣。 然而,由於英國政府補助緊縮、脫歐減少歐盟資金,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無論是國立還是私人藝文單位皆面臨經費短缺的困境。儘管許多博物館仍維持常設展免費,然特展價格不斷上漲,引發展覽「精英化」的批評。大部分私人美術館雖然收費,但參觀人數下降也連帶影響周邊收入。   英國私人美術館的票價。(資料提供:林盈君;博物之島編輯室 製圖 ) 位於諾福克郡的霍頓莊園(Houghton Hall)佔地廣大,儘管票價較高,但也有較大的空間與設施使觀眾盡情探索。如其收藏的藝術品散佈莊園每個角落,觀眾可在大自然中與藝術品互動。圖為莊園中地景藝術家理查・隆(Richard Long)的作品。(林盈君 攝影) 由藝術家/藏家創立的美術館收費各異,卻也能提供觀眾多樣化的體驗。圖為收藏家羅伯和妮基・威爾森(Robert and Nicky Wilson)創立的木星藝術園區,擁有許多戶外大型裝置藝術,如英國著名建築師和藝術家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作品《生命細胞》(Cells of Life)。(林盈君 攝影)   透視票價背後藝文機構的困境 英國文化機構人員的薪資普遍不高【註釋1】,加之通貨膨脹增加生活成本壓力,許多藝文從業人員為了生計只能轉行。不少歐盟人士也因為不符合新的簽證規定而被迫離開英國。 如同《藝術新聞》資深藝評人Ben Lewis指出,許多博物館因資金不足,不得不接受具爭議公司的捐款,而低薪環境讓只有不愁吃穿的富人子弟願意從事藝術相關工作,使得職場階級更加明顯,無法呈現多元包容的環境。這些因素皆使英國藝文界陷入財政和人才的困境。 因此,收費爭議實際反映出文化機構平衡財政與文化推廣間的複雜拉鋸,如支持收費、調整票價的人士認為,收費可以增加博物館的收入,彌補政府資助的減少。不僅能幫助博物館維持營運,提升展覽質量和服務,並創造更好的薪資環境吸引人才。反對者則擔心,收費可能會減少參觀意願,進一步擴大文化資源近用的差距,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和學生群體。 而2023年英國獨立博物館協會(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Museums)發表的《博物館的定價政策及其影響研究》指出,實際上收費提高對館方與觀眾而言並未有太大的改變,影響觀眾參觀意願的主要因素還是館舍提供的服務,如優惠、特展等。但票價調升也確實有助於館方提升設施與服務的品質,吸引真正感興趣的觀眾;另一方面,觀眾也會更珍惜參觀過程,延長在館內停留的時間,進而增加在館內的消費機會。   結語:反思票價的意義與異議 儘管,高昂的票價可以為博物館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不過也可能導致失去拓展不同類型觀眾的機會,最終能否吸引觀眾購票參觀,進而成為常客,仍在於藏品、展覽和服務是否體現其應有價值。票價訂定需要綜合考量地區經濟現況和民眾收入水平、預估參觀人次和觀眾性質,以及參酌同領域館舍的收費標準。否則,無論門票定價為何,難免曲高和寡,反而失去了成立館舍的初衷。 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探討觀眾是否獲得與票價相應的體驗價值時,也應關注在幕後的從業人員是否得到相應的工作保障和合理報酬。這不僅關乎文化工作者的權益,也直接影響到館所能提供的服務品質和長期發展。 【註釋1】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報告,英國平均薪資為稅前年薪34,000英鎊;而英國中階策展人薪資普遍落在稅前年薪27,000至34,000英鎊勉強靠近年薪平均線。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7/02
揭開紅燈櫥窗裡的秘密!性工作者博物館見證阿姆斯特丹性產業發展
揭開紅燈櫥窗裡的秘密!性工作者博物館見證阿姆斯特丹性產業發展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走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街道,常見成群的觀光客尋找前往性博物館或紅燈區的路標。不同於位在水壩廣場旁的性博物館(Sex Museum Amsterdam)以探討與「性」相關的歷史及文物的視覺呈現,身藏在紅燈區內的性工作者博物館(Red Light Secrets: Museum of Prostitution),則是以性工作者的工作場域作為展覽空間,述說阿姆斯特丹性產業的發展與現況。 大眾對於性產業的種種問題感到好奇,卻又難以尋找合適的對象深入了解,紅燈區如何運作、性工作者的工作環境、政府法令的推行與保障等等,即便本地人亦是一知半解。私人創辦的性工作者博物館於2014年開幕,並將性工作視為專業,藉由場館開誠佈公地討論荷蘭性產業的薪資結構、性工作者的職涯發展、日漸完善的警民安全網絡,搭配由性工作者以自身經歷訴說的語音導覽,一一揭開荷蘭性產業的神秘面紗。   館方對於性產業鍊中的不同職位與組成的說明。(王幸慈 攝影) 體驗性工作者的「凝視」與「被凝視」 館方以聳動的展示主題,吸引國際觀光客的目光,並善用自身空間的特性,使觀眾逐步理解性工作者的工作日常。這棟建築的前身為提供性服務的所在,博物館使用其中三層樓作為開放空間,保留屋內原有的狹長廊道與內部裝潢,包含性行業仲介者的辦公桌、性工作者工作室及攬客用的紅燈櫥窗等等。   舊日性行業仲介者的辦公桌一景,管理每位性工作者的上下班與接客狀況。(王幸慈 攝影)  性工作者服務的工作室一景。(王幸慈 攝影) 當觀眾走進博物館,上樓梯、通過房間與櫥窗時,猶如體驗買春客走過的路徑,人性凝視與窺淫的本能在空間中展露無疑,忍不住在路經各扇小窗戶時窺看鄰近建築的櫥窗,殊不知窗外女性挑逗的身影,正是博物館刻意投放給觀眾的錄像。 觀眾也可坐在面對大街與運河的櫥窗椅凳上,體驗性工作者的工作視野,感受與路人對視所產生的尷尬與不適感,藉此反思性工作者應得到的尊重與權益。   觀眾透過圓型小窗看見的「春色」,實質上是博物館投放的影像。(王幸慈 攝影) 互動問答,扭轉大眾對性產業的刻板想像 博物館將大眾對性產業的疑問,化為展牆上一張張文字說明牌,並依照問題類型,結合不同主題的展間呈現。觀眾可以語音導覽機感應說明牌裝置獲得解答。 而展場內的問答互動裝置,也幫助觀眾快速了解紅燈區的歷史,與性工作者在職場上面臨的種種情況,如自雇性工作者,承租紅燈櫥窗如何計費?性工作者遭遇客人暴力或脅迫服務的狀況,該向哪個單位求助?市政府如何控管紅燈區的營業範圍?     館方將大眾對性產業的常見問題列成互動說明牌,搭配相關的場景。此處為性工作者的置物櫃與更衣處。(王幸慈 攝影) 此外,展覽也回顧並紀念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因工殞命的紅燈區女郎們。囿於當時有限的科技,以及大眾對性產業的歧視與刻板印象,過去性工作者的安危並不受重視,歷經多年的努力與抗爭,才促使市政府正視性工作者可能遭遇的暴力,保障、提倡性工作者的工作權益。   來自歐洲各地,最終在阿姆斯特丹工作生活的性工作者,在展牆上抒發她們對自身職業的看法。(王幸慈 攝影) 也可以在展牆、語音導覽、導覽手冊中看/聽見性工作者們的故事與認同,了解他們內心的酸甜苦辣,如被人蛇集團騙來荷蘭強迫服務的Anna(波蘭)述說「我想念我的家人,但我不知道我何時能再與他們說話」,或是在紅燈區執業超過十五年的Inga(俄羅斯)自認「我不是妓女,我是性治療師。」 展覽尾聲,博物館透過告解室與自白牆,不帶任何偏見與指責,邀請觀眾自由詮釋自己對性與性產業的看法,也可在該館臉書看到每週收集到的私密告白。   展覽尾聲,觀眾可匿名寫下自己對性的告解與秘密。(王幸慈 攝影) 近年阿姆斯特丹市政府預計進行老城區的都市規畫,欲將紅燈區轉移至南部的新情色中心(New Erotic Center),此變動也大幅影響性工作者的工作環境與型態,相關的抗議與協商也正在進行中。儘管目前尚未看到博物館對此議題的回應,然而,對於性議題較為含蓄的亞洲社會而言,博物館如何面對多元面向的性議題,也值得我們持續關注、思考。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6/25
器形的無盡想像:坪林茶業博物館「器-天地人之器」特展
器形的無盡想像:坪林茶業博物館「器-天地人之器」特展
作者:歐陽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器」是什麼?什麼可以是「器」?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的「器-天地人之器」展示各種生物標本與茗飲用具,以自然物與人造物展開器的多方聯想。展覽除了呈現器的多元面貌,也展出來自其他機構和藏家的展品,使得收藏相對有限的地方館得以匯聚出處與類型迥異的器物。   自然之器:造形的奧秘和想像 坪林茶業博物館「器」特展以漢字「器」的解析破題,並以老、莊等思想家論器的言談說明器的觀念性。接著引用上古中國的傳說,如盤古身體化為自然萬物的故事,當作自然物可以為器的伏筆。另一方面,則描述歐洲珍奇屋文化將自然與人造物件分類擺放的景觀,為展覽揭開序幕。   特展主視覺與第一展區將自然標本與人造物件並陳,以珍奇屋式的展示意象呈現。(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 提供) 「器」特展大致分為三區,首先入眼滿屋的生物標本,這些生物的生理或生態自然形成獨特的空間構造。例如,植物的莢果、毬果、種子,哺乳動物的獸角、軟體動物的貝殼、甲殼動物的外骨骼、爬行動物的鱗與甲,又或者昆蟲留下的蛾繭、蟬蛻、蜂巢,以及各種鳥類的蛋和鳥巢。 從葫蘆等自然造形的發現與使用,到牛角杯、鸚鵡螺杯等自然物的加工,再到人類以植物纖維、或礦物和泥土創造器物,營造自然物到人工物的演變與想像。展覽更將種子、鳥蛋比作容納生命的器,甚至由器聯想宇宙與人體,以生物標本指出器的具體符碼和抽象意涵。   人造之器:茶器的前世今生 下個展區則直接以茶器為主題,引用後人繪製的唐陸羽《茶經》二十四器,以及南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圖像呈現食茶器具的形制與功能。除了食茶步驟所需的多種器具,特展以小人偶裝置模擬不同時代製茶、飲茶的方式:由唐的煎茶法、宋的點茶法、明清的瀹茶法指出茶器的造形不但受到茗飲方式影響,更與製茶技術、文化品味、工藝發展相互作用。例如,宋時的點茶法為了方便注水、擊拂茶沫,使用擴口窄足的茶盞為飲茶器皿,又因為流行賞玩茶沫湯花的「鬥茶」而偏好使用黑釉茶器。   牆面的機械小人偶裝置分別模擬唐、宋、明清的製茶與飲茶方式。(歐陽德 攝影) 接著以現代臺灣受中國閩南、潮州影響的泡飲方式「工夫茶」器具為例,各種口形的茶杯、各式身形的茶壺,顯示茶器因應功能與品味形成造形、材質、尺寸的多樣性。與此平行的展區,簡述16世紀以來茶文化隨著茶葉與陶瓷器的海上貿易向歐洲傳播,並且發展為各地獨特的茶器與飲茶方式。例如,18世紀末的英國出現仿製東方青花紋飾的「青柳圖」瓷器,便是東西方茶文化交流產生的器物。   儘管都是泡飲工夫茶使用的茶壺形制,於同樣的文化、功能、材質下仍然有多樣的造形變化。(歐陽德 攝影)   器物收藏的聯想與連結 館方為了呈現器的多元面貌,向許多機構商借收藏。不少鳥類、爬蟲類與哺乳類標本來自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以及臺北市立動物園,例如,前者的鳥巢標本、後者的河口鱷和犰狳標本。水生動物大多來自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還有借自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的瓢罐和竹勺。 展覽與國立臺灣大學的多所博物館合作,包括動物博物館、植物標本館、昆蟲標本館都提供生物標本收藏作為本次展品。此外,更向台灣碗盤博物館、商店和私人收藏家借展茶器。 雖然「器」特展並置許多自然、文化脈絡與物件類緣差異大的展品,使得展覽單元間的關聯性更需要費心閱讀,但也因為坪林茶業博物館藉由特展連結各方機構的展品,使得地方文化館得以跨越收藏的限制呈現多樣的展覽主題。   形似鳥巢的草編器物「茶壽」(圖左)是保溫茶壺的用具,借展自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歐陽德 攝影)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6/21
揭開自由之都的悲傷記憶,荷蘭首座國家大屠殺博物館開幕
揭開自由之都的悲傷記憶,荷蘭首座國家大屠殺博物館開幕
作者:林蔓娟 (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地景建築師) 2024年3月荷蘭首座國家大屠殺博物館(Nationaal Holocaustmuseum)於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東側的尤太街區(Jodenbuurt)開幕,此時正值以巴衝突之際,以色列總統親臨開幕現場引發荷蘭社會的廣泛關注,及許多抗議人潮。即使開幕儀式因抗議活動蒙上些許陰影,卻不減館方試圖揭示歷史真相的初衷,並強調以阿衝突正凸顯了「及時辨識不義,並思考如何建構一個正義、民主且開放的社會」的急迫性【註釋1】。   荷蘭首座國家大屠殺博物館。(© Stefan Müller, 荷蘭國家大屠殺博物館 提供) 該館建築前身為教師訓練所,後院緊鄰的幼兒園,在二戰期間曾安置即將被遣送至集中營的尤太兒童。反抗組織利用後院的圍欄,設法將兒童偷運至此後,轉送往寄養家庭。如今,我們也可以在館內看見他們的身影。(荷蘭國家大屠殺博物館 提供)   聚焦受害者的個人故事 :連結記憶、見證歷史 常設展以十二個主題【註釋2】聚焦二戰期間荷蘭尤太人的遭遇,帶領觀者直視大屠殺的暴行,也見證戰後倖存者如何跨越瘡痍、重拾生機。 沿著展覽路線可見陳列受害者私人物件的展櫃,以此連結他們的哀傷記憶。例如,埃絲特的藍色六角星手鏈,訴說他們一家的家庭悲歌。在納粹入侵荷蘭後引發的一波自殺潮中,埃絲特一家決定一同自殺,年幼的生命戛然而止。然而,父母雅克與伊麗莎卻僥倖獲救。不幸的是,兩年後雅克不敵納粹壓迫,選擇在警察拘留室中自殺生亡。而埃絲特的手鏈則陪伴著伊麗莎,度過集中營的艱難歲月。 左:埃絲特的六角星手鏈;右:埃絲特母親伊麗莎允求安樂死的信件,其在戰後參與荷蘭尤太復國主義聯盟(NZAB)活動,然仍難以擺脫創傷。(林蔓娟 攝影)   此外,錯落於展區中倖存者的自敘短片集,以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描繪彼時的迫害現場,翻轉被一略概括的「尤太群體」,強調「受害者」身分外的個人特質,成為獨立且獨特的「我」,呈現更具人性、多元的生命故事。 受難者自述影片。(林蔓娟 攝影)   揭開隱於自由之都背後的黑暗歷史 展覽透過遍佈展牆的反尤太措施,揭示納粹藉頒布法令,營造歧視、隔離、驅逐尤太人是合法暴行的假象;或是由尤太檔案盒堆砌的牆面,訴說納粹假借提供社會資源之名,成立「尤太委員會」行監管、約束之實等種種虛與偽蛇。 並探究社會制度如何在無形中助長大屠殺,如荷蘭扎實的戶政系統與緊密的柱狀社會【註釋3】結構,加上有效率的制度與務實性格,皆為納粹創造控制尤太群體的有利條件。藉此帶領觀眾重新思考「加害者」未必僅是極端的邪惡:大眾自我思考的停滯、對權威的盲從和道德的混淆,也可能成為排尤行動的幫兇。 常設展牆面佈滿納粹於荷蘭頒布的反尤太政策法令。(林蔓娟 攝影) 尤太檔案盒,回顧納粹利用戶政註冊系統,掌握尤太社群的個人資料。(荷蘭國家大屠殺博物館 提供)   走出博物館,來到對街的荷蘭劇院(Hollandsche Schouwburg)大屠殺紀念空間,在二戰時此地也曾為尤太人關押地,現今已轉變為敞亮的空間,中間矗立著殘存的牆面及受難者紀念碑。沿著迴廊走,牆上的裝置播放著無數生還者的故事,不斷地提醒我們持續面對當處社會中的衝突與挑戰。 博物館對街荷蘭劇院的紀念空間。(林蔓娟 攝影) 【註釋1】館方聲明稿原文 “This horrific war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the Netherlands make our mission all the more urgent.” 【註釋2】展示主題包含:破碎的生命(Shattered life)、序幕(Prelude)、佔領(Occupation)、全面隔離(Complete isolation)、肇事者(Perpetrators)、屠殺的開始(The murder starts)、藏身(Hidden from view)、無路可返(No way back)、受困(Trapped)、謀殺(Murder)、終戰(End of the war)、走出陰影(Out of shadow)。 【註釋3】荷蘭柱狀社會以宗教和意識形態分為不同社群,被稱為「柱」(Pillars)。每個柱子都有自己的社區、學校、醫療設施、媒體等社會機構。不同柱之間很少交流和交融,通常保持獨立且自給自足。柱狀社會的用意在維持社會穩定,防止宗教衝突和社會分裂。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6/19
不一樣的主日學!華盛頓聖經博物館走進宗教經典的多元體驗
不一樣的主日學!華盛頓聖經博物館走進宗教經典的多元體驗
作者:何慕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聖經對美國有著深遠的意義,並在其歷史與文化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新任美國總統的就職儀式也包含手按聖經宣誓的慣例。 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聖經博物館(Museum of the Bible)則是我們能夠走進聖經世界的獨特例子。這座博物館於2017年開放,致力於展示和探索聖經歷史、文化和其影響力,由非營利組織「聖經基金會」(The Bible Foundation)所營運,是華盛頓特區中相對較年輕的博物館。   聖經博物館大門。(聖經博物館 提供) 聖經博物館由一間舊冷凍倉庫所改建而成,大門飾有兩片黃銅板,其靈感來自古騰堡活字印刷術,回應以活字印刷普及重要經典的歷史。進門後,大廳保留原建築火車進貨時的長廊空間,由此步入展區的地磚由黑色慢慢轉變為白色,則象徵從黑暗轉向光明。 聖經博物館一樓大廳。(聖經博物館 提供)   館內展出許多古代手稿、文物及藝術作品,並結合多媒體裝置設計,使觀眾透過多元視角深入了解聖經的演變與影響。常設展主要分為三個展區,包含「聖經影響力」(The Impact of the Bible)、「聖經故事」(The Stories of the Bible)和「聖經歷史」(The History of the Bible)。以及充滿童趣的兒童展區,讓兒童觀眾體驗聖經故事,如投擲魚跟麵包,認識五餅二魚的故事;或搭乘載有動物玩偶的小型諾亞方舟。 「聖經影響力」展區。(聖經博物館 提供) 「聖經歷史」展區,陳列聖經原卷及世界各地的聖經譯本。(聖經博物館 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館方也藉由新穎的科技技術,帶領觀眾走進這本古老的文本。例如,「聖經故事」展區運用大量的多媒體裝置,結合情境展示的聲光效果,帶領觀者認識聖經的表裏。透過將投影打在情境展示的場景上,呈現人們熟悉的亞當夏娃以及諾亞方舟等經典故事,也讓故事鮮活了起來。 「聖經故事」展區,以情境展示復刻一世紀的拿撒勒,體驗耶穌生活時代的日常。(聖經博物館 提供) 「聖經影響力」展區,館方統計大眾最常使用的聖經app數據資料,讓觀眾可透過裝置搜尋各國最常閱讀的聖經篇章或使用的關鍵字。(聖經博物館 提供)   此外,館內還有兩三種特殊的互動體驗展示,比如「華盛頓啟示錄」(Washington Revelations),在劇場空間內使用虛擬實境,帶領觀眾以模擬飛躍的方式,穿越華盛頓特區中與聖經有關的歷史景點,順道一覽城市中各大觀光聖地。 【影片】「華盛頓啟示錄」 而最新推出的「萬物歌唱」(All Creation Sings)沉浸式展示,靈感來自於詩篇第148章:天上地下都要來讚美耶和華。起初空間是普通的藝廊,隨後出現動態聲紋與無數星辰圖樣來回跳動,宛如浮身雲中的奇幻感受。內容也呈現與聖經、宗教相關的古代的畫作、雕刻以及電視影像等元素,帶領觀眾理解聖經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 【影片】「萬物歌唱」沉浸式展示 館方也強調聖經的推廣與近用,關注現代人對於聖經內容的理解。如四樓展區有一位妥拉(Torahs),以古老的方式抄寫聖經,並歡迎觀眾透過大螢幕觀看他的書寫過程及提問。   另一方面,也推出針對國小到高中學生設計的線上K-12課程,例如,「革命性文字:古騰堡出版社」(Revolutionary Words: The Gutenberg Press)認識古騰堡印刷與當代印刷的差異;而「如果我有一把錘子」(If I Had a Hammer)則引導學習者思考,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宗教改革中,如果缺少將《95條論綱》釘在教會大門上的「錘子」,對現今的宗教發展會產生何種影響,又是否有其他工具能夠替代協助思想的傳播。 聖經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展示文物的場所,更以多元的體驗方式,帶領觀眾探索、理解聖經豐富的文化內涵。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6/14
在平行宇宙中沉思:「德國歷史的轉折點 1989–1848」特展
在平行宇宙中沉思:「德國歷史的轉折點 1989–1848」特展
作者:蔡振家(國立臺灣大學副教授) 近年來,「平行宇宙」的概念在電影和小說中廣為使用,這個理論假設,在多個獨立且並行的宇宙中,可能會發生不同的事件與結果。位於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German Historical Museum,德文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最近舉辦了「德國歷史的轉折點 1989–1848」特展(Turning Points in German History 1989–1848),運用平行宇宙的概念來探索歷史事件的偶然性與未實現的可能性。這種新穎的展覽方式,將歷史學習轉化為一個主動參與和深思的過程,極具啟發性。   德國歷史博物館建築外觀。(陳佳利 攝影)   這項展覽由德國歷史博物館與Alfred Landecker基金會共同策劃,展期自2022年12月9日至2026年1月11日。該展覽回顧了德國歷史上的14個關鍵時刻,探討以下的假設性問題:如果不是因為某些事故、失誤或其他因素阻止了另一種可能性的發生,歷史會有什麼不同的走向? 展場入口呈現此展覽的副標題「未選之路:歷史本可能如此不同」(Roads Not Taken. Or: Things Could Have Turned Out Differently)。(陳佳利 攝影)   展覽採用倒敘手法,首先呈現了1989年東德的和平革命。此處的展示牆採用光柵立體印刷(lenticular printing)技術,依據觀看角度的不同,呈現出迥異的歷史畫面。當觀眾站在展示牆右側時,可以看到柏林圍牆倒塌時群眾歡慶的場景;而站在展示牆左側時,則會看到1989年天安門事件中一名男子英勇站在坦克前的畫面。這樣的並置手法,不僅對比了兩個共產主義政權在相似時期作出的不同決策,也連接到現今的政治形勢,使觀眾感受到歷史事件與當下的密切關聯。 第一個展區比較了1989年發生於東德的和平革命與發生於北京的天安門事件。此處的展示牆依據觀看角度的不同,呈現出迥異的歷史畫面。(© David von Becker, 德國歷史博物館) 順著展覽動線,時間再倒轉數十年,展區中呈現了德國和韓國的政治分裂。1950年,北韓攻擊南韓,引發了韓戰;而在1948/49年的關鍵時期,東德與西德的對峙並未發展成軍事衝突,而是形成了冷戰。通過這些事件,展覽比較了東西方國家在相似時期作出的不同選擇。 接下來,展覽介紹了1944年7月一次刺殺希特勒的行動,該行動由德國軍官施陶芬貝格主導,計劃在希特勒參加會議時引爆炸彈。然而,由於以下幾個偶然因素,希特勒最終倖存。首先,當天異常炎熱,會議地點由混凝土堡壘改為木造的陸軍總部,這降低了爆炸的致命性;其次,希特勒在會議中的位置調整,使他遠離了爆炸中心。這些因素導致希特勒在爆炸中僅受輕傷。【註釋1】 這次失敗的刺殺行動,在歷史上成為了一個極具標誌性的事件,體現了歷史的偶然性。展板描述,這次刺殺行動如果成功,戰爭將能提早結束,士兵與平民的死亡人數將大幅減少;對於許多猶太人來說,戰爭的提前結束意味著早日脫離苦難,但不幸的是,當刺殺未遂時,大規模的滅絕行動已接近完成。作為對這次刺殺行動的評語,展場中以斗大的字呈現:「太遲了!」   在探討1944年7月刺殺希特勒未遂的展區附近,展示牆以巨大字體呈現德文 “ZU SPÄT!”,意即英文 “TOO LATE!”。這似乎在暗示,歷史轉折的機會稍縱即逝。(陳佳利 攝影) 時間再次倒轉,展覽帶領我們回到1929年至1936年間,德國納粹黨迅速崛起的時期。展區左側的文字資料和海報,呈現出當時的社會氛圍;展區右側的牆面則以更強烈的手法展示軍事主題,地板上還有希特勒激動演說的圖像,這樣的佈置有效提升了參觀時的沉浸感。   這個展區探討1929年至1936年間,德國納粹黨迅速崛起的時刻。(© David von Becker, 德國歷史博物館)   綜觀整個展覽,平行宇宙並非在觀眾腦中憑空出現,而是藉由跟其他國家之歷史事實的比較,以及展場空間、文物、多媒體的巧妙安排,讓歷史的轉折與立體感成為真切的體驗,同時,也增加了視角的豐富性與思考的深度。當觀眾在時間長河中溯源,停駐於歷史的關鍵時刻,想像歷史朝向另一個支流發展時,這種獨特且深刻的學習經驗,或許會影響他在未來所做出的抉擇。 【註釋1】關於此一刺殺行動,可參考2008年的電影《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Valkyrie)。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6/12
進入後人類的生命儀式,威尼斯海關現代藝術館皮耶.玉格個展
進入後人類的生命儀式,威尼斯海關現代藝術館皮耶.玉格個展
作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在黑暗中,一名裸身女子朝著我們站立的方向走來,她的臉孔是無形的,五官如黑洞一般,充滿對於她所處世界的困惑。身為觀者的我們被邀請進入那異地,不禁試問:她是誰?她來自哪裡?她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 受到皮諾私人美術館(Pinault Collection)的邀請,法國藝術家皮耶・玉格(Pierre Huyghe)於今年三月起在威尼斯海關現代藝術館(Punta della Dogana)呈現大型個展「閾限」(Liminal),此展延續玉格長期以來在創作中對於人類與非人類關係的探索。   展覽以同名作品《閾限》拉開序幕。影像中的女子是對人體形態模擬的結果,穿梭在現實與非現實的世界中。藝術家特別選擇從高挑的天花板延伸到地面的大型頻幕來播放這件錄像作品,觀者的視角在相對的比例下顯得渺小,仿佛我們是影像中世界的小型生物,窺看著一切的動與靜。 皮耶・玉格,《閾限》,2024年,即時模擬、聲音、感應器。(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Marian Goodman Gallery, Hauser & Wirth, Esther Schipper, and TARO NASU) 皮耶・玉格,《閾限》,2024年,即時模擬、聲音、感應器。(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Marian Goodman Gallery, Hauser & Wirth, Esther Schipper, and TARO NASU)   另一展間則放映著玉格於2014年創作的錄像作品《人類面具》(Human Mask)。在該作中,玉格捕捉了一隻戴著人類面具的猴子,祂在日本福島的一間閒置餐廳中徘徊。同樣沒有露出真正的臉龐,這隻猴子獨自在空間中,如機器人一般做著重複的動作,時而激動;時而靜寂。 皮耶・玉格,《人類面具》,2014年,彩色影像、聲音,19 分鐘。(Courtesy Pinault Collection)   玉格的經典水族箱作品《晝夜節律困境》(Circadian Dilemma)在隔壁展間展出,其中獨居的是來自墨西哥的盲眼魚(Mexican tetra),這種魚在大約 150萬年前被洪水衝入洞穴,因而逐漸失去視力。雖然看不見,此魚種並非毫無感知的,牠對周遭世界的認識是透過身體力行的。此外,這種魚的生理時鐘與其他魚種不同,它們的晝夜節律增加,不跟隨地球自轉的24小時,這也是作品的水族箱被設置為兩個晝夜節律的原因。如同不具臉孔的女子和戴著面具的猴子,盲眼魚是用另一種形式活著。 《卡瑪塔》(Camata)則是一部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一部影像作品,展示了一台機器圍繞沙漠而發現的未埋葬骨骼,兩者皆沒有實質生命,但在「缺乏身體的靈魂」與「缺乏靈魂的身體」的狀態下進行的神秘儀式。 皮耶・玉格個展「閾限」(Liminal)於威尼斯海關現代藝術館(Punta della Dogana)展覽現場。圖中作品由左至右分別為《深淵位面》(Abyssal Plane)和《晝夜節律困境》。(Ph. Ola Rindal © Palazzo Grassi, Pinault Collection) 皮耶・玉格,《卡瑪塔》,2024年,由機器學習驅動的機器人技術、自導電影、由人工智慧即時剪輯、聲音、感應器。(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Marian Goodman Gallery, Hauser & Wirth, Esther Schipper, and TARO NASU)   對玉格而言,這項展覽的始與終即是一場儀式,他透過作品所召喚的是對於存在的貼身經驗,探索的是我們如何從所謂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c)抽離出來。玉格的影像作品中所呈現的皆非人類的生物,它們在這場儀式中證明了其存有,如藝術家對自身角色在創作中的描述:「定義他者」。玉格同時藉由其創作拋出對於人本身的提問:在基因操縱和人工智慧能夠累積比人類大腦更多知識的時代,是什麼造就了人,但又同時毀掉了人? 「閾限」所要講述的不是一個理論,而是提問,而此展所帶來的不只是視覺上的觀看,更藉由展出作品中各種的「動態」──影像的交織、聲音的穿梭、水與氣體的流動,以及各種介於人與非人型態生物的幻化,召喚觀者身體中的某種體驗性的感知,使得身為觀者的我們,都在他所創造的「後人類」之地中摸索、神遊。走出展場前,我在那高速播映的連環影像中看到了似人非人的鏡像縮影,離的比尋常還要遠。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6/07
英國約維克維京中心穿越考古遺址的多元體驗
英國約維克維京中心穿越考古遺址的多元體驗
作者:應元宜(藝文工作者、倫敦聖馬丁學院敘事環境碩士生) 今日提到「沉浸式」展覽體驗,聯想到的多半是新媒體藝術,以視覺動態搭配音效,在展間或封閉式劇場內呈現的展示型態。英國約克的約維克維京中心(Jorvik Viking Centre, JVC)選擇將沉浸體驗與文物展間分開,以類主題樂園的手法,將觀眾拉進考古世界中。 【影片】約克維京中心 維京時代是歐洲各地歷史的重要組成之一,1976年至1981年期間,約克考古信託的考古學家們發掘了埋藏在約克市中心銅門地區,約一千年前的維京人王國「約維克」(Jorvik)的遺跡。今日的約維克維京中心,便是建於當時的考古基地上。 JVC在2017年完成更新,共有三個展區:考古基地展示區、沉浸式維京復原區、與考古研究成果展示區。從入口開始,該中心就利用牆壁上的地層標示、工作人員的服飾與道具等,帶領觀眾走進千年前的維京文化考古遺址。 JVC展間建於地下,遊客由入口走下樓梯,可以透過玻璃地板看到遺址,並透過數位互動裝置、身著維京服裝的工作人員的口頭介紹,認識考古團隊與工作流程。(應元宜 攝影)   不同於多數博物館讓觀眾自由移動、參觀,JVC以「體驗設計」(Experience Design)的概念,策畫單向的參觀動線,讓三個展區共構成系列的參觀體驗。這樣的設計除了凸顯各區特色,有效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也良好地平衡娛樂與教育的目的。 不過此種做法也有缺點,如多數觀眾進入第一展間後就會順著人龍排隊,等著搭乘體驗車,因此,真正完整參觀完聚焦現地遺址區域的人並不多,也有些人進到第二展區才發現無法回頭參觀,略為可惜。   10世紀的維京部落生活景況究竟是什麼樣子呢?相信對多數民眾來說,就算看到遺址與發掘成果,還是難以想像。因此,JVC的第二展區,便設計了時光之旅(Time Warp),以實景模型、纜車搭配語音導覽的形式,讓觀眾實際穿越由銅門遺址(Coppergate)發掘結果重建而成的維京城市,並且不只看到、聽到當時生活的場景,還能聞到各種複雜的氣味,其難聞的程度可說是展覽體驗的最大亮點。 時光之旅讓觀眾乘坐軌道車,進入960年的約維克,全程約16分鐘,每個位置都配有個人小螢幕和喇叭,會在各場景顯示對應的考古文物說明,也可選擇不同的語言。(應元宜 攝影)   而第三展區則陳列考古發掘文物與研究成果等,為觀眾揭開重建維京城市的依據。例如,場景中的婦女,便是透過骨骼掃描、研究後模擬而成;生活場景中人們吃的食物、使用的器具、配戴的首飾、動畫中採用的語言等。使觀眾在身歷其境體驗維京日常後,能夠與靜態的文物知識拉近距離。 第三展區以主題展示考古文物,讓觀眾在穿過重建場景後,可以仔細檢視時光之旅中提到的文物。(應元宜 攝影) 維京文化特色之一,便是透過海上貿易與掠奪建立財富。如遺址中發掘的絲綢、貝類等,顯示當地的貿易網絡包含中亞、地中海東岸和紅海等地,故時光之旅中也可以聽見古阿拉伯文。(應元宜 攝影) 文物展間以數位互動搭配展示骨骼,讓觀眾可以直接轉動3D數位掃描檔案,了解所有細節。   此外,展場內的服務人員也身兼數職,除了引導觀眾、觀察展場內情況,也會向觀眾介紹展品細節,或演示如何製作錢幣等,提供觀眾與維京文化最「直接」的接觸。 對於維京文化感興趣的觀眾,也可於每年2月參加「約維克維京節」(Jorvik Viking Festival),該活動會以戲劇呈現維京人登陸、侵略的場景,並包含單帆長船競賽、活把遊行等體驗。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6/01
臺文館「群星閃耀」特展以互動體驗穿越現代主義文學世界
臺文館「群星閃耀」特展以互動體驗穿越現代主義文學世界
作者:陳威儒(文字工作者、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學士) 國立臺灣文學館與美國在臺協會高雄分處合辦,於2023年12月推出「群星閃耀—美國及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特展,展覽匯聚來自美國和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並以導覽APP、影音及多媒體互動裝置等方式,帶領觀眾探索這個引人入勝的文學世界。 本次特展以三位為大眾所熟知的美國現代主義文學泰斗-海明威、福克納與費茲傑羅,帶領觀眾從他們洞徹社會的筆觸,認識美國現代文學的特質與發展。更連結至1960年代美國在臺新聞處,將現代主義文學名著譯介至臺灣的新文學思潮,也使得臺灣文學孕育出獨具本土風格的現代文學創作。 展覽以八個展區呈現美國與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包含「何謂現代主義?」、「戰爭的年代:希望幻滅與信仰喪失」、「現代主義思潮:三大家文學風格」、「經典美國:從好萊塢到文學桂冠」、「美國文學在臺灣」、「美新處《文學雜誌》、《現代文學》」、「創意寫作般的始祖:愛荷華寫作班」、「用西方的技巧˙,說自己的故事」。   展區「經典美國:從好萊塢到文學桂冠」中的書籍螢幕投影設計,呈現費茲傑羅與海明威筆下的時代盛景。(國立臺灣文學博物館、Play Design Lab 玩味創研 提供) 什麼是現代主義呢?現代主義運動於二十世紀初在歐洲燃起火種,隨後於世界各地綻放、迅速擴散開來。其發展橫跨不同藝術領域,就「現代主義文學」而言,後世認為此類型的作品,反映並刻畫19世紀下半葉至一次大戰後1920年代社會急遽變革的種種現象。 此外,現代主義文學核心特徵之一,體現在其多樣化的寫作風格,更見於對語言形式的大膽嘗試。藉此作家能夠更深入、直接的呈現內心獨白、意識流與情感洞見。例如,展區「戰爭的年代:希望幻滅與信仰喪失」可見展覽結合現代主義的表現精神,運用切光、明暗交錯,象徵該寫作風格關注心靈的跌宕起伏。   展覽前半段著眼於費茲傑羅、福克納、海明威三位美國現代主義文學作家,以他們的生命經驗探索其筆下動盪多鎖的時代縮影,如何形塑現代主義文學的獨特風貌。如該展陳列許多帳目、手稿,使我們可一探彼時的經濟狀況;護照、工作證等文件,則揭示文學作家旅遊或工作的移動軌跡,甚至可見作品銷情未如預期的作家,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前往好萊塢從事編劇賺取生計的境遇。 值得注意的是,展覽除了陳列豐富的書籍與檔案,也透過互動裝置連結作家故事。其中「海明威的世界文學足跡」互動裝置,觀眾可提「筆」在地圖上移動,並在螢幕前聆賞海明威穿梭古巴、西班牙、巴黎、義大利、肯亞等地的遊歷故事,相關影片也能夠在臺文館的YouTube頻道觀賞。 「海明威的世界文學足跡」互動裝置。(國立臺灣文學博物館、Play Design Lab 玩味創研 提供) 【影片】國立臺灣文學館海明威的世界文學足跡:古巴   同時,展區也設置兩台與海明威使用年代及型號相同的「打字機」,結合投影裝置,呈現其與費茲傑羅的書信往來。或是以聲音認識作家的創作思路,如節錄福克納演講片段的「聽聲裝置」,主題包含寫作、族群等,觀眾可搭配壓克力活動展版,閱讀轉錄文字。 打字機結合投影呈現海明威與費茲傑羅的書信往來,以此回顧兩個作家間的情誼(國立臺灣文學博物館、Play Design Lab 玩味創研 提供)  福克納演講片段的「聽聲裝置」。(陳威儒 攝影)   另一方面,展覽也聚焦現代主義與美國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其如何持續啟發臺灣作家培育、寫作與出版環境的演進軌跡。戰後美援時期,引入西方現代主義的翻譯作品,也使得臺灣在這個影響下,孕育出許多具有本土特色的「現代主義作品」,呈現如都市議題、人性掙扎、社會變遷帶來的疏離陌生感受等主題。 二戰後美援的特殊時空,為臺灣引入許多現代主義思潮重要著作,也成為臺灣讀者習仿的對象。(國立臺灣文學博物館、Play Design Lab 玩味創研 提供)   展覽尾聲,結合詩籤儀式設計的互動裝置「現代主義之書」(The Book of Modernism),邀請觀眾心中默想所思並觸碰書籍裝置,螢幕畫面則會出現飄散的字體,漸漸組成節錄自美國、臺灣現代主義作品的名句,邀請觀眾以趣味的方式體驗文學作品的寓意。 「現代主義之書」互動裝置,邀請觀眾以觸碰生成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佳句。(國立臺灣文學博物館、Play Design Lab 玩味創研 提供)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5/28
大火後的重建之路:巴西國家博物館獲大量化石捐贈
大火後的重建之路:巴西國家博物館獲大量化石捐贈
編譯報導:郭冠廷(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巴西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Brazil)2018年因一場電氣大火,摧毀了大部分的建築與高達近九成的典藏品。近期,館方收到1,100多件包含動植物化石的大量捐贈,部分為稀有恐龍化石,令人振奮不已。 巴西國家博物館建於1808年,曾是葡萄牙王室住所。1818年,葡萄牙國王約翰六世(João VI)將其改建為自然史和人類學博物館,1822年巴西第一任皇帝佩德羅一世(Pedro I of Brazil)曾在此簽署巴西獨立令,結束葡萄牙殖民歷史。該館以人類學、古生物學、考古學及民族學等典藏為主,知名館藏包含18世紀的巨大隕石,以及美洲現存最古老的女性頭骨化石「露西亞(Luzia)」,這件逾萬年歷史的珍貴典藏一度在大火中受損,所幸目前已經修復完成。   巴西國家博物館的重建之路仍在進行當中。圖為火災前的博物館外觀,園區大草地曾是當地居民的熱門休閒地點。(來源:Halley Pacheco de Oliveira, CC BY-SA 3.0) 2018年9月2日夜間,由於電氣短路引起的熊熊大火,燒毀了這座擁有200年歷史的博物館,並毀壞約2000萬件寶貴文物,震驚全國。巴西政府在2016年里約奧運等重大建設項目上花費巨額,卻以緊縮名義大幅削減文化和教育支出,造成博物館資金嚴重不足,並因缺乏有效消防系統,以至於火災發生時無法及時搶救,導致館舍與典藏品嚴重受損。許多批評者認為火災是可以避免的,並於災後走上街頭抗議。 本次化石捐贈來自瑞士裔德國收藏家Burkhard Pohl,他是化石和寶石開採公司 Interprospekt Group 的創始人,這些珍貴標本來自巴西東北部的阿拉里佩盆地(Araripe Basin) 【註釋1】,其中包含兩件未經研究的翼龍頭骨(Pterosaur skull)、兩件缺乏研究記載的恐龍化石,以及罕見的四腳蛇骨骼(Tetrapodophis skeleton,屬名在希臘文意指四腳的蛇)––其被認為是蜥蜴演化至蛇的過渡物種,伴隨研究發展,究竟是蜥蜴還是蛇仍受到學界熱烈討論。   巴西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Brazil)近期收到大量化石捐贈,圖為捐贈之一的翼龍頭骨(Pterosaur skull)化石。(巴西國家博物館 提供) 捐贈化石中包含罕見的四腳蛇(Tetrapodophis skeleton)骨骼。(巴西國家博物館 提供) 自2022年巴西獨立200週年至今,館方已進行第一階段的災害修復工程。現任館長Alexander W.A. Kellner表示,博物館目前已擁有約8,500件典藏品,並預計於2026年重新開幕,屆時目標是典藏近萬件藏品。 如今,部分捐贈典藏品也涉及文物返還議題,例如,2022年由英國皇家植物園(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提供19世紀從亞馬遜收集的文物;以及2023年丹麥國家博物館(the National Museum of Denmark)宣布將歸還一件圖皮南巴斗篷(Tupinambá mantle),這件罕見的原住民族紅羽毛斗篷自17世紀以來一直保存在歐洲。 整體而言,巴西國家博物館正持續與政府、國內外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討論,期待透過捐贈或長期貸款採購新的典藏,揭示館方的重建之路正逐漸步上軌道。 【註釋1】阿拉里佩盆地(Araripe Basin)是一個橫跨巴西各州、面積達 8,000 平方公里的裂谷,含有白堊紀早期(Early Cretaceous period)的沉積歷史,因此以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殘骸而聞名。
202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