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Encountering Memories of Affordable Housing: 'Freedom of Movement' Exhibition Preserves Stories of a Vanishing Community
Encountering Memories of Affordable Housing: 'Freedom of Movement' Exhibition Preserves Stories of a Vanishing Community
Author:Deng, Hao Yun (Postgraduate,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eum Studies, TNUA) Translator: Hsieh, Chia Chun (Executive Editor, Museum Island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ffordable Housing was a social welfare measure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in the 1960s and 70s. The largest of these housing projects was known as "Ankang housing," which accommodated refugees from Vietnam and Cambodia who came to Taiwan during the Vietnam War. Over the years, it has confronted a variety of social challenges and has persevered in the face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from both external sources and within its own community. Since 2012,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has been planning to gradually rebuild Ankang into the 'Xinglong Public Housing,' addressing issues of overcrowding and deteriorating buildings while endeavoring to transform the ambiance of the area. 'Freedom of Movement - Encountering the Last Landscapes of Ankang Housing' is an interim exhibition of the 'Xinglong Social Housing Public Art Project.' This project is based on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s Urban Development Department's social housing public art discourse 'HOME TO ALL'.【Note 1】 The 'Atelier a Better Tomorrow' (AABT) team extended this concept to 'WenShan Encounter,' a plan for artistic creations and activities from 2022 to 2026. The aim of the campaign is to inspire both local residents and future tenants to envision communal living in social housing.   The 'Freedom of Movement' exhibition is curated in an empty house in Ankang. The artwork 'Meeting You in the Small Living Room' recreates the ambiance of the 'Xinglong Small Living Room' during its residency. Various activiti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building, such as baking, painting, and even small excursions with the residents.  (Photo by Deng, Hao Yun) 'Freedom of Movement' stems from observations and experiences accumulated during the year-long residency of AABT's art station 'Xinglong Living Room' in the public housing area. By creating a public space within the housing complex, the daily needs and stories of the residents could be converged together. This initiative supported residents through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relocation and allowed outsiders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multifaceted lives of the inhabitants. The exhibition connects artworks with living spaces and residents' belongings, spread across three vacant public housing units. 'Meeting You in the Living Room' features representative objects from residents to narrate their life stories, the spirit of community mutual aid, and their journeys of encountering each other.   For instance, when the 'Xinglong Living Room' art station was established, they invited Liu, Yi Yin, an art therapist from Heard Corner Art Therapy Studio, to lead residents in creating plaster casts of their hands. The plaster casts of resident Feng Ling's hands allows visitors to understand her memories of China's communist revolution, jungle life in Laos, and the Vietnam War through the weathered traces on her hands. Plaster casts of resident Feng Ling's hands. Her left index finger and right thumb are deformed due to injuries. (Photo by Deng, Hao Yun)   Another vacant unit showcases the home of the late Grandma Liao. The documentary ‘Monologue in the ruins’ by Scenery Film is being shown in this space. The furniture and belongings left behind interact with the space and the documentary, piecing together the personality and life of the original occupant. Grandma Liao left in an ambulance two or three years ago and never returned. Her family didn't clear out her home, leaving traces of her life intact. ‘Monologue in the ruins’ captures the state of the abandoned public housing, interspersed with interviews of residents. Through these interviews, visitors can have a glimpse of how the Ankang housing community feels about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location, and their own lives. The artwork 'Monologue in the ruins' is displayed inside Grandma Liao's house. (Photo by Deng, Hao Yun)   Chen, Po I's work 'Hundred Blessings' is named after a door couplet he found in Ankang: 'May all blessings arrive.' As a form of companionship, he takes photographs of residents with their homes before relocation, offering blessings. These photos also docu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s and their living spaces. In addition to documenting current images, artist Chen, Po I is restoring old photos of the residents digitally, thereby reviving their life and vitality. (Photo by Deng, Hao Yun)   The exhibition reveals each person's choices regarding 'movement' and 'home.' Not all residents will relocate to the new social housing, and the existing network of interactions will inevitably change with Ankang's demolition. This exhibition accompanies the community in remembering fleeting moments and serves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different communities to come together, share space and envision daily life together in the upcoming mixed-residence future. 【Note 1】 'HOME TO ALL' was developed by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s Urban Development Department in 2019-2020, commissioned to Artfield(禾磊藝術). For more details, see 'Taipei City Social Housing Public Art Installation Preliminary Planning.'   ❚ English Editor: Cheung, Billy Chi-Yiu (M.A.,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eum Studies, TNUA) ❚ Executive Editor: Hsieh, Chia Chun
2024/08/14
探訪看不見的微觀世界!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
探訪看不見的微觀世界!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
作者:林蔓娟 (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地景建築師) 「你看不到牠們,但牠們一直在這裡。牠們在你身上,也在你身體裡,你帶著超過十兆億個牠們在日常裡遊走。」——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官網 位於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微生物博物館(Artis Micropia),緊鄰荷蘭最古老的動物園Artis。該館於2014年由Artis創立,希望透過動物園百年來與大眾互動的經驗,帶領觀眾認識微生物在生態系統與人類生活中的重要角色。該館也是目前全球首座專門展示微生物的博物館。   活體展示!?走進微生物動物園 不同於大眾認知裡的動物展示,微生物是肉眼無法看見的微小生物。為使觀眾可以清楚看見牠們的生活模式,館方在展覽中設置實驗室規格的3D檢視儀器,使觀眾能夠如專業研究人員般,親自操作電子顯微鏡,探索多達40種活體微生物,如同走進微生物動物園,清晰地觀察到牠們的移動、進食和繁殖過程。 館方使用實驗室規格的微生物觀察儀器,使觀眾可藉三個打著亮光的玻璃槽,觀察特定綠藻會有的群聚行為。(林蔓娟 攝影)   為維持「微生物動物園」的運轉,展覽中也設有專業的實驗室,由技術人員細心照料各種活體微生物,並於每日舉行「實驗室講座」(The Lab Talk),邀請科學家走出實驗室分享微生物的各類議題,如微生物如何溝通、微生物的移動速度等。此外,館方每個月也會選出特別物種作為「當月微生物」(Microbe of the Month),增加觀眾對微生物物種多樣性的認識。 微生物科學家在館內實驗室照顧活體微生物。(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 提供)   互動裝置,揭開日常生活裡的隱藏世界 當前人類對微生物的認知仍然有限,並時常將其視為危險、骯髒或致病的來源。然而,博物館如何扭轉大眾對微生物的負面印象,拉近與牠們的距離呢? 展覽設置了許多互動裝置,帶領觀眾理解生活與微生物間的緊密關係。例如,人體互動裝置,使用時會掃描觀眾的身體至螢幕中,接著畫面視角宛如進入人體內的縮小潛艇,使用者透過選取不同的人體部位,進入微生物的秘密棲息地,探索牠們如何在體內和體表與我們朝夕共處。 人體互動裝置,認識人體中的各類微生物種。(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 提供)   而親吻度量儀互動裝置(Kiss-o-Meter),則邀請觀眾踏上接吻台,觀眾透過「親吻」(或借位親吻)啟動投影感應裝置,以趣味的互動方式,引導觀眾從日常裡的社交互動,認識口腔中的微生物種類、親吻中微生物交換帶來的益處等知識。 親吻度量儀裝置利用有趣的互動方式,使觀者了解微生物如何在人類的社交互動中傳遞。(左:林蔓娟攝影。右: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 提供)   此外,為讓觀眾深入認識多樣化的微觀世界,館內則特別舉辦微生物集章活動。三十個印章分佈於博物館各處,每個印章分別代表一種微生物,包含細菌、真菌、病毒與藻類等。展覽尾聲,觀眾可將集章卡放置於特製的掃描裝置上,隨即巨型螢幕上會以動畫呈現出觀眾所收集到的微生物,加深觀眾對微生物知識的印象。 微生物集章卡以顯微鏡下的圓形視角設計,放入掃描儀後,可觀賞微生物動畫。(林蔓娟 攝影)   館方也提供針對不同年齡層所設計的線上教學資源「家中或教室中的微生物學」(Microbiology at home or in the classroom),如學習單、微生物著色本,與實驗操作短片,指引孩童們利用垂手可得的材料自製實驗,主題包含:利用麵包酵母製造氣體吹氣球、自製微生物動物園、在青苔裡尋找水熊蟲等。官網上也能夠閱讀相關的科普教育文章,期待觀眾持續關注微生物的發展潛力與應用。 應用微生物的相關發明,例如,水淨化、傳染病預防與治療、塑料廢物處理、永續能源等。(林蔓娟 攝影)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8/10
「提問」作為策展的起手式!英國塞恩斯伯里視覺藝術中心
「提問」作為策展的起手式!英國塞恩斯伯里視覺藝術中心
作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作為出產當代藝術的指標城市,倫敦一直穩固在屹立不搖的地位。然而,倫敦之外的美術館完全不輸倫敦的標準,英國東部諾維奇(Norwich)的塞恩斯伯里視覺藝術中心(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即是其中之一。 該館座落於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校園內,其建築由知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所設計,是英國二十世紀末重要的公共建築之一。美術館成立於1973年,由藏家夫婦羅伯特爵士和塞恩斯伯里夫人(Sir Robert and Lady Sainsbury),將其大量的重要收藏捐贈給東安格利亞大學,因而孕育了這座美術館。【註釋1】   塞恩斯伯里視覺藝術中心建築外觀。(圖片提供: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攝影:Andy Crouch) 羅伯特爵士與妻子麗莎不僅收藏歐洲的現代藝術,也廣泛蒐羅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品,其中許多來自非洲、大洋洲和美洲。在收藏這些文物仍被視為「原始藝術」的年代,夫婦倆卻將這些藏品與當時主流的歐洲藝術置於同等地位。如此先鋒的理念也充分體現在該館的典藏展示——盡可能地減少說明牌的使用,使觀眾能跳脫美術館文字的主導,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藝術。 目前,美術館的藏品約1400 多件,涵蓋史前至 20 世紀末。常設典藏展示以「非線性」脈絡進行策展,使橫跨近五千年歷史的藏品得以相互交織、對話。值得關注的是,在特展主題策劃上,策展團隊採用「提問」的方式,針對年度提出的兩個核心問題進行深度研究,藉此延伸規劃每季四到五個子題展覽。至今,館方已成功推出多季展覽計畫。 2024年度春季展覽的核心問題為「什麼是真相?」(What is Truth?)回應人類歷史中從未停止尋覓真相的過程,在我們所處的「後真相」(Post-Truth)【註釋2】時代下愈趨迫切,不僅因為人工智慧在當代生活無所不在,同時社會對傳統權力系統和資訊來源的信心逐漸減弱。基於此提問,館方分別以四個彼此相扣的展覽作為回應,並擴及性別、族群、政治等議題。 例如,「發生月球災難時」(In Event of Moon Disaster)為一件錄像裝置作品,由藝術家 Halsey Burgund 和 Francesca Panetta所製作。根據民意調查,16% 的英國公眾認為 1969 年阿波羅 11 號登月從未發生。藝術家受尼克森總統當時以防任務遇難而準備的講稿內容啟發,這件作品以「深度偽造」技術(Deepfake)重現演講,使觀眾置身在仿自該時代的家居場景中,反思政府、新聞資訊真偽對大眾所帶來的影響。   錄像裝置作品「發生月球災難時」。(圖片提供: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攝影:Kate Wolstenholme) 而「液態性別」(Liquid Gender)群展則囊括了藝術家Leilah Babirye、Martine Gutierrez、Laryssa Machada、Antônio Vittal Neto Pankararu和Rashaad Newsome的作品,探索身份認同與文化間的複雜關係,聚焦我們如何認識真正的自我?藝術家透過不同形式的創作,結合世界各地的殖民歷史與傳統文化元素,如非洲雕塑、南美洲神靈信仰等,重新思考性別表達和自我認同的方法。   「液態性別」群展探索認同與文化間的關係。(圖片提供: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攝影:Kate Wolstenholme) 展區「佛瑞・吉布森:無法一言蔽之的時間」(Jeffrey Gibson: no simple word for time),美國原住民族藝術家傑佛瑞·吉布森(Jeffrey Gibson)運用壁畫、繪畫、織品、北美原住民族傳統珠飾、歌詞、詩歌等,引導觀眾思考原住民族文化在博物館的展示歷史。(圖片提供: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攝影:Kate Wolstenholme) 此外,「相機從未說謊」(The Camera Never Lies)則是一項具深度研究的攝影展,爬梳近百年來具標誌性的攝影作品,如知名攝影家唐·麥卡林(Don McCullin)和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等,反思攝影如何塑造人們對重大社會事件的認知判斷、質疑其真實性,以及攝影家如何利用此一媒介回應不同主題的真相假設,如政府監視、家庭暴力以及衝突對大眾的影響等。 「相機從未說謊」反思具標誌性的攝影作品對大眾認知的影響力,同時深入探討攝影的當代意義。(圖片提供: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攝影:Kate Wolstenholme) 我們正經歷一個科技在扭曲現實並削弱真實感的時代,「什麼是真相?」不再僅是哲學命題,更應從生活的不同層面深入探索。對該館而言, 21 世紀美術館的角色是融入大眾生活,提出多面向的生命課題,並以社會變革推動者的身分,邀請觀眾透過藝術反思,尋找自我懸而未解的答案。 作為一間研究型的藝術機構,塞恩斯伯里視覺藝術中心以「提問」為基礎,層層撥開隱於藝術作品的多元視角,同時貫徹了美術館身兼的社會責任。 【註釋1】羅伯特爵士來自創辦英國超市集團的家族「Sainsbury's」,他與兄弟一同將祖父建立的雜貨店集團擴展成全國性的連鎖超市。在經營家族企業外,羅伯特爵士也熱愛藝術,早在 26歲時就已購藏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雕塑,同時結交許多藝術家朋友,如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和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註釋2】「後真相」(Post-Truth)指的是 21 世紀對公共真相的廣泛記錄和關注,也包含解釋歷史事件的特定原因以及影響的相關理論和研究。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8/06
美術館中的體育課!新北市美術館特展揭示運動文化中的社會議題
美術館中的體育課!新北市美術館特展揭示運動文化中的社會議題
作者:林婷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適逢2024年7月巴黎奧運開幕,新北市美術館策劃「體育課」特展(展期至2024年11月17日),邀請八組國內/外藝術家,透過他們對運動文化的獨特詮釋,探討其中所隱含的社會議題及族群政治,嘗試提供觀眾思考體育文化的別樣視角。 2023年籌備多年的新北市美術館以「Kick Off」揭幕之名開放部分園區,為未來正式開館暖身。目前,美術館除了不定期的表演、市集、講座等活動,也陸續推出不同主題的展覽及工作坊。   新北市美術館強調民眾參與、與生態共存,不以牆為屏障,整片園區都是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 提供) 「體育課」特展透過休閒運動、表演展現、國際賽事三個層面,逐步探究運動文化中的社會差異與國族認同。 展覽首先由富安隼久(Hayahisa Tomiyasu)的鏡頭向觀眾發出提問:運動,在日常生活中擔任何種角色?其攝影作品《TTP》以一張置於戶外的桌球桌為焦點,紀錄人們各種使用方式,帶領觀眾想像運動場域的多元可能。這張桌球桌不再局限於其原有功能,也可能成為家庭聚餐的空間、曬衣架或孩童的遊樂場,呈現運動融入人們日常的生活百態。   富安隼久作品《TTP》為一組聚焦戶外桌球桌的系列攝影,紀錄桌球桌在人們生活中的各種使用方式。(新北市美術館 提供) 穿梭到下個展間,芭芭拉.瓦格納與班傑明.德.布爾卡(Bárbara Wagner & Benjamin de Burca)的錄像作品《SWINGUERRA》,透過舞蹈律動,揭示巴西社會對多元性別族群的不平等待遇。 如作品中,跨性別者在旗幟下高喊該國座右銘「秩序與進步」 (Ordem e progresso),同時跳著融合巴西傳統特色的性感舞蹈。然而,在看似歡愉的場景之下,現實中巴西跨性別者時常遭受社會不友善的眼光,被謀殺的案例層出不窮。作品將歡快的舞蹈表演與殘酷的社會現實並置,藉此諷刺巴西社會對多元族群的歧視與暴力。    芭芭拉.瓦格納與班傑明.德.布爾卡作品《SWINGUERRA》透過兩端視角不同的影像,展現激情舞蹈下的社會陰影。(新北市美術館 提供) 面對運動文化對公共議題的影響力,策展人指出「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這種陳舊觀念早已不合時宜。在全球關注下,體育選手的一舉一動往往與各國複雜的政治關係密不可分。 如藤吉維.尼基.恩科西(Thenjiwe Niki Nkosi)的錄像作品《同軌》將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大英國協運動會」(The Commonwealth Games)紀錄與成員國、英國殖民地的經濟宣傳片段混合剪輯,提醒觀眾「運動會」本身就是一場展現政治勢力的誇富宴,重新思考體育賽事在塑造國家形象和國際關係中的角色。   藤吉維.尼基.恩科西的錄像作品《同軌》也在2022年大英國協運動會期間,於外場螢幕反覆輪播。(新北市美術館 提供) 展覽也展示臺灣運動強項巧固球的球網、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頒發給臺灣第一位女性棒球裁判劉柏君的「女性與運動世界獎盃」等物件,這些展品呈現了臺灣在國際體育舞台上的獨特貢獻和成就。 此外,為增加觀眾的參與感,展覽特別設置了非常規的運動遊樂空間,讓觀眾能在美術館內體驗伸展筋骨的樂趣。透過物件與互動參與的結合,為觀眾搭建了一座連結個人記憶與身體經驗的橋樑。其中「滑板及抱石體驗」需事先至官網報名登記。   照片左側高台展示劉柏君的護檔、護脛與獎盃;中央展示巧固球與球網。(新北市美術館 提供) 滑板、攀岩運動體驗區於展期間駐有專業教練,民眾可事先於網路預約體驗場次。(新北市美術館 提供) 展覽試圖透過拆解、挑戰體育的普世價值,為觀眾呈現一個不同於以往認知、印象中的體育觀看視角,揭露運動文化背後隱含的多重社會議題。期待觀眾結束「體育課」後,開始反思潛藏於其中,那些與競技本身無關,卻深深影響著體育發展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因素。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8/03
澳洲博物館新常設展廳Wansolmoana連結太平洋島的過去與現在
澳洲博物館新常設展廳Wansolmoana連結太平洋島的過去與現在
作者:鄭宜昀(澳洲雪梨大學博士候選人) 2023年10月澳洲博物館(Australian Museum)太平洋常設展廳「Wansolmoana」正式開幕, 展品橫跨19個太平洋國家、32個太平洋社群。不同於傳統人類學博物館採用時間序、地理分類的展示方式,展區以六個當代議題做區分,主題包含:「身分認同」(Identities)、「深刻連結」(Deep Connections)、「變故」(Disruption)、「抵抗」(Resistance)、「掘取自然資源」(Mining Our Mother)。 展覽由太平洋島民(Pasifika)館員與太平洋島族人共同策展,並致力於呈現太平洋島族群間的連結,帶領觀眾認識太平洋島民的生活,以及百年來他們在海洋、土地、自由所遭受的剝奪與反抗。 進入展廳,便可見代表南太平洋文化的「Tai Tokelau」獨木舟。這艘由南太平洋上的Nukunonu(Duke of Clarence Island)族人製成,呈現傳統製船技術,同時連結環境議題,引導觀眾認識太平洋諸島所面臨的環境威脅,與他們的抵抗行動,船體背面投影著太平洋地區氣候變遷的影音內容,回應它曾出現在2014年紐卡斯爾港(Newcastle Harbour)氣候變遷抗議活動中的身影【註釋2】。 TAI TOKELAU獨木舟,引導觀眾認識傳統造船技術及太平洋地區的環境問題。(鄭宜昀 攝影)   值得注意的是,館方與許多具太平洋島背景的藝術家合作,除了探尋沉睡的傳統知識,也重新思考太平洋島的黑暗歷史。如Suru頭飾,由當代斐濟羅圖馬(Rotuma)藝術家Letila Mitchell耗時兩年的旅途,跟隨耆老學習百年來僅透過口語傳承的傳統技術,再現伴隨羅圖馬群島王室消逝而停止製作的頭飾。 傳統羅圖馬Suru頭飾。(澳洲國家博物館 提供)   19世紀澳洲做為大英帝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核心據點,因礦產開採與棉花種植等產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人口。因此,陸續從其他太平洋島殖民地,以引誘、綁架等強制手段,將族人強制送往澳洲境內,成為種植甘蔗和棉花的勞動來源。 這些被迫遠離家鄉,成為低價勞工的太平洋島民們則被殖民者稱為「黑鳥」(Black Bird),這類捕捉族人強迫奴役的非法行動則被稱為「黑鳥行動」(Black Birding)。而過去因黑鳥行動來到澳洲的太平洋島民後代,則被稱為「澳洲南海島民」(South Sea Islanders in Australia),當前他們正積極呼籲澳洲政府承認這段黑暗歷史,以實踐轉型正義。 如澳洲南海島民藝術家 Jasime Togo-Brisby,作品《To Moana-nui Kiwa /Middle Passage》呈現飄搖在太平洋上的黑鳥行動船隻航向澳洲的場景。作品使用烏鴉的黑色羽毛製作,象徵著「黑鳥」歷史,也紀念他們的痛苦記憶。 作品《To Moana-nui Kiwa /Middle Passage》。(鄭宜昀 攝影)   另一方面,館方也在開展首月的每個周末舉辦「真人圖書館(Living Library)」,邀請族人於常設展空間操作與展品相同的物件,使觀眾有機會感受靜止於展櫃中的太平洋島樂器之聲,並傾聽、認識族人與物件間的故事。 例如,著名東加學者兼影像製作人Sisi’Uno Helu於展場演奏東加樂器──鼻笛(Fangufangu),訴說樂舞文化在東加王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意義。 左圖:東加王國樂舞文化的相關館藏展櫃;右圖:東加學者Sisi’Uno Helu於展場現場演奏東加樂器。(鄭宜昀 攝影)   此外,各展櫃旁皆有安裝多媒體裝置,使觀眾能以族人的視角更深入認識物件;或是透過地圖裝置,認識其製作技術、傳播及使用方式等等。 展場內安裝影音播放觸控裝置供參觀者觀賞訪談影片之範例。(鄭宜昀 攝影) 連結地理知識與展示物件之觸控裝置。(鄭宜昀 攝影)   社群參與、呈現族人的視角與觀點,已然成為當代原住民族展示普遍的合作模式,然而,如同館長Kim McKay AO所言,原住民族與太平洋島民的文化長期被西方文化敘事所主導,Wansolmoana透過族人的參與,重新思考殖民歷史、傳統與當代行動的意義,也使得我們有機會可以重新認識「太平洋島民」的文化特質與歷史面貌。 值得關注的是,澳洲政府在2023年10月否決了原住民族在國會成立獨立諮詢機構的「原住民之聲」(Indigenous Voice)公投提案,六成的反對票也凸顯澳洲處理原民議題上的複雜挑戰,面對與澳洲南海島民相似歷史與當代困境的臺灣原住民族,也值得我們思考,該以何種方式訴說我們的故事? 【註釋1】包括來自萬那杜(Vanuatu)、所羅門群島(the Solomon Islands)、新喀里多尼亞的洛亞迪群島(the Loyalty Islands in Caledonia)、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吐瓦魯(Tuvalu)、吉里巴斯(Kiribati)和斐濟(Fiji)等地。 【註釋2】2014年紐卡斯爾港(Newcastle Harbour)氣候變遷抗議活動,共有12 個太平洋島國的抗議者參與,他們乘坐傳統船隻與活動人士一起試圖阻止船隻離開紐卡斯爾煤炭港,以抗議氣候變遷與環境污染。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7/31
自由的傷痕與見證,丹麥抵抗博物館再現多元觀點的抗爭故事!
自由的傷痕與見證,丹麥抵抗博物館再現多元觀點的抗爭故事!
作者:梁晋維( 英國西敏寺大學紀實與新聞攝影碩士) 位於哥本哈根的丹麥抵抗博物館(Museum of Danish Resistance)在2013年遭遇縱火襲擊,經過重建後於2017年重新開放。該館最初由抵抗組織自發性創立,後來贈與丹麥政府。其丹麥語原名「Frihedsmuseet」意為「自由博物館」,也回應著該館的成立並非榮耀抵抗組織,而是象徵丹麥人民對自由的共同追求。 博物館建築以防空碉堡為設計。(丹麥抵抗博物館 提供)   常設展依照時間軸劃分展區,主要記錄1940至1945年,丹麥在納粹佔領期間所經歷的困難與挑戰。【註釋1】在展示手法上,館方採用沉浸式的空間設計,結合動畫投影與場景再現,如隨處可見張貼於展牆的海報、散落的傳單,耳邊不時傳來行軍踏步聲和警報聲,營造出身臨其境的緊張氛圍。 每個展區入口皆設有模擬報攤,利用報紙頭條的方式概述各時期的重要進展和大事件,使觀眾快速認識當時的時空背景。(梁晋維 攝影)   進入展覽,觀眾便可見丹麥指揮官辦公室,辦公桌上陳列著為抵禦納粹入侵而犧牲的士兵遺物,包含追授的殉職勳章和留有彈孔的鋼盔。空間中也回響著刺耳的電話聲,結合丹麥地圖與納粹佔領的影像投影,呈現納粹入侵,同時也是丹麥抵抗運動開端的關鍵時刻。 指揮官辦公桌上陳列著丹麥士兵遺物。(丹麥抵抗博物館 提供)   此外,展覽也運用五位人物故事【註釋2】,試圖再現二戰時平民百姓所面臨的處境,包含參與抵抗運動的母親與學生、加入納粹軍隊殘殺同胞的激進青年等,引導觀眾思考當時人們面臨的困境和抉擇,從中理解戰爭對丹麥社會的影響與意義。 圖為被迫與女兒分離參與抵抗運動的Musse Hartig的生活空間,以投影動畫回顧戰時家庭生活的艱苦與無奈。(梁晋維 攝影)   值得注意的是,展覽也運用許多互動裝置,讓觀眾體驗參與抗爭的實際行動。例如,在講述抵抗組織 Holger Danske 成員Jørgen Kieler印製地下雜誌的故事時,觀眾可透過使用印刷機裝置,轉動其手柄,一同協助印製傳單。 而情報監聽裝置,則讓觀眾扮演加入抵抗組織諜報部門的密碼破譯員,使用時需邊拿起話筒監聽,邊分析、辨認納粹使用的Enigma密碼機傳出的代號,協助將內容回報給盟軍,並從中理解當時的戰情交換、物資空投地點等資訊。 抵抗組織傳單印刷機裝置。(丹麥抵抗博物館 提供) 破解納粹情報資訊裝置。(梁晋維 攝影) 常設展運用人物故事、沉浸式設計與互動裝置等展示手法,呈現不同團體、組織與個人的處境,帶領觀眾認識二戰時人們的多元立場與觀點,使得我們能夠看見歷史的複雜面貌,如同館方所指出「這場戰事並非僅屬於特定群體的行動結果」。 此外,館方也製作「1940 - 1945 年丹麥的空投與破壞活動」線上導覽地圖,帶領無法親自到現場參觀的觀眾,從地理空間的角度認識二戰期間丹麥境內的抵抗行動與納粹佔領帶來的破壞。 【註釋1】納粹於1940年4月9日入侵丹麥,並於1945 年 5 月 5 日,丹麥正式脫離德國控制。 【註釋2】納粹佔領時期的五位人物:參與抵抗組織的母親Musse Hartig、協助猶太人逃難也是抵抗組織一員的醫學生Jørgen Kieler、參與抵抗運動地下軍隊的Thorkild Lund-Jensen、炸毀納粹製船工廠的Karl Christensen、加入納粹軍隊的青年Henning Brøndum。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7/27
典藏庫裡的YES or NO!?愛爾蘭國家博物館「終止妊娠」公投蒐藏行動
典藏庫裡的YES or NO!?愛爾蘭國家博物館「終止妊娠」公投蒐藏行動
作者:林亭吟(輔仁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近二十年「快速回應蒐藏」在博物館界興起,諸如社會運動、氣候危機、疫情等時事議題的相關物件,都能藉此進入博物館空間,也是當代博物館積極回應社會的一種方法。 「終止妊娠」──俗名「墮胎」──是近幾年世界多地都面臨的爭議性議題。許多國家都曾就此議題的修法展開激烈討論,其中愛爾蘭除了為該議題舉行公投,也進而發展成全國性的社會運動。 作為天主教色彩濃厚的國家,過去愛爾蘭以《憲法第八修正案》明確承認:未出生胚胎及胎兒擁有與懷孕者平等的生命權。使得許多愛爾蘭婦女性即便面臨非自願懷孕、胎兒異常發展,或在孕期遭受身心健康危害,只要未對懷孕者造成迫切的生命危險,皆不被允許妊娠終止。這也導致許多愛爾蘭女性不得不私自前往英國尋求協助,甚至尋求偏方、密醫等非法管道,衍生成另一種社會問題。 2018年5月,在社會及國際的輿論壓力下,愛爾蘭政府針對第八修正案的存廢舉行修憲公投。最終,支持修憲放寬終止妊娠限制的一方以約六成六的得票率獲勝。此後,第八修正案正式廢除,女性在孕期12週內,經過醫療諮詢,便可自主決定是否終止妊娠。    愛爾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Ireland, NMI)研究員Brenda Malone觀察到公投行動中,不同背景、立場的參與者們各自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宣傳活動和策略,相關物件亦展現了性別、世代與城鄉等多元群體觀點的差異與獨特性。NMI團隊認為,這場全國性論戰是紀錄愛爾蘭當代歷史不可缺失的一環 ,於是決意投入此次公投運動的蒐集。 公投運動中,不乏各領域的藝術家們發揮所長以集結群眾、表達訴求,可見參考19世紀旗幟的倡議橫幅設計。(©Andrew Galvin / Artists' Campaign to Repeal the Eighth Amendment, Brenda Malone 提供 ) 例如,本次運動出現許多倡議橫幅、徽章及海報被館方納入收藏。其中,有一組橫幅被發現與19世紀的商會遊行橫幅相似,原來是參與運動的藝術家們借鑑了NMI原有的館藏,特別復刻了19世紀的橫幅設計,並刻意在同一歷史地點再次舉辦遊行。此舉無疑讓空間、物件與愛爾蘭人民的抗爭歷史透過博物館再度聯繫起來。   過往被認為保守的農村地區也蒐集到男性主動為贊成陣營拉票的案例。(© Brenda Malone,  National Museum of Ireland) 另一方面,也能從物件中看見大眾對議題態度的轉變。如愛爾蘭過往的公投多呈現明顯的城鄉差異,但也有鄉村地區成功翻轉局面,從過去反對婚姻平權到贊成修憲,NMI在這些地區的蒐集,成為後續談論該地區社會態度變化時的重要資料。   透過與人體親密接觸的衣物改造或設計,強調本次修憲攸關於婦女身體權益。(© Brenda Malone, National Museum of Ireland)   如本次蒐藏中有一件由贊成方改造的計票人員工作背心,上面不僅印上贊成陣營的標語,更在背心上手寫因第八憲法而喪命的婦女和嬰兒的名字。透過這件背心,使得過往被視為私人悲劇的故事從過去中解放,並藉由公投的推動讓停止悲劇成為可能。 反對陣營宣傳海報,以標語「6 months is horrific」表達對修憲草案中允許懷孕24週(約6個月)內終止妊娠的強烈反對。而這類簡約設計也是反對陣營常見的宣傳策略之一。(© Brenda Malone, National Museum of Ireland)   相較於贊成方,反對陣營通常使用較為簡潔的設計,比如顯眼的標題與色塊,或是胚胎生長圖像,試圖以此引發公眾的共鳴。其中,反對方最具有號召力的宣傳論點,來自於反對終止12週內胚胎(若有必要則可擴展至24週)的主張,並呼籲重視胎兒的生命權及相關倫理議題。可惜的是,最終NMI並未收集到太多反對陣營的相關物件,也成為本次蒐藏行動的一大缺憾。 NMI的蒐藏行動,不僅展現研究員、工作團隊以及博物館管理層對社會變化的敏銳與關心,更凸顯個人及不同團體捐贈者的參與,使博物館能為歷史一刻留下物質紀錄,保存時代的脈動,與人民、地區和國家一同改變和成長。 當前該批蒐藏物件僅短暫的出現在館方的線上展覽中,目前已結束,尚未舉辦任何實體展示,未來當代蒐藏的運用與推廣,也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7/23
走進明日世界的互動關鍵!柏林未來館的科技體驗
走進明日世界的互動關鍵!柏林未來館的科技體驗
作者:林家妤 Sharkie Lin(博物館規劃與策展工作者) 柏林未來館(Futurium)於2019年9月開幕,位置鄰近國會大廈與中央車站,致力於透過互動裝置、虛擬實境體驗等科技運用方式,結合未來議題的討論,帶領觀眾思考「我們想要如何生活?」(How do we want to live ?)。 如柏林未來館大廳的「未來願望」裝置,觀眾可在互動螢幕上輸入自己的未來願望,發送後系統會分析內容,將其連結至數個不同的領域,使觀眾發現更多相關的議題,以及看見自己的願望融入更大的網絡中。   柏林未來館具未來感的外觀,該建築為BNB永續金質獎(BNB-Gold Status in sustainability)有史以來最高分的永續建築。(©David von Becker,柏林未來館 提供) 大廳的「未來願望」裝置。(林家妤 攝影)   常設展根據主題劃分三大展區,包含「人」、「自然」、「科技」。值得一提的是,館方以流動的展覽(Liquid Exhibition)概念進行策展,在三大主題不變的前提下,每年更新部分常設展內容,注入新穎的課題,以回應未來議題的流動性。 展覽中思考橫跨城市與鄉村的交通工具以及出行對於環境的影響。(林家妤 攝影) 2023年度主題為「民主進程中」(Democracy in Progress)。(©David von Becker,柏林未來館 提供)   開啟未來旅程的互動關鍵:RFID手環 而展覽又如何連結科技、創造互動呢?進入展區前,可在該館的Pepper機器人身旁取得參觀柏林未來館必備的RFID互動手環。該手環扮演著與展覽互動的重要橋樑。 例如,許多展品會伴隨著提問與選項,觀眾可以透過手環回應問題,進而在不同的價值觀中探索與選擇;也能透過互動手環蒐集感興趣的主題,打造個人化的觀展旅程。而手環的互動並非僅停留在展覽中,參觀結束後,可在官網輸入手環代碼,獲取相關資料帶回家閱讀。   展示提問裝置「如果你死後,會希望數位資料進行怎樣的處理?」觀眾可以手環感應選項、回應問題。(林家妤 攝影) 除了增加具觀眾個人觀點的展覽體驗外,RFID手環也可啟動展覽遊戲裝置。例如,「科技」展區的「未來10-20年人類如何去尋求醫療協助」互動裝置。觀眾在展牆旁的圓桌感應區取得遊戲登入資格後,玩家會進入故事,扮演具輕微基因缺陷的新生兒,隨著時間過去在不同成長階段選擇想要的醫療選項,最終將通往不同的未來結局,以趣味的互動遊戲引導觀眾認識、思考未來醫療議題。   遊戲剛開始時,出現三張行動卡片可以選擇,第一個是「我相信我的醫生判斷」,第二個是「利用AI分析」,第三個則是「選擇植入一個晶片到身體中」。機台下方有感應器偵測手部位置,玩家可以運用手勢選擇答案。(林恩如 攝影)   動手做!體驗科技的多元空間 館內地下室的「未來館實驗室」(Futurium Lab)是一個結合特展與開放工作室的空間,鼓勵觀眾動手體驗新興科技,並透過參與各種工作坊和實驗,從而深入了解未來可能的技術發展,思考科技對社會的影響。 其中,空間每週會針對不同年齡層的觀眾舉辦工作坊,帶領觀眾認識、討論博物館中所見展品的製作技術。空間中也提供許多工具,如雷射切割機、3D列印機及機器人系列組件等,使觀眾能夠親自製作、測試自己的創意方案,以及直接與他人交流討論。   未來實驗室工作坊空間。(©David von Becker,柏林未來館 提供) 此外,館方也發展一系列的未來卡牌(Future box),目前僅有德語版,每張卡片皆描述一個未來趨勢,讓教師在課堂中帶領7至10年級的學生一起討論不同的未來願景與想法。實體卡盒於博物館商店販售,電子檔則可在官網自行下載列印。 【影片】未來卡牌介紹 該館也於2020/2021年獲得博物館界Luigi Micheletti 大獎,評審團總結「每個國家都應該有自己的Futurium」。目前,全球有五座未來博物館,而像這樣可以讓大眾討論、思考甚至塑造未來的場域,近幾年來在國際間快速增加,不僅打破普遍對於博物館關注過去的印象,也啟發了我們對於人類未來與科技的更多想像與思考。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7/18
社區達人養成記!「香港時地人」計畫探索地方的新途徑
社區達人養成記!「香港時地人」計畫探索地方的新途徑
作者: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香港非政府組織「城市日記」致力於收集社區故事、推動地方永續發展。2020年至2024年間獲何鴻毅家族香港基金贊助推行「香港時地人」計畫,該計畫鼓勵參與者從個人感興趣的主題出發,探索社區周遭的地方紋理。 計畫提供多樣主題的課程,引導學員展開認識社區的多元方法。每季課程約為期半年,主題包含:敘事實踐工作坊、生態文學、文化研究、人文地理、建築空間、城市規劃等,以及配合講座主題的戶外考察。 目前該計畫已培育近百位來自各行各業的「社區達人」,學員年齡遍及大學生至退休人士。並在課程尾聲舉辦社區達人「畢業展」,展示他們的地方觀察成果。   計畫課程也會配合不同主題的社區踏查,帶領參與者探索社區的多元面貌,圖為2023年舉行的「尋找銅鑼灣異度空間」社區導賞。(學員鄺景樺 設計,城市日記 提供) 「畢業展」展出社區達人們的學習成果,圖為第三場畢業展「栽種自己的社區」。(城市日記 提供)   作為社區參與項目,計畫強調田野考察及實踐課程所學,學員須以小組及個人形式展示學習成果。例如,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規劃「社區旅行」,透過協力完成資料整理、路線制定及現場講解,從中探尋社區故事或歷史,並且掌握籌劃導賞團的流程安排。 而個人習作則可運用自身技能及興趣進行創作,包含:文字、攝影、影音、繪畫、裝置、觸感藝術及舉辦實體活動等。有不少學員以親友為訪談主角,也在過程中加深了彼此間的認識。例如,修讀生物系同時對動畫製作感興趣的張霈渝,以爸爸的釣魚心得製作影片《香港釣魚友》,透視城市發展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學員車婷插畫作品《走在荃灣行人天橋上的退休司機》局部,作品以生為計程車司機的父親視角出發,梳理荃灣近二十年的時空變化。(城市日記 提供) 學員李美儀作品《雀鳥聚居熱點@烏溪沙》局部,以插圖、錄音、觸感藝術呈現城市裡的生態觀察,記錄烏溪沙沙灘的雀鳥、植物。(城市日記 提供)   此外,也有學員鼓起勇氣,接觸陌生族群,從地方居民的感受重新認識社區的面貌,如《半天假》的作者楊芷瑜為星期天聚集在公園的外籍家庭看護工繪製肖像,過程中也透過交談紀錄、了解他們的故事。 或是作品《大步過橋去趁墟》深入居民對大埔行人天橋的使用觀感,研究公共設施的變遷等等。透過學員們不同形式的觀察、對話、創作,使得我們得以看見隱於日常的特殊視角,也豐富了我們對社區的認知與想像。除了實體展出,學員的個人習作同時收錄於「城市日記」官網專欄。 「香港時地人」計畫結合跨領域資源,開拓個人情感和社群議題的連結,不僅是一個學習平台,更是連接人與社區的橋樑。計畫匯聚了一群關心社區的行動者,懷著對社區參與的熱誠,打破職業和世代的隔閡,彼此交流地方記憶及未來期許,也為社區注入了別樣的活力。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7/16
設計與環境的永續對話:倫敦設計博物館的「未來展望台」計畫
設計與環境的永續對話:倫敦設計博物館的「未來展望台」計畫
作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2023年末,倫敦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正式開放聚焦在環境議題的常設展,呈現「未來展望台」(Future Observatory)國家研究計劃的成果【註釋1】。 展覽座落於設計博物館的二樓,此展間將持續地呈現英國的設計如何積極地應對氣候危機。開展後所展示的首要計畫來自六名/組設計師,包括「食事提案」(Cooking Sections)、「暗黑物質實驗室」(Dark Matter Labs)、鄧恩 & 雷比(Dunne & Raby)、「法貝爾未來」(Faber Futures)、茱莉亞·金(Julia King) 和 「建築環境中的生物技術中心」(The Hub for Biotechnology in thebuilt Environment),他們的設計理念和作品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切入,包含廢棄物、材料和建築的全新方法。 例如,社會藝術團體「食事提案」的「氣候食者」(Climavore)計畫,他們自2015年起開始關注氣候危機,並藉由藝術實踐來探討糧食生產從季節性到全年活動的轉變、支持新農業技術的景觀演變、大量加速生產對環境的嚴峻影響等相關議題。 熱浪、乾旱和污染等氣候變化意味著我們熟悉的糧食系統持續走向不穩定的狀態,「氣候食者」所推動的是氣候變遷下的新興飲食方法或循環系統,關注的是人們對食材起源、食物生產和消費過程的充分瞭解,進而從日常飲食中做出調整,擁抱更為靈活、適時且具氣候反思性的飲食方案。   在展覽中,該計劃展示了一幅壁畫,材料來自蘇格蘭的天空島(Isle of Skye)多家餐廳所回收來的貝殼,再經過重組合成後所製成,呈現貝殼做為低碳建築材料的潛力,並開發一種水磨石磁磚,致力將之與社區產業相結合,以提供天空島的新興就業來源。 「氣候食者」(Climavore)於展覽中呈現的由回收貝殼製成的壁畫。(圖片提供:倫敦設計博物館 © Felix Speller for the Design Museum)   而生醫設計團體「法貝爾未來」呈現的是一件絲綢夾克外套,說明他們如何從大自然中取材,以減少生產技術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設計方法學。自創立以來,該團體一直致力於研究天藍色鏈黴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這種土壤細菌能夠自然分泌一種可用於紡織品染色的顏料。展現大自然與時尚連結的成果,並透過紀錄製作過程的電影來述說這件夾克外套如何從大自然中孕生。 生醫設計團體「法貝爾未來」在展覽中所呈現的一件取自大自然材料所製成的絲綢夾克外套。(圖片提供:倫敦設計博物館 © Felix Speller for the Design Museum)   六月底,館方宣布將「太陽能」(Solar)議題加入「未來展望台」的展示,呈現四項探索太陽的熱與光的設計,提供關於太陽如何在氣候危機下塑造景觀和家園設計的新方法。 針對「未來展望台」項目,策展人喬治・卡夫卡(George Kafka)表示其重要性在於呈現英國持續在進行的研究,它們所看向的是與未來接軌的設計。在這個需要迫切正視氣候危機的時代,每個產業皆需將永續發展考慮進產品製作,倫敦博物館對於這項計畫的重視便展現了他們對此的積極態度,期望藉由這些具前瞻性的設計,帶領觀眾反思我們每日的所用與所居,盡身為地球人所需的責任。 「未來展望台」於六月底加入聚焦在「太陽能」(Solar)的展示,呈現四項探索太陽的熱與光的設計。圖二為由Jamie Gatty Irving所設計的家居溫室模型。(圖片提供:倫敦設計博物館 © Henry Mills for the Design Museum) 【註釋1】「未來展望台」(Future Observatory)是館方與英國研究與創新機構(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旗下的藝術與人文研究委員會(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的首次合作。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