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Let’s Play! 到大溪玩遊戲- 李騰芳古宅
Let’s Play! 到大溪玩遊戲- 李騰芳古宅
撰文:張文采 政府推動地方博物館發展已近二十個年頭,日趨成熟的文化生態及民眾美學意識,孕育出許多富含地方特色的優秀博物館及文化機構。位於桃園大溪的李騰芳古宅為國定古蹟,又稱「李金興古厝」。李家先祖於清乾隆年間來臺開墾,家業鼎盛且熱心仕紳事務,商號「金興」。家族於1860年興建李家大厝,族人李騰芳於1865年中舉人,該建築除具有傳統三合院結合四合院的形制外,亦展現傳家精神與傳統漢學思想的舉人宅第觀。古宅前後歷經多次的修建,2017年始正式對外開放,由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管理,並將在2019年3月推出開館展,將主題訂為「古宅好生活—新嫁娘的挑戰」,從古蹟建築、傳家故事到大溪風土各方面,希望帶給觀眾有別以往的古蹟觀看模式。 李騰芳古宅作為大溪博物館群的一份子,目前定位為「兒童遊戲小學堂」。展覽摺頁中的闖關活動,將帶領觀眾回到1950年,位於月眉農田裡的李家即將迎娶媳婦,參與者將化身為新娘的好朋友,一起進行新嫁娘的挑戰。觀眾也可以在現場租借學習遊戲背包—「新嫁娘的尋寶袋」,情境中觀眾將變裝成為李家的孩子,在大喜之日因偷吃湯圓而展開一連串的故事與任務。展覽將帶領觀眾重回1950年,在遊戲中學習各種知識,透過解決問題,認識到不同時空背景下的風俗民情。 「古宅好生活-新嫁娘的挑戰」展覽活動摺頁(圖片提供/臺灣古厝再生協會) 「新嫁娘的尋寶袋」繪本,藉由尋寶遊戲帶領觀眾認識傳統婚嫁習俗(圖片提供/臺灣古厝再生協會 也是文創有限公司)   古宅為了推廣並融合在地文化,曾舉辦大大小小的地方特色活動,例如《月眉古宅小旅行》透過手作、生態導覽、健行等,讓參與者了解李家傳統祭祀並串連整個月眉地區的文化景點。配合2019年的全新展覽,古宅將陸續推出《一齣大溪》、《燈籠宴》等相關活動,藉由戲劇表演、燈籠製作、品嘗客家手路菜等體驗,觀眾可瞭解大溪歷史、地方人物及故事,感受古早時期的大宅夜間生活,與古蹟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作連結。 《月眉古宅小旅行》(圖片提供/臺灣古厝再生協會) 《一齣大溪》戲劇表演(圖片提供/臺灣古厝再生協會) 《燈籠宴》手作燈籠並品嘗客家手路菜(圖片提供/臺灣古厝再生協會) 《燈籠宴》手作燈籠並品嘗客家手路菜(圖片提供/臺灣古厝再生協會)
2019/04/01
重新定義博物館!ICOM徵集
重新定義博物館!ICOM徵集
撰文者: 劉宣欣 (東吳大學翻譯研究所 碩士生)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簡稱ICOM)考慮全球博物館面臨新時代的挑戰,有不同的願景與責任。無論是博物館實踐的原則、政策、方法皆有新的轉變,因此ICOM邀請其會員和相關領域人士,重新定義博物館,為博物館注入新概念。 ICOM期待提案者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風格內容形式不拘,但期望新定義能符合以下原則。 保存博物館的核心精神 即使當今用語可能有所不同,博物館的基本功能,如收集、保存、記錄、研究、展示,或是以其他方式傳達文化遺產及收藏品,仍為定義博物館的根本及獨特之處。   明晰定義博物館存在的目的 對於博物館在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中所肩負的責任,如永續經營、道德倫理及文化挑戰等等,皆須在定義中明確闡釋。   對以下議題有所關照: -對當今危急的自然議題具有敏感度,積極發展並實施永續的做法。 -關注文化遺產並全面關心社會不平等及財富不均的狀況 -瞭解並尊重各種不同的世界觀、環境條件、傳統,將這些脈絡納入考量,去理解各地博物館不同的工作處境與脈絡。   涵括博物館以下角色: -博物館致力成為有意義的社會聚合場所、開放且多樣化的學習和交流平台。 -博物館作為專家角色將承諾與其社區協作,共同承擔責任。 -博物館對於獲得的物質、財務、社會各項資源將保持透明的運作並盡到守護之責。   ICOM目前已發表來自世界各地的1百多個提案,持續徵稿至2019年5月20日。 2019年9月京都總年會將公布博物館的新定義。
2019/03/28
台灣藝術博覽會白熱化 飯店型展覽空間新趨勢
台灣藝術博覽會白熱化 飯店型展覽空間新趨勢
撰文/攝影: 張吏爵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研究所,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為背景,藝術工作者,專注於視覺藝術及觀念藝術,維持生命的同時仍然會持續創作) 2019年春,台北有多場藝術博覽會登場,包含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One Art Taipei、Art Future與水墨現場,宣告台灣進入藝術博覽會的白熱化新局。各家博覽會以市集型或飯店型展覽模式吸引藝文界目光,尤其是飯店型博覽會,以飯店特有的房間格局,創造不同於白盒子的私密觀展樂趣,打開藝術展演的無限可能。 One Art Taipei及Art Future分別於台北西華飯店及賦樂旅居舉辦,場域的轉換勢必影響藝術的展示形式,藝廊與藝術家各自坐擁一間房間,如何在非展示功能的空間凸顯藝術品的獨特性,提供藏家擺設藝術品的參考依據,理應是飯店型博覽會的優勢。某些藝廊將作品展示於天花板上,並巧妙轉化了床的功能,觀者必須躺在床上才能觀賞作品。但是也有一些藝術品的展示沒有因為場域的轉換而變化,只是單純攤在床上,如同在路邊擺攤販售般,空間本身沒有與藝術品產生連結,因求速成而與展出內容斷裂- 空間不只是平台,而是提供文化傳承與思考的基地,在全球化的狀態中,如何全球在地化,如何再造,才是關鍵所在,我們該如何產出有個性的「台灣」藝術品牌? 某些藝廊將作品展示於天花板上,參訪者必須躺在床上才能觀賞作品。 過去台灣的藝文商業模式常有炒短線的投機現象,在藝術博覽會機制日漸發展蓬勃的今天,將會對台灣的藝文環境、文化的主體性產生什麼樣的衝擊與改變?是日後值得觀察的重點。 作品若能與空間產生連結,可活化空間敘事能力,也可令作品更具生命力。   ♦本篇新訊將同步刊登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內外資訊
2019/03/26
2019年故宮的貓咪月曆—博物館出版品年輕化的嘗試
2019年故宮的貓咪月曆—博物館出版品年輕化的嘗試
 撰文: 林慧嫻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創行銷處出版科科長) 大月曆是故宮長年熱銷出版品,過往多半以經典國寶名作,或代表十二生肖的文物為主題。2019年故宮大月曆的主題首次由故宮精品臉書的粉絲票選,遴選古畫中的貓為月曆主題,除了銷量超過以往,也在粉絲團中持續造成話題,媒體多次報導,甚至還成為國會問政的議題。 2019故宮月曆內頁(2月) (圖片提供/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9故宮月曆內頁(7月)(圖片提供/ 國立故宮博物院) 據說「貓咪統治網路」(Cats Rule the Internet),意指網路上凡與貓有關的內容都大受歡迎。而台灣臉書的使用族群也以25 到 34 歲佔最高比率*,在粉絲團票選中貓大獲全勝,或許也反映了年輕網路族群的喜好。然而更重要地,藉由月曆的銷售,再搭配創意行銷活動,例如2018年11月推出的「貓月曆神還原大賽」,在粉絲發揮創意模擬畫中姿勢 中,以貓為主題的故宮名畫跨越時空,吸引年輕世代重新矚目故宮文物。而貓咪月曆的大受歡迎,也引領了其他以貓為主題的文創商品之開發,在故宮的博物館商店中設有專區,吸引貓奴的目光。 貓月曆神還原大賽 取自故宮精品Facebook 貓咪相關商品專區 (圖片提供/ 時藝多媒體) 2016年以來,故宮積極推動年輕化政策,平面設計與出版品也開始和年輕設計團隊合作,追求創新與變化。例如2017年底品牌的故事展由平面設計師發揮創意,以側倒的乾隆畫像為展場主視覺,很快成為觀眾的拍照熱點。近期甫出版的《古人掌中書──院藏巾箱本特展導覽手冊》,則是將手掌大小的導覽手冊和袖珍迷你的現代小書合為一盒。 品牌的故事展覽主視覺 (圖片提供/ 均勻製作) 古人掌中書導覽手冊附現代迷你小書 (攝/ 林慧嫻) 古人掌中書導覽手冊和現代迷你小書 (攝/ 林慧嫻) 故宮花卉立體卡片  (圖片提供/ 半隻羊立體書工作室) 宋 李嵩 花籃 轉化為立體卡片 (攝/ 林慧嫻) 這些不同風格與型態的出版品是故宮以新穎的主題丶設計與商品,以持續與年輕世代對話,成為歷久彌新的創意來源。
2019/03/18
為什麼故事對孩子的學習很重要?
為什麼故事對孩子的學習很重要?
撰文: 王惇蕙 (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故事,是人們最常使用的溝通方式:繪本、舞蹈、圖像、音樂等,都是故事呈現於世人眼前的方式。過往許多學者指出,故事深刻影響著孩子的文化理解、性別角色。閱讀故事,促進孩子發展讀寫能力,也傳遞了信念 (beliefs)、價值 (values)、態度(attitudes)、社會規範(social norms)。 故事「如何」形塑孩子對真實世界的認知?Peggy Albers 提出3點: 傳遞性別觀點 研究指出,孩子在5歲前會發展出性別、種族等認同,5歲前讀的故事,裡面的文字、圖像,都將影響他們對性別的觀點,並且難以改變。Albers接續這個研究,以3年級的孩子為對象,用6週的時間閱讀和討論不同故事中男性、女性的角色,請孩子把今日兩性實際狀況填入、重新書寫- 比方說,女性可以出外遊玩或工作等。接著,讓女生和男生分別猜測並畫出彼此有興趣的事情,結果仍不脫性別刻板印象- 男生認為,女生想當住在城堡的公主,等待騎著龍的男性搭救;女生認為,男生喜歡在戶外活動,適合當運動家、冒險家等。 採取實際行動 故事可以影響孩子對世界各地人、事、物的觀點,也可以讓孩子採取行動,造成改變。Kathy Short曾讓200個5年級的孩子閱讀有關人權的書籍,深受感動的孩子們,即使小小年紀,亦開始思考如何為社區、學校帶來改變。 令他們深受激勵的故事,是兒童人權鬥士 Iqbal Masih 的真實生命經驗(他在12歲遇害身亡)。孩子透過故事,思考人權迫害、缺糧飢荒等議題,並創造了社區小農田,提供當地食物銀行使用。 建構跨文化視角 今日,世界多元性透過各種形式的媒體,融入人們的生活。當孩子閱讀其他國家孩子的故事,如 Iqbal Masih,他們會從中獲得新的觀點,也能連結當地脈絡思考。 故事可以影響孩子對世界各地人、事、物的觀點,也可以讓孩子採取行動,造成改變。Photo by anwar siak (via flickr; CC BY 2.0) 在臺灣,許多博物館、美術館皆以出版品傳達相關知識,讓孩子對藝術家、藏品等有所認識,或藉出版品傳遞價值,如近年國家人權博物館所提「人權繪本建議書單」- 面對較為陌生的人權議題,繪本可為孩子的媒介,引發後續思考和行動。
2019/03/15
破除刻板印象 落實多元文化立國的新加坡族群文化館
破除刻板印象 落實多元文化立國的新加坡族群文化館
撰文/攝影:張佳琳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2017年以拍攝《小孩不笨》聞名的導演在新片試鏡中,引發新加坡籍印度裔演員不滿,該演員表示,劇組想要一位印度口音重、能引來笑點的角色,但他認為這樣的情節非常不尊重,也期盼媒體能一改對印度族群的刻板印象。 新加坡在1965年建國後,將族群分為CMIO四大族群, C代表華人(Chinese),約占77%;M是馬來人(Malay)占14%;I 是印度人(Indian)占8%;另外還有1%是Others。1990年左右,新加坡政府規劃了10個歷史保護區,1999年總理吳作棟更提出遺產文化館 (Heritage Centre) 的概念。目前新加坡有三間文化館,分別為2002年開館,委託私人公司營運的「牛車水華人原貌館」(Chinatown Heritage Centre)、隸屬於國家文物局2004年開館的「馬來文化館」(Malay Heritage Centre) 及2015年開館的「印族文化館」(Indian Heritage Centre)。 像是座落於當代印度社群活動的小印度區,印族文化館以宗教、藝術和貿易為題,闡述印度移民和本土文化融合後的生活習俗,並以新加坡印度裔居民的現身說法,說明遠從印度到新加坡艱苦移民經歷,到現在生活的美麗家園,並展示社會運動改革的重要人物,明確指出印度族群在新加坡各領域的貢獻。族群文化館的成立,除了打破觀眾對不同族群的刻板印象,也成為各族群凝聚文化認同,彰顯新加坡多元文化立國的具體施政。 馬來文化館的所在地-甘榜格南,早期是東南亞馬來世界流行文化的先驅,也反映在新加坡的音樂文化中。 印族文化館以制服來表示在新加坡各個時期印度族群從事的職業。 印族文化館的特展「海峽仄迪-重尋土生印度人社群的足跡」,介紹仄迪 (Chetti Melaka) 的生活,以及融合馬來、印度與當地文化的服飾。  
2019/03/09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社會共融實踐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社會共融實踐
撰文: 葉家妤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典藏豐富華夏文物的故宮博物院,如何藉由跨領域合作,達到社會平權(Social Inclusion)?故宮博物院教育展資處於2018年12月21及22兩天,邀請博物館、社會工作及教育等各領域的專業工作者,進行《跨遇-博物館的社會共融實踐工作坊》,分享其實踐具體方案與內涵。 故宮博物院社會平權理念與案例分享 《跨遇-博物館的社會共融實踐工作坊》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故宮博物院的活動個案分享,以及學員分組實務工作坊。教育展資處康綉蘭呼應世界人權宣言理念,強調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參與文化生活,並列出潛在的服務對象,包含身心障礙者、多重障礙者、精神障礙者、失智症患者等。為此,故宮博物院聘任公職社工師,並邀請藝術治療師、戲劇治療師一起加入社會平權的行列,服務邊緣與弱勢的團體。 第一階段的演講由故宮社工師游旻寧和藝術治療師許純瑋分享2016年起開始的「藝術關懷行動計畫」。此計畫與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臺北市立陽明教養院、伯大尼兒少安置家園、聖道兒童之家等機構合作,帶著文物複製品走入機構,進行藝術治療與戲劇活動。在技巧上,故宮以創意的方式將古文物與民眾的生活連結。例如帶《析子孫父乙鼎》至榮總護理之家時,說明這就是古代的火鍋,此舉立刻引發共鳴與熱烈討論。故宮也針對不同的對象,使用各種文物並搭配藝術治療與創作,作為參與者表述回憶或抒發情感的引導物,進而引發社會互動。 陽明教養院民共同完成之作品 培養推展文化平權種子的博物館實務工作坊 第一天下午實務工作坊中則有兩項活動,其一是由藝術治療師許純瑋帶領學員分組利用回收物創作「自己的房間」,並與團體分享作品的故事,體驗自身情感與物品的對話;另外一組則由職能治療師王方伶透過與故宮博物院合作之易讀易懂手冊,帶領學員於展場中使用手冊為智能障礙者規劃導覽。透過具體的操作,讓參與者共同學習成為未來推展文化平權的種子。 學員創作「自己的房間」,體驗藝術治療   更多資訊: 國立故宮博物院 《跨遇-博物館的社會共融實踐工作坊》活動、Facebook介紹 本篇圖片感謝故宮博物院提供   ♦本篇新訊將同步刊登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內外資訊
2019/03/07
博物館走進未來的任意門:北師美術館的傳承與創新
博物館走進未來的任意門:北師美術館的傳承與創新
撰文: 陳瑋彤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2018年11月林曼麗教授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以「博物館與美術館的未來性」為題,回顧北師美術館的籌建歷程、經營理念及策展案例。 北師美術館成立的契機,是一百二十餘件自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永久借展的百年石膏模製品。經過多回研究與討論,展覽形態從原本陳列館的格局,轉變為交通便利、親近人心的當代美術館。策展方面,利用裝設大面落地窗的挑高主展間,企圖令周邊環境與都市生活感融入觀展經驗。地下室展場的黑盒子空間則用於錄像作品之展出。 籌備召集人林曼麗希望北師美術館能作為美學細胞,在城市中不斷繁衍、擴散新型態的Museum概念,成為學校師生及社會大眾生活中的一部分。她認為當代的博物館應作為一座開放平台,誘發不同世代彼此聆聽對話,創造無限可能的未來。而在求變求新的同時,也要堅守專業與美感,例如嘗試讓觀眾欣賞作品時,不受到解說文的干擾,以線上資料庫、APP程式、另設自由索取文物資料卡牆等方式取代作品側邊說明牌,兼顧觀眾的美學感受與獲得知識的需求。 北師美術館以「依然是藝術的前衛•教育的先鋒」自我定位,2012年開館首展《序曲展》即強調該校在台灣藝術史扮演的角色,更邀請蔡明亮導演與學生展開電影藝術與平面美術的對話。延續北教大日治時期為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的歷史軌跡,與日本頻繁合作,繼2014年在日本國立東京藝術大學舉辦《台灣近代美術─留學生們的青春群像(1895-1945)》展覽,2017年策劃《日本近代洋畫大展》,展示來自日本三十多間美術館所典藏的近代油畫與水彩畫作;2019年推出《京都好博學!UNIVERSITAS》,以跳脫傳統的方式呈現「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十四座博物館不同領域的特色收藏。 《序曲展》以立體年表呈現時間、空間與人物的軸線,改變傳統的觀看方式。 從北師美術館的經驗可以得知,大學博物館之經費與人力雖然較為緊縮,卻擁有比大型組織機構更寬廣的自由度,可與各領域的團隊合作、進行多元的創新嘗試,更是傳遞人文價值、創造經濟產值的最佳平台。 林曼麗教授認為「藝術的跨領域」可分為三個層次:1. 藝術領域內不同媒介的結合;2. 藝術與其他領域的互動;3. 涉及不同文化、超越時空和地域的對話。 *本篇新訊使用圖片感謝北師美術館提供並授權發表。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 (2019.1.30) 國際大學博物館與典藏專業委員會ICOM-UMAC:本月焦點- 北師美術館 (學會同步專頁) 中時電子報 (2017.10.13) 黃怡翔 看展的另一種體驗 日本近代洋畫大展AR擴增實境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2013.1.22) noiz architects – MoNTUE北師美術館「序曲展」展覽空間設計  中時書刊/典藏今藝術 (2012.8.15) 高子衿 孵生中的北師美術館MoNTUE—林曼麗談大學美術館的新思維
2019/02/23
國際博物館教育與文化行動委員會ICOM-CECA  最佳案例獎徵件
國際博物館教育與文化行動委員會ICOM-CECA 最佳案例獎徵件
撰文: 劉宣欣 (東吳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生) 國際教育與文化行動委員會是國際博物館協會旗下,歷史最悠久的委員會之一,來自八十五個國家,約一千多名成員,從事博物館相關領域,抑或對博物館有濃厚興趣的人共同參與,如:教師、策展人、教授、相關口譯員等等。 年會是委員會一年中的大事紀,除了可以達成實質交流外,更讓人期待的是一年一度的「最佳案例獎」將於年會上頒發。 台灣曾獲此獎的有朱銘美術館,2017年,朱銘美術術館以「藝工社群」專案申請獲獎。此專案以其「兒童藝工服務社群」最具特色,初期以金山萬里區的兒童為主要培育對象,過程中,兒童將歷經基礎培訓及導覽知能訓練,鍛鍊兒童思考自身和美術館作品的連結想像,並進一步將藝術推己及人,完美落實博物館教育的理念。 2018年會於喬治亞首都第比利希舉行,根據是年公告,最佳案例獎之核心精神如下: 建立世界各成員國間的對話平台,讓彼此的經驗交流更為簡易流暢。 發行國際性的大型實證案例,讓大家得以見證執行成果。 使世界各個地區的執行計畫能有效地相互交流,如此各會員便能在執行過程中參考他人的經驗。 於每年年會,根據最佳案例獎的常見模式討論計劃的規劃和實施要點。 推廣委員會會員所提出的大小計畫,以作為他人靈感來源。 2019年會將在9月於日本京都舉行,欲申請2019最佳案例獎,務必填寫相關表格,並於2019年4月1日前寄信至 cinzia.angelini@uniroma3.it 完成申請手續。此國際評委會將由 ICOM / CECA 最佳實踐代表Marie-ClartéO’Neill 領軍,成員皆為曾在博物館教育和文化行動領域的獲獎者和傑出人士。主要負責評鑑各項計畫,而每項計畫都會經過兩輪評鑑程序。
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