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疫情下的博物館變革—英國黑郡生活博物館席捲TikTok平台
疫情下的博物館變革—英國黑郡生活博物館席捲TikTok平台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全文圖片由英國黑郡生活博物館授權使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歐美各地博物館自2020年3月起陸續因封關被迫閉館,不少博物館因此更加關注網路經營,致力在閉館期間也能持續與觀眾互動。在英國,黑郡生活博物館(Black Country Living Museum)在TikTok平台推出幽默又具教育性的影片,獲得博物館界的大力稱讚,更在年輕族群中引發了廣大迴響,大量觀眾留言表示開館後必定親訪博物館,可見其計畫的成功。截至本文撰寫日為止,博物館官方帳號已有超過545萬的追蹤者,成為TikTok上最受歡迎的英國博物館。 英國黑郡生活博物館是一座露天開放式博物館,整個園區以濃厚復古味的街道屋舍、商店工坊、工業區、採礦隧道和運河等,重現工業革命起源地城鎮。(圖片來源:@blackcountrymuseum)   這座位於英國達德利(Dudley)的博物館,以沉浸式體驗出名,走進露天開放式園區,時間彷彿回到1850年至1950年間的黑郡,濃厚復古味的街道、屋舍、商店、工業區和採礦隧道等,重現工業革命起源地城鎮。疫情期間,黑郡生活博物館延續他們的沉浸式精神,透過短片邀請觀眾一同踏上時光旅行,回到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女性角色的介紹、維多利亞時代的時尚穿搭秀,以及富濃厚黑郡口音的老爺爺道出走過人生低潮的故事等影片,皆是點擊率破百萬的熱門影片。館方以精心規劃的腳本加上專業的運鏡,結合一些當代的元素(例如流行音樂),在詼諧和輕鬆的口吻下訴說當地歷史,成功地打入年輕族群。 維多利亞時代的時尚穿搭秀,是黑郡生活博物館TikTok平台上最受歡迎的影片之一。(來源:@blackcountrymuseum tiktok) 富濃厚黑郡口音的老爺爺將時間拉回1920年代,道出自己走過人生低潮的故事。(來源:@blackcountrymuseum tiktok) 以日常物件走入歷史,這部短片帶領觀眾一窺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如何燒水煮飯。(來源:@blackcountrymuseum tiktok)   黑郡生活博物館的行銷經理Abby Bird是這項計畫的幕後推手,她本身便是TikTok的愛好者。Abby在受BBC專訪時表示,自己從沒想過這項計畫會如此成功,「我們的演員知道如何說故事,而博物館本身的復古和開放式魅力,更是讓我們影片能成功的元素。」關上大門的博物館,並不表示就此停止與觀眾互動,別出心裁的計畫能幫博物館走過疫情低潮,更能帶來新意。博物館營運總監Natasha Eden則表示,TikTok給了他們一個機會,與年輕觀眾進行有意義的互動,「作為一家博物館和慈善機構,我們的最基本目標是以引人入勝和親近大眾的方式來講述黑郡鎮的故事。」比起過往任何時刻,博物館親近大眾的任務,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現況下顯得更為重要。
2021/02/22
歡迎騎腳踏車來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防疫經驗與啟發
歡迎騎腳踏車來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防疫經驗與啟發
作者:朱安如(紐約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UNY藝術市場研究碩士、藝文工作者) 2020年8月,紐約市的大型博物館、美術館,在歷經近半年的完全閉館之後,重新開放。當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he Met;以下簡稱大都會)發佈新聞稿,提出兩項新政:線上預訂的定時入場票券,以及期間限定的代客泊腳踏車活動。現在,檢視過去這5個月的大都會經驗可以發現,由疫情引發的改變其實有其正面性,也可能為博物館的定位與待客之道,帶來更為長遠的影響。   網民敲碗加場!充滿活力的代客泊腳踏車活動 先從代客泊腳踏車說起。疫情大幅降低了紐約的大眾運輸系統搭乘率,尤其是大都會所在的曼哈頓,至今地鐵搭乘人數很少超過疫情前的五分之一。於是,博物館推出了「代客泊腳踏車」活動,在第五大道博物館建築旁的廣場上規劃專用區域,不但有工作人員迎接騎士訪客、協助泊車,前500名參與民眾還有小禮物相贈—大都會博物館的腳踏車反光片! 其實,博物館位於80街的停車場內,原本就設有可免費停放的腳踏車架。這項措施除了擴增腳踏車停放空間,更是讓人耳目一新的推廣手法,執行上也頗受好評。比如活動時間,一開始是考量紐約的天氣狀況,設定從2020年8月29日到同年9月27日,消息一出,社群網站上便出現敲碗延長的留言,後來也的確延長到6週,贈品則在頭2週就發放一空。   預訂定時入場票吧!讓博物館為你做好準備 疫情前,大都會的參觀人數有高達70%為外地旅客,線上預訂的定時入場票,則是服務紐約州居民及紐約與鄰近州學生,這群人成為目前的主要訪客。在大都會任職將近28年的訪客服務部門主管Will Sullivan表示:「因為預約,參觀者會事先收到email,我們就可以透過email,和約莫90%的參觀民眾預先溝通,提醒他們館內的最新狀況,提供地圖或聲音導覽等。這個層面的改變很正向,讓我們能更完善地為參觀者做好準備,讓他們一踏入博物館,就可以充分享受這趟旅程,而不是進來大廳才開始搜集資訊。同時,預約參觀也讓我們能更好地掌握人流。」   疫情下的館員使命:一種療癒的力量 根據紐約州的防疫規定,室內公共場所只能接受四分之一的可容納人數,受惠於大都會佔地廣達560萬坪,一天可迎接2萬人。然而Sullivan指出,目前每天平均參觀人數只有3000至5000人,最高紀錄為8000人。不過,疫情也更突顯了漫遊於博物館,親眼見證人類歷史結晶的珍貴與力量,如Sullivan所說:「此時我更強烈地看見我的使命。除了談論旅遊業或疫情規範,我們提供這世界的,是更重要的,一種療癒的力量。」 從「將通勤方式受限的感受,轉化為帶有活力感」的代客泊腳踏車活動,到深刻體認博物館超越教育、觀光、社交等面向的「療癒力」,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防疫經驗,不只是化危機為轉機,更揭示了後疫情時代博物館定位的可能趨勢。 館內供參訪者素描、休憩的椅子,也保持社交距離。(朱安如 攝影)
2021/02/19
日本新成立「文化財防災中心」,集結全國資源保護文化財
日本新成立「文化財防災中心」,集結全國資源保護文化財
作者:呂怡屏 2019年10月31日,日本沖繩縣首里城,這座琉球王國復原都城,慘遭祝融之災,這場火災不僅燒毀了有形的文化財,當地居民亦如同被帶走心靈支柱般失落。這起事件讓日本相關單位再次思考,如何從行政體制和實質行動上,提升保存文化財的效率,這也是促成2020年10月1日成立「文化財防災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火災前的首里城正殿(松岡明芳, CC BY-SA 4.0) 火災後的首里城(來源:Indiana jo, CC BY-SA 4.0)   日本的大規模文化財救援與保存事業,可追溯至1997年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後,以神戶大學為中心隨後推廣至全日本的「歷史資料網絡」。直至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發生之後,文化廳下轄的獨立行政法人國立文化財機構,設置「受災文化財等救援委員會」,並於2014年轉型為「文化財防災網絡」。 2020年新設的「文化財防災中心」是為了自頻繁發生的各種災害中保護文化財而設立,藉由多個組織與專家的協助,在平常施行防災措施,災害發生時能迅速且有效率地執行救援工作。因此,在組織架構方面,整合東京文化財研究所、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的防災業務。在現有的文化財相關組織網絡基礎上,促進各單位間的情報分享與連結合作。 地震後的熊本城(來源:Totti, CC BY-SA 4.0)   活動目標分為三個層次,其一、事前準備預防災害發生;其二、藉由正確的資訊收集、準確判斷後迅速行動,將災損降到最少;其三、妥善規劃救援體制,迅速馳援受災的文化財。 實際措施則分為五大項,第一、連結並建構各地域防災體制;第二、制定應對災害的指導方針;第三、訂定收藏庫、展示場的安全維護對策,以及開發針對受災文物的搶救和修復技術;第四、文化財防災觀念與知識推廣;第五、文化財防災相關資訊的收集與公開運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受保護的文化財指的是建造物、美術工藝品、民俗文化財,以及日本文化財保護法中記載的其他形式文化財。然而,非國家或地方指定卻對傳承地域歷史與文化有正面意義的文化財,掌握其所在位置也是防災準備中不可忽略的工作。再者,透過這項工作也能向市民介紹文化財防災概念,成為推動與市民協同合作的契機。
2021/02/15
呱!汪!喵!博物館另類館員超萌來襲
呱!汪!喵!博物館另類館員超萌來襲
  作者:王惇蕙(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當代博物館以「人」為核心,以連結生活的內容為基礎,透過有趣的展演鼓勵眾人參與。然而,除了人之外,也有一些「另類館員」以博物館為家、在博物館工作,成為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超萌話題!   呱呱!住在大都會屋頂的鴨鴨家族 2020年7月下旬,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IG貼上大腹便便的母鴨照,引發熱議! 母鴨築巢的屋頂花園,平時為舉辦裝置藝術特展、民眾小酌的時髦空間,館員隨即通報相關部門,將母鴨與未出生的鴨寶寶舉家遷移至中央公園,更宜「鴨」居。 同一時間,大都會博物館邀請網友發揮創意,為此稀客命名。網友紛紛改寫各大藝術家名字,例如Quackson Pollock(抽象表現主義Jackson Pollock)、Friduck Kahlo(墨西哥女畫家Frida Kahlo)等,展現鴨風格的藝術氣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住著明星級的鴨鴨家族,擔任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的活動主角。(田偲妤 攝影 ◤博物館開門|小編帶你看系列◢ 第三站‧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汪汪!狗狗的館藏守衛任務 2018年,波士頓美術館任用一名另類館員:威瑪犬Riley。美術館借重Riley靈敏的嗅覺,預防性防範館藏內的蟲害。以幕後工作為主的Riley,平日認真工作,偶爾才出現亮相,給觀眾一個驚喜!   喵喵!來海明威故居找幸運貓 以小說《老人與海》聞名全球的海明威,生平第一隻貓咪,是船長送的6趾貓Snow White(一般貓咪前腳5趾、後腳4趾)。航海業興盛的時期,認為6趾貓擅長捕鼠,適合船上生活,是水手眼中的幸運象徵。 據說,現在住在博物館的貓咪們,都是Snow White的後代,館方也依循海明威喜歡用名人為貓命名的傳統,持續服務這些貓主子!   你知道臺灣的博物館也有另類館員嗎?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有許多可愛的貓住民,5周年館慶登場的「木博喵」希望帶領觀眾用「喵」視角認識大溪。國家人權博物館是臺灣藍鵲的棲息地,育雛期間啄人事件頻傳,宣揚人權也不忘動物權的館員只能大聲疾呼「戴安全帽上班吧!」。這些另類館員,夾帶一股超萌魅力襲來,吸引觀眾用另類方式親近博物館。  
2021/02/12
與地球對話—倫敦科學博物館年度計畫關注氣候危機
與地球對話—倫敦科學博物館年度計畫關注氣候危機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全文圖片由倫敦科學博物館授權媒體報導使用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原定於2020年11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峰會(以下簡稱COP26)被迫延期至2021年11月。為了響應COP26,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於近期宣布2021年度重要計畫「氣候對話」(Climate Talks),該計畫由11項活動組成,包括展覽、廣播、電影放映與一系列的座談活動,引領專家與民眾一同關注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課題,探討什麼樣的創新策略能讓我們應對這最為迫切的危機。 「氣候對話」已於2021年1月揭開序幕,一系列的線上講座邀請了不同領域的講者,包括氣候科學家Hannah Fry、太空人Helen Sharman和Tim Peake、ClientEarth執行長James Thornton和氣候行動家Brian Eno,他們從不同角度深入討論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危機、燃料的未來、淨零碳排放與替代能源的新革命等議題。即將於3月底開幕的展覽「我們的未來星球」(Our Future Planet)同樣備受矚目,這是英國首個關於碳捕捉(Carbon capture)與碳封存(Carbon storage)的重要展覽。透過展覽,觀眾能了解一系列開發中的「除碳」方法,從保護自然生態的方案,例如保育古老的森林、保存泥炭沼澤或種植原生樹木,到化學和機械工法介紹,展覽將探討如何使用新技術減少大氣中的碳含量,以及如何儲存大容量的碳並用於日常產品中,應用範圍包含建築材料、牙膏,甚至伏特加酒,藉此達到減緩氣候變遷、永續發展等目的。 備受矚目的新展覽「我們的未來星球」是英國首個關於碳捕捉與封存的重要展覽,展期為 2021年3月31日至2022年9月4日。圖為展覽設計預覽圖。(© Science Museum Group)   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博物館早在2005年即成為第一個在屋頂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國家博物館,而自2011年以來,儘管總體博物館建築面積因此增加了24%,卻大幅減少了69%碳排放量,並從可再生能源中購買了大部分的電力。策展研究方面,氣候變遷早已成為博物館展覽策畫的重要主題,例如以廢棄物製成的藝術裝置展覽「解鎖洛夫洛克」(Unlocking Lovelock)、「廢棄物收藏」(The Rubbish Collection」和「哈囉宇宙」(Hello Universe」)等重要展覽,而館內關注氣候變遷科學的「大氣展廳」(Atmosphere)自2010年開幕至今已吸引500多萬人參訪,可說是英國博物館界透過公共計畫提高氣候維護意識的領導者。  倫敦科學博物館內,關注氣候變化科學的「大氣展廳」自2010年開幕至今已有超過500萬人參訪。(© Science Museum Group)   今年的「氣候對話」匯集了不同領域的專家,並在與曼徹斯特科學節(Manchester Science Festival)的合作下盛大開幕,計畫將為期11個月,並於COP26舉行前閉幕,期望能經由數月的活動匯聚更多民眾的聲音。經過了一場疫情,人類更該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如全球知名氣候經濟學家史登(Nicholas Stern)所言:「在度過新冠肺炎危機後,一種新的經濟成長方式可望形成,是一種永續的、有彈性的經濟,與自然界關係更密切和諧。這將是明年(2021年)COP26的挑戰和機會,我們必須善加利用這段時間。」
2021/02/08
探索礦山藝術季-藝術創作與綠野仙蹤的羈絆
探索礦山藝術季-藝術創作與綠野仙蹤的羈絆
  作者:許正賢(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策劃之「礦山藝術季」地景藝術展(2020.10.29-11.30),隱身在祈堂老街之中,應用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在過去的文化遺址和舊有空間,進行藝術創作與社區設計,重新建立藝術、公共領域及社區參與的關係。 近幾年藝術季在全台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可惜許多案例都是失敗而終,礦山藝術季能否破除藝術季的死亡魔咒,催生新一波的在地能量呢?筆者認為博物館員、策展人及社區居民三者的互動為其中的成功關鍵。   因地方而生的藝術季 在展覽策劃期間,礦山藝術季的策展人選擇駐點瑞芳,與在地居民召開地景藝術社區討論會議,擬出藝術創作的發展方向,為礦山藝術季揭開了序幕。 在計畫中亦不忘與社區產生互動,例如「食」為使用在地食材,製作酥餃作為開幕伴手禮。「行」為藝術季開幕當天,策展人帶領在地人與藝術家近距離對話。「育」為舉辦一場兒童藝術創作工作坊,藝術季的指標就是地方孩子繪製的。「樂」為邀請身聲劇團指導社區媽媽舞蹈社,演出〈無所不擊〉及〈希望之翼〉舞作,並邀請在地女兒王佳蘭女士擔任開幕主持人,以地方口吻打開瑞芳學的話匣子。 地方學生繪製的礦山藝術季指標(許正賢 攝影)   藝術作品設置地點是由博物館員、策展人及在地居民約40人實地考察的結果,共同擇定12個設置地點。更訪談不同世代居民,透過宣傳影片傳播地方思維,並於線上平台公開徵選藝術創作。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林辰勳作品〈The Light〉,在線條、框架與燈光的營造下,讓原本只剩基座的舊金瓜石醫院重生。陳昱榮作品〈礦聲憶韻〉在廢棄防空洞內展出,洞內播放蒐集自金瓜石的日常聲音,搭配如鐘乳石的光影裝置,邀請觀眾於日常繁忙後,感受自然天籟之音。在地藝術家黃仲辰將自家屋頂的油毛氈轉化為作品〈掀開/背後/金與暗〉,原來金瓜石居民為因應潮濕風大氣候而發展出防水、防風的油毛氈屋頂。 林辰勳作品〈The Light〉再現舊金瓜石醫院 (許正賢 攝影) 陳昱榮作品〈礦聲憶韻〉傳遞屬於金瓜石的聲音(許正賢 攝影) 黃仲辰作品〈掀開/背後/金與暗〉以油毛氈屋頂訴說地方故事(許正賢 攝影)   從萌芽到茁壯,藝術季的培育長路 礦山藝術季不是只為文化觀光而生的藝術季,更多了點社會設計的人文維度,建立屬於金瓜石的綠野仙蹤。社區參與及脈絡建構為一條漫長的道路,如只由政府主導,易因管理者更替而暫停,或是經費缺乏而擱置。在礦山藝術季策劃的過程中,社區的能動性與參與性確實帶動藝術季的發展,從活動萌芽到成長茁壯並非易事,礦山藝術季的未來還需時間、空間與人力的持續培育。
2021/02/05
搶救美國博物館!AAM四大策略協助度過危機
搶救美國博物館!AAM四大策略協助度過危機
作者:林麗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國立故宮博物院科員) 擴散至全球的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各地博物館屢屢傳來閉館、減薪,甚至裁員的消息。為了能確實了解疫情對博物館的衝擊,美國博物館聯盟(簡稱AAM)分別在2020年6月與10月針對美國博物館的館長進行兩次調查。調查內容包含博物館財政情形、博物館公共服務,以及疫情減緩後再度開館的營運計畫等項目。   危急存亡之際,美國博物館的3大危機 綜觀兩次的調查結果,美國博物館主要面臨三大危機: 財務危機:僅有約30%博物館有足以支撐13個月以上的資金,有三分之一的博物館面臨永久閉館的危機。 裁員危機:約一半的博物館會進行裁員,其中以觀眾服務與零售部門的裁員人數最多(68%),其次為教育人員(40%),另還包括安全/維護人員(29%)及藏品管理員(26%)等。 營運危機:多數博物館堅信教育功能的重要性,轉而提供數位虛擬課程等線上教育活動。儘管如此,仍有超過60%博物館預計會刪減教育活動與公眾服務預算。 AAM主席暨執行長Laura Lott表示,由於多數博物館缺乏金融安全網(financial safety net)的支撐,因此面臨不知能否持續經營的財務困境。她還提到,如果沒有任何財務補助計畫,將會有上千座博物館永久閉館。   AAM推出營運指南,4大策略協助度過難關 為了協助博物館在疫情期間持續營運,AAM提供博物館營運指南,主要重點包含4大策略: 應變疫情策略:包含個人與機構如何尋求財政補助和支持、危機時期有效的領導方式、危機中如何管理博物館事業,以及重新開館的指南與計畫等項目。 短期與長期財務策略:包含指出財務結構性問題、如何申請政府紓困補助案、放寬基金會捐款用途及財務限制、多元募資方案,以及規劃長期財務策略等項目。 解決博物館人的困境:包含提供補助申請資訊、對雇主提出稅收抵減以減輕負擔、失業保險金申請說明、提供專業心理諮詢等項目。 博物館重新開館指引:AAM提供《博物館重新開館考量》(Consideration for Museum Reopening)指南,協助博物館規劃重新開館與防疫措施。 第二次調查報告於2020年10月公布後,美國疫情確診人數再次攀高,11月下旬達拉斯聯準會分行總裁卡普蘭(Robert Kaplan)公開表示,如果疫情繼續惡化且市場流動性下降,美國經濟可能再度陷入衰退。這些嚴峻考驗是讓美國博物館事業凋零?還是激發創新營運模式?有待持續觀察。 AAM主席暨執行長Laura Lott表示,如果沒有任何財務補助計畫,將會有上千座博物館永久閉館。(Photo by Anastasiia Chepinska on Unsplash)
2021/02/01
最水的博物館!葡萄牙水博物館帶你游走三百年水遺產
最水的博物館!葡萄牙水博物館帶你游走三百年水遺產
  作者:柯秀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感謝林志峰老師引介葡萄牙里斯本水博物館並提供圖片資料 位於歐陸南邊的伊比利半島旁、面臨大西洋的葡萄牙,是大航海時期帶領歐洲人探索世界的重要推手。因受到北大西洋亞熱帶高壓鋒面的阻塞影響,使得極地鋒線無法到達伊比利亞半島,進而影響降雨量,導致人們長期飽受缺水之苦。早從古羅馬時代開始,里斯本即著手建設引水公共設施,直到18世紀國王約翰五世決定大興水利網絡,成為葡萄牙解決缺水危機的轉捩點。這項工程長達一百多年時間,現今里斯本當地著名的Águas Livres引水渡槽、Mãe d'Água das Amoreiras蓄水庫、Loreto集水廊道,與Barbadinhos蒸汽動力抽水站等,都是18與19世紀建造的水利工程歷史建物,見證了葡萄牙人克服乾旱的決心與水資源管理的智慧。 穿越Alcantara山谷上方的Águas Livres引水渡槽拱門,是18、19世紀建造的水利工程歷史建物。(來源:copyright©2005 Juntas, wikimedia.)   1993年,葡萄牙掀起了一場真正的供水和廢水衛生管理革命,政府開放水資源民營事業,由自來水公司EPAL取得資格,位於Barbadinhos蒸汽抽水站旁的水博物館,是EPAL重要的公共服務項目,該公司重新規畫博物館,並於2014年開幕。博物館毗鄰Águas Livres引水渡槽、地下集水廊道與兩個水庫,共同形成水資源歷史文化園區。很多傳統的企業型博物館,只專注在公司本身的歷史,然而EPAL水博物館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以水為主題,進行跨學科研究與知識推廣,包含歷史、科學、技術和永續資源相關議題,以及里斯本的供水、水文循環、城市水循環、水污染和水足跡等議題。 水博物館位於里斯本Barbadinhos蒸汽動力抽水站。(林志峰 攝影)   對很多人來說,博物館密集的知識量總讓人生畏,然而水博物館的常設展設計卻打破這種刻板印象。EPAL水博物館的教育推廣透過一系列的漫步和視覺體驗,栩栩如生呈現里斯本的供水歷史。博物館的觀眾以中小學生為主,為了讓觀眾即刻感受水道的魅力,展示空間與水道概念相通,以藍白兩色系為主,天花板鏡面反射、展示牆與展示台的透明壓克力,構築出「水」的通透潔淨意象,高挑潔白的展示牆,配置猶如鵝卵石的流線型展示檯,用以暗示水岸邊與礁石,觀眾移動的狀態如同水流,走走停停猶如水沿著溪流地形流動。 常設展廳的天花板是鏡面玻璃,拉大整體空間的視覺感,增添水流潔淨通透的意象。(林志峰 攝影)   展覽共分成三大主題,分別為地球上的水、供水歷史、水的基礎科學與工程技術。展示內容化繁為簡,把複雜的水資源知識用圖解與統計圖表呈現,適時地配合圖解擺設物件,例如水利設施工程所需要的工具、19世紀以來的水錶模型等。此外,每個桌檯的高度配合學生的身高做調整,設有數位互動裝置,激發觀眾探索深度知識的興趣。 用圖解與統計圖表輕巧簡潔地呈現水的複雜知識(林志峰 攝影) 在抽水站古老牆面上投影水渠網絡的發展歷史(林志峰 攝影)   為了喚醒公眾重視水文化資產(water heritage)及環保意識,館方以常設展為基礎,與來自歷史、環境和文化傳播等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合作,舉辦各類專業培訓、技能教學及學術研究等活動。例如,水博物館與健康博物館(the Health Museum)合作,策劃「葡萄牙800年醫療保健史」特展,帶領觀眾以各種視角認識里斯本的健康、供水和公共衛生歷史。
2021/01/29
沉寂歷史的她者之聲:義大利巴洛克女畫家阿爾泰米西婭倫敦首展
沉寂歷史的她者之聲:義大利巴洛克女畫家阿爾泰米西婭倫敦首展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全文圖片由倫敦國家美術館授權媒體使用 「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琳達・諾克林(Linda Nochlin)在1971年提出此試問,進而開啟一系列女性主義和藝術史論述的交鋒。直到今日,女藝術家已成為藝術機構最為聚焦的項目之一。倫敦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的女性藝術家作品在2,600餘件館藏中雖只佔了28件,但館方確實致力於此目標,如2019年將英國畫家布里奇特・萊利(Bridget Riley)畫作納入館藏,更收購17世紀巴洛克畫家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的作品〈亞歷山大聖加大肋納的自畫像〉(Self Portrait as 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特展則在2020年秋天盛大開幕。 倫敦國家美術館「阿爾泰米西婭」特展現場。右二畫作為館方所收購的作品《亞歷山大聖加大肋納的自畫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16和17世紀義大利女畫家在這幾年持續發光發熱,歐洲各大美術館陸續收購她們的畫作並推出展覽。倫敦國家美術館的「阿爾泰米西婭」特展籌備多年,作品數量雖不算多,卻囊括了每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畫作,可謂十分完整的回顧展。展覽從其第一幅落筆簽名的繪畫開端,展示畫家如何師從父親奧拉齊奧・真蒂萊斯基(Orazio Gentileschi),並以17歲超齡之姿青出於藍。從初學到成熟的職業畫家,展覽以線性脈絡細緻地爬梳阿爾泰米西婭長達40多年的職業生涯。 在女性藝術家不易被接受的年代,阿爾泰米西婭卻是例外。她在世時便已贏得名望,贊助人包括英格蘭查理一世和西班牙腓力四世,更是第一位獲得佛羅倫斯藝術學院會員資格的女性。阿爾泰米西婭逝世後,其作品卻往往因繪畫技巧和主題的相似度,被歸類為卡拉瓦喬(Caravaggio)追隨者,藝術成就被埋沒了好幾世紀。直到1970年代,女權主義團體致力於重現被低估的女性藝術家,阿爾泰米西婭的畫作才再次引起藝術史學者關注。 阿爾泰米西婭的繪畫具戲劇性,光影的表現帶有強烈張力,她經常描繪聖經、神話和歷史中與女性有關的故事。以作品〈朱迪斯斬下赫羅弗尼斯的頭顱〉(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和〈蘇珊娜與長老們〉(Susanna and the Elders)為例,兩者皆取自聖經中的「她者」故事,阿爾泰米西婭曾多次在不同時期回溯兩項題材。在展覽中,分別繪於1612及1613年的〈朱迪斯斬下赫羅弗尼斯的頭顱〉被併置展出,雖為相同主題,但因不同年齡所承載的人生歷練而有不同的表現,畫家自我的心境轉變被繪入畫中。 倫敦國家美術館「阿爾泰米西婭」特展現場。圖中兩幅畫作主題取自聖經故事「朱迪斯斬下赫羅弗尼斯的頭顱」,左畫創作於1612-1613年,而右畫則創作於1613-1614年。(©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除繪畫之外,展覽同時展出多件文獻,包括1611年阿爾泰米西婭在家中遭父親的畫家友人性侵,其父為捍衛家族聲譽提告的全案紀錄,以及她寫給情人的書信,這些珍貴文獻讓觀眾更貼近畫家的一生。 阿爾泰米西婭於1620年4月11日寫給情人Francesco Maria Maringhi的書信文獻。(Archivio Storico Frescobaldi, Florence © Photo courtesy of the owner)   在最後展間中,一幅阿爾泰米西婭自畫像格外撼動人心,畫中的她正在作畫,右手舉起畫筆,左手則緊握畫盤,眼神專注凝聚在面前的所繪之物,彷彿整個世界僅存在於畫布之中。如此具生命力的自畫像在那個時代並不尋常,更別說是出自女性畫家之手。畫作標題同樣發人省思:〈自畫像作為繪畫的寓言(La Pittura)〉。阿爾泰米西婭透過繪畫,發出在當時最為喧囂的她者之聲,如她給一名贊助人的信中自信地表示:「我將向你展示女人可以做的事」。 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自畫像作為繪畫的寓言(La Pittura)〉,1638-9,油彩、畫布,98.6 × 75.2公分。(Royal Collection Trust / HM The Queen (405551) Royal Collection Trust / ©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2019)
2021/01/25
博物館虛擬導覽是否符合觀眾的真實需求?
博物館虛擬導覽是否符合觀眾的真實需求?
作者:謝文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疫情期間,不少博物館紛紛推出線上虛擬導覽,讓觀眾在家也能安全舒適地逛博物館。不過,這些虛擬導覽真的符合觀眾的需求嗎? 不論是博物館的虛擬導覽或實體參觀,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因此,與觀眾行為及動機相關的問題,如認知差異、學習的近用程度、通用設計原則等,皆是決定該導覽是否達到成效的關鍵。本文摘錄自Maria Chiara Ciaccheri的文章〈博物館虛擬導覽是否符合觀眾的真實需求?一份觀眾研究的評論與提示〉分享博物館建置虛擬導覽應考量的幾個面向。 新冠病毒疫情使全球博物館遭受劇烈影響(Image by Sumanley xulx from Pixabay)   一、確立目標 你希望觀眾學到藏品的重要知識嗎?你希望觀眾從中獲得樂趣嗎?你希望吸引新的觀眾嗎?設立明確的目標,並向觀眾說明,讓觀眾在期望與實際體驗之間得到平衡。 二、維持觀眾的參與度 缺乏互動與回饋的虛擬導覽,往往令人感到迷失方向。為了提升觀眾的參與,虛擬導覽的設計應該多加運用互動策略、給予不同的感官刺激,例如穿插音效、互動問答等。此外,也應針對不同觀眾的學習風格,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內容及方式。 三、創造「技能導向」的學習 虛擬博物館除了提供藏品本身的資訊,還可以更進一步分享觀賞藏品的技巧,讓觀眾日後實際造訪博物館時能學以致用。例如在Google Art上,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線上展出維梅爾作品〈倒牛奶的女僕〉(The Milkmaid),提供觀眾多視角且近距離觀賞畫作的導覽服務。此外,將藏品與當代議題或流行文化連結,亦有助提升博物館虛擬導覽的實用價值。 四、呼應觀眾的需求 發展虛擬導覽時,除了確保觀眾的基本需求被滿足,還應考量不同層次的需求。套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觀眾的需求如同金字塔,必須先滿足最底層的需求,再照顧更高層次的需求。博物館虛擬導覽的需求金字塔由下而上依序是:功能性(能發揮功能)、可靠性(能發揮良好的功能)、應用性(能輕易使用)、精通程度(能使觀眾在某件事情上進步)、創造性(能使觀眾展望新事物)。 五、幫助觀眾理解全貌 我們常只注意到部分內容而忽略理解全貌的重要性。有些虛擬導覽從預設的起始點開始,卻沒有提供整個導覽的架構或核心主軸,這就好像讀一本沒有目錄的書,令人感到迷惘。因此,一開始就提供虛擬博物館的地圖或虛擬導覽的簡介,讓觀眾看到全貌,將有助理解各單元內容。   虛擬博物館讓人們得以輕易接近博物館藏品,疫情期間閉關在家也能獲得學習、休閒、放鬆心情的機會。即使未來疫情結束,這些虛擬內容也能做為偏鄉教育的資源,是促進文化平權的一大助力。每個博物館的虛擬導覽各有訴求,也擁有不同的觀眾群,沒有絕對正確的作法,關鍵在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從觀眾的需求出發。雖然線上觀眾看似是虛擬的存在,但他們都是真實的個體,別忘了,人的基本需求始終不變。 博物館虛擬導覽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逛博物館」(Image by Julia M Cameron from Pexels)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