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多重境域的舞動:當代舞蹈家麥克•克拉克倫敦回顧展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本文圖片由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媒體部門授權使用
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於2020年10月初推出蘇格蘭舞蹈家麥克•克拉克(Michael Clark)的大型回顧展「麥克•克拉克:宇宙舞者」(Michael Clark: Cosmic Dancer),此展標誌克拉克與該中心合作的第15年,回顧了他的創作生涯,呈現他如何挑戰了傳統舞蹈的界限,將之置於跨領域的範疇,舞蹈、生活和藝術因而交會。
1962年出生於蘇格蘭,克拉克四歲時就開始舞蹈訓練。1975年,他進入倫敦皇家芭蕾舞學校,並於1979年加入芭蕾舞團「Rambert」。克拉克曾與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和約翰.凱吉(John Cage)一同參加暑期學校,深受兩人的前衛理念啟發。1982年,克拉克創作了他的第一部獨立作品,並在隔年成立舞蹈工作室「Michael Clark&Company」,當時的他年僅22歲。
屏幕播放麥克•克拉克的專訪影片。(© Tim Whitby/Getty Images)
這項展覽以非線性的展示動線作為佈局,整個一樓展區不受展牆的侷限,從天花板吊掛的多頻道螢幕播放著克拉克歷年來的舞蹈演出,每個螢幕不侷限於一件作品,而是輪流在不同屏幕上播放。這樣將展場與觀看動線開放,為的是賦予觀眾想像的空間,同時將之與克拉克本身的創作理念連結,呈現出流動如舞蹈的展示。其中,此展區展出具里程碑意義的作品《I am Curious, Orange》(1988),該作品質疑了宗派主義和保守主義,不僅代表了1980年代,更呈現了英國的社會與政治史。
麥克・克拉克與墮落樂團(The Fall)在沙德勒之井劇場合作演出《I am Curious, Orange》(© Richard Haughton)
從天花板吊掛的多頻道螢幕播放著克拉克歷年來的舞蹈演出,圖中屏幕播放的是作品《A Prune Twin》。(© Tim Whitby/Getty Images)
克拉克不僅為當代舞蹈的先驅,更是一個文化現象:在那個極度保守的柴契爾時代,克拉克挑戰了性別認同以及傳統價值觀,他將芭蕾舞納入當代舞蹈,同時注入龐克文化的元素,菁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因而交融。三十多年來,克拉克持續開拓舞蹈和視覺藝術的邊界,發展出一個跨領域的美學語言。克拉克特別欣賞挑戰性別界線和性領域的藝術家,時常與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合作。
為了呈現這些精彩的對話,二樓展區便以跨領域合作為題,展出其他領域創作者與克拉克合作的實例,展品包括傳奇表演藝術家、時裝設計師雷夫•波维瑞(Leigh Bowery)為克拉克製作的多套舞蹈服,以及知名藝術家莎拉•盧卡斯(Sarah Lucas)替克拉克製作的佈景設計,從盧卡斯擔任服裝暨佈景指導的克拉克舞劇《Before and After: the Fall》(2001)中,可見兩人擁有對性、肢體和手勢語言的共同興趣,並藉由創作來探索這些主題的可能性。
二樓展區以跨領域合作為題,圖為雷夫•波维瑞為克拉克設計的舞蹈服裝展廳。(© Tim Whitby/Getty Images)
莎拉•盧卡斯與克拉克合作的舞作《Before and After: the Fall》演出紀錄,此攝影作品為展出作品之一。(Photo: Andrea Stappert, © Sarah Lucas, courtesy Michael Clark Company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我試著編出並非關於舞蹈的舞蹈,它們並非專屬舞者的藝術。」克拉克曾如此描述自己的創作。巴比肯藝術中心的這場展覽成功地體現克拉克的精神:奔放、多元、具生命力與舞動性。在封關中度過數月的觀眾,則嘗著難得能觀舞的滋味,在「非白立方」的空間下恣意地「舞動」。
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