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地方記憶的串聯與交織:新竹市美術館《敘事竹塹攝影史詩》特展
地方記憶的串聯與交織:新竹市美術館《敘事竹塹攝影史詩》特展
作者:黃小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新竹市美術館《敘事竹塹攝影史詩》特展於2022年12月9日正式開幕(展期至2023年2月28日),展示的攝影作品環扣桃竹苗地區的生活寫真與在地敘事。策展論述沿用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講述傳統攝影的「此曾在」(法ça a été,英That has been)觀點,希望藉由歷史影像中的「刺點」(punctum),產生跨時空的記憶共振。此展分為「信仰與生活篇」及「生存與環境篇」,重現不同時代中桃竹苗先民打拼的生活寫照。 新竹市美術館的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街役場」,功能相當於現在的鄉鎮公所。(圖片來源:新竹市役所 | 新竹市役所,維基百科)   新竹市美術館前身為建立於1920年代日治時期的「街役場」,功能相當於鄉鎮公所;1930年代因人口成長升格為新竹市,爾後改名為「市役所」。2001年,因其保有日本傳統建築的屋頂與裝飾,及西方近代建築風格的屋身,登錄為縣(市)定古蹟,並由新竹市文化局管理營運。 在歷經整修及規劃後,2016年轉型為新竹市美術館,以展示當代藝術為館舍宗旨,為新竹市區注入藝文氣息。值得關注的是,新竹市美術館在空間意象上從原先以治理為目的的官方辦公空間,轉化為當代藝術對話及串連在地記憶的展示空間,充分展現了文化資產轉化為博物館的多元樣貌與地方實踐的精神。 攝影師葉裁的作品《賣麵女孩-內灣車站》,影像呈現早期內灣車站的景象,提著麵碗叫賣的女孩是當時通勤族的共同回憶。(黃小聞 攝影) 攝影師張乾榮的作品《牧童掌牛系列》,影像中邊務農邊讀書的牧童,顯現出早期農家子弟的生活型態。(黃小聞 攝影)   展覽中跨時空的攝影作品,串連起觀者(viewer)的記憶與話題。新竹市美術館因臨近新竹市護城河親水公園,假日可看見許多家庭到此參觀展覽,相較於當代藝術創作,攝影作品似乎更能吸引在地居民前來參觀,或許是因爲以生活為題的歷史影像更容易與觀者產生共鳴。在觀展的過程中,許多民眾透過作品喚起了兒時記憶,因而與同行者創造了許多話題,一次次的對話,也加深了與「新竹」二字的連結。例如攝影師葉裁的作品《賣麵女孩-內灣車站》,便勾勒出早期內灣車站通勤族的記憶,叫賣麵條的女孩身影彷彿歷歷在目,相比與現今台鐵車站內的連鎖賣店,呈現截然不同的人文地景。張乾榮的作品《牧童掌牛系列》則呈現出早期務農子弟的學習日常,坐在牛背上的牧童一手扶著牛背一手拿著書冊的認真模樣,給予在科技時代成長的觀者另一種生活的想像,重新反思教育學習的可貴。 參觀的民眾,藉由歷史影像開啟話題,透過生命經驗的傳承與分享,共構出新竹在地的集體記憶。(黃小聞 攝影)   誠如羅蘭‧巴特所說,雖攝影作品中的場景已不復存在,但藉由附加在影像畫面中的「刺點」觸發觀者的生命經驗,使其能從一幀幀的歷史黑白影像中,找到與自身的關聯性。而觀者在彼此交流生命經驗的過程中,也同時共構出世代間的集體記憶,使年輕的世代透過生活記憶的傳承,凝聚同屬於「新竹」這片土地的人文關懷與地方感。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1/16
耳朵的藝文之旅!博物館Podcast以聲音傳播知識與藝術
耳朵的藝文之旅!博物館Podcast以聲音傳播知識與藝術
作者:藍敏菁(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附屬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編審、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博物館界鼓勵發展數位創新技術,並非COVID-19疫情後的趨勢。早在1990年,美國博物館聯盟(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簡稱AAM)旗下的媒體與科技委員會(Media & Technology Committee)便設置繆思獎(Muse Awards),旨在鼓勵博物館專業人員發展創新科技,提升博物館的公眾服務力並促進觀眾參與博物館。 我們現在熟悉的「Podcast」也於2008年增設獎項[註1],美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都得過繆思獎的Podcast項目,而其中最大贏家,是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SFMOMA)——於2017至2019、2021年屢屢獲獎,尤其2021年Podcast節目《觀察者的分享:藝術家基佛》(The Beholder's Share——Anselm Kiefer)採用詩、文學與藝術的對話,贏得評審青睞,榮獲金獎。   SFMOMA 2021年Podcast節目《觀察者的分享:藝術家基佛》(The Beholder's Share——Anselm Kiefer)採用詩、文學與藝術的對話,贏得評審青睞,榮獲金獎。(螢幕截圖自Soundcloud)   Podcast金獎得主的秘密? 早在2006年,SFMOMA便將Podcast視為吸引觀眾的重要媒介,期許促進藝術家發聲,並提供藝術愛好者一個認識藝術家的多元管道,探索現代和當代藝術背後的靈感和故事。2016年新版Podcast開播前,館方更事先進行了嚴謹的研究調查,明確風格定位。 在內容上,SFMOMA Podcast目前共有7季,每季節目均聚焦一個特定主題。例如第一季聘請兼具作家與視覺藝術家的獨立策展人Ross Simonini為主持人,他從Bruce Nauman的作品《原材料》(Raw Material)發現符合SFMOMAPodcast的核心價值——那些未經提煉的「原始材料」,正適合用來發掘藝術家的思想與創作歷程,與藝術愛好者互動與溝通,因此,《原材料(Raw Material)》也成為SFMOMA Podcast的頻道名稱。 而第二季與第六季Podcast的副標題「混音帶(Mixtape)」,代表該季會收錄其他頻道的節目內容。如第六季《觀察者的分享》特別邀請寂寞調色盤(Lonely Palette)Podcast的製作人Tamar Avishai負責編輯與製作,她便挑選與收錄了以設計和建築為主題的電台節目99% Invisible、J·保羅·蓋蒂博物館 (J. Paul Getty Museum)的Recording Artists,以及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Modern Art)的The Way I See It等多元節目。在Avishai挑選的節目當中,會邀請現場觀眾分享他們對藝術品的感受與理解,特別是2020年全球Covid-19大流行期間,博物館被迫關閉,這一系列主題讓聽眾產生了特別的共鳴。(Hub & Spoke, 2022) 若我們仔細聆聽獲得金獎的Podcast節目《觀察者的分享:藝術家基佛》,製作人暨主持人Avishai從SFMOMA所收藏的Kiefer 兩幅巨大混合媒材畫作《MARGARETHE》(1981年)和《SULAMITH》(1983年)獲得靈感,透過猶太大屠殺的歷史視角,來詮釋歌德的《浮士德(FAUST)》和理解希伯來聖經的《雅歌》,並且與羅馬尼亞裔的德國詩人和猶太大屠殺倖存者Paul Celan在1947年撰寫的詩歌〈死亡賦格(Todesfuge, “Death Fugue”)〉進行對話,把詩歌、藝術創作與文學作品帶入了另一個更高層次的賞析。對此,評審評價:「這一節目將Podcast推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AAM 2022)。 Anselm Kiefer於1981年的作品《MARGARETHE》,其中使用了稻草,藝術家曾表示他偏好在作品中實現流動性和可塑性,儘管這對作品的維護「可能是一個大挑戰」。(Credit: The Doris and Donald Fisher Collection at 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 Anselm Kiefer) Anselm Kiefer《SULAMITH》,1983。(Credit: The Doris and Donald Fisher Collection at 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 Anselm Kiefer)   吸取經驗,我們如何做得更好?國內博物館Podcast盤點 我國博物館在2020年因疫情也開始製作Podcast節目,各博物館與美術館採用策略與關注焦點不同。如淡水古蹟博物館的《淡博名利》,請到廣播金鐘獎得主吳宇軒化身為節目記者「名利」,採用流行影視常用的「時間穿越」概念,讓「名利」回到160年前的淡水,進行實況報導,所用材料來自「淡水開港相關展示史料蒐集」調查報告。 淡水古蹟博物館《淡博名利》Podcast系列。(螢幕截圖自Apple Podcast)   國立歷史博物館Podcast則從「看」《歷史文物》季刊,延伸到「聽」文物的傳播方式,希望打造聽的行動博物館;而國立故宮博物院《宮說宮有理》與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on Air》,都經過市場調查鎖定目標觀眾,再進行節目製作與主題。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on Air》Podcast系列經過市場調查鎖定目標觀眾,再進行節目製作與主題。(螢幕截圖自Apple Podcast)   有些館舍更另闢蹊徑,打造與眾不同的聽覺饗宴,如嘉義市美術館第二季《移動的廣波》將Podcast定調為「聲音策展」,作為博物館展覽之外的延伸,特別採用計程車司機聽廣播的概念,讓觀眾可以善用通勤或工作時間,以聽覺「思考藝術」;此外,國立臺灣博物館第一季《臺博館說給你聽》採用劇場式的人物出場,透過守護精靈創造沉浸式臨場感,讓人耳目一新。 從錄音機到PODCAST! 博物館語音導覽的進程與製作經驗談   聆聽平權的未來 如今,國外博物館製作Podcast時,往往會留意聽障者的文化參與權,因此附有完整的文字稿,如美國網站林肯總統小屋(President Lincoln’s Cottage)製作的《Q & Abe podcast》,或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podcast;對比國內博物館Podcast大多為重點摘要節目內容,顯示在文化平權的細節,值得國內博物館在未來參考。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 2011到2017年之間,Podcast與語音導覽合併為一個獎項,直到2018年,Podcast從語音導覽獨立出來,成為繆思獎的獨立獎項,也代表Podcast的重要性。
2023/01/13
你準備好坐上法官席位了嗎?司法博物館「我是國民,也是法官-國民法官制度特展」
你準備好坐上法官席位了嗎?司法博物館「我是國民,也是法官-國民法官制度特展」
作者:葉家妤(文化部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 今(2023)年1月1日開始實施《國民法官法》,你準備好了嗎? 司法博物館(國定古蹟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於2022年12月4日開幕「我是國民,也是法官-國民法官制度特展」,展場中特別規劃了國民法官法庭場景,並設計完整的法庭審理過程互動體驗,讓觀眾能認識國民法官的審理流程及制度沿革,促進對新制度的理解。   鏡子前的你我,都有可能是國民法官 步入展區,六大面不同形狀的鏡子映射出每位觀眾的模樣,主視覺意象以此暗喻「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國民法官」——只要年滿23歲、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且於「地方法院管轄區域」連續居住滿4個月以上,以及符合其他國民法官制度,皆有機會被地方政府抽選為國民法官。 「國民法官」展於入口的主視覺意象,6塊鏡子映照每一位觀眾,代表「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國民法官」。(葉家妤 攝影)   本特展分為「國民法官Online」與「國民法官ing」兩個展區。前者仿造了國民法官法庭場景,搭配互動遊戲,讓觀眾體驗未來審理過程,然而不同於真實法庭的肅穆氛圍,展覽以明亮的藍色調與原木桌進行設計,使空間溫和許多,讓觀眾拉近與法庭的距離、減少壓力和緊張,較輕鬆地接觸國民法官制度。 在「國民法官Online」互動體驗中,觀眾需坐在國民法官席位,透過手機掃描QRcode開啟互動機器人對話網頁,搭配席位上每位參與者皆有的「國民法官Online審判速成指南」,以及六份檢查官、辯護人、被告、被害人、證人的詰問音檔,體驗完整審判過程。 展覽以明亮的藍色調與原木桌,打造輕鬆氣氛的國民法官法庭場景。(葉家妤 攝影) 觀眾可以入座法官席位,以互動設計體驗審理過程。(司法院 授權)   國民法官Online!以遊戲熟悉審判流程 審判過程中,參與者需先宣誓國民法官誓詞,接著點選手機畫面上的「審前說明」聆聽法令解釋,以理解接下來欲審判案件的罪行法條內容。之後,參與者會觀看證物照片與聆聽六份交互詰問音檔,這也呼應《國民法官法》中,證據、事實與結辯皆會在法庭初次向法官們展現的規定[註1]。   「國民法官Online」互動遊戲需搭配手機、審判速成指南(互動說明書),及法官席位上的六份錄音檔進行。(葉家妤 攝影)   待參與者閱覽被告前案紀錄,並透過手機聽取檢察官辯護人辯論、被害人及被告表述音檔後,在開庭尾聲,參與者需立即判決被告是否有罪與判定罪行為何。如筆者認為遊戲裡的被告應為「準強盜重傷罪」,因此隨著遊戲設定,取下一枚法槌貼紙,貼到三種不同罪行的輸出設計上,而由此也可看見其他觀眾因社會價值觀不同,產生的各種審判結果。 在遊戲的尾聲,參與者需判斷被告是否有罪,而若有罪,其罪行應為「準強盜罪」、「準強盜重傷罪」或「準強盜致重傷罪」何者?落定判決後,將法槌貼紙貼上法官席位對面的罪行對應輸出設計裡,完成審判程序。(葉家妤 攝影)   漫長的制度之路:國民法官ing 第二個「國民法官ing」展區,則呈現《國民法官法》歷經36年才真正實施的漫長過程。展場中的年代表,從1987年司法院院長赴各國考察參審與陪審制度談起,到202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國民法官法》、2022年各法庭設置完成國民法官法庭,呈現無數人為新制度的殫精竭慮。而年表旁的新法案實施倒數電子看板,更一再提醒觀眾——今後你我皆有可能坐上國民法官席位。   讀到這裡,你對於《國民法官法》瞭解多少了呢?本展雖積極透過輕鬆有趣的互動體驗,使觀眾在短時間內體驗國民法官審理案件的流程,促進陌生新制度的理解,然而展覽若能再深入解釋國民法官的選任制度及權利保障,並透過司法院先前已舉行多次的國民法官模擬法庭,及與該法案相似、且已實施超過十年的日本裁判員制度經驗,向大眾解釋此重大法律變革的實質意義與風險,應更能幫助觀眾做好準備。 「國民法官ing」展區呈現關於《國民法官法》的重要事件年代表,並倒數法案上路的天數。(司法院 授權)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64條,檢察官應向管轄法院呈上起訴書,並應將卷宗及證物一併送交法院。但由於職業法官與國民法官法律知識程度有差距,若國民法官事前閱覽檢察官提供之包含證據、筆錄與訴狀的卷證,可能會有預斷被告是有罪的情形發生,因此《國民法官法》第43條說明,檢察官起訴時不得將卷證送交法院,所有證據與相關事實的呈現都會在法庭上直接展示。(董容慈,2020)
2023/01/09
舞動社群參與之力!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東南亞移民工的「百年對話」
舞動社群參與之力!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東南亞移民工的「百年對話」
作者:鄧皓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感謝國立臺灣博物館「百年對話」策展人袁緒文提供部分圖像與資訊 「社群參與」已成為今日博物館定義的重要價值之一。除了創造參與和發聲的平台,博物館與社群之間,還有什麼相互影響的可能呢? 博物館新定義結果出爐:走向未來的起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2022.9.27—2023.6.18),以館內日本時代採集的南洋類藏品為媒介,特別和在臺的東南亞社群合作,共同進行本展的藏品研究與詮釋,呈現當代博物館社群參與的成果。 「百年對話」始於門口兩側相對的燈箱:右側為東南亞移民工,左側則引用了臺博館首任館長川上瀧彌至南洋考察時的一段話。據袁緒文策展人表示,此處展示設計是希望藉由百年前的博物學者在南洋考察時的感受,與當代東南亞移民工在臺灣展現多元文化的樣態,映照出:「東南亞是藝術豐富多元的世界」。(袁緒文 攝影/授權) 展場中除了臺博館藏品之外,也包含在臺東南亞社群分享和提供的展品,從中感受他們在臺推廣母國文化的活力。(袁緒文 攝影/授權)   「百年對話」的四大路徑 百年對話展場主要分為四區:「旅行椰蔭之地」、「信仰同來 藝術同在」、「季風帶的風土民情」和「移動與相遇」。走入「旅行椰蔭之地」,跟隨日本時代臺博館首任館長川上瀧彌的腳步,一窺他於東南亞地區考察的移動路徑與成果,展場中陳列他蒐集的文物、標本和《椰子的葉蔭》一書,而臺博館與東南亞的「百年對話」也自此展開。 接續「信仰同來 藝術同在」與「季風帶的風土民情」展區,則分別以信仰和食衣住行的角度,呈現東南亞地區的傀儡、匕首、面具、模型、器具、服飾等藏品,刻畫當地人、環境與藝術交織的豐富樣貌。展覽尾聲以「移動與相遇」作為總結,設計便利貼留言區,觀眾可以在分享心得之餘,透過東南亞移民工在臺博館的活動照片,彼此看見、理解、進而有機會擁有不同的視野。 「旅行椰蔭之地」展區,說明臺博館南洋類藏品的來源以及如何成為展覽的基礎。(鄧皓勻 攝影) 「信仰同來 藝術同在」展區,展示自日本時代採集而來的舞劇面具館藏,對應當代東南亞社群於臺博館展演的照片。(鄧皓勻 攝影)   深化社群參與的影響力 開啟百年對話的社群,以在臺東南亞移民工為主。展覽中,展板除了策展團隊所研究生產的知識外,亦包含東南亞移民工對於藏品的想法,或是他們所提供的相關展品。他們的參與,不僅分享自身對於藏品的認識,更促進了博物館與專業社群的聯繫,有助於典藏研究的知識累積。 Let’s take action!當博物館與公民一齊行動 例如策展團隊針對館藏的克力士匕首(Kris/Keris),訪談來自印尼爪哇的收藏家、新住民和在臺舞蹈家,延伸出匕首於當地脈絡的文化價值,甚至在不同身份與情境使用下的多元意義。另外,館藏的木質平面傀儡,則透過印尼移工的人際網絡,連結到家鄉少數傳承技藝的操偶師,協助策展團隊指認各個傀儡的角色與故事,讓展覽內容更加豐富。 克力士匕首為印尼爪哇男性的必備刀具,一般用於宗教儀式、慶典或舞蹈飾物,對爪哇人具有特殊意義,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克力士匕首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立臺灣博物館 授權) 即使同樣來自印尼爪哇,不同身份與情境之下對克力士匕首仍有不同的認知,展現了社群與藏品的多元和多義性。(展覽影片〈當代印尼社群與館藏克力士匕首〉截圖)   臺博館自2007年持續辦理與在臺東南亞移民/工相關活動,多年來的互動經驗,擁有一定程度的資源與開放性,讓移民/工共同參與博物館的知識詮釋過程,協助具有歷史價值的館藏加入當代意義。博物館和社群參與合作的力量,在面向公眾的同時,也具有為社群或博物館自身帶來影響的可能。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1/06
失智者的音樂饗宴!國家交響樂團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推出「音樂會處方箋」
失智者的音樂饗宴!國家交響樂團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推出「音樂會處方箋」
作者:蕭茜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本文部分圖片由國家交響樂團授權使用 一場音樂會,也能成為失智者的處方箋?「社交處方箋」[註1]作為失智症患者之非藥物治療方式已於國外行之有年,目前我國藝文場館及醫療院所也紛紛合作,投入社交處方箋的熱潮,藉由醫護人員轉介與開立處方箋,鼓勵失智者及照顧者進行社交,以促進社會健康及福祉發展。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下簡稱北市聯醫)作為我國推動社交處方箋計畫的第一響,除辦理「博物館處方箋」[註2]外,2019年底更開始與國家交響樂團(下簡稱NSO)合作,於國家音樂廳辦理「音樂會處方箋」,一個月一次,至今(2022年11月)共舉辦19場,並計畫持續舉行。音樂會處方箋透過跨領域間的協作,揉合醫療單位以健康療癒需求為導向,以及藝文單位以藝文療育為主軸的特質,成為失智者和照顧者在長期作戰的路途上的新選擇。 《音樂的魔法共遊》音樂會活動照片。(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高齡者的療癒之旅!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   音樂會處方箋,是什麼? 音樂會處方箋的運作流程,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1)首先,由醫院開立音樂會處方箋給予失智者。 (2)其次,失智者及照顧者參與專為其辦理的音樂會前導聆講座。 (3)然後,拿取音樂會票卷前往國家音樂廳欣賞音樂會。 (4)最後,失智者及照顧者於會後填答線上問卷,給予回饋及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讓失智症、照顧者與大眾共同參與音樂會,協助失智者與社會產生連結、實踐處方箋之「社交」目的,進而達到「賦權」失智者的終極目標,NSO也看見失智者的特質,在音樂會前一至二天,特別辦理程度相對簡易的「音樂會前導聆」,為失智者的文化參與帶來助力。   怎麼聽,如何聽?音樂會前導聆的重要性 在會前導聆中,導聆老師將事先準備重複率頻繁的樂曲片段,帶著參與者一起聆聽。也會尋找貼近日常生活的各種聲音,如:廣告使用的相關音樂,或直接親自彈奏該旋律,引導參與者聯想與回憶。經過導聆,參與者在音樂會當下容易更有共鳴與印象,且瞭解聆聽重點,進而能深入享受音樂會的演出,為音樂會處方箋發揮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專為失智者及照顧者辦理的音樂會前導聆。(蕭茜鴻 攝影) 導聆老師以貼近日常生活的音樂片段,引導參與者聯想與回憶。(蕭茜鴻 攝影)   「其實是在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社交處方箋作為運轉齒輪! 「你要說我是不是在做社交處方?其實不是,我其實是在推動友善社區」 -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劉建良主任 辦理音樂會處方箋是以兩個機構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一方面將文化平權意識具體延伸,更將社交處方箋作為打造失智友善社區的媒介,使兩者相輔相成。每次音樂會結束後,執行機構也透過座談會、線上問卷與團體焦點訪談等方式,了解參與者的需求和反饋,成為處方箋執行、調整的參考依據。   反饋與未來課題 經研究顯示,音樂會處方箋的參與者均獲得正面感受,音樂會靜態活動使失智者能避免行走較長時間導致雙腳不適之外,也能使其獲得舒適安靜的空間、增進與家屬的關係,更重要的是減緩心情起伏,而熟悉的音樂曲目,能引發失智者的記憶共鳴。另一方面,照顧者更是音樂會處方箋的最大受益對象,參與過程中,舒緩了長期的照顧壓力並助益心情,提供照顧者寶貴的喘息時光。 2022年3月《音樂的魔法共遊》有別以往音樂會,由主持人生動活潑的帶領,及管樂團演出臺灣民謠、吉卜力組曲等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邀請觀眾共度美好樂夜。(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目前我國的社交處方箋尚處萌芽階段,未來,如何明確訂定社交處方箋的開立準則、評量參與影響成效,並讓失智者、照顧者於相關規範中舒適聆聽音樂會,同時又不會影響一般觀眾之權益,以達充分落實文化平權的目的,是藝文場館與醫療院所下一步需要共同努力的工作重點。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社交處方箋是由家庭醫生、醫療保健從業人員開立處方箋給予具有一種或多種長期慢性症狀及有多種複雜社會需求,影響到其生理、心理健康或情緒的人,藉由媒合者轉介並連結社區非醫療資源的服務,以改善及保障人們的健康及福祉。(Social Prescribing Network, 2016) 註釋2:博物館處方箋是指以博物館或是美術館為基礎的社交處方箋,舉辦不同的活動,如:2019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推出「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辦理十週高齡教育活動、提供導覽服務,博物館以基於社區、低成本和非臨床的活動形式,提供失智長者公共衛生服務。
2022/12/30
把博物館帶去教室?博物館資源箱學習大禮包!
把博物館帶去教室?博物館資源箱學習大禮包!
作者:王惇蕙(新竹市兒童探索館管理主任) 博物館過去以「保存人類文明」為己任,隨著現代「以人為主」的倡議升起,逐漸鬆綁對物的執念,利用各種有趣的詮釋方法與人們建立連結、向大眾生活靠攏。2019年疫情時代開始,人與人恪守「社交距離」,各家博物館在被迫閉館的狀態下,紛紛藉由無遠弗屆的網路,推出五花八門的線上學習資源,期盼在煩悶而侷限的幽微日常裡,成為人們期待雀躍的那道微光。 找教材找破頭了嗎?全台博物館支援前線!居家學習資源大集合 2022年後疫情時代到來,孩子們返回學校、大人們也回歸辦公室,博物館除了以線上資源持續照料人們的心靈,更希望進入學校等實體空間,創造人際互動、傳達館舍理念。其中,「資源箱」正是博物館熱愛的方法:博物館資源箱具備方便移動、可補充更換內容物品的特質,不只把博物館資源帶到更多孩子面前,也賦權給孩子使用與詮釋博物館資源的機會,最可貴的是點燃孩子的博物館的興趣,進而培養更多未來的潛在觀眾。 臺灣現有的博物館資源箱,大多以學校的學習者與教學者為目標,教學者可依據授課需要向館舍申請。大多數資源箱除了五花八門的教具,另有教案、延伸參考資料等配備,既減輕教學者備課負擔,並能據此延展出更多有趣的課程內容。以下分別介紹歷史、自然、工藝、考古、藝術主題資源箱,提供各位熱血的教學者參考,也期待未來有更多館舍投入!   歷史主題 想設身處地了解臺灣史的各種角色?你可以選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資源箱,體會移民、原住民、臺灣女性的處境,加深歷史印象;而重要且普世的人權價值,國家人權博物館推出人權素養教具箱,透過「行過黑暗之路」、「人權巧克力」等多元感官刺激,讓使用者深刻體悟人權的可貴;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資源箱則以市集、織品等主題,跨越古今與地域,鼓勵孩子認識並尊重多元文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資源箱「臺灣女子非常好」,讓學習者瞭解臺灣女性的處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   國家人權博物館教具「行過黑暗之路」透過「地墊體驗」,讓學生用身體感受關押、審訊、判決的白色恐怖處置流程。(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參與社會議題如何變得有趣?-專訪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   自然主題 如何將海洋與科學帶進教室?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不只把標本帶到孩子眼前,更藉由標本延伸對自然環境的關懷,宣傳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鯊魚行動展示箱」透過模型、許多種類的鯊魚牙齒標本和卵鞘標本,讓學員揭開鯊魚的各種秘密。(圖片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鯊魚行動教具箱教具)   工藝主題 工藝往往與在地資源緊密結合,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與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紛紛以各館的專業主題出發——玻璃、陶瓷和木藝,透過資源箱,讓孩子了解成長之地最引以為傲的產業發展。 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教具箱包含玻璃產業歷史、生活中的玻璃與藝術中的玻璃3個主題,期待讓在地學子對新竹玻璃文化有更深的認識與體驗。(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 授權)   考古主題 你是否曾經有「挖恐龍」的偉大夢想呢?考古學是一門專業,其發掘方法、資料分析極為細緻,透過科學方式重現史前的生活。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不只要告訴兒童「史前文化是什麼」,更希望透過資源箱讓他們認識考古學——人類學家不只坐在安樂椅,而是在穿梭在教室之中! 蘭陽博物館「考古教具箱-舌尖上的史前時代」,讓學生認識史前人類食用的貝類。(蘭陽博物館 授權)   藝術主題 藝術有各式各樣的呈現方式,文學、電影都是其中一種。國立臺灣文學館透過感官資源箱,希望將文學的美好分享給更多夥伴(創齡、視障、聽障、失智),提供我們在文字俯拾皆是的日常,找到靈感;總是看電影獲得幸福感,有沒有想過創作電影、獲得的成就感呢?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以導演角度分解電影,讓孩子認識製作電影的大小趣味。   國立臺灣文學館「失智社群文學資源箱」運用音樂治療/輔療的方法,將文學融入「時代記憶歌單」,讓失智者可透過觀看與聆聽觸發生命記憶,建立鮮明立體的文學意象。(國立臺灣文學館 提供) 「導演開麥拉」電影教具箱組第一單元_類型大風吹 解說影片   主題 特色 館舍 對象 內容 歷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小 國中 唐山過臺灣:體會先民渡臺的離鄉情愁 當我們同在一起:原住民面對荷蘭人的處境 真正的人:霧社事件原住民與日本人的文化磨合與適應 臺灣女人:訴說臺灣歷史社會上各階層女性的生命力 國家人權博物館 國小(5-6級) 國中 高中 那些偷藏起來的秘密旅程(適合國小五、六年級) 巧克力2號店(適合國中) 行過黑暗之路(適合國中、高中) 尋人啟事(適合高中) 穿越時空找回他們的聲音(適合高中) 新生(適合高中)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國小 國中 逛市集教具箱 穿時尚教具箱 品茶趣教具箱 收好物教具箱 玩奇珍教具箱 自然 生物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學校教師 社區協會 公家機關 海蛞蝓行動展示箱 海盜傳奇行動展示箱 淡水魚來龍去脈行動展示箱 驚艷奇珍珊瑚行動展示箱 鯊魚行動展示箱 海龜行動展示箱 魯凱族淡水魚行動展示箱資料 鯨豚行動教具箱資料 透明魚教具箱 科學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學習中心 國中教師(培訓後才可申請教具箱) 19個教案 工藝 -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國小 國中 以新北市優先 阿公的茶桌模組 土的魔法箱模組 阿嬤的灶腳模組 鶯歌號模組 地方 限定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桃園市學校機關 會呼吸的材料(木材) 小小木工師(工具) 玩、木、趣(益智) 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 新竹市國小 玻璃教具箱 考古 -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國小 國中 高中 考古旅行箱北臺灣史前文化 考古旅行箱十三行文化 考古旅行箱考古工具組 地方 限定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宜蘭縣國小 宜蘭縣國中 阿奇考古趣(考古發掘的方法) 樓下的房客-宜蘭史前探秘(離你家最近的遺址) 史前創客工具箱(史前人類使用的工具) 舌尖上的史前時代(史前人類吃什麼?) 玩美史前人(史前人類穿什麼?) 藝術 文學 國立臺灣文學館 創齡 視障 聽障 失智 兒少 創齡資源箱 視障資源箱 聽障資源箱 失智社群文學資源箱 兒少資源箱(家) 教具包(越南文化) 電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小 導演開麥拉-第一單元:類型大風吹 導演開麥拉-第二單元:即刻剪輯 導演開麥拉-第三單元:造音總動員 導演開麥拉-第四單元:臺語電影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2/12/23
以史為鏡:考古學的21世紀永續實踐
以史為鏡:考古學的21世紀永續實踐
作者:王仲群(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 專注於過去的考古學,可以如何回應「永續性」?考古學又能給予當代什麼視角?呼應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2022年大會主題,國際考古和歷史博物館及藏品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Archaeology and History,簡稱ICMAH)及露天考古博物館及實驗考古國際組織(The ICOM Affiliated Organisation for Archaeological Open-Air Museums, Experimental Archaeology, Ancient & Traditional Technology and Interpretation and Education,簡稱EXARC)紛紛以實際案例回應「永續性」,畢竟——考古學不只是研究過去的學科,亦能成為思考未來的參考。 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與應用,考古學凝視過去的同時也能提供當代省思與討論。(screenshot from ICOM Prague 2022 gcon website)   考古學=當代參考書?都貝爾露天博物館的生態復振 EXARC會議中,組織主席Peter Inker[註1]發表「露天博物館的永續性——EXARC的四個方法(Sustainability in Open-Air Museums – EXARC’s quadripartite approach)」,以「史前技術」、「實驗考古」、「詮釋及教育」以及「博物館實踐」四個面向切入,他認為歷史事件常常複沓重現,採用考古學途徑理解過去,從而認識史前人地互動樣態,或能提供面對永續發展、生產消費及資源利用的當代社會,有不同的想法與省思。他並指出,考古遺址不僅蘊藏人群活動的跡證,也是提供當代思索解方的參考書。 德國柏林都貝爾露天博物館(Museumsdorf Düppel)也分享館舍經驗,以「打造永續未來——(考古學)露天博物館如何注定引領綠色革命(Craft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 How (Archaeological) Open-Air Museums are predestined to lead the way to a green revolution)」為題,說明該館如何依照考古發掘成果,重建一座12世紀的村莊,園區中,不僅種植中世紀的植栽、藥草和農作,更飼育瀕臨絕種的古老家畜品種,如斯庫德綿羊(Schafrasse Skudde)。 該館研究員Julia Heeb表示,藉由復振生態畜牧業,可體現生物的多樣性並回應對天然資源的永續利用,能做為當前永續發展的指引之一。這呼應了考古學家Luís Raposo於ICMAH會議表示考古遺址應揭露更多現地地景意義,而非單純成為觀眾的遊憩場域[註2]。   都貝爾露天博物館常設展廳中,呈現中世紀的人民日常。(© Stadtmuseum Berlin) 都貝爾露天博物館除了種植中世紀的植栽、藥草和農作,更飼育瀕臨絕種的古老家畜品種,如斯庫德綿羊(Schafrasse Skudde)。(© Stadtmuseum Berlin)   共生共榮:鹽人博物館的永續經營 回到博物館本身,永續更代表了「永續經營」。以伊朗贊詹鹽人及考古學博物館(Zanjan Saltmen and Archaeological Museum)為例[註3],包含該館館長Abolfazl Aali、德國法蘭克福考古博物館(Archaeological Museum Frankfurt)策展人Natascha Bagherpour Kashani和iconyk GmbH計畫總經理Maruchi Yoshida等跨國計畫團隊指出,該館位處戰略敏感及政經動盪區域,藉由強化跨國合作、納入國際學者,尋求支持力量。同時,館方透過深化在地推廣,如:規劃繪圖活動、推出鹽人木偶等作法,吸引國內外觀眾的興趣,並活用社群媒體平台Instagram即時更新鹽人的研究發現,以拓展博物館客群及提升曝光度。藉由上述多元手法,博物館得以開展公共性的實踐,並納入在地力量,達到共生共榮的永續發展。 伊朗贊詹鹽人博物館設計鹽人木偶魁儡戲,呈現多元的敘事展演。(© Zanjan Saltmen and Archaeological Museum and German Mining Museum) 伊朗贊詹鹽人博物館建置開放實驗室(OPEN-LAB),讓觀眾能親睹鹽人的修復工作。(© Zanjan Saltmen and Archaeological Museum and German Mining Museum) 伊朗贊詹鹽人博物館的案例體現了跨國合作、在地經營與社群媒體應用的效益,圖為博物館的鹽人展示室。(© Natascha Bagherpour Kashani)   凝視過去,反思當代 面對當代的困境,有時可將視角回望過去尋找解方,考古遺址不僅保存史前人群的生活證據,也是體現人地依存關係的遺跡。聯合國於2015年發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提出17項核心目標,指引全球努力邁向永續發展。如今,當代社會可以利用考古學,瞭解史前人類按照時序取用資源的方式、聚落布局和屋舍規劃,以及面對災變的因應手段,從而思考永續發展目標中「SDG 2消除飢餓」、「SDG 12責任消費及生產」、「SDG 13氣候行動」、「SDG 14保育海洋生態」或「SDG 15保育陸域生態」等議題,自先民智慧中華麗轉身,考古學正努力於當代實踐。   註釋1:Peter Inker現任殖民地威廉斯堡基金會(Colonial Williamsburg Foundation)歷史研究及數位歷史中心主任。 註釋2:根據Luís Raposo發表之「舊石器時代代表性遺址的博物館化和社區參與:以葡萄牙太加斯河的Foz do Enxarrique為例(Musealisation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iconic Paleolithic sites: the example of Foz do Enxarrique, Tagus river, Portugal)」。 註釋3:伊朗鹽人最早發現於1994年伊朗西北部的Douzlākh鹽礦場,目前出土的幾具木乃伊保存完好,科學調查顯示他們是1300年前開採鹽礦的工作人員,因為意外不幸身亡,更多資訊請見博物館官網 https://saltmen-of-iran.com/index.php/en/research/archaeology。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2/12/21
塑膠的未來在何處?「塑膠:重塑我們的世界」特展提供新思路
塑膠的未來在何處?「塑膠:重塑我們的世界」特展提供新思路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圖像由蘇格蘭V&A博物館鄧迪分館(V&A Dundee Museum)授權使用 隨著近年減廢觀念與環保意識的高漲,博物館界同樣以自身專業提出觀點,尤其不少與「塑膠」(Plastic)相關的主題,如:比利時布魯塞爾下水道博物館(the Sewer museum)的「微塑料展(Microplastics)」、去年在西班牙馬德里的臨時展覽計畫「塑膠博物館(THE PLASTIC MUSEUM)」,以及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推出的線上展覽「塑膠博物館2121(Museum of Plastic 2121)」,這些特展皆從隨處可見的「塑膠」做為出發點,探討解決塑料污染以改善環境的可能性。 百年後塑膠只存在博物館?!「塑膠博物館2121」提出未來警訊與希望 今年10月底於蘇格蘭V&A博物館鄧迪分館(V&A Dundee Museum)開幕的「塑膠:重塑我們的世界」(Plastic: Remaking Our World)特展,亦關注塑膠的歷史、角色,以及與人類相互牽連的複雜關係。展覽從英國建築師Asif Khan的沉浸式影像裝置揭開序幕,邀請觀眾體驗一場探索塑膠和環境關係的時光之旅,影片自海洋誕生的微觀生命開始,說明人類如何於發現石油後,產生大量微塑料,對我們的母親——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 蘇格蘭V&A博物館鄧迪分館的近期特展「塑膠:重塑我們的世界」關注塑膠的歷史、角色和和與人類相互牽連的關係。(Credit: V&A Dundee Museum)   展覽第二部分則訴說塑膠的歷史,爬梳自19世紀中葉以「奇幻材料」之姿崛起、至二次大戰後普及,並逐漸被視為污染元兇的歷程。最早出現的塑膠為天然材料製成,已存在數千年,如角質和龜甲等製成的餐飲器皿。直到19世紀後期,工業化發展增加了人類對天然塑膠的需求,可替代、甚至優於天然材料的「新塑膠」成為主流。 展場中,一件由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設計的櫥櫃,便是1916年發明之一,表面醒目的黃色鑲嵌物,是由 Erinoid(酪蛋白在英國的商品名)製成,這種塑料於1899年在德國獲得專利,被譽為「易於加工的天然塑膠仿製品」。1907年,比利時裔美國化學家Leo Baekeland以人造元素發明名為「Bakelite」的塑膠物料,很快成為製作電燈開關、插座、收音機等物品的主要材料,在電氣化過程中擔任重要角色。 比利時裔美國化學家利Leo Baekeland在1907年以人造元素發明了名為「Bakelite」的塑膠物料,圖為1930年代的廣告文宣。(Credit: V&A Dundee Museum)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塑膠從原先的軍事應用延伸至各類生活和娛樂用品,正式進入大眾家庭。1940年代後期,第一批由軟質塑膠製成的擠壓瓶在市面上出現。到了1950年初,英國塑料製造商「Cascelloid」推出檸檬造形的檸檬汁擠壓瓶,隨後更開始為其他水果造型擠壓瓶申請專利,特展展出的鳳梨糖漿瓶,就是當時極受歡迎的產品之一。 自此,塑料為設計師提供嘗試大膽色彩與新設計的機會,家具製作商看準這項優點,推出Eero Aarnio紅色球體椅,極具未來主義感的設計是對當時太空競賽的致敬,在1965年科隆國際家具展上一舉成名。令人感嘆地,一次性消費文化(throwaway culture)也隨之崛起,並開始對地球造成傷害。 1950年初,英國塑料製造商「Cascelloid」設計了多款水果造型的擠壓瓶,展覽中的鳳梨糖漿瓶是當時極受歡迎的產品之一。(Credit: V&A Dundee Museum) 芬蘭設計師Eero Aarnio的紅色球體椅以塑料製成,以極具未來主義感的設計致敬太空競賽。(Credit: V&A Dundee Museum)   展覽最終章聚焦於塑膠的未來,特別探討「設計如何為塑料危機發揮作用?」,從1990年代起,許多設計師、建築師和科學家開始積極探索利用天然材料,製造可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的再生塑料,知名設計師如Jane Atfield、Bär + Knell 和 Enzo Mari 等,率先運用再生塑料製作家具,並吸引新一代設計師追隨腳步。以倫敦設計公司Shellworks為例,其使用甲殼素開發生物塑料,更推出一種由微生物發酵產生的新材料,以響應人們對素食替代品日益增長的興趣。服裝產業則研發出無縫定制服裝「MycoTEX」──由實驗室培育的可堆肥蘑菇菌絲體製成——衣服通過在模具中培養菌絲體完成,過程中無需測量、裁剪或縫紉,即可打造完美合身的造型,代表沒有邊角料或不必要的浪費。 無縫定制服裝「MycoTEX」YouTube影片 依據筆者這幾年的觀察,「塑膠:重塑我們的世界」是近年關注塑膠主題最為完整的展覽,可說是為塑膠做出了一場精彩的「回顧展」──追溯它的過去、觀看現在並同時眺望未來。展覽適逢埃及COP27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對提升公眾的議題認識格外具有意義。究竟,塑膠從哪裡來,未來又該往哪裡去?這是屬於全人類的重要提問。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2/12/19
延續文化遺產的典範!「安妮影像日記」與「貝魯特援助文化遺產計畫」獲得第21屆最佳遺產獎
延續文化遺產的典範!「安妮影像日記」與「貝魯特援助文化遺產計畫」獲得第21屆最佳遺產獎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在過去二十年間,世界局勢不斷變化,紛亂而動盪的狀態持續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遺產(heritage)同樣跟著時代而改變,被氣候變遷或政治動亂影響,它們的未來是一個未知數。 「最佳遺產」大會(The Best in Heritage)以保護文化遺產的宗旨成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等國際重要組織支持,官方每年邀請世界各地機構代表參會,分享其在延續遺產的實踐。今年第21屆「最佳遺產」大會首次以線上會議舉行,共有來自24個國家的48所機構參與,分享許多具挑戰性的探討主題,如:殖民、移民、大規模鎮壓的歷史等,在策展人和歷史學家的交流中,塑造不同的過去和現在。 第21屆「最佳遺產」大會以線上會議舉行,參與項目內容豐富多元,其中包含許多具挑戰性的主題,如殖民、移民、大規模鎮壓的歷史。(Courtesy of ICOM )   其中,「想像」(IMAGINES)單元聚焦在機構利用多媒體技術方面的實踐,內容從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和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簡稱XR)導覽、數位說故事計畫、線上教育資源到響應Covid-19疫情的項目等,更囊括世界上第一個聲控博物館、社區計劃,格外多元。 本次由來自荷蘭安妮之家(Anne Frank House)的「安妮影像日記」(Anne Frank Video Diary)獲得「想像」獎項殊榮。為了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5週年,館方將少女安妮當年手寫的日記,改編成Vlog形式的短篇影集,片中,安妮在鏡頭前自拍記錄為避開德軍而躲進密室的日子。影片全系列共15集,每集片長約5至10分鐘,自2020年在YouTube平台推出後,便受到廣大矚目,這項計畫成功運用現代科技重新述說歷史,以「自拍」的親民方式吸引年輕人,讓他們產生共嗚和熟悉感,進而將歷史敘事繼續傳承下去。 荷蘭安妮之家的「安妮影像日記」為「想像」單元得主,該項目改編自少女安妮在德軍佔領荷蘭期間手寫的日記內容,以Vlog短篇影集形式,重新述說那段黑暗的歷史。(Courtesy of Photo Collection Anne Frank House) 荷蘭安妮之家「安妮影像日記」YouTube影片 另一個獎項「影響力項目」(Project of Influence),則由來自黎巴嫩的「貝魯特援助文化遺產計畫」(Beirut Assist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獲得。2020年8月4日,存放在貝魯特港口的2,750噸硝酸銨引發大爆炸,嚴重毀壞整座城市。爆炸後隔日,一群具文物修復背景的學生自發性組織,建立災後保護文化遺產的行動。隨後迅速於兩日內受文化部文物總局指導,並在貝魯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辦公室、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的支持下,有系統性地招募成員,最終匯集了40名建築師、工程師、修復師,以及200名建築學學生,以搶救集體記憶之名進行貝魯特遺產的緊急搶救行動。 本屆獲得「影響力項目」獎項的是來自黎巴嫩的「貝魯特援助文化遺產計畫」,該項目在危難之際動員了各界專業人士,一同搶救黎巴嫩的文化遺產。(Courtesy of ICOM) 貝魯特美國大學考古博物館為2020年大爆炸案的受災博物館之一。在大英博物館與歐洲美術基金會的合作資助下,大英團隊將負責修復8件古代玻璃器皿。(Credit: the AUB Archaeological Museum)   整個搶救行動包括四個重要步驟:解碼和識別遺產建築、評估建築損毀狀況、確定風險等級,並在建築可能倒塌前提早通知官方,同時提出能避免災難的方案、記錄與彙整,最終結果是一張標註超過1600座遺產的地圖,串起貝魯特文化遺產的未來。這項計畫展示了文化社群如何在危難之際,仍將保護文化遺產視為首要任務,若沒有這個組織,貝魯特豐富的文化遺產與記憶將永遠消失在世界上。 【新訊】見證修復的力量!貝魯特大爆炸受損之古玻璃器皿將由大英博物館修復 貝魯特援助文化遺產計畫YouTube影片 綜觀本屆獲獎的兩個項目,「安妮影像日記」將過去以當代口吻進行述說;「貝魯特援助文化遺產計畫」則致力搶救可能消逝的過去,展現文化機構如何為後代子孫保存遺產,以延續對過往的重要見證。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2/12/16
化恐懼為驚嘆!「克拉拉與爬行動物」特展挖掘藝術史的動物譬喻
化恐懼為驚嘆!「克拉拉與爬行動物」特展挖掘藝術史的動物譬喻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2022下半年觀眾只要一踏進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入口大廳,抬頭即可見巨大的蟻群攀爬在牆上。這件螞蟻裝置作品〈Casa Tomada〉來自今年度的特展「克拉拉與爬行動物:從恐懼到驚奇」(Clara en Onderkruipsels: Van gruwelen tot bewonderen),伴隨些許不適和好奇,吸引觀眾探索「動物圖像」的奧妙譬喻。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外觀與特展主視覺。(王幸慈 攝影) 「克拉拉與爬行動物:從恐懼到驚奇」特展展場。(Credit: Rijksmuseum/Foto: Olivier Middendorp)   世界需要微小的我們!昆蟲的轉身藝術史 特展分為兩部分,前半部主題為爬蟲類與昆蟲,後半部則是犀牛「克拉拉」的故事。展覽一開始以暗室開場,觀眾首先聽到蒼蠅的振翅聲,走到廊道盡頭,才看到一件恍若蒼蠅標本的寫生作品。這是展覽對觀眾的提問:人類對於蒼蠅的既定印象為何?我們的想法源自先天的喜惡,還是後天的教育、宗教和衛生觀念? 以歐洲中古世紀做為起點,展覽講述在藝術史上爬蟲類的象徵為何。因受基督宗教的影響,爬蟲類在宗教繪畫及雕刻中,常是被視為不潔或魔鬼附庸之物,進而與死亡的意象結合。比起爬行動物,相較無害、顏色斑斕的蝴蝶和蜻蜓等昆蟲,偶爾會出現在時禱書(Book of Hours)的角落,成為裝飾書頁的插圖。 1510-1520年代布魯日時禱書(Simon Bening工作坊製作)的內頁,繪有各式昆蟲。(王幸慈 攝影)   16世紀開始,爬行動物的形象逐漸轉變,開始有畫家以青蛙、蜥蜴、甲蟲、蝶類為題,仔細描摹其色彩,夾雜寫實與想像,記錄不同的種類和型態。隨著地理大發現、遠洋貿易、顯微鏡的發展,殖民地的動植物生態更是帶給歐洲學者強烈的刺激,新大陸的爬蟲類與昆蟲圖鑑和標本,便是此年代知識大爆發之下的產物。自此,牠們在藝術史上的角色,從畫面的角落逐漸爬向中央,成為作品的主要題材之一。 1702-1703年間瑞士科學插畫家Maria Sibylla Merian與其工作坊繪製的水彩插畫,包含柚子、橘子和南美洲的蛾類。(王幸慈 攝影)   來自遠方:犀牛克拉拉的故事 第二個展區,講的是犀牛克拉拉(Clara)十七年短暫的一生。克拉拉如此特別,在於牠是第一隻被運往荷蘭的犀牛。在此之前,犀牛在歐洲人心中是「曾經聽聞、卻未曾看見」的傳說生物,大眾多半以1515年杜勒描繪的犀牛版畫為依據,想像這穿戴盔甲、背上長角的龐然大物。進入展間,感受犀牛的鳴叫聲、杜勒的版畫與依版畫而塑的雕像,觀眾得以體會當時歐洲對犀牛的好奇與渴望。 克拉拉展間展示不同年代的犀牛形象,前者為杜勒(Albercht Dürer)著名的犀牛版畫。(Credit: Rijksmuseum/ Foto: Olivier Middendorp) 左圖犀牛為瑞士自然學家Conrad Gessener於1563年繪製,右圖為布魯日醫生Anselmus Boëtious de Boodt於1596-1610年繪製。兩者皆以杜勒的犀牛像為範本。(王幸慈 攝影)   這一切的想像,終於在1741年克拉拉踏上歐洲大陸之後成為現實。克拉拉來自印度,是當地人獻給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的禮物,由船長帶回阿姆斯特丹。展覽以地圖配合年表,羅列了克拉拉在荷蘭和歐洲其他國家不斷往返、接受民眾的目光與碰觸的行程。這段期間,除了宣傳克拉拉的犀牛版畫廣傳之外,亦有不少動物學家和畫家畫下克拉拉各種姿態,做為動物學、解剖學等研究紀錄,觀眾亦可在此展觀賞這些速寫與油畫作品。克拉拉開啟了當時歐洲人對犀牛的認識,而牠因長期跨國跋涉最終病逝的哀傷結局,時至今日,則是促使我們反思野生動物應有的權利與福祉。 由法國動物畫家Jean-Baptiste Oudry在1749年繪製的克拉拉肖像。(Credit: Staatliches Museum Schwerin)   「克拉拉與爬行動物:從恐懼到驚奇」特展以繪畫作品為主,輔以少數標本與顯微鏡科技的展示,使爬蟲動物與昆蟲得以「較為宜人」的方式呈現,試圖降低大眾對牠們的負面觀感,從而探究爬蟲動物形象轉變的不同成因。而在犀牛克拉拉的展間,展牆上向觀眾的提問更是直接:「你覺得克拉拉形同馬戲團觀賞動物的遭遇,是否合理?我們該如何對待野生動物?」,讓觀眾理解此展並非頌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強盛與對歐洲的影響力;乃是以歷史為鑑,檢視我們是否更了解大自然,並尊重萬物的生命。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