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活力典藏・動能社群:博物館典藏委員會年會徵稿4月1日截止!
活力典藏・動能社群:博物館典藏委員會年會徵稿4月1日截止!
文|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編輯室 COMCOL年會,徵稿進行式 國際博物館協會典藏國際委員會(ICOM-COMCOL,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Collecting)長期致力於探討博物館如何透過典藏回應當代社會需求及時代議題,數度與臺灣進行跨國合作,2023年10月24至27日將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及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共同主辦COMCOL第13屆年會,主題為「活力典藏・動能社群:當代典藏的關懷與實踐(Living Collections, Living Communities:Contemporary Practices of Care in Collecting)」。 為鼓勵更多創新精神的當下實踐案例分享,本次投稿除了論文摘要外,也歡迎多元形式的發表提案,如:專題論壇、亮點發表、工作坊、海報發表等,邀請博物館研究者及實踐工作者共聚一堂、大力發聲!年會徵稿自即日起至2023年4月1日午夜(CET中歐時間)止。 COMCOL年會徵稿自即日起至2023年4月1日午夜(CET中歐時間)止,本次投稿形式多元,除了論文摘要,也歡迎論壇、工作坊、海報等多元形式的發表提案。(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活力典藏・動能社群:2023 COMCOL年會主題 「活力典藏・動能社群」旨在探討典藏的意義與價值,典藏不應是庫房冰冷的物件,而是凝聚智慧與情感的時空膠囊;典藏也是現在進行式,為後代留存當下的時代訊息。博物館如何從「以人為本」的關懷出發,啟動多元社群豐富能量,將資源活化傳承給當代及未來的社會大眾呢? 博物館新定義於2022年8月布拉格大會通過後,定義中強調博物館的社會角色,以及博物館如何提升多元社群之互動與參與。新定義既是對現有做法的認可,亦是另闢新徑。究竟,新定義對未來典藏的意義為何?既有的藏品管理,又如何面對挑戰?透過批判性反思典藏與典藏維護,COMCOL邀請大家共同探討、再思、研商、創造連結典藏與社會的新途徑。這包含:未來典藏實踐的可能性?物件蒐藏與現地保存如何抉擇?藏品展示必須考量的面向?如何透過敘事創造對話空間和不同觀點?如何為後代保存藏品的同時,也為當代提供近用機會?典藏實踐如何才能更加「以人為本」,促進關懷和福祉?現今權力結構中,誰掌控所有權和權威性?機構的專家知識與個人經驗或口述傳統,有何相互關係?何謂典藏倫理?又是屬於誰的倫理?本次研討會期許邀請博物館研究者及實踐者反思自身的研究發現及工作經驗,作為規劃未來典藏的藍圖,將上述問題帶到討論的最前線,展望典藏發展的可能性。   5大徵稿議題 主題一:以社群為中心的實踐,有形/無形遺產之連結與再連結(Connecting and reconnecting community-centered practices with intangible and tangible heritage) 典藏維護的倫理規範-有形和無形(Ethics of care of ourselves and of the collections –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典藏:所有權或代管權?(Collections: ownership or stewardship?) 探討「活遺產」的記錄和典藏,促進典藏多樣性和永續性之實踐(Exploring documenting and collecting living heritage practices that foster diversity) 主題二:提升近用的科技和實踐(Technologies and practices for greater accessibility) 數位典藏之實踐:新科技、永續性和當代典藏(Digital collecting practices: new technologies, sustainability, and contemporary collecting) 隱私權管理之挑戰(Privacy management challenges) NFT vs 公共近用性(NFTs vs public accessibility) 誰定義後設數據與其階層架構?(Who defines metadata and their hierarchy?) 主題三:典藏記錄與詮釋(Collections documen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跨界多元觀點(Intersectional perspectives) 跨學科方法論與對話(Cross-disciplinarian methodology and dialogue) 原住民知識系統與典藏(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 and collections) 主題四:當代實踐(Contemporary practices) 典藏與危機:如何記錄多元聲音(Collecting and crisis: how to document multiple voices) 與社群共同典藏(Co-collecting with communities) 探索典藏之情感與關懷層面(Exploring emotions and care for collections) 典藏明日:永續的未來(Collecting tomorrow: sustainable futures) 跨世代與跨學科對話(Intergener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主題五:藏品的殖民歷史、權力與不平等(Colonial histories, power, and inequities present within collections)  去殖民化之實踐(Decolonization praxis) 藏品來源與生命史研究、典藏與創傷(Provenance and biographical research, collecting, and trauma) 藏品的種族主義(Racism in collections) 和解、無條件的歸還和返還(Reconciliation, unconditional repatriation, and restitution) 基於權益的典藏實踐(Equity based collecting practices)   摘要投稿資訊: 投稿時間:即日起至2023年4月1日午夜(CET中歐時間)止 投稿內容:將250至300字英文摘要傳送至secretary.comcol@icom.museum 審查結果通知:2023年5月1日   提案投稿資訊: 本次年會歡迎創新形式的發表提案,包括專題論壇、亮點發表(6分鐘內20張投影片)、工作坊、海報發表或其他形式。提案應包含以下資訊: 提案標題:請註明提案為論文發表、亮點發表(6分鐘內20張投影片)、海報發表、工作坊、專題論壇或其他形式 作者或發表者姓名 隸屬機構、電子郵址 ICOM會員編號(開放非會員投稿) 是否為COMCOL會員(開放非會員投稿) 提案發表所需之設備技術支援 投稿摘要語言僅限英語,主辦單位將於研討會翻譯為英文和中文   大會論文集 主辦單位規劃出版論文集,若無法參與,請告知;若同意參與,完整文稿需於2023年12月1日前傳送至secretary.comcol@icom.museum。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3/16
前往新世界?德國漢堡巴林城移民博物館呈現四百年的美國夢
前往新世界?德國漢堡巴林城移民博物館呈現四百年的美國夢
作者:王郁婷(德國萊比錫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研究生) 1850年至1934年間,超過500萬人途經漢堡,移民「新世界」。包含波蘭人、俄羅斯人、羅馬尼亞人及無數猶太人,他們歷經跋涉來到漢堡的維德爾區(Veddel),這裡不是旅程終點,而僅僅是遠大航程前的中繼站。為了遠離家鄉的苦難、宗教與政治迫害,他們爭相前往樂土「美國」。 2007年7月,這座「移民城」被部分重建,並作為漢堡巴林城移民博物館(Das Auswanderermuseum BallinStadt Hamburg)開放,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一探百年前的移民旅程。 漢堡巴林城移民博物館建築。(Auwanderermuseum BallinStadt-Koffer ©BallinStadt) 漢堡巴林城移民博物館簡介影片   城中之城──世界上最大的客棧! 巴林城(Ballinstadt)是Hapag航運公司總經理Albert Ballin於1901年至1907年間建造的「移民城」,位於易北河旁的維德爾區,專供漢堡—美國航線旅客在此等待過境。「城市」經過多次擴建,1907年時已有30座單層建築,包括一間猶太教堂、一間教堂、醫院、音樂廳、自助餐廳及遊樂場,最多可同時容納5千人。 移民城BallinStadt全景照片,綠色部分為重建後的博物館區。(王郁婷 攝影)   人們通常會在這裡停留3到5天,然後穿過5公里外Großer Grasbrook(現為郵輪碼頭)的大廳,登上前往庫克斯港(Cuxhaven)的接駁船,並從那裡前往新世界。1891年至1914年間,近190萬人通過易北河上的港口離開歐洲,其中絕大多數前往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後,這裡被德國海軍改建為軍醫院。戰後,又一波移民開始通過漢堡移民海外,1918年至1954年間,在漢堡登記的旅客名單約有30萬人。 二十世紀初巴林城內的照片。(王郁婷 攝影) 重建二十世紀初移民船的二等艙。(Nachbau Kabine Zweite Klasse um 1900 © BallinStadt)   從夢想啟航,到百年後尋根 巴林城移民博物館由三棟重建房舍構成,一號館展出Albert Ballin的家族故事、巴林城的歷史及在漢堡辦理移民手續的種種挑戰。二號館講述了四個時代的移民歷史,分別為16–19世紀航海時代、漫長的19世紀、20世紀的戰爭和1945年後不斷變化的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參觀動線並非以時代劃分,而是依照移民過程會遭遇的不同階段,規劃出14個展間。從移民的理由、旅行條件到融入新生活,二號館旨在傳達:「人只要活著就不斷在遷徙(Menschen wandern, seitdem sie leben.)」。 一號館內的移民辦公室。(Haus 1 ©BallinStadt) 二號館移民旅程的最初展廳,展出不同時代對移民的各項推力與拉力因素。(Push- und Pullfaktoren ©BallinStadt)   三號館除規劃各項特展,參觀者亦可在此檢視1850年至1934年的漢堡旅客名單、全球2.3億份德語文檔和190億份歷史文檔與圖像。同時博物館也與Ancestry家譜數據庫合作,讓人們在這趟移民之旅的最末,免費搜尋並檢視他們的歐洲祖先。 三號館內展出1850年至1934年的漢堡旅客名單,紀錄其姓名、始發城市、登船港、旅客的目的港口,以及最終目的地,是世界上最全面的旅客名單。(Hamburger Passagierlisten ©BallinStadt) 【博物之島專文】你的故事,我來典藏(上): 荷蘭「旅外者檔案中心」的自我定位與隱私政策   透過角色模擬,反思移民挑戰 人們為什麼要移民?他們有什麼願望和夢想?他們經歷了什麼旅程?下一步該做什麼?為讓孩子更好理解這些問題,館方特別設計各項多媒體裝置。5到10歲的孩子可以在展廳的各個角落,尋找小老鼠Jette的身影,透過語音和互動裝置,跟著Jette從漢堡上船並最終在美國讀書成長。9至14歲的孩子可以透過多媒體遊戲「SIMMIGRANT」,選擇不同年代身分的虛擬角色,親身體驗旅程中的挑戰。 此外,年長的參觀者也可以隨時拿起展廳各處的話筒,聆聽猶太母親在船艙內照顧孩子的抱怨,或是貧窮波蘭青年的美國農場夢。 小老鼠Jette躲在一號館的移民辦公桌下,收拾行囊準備啟程。(王郁婷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異鄉人求生指南?英國移民博物館特展「做生意:移民企業家與現代英國的形成」   夢想,仍在進行!維德爾區的離開和到達 與漢堡其他地區不同,博物館所在的維德爾區象徵著離開和到達。19世紀中到20世紀初,這裡是移民的起點。如今,住在這裡的人口71%有移民背景——土耳其人、阿爾巴尼亞人、前南斯拉夫人和西非人。博物館開放後,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們在此相遇:一方是巴林城的參觀者,大多是來自美國、經濟優渥的遊客;一方是失業與低收入的居民,生活在貧困、缺乏基礎設施的問題地區。 博物館內,參觀者透過「體驗展覽」理解移民歷史與尋根;博物館外,新移民們嘗試在這片土地扎根。為社區經營和鼓勵學習,當地居民自2010年起得以優惠價格參觀博物館,館方也多次與地方組織合作舉辦相關活動。歷史總是循環而相似,幾個世紀以來,儘管遠行與駐足的理由各異,移民的原因始終如一──我們都夢想著更美好的生活。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3/14
災難記憶的永續與傳承:日本里亞斯方舟美術館「東日本大震災」常設展
災難記憶的永續與傳承:日本里亞斯方舟美術館「東日本大震災」常設展
作者:劉怡辰(日本一橋大學社會文化研究分野研究生、自由作者) 災難記憶,如何傳承?リアス・アーク美術館(Rias Ark Museum of Art,中文初譯里亞斯方舟美術館)[註1]座落於日本宮城縣氣仙沼市的丘陵地上。透過美術館的大片玻璃窗,可以俯瞰311大地震海嘯重災區氣仙沼灣。 該館學藝員自2011年3月11日災害發生後,展開了為期兩年的實地走訪紀錄,透過影像與文字,由主觀視角記述地方景象與記憶,並於2013年4月3日以常設展《東日本大震災紀錄與海嘯災害史》(東日本大震災の記録と津波の災害史)向公眾展示,至今將滿十週年。 美術館入口外觀。(劉怡辰 攝影) 美術館座落於丘陵地上,參觀者可透過館內玻璃窗遠眺311大地震海嘯重災區氣仙沼灣。(劉怡辰 攝影)   從聲音到氣味:第一人稱的發聲 常設展內容由影像紀錄、文字記述、受災物、關鍵字、以及歷史資料彙整構成。影像與文字紀錄是從學藝員在受災區拍攝的3萬多張相片中,精選203張進行展示,場景包含海岸、住宅與店舖街景、建築物內部等,每張照片旁皆附註了拍攝者憑藉個人感官與記憶,感受並書寫的文字紀錄。 正因學藝員熟悉氣仙沼受災前的市容,因此在文字內容中,描述了過往記憶與當前景象的比對,同時也記錄個人於災害現場聽見的聲響、嗅到的氣味,以及受眼前景觀衝擊後的內心感觸等。此外,展品解說文字有別於一般常見的旁觀者敘述筆調,是由拍攝者主觀視角出發,有助於增加觀眾的身體臨場感。 常設展的影像展品由學藝員至災區現場走訪拍攝,並搭配文字紀錄呈現當時的景象、五感、以及想法。(劉怡辰 攝影)   受災物件部分,則精選155件學藝員在受災區蒐集的物品,進行展示。相較於保存與陳列物件,館方更在乎如何呈現物件乘載的無形記憶,並促進記憶傳承與對話討論的機會。因此在展示型態上,物件旁皆擺放了明信片樣式的文字卡,以第一人稱口吻敘述與物件有關的種種故事。文字內容跳脫常見的受災者證詞紀錄方式,可見在地方言的使用,靈動保留了當事者的說話語調。如此細節的設計,讓觀眾有如閱覽一封封來自受災者的信件,得以感同身受其中蘊含的強烈情感,以及那些曾經的日常生活樣貌。 學藝員至災區蒐集而來的受災物,皆搭配文字卡展示。文字卡內容包含蒐集地點與時間,以及與物件相關的記憶故事。(劉怡辰 攝影)   除了受災區的第一手影像和物件資料,館方也彙整了東日本大震災相關新聞報導與研究內容中常見的關鍵字,從中探討用詞意義的微妙之處,並於影像展品與展品之間以字卡穿插展示。例如展覽中提到以「瓦礫(ガレキ)」與「受災物(被災物)」來指稱災區物件的意義差異,在於「瓦礫」用以泛指沒有價值、無用的磚瓦殘骸等;而「受災物」則突顯了物件與災害的關連性,以及記憶的乘載。因此相較於「瓦礫」,以「受災物」指稱災區物件時,得以更適切的表達物件不只作為物件的豐富意義。 常設展中彙整了東日本大震災相關新聞報導與研究內容中常見的關鍵字,從中探討不同詞彙呈現的微妙意義差異。(劉怡辰 攝影)   紀念之外,反思未來 此外,展覽透過回顧該地區與海嘯相關的圖文歷史資料,將災難議題不只歸因於自然因素,或是新聞報導中常見的「意外」、「史無前例」論述,而是更進一步反思自然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例如透過爬梳史料,可見三陸沿岸地區平均每40年便會發生一次海嘯,同時氣仙沼市遭海嘯侵襲的地區,皆為戰後隨經濟發展人為開發的土地。展覽中藉由回顧史料,提醒人們從中記取教訓並防範未然,而非將災害事視為突發的單一事件,並積極思考未來防範與改善的可能性。 透過回顧並展示該地區與海嘯相關的圖文歷史資料,從中引導觀展者反思過去並積極面向未來。(劉怡辰 攝影) 震後重生:日本南三陸311紀念館開幕   由學藝員主動走出館舍、使美術館成為震災記憶的保存、傳承與對話基地,充分彰顯了里亞斯方舟美術館作為地方館舍的使命與能動性,期待大眾也能持續透過歷史資料的回顧與反思,面向未來。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リアス・アーク美術館,前面的「リアス」意指「谷灣式海灣」地形,美術館所在地宮城縣氣仙沼市的三陸海岸線,便是這種海灣地形;後面的「アーク」則為方舟之意,如同聖經諾亞方舟的概念,不管環境與社會如何動盪不安,美術館也像方舟一樣,乘載著傳承、研究和保護地區文化的重要使命,美術館的名稱也在傳達「地方記憶就是獨一無二的財產」的理念。 *美術館名稱翻譯感謝洪若玫小姐協助。
2023/03/11
支持、反對之外的第三種觀點?文物返還正反案例
支持、反對之外的第三種觀點?文物返還正反案例
作者:林桂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2023年初,希臘文化與體育部拒絕了英國將額爾金大理石(Elgin Marbles,即古希臘帕德嫩神廟雕塑殘骸)「永久租借」給雅典的提議。希臘擔心如果達成租貸協議,可能會有「間接承認藏品所有權屬於英國」的風險,同時再次呼籲大英博物館盡快歸還館內的額爾金大理石。 另一方面,法國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於今年2月初宣布,將正式歸還象牙海岸共和國一個重達940磅的木鼓,成為博物館文物返還的新進度[註1]。但所有的返還決定,真的都這麼完美嗎? 回家,要一個世紀:奧克蘭博物館歸還瓦魯孟古族文物   文物返還,如此困難? 2018年,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表示會毫不拖延地歸還來自非洲的文物,自此文物返還議題在歐洲、乃至世界各地造成轟動,引起諸多討論。本次額爾金大理石事件,對比2022年由德國成功返鄉的奈及利亞貝寧青銅器(Benin Bronzes)案例,探究英國與德國的不同反應,是否歸還文物就是最正確的選擇,抑或背後隱藏不為人知的故事? 2022年12月,德國科隆簽署協議,將該市的貝寧青銅器轉讓給奈及利亞。(© Raimond Spekking /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法律與立場均窒礙難行:在英希臘文物困境 1963年大英博物館法案(The British Museum Act 1963)[註2]使大英博物館面對歸還問題時都抱持「雖固執但仍『成功堅守』」的態度。但在2021年,一度傳出大英博物館主席奧斯本(George Osborne)與希臘總理針對文物返還進行秘密會談。然而2022年12月,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表明沒有計畫修改與大英博物館相關的法律,且政府對文物返還的立場並未改變,「但是可以將部分藏品『借』給希臘展示」,同時大英館方也跟進表示他們不會拆除館內的偉大藏品[註3]。 位於大英博物館內的額爾金大理石,有部分來自當時英國著名藝術經銷商人杜旻(Sir Joseph Duveen),在牆壁上也刻有紀念文字。(林桂甄 攝影)   有趣的是,梵蒂岡隨後在2022年底表示,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已決定將三件典藏於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的帕德嫩神廟雕塑,正式歸還給希臘,反映教皇「追隨普世真理之路的真誠渴望」(sincere desire to follow in the ecumenical path of truth)[註4]。   去殖民或血腥金屬?德國貝寧青銅器的返鄉辯論 來自貝寧王國的貝寧青銅器(Benin Bronzes),於1897年作為英國王室掠奪的藝術品來到歐洲,並進入國際藝術品貿易市場,它們至今依舊流落在奈及利亞境外,成為一種殖民歷史的標誌。 自從奈及利亞的貝寧對話小組(Benin Dialogue Group)成立後,各地的博物館都開始歸還文物,貝寧青銅器也能以借展方式繼續留在歐洲,彷彿已達到暫時的平衡。但2022年底,德國博物館正式交還貝寧青銅器於奈及利亞的決定,除了獲得掌聲之外,竟也出現不同的評論。 位於德國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內的民族學博物館,在常設展中新增了貝寧王國展區,圖為貝寧王室打造的貝寧青銅器。(林桂甄 攝影)   在貝寧王國展區內的解說版上,若看到這個橘色標誌,就代表文物已經歸還給奈及利亞,並由該國的國家博物館和紀念碑委員會(NCMM Nigeria)借給德國做展示用。(林桂甄 攝影) 跳脫白人世界觀!如何創造多元對話空間?洪堡論壇民族學展區的嘗試   就在德國交還青銅器後,一篇於柏林報刊載的文章引述了對文物返還的新看法[註5]。位於紐約的文物返還研究小組(Restitution Study Group)批評,德國不該將文物全數歸還奈及利亞,並指出貝寧王國在16世紀時也參與洲際奴隸貿易,就某方面來說,貝寧青銅器是一種「血腥金屬」[同註5];而瑞士學者Brigitta Hauser-Schäublin也持類似觀點,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德國政客努力掩蓋了貝寧青銅器背後的血腥歷史。這些青銅器是靠著堆積如山的屍體和裝滿奴隸的船,才得以出現」[註6]。同時,Hauser-Schäublin認為德國決定要歸還文物的速度「出奇地快」,懷疑德國與奈及利亞於能源行業的商業往來,是一切的催化劑。且不論這些學者的言論是否過於武斷,都讓這個看似成功的文物返還故事增添了爭議成分。   文物返還的未來,走向何方? 隨著文物返還議題一路發展,除了廣大支持者外,也開始出現不一樣的聲音。就上述案例而言,筆者僅提供另一種思路,至於文物返還到底是對是錯,還有待眾人進一步討論。然而,政府或博物館方均應深入並擴大研究殖民政權及其歷史,以避免單純為了彌補過錯而進行歸還,否則可能讓富有文化及教育意涵的事件淪為一場政治作秀。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 註釋1:French Museum Will Return ‘Talking Drum’ to Ivory Coast 註釋2:參照法案正文第3點Keeping and inspection of collections 註釋3:秘密會談及英國官方的回應均為英國衛報引述自希臘taNea日報的消息。 註釋4:梵蒂岡也稱這一舉動是教宗向雅典和希臘東正教大主教伊羅尼莫斯二世(His Beatitude Ieronymos II)的「捐贈」。 註釋5:文中作者整理了對於文物返還的反對意見,諸如歸還文物的行徑是否符合歷史正義與道德義務等,礙於篇幅所限,請有興趣的讀者閱讀下列文章。 註釋6:該文於2023年1月發表在法蘭克福匯報(FAZ)的時事評論欄中。
2023/03/10
準備環遊世界看展嗎?2023年新開幕博物館精選
準備環遊世界看展嗎?2023年新開幕博物館精選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邁入新冠疫情爆發後的第三年,各國陸續恢復常軌,多間籌備已久的博物館將在2023年盛大開幕──從亞洲、美洲到歐洲,新館舍如火如荼地準備將最精彩的藏品展示給全世界。以下精選3間新博物館,快一探究竟!   重現古文明的輝煌!大埃及博物館全球注目 歷時20年籌辦與創建,埃及開羅「大埃及博物館」(The Grand Egyptian Museum (GEM))終將在今年竣工。這座博物館從「內」(館藏)至「外」(設計)皆受到高度關注。由愛爾蘭、德國和日本的設計公司統籌,博物館建築以金字塔做為靈感,垂直又倒立的三角拼湊出主體,延續千年的史詩感。 「大埃及博物館」(The Grand Egyptian Museum (GEM))預計在2023年開幕,國寶級的藏品預期將掀起朝聖炫風。(AshyCatInc.,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進入博物館,多達87尊埃及列王及神祇的雕像在大型階梯兩旁迎接觀眾到來。走到盡頭,則是埃及古文明最著名的法老之一——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雕像,高聳矗立於博物館中心,自信地扛起展現埃及輝煌文明的重責大任。 「大埃及博物館」館藏展示預計超過1萬件,其中近5千件藏品來自法老圖坦卡蒙(King Tutankhamun)時期,其他藏品焦點則包括33具皇家貴族的木乃伊,及具有4600年歷史的胡夫太陽船(The Khufu Solar Ship),這批國寶級藏品勢必會在開幕後掀起一波爭相朝聖的全球風潮。 是創新還是噱頭?從圖坦卡門的兩個特展看沉浸式展覽在美現況   黑人的命也是命:國際非裔美國人博物館彰顯BLM精神 同樣受到廣大矚目,「國際非裔美國人博物館」(The International African American Museum)座落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館址選在加茲登碼頭(Gadsden Wharf)正對面,該碼頭前身是美國最大的奴隸港口之一,於國際奴隸貿易高峰期,有超過100,000 名被奴役的非洲人在此抵達美國,博物館要講述的便是他們的故事──關於他們如何在靠岸後被迫展開無法回頭之路,以及後代如何透過數世紀的抵抗,爭取自由與平等。 「國際非裔美國人博物館」的「跨大西洋畫廊」(The Transatlantic Gallery)為觀眾提供了沉浸式的體驗,帶領他們踏上非裔美國人穿越大西洋抵美的歷史之旅。(© The International African American Museum)   為了展開一篇篇不為人知的故事,該館展示將使用數位互動,並以「家族歷史中心」邀請觀眾前來追溯家譜,將數百萬非裔美國人的故事延續下去。這座博物館成立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可說是「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後極為重要的里程標誌。館方近期宣告將在2023年6月27日正式開幕。   食色性也?紐約性博物館的邁阿密分館 另一方面,紐約著名的「性博物館」(Museum of Sex)將於春季在邁阿密開設分館。新館建築由挪威設計公司 Snohetta 領銜設計,將一座總面積約32,300 平方英尺大的倉庫改建成博物館。 「性博物館」邁阿密分館將於今年春季敞開大門,延續紐約本館對展示和探討人類性行為文化意義的宗旨。(Courtesy of The Museum of Sex and Snøhett) 「性博物館」邁阿密館首檔展覽為日本藝術家空山基(Hajime Sorayama)的作品展,藏品焦點為與多家時尚品牌合作而受到廣大矚目的「性感機器人」雕塑 。(©Hajime SorayamaCourtesy of NANZUKA)   「性博物館」成立於2002年,至今已推出40多檔展覽,致力於展示和探討人類性行為的文化意義。邁阿密分館的開設,標誌著館方迄今為止最雄心勃勃的計畫,首檔展覽將呈現日本藝術家空山基(Hajime Sorayama)的作品,展品焦點包括四件超過9英尺高的「性感機器人」雕塑,這批作品在近期通過與Dior和The Weeknd等時尚品牌的合作而獲得高度矚目。 新分館的另外兩項開幕展分別為「現代性行為:100年的設計與體面」(Modern Sex: 100 Years of Design and Decency)和「超級樂園:情色嘉年華之旅」(Super Funland: Journey into the Erotic Carnival),前者爬梳了1920 年代至今性產品設計和行銷的限制,如何產生在文化和社會上的影響;後者則是一個基於羅馬酒神狂歡季的沉浸式裝置,帶給觀眾身歷其境的體驗。 自然本色色:生態藝術策展中的性史書寫 這三座博物館的開幕將帶給博物館界什麼樣的影響?一起拭目以待吧!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3/09
整個美術館都是我的遊樂場!挪威新國家美術館體現北歐教育理念
整個美術館都是我的遊樂場!挪威新國家美術館體現北歐教育理念
作者:羅苡瑄(旅居歐洲之平面設計師) 你對挪威的印象是什麼呢?是難得一見的極光,還是峽灣之國?挪威首都奧斯陸於2022年6月11日開設了全北歐最大、最新的藝術博物館——挪威奧斯陸新國家美術館(Nasjonalmuseet,下簡稱新美術館),成為前往北歐國家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 挪威新國家美術館外觀,建築設計強調永續精神,打造會呼吸的建築。(Credit: Nasjonalmuseet, the National Museum / Iwan Baan)   會呼吸還會長皺紋?環保永續的新美術館 新美術館由挪威國立美術館(The National Museum)在2003年至2005年前後整併多間館舍成立[註1],其中歷史最悠久的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可追朔至1836年,收藏挪威發展史上各項重要作品。目前,新美術館蒐藏許多知名的作品,包含鎮館藏品——孟克《吶喊》。該館的親子藝術與大眾美學教育,也將透過北歐簡約設計風格的館舍建築、藝文企劃、體驗設計逐一落實,致力於邁向指標性的新興美術館。 挪威畫家孟克的展覽廳。(Credit: Nasjonalmuseet, the National Museum / Iwan Baan)   新美術館由德國建築師Klaus Schuwerk和Jan Kleihues設計。一如北歐國家支持的環保永續精神,「盡可能使用再生資源」是新美術館的建築原則。例如:採用橡木、青銅和大理石等堅固且天然材料建造,讓建築物如同有機物一般,會隨時間流逝產生自然的紋理變化;另外,建築也透過低碳水泥、回收鋼材,搭配特殊建築結構並結合海水,以達成室內的氣溫控制。與當今建築標準相比,新美術館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50%以上,達成生態永續目標。   學習的動力,從遊戲開始! 「讓藝術接觸所有人群、讓藝術為我們生活的社會與時代發聲」(To make art accessible to each and everyone. To reflect society and the era in which we live.)作為新美術館的目標,然而,其也面臨重大的挑戰——新美術館館藏超過40萬件藏品,有別於季節性、主題性展覽,國家級美術館之常設展多蒐藏各年代、各種不同型態的藝術作品,多達5000多件的精選作品、陳列80逾個展廳,也許大人有耐心欣賞,但該如何引起兒童的興趣呢? 亞洲教育強調標準答案;西方教育則重視每個想法都是有價值的,北歐教育主張從「意願學習」為出發點,相較於在館內另闢「兒童藝術中心」、「親子基地」劃分受眾的傳統作法,新美術館以「整個美術館都是孩子的遊樂場!」為理念進行規劃,倡導先讓孩子喜歡這個場域、拉近與藝術的距離,再進而欣賞並瞭解每件作品。   每個角落,都是藝術遊樂場 為貼近「藝術遊樂場」的理念,新美術館從尋常展廳「長椅」下手,將其側邊加裝凹槽,規劃各式各樣與作品概念結合的「親子互動玩具」。例如,《孟克》展間呼應藝術家擅長運用強烈線條、色塊等元素,表現誇張造型的繪畫風格,特別設計了極簡形狀的高彩度積木;而放置人體立體雕塑作品的展間,則準備趣味五官的石膏玩具;亦在繪畫作品展間,提供透明色彩版與數位繪圖板,讓觀眾現場作畫、探索遊玩。透過與展間主題融合的互動玩具,大小朋友可以一起用不同角度欣賞藝術品,並沈浸在美術館空間之中。 展覽空間的長椅側邊,設置親子互動玩具,提供親子觀眾遊憩和發想。(Credit: Nasjonalmuseet, the National Museum / Ina Wesenberg) 針對每一個展廳主題,館方設計各式各樣型態的創意互動玩具。(羅苡瑄 攝影) 展間設置的透明色彩版裝置,兒童可觀察版子重疊的光影、色彩變化。(Credit: Nasjonalmuseet / Ina Wesenberg)   除此之外,另有孩子專用的「美術館地圖」,指引當前親子活動、兒童專屬繪畫空間、藝術工作坊的位置,亦可沿著地圖抵達將繪本化為現實空間的奇幻房間,讓親子觀眾躺在樹下的懶骨頭,一邊聆聽著展間環繞的森林聲音、一邊閱讀繪本,認識挪威童話故事中的生物,進入想像力的無限世界。 收藏繪本作家Theodor Kittelsen等人作品童話繪本室,打造擬真世界讓孩子盡情玩耍。(Credit: Nasjonalmuseet / Børre Høstland)   由你決定該如何玩美術館! 期望讓藝術接觸所有人群的新美術館,對於兒童藝術教育不遺餘力,打破空間限制,突破傳統博物館的窠臼思維,將兒童空間與親子藝術教具融入於美術館各處,以此落實北歐教育理念:讓孩子自由探索、自在遊玩、自己決定。館方不定義標準答案為何,使觀眾擁有了高度的參觀自主權——「我的美術館,由我定義怎麼玩!」。   執行編輯:葉家妤、郭冠廷 註釋1:2003年至2005年,挪威國立美術館(The National Museum)前後整併了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工藝美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Arts and Crafts)、建築博物館(the Museum of Architecture)、當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而後成立挪威奧斯陸新國家美術館(Nasjonalmuseet)。
2023/02/27
徜徉於旋律之中!音樂處方箋的療癒三重奏
徜徉於旋律之中!音樂處方箋的療癒三重奏
作者:蕭茜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所碩士) 近年,「社交處方箋」[註1]於歐美地區迅速發展,國內也跟進趨勢,由藝文機構率先推動。社交處方箋主要針對因社會和感情需求影響其幸福感、或具慢性疾病之病患,藉由醫護人員開立「處方箋」,再透過媒合者[註2]將病患轉介至非醫療資源,以提供病患整合性、個人化與在地化支持與服務。其中,失智症族群即是處方箋主要的服務對象之一。 因應不同參與者生命經驗,社交處方箋也衍生出多元種類。例如:藝術處方箋、博物館處方箋、運動處方箋等。音樂作為一種無國界的藝術型態,也成為處方箋項目之一,蓬勃發展。 失智者的音樂饗宴!國家交響樂團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推出「音樂會處方箋」 究竟,音樂處方箋有什麼特色呢?研究指出,音樂有助於人們促進身心靈的完善、減緩疼痛與壓力、表達內心感受、增強記憶力和溝通等能力。音樂處方箋的形式豐富,除了能以音樂會呈現,也可藉由工作坊、合唱團等,打造出最符合參與者需求的課程,帶來療癒效果,並開放大眾參與,將效益最大化。以下將介紹三個針對失智症族群的國外案例,說明音樂處方箋發展現況:   失智友善的音樂工作坊:利物浦愛樂樂團Music Mondays Music Mondays是利物浦愛樂樂團(Liverpool Philharmonic)社會處方計劃的一部分,2022年3月於利物浦愛樂音樂廳開始辦理失智友善音樂工作坊,邀請失智者、照顧者及利物浦市區成年人共同參與。工作坊以主持人及小型室內樂團互動表演的形式,透過輕鬆、有趣且安全的環境,讓參與者欣賞音樂,活動前45分鐘開放入場,演出長度大約落在一個小時左右,並提供免費的咖啡或茶,鼓勵參與者進行交流,克服情緒低落與孤獨感。   唱歌和社交的療癒力量!加拿大Voices in Motion合唱團 2017年,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的心理學系、社會學系、音樂系和護理系合作研究「參加合唱團對失智症者的影響」,成立Voices in Motion合唱團以實施「唱歌社交處方箋」,邀請老、中、青共同參與合唱團,協助失智者與他人進行社交聯繫,期待能達成增加幸福感、減輕壓力等,減少醫護人員與照顧者的壓力和負擔。 合唱團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合唱指揮進行平日練習,每星期提供四個練習時段,每學期結束時都會舉辦一場公開音樂會,2022年5月15日合唱團便與三人組民謠團體West My Friend、維多利亞市駐場藝術家歌手Kathryn Calder合作,在Alix Golden Hall舉辦一場聯合音樂會。 加拿大Voices in Motion致力招募年輕世代,與失智者共同參與合唱團,以「唱歌社交」的方式打破失智症圍繞的恥辱感。(Credit: Voices in Motion)   失智者的專屬音樂歌單:諾朵夫羅賓斯音樂治療中心 英國諾朵夫羅賓斯音樂治療中心(Nordoff Robbins)號稱英國最大的音樂治療慈善機構。其中,專家藉由(1)唱歌(2)聆聽音樂(3)播放專屬歌單等三種方式,幫助失智者緩解焦慮、解鎖記憶並減少孤獨感,協助人們重新獲得認同感,營造被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感覺。 音樂治療中心提供的專屬歌單歌曲,以歌劇詠嘆調(operatic arias)、二重唱(duets)、古典曲調(classical tunes)和一些大家熟悉的歌曲為主,盡量符合失智者的期待,並具個人化、客製化的特色,使音樂與失智者的生命歷程產生更多連結,讓他們在聆聽的過程中獲得共鳴。 諾朵夫羅賓斯音樂治療中心是英國最大的音樂治療慈善機構,多年參與社會處方箋,並透過音樂專家促進及改善人們身心健康。(Credit: Nordoff Robbins)   從上述案例中,可發現音樂處方箋參與對象擴及失智者、照顧者、兒童及青少年,為參與者提供多種音樂活動的選擇,鼓勵人們從中獲得社交經驗,並包含個人化的選項。藉由音樂搭起橋樑讓不同世代進行交流,產生意想不到的火花,一方面使失智者刺激大腦、一方面青少年可經由參與活動,對於失智症有正面瞭解並減少誤會,達成雙贏結果。 國外社交處方箋發展至今,致力於以更開放的方式讓大眾參與,無論醫生、媒合者或照顧者,都能透過機構找到合適的處方箋活動。目前國內許多藝文場館也陸續搭上社交處方箋的列車,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快樂處方箋」、國立臺灣博物館「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中央研究院與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歷史文物陳列館合作推動的「社會處方箋」等,皆從長者的思維出發,選擇貼近其日常生活的主題辦理活動,並著重彼此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期待未來不論音樂廳、博物館或其他藝文場所,均秉持改善參與者健康並提升生活品質之共同目標,共同深耕與推廣社交處方箋。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英國政府為降低醫療保健費用的財政負擔、減輕全科診所看診壓力、解決健康資源分配不均問題,並擴大原先醫療從業人員所能提供的服務範圍,近年推動「社交處方箋」,多運用於因社會、感情需求或孤獨而影響其幸福感、或具有慢性疾病的病患。實際進行方式先藉由家庭醫生、前線醫療保健從業人員、照護人員等開立「處方箋」,再透過媒合者[請見註釋2]將病患轉介至社區地方組織、社區企業或自願團體組成的非醫療資源,包含:藝術、音樂、閱讀、教育、廚藝、運動、園藝等,提供病患整合性、個人化及在地化的支持與服務。其中,失智症族群即是處方箋主要的服務對象之一。 註釋2:媒合者(link worker)透過與病患一對一、面對面的對談與接觸,為其設計客製化的解決方案,一起研擬屬於患者的社交處方箋,並負責將其轉介至非醫療資源,以改善病患的健康和福祉。
2023/02/27
有毒世界,歡迎光臨!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特展《毒》探索毒之趣味
有毒世界,歡迎光臨!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特展《毒》探索毒之趣味
作者:劉怡辰(自由作者) 日本東京的國立科學博物館(下簡稱科博館)於去年底推出特展《毒》(2022/11/1—2023/2/19),本展由科博館研究團隊率領,結合動物學、植物學、地球科學、人類學、理工學等跨域視角,透過圖文展版、雕塑模型、動畫影片、實物標本等多樣豐富且具象化的教育展示設計,深入淺出地帶領觀眾一起揭開「毒」的神秘面紗,並預計今年3月18日於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展開巡迴。 展場遠景。展覽深入淺出且充滿趣味的展示內容,吸引多元族群與年齡層的觀眾到館參觀。(劉怡辰 攝影)   本次展覽內容共分五大展區,依序為「歡迎光臨毒的世界」、「毒的博物館」、「毒與進化」、「毒與人類」、「讓我們好好跟毒共存吧」。 展覽的開端「歡迎光臨毒的世界」,將毒定義為「對包含人類在內的生物體,具傷害性的物質」,並透過簡明的圖文設計搭配影片動畫,帶領觀眾一探毒素如何在體內作用,達到致命效果。緊接著踏入第二展區「毒的博物館」,玻璃櫥窗中陳列的各式有毒的動植物標本,以及展台上巨型生動的雕塑,則讓觀眾得以親眼目睹「毒」如何存在於自然界。其中,展覽也特別指出日常可見的動植物中,毒素特徵與作用,使觀眾得以避免食用或接觸中毒。 「毒與進化」展區則說明「毒」如何作為自然界進化的催化劑,讓生物得以因應生存危機,進行抵禦。例如海蛞蝓會透過食用有毒生物,將對方身上的毒佔為己有,作為自身防禦的秘密武器。 「毒的博物館」展區中,以實物展示結合文字解說,說明日常中可能接觸或誤食的有毒根莖葉類植物,並描述食用後會引發的中毒症狀,讓觀眾得以由知識為根基,在生活中避免中毒。(劉怡辰 攝影) 被蜜蜂蜇傷後會有多痛呢?展場中引用美國昆蟲學家Justin O. Schmidt獲搞笑諾貝爾獎的《施密特蟄傷疼痛量表》內容,搭配蜜蜂標本與圖畫設計展示,讓觀眾能夠感同身受中毒後的疼痛感。(劉怡辰 攝影)   除了自然科學的切入視角,展覽中也結合人文研究觀點。第四展區「毒與人類」爬梳從古至今人類與毒的複雜關係,探討毒在人類歷史上的意義。如結合科博館館藏的人骨研究,以人體雕像復原江戶時代的女性模樣,呈現當時為追求白色肌膚的審美價值觀,使用具有毒性的鉛白粉上妝後的容貌,引導觀眾思考毒與人類歷史的交互作用。 展覽尾聲「讓我們好好跟毒共存吧」展區,則以全球暖化等氣候生態議題,邀請觀眾反思人類活動如何造成有毒生物的擴散與新毒素的產生,並藉此探討人類在當前的「有毒世界」中,應該如何積極面對和生活。 「毒與人類」展區,科博館針對自身館藏的人骨進行研究,透過人體雕像復原江戶時代以具有毒性的鉛白粉上妝後的女性容貌,並探討「毒」與人類歷史的關係。(劉怡辰 攝影)   另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特展科博館活用跨界行銷,與日本知名趣味動畫《秘密結社鷹の爪》合作,宣傳影片以妄想藉由各種方式征服世界的秘密組織「鷹の爪」為主角,搭配特展主題,設定角色們籌劃用「毒」作為武器征服世界,因此全員造訪特展《毒》展開調查,以角色圖像與對話框的方式現身於展覽解說版上向觀眾介紹內容。語音導覽方面,也邀請擔任《咒術迴戰》、《我的英雄學院》等人氣動漫配音的知名聲優中村悠一錄製。透過與大眾文化的跨界合作,不僅為展覽增添趣味,也由此觸及更廣泛的觀展群眾。 館方與日本動畫《秘密結社鷹の爪》合作,根據角色設定與故事線,串連線上影片宣傳與線下展場展示,帶領觀眾跟著鷹の爪團一起認識有關「毒」的知識。(影片截圖) 展場中《秘密結社鷹の爪》角色現身於圖文解說展板上,透過趣味對話引導觀眾認識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接觸到的毒。(劉怡辰 攝影)   特展《毒》融合自然科學與歷史人文觀點,說明毒與生物環境、人類生存之間的關係,嘗試引領觀眾踏出「毒聽起來好可怕!」的未知恐懼,從中以知識作為根基,認識「有毒」的自然世界並學習如何安然生存其中。有別於學校教科書的平面文字說明,此展趣味多元的展示方式,充分彰顯了博物館作為體制外學習場域的積極意義。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2/25
「我們不只是戰士」德國海塔布維京博物館重現多元維京文化
「我們不只是戰士」德國海塔布維京博物館重現多元維京文化
作者:王郁婷(德國萊比錫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研究生) 步入位於德國北部與丹麥邊界的海塔布維京博物館(Wikinger Museum Haithabu),數座木造房屋臨水而立,屋外綠草如茵,放養著牛羊。然而這裡並非尋常小鎮,而是由考古學家根據研究成果,等比例重建的千年前維京聚落。 沿著聚落向外走,可見隆起的綠色土丘與磚牆綿延數十公里,這裡曾是十世紀丹麥面對南方敵人的軍事最前線Danewerk,守衛著其後繁華富庶的貿易港灣Haithabu。Danewerk防禦工事和位於Haithabu的維京貿易站因其完善的遺跡保存、多樣豐富的出土文物,提供8至11世紀不同文化、經濟交流與社會發展的特殊證據,於2018年6月30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結合Danewerk的防禦系統,維京國王控制著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邊境和狹窄的陸橋。Haithabu位於波羅的海一側,建有可供大型商船停泊的港灣和超過1500平方公尺的倉儲、貿易平台。(王郁婷 攝影) 透過多媒體立體投影,呈現Haithabu自8世紀建成,到11世紀被燒毀的多次城市擴張、損毀與重建。(王郁婷 攝影) 世界遺產介紹影片-YouTube   戰士之餘,維京人的精緻工藝與日常 海塔布維京博物館建於考古遺址旁,分為重建的露天展區和室內文物展區,展示內容包含:Haithabu的聚落規劃與變遷、墓葬出土文物,以及從港灣裡打撈出的船隻殘骸。值得一提的是,在彩色玻璃珠、貴金屬裝飾等文物旁,均有根據考古成果,還原十世紀前繁複精巧工藝技術的影片。透過展示日常生活、精緻技藝等社會和經濟層面細節,並定期舉辦相關傳統手工技藝工作坊,博物館希望能翻轉大眾普遍視維京人為「驍勇戰士或精悍海盜」的刻板印象。 維京人的桌遊,遊戲由精緻的彩色玻璃與石頭製成,顯示當時維京人的精湛技藝。(王郁婷 攝影) 船艦大廳展示了維京船隻的殘骸與重建樣貌,這曾是千年前世界行駛速度最快的船。(王郁婷 攝影)   以傳統工法,重建維京聚落 Haithabu維京遺址於二十世紀初被發現,一百多年來經過多次考古調查,期間曾因戰爭而中斷,所幸文物、遺跡完好保存。根據考古研究成果,數座維京木造房屋以等比例重建於發掘原址,並在2006年夏天開放參觀。維京聚落的重建過程採用當年維京人的傳統工法,全程不使用鋸子,而是一斧一鑿將原木修整成建材。2017年,考古挖掘於露天展區旁重新開始,現場並設有訪客區,讓參觀者不只靜態的觀看博物館內的研究成果,也能認識考古現場和墓葬文物出土的實際過程。   維京聚落木屋內,重現維京人的鞋匠工坊和羊毛紡織工坊。(王郁婷 攝影) 以史為鏡:考古學的21世紀永續實踐   配合季節變化,體驗千年前的維京生活 十世紀前的維京人依照自然變化作息,海塔布維京博物館也配合四季,調整展覽與活動。筆者參觀時正值夏季,可見草地上奔跑的羊群、特別裝扮的維京商人和工匠親切地招呼叫賣,以及正在學習拉弓射箭的孩子。 海塔布維京博物館重現當時Haithabu的日常生活。(© Stiftung Schleswig-Holsteinische Landesmuseen) 夏天時,維京聚落外圍放養著斯庫德和瓦拉亨綿羊(Skudden und Walachenschafe),這兩種古老的綿羊非常接近當年維京人飼養的品種。瀕臨絕種的斯庫德綿羊原產於波羅的海地區。(王郁婷 攝影)   到了冬天,館方也會邀請觀眾體驗維京人的傳統——漫長冬夜裡,聚集在溫暖的壁爐旁、品嚐大餅和蘋果酒,同時聆聽北歐傳奇故事和維京時代的軼事。若想瞭解Danewerk和Haithabu歷史遺跡的整體結構和考古狀況,也能向博物館申請一小時的踏青導覽行程,一探維京王國最南界曾經的強盛與繁榮。 古德倫的旅程—穿越偉大維京國王藍牙哈拉爾的王國-YouTube影片 簡介為了讓兒童更好瞭解維京文化,這部無對白動畫從小女孩的視角,講述她傳奇國王藍牙哈拉爾(King Harald Bluetooth)從Haithabu經Danewerk到達Jelling的故事。短片由漫畫家Bjørk Matias Friis創作,Danevirke博物館、海塔布維京博物館和丹麥維京世界遺產Kongernes Jelling聯合製作。影片輪播於海塔布維京博物館的電影廳。   重現多元面向的維京文化 據歷史記載,Haithabu於1050年至1066年間被毀,也曾多次被征服。這裡有過戰爭,也曾有來自各地人們和平富足的生活。透過呈現考古現場與文物、忠實還原維京人的工藝、建築和日常風景,海塔布維京博物館期望觀者能從更多元的面向,瞭解維京文化及Haithabu的歷史意義。 維京人不只是戰士,他們也是工匠、商人或牧民;Haithabu不只是貿易站,更是丹麥國王重要的經濟來源、以及基督教傳入北方的據點。作為早期的中世紀大熔爐,各色各樣的文化和人們在此交流思想、進行交易。千年前的維京人曾在這片土地上活過,千年後,他們的形象經由考古研究與博物館規劃再次鮮活。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2/24
一趟「光」的感知旅程: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來點光吧》特展
一趟「光」的感知旅程: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來點光吧》特展
作者:陳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生活中,「光」無所不在,我們常常習慣它固有的形態,而忽略其多樣化的本質。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兒美館)《來點光吧》特展於2022年12月21日正式開幕(展期至2023年3月5日),匯集錄像、繪畫、互動裝置、STEAM工作坊等作品與活動,帶領觀眾探索光的可能性,沈浸於一趟與「光」對話的感知旅程。   藝術家與兒童共創的「光」 不同於嚴肅寧靜的白盒子空間,兒美館充滿歡聲笑語,以及穿梭於各件作品中的身影。在作品《非線性科學:混沌》前,兒童開心地拿著手電筒在展牆上畫畫,藝術家蔡宜婷將展場打造為大型「光畫布」,透過感光原理記錄光的軌跡,兒童也可使用如畫筆般的紫外燈光源,一同在展場中以「光」創作。 藝術家蔡宜婷《非線性科學:混沌》以馬達、紫外光、變色漆製作「光」擺錘裝置,呈現光在時間中的流動軌跡,並提供小型的擺錘與手電筒予兒童創作。(陳安 攝影)   飛人集社劇團的劇場裝置中,更是上演一齣由兒童自創的光影好戲。《長大的那一天》以懸吊紙偶於彩繪紙幕上的影子進行戲劇展演,兒童操作著各式紙偶,覺察光影的遠近與大小關係時,也以「光」來說故事。這趟探索光的旅途,藝術家打破作品與兒童間的藩籬,邀請兒童一同運用「光」創作,共創充滿光的藝術空間。 飛人集社劇團於美術館空間搭建「光影戲」劇場互動裝置,兒童可使用劇團準備的紙偶,在裝置中以光影創作與展演故事。(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策展思維,以互動為主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兒童美感教育與藝文扎根為發展目標,期待兒童在展覽中不只是觀看作品,更能與作品互動,進而激發想像、探索自我。因此,展覽互動性是兒美館重視的面向。 來創作實驗場「洞」一動!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盛大開幕 本特展除了展出具有參與性的互動裝置外,其他作品也以不同方式與兒童對話。王雅慧《二十億光年的孤獨》利用「自導式教具」,帶領兒童和錄像中的光互動,透過不同視角觀看作品,對夜光產生更多想像;王博彥《薩烏達得》紀錄旅行途中的多樣光景,並鼓勵兒童於作品旁的繪圖區畫出記憶中的景色,探索光的繽紛色彩;謝佑承《有燭火的靜物》則邀請兒童移動展台上的物件,觀察光影的虛實關係。 藝術家王雅慧從其作品《二十億光年的孤獨》中的「星座盤」意象出發,設計「自導式教具」,讓兒童可從多元視角探索城市中的夜光,連出屬於自己的星座盤。(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藝術家謝佑承《有燭火的靜物》在展台設置不同燭火物件,邀請兒童移動、擺放,觀察物件在投影下的光影變化。(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靜態作品如李屏宜《海港燈塔》、《花蓮大橋》以兩幅木刻版畫的「鏡像」創作,呈現家鄉花蓮的夜光漸變,引導兒童想像夜景的不同色彩;館內典藏之作——劉國松《中秋月》更翻轉人類的習慣視線,邀請兒童成為太空人,從宇宙遙望月球與地球的景象。 展牆上的作品解說亦跳脫直述型的知識傳遞,藉由提問、邀請、鼓勵等口吻,引導兒童與作品互動,激發對藝術的好奇與思考。展覽尾聲特別設計「拼字遊戲」,兒童可選擇不同的詞語詮釋光的定義與形象,反思光與自身的連結。 展覽以兒童熟悉的「拼字遊戲」作結,藉由不同詞語組合的詮釋,打開對光的更多想像。(陳安 攝影)   光之探索:從未來出發! 為了打造更多元的藝術展演與教育空間,未來兒美館將遷至位於桃園青埔的新建館舍,特展也連結此發展,與自造教育團體合作規劃STEAM工作坊,讓兒童化身城市建築團隊,想像城市有著什麼樣貌?建築如何安排於城市空間?當中的「光」會以何種姿態呈現? 工作坊中,兒童透過團隊合作,製作新建館舍、房屋等不同紙模型建築,並學習如何運用石墨導電原理,以「光」點亮夜晚的城市空間,打造一座想像城市,漫遊在「美術館的未來夜景」中。   兒美館將STEAM工作坊的成果作品展示於特展中,兒童可從中探索城市與光的關係。(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來點光吧》特展透過不同作品呈現光的豐富樣貌與姿態,而兒童在展覽中不僅是一名觀眾,更是一位參與創作的小小藝術家!感知光、創造光,並展演光,以「光」訴說自己的故事,開啟對光和藝術的想像與對話。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