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立基在地的全民參與及共創:新北市美術館正式開園!
立基在地的全民參與及共創:新北市美術館正式開園!
作者:楊晴雯(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研究發展組助理研究員)、林琮穎(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計畫助理) 座落於鶯歌,由姚仁喜建築師操刀設計的新北市美術館(下簡稱新美館),經歷數年籌備,於2023年4月迎來了第一階段開放。 呼應當前美術館轉型風潮,新美館以全民美術館為宗旨,期待成為一個串聯社會,提供全民學習的場域,跳脫以往充滿距離感的藝術殿堂形象,轉而強調人人皆可親近、欣賞藝術。   為開館做準備!籌備處培養潛在觀眾群 籌備期間,新美館以各式研究、展演、推廣活動,積極與在地居民及潛在觀眾建立關係。如去年推出的情境式問卷,將前置型觀眾調查轉化為問答互動,試圖了解民眾對美術館的想像,並勾勒觀眾群像,為開館後的營運策略提供參照。 此外,館方也建置藝術行動巴士,至新北市多地巡迴,讓民眾不需要進到美術館,即可認識典藏、體驗藝術。而2021年展開的「穿越新北」計畫,規劃講座、走讀、工作坊等活動,梳理及探討新北市的藝術史、生態、文化產業等議題,引領大眾以多元視角認識地方性,今年也將以「複調城市」為題,和在地的多樣人文地貌開展對話。 ARTGOGO藝術行動巴士去年巡迴鶯歌陶瓷博物館,吸引許多親子遊客上車體驗。(楊晴雯 攝影) 2023年即將啟動的「穿越新北—複調城市」主視覺。(新北市美術館 授權) 2023穿越新北──複調城市 YouTube影片   如何參與及共創?開園系列展演活動 相比都市中心的美術館,新美館擁有近10公頃的園區,首波開園活動立基於腹地廣袤的優勢,規劃一系列展覽、市集、導覽、小旅行、實境解謎等,可見新美館利用多樣途徑觸及大眾的企圖。 在一樓藝術街坊區域,由數十位跨域創作者以「做圓 Making Circle」為主題推動藝術實驗。其中,德國藝術家Karina Smigla-Bobinski的作品〈ADA〉,鼓勵觀眾進入純白空間,與裝設300枝炭筆的巨大透明塑膠球互動。筆者觀察,有許多親子投入其中,當空間中圖案越趨繁複,參與者也正與藝術家共同創作。 〈ADA〉作品為注滿氦氣的大型透明塑膠氣球,外層裝置有300根炭筆,觀眾可以進入展間與塑膠球互動,繪製出不同的線條樣貌。(新北市美術館 授權) 【博物之島新訊】來創作實驗場「洞」一動!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盛大開幕   圓頂藝術空間的「新朋友New Friends」展覽,則強調沉浸式的多感官體驗。如揉合藝術與科技的作品〈ID〉,觀眾可將繪製作品掃描,上傳至由新北市特色地景與觀眾創作共築而成的虛擬投影城市,並與之產生互動。 寬敞園區也設有多件公共藝術作品,例如:由多位藝術家採集鶯歌、三峽地區的產業、地景、風土元素,並以聲音形式創作〈聲紋〉。觀眾可漫步園區,尋找7處〈聲紋〉點位並掃描QR code,以聆聽去構築對周遭地域與景物的認識。 「新朋友」展覽中的沉浸式互動作品〈ID〉融入多處新北文化地標,觀眾可以將畫紙上的作品掃描並投影至互動牆上,並與之互動。(新北市美術館 授權) 〈聲紋〉創作團隊之一的回看工作室藝術家Yannick Dauby正在收錄聲音。〈聲紋〉邀請聽者探索新美館園區周遭乃至自身居住環境的地方紋理。(新北市美術館 授權)   面對在地與全民,新美館的挑戰與展望 在第二波美術館浪潮下成立的新美館,雖主要館舍軟硬體仍在籌建階段,正式開園後即吸引大批人潮。但新美館如何將其轉化為將來的觀眾群?開館後,館方又會在地方扮演何種角色?如何以新北市為核心,建構與串聯全臺的藝術網絡,並與國際連結呢?新美館的成立為新北市帶來了嶄新可能性,期許未來新美館能如其使命所述「成為結合新北市相關藝術文化、自然生態與地方產業特色的北臺灣重要藝文地標。」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4/26
串連機構,一起為地球努力!加拿大氣候正義博物館聯盟的使命
串連機構,一起為地球努力!加拿大氣候正義博物館聯盟的使命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身處氣候不斷加速變遷的棘手時代,博物館如何為地球伸出援手、盡一份力?這是目前全球博物館界最為重視的議題。加拿大的「氣候正義博物館聯盟」(Coalition of Museums for Climate Justice,以下簡稱CMCJ),透過串連博物館,邀請各地館舍彼此交流,分享如何倡導永續精神。 CMCJ的創始人為獨立學者Robert R. Janes,他擁有超過40年的博物館界工作經歷,致力於藉由連結與倡導,提升博物館的社會責任、促進成為人類未來做出改變的重要機構。CMCJ的組織重要宗旨包含4點: 協助博物館界建立回應氣候變遷議題的意識(Help build internal awareness of climate change responses within the museum community) 支援博物館加強民眾對氣候變遷的意識與調適之道(Support museums in strengthening public awareness and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動員博物館作為氣候變遷公共對話的參與者與倡議者(Mobilize museums as participants and activists in public discourse on climate change) 提供博物館以身作則的工具和資源(Empower museums to lead by example by providing tools and resources to do so) 加拿大「氣候正義博物館聯盟」以串連博物館的方式,致力於倡導環保理念與永續精神。圖為該機構的官方網站主視覺。(Coalition of Museums for Climate Justice, accessed 18 March 2023, https://cmcj.ca/.)   除了創始人,CMCJ顧問團皆是業界倡導永續(Sustainability)精神的指標人物,如來自溫哥華博物館(Museum of Vancouver)的Viviane Gosselin、蒙特婁當代藝術館(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Montréal)的Marie-Claude Mongeon,以及蒙特婁魁北克大學(Université du Québec à Montréal)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Jennifer Carter等人。他們致力於與機構互相連結,促進多方的交流,CMCJ與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氣候變遷團隊和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的訪談對話,皆是極為重要的案例觀察。 CMCJ的顧問團成員瑪麗-克洛德·蒙容在2021年與英國泰特美術館對話,詳談泰特在提倡環保意識的計畫,以及博物館在氣候危機時代所扮演的角色。(’’In Conversation with the Tate’’, Coalition of Museums for Climate Justice, accessed 18 March 2023, https://cmcj.ca/.)   另一方面,CMCJ在2022年5月宣布與安大略省西方大學(Western University)的永續策展中心(the Centre for Sustainable Curating)合作,推出長達一年的研究計畫「分享知識與環保意識」(Sharing Knowledge with Environmental Awareness)。該中心自成立以來,致力於推動低碳的展覽和創作,鼓勵學生針對廢物污染和氣候危機進行研究。 「在藝術領域內,我們能如何以具有環保意識的方式回應創作?」以這個問題為出發點,研究項目以郵件訪談、線上會議、講座和展覽等多種方式,邀請文化界的學者、藝術家、博物館界專家、修復師和學生,前來分享如何在展覽與藝術製作上,減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s),導入永續經營的觀念。 永續策展中心—YouTube影片   當前的氣候變化是如此緊迫,尤其對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造成具壓倒性的影響。博物館究竟該如何幫助大眾,提升對環境危機的認識?上述概念在近年陸續伴隨展演活動,可見於不同的博物館中,成為博物館除了典藏、研究、展示與教育之外的重要使命。從研究、知識到實務上的交流,CMCJ致力於將機構連結,在不斷交流和對話之下,一同為改善氣候危機做出實質上的努力。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4/22
從觀光大使到政治特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實地走訪
從觀光大使到政治特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實地走訪
作者:庸人(香港自由作者) 耗資巨額打造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香港故宮),在2022年7月2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館舍座落於西九文化區西端,共6層的多層式建築內涵大量展示及休閒空間,目前設有七個常設展。值得一提的是,館方從北京故宮博物院外借914件文物,當中有166件屬於「國寶級」的一級文物,聲勢十分浩大。   故宮文化的想像與詮釋 香港故宮建築參考北京紫禁城的中軸特色,以三個中庭貫穿並連接所有樓層,內部裝潢則揉合了中國式傳統與現代簡約風格。常設展與特展廳分佈於1至5樓;地下樓層則為兒童教育用途的「故宮學堂」。 館內雖為簡約的空間設計,但仍可以看見紫禁城建築元素,如畫面中的拱門。(作者 攝影)   七個常設展之中,開首的「紫禁萬象——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展開宗明義,說明此館以建築、文物及故宮博物院構成的「故宮文化」。緊隨其後的「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將文物詮釋為時間的載體,呈現皇室在紫禁城的一天生活,例如展覽起初即展示皇帝起床後所使用的百鳥朝鳳圖臉盆,而後也隨著帝王每日會使用到的物件一一陳列。琳琅滿目的文物,以緊密的形式擺放是此展的展示設計重點之一,產生視覺上的震撼,如同告訴觀眾香港故宮有著多不勝數的文物。 「紫禁萬象」展區中以紫禁城中的家具為題的組合式展品,當中包括「雕雲龍紋寶座」,令觀眾甫進入展間就會留下深刻印象。(作者 攝影)   另一方面,香港故宮也嘗試讓文物與當代設計師、觀眾產生跨域及跨時空對話。展覽穿插多元多媒體裝置,讓觀眾在觀看之餘,也有一定程度的參與,例如透過觸碰式螢幕設計屬於自己的陶瓷;或在「紫禁一日」展區中,利用「清代照相館」裝置透過照片合成的技術,讓觀眾成為古代肖像畫中的主角。 與當代設計的交流上,展區「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透過文物解讀歷朝原代的設計思維,再以劇場形式播放「又一山人」(黃炳培)等當代著名設計師,發表故宮文物設計理念想法的訪談影片。「同賞共樂-穿越香港蒐藏史」展區則介紹了香港的收藏家對故宮博物院的貢獻,並以此帶出香港公共及私立博物館的發展史。 最後,「古今無界-故宮文化的再詮釋」展區中未展出任何故宮文物,而是希望透過故宮文化為創作靈感的當代裝置藝術,引起觀眾對故宮的「再想像」。漫步館中,近千件珍貴文物分佈在七個常設展中,雖然令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但各展區之間的連結性較為不足,觀眾可能會在繁多的文物中迷失,顯示了未來教育活動的重要性。 「同賞共樂」中展示的,由香港收藏家購回的故宮文物之一。(作者 攝影) 「古今無界」展區,由吳子昆創作的《物化》將故宮文物的色彩及歷史背景抽走,再透過光影效果讓觀眾重新觀看及思考文物的意義。(作者 攝影)   觀光大使與政治特務? 香港故宮開幕日期選在7月2日,即香港主權移交紀念日的一天之後,或多或少顯示館方作為中華文物保管者及繼承者的身份,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亦在與《香港商報》的專訪中明言,館舍未來的營運方向在於如何善用故宮資源讓青年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並希望進一步以香港故宮為中心建構「大灣區文化生活圈」,可見香港故宮實際上肩負着促進中港融合的任務。 兼具觀光大使和政治特務的身份,香港故宮就有如香港的縮影——成為中國向世界宣傳國際形象的窗口,以及向香港人推廣中國文化,其複雜性不言而喻。儘管如此,在開館之初,香港故宮仍然吸引了不少人流前往參觀,故宮文物的珍稀性以及西九文化區的整體觀光配套,都令其成為市民和遊客的好去處。然而,香港故宮在肩負政治宣傳與觀光的雙重任務前提下,是否真的可以發揮博物館應有的功能?皆待日後步步揭曉。
2023/04/17
漫步彩虹之上:丹麥奧胡斯藝術博物館「裝置藝術」放大絕!
漫步彩虹之上:丹麥奧胡斯藝術博物館「裝置藝術」放大絕!
作者:羅苡瑄(旅居歐洲之平面設計師) 對於「裝置藝術」,你有什麼想像?是臺北101前的LOVE雕塑作品、重返瀨戶內海直島的草間彌生巨型圓點大南瓜,或法國藝術家杜象名為《噴泉》的小便斗?丹麥奧胡斯藝術博物館(ARoS Aarhus Kunstmuseum,下簡稱ARoS美術館)挑戰大眾對裝置藝術的認知,讓觀眾親身「走入」各種型態的裝置藝術之中,用五感顛覆想像! 超過160年歷史,並於2004年重新開幕的丹麥奧胡斯藝術博物館(ARoS Aarhus Kunstmuseum),由丹麥SHL建築事務所設計全新館舍。(© ARoS Aarhus Kunstmuseum)   不可錯過!米其林旅行指南二星推薦 位於丹麥日德蘭半島東邊的奧胡斯(Århus),是丹麥第二大城市和主要的港口,ARoS美術館成立於1859年,引用奧爾胡斯市的古丹麥語名字Áros為名。2004年4月該館重新開幕,由丹麥建築師Schmidt、Hammer、Lassen共同創立之SHL建築事務設計,共10層樓高、總建築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是現今北歐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之一。 ARoS美術館主要收藏丹麥黃金時期[註1]至今之藝術作品,平均每兩年籌劃一次企劃展覽,邀請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展演、講座。除此之外,館方也勇於突破傳統作法,典藏創新型式的藝術作品,如2001年收購的澳洲超寫實雕塑家Ron Mueck巨大作品《男孩(Boy)》、加拿大聲音藝術家Janet Cardiff、Georges Bures Miller的《怪異之道(Something Strange This Way)》。ARoS美術館將自我定位為國際專業領航者之一,除了博物館藝文活動、亦擁有獨立出版社,每年超過50萬名觀眾蒞臨參訪,並榮獲米其林旅遊指南二星級推薦。 澳洲超寫實雕塑家Ron Mueck的巨大作品《男孩(Boy)》。(© ARoS Aarhus Kunstmuseum)   走上彩虹?長達150公尺的高空彩色走廊 2011年,知名丹麥暨冰島藝術家Olafur Eliasson在ARoS美術館屋頂完成巨型藝術裝置《你的彩虹全景(Your rainbow panorama)》。斥資6000萬丹麥克朗(台幣26億)打造一座由各色玻璃建成、長達150公尺、寬約3公尺、總直徑52公尺的巨型圓弧彩虹步道。搭配夜晚的燈光設計,在城市中閃閃發光。 當觀眾行走在作品內部,360度漸變的彩色玻璃中可欣賞不同城市風景,產生虛實模糊的奇幻空間感受。(© ARoS Aarhus Kunstmuseum)   當觀眾在50公尺高空360度欣賞市景,漸變的色彩玻璃帶來獨特的氣氛與視野,就像是各自獨立的宇宙;行走其中彷彿模糊了內部與外部的空間,讓人疑惑這究竟是身處於一個巨型裝置藝術、亦或建築的一部分?如此衝突且不確定的微妙感受,正是藝術家的目的之一。   房間=獨立世界:裝置藝術常設展 在ARoS美術館地下一樓(Level 0)「裝置藝術常設展(Installation art)」,黑暗狹長的走廊上,每一扇門後均為一個獨立的世界。館方特別邀請多位藝術家設計獨立空間,將房間打造成觀眾可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親身體驗藝術家想傳達的每個故事。 Janet Cardiff與Georges Bures Miller的作品《暴雨之房(Storm Room)》,將空間模擬佈置成日本廢棄的牙醫診所,看似空曠靜謐,走入其中卻發現日光燈閃爍不止、狂風暴雨與雷鳴在耳邊作響,產生令人壓迫的感受。若多走兩步來到另一個空間,Pipilotti Rist作品《鄰居家黎明時分(Dawn Hours in the Neighbour’s House)》則呈現截然不同的氛圍。這裡看似是美國鄉間民房,觀眾可以坐在鬆軟沙發上端詳房內物品、注視電視的畫面、欣賞窗外日出,搭配耳邊傳來美式民謠,彷彿正悠然自在的在鄰居家作客,忘卻自己其實身處於美術館之中。 作品《暴雨之房(Storm Room)》房間佈置為日本廢棄牙醫診所,透過閃爍的光線和暴風雨聲,讓觀眾感受其中詭譎氛圍。(Photo by 羅苡瑄)   其中,最具代表性作品為Michael Elmgreen和Ingar Dragset的《為時已晚(Too Late)》。這個房間完美復刻了一場已經結束的派對,觀眾彷彿遲到的友人,匆匆趕到時發現鏡球已被丟棄在地,最後一首歌曲沒有靈魂的重複播放。房間中佈滿派對發生的細節,從霓虹燈酒吧、DJ台、迷幻鏡子,以及殘餘空杯、破酒瓶與裝滿煙頭的煙灰缸,曲終人散的景象讓觀眾不禁猜想:「我錯過了什麼?這場派對究竟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呢?」。這項作品表達包容與排斥、幽默與憂鬱之間的複雜情緒,看似諷刺的景象背後,隱藏著對當代文化的批判審視,現代社會過度消費的慶祝型態以及人類對融入社會的渴望,值得你我省思。 Michael Elmgreen和Ingar Dragset的《為時已晚(Too Late)》,空間打造如同散場的派對,酒吧、DJ台、空杯子、破酒瓶、還有裝滿煙頭的煙灰缸等細節滿滿,引人深思。(Photo by 羅苡瑄) 《為時已晚(Too Late )》打造了一場已經結束的派對,每一個觀眾都是遲來的嘉賓,體驗已錯過派對的悵然情緒。(Photo by 羅苡瑄)   如今藝術擁有多種型態,「裝置藝術」也不再侷限立體作品,從讓人行走其中的巨型裝置,到沈浸式體驗的獨立空間,丹麥ARoS美術館用創新手法挑戰觀眾印象,讓藝術體驗有更多元的可能性!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丹麥黃金時期主要於19世紀上半,當時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雖然遭受多個國家危難(皇宮大火、戰爭侵襲、國家破產),但藝術在德國浪漫主義的催化下,丹麥進入了全新的文化藝術創造力鼎盛時期。
2023/04/14
如何防範文物浩劫?美加博物館防災線上資源助你一臂之力
如何防範文物浩劫?美加博物館防災線上資源助你一臂之力
作者:劉曉樺(自由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你有準備緊急逃難背包嗎?遇到火災或地震時,你知道該怎麼辦呢?當我們需要防災知識時,很容易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防災建議,至於蒐藏重要文物的博物館,又該如何面對可能發生的災難?   加拿大海伍德博物館,洪水下損失慘重 加拿大艾伯塔省(Alberta)南部的高河鎮(High River),因風景優美吸引多部好萊塢電影和影集到此拍攝,當地的海伍德博物館(Museum of the Highwood)在1961年成立,而後遷址於鎮裡的百年老火車站,專門蒐藏當地歷史文物,包含:大型家具、服飾、紙質文物、老照片等。   海伍德博物館展示一隅與蒐藏品。(Credit: Museum of the Highwood)   可惜在2013年6月,該館遭遇當地史上最嚴重的大洪水,館員雖在洪水初起時嘗試搶救地下室蒐藏,但由於全鎮約一萬三千位居民被迫強制撤離家園,十一天後返回博物館時,近萬件的蒐藏已被汙泥覆蓋,經清點後損失將近百分之七十的蒐藏。   洪水前井然有序的地下典藏庫。(Credit: Museum of the Highwood)   洪水侵襲後東倒西歪、汙泥覆蓋的典藏庫。(Credit: Museum of the Highwood)   礙於館舍損壞,只能在街邊設立臨時工作區,進行災後緊急搶救,將沾滿汙泥文物盡快整理分類。被浸泡嚴重的織品、家具、紙質文物等,只能忍痛丟棄。其餘能清理修復的文物,有部分因紙本標籤毀損或遺失而難以歸檔。終於,在各界專業人士與義工同心協力之下,重現文物風采,但仍有不少文物的清理與修復既耗時又費工,暫時以冷凍方式保存,等待後續處理。   海伍德博物館在洪水後只能在路邊搭建簡易工作區,搶救沾滿汙泥的各類文物。(Credit: Museum of the Highwood) 「洪水重建計畫」中海伍德博物館災後重建的紀錄與心得—YouTube影片   因洪水而生!防災手冊與資源 在2013年洪水災後重建的同時,加拿大艾伯塔省博物館協會(Alberta Museums Association)經由博物館洪水資助計畫(Museum Flood Funding Program)的支持,於2015年推出《求救!博物館應急準備手冊 (HELP! A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Manual for Museums)》,書裡指引博物館如何準備、應對緊急情況,以及如何在災後恢復。網站上,有不少可下載的表單,提供博物館自行調整為適用自身的防災準備或災後評估紀錄表。其他線上資源,包含線上影片和Podcast,記錄各館舍災後重建的心得與未來防災措施,海伍德博物館自己分享了文物標籤改為防水材質的作法[註1]。 【博物之島新訊】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永續性與健康福祉   天災之外,還有人禍 國際博物館安全委員(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um Security)早於2010年出版《博物館緊急情況處理程序手冊(Handbook on emergency procedures)》,提供五種語言版本免費下載,內容除天災之外,還有風險分析、人為破壞、化學物品洩漏、戰爭或恐怖攻擊等主題,有助於博物館完善防災準備。 【博物之島新訊】日本新成立「文化財防災中心」,集結全國資源保護文化財   災難無差別待遇,大小館舍都需未雨綢繆! 《典藏ARTouch》曾於2021年推出「文化場館安全專題」,其中介紹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在防範水災、火災、地震時,針對人員疏散、藏品維護的專業規劃與流程,相信國內各館舍也有其防災演練規劃。然而,近年來全世界受疫情、天災、戰爭等輪番肆虐,臺灣各類型館舍如何在原有準備之上,積極應變更巨大的災難?政府又如何協助中小型館舍,擬定更完善的災難應急準備?甚至,資源較充足的大型博物館,如何在災後成為協助社區重建的支柱?這些問題,都將是訂定更全面防災策略的挑戰。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加拿大艾伯塔省博物館協會的線上資源,如防災參考表單、影片、Podcast,可參考底下「資訊來源與線上資源」,另外如需海外購買《求救!博物館應急準備手冊》可洽協會網站。
2023/04/11
重拾勇氣與希望!印度Smritivan地震紀念博物館凝聚社會之力
重拾勇氣與希望!印度Smritivan地震紀念博物館凝聚社會之力
作者:程元(文化內容策進院文化金融處專員)、蔡亞倫(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測量及空間資訊組助理教授/高能遙測與城市資訊科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2023年2月7日土耳其發生規模7.8強震,造成巨大的災難及人員傷亡,促使全球更加重視地震所帶來的損害。回溯2022年9月18日,臺灣臺東也遭遇規模6.8地震,導致建物倒塌變形、公路與鐵路損毀錯位,令人怵目驚心。每當地震來臨,大自然的力量總是令人驚恐,究竟人類應如何面對並反思天災、重拾勇氣與希望?   印度第一個地震紀念博物館 印度古加拉特邦(Gujarat)刻赤地區(Kachchh)的Smritivan地震紀念園區與博物館(Smritivan Earthquake Memorial and Museum,下簡稱Smritivan博物館[註1])於2022年8月開幕,其為紀念2001年規模7.7古加拉特邦大地震,當時奪走了超過一萬三千多條生命,並毀損價值幾十億盧布的住宅和基礎設施。目前該館是印度唯一、也是南亞地區第一個地震紀念博物館,目標是致力提高公眾對地震防災、災害復原的認識。 博物館佔地11,500平方米,分為七個展覽區塊,代表博物館所呈現的不同面向。(© Smritivan Earthquake Memorial and Museum) 【博物之島新訊】震後重生:日本南三陸311紀念館開幕   七大主題,探討地震多元層面 博物館築基於地震遺址之上,建築設計採古加拉特邦傳統風格,融合最新防震設施,確保館舍在地震發生時有足夠耐震力。走入其中,博物館常設展規劃為七大主題,分別是:重生(rebirth)、再發現(rediscover)、還原(restore)、重建(rebuild)、反思(rethink)、重溫(relive)和再現(renew),每個主題均探討地震不同面向,包括地震起因、傷亡、復原工程及氣候變化等資訊。各主題之間的呼應,強調了地震災害問題的複雜性及相互關聯性。 地球板塊之漂移變遷。(© Smritivan Earthquake Memorial and Museum) 重現地震逃難不及而造成的悲劇慘況。(© Smritivan Earthquake Memorial and Museum)   在展示層面,博物館善用場景還原,讓觀眾更容易進入情境。如主題三「還原」展廳,使用1比1的比例復原斷垣殘壁場景,真實重現地震造成的災害與創傷,包含來不及逃難的人群如何被掩埋、以及渴望被拯救的肢體語言與臉部表情。同時搭配動畫方式,呈現救災人員如何使用儀器探勘生命、進行大規模救援。 除此之外,館內設有互動多媒體區域,加深觀眾對地震資訊的認識。如主題五「反思」透過互動式內容與遊戲,觀眾得以重新思考應對各種災難發生時所需的知識技能。此外,透過第一人稱視角的訪談,記錄災後民眾的身心狀況,從人性最真實且顫抖的聲音出發,我們必須時刻對天災做好準備! 【博物之島新訊】災難記憶的永續與傳承:日本里亞斯方舟美術館「東日本大震災」常設展 展區放映歷經地震及失去親人的真實故事。(© Smritivan Earthquake Memorial and Museum) 觀眾透過互動式體驗了解文化遺產。(© Smritivan Earthquake Memorial and Museum)   展覽尾聲,觀眾可在主題七展區「再現」透過觸摸面板牆,點亮LED牆到天花板上下垂的光束,再現生命的光芒,對遇難者表示悼念。點點微光,彷彿訴說星空下的共同記憶,儘管生命消逝,仍能成為燦星引領大家走出黑暗。 觀眾點亮星光,緬懷受難者。(© Smritivan Earthquake Memorial and Museum)   紀念之外?博物館目的與反思 Smirtivan博物館目的在創造一個能撫慰與凝聚社會、提高大眾認識地震災害的博物館,同時展現印度在災害防範和災後復原的良好表現,幫助印度於國際上建立一個更積極的形象。從上述報導,筆者反思現今博物館時常運用科技、虛擬的展示方式,然而卻易淪為遊戲化、秀展化的空間,反而阻礙了展覽教育與警惕之目的。創傷類型博物館唯有適當地還原災變現場、利用第一人稱訪談、教育活動等方式,呈現歷史事件中恐懼、痛苦、難過的歷程,如同Smirtivan博物館再現歷史教訓、轉化地震創傷一般,觀眾才能從展覽中獲得反思與成長,進而達成博物館的教育與推廣使命。 G20高峰會工作小組參觀Smritivan博物館。(© Smritivan Earthquake Memorial and Museum)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Smritivan」一詞來自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印地語(Hindi),其中「Smriti」的梵文意思是「回憶、記憶、紀念」;「Van」則具有「公園、花園」含義。因此,「Smritivan」在印度語的意思可翻譯為「紀念公園」、「回憶花園」。
2023/04/07
跟著孩子感受世界!日本市原湖畔美術館兒童繪畫展邁向十年
跟著孩子感受世界!日本市原湖畔美術館兒童繪畫展邁向十年
作者:劉怡辰(日本一橋大學社會文化研究分野研究生、自由作者) 日本千葉縣的市原湖畔美術館,為促進在地孩童參與藝術,自2013年起舉辦《市原湖畔美術館兒童繪畫展》,依照每年訂定的創作主題,向市原市內國小六年級以下的孩童募集作品,並於美術館公開展示。 今年時逢第十回繪畫展,受邀擔任策展人的藝術家鴻池朋子以「那些人類之外、非由人類創造的事物(人間いがいのもの、人間がつくったものいがいのもの)」為題,進一步反思「人們為何而創造?」,與孩子們展開一場藝術創作的腦力激盪。 市原湖畔美術館兒童繪畫展第十回《那些人類之外、非由人類創造的事物(人間いがいのもの、人間がつくったものいがいのもの)》展覽宣傳主視覺。(©市原湖畔美術館)   讓多樣性閃耀:展覽徵件構思細節 為了不侷限孩童們豐富的想像力,作品募集說明中,鴻池朋子特別標註:「請不要給予任何解釋。希望能讓孩子們自己思考並發揮想像力,獨立完成作品」。此外,有別於過往9回展覽以「評選」挑選展示作品的規則,本次策展人決定展出所有投件創作,希望藉此充分展現孩子們的多樣性。鴻池朋子在展覽簡介提到:「每個人擁有不同的身體,並且透過全然不同的感官感受世界,而這和藝術有著深刻的關係。」 徵件過程中,策展人也主動和在地學校合作,與美術教師共同討論,希望能在尊重班級中每位學童差異性的前提下引導創作,鼓勵嘗試多元素材與藝術形式,並舉辦工作坊,提供藝術家與孩童、教師、家長,以及任何感興趣的民眾相互交流對話的機會。藉由串連美術館、學校、家庭等多方藝術教育場域,讓彼此的資源與想法流通,提供孩童得以自由展現不同想法的藝術創作機會。 【博物之島新訊】來創作實驗場「洞」一動!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盛大開幕 策展人鴻池朋子鼓勵孩童嘗試多元素材與藝術形式,因此於展場中可見繪畫、剪貼、雕塑等不同創作表現樣態。(劉怡辰 攝影)   不再禁止跨越!用兒童的眼睛看美術館 在美術館展覽架構方面,策展人將募集到的1124件作品,依照畫面內容進行分類,由此規劃出「沒有人類和動物的抽象世界」、「花草樹木」、「宇宙?幽浮?外星人?」、「出現動物、昆蟲、魚、鳥囉!」、以及「總覺得像人類啊?看起來像人類創造的東西啊?」五個展區。 其中「總覺得像人類啊?看起來像人類創造的東西啊?」展區,可見創作畫面出現人類、人造物等與徵件主題看似不符的內容。展場中,一對母子欣賞著描繪跳箱運動的作品,當媽媽提出為何畫面中出現人像的困惑時,小孩回應:「我覺得他想畫的是快樂的『心情』!」。兒童繪畫展吸引眾多親子族群造訪,美術館提供了交流平台,讓跨世代的觀眾藉由孩童的創作、透過孩童的雙眼,有相互了解、探索多元觀點的機會。 「總覺得像人類啊?看起來像人類創造的東西啊?」展區作品。照片中央為描繪跳箱運動的繪畫創作。(劉怡辰 攝影)   展示設計也有別於其他展覽,策展人去除「請勿跨越」界線標示,並以兒童的視線高度擺放創作。一方面提供孩童觀眾友善的觀展空間,同時也有「以孩子的視角看世界」的延伸意義。在展場角落以及樑柱上,可驚喜地發現作品的展示設計,也為展覽增添「尋寶」的童趣。 兩層樓的展場空間中,除了於牆面展示作品外,也可見策展人將作品擺放於建築樑柱上或是牆角,增添觀展趣味。(劉怡辰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整個美術館都是我的遊樂場!挪威新國家美術館體現北歐教育理念   市原湖畔美術館兒童繪畫展,創造了有別於兒藝中心的藝術交流場域,並非以館方設計的設施為媒介,而是透過兒童藝術創作搭起對話的橋樑。同時也打破美術館展品的「評選標準」,讓更豐富的創作視角得以呈現,並從中開啟多樣有趣的討論可能。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4/04
後自然的物種想像:臺北市立美術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特展
後自然的物種想像:臺北市立美術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特展
作者:陳毓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近期於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幕的《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特展(2023.2.18—2023.6.4),延續過去兩屆臺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及《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的理念,同樣以大膽且跨學科的策展思維,展開一連串對於人類世(Anthropocene)、STS領域(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後現代政治議題的批判與反思,透過作品的空間尺度與知覺感受,轉化議題的複雜性,引領觀眾走進一場超現實的未來場域當中。 特展共有四大展區:「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 4.0」、「科技 人類 變體」,以33件帶來強烈視覺感受的立體或錄像裝置作品,提供多樣化的切入角度,討論自然、科技與人類產生共演、衝突、畸變的可能性。 呈現跪姿的男人捧著手上奄奄一息的水滴魚,作品〈輓歌〉宛若哀悼的姿態,喚起在場觀眾的憐憫與同理情緒。(陳毓庭 攝影)   人與非人、物種與科技的想像 自從2019年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爆發,人類現代生活的制度和型態受到嚴重衝擊。與此同時,AI繪圖、ChatGPT、生物複製工程等技術的崛起與影響,揭示人類社會與環境在科技快速發展下,終將面臨不可知的變化。 未來,我們將迎來生化人、機械獸、混生物種的誕生?還是面對被人造意識取代、生態系統的毀壞危機?身而為「人」,我們究竟是什麼?種種對未來世界的想像,開啟藝術和科學界對於各種虛構問題的假設與創作實踐,藉由美術館與觀眾對話的公共性、多元學科的跨域性與藝術創作的實驗性,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新探索人類本體論的定位。 未來人類會長什麼樣子?「科技 人類 變體」展區中,藝術家與車禍專家進行跨域合作,誕生了外觀奇特的〈葛拉姆〉,作為「全新的人類外貌」,是特展的焦點作品之一。(派翠西亞・佩奇尼尼,《葛拉姆》,2016,矽膠、玻璃纖維、人類毛髮、衣服、水泥,140 × 120 × 170 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從珍奇櫃的凝視,到對未來的反思 特展以「混種人」揭開序章,走入展間,藝術家Thomas Grünfeld以複數動物拼湊而成的標本作品〈錯合(天鵝/海狸鼠/驢子〉十分搶眼,其後Sam Jinks的作品〈犬頭〉更是引人注目,許多觀眾紛紛圍繞作品、以手機拍攝,呈現一種宛如獻祭的獨特氛圍。藝術家創造的變種人類,反映了從早期歐洲珍奇櫃(Cabinet of curiosities)到現代博物館蒐藏,人類和非我物種的長期矛盾關係,是獵奇、陌生的凝視,也是崇拜與關懷的渴望。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場照(混種人)。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萊納・瑪麗亞・馬蒂希克,《生物(系列雕塑選件展示)》,1997–2020,加框橡皮泥及各種材質 _ 橡膠 _ 聚氯乙烯,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第二展區「後自然」則著眼於未來生物多樣性的可能樣貌。Anne Carnein的〈壯麗II〉與Reiner Maria Matysik作品〈生物〉系列雕塑採用複合媒材,再現自然生命的奇幻變體。這些幻想物種多被賦予了哀愁、冥思、求生的表情或樣態,讓觀眾和作品產生共感,並汲取藝術家帶來的超現實啟示。 【博物之島專文】自然本色色:生態藝術策展中的性史書寫    鼓勵互動:觀眾反應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特展亦有多件結合科技應用的展品,鼓勵觀眾一起動手、參與藝術的意義建構,體驗不同維度的雕塑觀點。第三展區「藝術家4.0」的部分項目,便採用投影和擴增實境(AR)技術,使虛擬建模角色活躍於展場空間中。Santissimi裝置作品〈體內(M1)〉,更明文指示觀眾可以動手沾水塗抹霧化玻璃,從意圖窺見箱內裸身蠟像的行為,與其建立既親近又陌生的微妙連結。此外,展場中另藏有兩件Peter Land的〈時間〉,這些逼真的「人造蘋果」雕塑靜靜等待觀眾不經意地發現,為整體展覽增添令人會心一笑的亮點。 Santissimi裝置作品〈體內(M1)〉的參與互動性不僅拉近了藝術與觀眾的距離,更鼓勵觀眾主動探索意義。(陳毓庭 攝影)   美術館作為人類世議題的「公共場域」 綜觀而言,展覽緊扣「想像未來」的核心理念,透過極具衝擊感的雕塑表現,解構現實並模糊了人與作品的界線,提供充滿驚奇和寓意的感官體驗。從現實議題的碰撞中,激發觀眾反思對生命和機器倫理道德的界線、人類存在的哲理問題,和數位媒體現象的批判。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3/28
非裔文化,堅韌傳承!紐奧良後街文化博物館為社區知識發電
非裔文化,堅韌傳承!紐奧良後街文化博物館為社區知識發電
作者:朱安如(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戲劇博士生) 2023年2月,隨著美國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狂歡節(Mardi Gras,直譯為「肥美星期二」)盛大登場,位於紐奧良崔姆社區(Tremé)的後街文化博物館(Backstreet Cultural Museum)也於官方網站發布了相關活動預告。 這則預告令人十分振奮,因為這間以延續在地非裔美國人社群文化為己任的社區博物館,甫於2022下半年搬遷、重新開館。該館不僅整理、活化長期遭受忽視的非裔族群文化史,其存續也反映地方小型場館如何在應對颶風、疫情、創辦人過世等內外衝擊,仍持續經營的韌性。 後街文化博物館(Backstreet Cultural Museum)重新開幕新聞報導   化身「狂歡節印第安」,共舞非裔歷史 後街文化博物館的典藏與展示中,以非裔族群的狂歡節遊行文化為一大焦點。相對於主要大道(main street)上的花車遊街,在「後街」(backstreet,即工人為主的非裔美國人社區),非裔族群習慣自行製作靈感源於美洲原住民傳統服飾的全套盛裝,化身為「狂歡節印第安」(Mardi Gras Indians)。這番文化景觀最早出現於十九世紀末,在吉姆.克勞法(Jim Crow)種族隔離政策實行約十年後,一些自稱為「部落」(tribes)或「幫派」(gangs)的非裔小團體,在「大頭目」(big chief)領導下,每年製作飾以大量羽毛、珠子的遊行裝束,於狂歡節日(Mardi Gras Day)和聖約瑟節傍晚(St. Joseph’s Night)著裝遊行。 當時,地方報紙偶會報導社區內不同群體間的暴力衝突,但進入1960年代後,競爭轉向比拼服飾的藝術性。這些服飾混雜了美洲原住民、非洲、加勒比海等不同文化元素,也透過當代圖像和設計風格,重述/塑逃亡黑奴與原住民結盟反抗白人霸權的歷史記憶。 「狂歡節印第安」由非裔族群自製,靈感來自美洲原住民傳統服飾的全套盛裝,十分華麗。(朱安如 攝影) 這些服飾混雜了美洲原住民、非洲、加勒比海等不同文化元素,以珠飾構成的圖案,製作時仰賴家庭、社群通力合作的大量勞力。(朱安如 攝影)   燈火,努力不滅:在地重要的知識發電所 自1970年代起,後街文化博物館的創辦人弗朗西斯(Sylvester "Hawk" Francis)以拍攝、錄影、收藏相關物件等方式,記錄非裔族群的後街文化。他無償提供被攝者遊行照片,並於1988年起,在自家車庫舉辦相關展覽,長期累積社群內部的信任與凝聚力。 當展品移師由弗朗西斯前僱主提供的前殯儀館空間,並於1999年正式立案後,更多狂歡節印第安的參與者捐贈相關服飾。如今,該館自詡擁有世上最完整的狂歡節印第安收藏,在爵士樂葬禮(jazz funerals)、社會援助和娛樂俱樂部(social aid and pleasure clubs)等方面,也有豐富的藏品及檔案資料。 2020年8月,創辦人弗朗西斯過世。2021年,颶風艾達摧毀了當時的博物館建築。弗朗西斯的女兒多米尼克(Dominique Francis-Dilling)接任執行董事後,一度苦於尋覓新址。然而歷經2005年颶風卡崔娜及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崔姆社區因地勢較高又臨近法國區,住戶成分已迅速仕紳化,當地租金翻倍提高了博物館的營運成本,也大幅改變世代居住於此的人口組成。雖然曾有大型文化機構提出購藏意願,然而,多米尼克顯然更希望遵循父親的願景,視該館為在地集體記憶的「知識發電所」(powerhouse of knowledge)。 2022 重新開館後,以其中一角紀念創辦人弗朗西斯。(朱安如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準備環遊世界看展嗎?2023年新開幕博物館精選   如今,搬進新家的後街文化博物館空間有限,但熱情分享的導覽員儼然已成為新一代文化大使。曾因「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而為臺灣觀眾所知的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eé du quai Branly-Jacques Chirac),也於2022年底至2023年初,在巴黎推出「來自紐奧良的黑色印第安」(Black Indians from New Orleans)特展。當紐奧良非裔族群透過文化行動重塑城市風景、顛覆種族形構,逐漸受到國際關注時,後街文化博物館對服務在地社群、推廣非裔族群文化的長期堅持也不容忽視。 「來自紐奧良的黑色印第安(Black Indians from New Orleans)」特展影片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3/24
藝術家是否將被AI取代?從林之助紀念館出發的反思
藝術家是否將被AI取代?從林之助紀念館出發的反思
作者:陳又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真正的藝術家,要負起藝術養成的工作,致力於提升社會大眾對藝術的關心和興趣。」 ——林之助   藝術家的工作與創作是否將被AI取代? 去年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生成的繪畫作品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Colorado State Fair)藝術比賽中奪得「數位藝術類別」首獎,提醒人們AI革命時代的來臨。確實,諸如Midjourney之類的AI繪圖服務,已能在短時間內自動生成漂亮的圖片與畫作,有些美感甚至更勝真人作品一籌。 雖然AI生成圖像和膠彩畫這類真人實體作品的創作技巧不一樣,其實不太能夠拿來比較。但早在2016年,微軟和阿姆斯特丹廣告公司(J Walter Thompson)、德爾夫特科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海牙莫端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sis)、林布蘭故居博物館(Museum Het Rembrandthuis)已建立「下一個林布蘭」專案(The Next Rembrandt),運用AI運算和3D列印技術,以油畫材料成功繪製重現林布蘭畫風和筆觸的實體作品,此技術也已部分用於修復林布蘭真跡[註1]。而現今AI軟體功能日益更新,可以預見未來AI軟體亦能結合新的列印技術,產生各種類型的實體作品,且能益發精確地模仿真人創作者的風格。 「下一個林布蘭」專案透過資料整理、運用AI運算和3D列印技術,以油畫材料成功重現林布蘭畫風和筆觸,此技術也已經部分用於修復林布蘭真跡。(截圖自The Next Rembrandt)   若想要思考文章開頭的問題,那不妨讓我們走一趟林之助紀念館。這是一幢位於臺中市柳川西路旁保留日治風格的木屋,承載著臺灣膠彩畫之父培養藝術家新生代與推廣膠彩畫的一甲子歲月。   從東洋畫到膠彩畫,以延續為優先 追溯歷史,六千多年前的中國陶器已有使用「膠彩」技巧,後傳至「大化革新」期間的日本,並進一步改良發展為「大和畫」、「東洋畫」流派,於日治時期推廣至臺灣。二戰後,帶有日式風格的東洋畫遭國民政府排斥,公立學校亦不得教授,一度面臨斷層危機。為延續膠彩技術,林之助教授遂於1977年提出「膠彩畫」一詞取代「東洋畫」,並在當時兼具畫室功能的教師宿舍(後改建為林之助紀念館)裡私下指導學生膠彩畫。 林之助雕像。(陳又真 攝影)   漫步紀念館,感受繪畫和歷史魅力 紀念館有三個常態展、兩間和室展廳,根據展覽官網介紹,大部分的空間格局和家具配置都保留了林之助的設計。走進入口右手邊的常設展廳,精美豐富的膠彩顏料壁櫃迎面而來,十分吸睛,儼然自成一幅膠彩畫風,淺顯易懂的說明牌也讓觀眾能更瞭解膠彩原理。 自成一幅膠彩畫風的膠彩顏料壁櫃。(©林之助紀念館,廖智斌 攝影)   林之助紀念館中陳列眾多代表巨作,如〈彩塘幻影〉和〈孔雀開屏〉。(©林之助紀念館,廖智斌 攝影)   林之助曾說過「每一畫作,應該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每一幅畫都代表著作者自己的面目」。確實,從紀念館展出的複製作品,可以看出他對膠彩藝術的追求與熱情,例如林之助代表巨作〈孔雀開屏〉是祝賀第一屆臺灣膠彩畫展的作品。為此他特別養了孔雀,每天仔細觀察其姿態神韻,再以精緻細膩的寫實手法,成功以膠彩再現孔雀羽毛特有的華麗光澤,也讓更多人認識膠彩畫的魅力與潛力所在。 另一方面,畫作不僅作為創作者的「另一張面目」,更具有別樣的歷史意義。林之助曾描繪早期蓋在柳川之上的老屋,為見證台中都市發展變遷的珍貴紀錄。如今紀念館對面的老榕樹下,設有一個林之助紀念廣場小牌,觀眾可以掃描上面的QR碼,重現林之助1979年的畫作〈臺中公園〉。 早期的柳川陋屋紀錄。(陳又真 攝影) 位於紀念館前的林之助紀念廣場小牌。(陳又真 攝影)   林之助紀念館本身並不大,但可以讓我們好好省思文章開頭的問題。毫無疑問,AI軟體有能力透過演算法再現具林之助風格的作品,甚至可以使用特殊技術,產出或修復他的畫作。但前提需要輸入大量關於林之助的資訊,如同李素超在〈這是最好的事,也是最壞的事:你真的瞭解AI嗎?〉指出:『「下一個林布蘭」始終是對大師的模仿,而並非自主的創作』。 即使AI軟體可以透過演算法「創作指示者想要表達的意念」,但仍只能從現有的資料庫中生成作品,無法更進一步昇華和創新,更何況觸及創作所反映的作者思想、情感與獨特生活經歷,AI軟體更無法代替人類實際行動,如林之助一般堅持創作和教學,以延續臺灣的膠彩畫藝術。 臺灣膠彩畫之父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一位真正的藝術家肩負著藝術養成與歷史文化的傳承工作,是AI軟體還無法取代真人的重要環節。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參見《典藏投資》第117期78頁。
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