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喚醒非亞海洋的文明記憶:柏林「靛藍浪花與其他故事」特展
喚醒非亞海洋的文明記憶:柏林「靛藍浪花與其他故事」特展
作者:吳則澔(聊聊博物館podcast計畫負責人) 近年臺灣策展論述逐漸重視沿海島嶼特性與海洋交錯的關係,如2017年臺北立方計劃空間《自然之外的海洋》、2021年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到2022年鳳甲美術館及本事藝術聯手推出的《海洋與詮釋者》,多檔展覽不約而同探討殖民歷史下的曖昧權力結構。 目前展於柏林Gropius Bau及Savvy Contemporary的「靛藍浪花與其他故事:重新-定位非亞海和散居海外概念」(Indigo Waves and Other Stories: Re-Navigating the Afrasian Sea and Notions of Diaspora)特展(2023.4.6 - 8.13),也以印度洋(又名非亞海)作為共同地平線,透過藝術作品,串起一段段分散歷史與文明的重新記憶[註1]。策展人包含世界文化之家(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新任館長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與Gropius Bau畫廊策展人Natasha Ginwala,雙方在第十四屆卡賽爾文獻展合作後,隨即展開對印度洋的長期研究,並邀請Michelangelo Corsaro及Hajra Haider Karrar共同策劃[註2],試圖在混雜帝國殖民主義和移民文化的幽暗歷史中,展示出一種宏觀的多面向海洋史觀。 展覽資料,右邊為Gropius Bau全彩印刷小摺頁;左方是Savvy Comtemporary單色印刷的小書,包含策展人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Natasha Ginwala、Hajra Haider Karrar編寫的作品與藝術家介紹。(吳則澔 攝影)   從展覽副標題「重新-定位非亞海和散居海外概念」,顯示策展人跳脫殖民者的「發現」視角,避開揭露殖民主義大規模剝削或暴行的強烈指控,或各地擺脫奴隸制的簡化歷史,將海洋視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共同地平線,重新繪製為了愛情、工人、朝聖、征服、家族歷史與海洋交織的記憶拼圖。展中作品不以主題區分,而是宛如島嶼型態般散落在雙展場間,相互共鳴,組成如潮汐拖曳般開放的流動敘事。 歷經帝國殖民主義下的權力壓迫、自然資源的耗竭,非亞海洋民族該如何重新繪製未來航道?Oscar Murillo作品《激增(社會白內障)surge(social cataracts)》挪用莫內晚年視力孱弱時睡蓮畫作的筆觸,重複塗抹在回收的亞麻畫布上,就像平靜的水面下 暗潮洶湧,比喻殖民主義 像一層 看不清的視覺障礙,而非亞大陸水域的文化卻都見證了這片漩渦波浪的創傷。若拋開過往的去殖民建議路徑,人們也許能重新閱讀歷史「事實」、繪製新的地圖?審視殖民歷史並探索混合身份的南非藝術家Thania Peterse,其祖先便是18世紀被荷蘭人帶到南非的印度尼西亞王子Tuan Guru,藝術家利用拼布和刺繡,縫製殖民帝國的消費主義,是如何改變非亞各地的社會與文化。 Oscar Murillo作品《激增(社會白內障)surge (social cataracts)》。(© photo: Luca Girardini, Gropius Bau)   Malala Andrialavidrazana利用紡織圖案、人物及動物和民族志插圖,重新堆疊在權力者繪製的地圖上,創造出一條集體對事實或主權意識的新認知路徑。(caption: PHOTO (c) Marvin Systermans / Courtesy SAVVY Contemporary)   大西洋強勢文化統治下,造成了殖民地與非亞文化知識權力不平等。歷史正史的遺忘、忽視、或以西方角度的改寫,廣泛遍布印度洋的水域文化。出身馬達加斯加、現居巴黎的視覺藝術家Malala Andrialavidrazana,透過歷史檔案資料,從視覺圖像重新建立一種描述歷史和說故事的替代方案。她利用紡織圖案、人物及動物和民族志插圖,重新堆疊在權力者繪製的地圖上,創造出一條集體對事實或主權意識的新認知路徑。出身於模里西斯(Mauritius)的Shiraz Bayjoo,則調查後殖民世界中創作集體身份的複雜歷史和問題,以逃離奴隸社會、形成獨立社區的群眾故事,創作裝置結合公共和個人檔案,如照片和手工藝品的作品。 Shiraz Bayjoo以逃離奴隸社會、形成獨立社區的群眾故事,創作出多件複合媒材的裝置作品。(© photo: Luca Girardini, Gropius Bau) 義大利藝術家Rossella Biscotti作品,以印尼作家Pramoedya Ananta Toer因出版與政府反動書籍被囚禁布魯(Buru)島時,創作的反殖歷史長篇小說The Buru Quartet (1980–1988)作為靈感來源。當時Toer以防死於獄中無法將民主歷史流傳,不斷向囚友進行的口述創作,故事取材於極力抨擊荷蘭殖民統治者、印尼新聞報導之父、印尼國家英雄的傳奇記者Tirto Adhi Soerjo (1880 – 1918)的生平。(© photo: Luca Girardini, Gropius Bau)   展覽中,不乏對性別與移工議題的探討。遍及印度洋沿岸、自願或被迫的國際移動,是否由帝國殖民主義更推波助瀾?擅長跨媒體實踐,結合電影、表演和雕塑的義大利藝術家Rossella Biscotti,藉由蠟染天然樹脂,揭露殖民地甘蔗種植園(plantation)需求大量勞力,導致跨國流動的奴役歷史。多利用油畫描繪非裔身體性慾、性別與精神性再現的Kudzanai-Violet Hwami,則以1727年蘇里南女傭Zwarte Anna(黑安娜)肖像畫搭配文學和聲音藝術家Belinda Zhawi,創作現代跨國幫傭口述故事的聲音裝置,顯示從過去到現代,這些殖民主義幽魂在身體勞動與跨國移動的情況,從未消失。 身為從印度被運往南非種植園的契約勞工後裔,Sancintya Mohini Simpson的水彩系列作品《Jahajin》,以畫筆記錄了被迫遷徙的身體創傷記憶,大塊留白中的微型繪畫彷彿訴說殖民檔案中的空白和沈默。馬來西亞多媒體藝術家Yee I-Lann,透過鳥瞰視角的水上房屋錄像,以及婦女集體編織作品,試圖重新記憶起前殖民記憶的工藝。這些自願或被迫的跨國移民,與散居常民的生活和勞動,都和廣闊的印度洋緊緊相連。 Sancintya Mohini Simpson的水彩系列作品《Jahajin》,描繪從印度被運往異國甘蔗種植園的女性互動場景,在大塊留白中的微型繪畫採用印度古老媒材,記錄了被迫遷徙的身體創傷記憶。(caption: PHOTO (c) Marvin Systermans / Courtesy SAVVY Contemporary) 擅長以多媒體創作的馬來西亞藝術家Yee I-Lann,則透過鳥瞰視角的水上房屋錄像,以及婦女集體編織作品,試圖重新記憶起前殖民記憶的工藝。(caption: PHOTO (c) Marvin Systermans / Courtesy SAVVY Contemporary)   漫步特展中,作品避開教條式的激進表達,以親密記憶和家庭故事切入,散居著旅人後代對家族歷史的再現,以及逃離殖民統治後創造的新群體或社區。綜觀至今禁錮於資本主義中,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下的身體勞動,我們是否能超越國家疆界、找到一條共同地平線,呈現以湛藍海洋聞名的多文化記憶?期待觀眾能透過本展,建立相互連結並理解的交流平台。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靛藍浪花與其他故事:重新-定位非亞海和散居海外概念」特展在2022年於南非Zeitz非洲當代藝術館首展,後移師至柏林擴增規模展出,展出地點包含:由Ndikung在2009年共同創立、專注於非西方藝術或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策展實踐空間Savvy Contemporary,以及位在東、西德邊境的Gropius Bau。 註釋2: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Natasha Ginwala、Michelangelo Corsaro是2017年第十四屆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 14)的總策展人(curator at Large)、策展顧問和策展助理。
2023/05/29
博物館如何實踐永續性?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多元減碳法門
博物館如何實踐永續性?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多元減碳法門
作者:劉曉樺(自由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日常生活中,愈來愈多人自備餐具、勤做資源回收,擁有多元使命的博物館又如何實踐永續性?位於美國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自1894年成立至今,典藏近4,000萬件自然史與人文歷史相關文物,佔地約21座足球場大。近年,博物館已將環境保護概念具體落實在能源、交通、餐飲減碳等方面,快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位於美國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鄰近五大湖之一的密西根湖。(© Field Museum)   綠建築金級認證:博物館的節能減碳行動 菲爾德博物館對節能減碳等環境保護的努力,在2015年獲得全球性綠建築指標之一——美國綠建築LEED的金級認證[註1]。該館在硬體建設上,運用節能燈具、太陽能、購買綠色能源,以及設置全館可恆溫、節能的空調系統,有效達到環保目標;另一方面,該館推動從週邊車站到博物館的自行車道建設,鼓勵員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騎單車通勤,並提供觀眾多種公共交通指南,進而減少交通運輸工具的碳排放量。 館方裝設的太陽能板。(© Field Museum)   「綠色」的景觀與室內環境品質 特別的是,菲爾德博物館在室外景觀與室內環境品質也下足了功夫。2016年起,館方建立永續性的原生植物園、改善原本不透水的人行道,並調整非原生種植物而過度施肥的情況,進而提升該區土壤品質、土壤保水功能與生物多樣性。室內方面,為了減少傳統清潔劑造成的室內空氣汙染,依據LEED認可的綠色清潔計畫(Green Cleaning program),運用特殊的電解技術製造環保清潔溶液,改善化學藥劑殘留與有毒物質暴露情況,此外,改用超纖維清潔用品,不僅大量減少擦拭展櫃時的紙巾使用量,更降低10到20倍的拖地用水量。   還可以如何永續?餐飲減碳,從你我開始 菲爾德博物館的綠色團隊(Green Team)早在1989年便開始推動回收工作,至今著重推廣餐飲減碳。從廚餘堆肥、資源回收和社區菜園等三大面向,可看見其成效。堆肥與回收計畫均持續多年,透過垃圾減量,進而減少垃圾掩埋過程中所產生溫室氣體——甲烷。館方從2009年開始實施咖啡渣堆肥,2013年更與館外永續發展概念相關的機構和餐廳合作,採用當地食材並避免食物浪費,以減少碳足跡、植物油回收製為生物柴油燃料。 各類食物的堆肥計畫也從餐廳延伸實施到員工用餐區。餐具方面,也由一開始的塑料免洗餐具改為可回收為堆肥的餐具,進而改善為可重複使用餐具。在這些計畫實施後的第一年後,即減少了70%送往掩埋場的垃圾量。 另外,該館於2012年設立有機菜園「食寶園(Edible Treasures Garden)」,由館方人員、義工與實習生共同維護,為館內運用堆肥的好地方,在產季可產出大量蔬果,促進博物館與社區互動、推廣社區菜園的綠色概念。 芝加哥當地電視台採訪介紹「食寶園」—YouTube影片   博物館永續,馬不停蹄! 現今,博物館的永續性已從如何長久經營、環境保護教育等議題,發展到如何在建築規劃、展示設計、服務等項目都具備環境友善和減少碳排放目標。在美博物館也透過與館外組織合作,逐步朝向環境、博物館永續前進。臺灣已提倡環保概念多年,相信各類促進博物館永續性的具體行動,也在持續推動中。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美國綠建築LEED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分為合格、銀級、金級、白金級等四級認證。於2022年統計,全球已取得認證的博物館近230間,其中約190間位於北美。臺灣目前有一間取得認證的博物館建築是奇美博物館(2016年銀級認證),而國內非博物館建築已有200多棟建築取得認證,如台北101、陶珠隱園等。
2023/05/29
立體派藝術與時尚的對話!巴黎畢卡索美術館全新典藏展
立體派藝術與時尚的對話!巴黎畢卡索美術館全新典藏展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西班牙藝術家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於1973年4月8日在位於法國穆然(Mougins)的家中去世,距今已有五十年。他留下大量的等身作品,對整個20世紀藝術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適逢畢卡索逝世50週年,巴黎畢卡索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Picasso)推出了全新特展「慶祝畢卡索:新光點下的典藏品」(Picasso Celebration: The Collection in a New Light),邀請英國時尚設計師Paul Smith領銜策劃,將三層樓的美術館整棟「翻新」,試圖從全新的視角讓大眾認識這位立體派大師。 「條紋」展間聚集了畢卡索在1930年代所創作的一系列油畫、素描和版畫,Smith以多彩的條紋壁紋來強調作品中線與線的千絲萬摟。圖為Smith為此展間繪製的設計圖。(© Brigitte Veyne) 特展「慶祝畢卡索:新光點下的典藏品」(Picasso Celebration: The Collection in a New Light)—YouTube影片   畢卡索美術館的館址,恰好就在Smith品牌巴黎總部的轉角處,該處是Smith多年來在巴黎最鍾愛的地方──可謂激發他創造力的所在。Smith從2020年歐洲封城期間開始著手這項計畫,他瀏覽了館內的所有典藏品,從中選出希望注入「新意」的作品。儘管他是一位充滿熱情的藝術收藏家和鑑賞家,但Smith表示自己並非一名畢加索專家。這次受到館方邀請,他決定採取更直觀和個人的層面進行回應,從色彩(如藍色時期)、圖紋(條紋)到物件(非洲藝術收藏)的運用,當然也從歷史的角度(戰爭)切入,每個展間都以不同主題探索畢卡索的創作。 在歷史部分,「想像的旅程」(Imaginary Journeys)展間囊括了畢卡索收藏的非洲與大洋洲藝術,呈現這些來自地球另一端的作品,如何刺激他發展立體派的創作概念。展間同時展示了奈及利亞當代藝術家奧比·奧基博(Obi Okigbo)的三聯作〈記憶中的童年風景〉(Landscapes of My Childhood Remembered),此作審視了祖先的故事和儀式,反思當地比夫拉內戰(Nigerian Civil War)的損失和創傷。展覽中的古今對話呼應其最大宗旨:提供一個全新觀點,反思偉大藝術所延伸、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猖狂。 巴勃羅·畢加索,〈多拉·瑪爾肖像〉,1937 年。巴黎國家畢加索博物館,藝術家捐贈,1979年。   從創作元素來看,「條紋」(Stripes)展間則聚集了畢卡索在1930年代創作的系列作品,從油畫、素描到版畫,畢卡索運用緊密的線條網絡,在線與色之間,創造了一種視覺上的張力,並透過鮮豔色彩呈現歡愉的氛圍。為了策劃此展間,Smith挑選了多幅來自這時期的肖像畫,展牆則擺脫傳統單色,以多彩的條紋壁紋強調線與線千絲萬摟的關聯性,呼應畢卡索當時在立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之間的來回探索。 畢加索一生中總共舉辦了數百檔個展,其中多檔展覽被視為其職涯里程碑。在「慶祝畢卡索:新光點下的典藏品」的最終展間中,不同年份的展覽宣傳海報被貼滿牆面,展示了畢卡索豐富的創作生涯。(© Voyez-Vous Vinciane Lebrun) Smith為展覽最終展間所繪製的展間設計圖。(© Brigitte Veyne)   藝術與時尚的跨界合作在近年並不少見,但卻甚少達到深刻而強烈的激盪,畢卡索博物館的新特展也難免被人看成製造話題的噱頭。然而,從美術館角度,這項計畫所注入的新意與活力正是他們所期待的。以豐富色彩、精細剪裁和出人意料的細節在時尚界聞名的Paul Smith,試圖以非傳統方式看待畢卡索的作品,透過著重視覺經驗,製造一種更平易近人、卻又發人深省的觀展旅程。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5/26
史前館重新開幕!新常設展為友善平權與社會議題努力
史前館重新開幕!新常設展為友善平權與社會議題努力
記者:郭冠廷、葉家妤(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編輯室)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歷經近3年建築再造與常設展更新,於2023年5月19日舉辦「在這裡 臺灣與世界交會」重新開幕儀式。本次改造重點包含全面更新常設展「臺灣史前史廳」與「南島廳」,並新建適合親子共學的「探索館」,顯示史前館作為臺灣歷史與南島文化探索基地的未來願景。 新常設展「臺灣史前史廳」展場利用佈景,模擬史前人類生活方式樣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新常設展「南島廳」展場以「Kita我們」作為開場,融入眾多南島民族創世神話的動畫作品「世界開始的地方」榮獲2023年德國「iF設計獎」。(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開館22年來首次全面更新,從亮點看細節 史前館本次更新積極落實友善平權理念,館內設有多個可觸摸導覽地圖,為多元觀眾提供指引;展櫃也貼有點字語音導覽圖示,讓使用者能實際觸摸、掃描,獲得口述影像文物導覽。新常設展區均配合展示內容,設有3D列印製作的不同文物輔具,現場觀眾多願意親近體驗,藉由實際觸摸更進一步瞭解文物細節。 走入新常設展廳,可以發現多處採用藝術創作、多媒體互動裝置,以跨領域互動回應主題。如臺灣史前史廳以藝術家韓旭東木雕作品《海風》,生動反應南島民族乘風揚帆,尋求新天地的無畏精神;並透過多媒體互動遊戲,讓觀眾體驗史前人類怎麼使用工具,理解史前文物功能。南島廳則藉由達悟族藝術家飛魚‧米斯卡《謊言‧罐頭》,反應蘭嶼族人面對核廢料、環境正義議題的憤怒無奈與不懈抵抗。 作品《海風》生動反應南島民族乘風揚帆,尋求新天地的無畏精神。(葉家妤 攝影)   回應社會,與當代議題對話 新常設展同時呼應當代博物館趨勢,加入社會議題。南島廳便特別探討臺灣、東南亞和大洋洲島嶼需面對的當代挑戰。 阿美族藝術家范志明用鮪魚罐頭打造黑鮪魚《沙西米》,傳達海洋資源耗竭,以及南島族群生活產業受全球資本主義和工業發展影響,劇烈改變的問題;東南亞區域棕櫚油產業導致的霾害與生態失衡,則呈現跨國企業商品造成的大範圍環境傷害,與太平洋垃圾洋流均為全球發展的黑暗面孔。極端氣候和海平面上升的淹沒危機,也不容忽視。藉由展示代表輻射污染的哥吉拉怪獸模型,展覽揭露蘭嶼核廢料儲存和歐美國家於太平洋島嶼的核子試爆,均是主流社會強行加諸南島的苦難,強調對氣候和環境正義的討論和改變,刻不容緩。 作品《沙西米》傳達海洋資源耗竭,以及南島族群生活產業受全球資本主義和工業發展影響,劇烈改變的問題。(郭冠廷 攝影) 哥吉拉怪獸是輻射污染的產物,展覽藉此揭露主流社會強行加諸南島的苦難。(郭冠廷 攝影)   另一方面,展覽透過工地和遠洋漁船佈景,呈現你我便利生活的背後,被多數人忽視的臺灣原住民與南島族群勞動權利議題;「邊界」展區則藉由互動地圖,說明普遍存在於玻里尼西亞群島傳統文化的第三性別,顯示多元性別是自然而長期存在的群體。 而臺灣史前史廳子題「失落的山區舊社」,則傳達保護記憶遺產的重要性。展區以訪問耆老影片,拼湊大型石板屋舊社「屏東縣牡丹鄉高土村」族人遷徙與生活文化的痕跡,受訪者歷史記憶的斷裂與不確定性,正好反映山區舊社歷史資訊急需透過調查、紀錄保存的現象。透過上述貼近社會問題的探討,搭配融入展示內容的藝術作品,希望帶給觀眾反思進而起身改變的力量。 南島廳透過工地和遠洋漁船佈景,呈現被多數人忽視的臺灣原住民與南島族群勞動權利議題。(郭冠廷 攝影) 臺灣史前史廳子題「失落的山區舊社」。(葉家妤 攝影)   探索館:兒童多元學習的全新基地! 探索館共分為兩層,1樓「同理心:移動的故事」展區藉由串連美國、加拿大和臺灣案例,以兒童繪本轉化原住民遷移和同化政策等深度議題,搭配親子導覽、學校師長引導,可促進兒童吸收普世人權價值。2樓則以史前文化為主題,規劃「史前探索遊戲區」,包含:大型彈珠滾檯、迷宮探險、陶器拼圖體驗等主題關卡,提供多感官與手動的學習經驗。而特別設立的平權友善區也呼應館舍更新理念,期待未來能迎接更多元的參與者體驗學習。 史前館於今年6月底前都免費入館,想更瞭解史前與南島文化嗎?歡迎大小朋友一起來參觀! 探索館1樓「同理心:移動的故事」展區以兒童繪本,轉化原住民遷移和同化政策等深度議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探索館2樓以史前文化為主題,規劃「史前探索遊戲區」,提供多感官與手動的學習經驗。(上圖: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下圖:郭冠廷 攝影)
2023/05/23
親近博物館的好日子!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
親近博物館的好日子!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
作者:陳又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你知道博物館也有專屬節日嗎?每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自1977年由國際博物館協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舉辦至今,今(2023)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定為「博物館、永續性與健康福祉」(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關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三項指標:全球性的健康與福祉(Global Health and Well-being)、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和陸域生態(Life on Land)。本文將依據年度主題,介紹臺灣各地博物館相關活動資訊:   把健康福祉放在心上 博物館如何關注大眾的健康福祉?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合作推出「行艸學—好好呼吸的植感提案」,結合生活中的花草植物,設計多感官體驗系列活動,希望讓忙碌的現代人親近自然、好好放鬆;臺北518國際博物館日則串連臺北市小型文化館舍,以「五感體驗工作坊」療癒你我身心;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仲夏夜之愛》多元性別戲劇表演和《大自然中也有LGBT?》主題導覽,積極促進大眾認識性別光譜的多樣性,為多元性別族群的身心健康發聲。 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合作推出「行艸學—好好呼吸的植感提案」,結合生活中的花草植物,設計多感官體驗系列活動,希望讓忙碌的現代人親近自然、好好放鬆。(國立歷史博物館 提供) 國立臺灣文學館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推出「自遊字在」系列活動,圖為宣傳海報。(國立臺灣文學館 提供)   此外,高雄市立美術館邀請新住民講者舉辦「美術館Dàng一Dàng:朗讀‧你的聲音」,聚焦新住民文化平權的重要性;國立臺灣博物館也以「臺博X教育廣播電臺_卷軸皮影戲工作坊」介紹印尼的爪哇偶戲表演藝術,鼓勵大眾學習並尊重多元文化。國立臺灣文學館則推出「追風者」司法廉能桌遊,參與者可透過遊戲,瞭解司法廉政的意義所在。善用多元活動,當代博物館持續向大眾傳達身心健康觀念,並讓參與者暸解不同觀點與價值。   一起為「氣候行動」做出貢獻 面對氣候變遷危機和環境永續議題,博物館藉由與其他機構合作,促使大眾共同行動。國立臺灣文學館「2023故事聯合國:每個國家都來講故事」與多國辦事處聯手,透過繪本說故事,向孩子們分享各國為永續發展的努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親子二手市集合作舉辦「小樹市集in臺南」,觀眾可以在親近臺灣文化歷史同時,享受購買二手物品的樂趣! 而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下簡稱故宮南院)「木作多寶格工作坊」讓觀眾不只親手製作環保實用的收納品,也能深入體驗展品魅力;而國立臺灣美術館推出「與自然對話─永續未來的想像」工作坊,觀眾可以在參展後,透過藝術創作省思生態議題,為地球共同努力。國立臺灣博物館更推出「鯨奇石光跡」、「古生物代言人現場導覽」等多檔活動,觀眾能透過化石與古蹟,省思生物圈與氣候變遷的關係,並藉由「彎腰農夫市集」,參與小農與NGO組織的永續環境理念。 國立臺灣博物館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推出「Let's Go Green 一起綠動」系列活動,圖為宣傳海報。(國立臺灣博物館 提供)   保護「陸域生態」,人人有責 博物館可透過展示、教育和研究等方式,宣傳陸域生態系統永續的急迫性,並提高「喪失生物多樣性之嚴重性」的警覺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便與國立臺灣美術館聯手,推出「藝遊蔚徑。博覽群芳-科博館X國美館城市走讀」,經由實地導覽,促使觀眾認識連接兩館之間的臺中綠園道。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也藉由「歷史公園導覽」,結合歷史人文故事與水域綠地生態,提供觀眾豐富的踏查體驗。國立臺灣博物館則以「腦丁代言人—尋找樟小弟」與「田園藝術家—小瓢」活動,讓大眾認識植物與昆蟲在生態裡的重要角色。 走讀之外,還能怎麼貼近大自然呢?高雄市立美術館藉由「來去踅美術館-聽故事,看展覽:種子下土後……」新住民親子體驗活動,期待讓兒童認識種子的成長過程;國立歷史博物館結合植物園與植物繪畫藏品,以「花現自己」與「花植going on?與植物藝起玩X剪植好療癒」活動讓觀眾體驗植物之美;故宮南部則透過「精奧入微靈巧深敏-歷代花鳥畫賞析」講座,分析歷代自然主題畫的風格,讓我們一起從典藏品出發,走向與自然永續共存的未來。 國立臺灣美術館「Keep Gong:藝術永續」城市走讀活動,將帶領參加者認識典藏品中的植物與鳥類。(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不只好玩,還有眾多好康! 許多博物館在5月18日當天能免費參觀,參與期間也有許多好康活動,更多資訊可見博物館官方網站,或關注文化部博物之島「518國際博物館日」網站彙整。期許你我透過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貼近社會議題之餘,重視並共創美好未來生活。   2023年國內博物館518活動資訊表(雲端連結) *活動資訊請以博物館官方網站公告為主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5/18
閒步昔日時光—新芳春茶行「日日大稻埕:大稻埕歷史照片特展」
閒步昔日時光—新芳春茶行「日日大稻埕:大稻埕歷史照片特展」
作者:戴秉儒(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臺北民生西路上佇立著一幢歷史悠久的建築,黃色面磚與檜木門扉相互映照,門上題有「芳尋顧渚」、「春採蒙山」二句聯對,它是新芳春茶行,臺北市少數保存狀況良好的住商混合洋樓[註1],自1934年落成後,見證長達70年臺灣茶葉發展史的興衰。 新芳春茶行採閩南式三進建築形式,結合住商兩種不同機能,現今轉為博物館營運使用,目前正展出《日日大稻埕:大稻埕歷史照片特展》(2023/4/12-8/31),展覽與《彩繪李火增》及《看見李火增》系列書籍作家王佐榮合作,以日治時期著名攝影師李火增[註2]攝影,與後期經考證歷史色彩所完成的數位上色彩繪照片為定錨點,重返1935至1945年間大稻埕的繁榮景象。 《日日大稻埕:大稻埕歷史照片特展》於今年四月正式開展,以攝影家李火增所拍攝,與後期彩繪上色照片為特展主軸,呈現1935至1945年間大稻埕的風貌。(戴秉儒 攝影)   時代復返:李火增鏡頭中的社會百態 本次特展分為「踅街(se̍h-ke)」、「厝邊日常」和「摩登浪潮」三個部分,除了呈現當時大稻埕地區富裕人家參與文化活動的景況,更多將視野轉向一般市井小民的生活態樣。 在「踅街」展區中,策展團隊建成圓環蓄水池,並以釣魚線懸吊方式[註3]展示攝影作品,創造環繞式的參觀路線。(新芳春茶行策展團隊 提供) 「踅街」展區呈現李火增在街頭捕捉的影像,藉由遠近景的交錯展示方式,讓觀者在觀看作品時,視覺處於不斷移轉的狀態。(新芳春茶行策展團隊 提供)   第一展區「踅街」入口,一座由S磚與TR磚組成的圓環蓄水池映入眼簾,邀請觀眾閒步穿梭在照片之間,創造猶如「踅街」的移動經驗。展區也藉由遠景(大稻埕周圍環境與街景概況),與近景(以攤販為拍攝主體,呈現職人鮮明且立體之樣貌)的交錯,讓觀眾的視覺體驗處於時而移轉、時而暫留的狀態。 此次特展之「厝邊日常」展區規劃於二樓二進位置,與原先王家生活常設展共同展出。(新芳春茶行策展團隊 提供)   「厝邊日常」展區則以五幅黑白原件、五幅彩繪上色照片為主軸,呈現李火增對於當時大稻埕周圍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捕捉。透過李火增的鏡頭,可以管窺戰時日本政府對臺灣人民的影響。例如:皇民化運動下,街頭出現縫製「千人針」的場景和奉公會宣導活動等。除此之外,也展出相對輕鬆的日常切片,如孩童嬉戲、新人迎娶、慶典佳節等照片。藉由便攜的35釐米相機,李火增善於捕捉瞬時性的當下,展現其細膩與觀察入微的一面。 策展團隊特別於「摩登浪潮」展區右側規劃彩繪新芳春彩繪區,邀請觀者繪製出心目中新芳春茶行的樣貌。(新芳春茶行策展團隊 提供)   最後「摩登浪潮」展區,旋即將視角轉向富裕人家的文化活動,舉凡酒館裡的杯酒言歡、「珈琲店」女給[註4]的工作特寫、攝影愛好者進行的「出張寫真」(即現今的外拍文化)皆是李火增攝獵的主題。他善用鏡頭的光學特性(視覺壓縮、變形與景深效果),除了更貼近被攝者外,也在照片中塑造一種劇場般的氛圍。   歷史照片中的潛影與顯影 李火增善於捕捉1930至1940年代市井小民及士紳階級的日常風景,對臺灣攝影史及臺北城區的歷史構築,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照片呈現的街道巷弄、建築與人物互動,彷彿在展場內繫上一條條隱形的線,不斷召喚觀眾進行一趟穿越歷史的復返之旅。 李火增《食堂過客/往来の人々》。(王佐榮 授權提供) 李火增《新舊對照》。(王佐榮 授權提供)   然而,筆者觀看展場照片時,除了觀察日治時期西化思潮的引入,也發掘權力與規訓所刻下的痕跡。如《新舊對照》照片內,日本當局透過生活新舊劃分的標語文宣,隱性地對臺灣人民進行風俗教化,以摒除舊慣、崇尚文明與進步為目標。這些「殖民現代性」的細節,如同底片拍攝完、尚未沖洗前感光乳劑上的「潛影」,需經過觀者不斷進行顯影,使銀粒子堆砌成清晰可見的影像,讓歷史照片中每一個細節得以被照亮。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新芳春茶行一、二樓為茶葉外銷與產製空間(包含撿茶、風選、焙籠與儲藏等),三樓為王家日常生活起居空間,於2005年經臺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2009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11年,由興富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長達四年的古蹟修復工程,最終在2015年修復完成,並於隔年正式對外開放。 註釋2:李火增(1912-1975),出生於臺北市繁榮的建成町(現今天水路一帶),父親李金恭經營中藥行與藥材買賣事業有成,家事相當顯赫。然李火增並未繼續中藥行事業,而是醉心於攝影,時常帶著萊卡相機走訪大街小巷,捕捉日治時期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是臺灣攝影史和臺北城區的歷史建構中十分重要的瑰寶。 註釋3:新芳春茶行受文資相關法令規範,無法採以釘牆方式展示作品,因此策展團隊在二樓特展空間上方木圓桁間添加訂製的木板,並以釣魚線懸掛方式展示。 註釋 4:日治時期的珈琲店(カフェー),不僅提供咖啡,也提供各式洋酒及下酒菜,而店內陪伴顧客的女性服務生稱之為「女給」。在珈琲店消費的顧客非僅只是滿足口腹之慾,大多是沉浸在女給為核心所塑造的曖昧氛圍裡。  
2023/05/12
尋回熒熒流星: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日治時期新劇運動」特展
尋回熒熒流星: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日治時期新劇運動」特展
作者:葉家妤(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執行編輯)、林琮穎(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計畫助理) 「與劇本內容不符,注意!中止!」戲演到一半,演員卻被警察強行帶走檢束,臺下眾聲喧嘩,只留下舞臺「文化向上,破除迷信」四個字……這是日治時期「新劇」的上演場景,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流星般的10年:臺灣新劇浪潮 新劇亦稱文化劇,相對歌仔戲等傳統戲劇(舊劇),於日治時期(約1921年)由留學生從日本、中國引介回臺,依照劇團性質不同,除了單純發揚表演藝術外,也有著推廣新文化、政治宣傳、公益募款等使命。然而新劇活躍時期僅限於1920年代,宛如流星劃過夜空,絢爛而短暫。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新時代大登臺:日治時期新劇運動浪潮」特展(2023/8/13止),透過新劇劇場揭開序幕,整體展示採用多樣手法,試圖吸引觀眾認識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展覽開頭為模擬新劇劇場之動畫劇場與情境展示。(葉家妤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從鱸鰻頭的拘留室到博物館: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光榮翻身   直觀互動設計,拼湊新劇歷史片段 「日治時期新劇運動浪潮」特展共分4大單元[註1],描述新劇發展流變、與舊劇的衝突,以及新劇的演出場域、劇團與劇本內容。走入展場,舞臺上播放的新劇《黃金塔》迎面而來,反抗社會階級、資本主義的劇碼,鼓動臺下觀眾抗議社會不公,卻也遭到臨監警察強迫終止演出。第一展間透過動畫劇場與現場情境展示,使不熟悉新劇的觀眾快速進入情境,認識新劇在臺歷史。 當新劇遇上舊劇,誰的「吸粉力」較強?第二展間闡述作為劇團演出匯聚地的大稻埕,以及新/舊劇間的衝突。新劇雖以啟蒙大眾、推翻舊文化為目的,然而娛樂性終究敵不過歌仔戲等舊劇。此區特別設計「吸粉力裝置」,觀眾可移動代表新劇的磁力握柄,嘗試吸引木箱內代表看戲觀眾的鋼珠,然而傾斜的木箱,使大部分鋼珠仍會回流至箱子底部的舊劇舞臺,以簡易手動裝置讓觀眾感受新劇難以親近庶民的無力感。 「大稻埕的新舊文化衝突」單元的吸粉力裝置。(葉家妤 攝影)   第三展間則介紹當時的新劇劇團與著名劇本,重頭戲為邀請知名演員陳竹昇分飾多角,以閩南語為觀眾帶來5部劇本讀劇演出。聆聽讀劇的話筒下方,也節錄劇本內容,觀眾可自行選擇貼近新劇劇本文學的方式。 展場呈現各類型的劇本,提供觀眾聆聽讀劇或閱讀內容。(葉家妤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認識各劇團與劇本後,你覺得自己適合進入哪個劇團呢?第四展間設計為大地遊戲,以劇團成員信念形成的多樣派別為主題,觀眾將化身完成基礎教育的少年,面對新文化運動浪潮,步步選擇自己的人生,最終找到與自身理念相似的劇團。   接近尾聲的大地遊戲,觀眾可跟隨二選一的答案移動,最終能瞭解自身理念與適合的劇團,包括:公益救濟派、社區營造派、藝術先鋒派、政治宣傳派等劇團。(葉家妤 攝影)   展覽最後引導觀眾走進厚生演劇會1943年演出《閹雞》[註2]的重要場景,該劇為了振興遭打壓的新劇文化,奮力一鳴。然而仍因皇民化運動,劇中台語歌曲被迫改為愛國歌曲,劇團也在政府抵制、無法獲得庶民喜愛的打擊中劃下句點。 《閹雞》新劇造景,同時播放由台南人劇團重演的現代版本。(葉家妤 攝影)   從「看戲」到「登臺」,體現新劇青年理念 綜觀「日治時期新劇運動浪潮」特展,觀眾起初如同舞臺下欣賞新劇的市井小民,伴隨參觀逐步瞭解新劇文化後,最終找尋自己適合的劇團,並進入《閹雞》場景,宛如成為登臺演員,經由角色轉換,體驗一趟在臺新劇文化。當前博物館展覽多以科技互動吸引觀眾,然而,本展搭配低科技的手動、聆聽、大地遊戲等裝置,或更能促進觀眾學習經驗,並聚焦展覽內涵。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依展場配置及展覽手冊,展覽可細分為13個子題,依序為:臺灣新劇的興起與發展、受日本與中國影響而興起的臺灣新劇、當新劇遇到舊劇、臺灣新文化運動的「別動隊」-新劇運動、新浪潮來襲@大稻埕、大稻埕-臺北新劇的起源地、大稻埕的新舊文化衝突、新劇的團體與劇本、劇本創作、劇團是相同信念者之集合、穿越!我的新劇人生、尾聲、結語。 註釋2:《閹雞》以女性角度書寫劇本,全劇圍繞在一間商標為閹雞的中藥行,展開一段興衰故事,本劇在皇民化運動中不畏政府,由合唱隊在幕間吟誦〈丟丟銅〉等臺灣民謠做為串場,被視為突破重圍、最後演出的新劇,期待當時臺灣人民能在殖民體制下喚醒自我的文化認同。其精神性在新文化運動潮流裡不言而喻。
2023/05/08
社會設計,百年之道!荷蘭建築與設計博物館特展
社會設計,百年之道!荷蘭建築與設計博物館特展
作者:吳昀慶(阿姆斯特丹研究院都市分析、設計及工程學程研究生) 鹿特丹的建築與設計博物館(Het Nieuwe Instituut),可謂荷蘭建築設計軟實力的基地。 位在鹿特丹博物館公園(Museumpark),該博物館毗鄰以「開放式典藏庫」知名的范伯寧恩典藏庫(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蒐藏了19世紀以來荷蘭建築及工業設計等領域的檔案及藏品,是建築及都市規劃檔案的重要儲放空間和研究機構,並長年向公眾推出展覽。現正展出「設計中的社會:荷蘭百年獨特生活之道(Designing the Social: 100 years of idiosyncratic living in the Netherlands)」特展(至2024年7月),探討荷蘭社會性設計的百年發展。 位於建築與設計博物館內,由Sabine Marcelis設計的研究中心。(© Het Nieuwe Instituut, Photo Johannes Schwartz) 「設計中的社會:荷蘭百年獨特生活之道(Designing the social: 100 years of idiosyncratic living in the Netherlands)」展覽空間。(吳昀慶 攝影)   荷式設計,與社會議題息息相關 「設計中的社會」特展主張,設計不僅僅是追求美學的行為,它更積極與社會進行互動、產生關係。展覽論述認為早在「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概念出現以前,荷蘭設計早已與社會脈動息息相關。本次特展有9個子展間,內容包含最小居住單元、女性主義、佔屋運動等廣泛主題,都強調社會與設計之間密不可分、千絲萬縷的連結。百年來,「荷式設計」透過與積極社會互動,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行動者。 走入「最小居住單元(The Minimum Dwelling)」展間,觀眾可以看到1920年代以來,荷蘭建築師如何藉由縝密歸納、再現常民生活的模式,精心佈局建築及室內設計,期望提供一個在物質上最簡約、卻保障生活品質的居住環境。這是為了回應1920至1930年代,瀰漫於荷蘭社會的不平等、貧困及都市住房短缺問題。「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中,設計出人人可負擔的現代住宅?」,為改革社會問題,促使設計師們探尋新式建材與建築技術,並嘗試標準化的建築流程[註1]。呼應當時理念,本展間精巧設計了一個收納櫃,其中裝滿當年的文件、照片及手稿,並輔以紀錄片,介紹最節約設計的挑戰及發展故事。   「最小居住單元設計」展間,建築師為改善勞工的居住品質,模擬勞動階級家庭的24小時生活作息表,搭配室內空間、家具的統一設計,嘗試摸索出最為節約、但具有生活品質的「最小居住單元」。(吳昀慶 攝影)   「女性主義設計策略(Feminist Design Strategies)」展間佈置,則充滿了行動主義的張力,將大量的行動標語、歷史文獻與影像毫不保留呈現於觀眾眼前。荷蘭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註2](1968~1989)使社會中的性別少數,認知到個人與政治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許多建築及空間規劃的女性從業人員,開始反思荷蘭現代建築的設計精神,雖固有深厚的社會平等理念,卻仍囿於傳統的性別分工框架。例如,住宅設計著重於提升家務勞動者的效率,方便「家庭主婦」擁有更多育兒及佈置家庭空間的時間。 【博物之島新訊】追求平等,不遺餘力!芬蘭設計博物館特展「為每個人設計」   在此浪潮下,台夫特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的女性研究小組、女性住宅建造基金會(Stichting Vrouwen Bouwen Wonen, 英譯:Women Building Housing)等專業性及民間組織應運而生,透過結盟及持續對話,喚起人們對更平等、安全的建築及都市空間營造之關注,進而影響政策制定。建築教育的性別比例因此有所反轉,促使更多非男性專業者進入建築設計產業當中。「女性主義設計策略」展間佈置充滿行動主義的張力。(吳昀慶 攝影) 建築師Zaha Hadid(前排左二), Beth Gali(前排左四), Laura Thermes(前排左五),講師Susanne Komossa(前排左三),女性研究者Anna Vos(前排右一)在課程設計會議當中,1987年。台夫特理工學院收藏。(吳昀慶 攝影)   此外,展覽中也不乏LGBTQI+議題的回顧。從阿姆斯特丹同志紀念碑(Homomonument Amsterdam)的位址設計圖,可發現其三角形的意象,這源於納粹德國時期對同性戀者的迫害,當時同志被要求戴上粉紅色三角形標籤進行標示,並被送入集中營。設計者參與了重新定義(reclaming)三角形的行動,如今粉紅色三角形已成為LGBTQI+族群自我識別的標誌。 【博物之島專文】我們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上): 台北當代藝術館特展「作為酷兒」以同志史為發聲主體 【博物之島專文】我們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下):柏林同志博物館特展「酷兒之家」爭取彩虹遍地的未來 同志紀念碑(Homomonument)平面計劃圖。荷蘭建築與設計研究所收藏。設計師Karin Daan選擇讓三角形各別指向別具意義的位置:水壩廣場上紀念二戰的國家紀念碑、安妮之家,以及阿姆斯特丹最古老的LGBTQI+中心COC。(吳昀慶 攝影)   以設計轉化議題!建築設計需要社會長期培養及支持 荷蘭作為建築設計輸出大國之一,對多元歷史與議題的討論,加上蒐藏、研究、再利用及展示建築及空間規劃文件,成為其積累設計能量的重要養分。除了在國內策劃相關建築展覽,荷蘭外交單位也積極協助宣傳建築文化,顯示荷蘭推廣國家建築設計的宏願。綜上所述,今日荷式設計的成功,並非單靠橫空出世的大師級人物,而是一點一滴社會變革之下的成果。建築設計不僅是塑造良好生活空間或美學風格,更能體現一個社會看待生活的樣貌及哲學。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5/05
A therapeutic trip for elders: “Museum on Prescription” Practical guide by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A therapeutic trip for elders: “Museum on Prescription” Practical guide by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Author: Pei-Ting, Cheng (Postgraduate, Arts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Policy, NTUA) Translator: Chi-Yiu Billy, Cheung (Postgraduate,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eum Studies, TNUA) *Photographs in this article is authorized by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Social Prescribing, which is prevalent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s a medical prescription that combines music, art and other cultural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mental health, it offers comprehensive caring services and supports through the cluster of the medical institution and local community. As a part of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museums are capable for therapy with its abundant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relaxing atmosphere. Hence, the concept of “Museum on Prescription” was brought into application. Museum on Prescription are now used at the prevention and early-staged treatment of Dementia. With a customized prescription, the elderly and their caretaker will be able to visit museums or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at a lower cost, or even for free. Museum on Prescription benefits in delaying cognitive declination and vitalizing the memories of the elderly, while relieving the pressure of their caretakers.   Application: “Museum on Prescription” in the NTM As a response to the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global trend, Taiwan has been developing its own Museum on Prescription in the recent years. National Taiwan Museum (NTM) signed a MOU with Taipei City Hospital in 2019, carrying out the Museum on Prescription service to the elderly with Dementia. NTM hopes to stimulate the senses of the elderly for a therapeutic purpose,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exhibits. A visit to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 “Discovering Taiwan”of NTM, vitalizing the sense of elderly through interactive tour. “Market Tours: The Biology of Food” was an education program for elderly with Dementia, inviting the elderly with their caretakers to visit a market-themed exhibition.   As the pioneer in developing Museum on Prescription in Taiwan, NTM had organized two educational events on Dementia: “Market Tours: The Biology of Food” and “A relaxing trip: heartwarming sock dolls”. “Market Tours: The Biology of Food” constructed a traditional market in our collective memory with theatrical setup, inviting elderly with Dementia and their caretaker to explore through interactive games. “A relaxing trip: heartwarming sock dolls” was a series of activities, including a visit to the NTM permanent exhibition “Discovering Taiwan” and art workshop, vitalizing the senses of the elderly through the interesting tour and the handmade dolls workshop. Apart from the one-off activities, NTM will also launch a ten-week education program for elderly, in order to offer caring service and therapy through the long-term activities. As for the volunteers, who is the frontliner of a museum, trainings on enhancing Dementia related knowledge and communicating skills were designed and provided by the NTM. There are over 70 volunteers and docent taking shift in the NTM, offering their services to the elderly and their caretakers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museum experience.   Joining hands: experience inheritance of the practical guid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Museum on Prescription with the Taipei City Hospital, NTM shared the information they collected and their experience with the public in the “Museum Prescription: A Practical Guide”. Six Principles on organizing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elderly were conducted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scholars, museum officers, elderly with Dementia and the caretakers. The followings are the steps that the guide suggested: Decide who will be participating and what is the core value of the program Set up a suitable theme and select the artifacts accordingly Adjust the method of execution of the program according to the participants Role-setting and training Carry out the program Summative Evaluation   Despite th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were conducted, NTM emphasize that multiple patterns should be considered on designing and practice. Inventory and precise target should be made before planning a program, in order to design a suitable Museum on Prescript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ty of the museum. As our society is aging, elderly issues are crucial topic which museums have to face. NTM integrated the context of Museum on Prescription in exoteric language with the retrospective of their experience on carrying out the program. Principles for designing, theme-setting and exhibition were summarized, laying groundwork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useum on Prescription on the elderly with Dementia in Taiwan.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despite the Museum on Prescription are commonly used on the caring services and supports for the elderly with Dementia, it can also be used in aiding the therapy on chronic disease and mental illness, as therapeu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seums.
2023/05/03
博物館是你的身心OK繃!一起走入健康高齡未來
博物館是你的身心OK繃!一起走入健康高齡未來
作者:廖俊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碩士生) 近年來,「關心您的健康」不再是醫療院所的專用標語,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將「全球的健康與福祉(Global Health and Wellbeing)」列為核心主題之一,顯示博物館致力於成為療癒身心的好選擇。以下從國內外展覽案例出發,看見博物館在身心健康與高齡議題中發揮的影響力及可能性。   生命終始,自有時:臺南市美術館《時間眾像》 臺南市美術館當期特展《時間眾像: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2023/2/18-2023/5/28)以「高齡議題」為策展主軸,延續館方近年對高齡者和失智症患者的關注[註1],透過三個子題「名為回春的河」、「在時間裡交會」、「誰的時間?」,邀請觀眾反思生命經驗與生死議題。 走入「名為回春的河」展間,可見一系列由高齡障礙者創作的繪畫作品,不僅落實文化平權,也讓觀眾透過藝術家的細膩觀察與奔放筆觸,重新理解世界,體會生命在不同階段與狀態的獨特美學;「誰的時間?」展間,黃俞綾《Aging》攝影作品則以微觀尺度拍攝枯萎凋零的花,提醒觀眾老年作為一個生命階段「也有其美麗之處」,打破大眾對年老的負面觀感。 藤野公一擅長以樸素、單一的色彩填滿畫紙,透過簡單的形狀和色彩描繪日常物,作品活潑生動、流露童趣。(藤野公一,〈達摩〉,2001,紙、墨汁、水彩,91 × 119公分。廖俊凱 攝影) 黃俞綾《Aging》攝影系列直觀拍攝凋萎花卉,促使觀眾反思每個生命階段的獨特之美。(黃俞綾,《Aging》,2012,攝影組12件、藝術微噴、水晶裱褙。廖俊凱 攝影)   設計你我的老年生活!倫敦設計博物館特展 你希望獨立、快樂地面對老年生活嗎?倫敦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和老年設計院(the Design Age Institute)共同策劃《設計我們的未來(Designing for Out Future Selves)》特展,共提出十個設計方案,包含長輩照護監控系統(Intellage)、按摩器(Tides)、大衣(Coaroon Coat)等,均根據老年和特殊需求長者進行發想,期望透過設計,協力應對高齡社會衝擊。 具有簡練外觀的「Hamlyn Walker」助步器,以滿足所有年齡層需要為訴求,提高日常泛用性之餘也減少資源浪費,可說是兼具美觀和實用性的案例之一;「Home Office workspace」則因應疫情與高齡化對工作型態的影響,提出室內設計模型,設計者試圖建構一個專為居家辦公的空間,其內能滿足日常辦公所需的一切機能,也更為高齡族群著想,幫助觀眾想像未來的世界。 老年設計院(the Design Age Institute)與漢姆林設計院(Helen Hamlyn Centre for Design)合作舉辦助步器設計比賽,由工業設計師麥克.斯特蘭茨(Michael Strantz)設計的「Hamlyn Walker」贏得比賽。輕巧的設計結合滑板車、平衡板的概念,大大提升便利性,使長者更便於攜帶與收納。(Hamlyn Walker, Michael Strantz) 由Paul Jones, Chris Brown和Adam Cosheril共同創作,結合建築師、數位設計師、家具設計師三個領域的專業,針對近年居家辦公比例上升,重新思考「居家」與「工作」場域該如何有效結合,同時也重視高齡使用者的權益。(Home Office workspace by Paul Jones, Chris Brown and Adam Cosheril. Exhibition photography by Andy Stagg @studiostagg)   邁向健康高齡,你的心靈也很重要 心理疾病被污名化、避而不談的現象,長期存在社會之中。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 of Minnesota)特別策劃《心理健康:心靈很重要(Mental Health: Mind Matters)》移動式展覽(traveling exhibition),由館方提供展覽設計、技術協助、維護與佈撤展等服務,藉由租借模式與不同機構協作、擴大展覽的受眾與影響力。   《心理健康:心靈很重要》展覽入口,以及說明腦部和心理疾病關聯性的互動式體驗。(© Science Museum of Minnesota)   特展共有四個主題,開門見山即打破社會對心理疾病的偏見與誤解;接著透過呈現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和互動式遊戲,使觀眾體驗心理疾病的治療流程,在翻轉身分的過程中建立同理心,從心理疾病患者的視角看世界;第三主題則強調「情感表達」,引導觀眾經由肢體語言、藝術創作、寫作等方式抒發情感,促進心理健康;最後展覽特別說明「求助的重要性」,提供觀眾可尋求心理協助的管道,也教育觀眾如何當一個良善的幫助者,有效應對他人求助。 特展藉由回顧過去心理疾病的治療環境,使觀眾翻轉身分、建立同理心。(© Science Museum of Minnesota)   從上述案例,顯示如今博物館不僅成為一個療癒場所,更肩負去污名化、常識宣導的責任,對大眾與地方社群發出關懷,成為你我身心的OK繃!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臺南市美術館自2019年起,與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簽署合作備忘錄,以辦理推廣活動及共享學術資源等方式,期盼能對高年長者與失智症患者帶來良好效益。
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