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科技為展覽帶來的可能性!「海上佛教地圖集特展」以新媒體飽覽佛教之美
科技為展覽帶來的可能性!「海上佛教地圖集特展」以新媒體飽覽佛教之美
作者:黃漢鋒(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科技能為展覽帶來什麼可能性?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推出《海上佛教地圖集特展》,該展源自台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以新媒體技術探索海上絲綢之路如何促進佛教傳播與文化交流。策展團隊的考察工作歷經數年,足跡遍及七個國家,應用多種科技器材與技法呈現展覽,如十億畫素球形全景攝影、傳統底片及數位立體360度全景圖、3D模型攝影測量法、球形全景360度錄影拍攝法,以及環繞聲錄音技術等。 新媒體技術絕對是展覽的重點之一,早在1980年代,策展人之一的邵志飛教授已開始研究互動和沉浸式體驗,具有豐富的新媒體應用經驗,如1989年的「The Legible City」及1991年的「The Virtual Museum」,藉由開發不同的互動裝置,令社會文化活靈活現。 在本次展覽中,策展團隊透過iDome半球形投影技術,以1:1真實比例、360度球面圖像,呈現歷史悠久的佛教石窟。另外也展示印度、中國、泰國及台灣等地的佛教儀式和慶典,例如送灶神法會、春節上燈法會等,讓觀眾猶如親身體驗多個佛教儀式。 iDome半球形投影技術(黃漢鋒 攝影)   展覽的另一看點為環形劇場,將一系列360度全景影片,投影於直徑5公尺的圓形屏幕內。每段影片都是一段海路旅程,從印度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泰國、爪哇和中國。觀眾還可操作投影機,觀看感興趣的影像,參觀古代海路沿途的多座佛寺建築群。影片更配上7.1球形環繞聲,反映各地佛教民族音樂特色。此外,展覽亦設有全景圖像線性導軌,觀眾只需左右移動裝置,即可沿路線圖遊覽90座佛教名寺古剎的圖像。 環形劇場展示(黃漢鋒 攝影) 全景圖像線性導軌(黃漢鋒 攝影)   除了應用上述技術帶領觀眾遊覽各地佛教遺址,展覽也以科技展示佛像的藝術風格與工藝細節。策展團隊在田野調查期間,以攝影測量法掃描佛教雕塑,其後在一系列垂直LEC/LED屏幕展示高解析度且緩慢旋轉的佛像模型,當中包括「印度阿育王雄獅石柱」等重要文物。這些佛教文物十分珍貴,絕大多數不能運到外地展出。幸運的是,透過高解析掃描技術,觀眾得以在香港近距離欣賞這些珍寶。 實體文物與虛擬文物展示(黃漢鋒 攝影)   疫情期間,我們難以到國外旅遊,慶幸《海上佛教地圖集特展》為我們提供一個環遊東南亞佛教遺產的契機,同時觀賞新媒體藝術及香港各地借來的實體文物,了解佛教如何由印度傳至東南亞、中國與日本等地,與各地風俗民情結合、發展出多元璀璨的文化樣貌。
2021/12/17
當代藝術如何回應困難歷史?柏林舊國家畫廊展出集中營系列創作
當代藝術如何回應困難歷史?柏林舊國家畫廊展出集中營系列創作
作者:王乃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班) 1876年成立的柏林舊國家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以展出十九世紀繪畫為主,今年則特別展出當代藝術特展《畫作的反思—葛哈・里希特比克瑙系列創作》。藝術家葛哈・里希特(Gerhard Richter)選擇四張於奧斯威辛—比克瑙(Auschwitz-Birkenau)集中營秘密拍攝的照片為創作基底,以抽象畫面呈現此沉重議題。納粹時期的大屠殺一直是二戰後被討論與反思的議題,此悲痛的歷史事件如何又能否以藝術形式表現,成為德國藝術界的辯論焦點。 葛哈・里希特(2014)〈比克瑙系列〉,油彩、畫布。(© Gerhard Richter Kunststiftung)   里希特拒絕以藝術美化歷史暴行,卻巧妙地以其特有的創作手法與佈展方式延展德國社會對這段歷史的反思。這四張集中營照片由一位囚禁者偷偷拍攝,記錄下進入毒氣室前,在樹叢中脫去衣服的婦女;以及進入毒氣室後,被謀殺的屍體。里希特使用一貫的繁複創作技巧,將攝影圖像印製於260 x 200公分的畫布上,先刷上顏料,再塗抹、擦洗或用刮板刮除,經過數次的渲染與疊加,製造出分層且破裂的表面,讓原畫面的恐懼與黑暗從若隱若現到難以辨識。透過朦朧的抽象畫面營造出憂鬱、沉思的情緒,在展示和不展示之間開闢了一個新興空間,一個讓藝術、美學與社會反思並存的區域。 此次特展除了展出四幅作品,還有原版四張照片的印刷品,以及一大片霧面灰玻璃鏡。玻璃鏡為里希特早期的創作,本次特將鏡面放置於作品對面、反射四幅作品,讓觀眾在觀賞作品的同時,也看見自己的樣貌,以進一步反思大屠殺歷史事件與自身的關聯。普魯士文化基金會(SPK)主席赫爾曼・帕辛格(Hermann Parzinger)評論道:「若少了德國歷史脈絡,里希特的作品是無法被理解的。他的作品提供了我們一條路徑來了解這動盪的二十世紀。」 比克瑙系列與原照片印刷品共同展出,以大片霧面灰玻璃鏡反射作品,也提醒觀眾反思大屠殺歷史與自身的關聯。(©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Nationalgalerie) 本次比克瑙系列特展為柏林國立博物館(Nationalgalerie of the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與里希特基金會(Gerhard Richter Kunststiftung)長期合作的開端。預計從2023年起,比克瑙系列和里希特的其他作品將收藏於柏林文化廣場(Kulturforum)的二十世紀大型展示空間中。
2021/12/13
監禁、邊緣、到返回日常-柏林魯梅爾斯堡露天博物館的負面遺產轉生術
監禁、邊緣、到返回日常-柏林魯梅爾斯堡露天博物館的負面遺產轉生術
作者/攝影:吳翊威(德國布蘭登堡工業大學襲產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魯梅爾斯堡紀念場所(Gedenkort Rummelsburg)位於柏林東邊的水岸市郊,擁有橫跨不同政權的百年監禁歷史,留給兩德統一後的人們一段不堪、或說是不義的暗黑歷史。1995年,在柏林都市擴張與住宅需求的壓力下,此處成為都市再發展的重點地區,開啟魯梅爾斯堡負面遺產的轉型之路。   背負暗黑過往的監禁場域 1879年10月,柏林市政府在此設置當時德國最大的現代化濟貧院(Arbeithaus),以類似軍營的空間設計,收容(更像是監禁)超過1600位妓女或無家可歸的「矯正對象(Korrigenden)」,迫使其投入汙水處理廠的勞動工作,過著所謂有秩序的正常生活。第三帝國時期,納粹延續使用此設施,並頒布法令定義「反社會人士(Asoziale)」,納入精神病患、同性戀等群體,導致營區人口暴增。數十名猶太囚犯更從此地被運到他處「安樂死」。二戰後,此處則被東德政權用作東柏林的中央男子監獄,監禁反社會人士、政治犯與反共產主義思想者。   負面遺產的改造與重生 兩德統一後,此地荒廢數年,直到1995年,隨著魯梅爾斯堡都市再發展計畫動工,才開始一連串的保存再利用改造工程,包括拆除圍牆,讓營區直接連結水岸帶狀開放空間,保存檢查哨站及圍牆遺跡,並在入口處設立三座與原本監獄圍牆同樣五公尺高,象徵帝國、納粹、東德三段監禁歷史的紀念碑牌。 監獄圍牆遺跡(吳翊威 攝影) 記錄帝國、納粹、東德三段歷史的碑牌(吳翊威 攝影) 營區內六棟三層樓高的監舍,在保留建築外觀的前提下,被大幅改造。牢房鐵窗拆除、加設陽台,監牢空間亦被打通,改為單元大小從43到132平方公尺不等、總共143間住宅公寓。洗衣房(Waschhaus)則成為諧音「浣熊(Waschbär)」的幼兒園,並設置社區活動中心,成為受歡迎的水岸第一排住宅社區。第一批入住的居民Katrin Bratke在接受柏林租戶協會的訪問時表示:「我們甚至沒注意到這裡以前是監獄!」 監舍的棟距經過改造,成為一樓住戶的後花園或停車場。原本具隔離感的戶外營區,蛻變成鄰里休憩的開放空間。(吳翊威 攝影) 與歷史共存,我家就是博物館 歷史再現的部分,則是在市府資助下,以露天博物館為構想,結合語音導覽APP,在營區開放空間設置21面展示牌,全年無休地展出各時期的監禁歷史,包括囚犯自傳、營區地圖、新舊比對照片等。此外,語音導覽APP還特別設計內容用詞簡單、搭配拼圖遊戲的功能,希望以好玩的方式讓孩童認識所在之處的歷史、日後能為外來訪客導覽。魯梅爾斯堡紀念場所從與社會隔絕的城市邊緣,經過功能轉變、空間改造、乃至博物館化,重新返回民眾的日常生活。在暗黑觀光俯首可拾的柏林,相較之下,這裡或許不夠「暗黑」,少了觀光客的凝視,卻更貼近民眾日常。 社區中央廣場可以閱讀展示牌上的歷史故事,居民坐在舊建築遺構上休憩聊天、孩童在一旁玩耍。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區的親密性,在此巧妙交會。(吳翊威 攝影)
2021/12/10
蘋果成為搶救古蹟推手?華盛頓歷史中心暨卡內基圖書館的重生故事
蘋果成為搶救古蹟推手?華盛頓歷史中心暨卡內基圖書館的重生故事
作者:何慕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2019年5月11日,華盛頓歷史中心暨卡內基圖書館(DC History Center & Carnegie Library),連同進駐的蘋果分店一起正式開幕,是蘋果公司近年參與的古蹟修復與活化之成功案例之一。 座落於華府維農山廣場(Mount Vernon Square)的這棟建築,最初是由美國鋼鐵大亨安德魯・卡內基所捐獻建造的圖書館。卡內基幼年時家境貧窮,住家附近的圖書館又都要收費,難以獲得充足的學習資源,幸好有一位富商讓他使用自家的私人圖書館,讓這位鋼鐵巨人難忘恩情。1901年賣掉公司後,卡內基將其財富用於興建各城市的公立圖書館,總共在美國(包含夏威夷與波多黎各)建立了1689間公立圖書館,也在其他英語系國家建造了830間圖書館。 1900年建築藍圖(複製品),由美國國家檔案局(National Archives)製作。(何慕凡 攝影)   位於華盛頓的卡內基圖書館,由建築師艾伯特・羅斯(Albert Ross)於1903年建成,屬於新古典主義的學院派風格(Beaux-Arts),維持圖書館功能到1972年為止。1999年,華盛頓特區政府將該建築租給1894年成立的華盛頓歷史學會,租期長達99年。歷史學會募集2千萬美金將其改造為城市博物館,於2003年開放,但僅開放一年就關閉,因經費有限一直無所進展。 蘋果公司資助、恢復建築百年前樣貌的修復計畫。圖為修復完成的窗戶外觀,可讓自然光灑入大廳。(何慕凡 攝影)   直到2017年,蘋果針對該建築啟動了修復計畫,花費兩年、投入3千萬美金,盡力修復成100年前的樣子,比如拆除正門口加蓋的窗戶,讓自然光重新灑入一樓大廳。目前整棟建築正式列入華盛頓史蹟名錄(DC Inventory of Historic Sites)、美國《國家史蹟名錄》(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同時由蘋果分店、華盛頓歷史學會及基普林格研究型圖書館(Kiplinger Research Library)進駐。其中,歷史中心與圖書館由華盛頓歷史學會管理,研究及展示華盛頓的歷史故事。二樓展場則規劃為華盛頓歷史廳(DC Hall of History),包含展出歷史照片的「大合照(The Big Picture)」展廳。地下一樓原為停放自行車的拱形停車場,如今則改造成介紹卡內基圖書館歷史的展場。 華盛頓歷史廳內的年代表與歷史照片。華盛頓發展歷史(含歷年人口變遷)與美國重大歷史事件時間軸並列展示,兩相對照下顯示大歷史發展下華盛頓受到的影響。(何慕凡 攝影)   近年來,蘋果啟動古蹟修復資助與進駐計畫,尚包含2018年在巴黎開幕的香榭大道分店、今年5月在羅馬開幕的馬里尼奧利宮分店,以及6月在洛杉磯開幕的高塔劇院分店等。古蹟修復維運往往需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蘋果針對百年古蹟的修復及後續營運資助,或許可作為當代社會下古蹟再活化的另一選擇。 大理石外牆上的蘋果標誌,根據蘋果公司的說法,這是唯一與1903年建築落成時不一樣的地方。(何慕凡 攝影)
2021/12/06
芬蘭成立線上情緒博物館,探索人們在疫情期間的心理狀態
芬蘭成立線上情緒博物館,探索人們在疫情期間的心理狀態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圖像由當代情緒線上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Emotions)授權使用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因應疫情所採取的隔離政策,導致人們長期處於社交孤立的狀態,而各種關乎健康、經濟、家庭的壓力隨之排山倒海而來。為了幫助民眾省思疫情期間引發的情緒問題、維護身心健康,芬蘭政府於2021年10月創建了「當代情緒線上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Emotions),結合科學與藝術,記錄芬蘭大眾於疫情期間的身心現象。 芬蘭當代情緒線上博物館於2021年10月成立,記錄芬蘭大眾於疫情期間的身心感受,幫助人們走出情緒低潮。(Courtes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Emotions)   進入線上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2020年至今的疫情大事紀時間軸,伴隨畫面而起的是懸疑的配樂和口述音檔,增添輔助投入情緒的氣氛。從2020年1月29日,新冠病毒在芬蘭出現開始,再至3月世衛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為全球流行病至今,觀眾可跟隨圖文與影音紀錄線性前進,每個時期都涉及一種或多種情緒表現。如2020年3月的衛生紙之亂,反應多數人對未來的焦慮現象;6月因防疫政策鬆綁,人們逐漸能出門散步、親近大自然,情緒指數也跟著烈陽的高照而攀升。 觀眾可跟隨圖文與影音紀錄線性前進,探索每個時期人們因疫情而產生的情緒表現、行為或現象,圖為2020年3月疫情大流行、6月暑期活動的紀錄。(Courtes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Emotions)   線上博物館也以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情緒理論中的六種基本情緒規劃主題,探索疫情期間人們的行為如何影響身心健康。你感到憤怒、驚訝、厭惡、快樂、恐懼還是悲傷?博物館透過搜尋引擎、流行消費趨式、社交媒體和網路現象等追蹤各種情緒反應。以「失眠」為例,此字的Google搜尋率自2020年開始戲劇化飆升,顯示失眠症狀在疫情爆發後成為普遍問題。觀眾還可從一段段影片了解各領域專家對每種情緒的影響分析,包括情緒對身心修復的影響、因疫情而導致的焦慮和失眠問題,以及夫妻與家庭所面臨的挑戰等。 2020年起,關鍵字「失眠」在Google的搜尋率開始戲劇化飆升,顯示失眠症狀在疫情爆發後成為普遍問題。(Courtes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Emotions)   此外,每個事件的頁面尾端,皆設有一個互動選擇題,邀請觀眾表達對此現象的情緒感受。例如在「居家學習」頁面中,觀眾可選擇即將轉換成遠距上課的心情,並看到社會大眾普遍的情緒反應。另一方面,芬蘭文化基金會更發起夏季藝術計畫,邀請百位藝術家向芬蘭大眾發表創作,其中六位藝術家藉由創作詮釋六種基本情緒,並製成海報供民眾免費下載。 芬蘭文化基金會發起夏季藝術計畫,邀請百位藝術家向芬蘭大眾發表創作,其中六位藝術家藉由創作詮釋六種基本情緒,並製成海報供免費下載。圖為驚訝情緒的海報。(Courtes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Emotions)   我們如何走出因疫情而生的低落情緒?首先,必須面對自己的感受,而這正是當代情緒線上博物館的成立目標,讓大眾在爬梳大事紀時間軸並探索六種基本情緒後,寫下一封給自己的信,透過雲端向未來的自己傾訴:如何走過情緒低潮,重新找回生活的正軌。博物館也對此進行虛擬收藏和體驗紀錄,進而鼓勵人們自我省思,為自己的情緒找到另一種視角和出口。 觀眾可以寫下一封給自己的信,選擇想收到信的時間、是否和眾人分享,期許透過自我省思走過情緒低潮,重新找回生活的正軌。(Courtes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Emotions)
2021/12/03
放大博物館的想像—陽明實驗山屋讓人們實際走入大自然
放大博物館的想像—陽明實驗山屋讓人們實際走入大自然
作者:李冠穎(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 曾經去過幾個山屋,多數座落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往往需要走上好幾公里的路才能抵達。在這樣的山屋裡,只求一杯熱水、一塊睡覺的空地、一片遮風避雨的屋頂,便心滿意足。而陽明實驗山屋,彷彿將高山上提供溫飽功能的山屋移至低海拔的陽明山上,不只滿足長途跋涉旅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更加上「實驗」二字,試圖將國家公園品牌化,以實驗性精神設計一系列與專家合作的展覽活動,輔以品牌識別圖像、空間色彩、登山用具等相關周邊開發,讓鮮少爬山的都市人初嚐山中生活,凝聚對陽明山的喜好及認同,向「山」這座資源無窮的博物館謙卑學習。 陽明實驗山屋,位於台北市竹子湖路64號,陽明山國家公園小觀音停車場旁。(田偲妤 攝影)   陽明實驗山屋的前身為建於民國60至70年代的警備駐在所,為當時巡山員、警備員休息的場所,後來功能逐漸喪失、廢棄於陽金公路的制高點。直到一年多前,文化部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推出「公共服務創新專業服務協力計畫(Open Call)」,致力將公共服務系統導入藝術創新,這才讓廢棄山屋起死回生。日本東京近郊八王子高尾町有座599高尾山博物館,與陽明實驗山屋近似,設計之初即結合微型博物館的概念,且因場域位置即位於山中,展示對象就在觀眾身邊,可以提供臨場式的展覽與教育活動。 陽明實驗山屋不只具備自然教育中心功能,同時也是陽明山品牌設計工作室,圖為發想品牌識別圖像的工作桌,期許觀眾一想到陽明山就能想到其獨特的形象與定位。(田偲妤 攝影)   一走進山屋立刻被濃烈的咖啡香迎接,山屋一樓提供了以小油坑火山地形為發想的咖啡,分別以霧氣、熔岩、火山礫代表淺、中、重焙的咖啡豆。以熱飲迎接旅人的山屋,讓身處其中的人們得以放慢腳步、調適身心。 進入秋冬季的陽明山經常颳風起霧,走進山屋立刻被濃烈的咖啡香迎接,可以選擇霧氣、熔岩或火山礫三款咖啡,坐在窗邊溫暖身體、觀賞戶外景色。(田偲妤 攝影)   山屋的二樓則規劃成設計工作室與展覽空間,展示了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觀察研究筆記、品牌設計過程,以及可觀察到的自然生態,包括近250種蕨類、近30種哺乳動物等,其中蕨類植物包含了五種遠古蕨類:松葉蕨、木賊、水韭、卷柏及石松,能在都市近郊觀察到種類如此豐富的蕨類,實屬難得!自然生態相關的展覽常見於博物館,然而陽明實驗山屋的特點在於,展示的內容即是民眾伸手可及的山中景物,踏出山屋就能立刻走進陽明山,親身觀察展覽中所提及的動植物。 二樓的展覽空間留有山屋設計團隊的工作筆記與影像紀錄(李冠穎 攝影) 陽明山上的蕨類種類眾多,巡山員採集當地的蕨類,於展覽中介紹古代到近代的蕨類特徵、構造與生長環境。(李冠穎 攝影) 展覽中陳列台灣山羌、赤腹松鼠、鼬獾等陽明山當地動物的觀察筆記,以及蛾類標本與其製作方法。(田偲妤 攝影)   此外,山屋為了讓民眾深入體驗山的魅力,特別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一支「陽明登山隊」,隊員包含陳子倢(扣扣老師)、郭庭瑋、吳士緯及郭彥仁(郭熊),分別規劃了四條主題路線、錄製「山徑導聆」Podcast。每則山徑導聆開頭皆會簡介路線行程、距離、難度等資訊,讓民眾可以評估自身能力,確實做到登山安全教育。四條主題路線包含:親子共遊七星山小油坑步道、以「味覺」重新詮釋二子坪步道、夜晚觀察夢幻湖夜間生態,以及以野獸之姿穿梭於小觀音山徑,民眾可以選擇合適且好奇的路線前往。這也是與傳統博物館展示最不同的地方,博物館所介紹的生物大多已製成標本,儘管可以模擬生物的原生環境,卻缺少在自然中所具備的溫溼度、氣味、聲音等環境因子,而四條主題路線將導覽直接帶進自然中,讓民眾可以五感並用地認識這片山林。 陽明實驗山屋發行了四條主題路線導覽地圖,歡迎民眾搭配山徑導聆Podcast一起探索多樣的山林。(田偲妤 攝影) 四條主題路線之一的「地質的陽明 X 親子生態教育」,邀請陳子倢(扣扣老師)為七星山小油坑步道設計教具包「我們在山裡找爺爺的秘密」,內含溫度計、放大鏡、色票、蠟筆、賽璐璐片,以五項任務引導小朋友觀察小油坑地質變化。(李冠穎 攝影)   現階段的陽明實驗山屋尚需預約參觀,未來也許能讓更多山屋不僅限於休憩功能,還能轉型為拉近都市與山林距離的媒介,甚至能與不同的博物館合作,讓博物館的展示空間從室內延伸至室外原始環境。台灣擁有不同海拔的山脈、豐富多樣的生態系,期許博物館能透過更多元的方式,讓人們更願意主動親近這塊土地,讓展示不僅限於博物館內的說明牌,而是民眾親自踏入大自然後所得到的深刻體驗。
2021/11/29
跳脫白人世界觀!如何創造多元對話空間?洪堡論壇民族學展區的嘗試
跳脫白人世界觀!如何創造多元對話空間?洪堡論壇民族學展區的嘗試
作者:王郁婷(德國萊比錫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研究生) 備受各界矚目的德國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終在2021年7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位於二、三樓的常設展「民族學博物館和亞洲藝術博物館(Ethnologisches Museum und 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也在各方期待與爭議的聲浪中,於2021年9月22日開放半數展廳,而包括貝寧青銅器(Benin-Bronzen)在內的另一半展區預計於2022年夏季開放參觀。 二樓展出來自非洲與大洋洲的文物蒐藏,許多文物在洪堡論壇規劃之初,其返還問題及展覽方式便飽受質疑。十九世紀的德意志帝國是世界第三大殖民強權,影響力遍布非洲、亞洲、澳洲及大洋洲等地。柏林博物館群現存超過三分之二的民族學蒐藏皆在此時期被帶至德國。然而,這些背負殖民歷史的文物從何而來?因何而來?如今何去何從?又該如何講述它們的故事? 德國民族學家Julius Ernst Lips所蒐藏的「十九世紀非洲與大洋洲藝術家製作的歐洲人像雕刻作品」投影照片。(王郁婷 攝影)   當代的民族學博物館已不能單純「展示」文物,更要直面文物取得背後的黑暗過往。展覽入口設置德國民族學家Julius Ernst Lips所蒐藏的「十九世紀非洲與大洋洲藝術家製作的歐洲人像雕刻作品」投影照片,反向展示了被殖民者對殖民者的凝視。館方也與非洲喀麥隆、納米比亞等國藝術家和歷史學家合作製作一系列採訪影片,例如訪問多位二十世紀末因戰爭被西德政府救至德國的納米比亞青少年,其返家後卡在殖民與被殖民者之間的身分認同矛盾。另外,1908年由喀麥隆國王Njoya贈與德國威廉二世(Wilhem II)作為「禮物」的王座Mandu Yenu,館方亦在文物介紹中提出疑問:國王是否被迫交出王座?畢竟殖民關係下的禮物意義從來不單純,尤其國王Njoya是背著人民將此王座送出,禮物說辭背後是否隱藏其他訊息?這些展出與提問,再再鼓勵人們質疑過往熟悉的看待事物方式。 洪堡論壇「殖民喀麥隆—征服與能動性」展區。圖為喀麥隆王座Mandu Yenu,也是飽受爭議的蒐藏之一,輿論認為館方應更強調殖民時期雙方不平等的權力關係。(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Ethnologisches Museum / Stiftung Humboldt Forum im Berliner Schloss / Foto: Alexander Schippel) 一群柏林小學生正在素描文物,背景牆面大字寫著:「衝突、抵抗與侵略」,直言點出展覽反思殖民歷史的核心理念。(王郁婷 攝影)   同樣嘗試從「不同視角」出發,三樓的亞洲藝術展區涵蓋從千年前到當代、印度到日韓、絲路到中國的歷史與藝術蒐藏。包含與知名建築師王澍合作策畫的中國宮廷藝術展間、定期現場表演的日本茶室、宗教雕塑與書法繪畫等。透過與文化原生地的專家合作,洪堡論壇嘗試讓觀者重新思考文物與博物館的關係,並思考儀式與日常物件進入博物館後,其意義發生了什麼轉變?民族學物件和藝術品有何差異?區別藝術與文化的界線在哪?承載歷史記憶的文物述說著什麼樣的故事? 洪堡論壇「藝術與崇拜—中國和日本的神聖藝術」展區,展出北宋水月觀音菩薩像。(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 / Stiftung Humboldt Forum im Berliner Schloss / Foto: Alexander Schippel) 展場內建有日本茶室,不時有現場的茶道示範,讓觀眾實際體驗日本茶藝之美。(王郁婷 攝影) 在東亞文字藝術展區一隅,左上角展示著台北南陽街密集林立的招牌。(王郁婷 攝影) 各個展廳都有為不同年齡層和需求的觀眾提供相應的活動,對於想深入了解文物的觀眾,可以掃描QR Code閱讀相關研究成果和討論議題。針對親子客群,博物館則設計了繪本閱讀區、電腦遊戲、桌遊、積木模型等,讓家長與孩子動動手體會殖民議題與文物歷史。 洪堡論壇與紐西蘭的博物館合作,設置繪本閱讀區,為大洋洲地區廣為流傳的英雄Māui傳說挑選合適的繪本。(王郁婷 攝影) 除了傳統以視覺為主的展覽方式,洪堡論壇特別規劃了「世界之聲(Klänge der Welt)」展區,讓觀眾在特別設計的聆聽室中體驗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王郁婷 攝影) 然而,對於洪堡論壇的批評聲音不曾停歇,甚至有媒體將其評為「獵人與收藏家」。歷史學者Götz Aly更持續質疑展出殖民歷史文物的正當性,例如在大洋洲展區重點展示的盧夫船(Luf-Boot),「你可以凝視這艘船,卻對德國軍艦對這個文化造成的破壞一無所知!」面對這些意見,館長Lars-Christian Koch也承認需要做出改變,現在的展覽只是一個「暫時的展覽」,未來十多年都將不斷重新調整規劃,甚至「展覽如何改變」的過程也該被記錄下來。這些改變需要各方意見不斷的碰撞、溝通與合作,洪堡論壇希望能成為乘載、融合並實現多元聲音、讓討論持續的對話空間。 盧夫船是二十世紀初由德國貿易公司自前德屬新幾內亞盧夫島收購。因其歷史背景涉及德國在南太平洋的殖民爭議,激起對於此船展示方式與文化政治的辯論。關於盧夫船的研究可見Götz Aly著作Das Prachtboot。(王郁婷 攝影)
2021/11/26
接待之情迎接新銳策展人—臺藝大有章藝術博物館以徵件展創造多方交流
接待之情迎接新銳策展人—臺藝大有章藝術博物館以徵件展創造多方交流
作者:田偲妤(文化部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 10月至年底是臺灣藝文界的活動高峰,也是許多新銳策展人與藝術家嶄露頭角的時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也沒有缺席,年度藝術盛會「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系列」及平行展「超領域選粹策展」正在熱鬧展出。其中,超領域選粹策展是源自「教育部推廣藝術教育」計畫下的一項公開徵件,提供年輕策展工作者與創作者展出空間與資源,幫助其累積展務實作經驗。今年度由策展人齊簡策劃的《現在幾點鐘—我們的七個「現在」儀式》通過評審決選,於10月29日至12月30日在有章藝術博物館本館展出。 超領域選粹策展《現在幾點鐘—我們的七個「現在」儀式》,2021年10月29日至12月30日於有章藝術博物館本館展出。(有章藝術博物館 提供)   《現在幾點鐘》是對「時間」定義的重新探問,以七組作品代表七個時間感知,邀請觀眾走入展場,創造自身的狀態轉換儀式,喚回具創造力的原初動能。其中象徵「紀念」時間儀式的是「有章藝術博物館經典作品展」,為館方與策展人一起策劃的展中展,由典藏研究組陳彥伶組長精選9位臺藝大師長與傑出校友作品,再由策展人設計展示空間。經典展入口是一條黑暗的長廊,入口上方有一排霓虹燈形塑的小寫our museum字樣,與博物館外觀斗大的OUR MUSEUM相映照,長廊盡頭一面鏡子反射著一閃一滅的霓虹光,引領觀眾步入彷彿時間暫停的空間,與塵封多年的典藏相見。 有章藝術博物館經典作品展入口,霓虹燈形塑的小寫our museum代表相對親密的「我們」,一處展示典藏、蘊含校史的紀念之地。(有章藝術博物館 提供) 有章藝術博物館經典作品展,展出陳志誠、簡正雄、黃元慶、賴武雄、侯飛月、邱武德(照片從左至右畫作)、黃光男、劉高興、林錦濤共9位臺藝大師長、傑出校友畫作。(有章藝術博物館 提供)   為何想在徵件展中結合典藏展?陳彥伶表示:學校的典藏被看見的機會不多,館方作為展覽的接待空間,更像是與外部策展人交流的平臺,尊重策展人納入典藏的意願並共同規劃,如此使典藏獲得新的詮釋與論述機會。 展場的另一特點為幾乎不見藝術家或作品簡介,期許觀眾不被文字框限想法,能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然而當代藝術如無人引路,很可能不得其門而入,因此導覽員的角色格外重要。有章藝術博物館的導覽員多由學生擔任,在策展過程中即安排導覽培力工作坊與讀書會,包含「文化中介」(cultural mediation)角色的認知、藝術家與作品賞析、風格養成、展場空間走讀等課程。此外,近期的展覽也與美術系學生合作,為兒童觀眾繪製DIY學習單,藉由著色、剪貼等小遊戲來設計自己的展覽,以好玩的方式親近當代藝術。 其他展廳為乾淨的白盒子空間,不見藝術家或作品簡介,期許觀眾不被文字框限想法。圖為王鼎曄2018年作品〈瞳孔上的光亮〉(右上)、〈在那深處的眼淚〉(左下)。(有章藝術博物館 提供) 給兒童觀眾的DIY學習單,藉由著色、剪貼等小遊戲來設計自己的展覽,以好玩的方式親近當代藝術。(謝易晟 繪製;有章藝術博物館 提供)   有章藝術博物館自2017年至今,每年皆會爭取經費舉辦策展徵件展,也定期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合作,建立策展人與館舍的合作機制。明年度的徵件資訊可關注國藝會官網、有章藝術博物館官網或臉書專頁的最新公告。
2021/11/22
跨時空回顧LGBTQ歷史!美國同志博物館以多元文獻為同志發聲
跨時空回顧LGBTQ歷史!美國同志博物館以多元文獻為同志發聲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圖像由斯通沃爾國家博物館暨檔案館(Stonewall National Museum & Archives)授權使用 若提及對同志(LGBTQ)社群歷史的典藏和研究,美國斯通沃爾國家博物館暨檔案館(Stonewall National Museum & Archives;下簡稱SNMA)絕對是榜上有名的機構。1973年成立的SNMA位於佛羅里達州,是美國東南部最大的同志文化機構。該館最早的收藏皆存放於創辦人Mark N. Silber家中,歷經多次遷址,最終於2009年落腳南佛羅里達州的勞德代爾堡(Fort Lauderdale)新址,更在2014年開設新館斯通沃爾藝廊(the Stonewall Gallery)。超過5,000件典藏中,囊括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同志組織紀錄、人物檔案和口述歷史,被歸類為次文化的言情小說,抑或電影、連續劇等皆是重要藏品。 美國斯通沃爾國家博物館暨檔案館位於佛羅里達州,是美國東南方最大的LGBTQ文化機構。(Courtesy: Stonewall National Museum & Archives)   SNMA的展覽多從文獻出發,當期特展《不用問,說就是(Don’t Ask, Do Tell)》便是透過照片、信件、報章雜誌等文獻,探討美國軍方和聯邦政府長期對同志的制度性歧視。展覽爬梳柯林頓前總統至今日拜登總統執政期間的各類文獻,令人訝異地是,只有在歐巴馬和拜登執政時期,同志社群才被軍方完全接受。今日,美國軍隊中有超過6萬5千名公開出櫃的同志,然而在這之前,無數同志軍人因自己的性向而遭到不合理開除。 當期特展《不用問,說就是》展出從柯林頓時期以來蒐集的各類文獻,探討美國軍方和聯邦政府長期對同志社群的制度性歧視與緊張關係。(Courtesy: Stonewall National Museum & Archives)   另一當期特展《誤導資訊(Mis-Information)》則聚焦愛滋病議題,該展受到新冠疫情啟發,期望透過大量文獻研究,讓大眾深入且正確認識疾病,遠離刻意誤導的假新聞。時空拉回80和90年代,當時愛滋病首次引起公眾關注,卻因對同志社群的誤解而產生同志會傳染愛滋的嚴重歧視。館方特別爬梳了早期500多本關於愛滋病的書籍,找出包含錯誤訊息的書籍,並與80年代的同志報紙做比對,歸納出誤導民眾的錯誤資訊。在展覽中,多篇書籍與新聞簡報並列展出,觀眾能藉由閱讀這批文獻,了解文字散布誤導資訊的可怕力量,進而反思我們在過去兩年來,是如何應對關於新冠疫情的種種不實資訊。 當期特展《誤導資訊》展出80和90年代的書籍和報章文獻,指出愛滋病剛受到大眾關注時,錯誤訊息如何導致人們誤解和歧視同志社群。(Courtesy: Stonewall National Museum & Archives)   另一方面,2021年9月推出的「一目瞭然(In Plain Sight)」線上文獻庫,其中包含歷史檔案記載、即時當代資訊,例如不同領域的出櫃人士對同志社群的貢獻。進入線上文獻庫的觀眾可自由探索不同主題,包括愛滋病、藝術、文學、戲劇/舞蹈、影視音、商業、體育、紀念碑/里程碑等各領域脈絡的同志史。此外,館方每年也會深入社區舉辦及參與同志社群活動,期望在展廳之外延伸博物館的功能,同時積極支持當地同志團體,持續為他們勇敢發聲。 2021年9月推出的「一目瞭然」線上文獻庫,包含各領域主題的歷史檔案記載、即時當代資訊。(Courtesy:Stonewall National Museum & Archives) 註釋: LGBTQ意指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者(Transgender)與疑惑者(Question)。
2021/11/20
原來博物館廁所標誌這麼有趣!從世界廁所日反思友善平權
原來博物館廁所標誌這麼有趣!從世界廁所日反思友善平權
作者:何慕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大家知道11月19日是「世界廁所日(World Toilet Day)」嗎?這是聯合國正式制定的節日,希望能呼籲民眾關注全球衛生設施的普及。博物館的廁所是觀眾服務的重要一環,廁所標誌影響觀眾對博物館的觀感,也是整體識別設計需留意的部分。一般來說,標誌設計會遵守「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原則,亦即主張所有設備及人造環境(如建築物、公共空間、人行道等)的規劃設計,均應全面適用於所有使用者,包括男女老幼、身心障礙者及跨性別者等。博物館內的廁所標誌設計,除了傳統的男女標誌與紅藍顏色外,近年來又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今天就帶大家看看一些博物館的有趣廁所標誌吧!   德國法蘭克福歷史博物館—去除符號化的顏色設計 德國法蘭克福歷史博物館,去除符號化顏色設計的廁所標誌。(何慕凡 攝影)   德國法蘭克福歷史博物館(Historisches Museum Frankfurt),是法蘭克福最古老的博物館,展示當地的歷史與文化。其博物館硬體由新舊建築組成,包括五座具有800年歷史的古老建築,結合2017年落成的新館舍。新館舍的廁所標誌去除顏色設計,以簡約的黑色線條勾勒出親子廁所、無障礙廁所與女廁,搭配純白的空間給人一種乾淨簡約的感覺,更破除以顏色符號化男女性別的設計慣例,彰顯對多元性別認同的尊重。   英國倫敦肯辛頓宮—結合皇室特色與性別平權的標誌 英國倫敦肯辛頓宮,結合皇室特色與性別平權的廁所標誌。(何慕凡 攝影)   倫敦海德公園內的肯辛頓宮(Kensington Palace)展示英國皇室成員的故事,可以參觀皇室成員的生活空間及畫作收藏等。宮內的廁所標示男廁、女廁、無障礙廁所與幼兒護理空間,其中幼兒護理空間單獨以幼兒作為標誌,而非傳統的女性照顧幼兒圖案,畢竟在現實生活中,照顧幼兒是爸媽共同的責任。此外,每個標誌都俏皮地戴上皇冠,在這裡使用廁所是不是很有皇室的尊榮感呢?   臺南市立美術館2館—簡約箭頭標示廁所方向及功能 臺南市立美術館,簡約箭頭標示廁所方向及功能。(何慕凡 攝影)   2019年開館營運的臺南市立美術館,包含原臺南警察署改建而成的1館,以及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的2館。其中2館的廁所標誌結合突出的簡約箭頭,巧妙將方向指引融入標誌設計中,同時標示了廁所方向及功能。而在哺乳室方面,則以一個獨立的奶瓶當作象徵,不再將餵奶工作歸咎於女性,在視覺呈現上也相當可愛討喜! 在當今多元平權時代下,過去常被忽視的廁所標誌與空間設計開始引入性別平權觀念,也呼應博物館的友善平權政策。每間博物館都需配置無障礙廁所,以及可供家長使用的親子廁所和哺乳室。位於臺北的國家人權博物館甚至設有性別友善空間,就是希望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安心使用博物館公共空間。你/妳看過什麼有趣的博物館廁所標誌呢?歡迎和我們分享喔!
20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