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一次飽覽克林姆名作!Google藝術與文化推出克林姆線上展
一次飽覽克林姆名作!Google藝術與文化推出克林姆線上展
作者: 蔡亞倫(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測量及空間資訊組助理教授/德國太空總署遙感探測中心博士) 程元(文化內容策進院文化金融處專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1918)曾說過:「任何想要了解我的人,都應該透過閱讀我的畫作,來理解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我所追尋的是什麼。」時光荏苒,〈吻〉上的金箔依舊閃耀,而克林姆的畫作與聲名早已廣為世人熟知,可惜其部分作品因戰亂而顛沛流離、甚至亡佚。但也正因克林姆的名氣,使得其畫作獲得全球各大洲超過20間博物館典藏。 維也納Belvedere博物館,是典藏克林姆畫作的重要博物館,名作〈吻〉即典藏於此。(Photo: Lukas Schaller / Belvedere, Vienna)   現實生活中要看到克林姆所有的畫作並不容易,幸得Google藝術與文化(Google Arts & Culture)於2021年10月推出《克林姆VS.克林姆:一個矛盾的男人》(Klimt vs. Klimt–The Man of Contradictions)線上展覽,讓此夢想得以成真。該展聯合全球學者專家、文物修復師及博物館研究員,協力透過AR擴增實境技術,整合34間博物館與藝文機構授權的數位畫作,在線上打造了6個故事展廳,包含:你所知道的克林姆、畫作的建構、早期與晚年、奧地利及日本、地景與肖像、學院畫作。展覽還蒐羅了120則克林姆的故事,佐以數百件草稿與書信等珍貴文本,呈現克林姆傳奇又神祕的一生。 線上虛擬展間實際瀏覽畫面,貼心為每幅作品標註名稱、年代、典藏博物館等資訊,期許粉絲們未來能親自造訪博物館,一睹原作風采。(Credit: Google Arts & Culture)   觀眾可藉由滑鼠與方向鍵,自由輕巧地在各個展間穿梭、端詳喜歡的作品。以「學院畫作」故事展廳為例,Google設計的互動式卷軸網頁瀏覽模式,讓觀者的視角得以精準地在一幅畫中隨著旁白挪移,觀賞畫中不同的角度與細節,進而了解克林姆的學院畫故事與歷史背景。 線上展覽中針對《吻》的解說,網頁佐以相關的文本與說明,讓觀眾了解畫作的不同區塊中,蘊藏著何種獨特故事及繪畫技巧。(Credit: Google Arts & Culture)   其中有三幅重要學院畫作在二戰中因火災而燒毀,Google藝術與文化實驗室與維也納Belvedere博物館合作,應用AI技術分析僅存的黑白照片、畫作報導字句,再比對克林姆其他畫作的用色,為黑白照片逐步上色,最終再現畫作風采。 線上展覽補足實體展覽無法精準引導觀眾視線的限制,也能為授權畫作參展的博物館帶來實際的利多。例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可向全球觀眾大方展示其藏品的豐富度;而較為不知名、資源較少的博物館,則可藉此跨國線上展覽與其他博物館品牌結盟,進而累積知名度,帶動博物館實際的門票收入。 本次線上展覽展出眾多文本及畫作,未來或可整合Google Earth、Google Map,甚至結合網路地理資訊系統(Web GIS),透過點線面在地圖上的呈現,讓觀眾了解克林姆一生曾逗留過的城市,如何連帶影響不同時期畫風的轉變。此外,透過Web GIS的動態地圖(dynamic map)功能,還能了解克林姆的畫作怎麼從奧地利流轉至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有利文資保存與流通研究。期望未來能看到Google藝術與文化更多高科技、貼近人性的展示設計。
2022/01/17
來場聲音小旅行吧!十三行博物館「八里聲音漫遊」用當代音樂繪製文化地圖
來場聲音小旅行吧!十三行博物館「八里聲音漫遊」用當代音樂繪製文化地圖
作者:馬維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生)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自2019年起,與新銳藝術創作團體明日和合製作所聯手打造沉浸式遙感劇場「八里聲音漫遊」,將十三行博物館研究內容所闡釋之八里坌不同時期文化景觀,與文化觀光路線相結合,並透過聲音劇場戲劇(audio theatre play)與漫步劇場(promenade theatre)等文化再現形式,使歷史文化記憶重新連結當代。 2021八里聲音漫遊延續前兩年計畫,試圖用「聲音」帶領觀眾探索八里地區的前世今生。不同於前兩年河線、山線兩條遠離塵囂的路線,2021年的漫遊範圍聚焦於熱門景點、也是大部分人對於八里的第一印象「八里左岸」。觀光景點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歷史軌跡?同樣的地點,在不同時空與目的下,又如何透過聲音來理解過去,達到當下的聲音漫遊時空? 「2021八里聲音漫遊」從八里左岸出發,展開一段聲音的航海之旅。(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提供) 當島嶼面向海洋 多少相遇與離散 你花多少時間來到這 不管是新大陸還是美麗的島嶼 掠奪或是合作 交換或是佔領 而歷史卻不斷往前行 而你又來自哪裡 《2021八里聲音漫遊—渡船頭》 2021八里聲音漫遊以「當島嶼面向海洋」為經,海洋貿易史、移居史為緯,以船歌、合唱為創作方法,遙想過往人們的冒險航海經驗與離散故事,勾勒出數段不同的聲音場景,並反思於時光流變下,文化景觀對於現代人的意義。 歌詞是對過去故事的描述,亦是對聽者提出疑問,一句句高聲放歌中,希冀遊客暫時停下腳步,觀看、聆聽、思索……你是誰?你來自哪裡?這個地點對你的意義又是什麼? 搶先體驗場邀請觀眾以不同於一般「人類」的形象,緩慢行走於熱鬧的觀光區中,感受歷史更迭。(馬維君 攝影)   每一尊神明都曾落難 移民到落腳的身分轉換 說到底啊!每一尊神尊都是落難的神明 對著改朝換代更改祂的聖名 說到底啊!在這些土地上的都是移民 對著改朝換代更改他的姓名 《2021八里聲音漫遊—渡船頭》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個移民島嶼,移民史不僅是歷史,也是持續發生的當代史,而隨著政治權力的轉換,意識形態創造正統,劃分「我們」、「你們」、「他們」。在北管鑼鼓、唸歌、酬神熟悉的寺廟祭典聲響下,搭配現代電子與優美輕盈的歌聲,向聽者娓娓道來這片土地上的故事,不只是消逝的過去,更是關於你、我的現在進行式。 廟宇與神祉的形象,在八里聲音漫遊中被重新思考、追溯、轉化。(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提供) 數位任意門 隨時隨地暢遊八里山河海 十三行博物館即日起免費於十三行數位博物館及十三行Podcast「考古愛講古」頻道,釋出2019至2021八里聲音漫遊河線、山線、海線三部曲的聲音檔案及路線地圖,隨時可使用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藉由聲音劇場的引導,搭乘時光機,看見、聽見、感受史前與當代碰撞之下的八里多元樣貌。 延伸體驗: 十三行數位博物館 十三行Podcast「考古愛講古」頻道
2022/01/14
10個實踐永續性的好點子!觀眾在意的永續價值,博物館該怎麼做?
10個實踐永續性的好點子!觀眾在意的永續價值,博物館該怎麼做?
作者:王惇蕙(國立臺灣美術館教育推廣組) 永續性(Sustainability)從20世紀官方用詞,逐步成為當代普世認同的價值。一般而言,永續性指稱:滿足當下與未來世代的生活品質,在社會、經濟、環境之間創造互惠共榮。荷蘭的體驗服務策劃團隊Tiqets認為,永續性逐漸被觀眾所重視,博物館或觀光景點在提供服務時,需將永續性納入必須實踐的價值,經徵詢荷蘭國家博物館、瑞典環保郵輪公司、法國巴黎博物館協會、義大利科學博物館、美國帝國大廈能源與永續部門等單位後,提出10個幫助博物館實踐永續性的點子:   點子1:重複使用展示素材 巴黎博物館協會(Paris Musées Institution)於不同的博物館展示中,重複使用展示素材(如結構、展牆等),並延續素材的使用期限。 南科考古館使用黑色蜂巢紙製作展示台,可配合不同展間彈性調整展台長短與方向,卸展後也可快速收納並重複使用。(田偲妤 攝影)   點子2:打造健康的建築 降低使用有毒物質,維護空氣品質,讓建築與身在其中的人們都能常保健康。美國帝國大廈在該領域深耕已久,從建築建造到維護,盡量避免使用有害的化學物質。   點子3:重新檢視觀眾前往館舍的交通方式 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不提供員工和觀眾停車設施,鼓勵觀眾騎腳踏車或搭大眾運輸工具前往博物館。   點子4:用創新方法減少能源浪費 瑞典環保郵輪公司使用特斯拉的汰舊電池,大幅降低使用柴油引擎所產生的的碳排放量。 國立臺灣美術館以電子裝置自動管制展區容留人數,減少使用一次性的紙本標示牌。(田偲妤 攝影)   點子5:促成地方法規制度的改善 巴黎博物館協會遊說地方立法單位,將「展覽素材捐獻給其他機構」轉為合法,讓博物館可以分享資源、減少浪費。   點子6:培訓館員與觀眾一起參與 巴黎博物館協會與策展人合作,實施可能影響展示設計的新保存政策,並確保場館的文化優先事項、永續發展措施能協調一致。   點子7:領導階層也得加入 領導階層有永續思維,才能提出明確且堅定的論述,由上而下落實永續性。荷蘭國家博物館召集各組室成立六人小組,確保永續性價值落實在館舍營運的各個面向。   點子8:設定目標並衡量進度 荷蘭國家博物館2021年榮獲永續管理五星認證,並長期提供高品質且專業的永續性年報,讓民眾與利害關係人知道館方做了什麼?未來還能做什麼?   點子9:分享經驗方法 實踐永續沒有在爭誰第一名,重要的是分享經驗方法,一起共創更美好的環境。美國帝國大廈積極參與外部計畫,與其他團隊交流永續性實踐經驗、分享未來還想執行的計畫。   點子10:創造仰賴低化石燃料的高效能建築 減少水資源浪費、降低電力使用、降低室內溫度等方法,都能減低建築耗能。例如,夜間是荷蘭國家博物館最佳的節能時刻,緊閉的門窗與全暗的展場燈光,能維持展場溫度以利藝術品維護。 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辦「永續年夜飯—人類世的餐桌特展」,介紹不同族群的年夜飯文化,關懷食材與產地正面臨的生態危機。圖為以海洋廢棄物製作的海鮮大餐,提醒民眾關注海洋生態污染問題。(田偲妤 攝影)   臺灣的博物館對於永續性的探討與實踐已起步,例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使用「蜂巢紙」製作展示台,可配合不同展間彈性調整展台長短與方向,卸展後也可快速收納並重複使用。此外,臺灣近年也有多檔探討永續議題的展覽活動,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14年「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2017年「島嶼浮塵PM2.5視界」,國立臺灣博物館永續年夜飯計畫,則引導觀眾在吃年菜的同時,關懷食材與產地正面臨的生態危機,進而創造永續的節慶文化。博物館除了擬定並落實永續計畫,也得想想如何吸引年輕世代關注永續議題,透過展覽、活動與內部改革等倡議,攜手邁向更好的未來!
2022/01/10
不只幫作品整容,還要當偵探?荷蘭莫瑞泰斯美術館帶你探索油畫修復大小事
不只幫作品整容,還要當偵探?荷蘭莫瑞泰斯美術館帶你探索油畫修復大小事
作者:徐鈺涵(荷蘭拉德堡德大學藝術史學博士候選人、奇美博物館專案助理研究員) 近年來,油畫修復逐漸成為許多觀眾好奇並想一探究竟的工作。荷蘭莫瑞泰斯美術館的最新特展「改頭換面—油畫修復特展」(Facelifts & Makeovers, 2021.10.7-2022.1.9)即展出近十幾年來館方執行的油畫修復案例。雖以修復為主題,但展示內容不僅介紹修復師的工作,也旁及科學檢測與藝術史之於修復的角色與輔助,呈現近來藝術品的跨學科研究趨勢與成果。 每件作品皆是獨立的主題與案例,各自述說在檢測或修復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或新發現,需要修復師為之量身制定修復策略。每件修復完成的作品皆配有一個小螢幕,以動畫方式呈現作品修復前與修復後的模樣,負責的修復師也會針對個案說明當時遇到的挑戰。以〈威廉一世肖像〉為例,修復師Carlo Pottaschl便在影片中講述為何威廉一世的左半邊肩膀需要大片的補色,以及如何透過其他相似圖像來合理重建肩膀的部分。 Adriaen Thomasz Key於1579年作品〈威廉一世肖像〉,右圖可見參照其他相似圖像後合理重建的左半邊肩膀。(Credit: Mauritshuis, the Hague)   不僅如此,小螢幕也會播放動畫來講述作品為什麼會劣化?要怎麼修復?等小知識,議題涵蓋凡尼斯(Varnish;註)的清洗、補色與加固等介紹。在〈加固〉的動畫影片中,便說明了溫濕度的變化會慢慢造成彩繪層從基底材上起翹或脫落,而修復師如何將起翹的彩繪層重新加固在基底材之上。   在修復過程中,也經常伴隨許多新發現,可以幫助釐清畫家的歸屬與畫作的細節。例如作品〈農夫客棧〉(Peasant Inn)原本只發現17世紀畫家Cornelis Dusart的簽名,但在清洗的過程中發現了另一位畫家Adriaen van Ostade的署名,原來這件作品是兩位畫家的共同創作! 作品〈農夫客棧〉約於1680年後完成,在清洗過程中發現另一位畫家Adriaen van Ostade的署名。(Credit: Mauritshuis, the Hague)   最為特別的則是展場最後一件作品〈庭院中的抽菸男子與飲酒女子〉(A Man Smoking and a Woman Drinking)。這件作品僅修復到一半,但可以透過畫面的狀態、檢測的過程,以及其他相似版本的對照,清楚看見畫面中央浮現一名男子的輪廓,很明顯是被後人刻意用油彩蓋掉。到底要保留男子目前模糊的狀態?完整復原男子的形象?或是再次把男子蓋掉?成為下一個待解的難題。為此,展場特別設計了投票活動,邀請觀眾一同思考哪個方案比較合適。 〈庭院中的抽菸男子與飲酒女子〉右圖可見一褐色斑駁的男子形象,出現在抽煙男子與喝酒女子的中間。(徐鈺涵 攝影) 現場的投票活動,到底要保留男子目前模糊的狀態?完整復原男子的形象?或是再次把男子蓋掉?成為下一個待解的難題。(徐鈺涵 攝影) 此次特展帶領觀眾深入博物館幕後的研究、檢測與修復工作,不僅將修復完成的作品重新展示,更強調修復師在修復過程中面對的各種困難與考量。淺顯易懂且兼顧各個層面的動畫與訪談,讓一般觀眾也能清楚了解這門神秘的專業。現場觀眾也可在對照動畫與現場畫作的過程中,發掘不同於平常觀看畫作的面向,跟隨修復師的帶領,了解眼前這件作品過去的樣貌,以及為何、如何變成我們眼前的模樣。 註釋: 凡尼斯:一種塗於彩繪層表面的塗料,主要作用為:第一,協助彩繪層表面保有一致的反光效果,為作品帶來光澤感;第二,保護彩繪層,未之隔絕空氣接觸。凡尼斯的原料為天然樹脂或合成樹脂,隨著時間進展經常會老化、黃化,修復師會評估作品狀態決定是否進行凡尼斯的移除與更新。
2022/01/07
傾聽籠中鳥的生命之歌—美國西港當代藝術館呈現女權倡議者的奮鬥故事
傾聽籠中鳥的生命之歌—美國西港當代藝術館呈現女權倡議者的奮鬥故事
作者:何慕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本文圖像由西港當代藝術館(MOCA Westport)授權使用 西港當代藝術館(MOCA Westport)位於美國康乃狄克州西港(Westport),歷經非營利單位、委員會、藝術中心等組織改造,最終於2019年正式開幕,期許引領各年齡層觀眾理解藝術並產生熱情。近期推出的《當籠中鳥歌唱時》(When Caged Birds Sing)人權教育特展(2021.10.29-2022.1.8),展出西港在地藝術家Ann Weiner創作的8件雕塑作品。 每件雕塑分別代表一位曾遭受虐待仍努力存活的女權倡議者,以及她們所關心的社會議題,包含:諾貝爾和平獎得主Malala Yousafzai;完成變性手術並在影集「勁爆女子監獄」演出的Laverne Cox;烏干達戰亂倖存並倡導兒童權利的Grace Akallo;走出家暴並推動巴西相關立法的Maria da Penha Fernandes;創立沙漠之花基金會(The Desert Flower Foundation)以阻止索馬利亞割禮傳統的Waris Dirie;在家族榮譽處決陋習中存活並為巴基斯坦少女建立避難所的Mukhtar Ma’i;葉門童婚習俗受害者Nujood Ali,她的自傳影響了當地的童婚法律;與性交易加害者對簿公堂的Jhinna Pinchi,她成為抵制秘魯人口販賣的英雄。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Malala Yousafzai雕塑,關注教育平權議題。(Credit: MOCA Westport) 烏干達戰亂倖存並倡導兒童權利的Grace Akallo雕塑,關注童軍議題。(Credit: MOCA Westport) 透過凝視等身大的雕塑、觀察上頭與議題相關的物件,並閱讀展板上的人物自述與生命故事,觀眾得以獲知當今世界上仍有許多女性如同籠中鳥,淪為傳統習俗、社會環境與政權爭奪下的犧牲者。而展覽本身能夠觸動人心的地方在於,這些堅強女性存活下來後,回頭去幫助與自己有相同經歷的女性,並對其所處的地區、國家甚至世界產生改變的力量。 展覽開幕後不久,藝術家Ann Weiner不幸於2021年11月6日離世,8件雕塑作品成為西港當代藝術館的第一批永久典藏,並承諾每3至5年在其他博物館巡迴換展,持續發揮作品的影響力。展覽也與西港圖書館(Westport Library)合作,推出一系列與性別相關的人權主題書單,鼓勵觀眾延伸閱讀女權議題,在色紙上寫下故事、經驗或心得並折成紙鶴,思考還能為身邊的人、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 展覽也與西港圖書館合作,推出一系列與性別相關的人權主題書單,鼓勵觀眾延伸閱讀女權議題。(Credit: MOCA Westport)
2022/01/03
百年後塑膠只存在博物館?!「塑膠博物館2121」提出未來警訊與希望
百年後塑膠只存在博物館?!「塑膠博物館2121」提出未來警訊與希望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圖像由藝術與數位平台Curatours授權使用 讓我們闔上雙眼,試著想像100年後的人類只能在博物館內見到一次性塑膠,這樣的未來預言,我們現就能在「塑膠博物館2121」(Museum of Plastic 2121)預先看到。 塑膠博物館2121是一座虛擬博物館,其時空設定在100年後,一個塑膠被妥善使用與回收的未來,一個不再被人類脅迫的地球。此計畫獲得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創意委員會的支持,透過藝術、科學和數位科技來探討氣候變遷問題與解決之道。博物館特別選在2021年11月初在雲端上正式開幕,適逢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期間,邀請大眾並肩為氣候危機盡一份改變的心力。 藝術與數位平台「Curatours」為這項計畫的統籌,靈感來自「太陽朋克運動」(Solarpunk movement),致力於運用藝文運動來解決當代面臨的社會環境挑戰。Curatours與南非環保組織Greenpop Foundation、街頭藝術組織Baz-Art密切合作,後者又邀請多名藝術家與社區志工共同繪製壁畫,再與3D繪畫合併,勾勒出塑膠博物館2121的背景輪廓。觀眾可使用VR裝置或一般電腦設備,體驗通往美好未來的展示內容。   街頭藝術組織Baz-Art與多名藝術家、社區志工合作,共同繪製壁畫,並與其他3D繪畫合併,勾勒出塑膠博物館2121的背景輪廓。(Courtesy of Curators)   整座博物館共分為6間展廳,觀眾能從不同角度探索塑膠的發明歷史、科學原理、工業發展及對環境的影響。展廳涵蓋能令人沉浸其中的360度影片,互動式的3D物件和藝術裝置更是館內的亮點。以「環境」展廳為例,觀眾能藉由觀賞描繪企鵝和海洋的多彩壁畫,搭配互動式影音導覽,了解建立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延伸探討個人的選擇和行動,如何為未來帶來積極的改變。 整座博物館共分為6間展廳,觀眾能從不同角度深入探索塑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圖為解釋工業發展的展廳。(Courtesy of Curators) 博物館內的每間展廳皆強調360度的沉浸式體驗,讓觀眾體會個人行動如何為未來帶來積極的改變。圖中壁畫為Ellena Lourens的作品,上頭寫著:保護海洋、保護地球。(Courtesy of Curators) 觀眾同時能參與愛麗絲・貝爾博士(Dr. Alice Bell)的虛擬導覽。身為塑膠博物館2121的諮詢顧問,貝爾博士認為這項計畫十分令人興奮:「博物館不迴避當今的問題,將技術創新、社會運動和文化變革結合在一起。在解釋如何使用塑膠的故事時,博物館引導大眾深入了解整個塑料系統如何處於現代消費和化石燃料時代的核心,延伸至解決塑料污染以改善環境的可能性。」我們的世界正在燃燒!塑膠博物館2121要述說的不僅是一個希望,更是一個警訊。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使預言成真,明朗的未來就近在眼前。
2021/12/31
博物館學會會員大會圓滿成功!組織接軌國際、補助出席ICOM布拉格大會
博物館學會會員大會圓滿成功!組織接軌國際、補助出席ICOM布拉格大會
記者|郭冠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攝影|劉德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全台疫情趨緩且穩定控制,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經兩度展延終在2021年12月11日於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演藝廳召開第15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會中進行學會章程部分條文修正案投票、學會近年會務報告,並邀請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李乾朗理事長,以「穿梭古今:北門週邊歷史古蹟巡禮」為題進行專題演講與實地走訪。 本次大會針對學會章程部分條文修正案進行表決,同意票數計有158名,近壓倒性全數同意,確定全案通過。此次修正案通過,一是新增「贊助會員」種類,即是體現學會期待更多跨域資源的整合及投入;二是明確理事暨監事選舉辦法之法源及組織法制確立,則是落實理事會及會務運作之健全與順行。最後,學會及博物館合作夥伴重視國際參與,使學會理事和監事任期,與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任期同步,從2年延長為3年,學會12個專業委員會亦將策略整併接軌ICOM國際委員會,以利籌備國內博物館出席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和國際交流事務。 本次大會針對學會章程部分條文修正案進行表決,同意票數計有158名,近壓倒性全數同意,確定全案通過。(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提供)   學會蕭宗煌理事長於致詞鼓勵博物館相關從業人員、研究者和學生,踴躍投稿於2022年8月20日至8月28日舉辦之ICOM布拉格大會,並於會中表示,學會將盡力給予發表者差旅費等相關補助,詳細補助規劃請見學會官網後續公告。   蕭宗煌理事長致詞   面對已有30年歷史的學會,如何對外與國際密切接軌、對內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學會黃星達秘書長說明,學會持續努力朝向專業化、多元化、制度化邁進,除了訂定和更新相關規範,更透過資料檢證、檔案回溯和數位化建檔,系統性記錄學會發展歷程,同時導入會計系統制度,期待有利組織穩定發展。 黃星達秘書長報告   「古建築像DVD,可以播放很久!」李乾朗理事長的專題演講以北門為圓心,分享台北城的建設歷史,以及周邊古蹟深藏的豐厚故事。北門作為唯一「原汁原味」保留的木結構城門,上有太極八卦避邪,更留有守城士兵的打油詩,彷彿3D的歷史故事。李理事長笑道:「我常常在路上走,眼睛看到的是100年前!」   李乾朗理事長專題演講   下午參訪北門城區的行程,分為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與順益台灣美術館共兩條路線。北門輝映著冬陽,金光熠熠,見證全台博物館人齊聚的年度盛會,呈現百年來台北城的絕代風華,展望學會深耕在地、接軌國際的未來願景。 會後安排參訪北門城區,包含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順益台灣美術館等古蹟與歷史建築。(Credit: Ondřej Žváček, CC BY-SA 4.0)
2021/12/28
打開庫柏.休伊特的千年衣櫥—來場經典時尚結合互動科技的設計體驗
打開庫柏.休伊特的千年衣櫥—來場經典時尚結合互動科技的設計體驗
作者/攝影:杜盈億 Emily 座落在紐約中央公園旁的庫柏.休伊特國立設計博物館(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由實業家彼得.休伊特的孫女莎拉及伊利諾.休伊特創立於1897年,館藏橫跨三千年歷史的設計物件。博物館致力於應用新科技創造與訪客間的智慧互動,邀請訪客透過科技裝置親身體驗設計過程,是美國少數兼具歷史經典及現代時尚的設計博物館。 經過不斷的搬遷、轉移與裝修,博物館在1970年遷至鋼鐵大王卡內基生前居住的喬治時代風格建築,是第一座擁有鋼鐵結構及OTIS電梯的私人宅邸,其後更耗資約九千一百萬美金整修宅邸,創下博物館界巨額的裝修紀錄。宅邸前有一座優雅的庭院,供訪客喝杯咖啡享受曼哈頓少有的花園風情。 庫柏.休伊特國立設計博物館,前身為卡內基的宅邸,是曼哈頓鬧中取靜的花園秘境。(Photo by Emily Tu)   紀念已逝黑人設計師威力.史密斯(Willis Smith)的特展,展出其經典的街頭時裝設計。展覽空間攫取紐約街頭物件,復刻70、80年代史密斯商店及展示間風格,時裝作品旁有多個老式電視機播放著跨領域的作品片段,帶領訪客一覽史密斯如何藉著輕快的材質及簡潔的設計突破人與人在衣著上的界分,融合美國文化、時尚及前衛的演出,試圖將大眾從既定類別中解放,不再被刻板印象綑綁,實現沒有種族、階級、性別及性向界線的理想國。 《威力.史密斯:街頭時裝》特展(Photo by Emily Tu)   走上二樓,一個個精緻木質門框間可見主展覽聚焦35幅由印花設計師蘇西.露樂(Suzie Zuzek)繪製的水彩、水粉彩原始印花作品,靈感多來自神話生物、宇宙、花卉圖樣,自然明亮的色調及活潑的設計讓前第一夫人賈桂琳.甘迺迪及其他名流愛不釋手,成為上流圈的服飾標記。蘇西為知名時裝品牌莉莉.普立茲(Lilly Pulitzer)設計超過千種印花,她鮮活生動的印花設計為該品牌建立獨特的形象及內涵,但她生前並不廣為人知。有鑑於此,博物館特別策劃此展來紀念這位引領時代風騷的幕後生力軍。 《蘇西.露樂for莉莉.普立茲:塑造時尚品牌的印花設計》特展(Photo by Emily Tu)   博物館另一獨樹一幟之處,是不斷將新科技應用在訪客體驗上。館內有多個電子設計版,大約是一個撞球桌的大小,介面就像一艘太空船的操控系統,在一系列串流圖樣中,訪客可以點選想參考的檔案,選擇想設計的物件、材質,並開始自己的設計,該系統還可同時供多人產出設計圖。館內還有一處特別的智能情境設計室,會將訪客的印花設計投影在巨大營幕上,並存入設計智慧雲端庫內,激發公眾與設計的精彩對話。除了現場的互動裝置外,秉持推廣設計藝術的使命,博物館不斷更新線上資料庫供大眾瀏覽,也出借電子遙控筆讓訪客儲存喜歡的藝術品簡介資料,提供完整的線上與線下訪客體驗,成為很多博物館爭相效法的對象。 智慧設計桌,訪客可以選擇素材,產出並分享自己的設計作品。(Photo by Emily Tu)
2021/12/27
融合金山意象的奇幻之旅!歡迎光臨無限-塗鴉俱樂部
融合金山意象的奇幻之旅!歡迎光臨無限-塗鴉俱樂部
作者:許正賢(朱銘美術館研究部助理研究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朱銘美術館現正展出《無限-塗鴉俱樂部》特展(2021.2.12-2022.6.5),聚集9位不同年齡層的塗鴉創作者,不同於生在街頭、帶有叛逆DNA的隨筆塗鴉,選擇以黑白兩色進行細緻的創作,於室內長廊左右各45公尺牆面聯合展出。此次展覽名為「無限」,創作圍繞金、木、水、火、土、風、日、月、星九大生命元素,寄望在疫情下,我們的生活仍可維持無限生機。9位藝術家以現地創作方式攜手合作,原本是塗鴉大忌的「蓋圖(epigraph)」手法反而成為藝術家之間的交流語彙,在自己的作品當中,融合其他藝術家的創作,形成風格各異卻又彼此交疊對話的作品。 9位不同年齡層的塗鴉創作者,以黑白兩色的蓋圖技法,在45公尺牆面聯手創作。(田偲妤 攝影) 塗鴉創作工具包含不同粗細效果的噴頭與噴漆、塗鴉用筆、蛋殼貼紙等,皆在展覽中有詳細展示。(田偲妤 攝影)   塗鴉現身朱銘美術館的契機 以雕塑為主的朱銘美術館為何會展出塗鴉藝術?時間回到2018年,當年朱銘推出新作展《人間系列—芭蕾》,館方人員在安排展區的過程中,希望在「藝術長廊區」牆面也帶入舞蹈元素,就此開啟與塗鴉藝術家兼策展人Reach聯手的契機,有了《手舞足蹈─2018年藝術長廊創作展》的第一次合作,以三維概念於二維牆上展現舞蹈的律動感。 《手舞足蹈─2018年藝術長廊創作展》藝術家Reach以「貓爪」線條表現舞蹈的律動感(朱銘美術館 提供)   融合金山意象的奇幻之旅 在構思創作期間,多位藝術家選擇從金山當地尋找靈感。藝術家Seazk曾在新春期間旅居金山,將老鷹、魚隻、寺廟等屬於金山的意象轉化呈現在作品中,甚至還可從中發現在金山旅居期間與母親的LINE對話內容。有趣的是他與另一位藝術家Colasa相互合作,以蓋圖技法將「木」和「水」兩個互補的元素以黑白漸層交融呈現。 藝術家Seazk作品〈木〉將金山意象與旅居生活呈現其中(許正賢 攝影) 藝術家Colasa與Seazk作品〈水〉、〈木〉蓋圖創作,兩人的塗鴉彼此交疊互動。(田偲妤 攝影) 專屬圖騰與傳說神祇的對話 塗鴉中還可看到藝術家個人特色和主題之間的連結。藝術家兼策展人Reach的塗鴉特色是形似貓爪(Cat Paw)的圖騰,扣合著主題「日」進行創作,並與選擇「風」主題的藝術家Colasa合作,以點畫虛實呈現作品。藝術家Mr. Ogay的創作主題則是「金」,作品以傳說中的金神「蓐收」命名,呈現其人脈、虎爪、左耳有蛇、成兩條龍的形象。當中可見一名豐腴男子,是創作者的自我隱喻。 藝術家Reach作品〈日〉由知名的貓爪圖騰構成(許正賢 攝影) 藝術家Mr. Ogay作品〈蓐收〉以細緻的筆觸繪製傳說中的金神,跨坐在龍身上的是自己的化身。(田偲妤 攝影)   帶給親子觀眾源源不絕的想像力 朱銘美術館的開館理念是實踐藝術教育,特別配合《無限-塗鴉俱樂部》特展,在「ART多一點實驗室」讓兒童體驗塗鴉創作。不同於歐美塗鴉強勁的文化批判力道,本展內化出台灣在地特質,將生命元素、金山景物、日常生活、個人特徵與傳統意象融入創作當中,從現地創作到團體合作,呈現高難度的繪圖技法,引領台灣塗鴉藝術迎向新的洪流,帶給親子觀眾源源不絕的想像力。 特展《我的塗鴉秘密基地》歡迎小小孩在純白空間內任意塗鴉(田偲妤 攝影) 朱銘美術館園區設置許多塗鴉地點,並提供作畫工具,歡迎親子觀眾隨處發揮創意。(田偲妤 攝影)
2021/12/24
香港M+博物館開幕現場直擊!追求國際標準與政治迴避的吊詭
香港M+博物館開幕現場直擊!追求國際標準與政治迴避的吊詭
作者/攝影: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駐香港自由作者 期待與爭議中誕生的M+ M+是西九文化區「世界級」的視覺文化博物館,其定位與規模顯明政府推動香港成為「亞洲藝術之都」的野心。M+館舍由瑞士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設計,墨綠竹子狀陶瓦外牆、清水混凝土的低調外觀及內部的螺旋樓梯為其特色,向陽區域設有落地玻璃窗,使作品與隨時變化的風景產生互動。從2006年開始籌備,15年間歷經變更設計、多次管理層更換、以巨額公帑購置藏品及政治審查等爭議,終於在2021年11月11日正式開幕。全館目前開放6個專題展覽,共展出約1500件藏品。 中庭自然採光的斜型天井跨越三個樓層,提供觀看大型作品的不同視點。   百科全書式的藏示 M+開幕展以「百科全書式」的展示盡顯其藏品的多樣性。展間內沒有固定觀看動線,觀眾可隨意穿梭,卻易迷失於目不暇給的展品數量。展覽《香港:此地彼方》展出香港本土集體記憶,除了繪畫和攝影等藝術媒材,還包含港英殖民期間的政府文宣、海報設計、商業廣告及城市規劃檔案等文獻。 劉小康1997年亞太海報展「應回去,港回歸」和「終回來,港回歸」海報   展覽《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反映1972至2012年間中國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如何受社會現實、經濟發展、城鄉變遷等因素影響。藝術家曹斐便在〈人民城寨〉中,化身電腦遊戲角色「中國翠西」,在反烏托邦虛擬世界中與毛澤東、老子及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進行意識形態的對話。 曹斐〈人民城寨〉(RMB City, 2007-2011)錄像作品   展覽《個體。源流。表現》囊括李明維、蔡國強、謝德慶等著名華人藝術家作品,也展出世界各地1950年代至今具代表性的觀念藝術藏品。美藉韓裔藝術家Michael Joo的作品〈無題(5.1.14)〉在玻璃表面塗上酸性溶液,並裝上黑色把手,模仿防暴警察的盾牌,批判政府在公共領域動用軍事化手段的危險。 Michael Joo作品〈無題(5.1.14)〉   展覽《物件。空間。互動》呈現亞洲各地劃時代的建築模型、家具、電器發明、流行文化產品等。活躍於1960年代的英國前衛建築團體Archigram提出搭建太空艙式住宅和辦公室,使建築能靈活應對社會變化的構想,其新未來主義想像更在日本代謝派建築中加以實踐。當中也有較鮮為人知的跨界作品,如已故普立茲獎建築師Zaha Hadid設計的泡茶及咖啡用具。 Zaha Hadid設計的泡茶及咖啡用具   政治意味內容的差別處理 在後國安法語境下,官方表明藝術自由不可凌駕於法律之上,因此館方對政治敏感藏品有幾種處理方式: 不作實體展出,只在官網顯示基本資料:官網只見作品名稱、作者、地區、創作年份及藏品編號等資訊,未見圖像,如艾未未作品〈透視研究:天安門〉。 實體展出,官網僅顯示基本資料:近期移居台灣的香港藝術家黃國才,其作品〈漂流家室〉裝置(2009)及錄像(2010)分佈於兩個展間,但前者在官網上未見照片。 實體展出,說明牌避重就輕:說明牌對作品政治意味的處理傾向含糊,例如黃永砅作品〈大限(有效期1997年7月)〉的解說牌不提對97回歸大限的指涉。 官網仍保留敏感內容:2019年反送中運動時,M+員工曾高調提出政治訴求,如今「光復香港」已成禁語,在官網M+一篇討論香港電玩場景的對談中卻未被移除。 艾未未作品〈透視研究:天安門〉官網上未見圖像、亦未做實體展出,似有意迴避政治敏感藏品。(來源:M+博物館官網)   策展方解釋,展覽並沒有受到政治壓力而需調整展示內容,卻未見部分作品完整的創作理念,只能憑觀者意會箇中含義,國安法與自由表達空間的矛盾不言自明。   從西九文化區展望M+ M+透過購藏支持香港和中國藝術家的發展,未來將藉由獎項、委約創作和展覽來培育新秀。館長華安雅(Suhanya Raffel)則期許M+創造連繫人、物和空間的學習社群,啟發香港與國際觀眾。繼M+開幕後,2022年7月西九文化區更將迎接回歸中國的「驚喜禮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可預期西九將成為香港的新藝文地標。
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