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ICOM布拉格大會參加攻略!報名方式、重點活動、投稿時程總整理
ICOM布拉格大會參加攻略!報名方式、重點活動、投稿時程總整理
記者:田偲妤(文化部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 *報名早鳥優惠延長至5/10截止,相關資訊請以大會官網公告為主。(編輯室於2022/5/1更新) 2022年一場全球博物館盛會將於夏天開幕!第26屆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訂於8月20日至2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考量疫情、戰事等不利出國與會的因素,今年的大會主題活動和各專業委員會研討會,皆採取線上和現場混合會議模式,讓全球博物館人可在報名及投稿時自由選擇出席方式,而投稿則統一至3月31日止。   大會報名開跑!早鳥優惠只到5月1日 ICOM布拉格大會的註冊報名自2月14日開跑,早鳥優惠只到5月1日。報名費依據線上或現場參與、是否具備會員資格、學生或陪伴者身分而略有不同。更多報名費資訊請參考表1和表2,以及大會官網公告。欲報名者請填寫大會報名表單,辦理註冊和繳費手續。 表1:現場參加報名費(整理自大會官網公告) 表2:線上參加報名費(整理自大會官網公告)   品美食、坐馬車,享受布拉格古城魅力 今年的大會開幕活動將於8月22日在布拉格國家科技博物館(National Technical Museum)、國家農業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griculture)舉行,現場可欣賞藝文表演、品嚐捷克傳統美食,還可乘坐捷克最古老的「克拉德魯伯馬」(Kladruber)駕駛的馬車。8月23日的博物館之夜將在布拉格市中心展開,一場場精心設計的展覽、演唱會、導覽之旅及時尚秀,邀你漫步在古老的城鎮中,享受布拉格迷人的夜色! 博物館之夜邀你漫步在古老的城鎮中,享受布拉格迷人的夜色!(Photo by LubosHouska)   博物館新定義表決再起?圓桌會議從不同觀點切入 另一項值得關注的重點,正是上一屆京都大會未表決通過的「博物館新定義」。依據ICOM公布的新定義修訂程序,預計在布拉格大會再次舉辦全體會員投票表決。目前確切時程尚未公告,但本屆大會特別在8月24日安排「博物館定義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 Definition)圓桌論壇,邀請講者從不同背景觀點、近年來博物館的轉型趨勢出發,分享博物館新定義的潛在用途與影響力。   首次統一徵稿時程,這幾個專委會例外! 本次大會特別安排統一的徵稿時程和投稿系統,即日起至3月31日止,只需在徵稿網站上點選欲投稿的專委會與主題,就可線上投稿500字內的論文摘要,預計4月30日便可得知錄取與否。 32個專業委員會將在布拉格會議中心、城區與近郊的博物館,舉辦研討會與參訪行程。(Photo by Che, CC BY-SA 2.5)   需特別留意的是,台灣博物館人常參與的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CR)、國際大學博物館與典藏委員會(UMAC)、國際自然史博物館委員會(NATHIST)以及國際民族誌博物館委員會(ICME)則採取獨立聯合徵稿,欲投稿者請詳閱徵稿啟事、摘要格式,並於3月31日之前,將論文摘要、發表者簡介等投稿資料寄至:secretary.nathist@icom.museum(收件人:Phaedra Fang)。 博物之島專欄也與多位專業委員會會員合作,將陸續刊登研討會時程規劃、徵文主題、投稿方式等資訊,歡迎台灣博物館人踴躍報名參加,把握與世界交流的難得機會!
2022/03/04
5G世代降臨美術館!2022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帶你進入虛實共演的世界
5G世代降臨美術館!2022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帶你進入虛實共演的世界
作者:劉雙華(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藝文工作者) 光中之美的意境在2022年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中發揮地淋漓盡致,策展命題為「光・舞弄・影」,以英國詩人拜倫對「光」的想像作為詩性的開場白,將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戶外園區幻化為「光之劇場」,多件作品應用最新的5G科技,邀請觀眾走進展覽,成為光中一景、作品一環。 如今的通訊服務正式踏入5G行動通訊世代,根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的定義,5G有三大特點:超大寬頻、超可靠低延遲、超大量連結,可即時、多人、同時且大量的傳輸資訊。事實上,自1990年代起,藝術家便開始以網路作為實踐創作的媒介,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行動裝置、衛星定位、生理感測等不同科技設備也陸續成為創作工具,讓藝術家在創作上得以進一步突破時空想像。 〈能量#1〉後藤映則作品(劉雙華 攝影)   2022年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特別呈現10組具表演性裝置特質的藝術創作。首先,當若科技藝術團隊的作品〈Metastage—來場不連續的跳躍〉以「元宇宙」概念為靈感,邀請觀眾以虛擬身分登入體驗,應用5G即時演算技術捕捉觀眾、表演者的姿態後生成畫面,投影在國美館正面的玻璃帷幕上,呈現遠程在場、虛實共演的狀態。 〈Metastage—來場不連續的跳躍〉當若科技藝術團隊作品(劉雙華 攝影)   金啟平、吳冠穎、紅聲數位科技團隊的作品〈迷宮幻遊〉,其展場與造景設計發想自臺中眷村的巷弄與天際線,應用5G技術創建AR體驗,邀請觀眾手持行動裝置,進入實體造景與夢幻生物共存的迷宮世界中探險。 〈迷宮幻遊〉金啟平、吳冠穎、紅聲數位科技團隊作品(劉雙華 攝影)   安藤英由樹、純禾作(陳依純、羅禾淋)的作品〈你的肢體笑顏 將是我的全部〉在國美館「U-108 Space—5G沉浸式展演實驗場域」與日本大阪藝術大學同步展出。藉由5G的即時影像傳輸技術,將大量觀眾的肢體影像擷取並拼貼於多頻道投影上。此外,更邀請臺日兩地舞者共舞演出,同步投影在兩地的展場,達到異地共演、異時共地的效果。 英國數位文化媒體暨體育部近年推出「文化即數位」(Culture is Digital)政策,顯示數位體驗已徹底改變觀眾參觀展覽的方式與經驗,技術的革新也吸引更多樣的觀展族群,例如難以親臨現場的身心不便者,或是因疫情而無法出國的外國觀眾。5G世代的觀眾期待不受時空限制、更深入、震撼的感官沉浸式體驗,可預期在新科技的推動下,未來的美術館將迎向更多元、無邊際且虛實共存的境界。
2022/02/25
你有多久沒有提筆寫字了?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重溫習/惜字生活
你有多久沒有提筆寫字了?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重溫習/惜字生活
作者/攝影:劉恩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你聽過「魯冰花」嗎?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先生長期耕耘台灣文學領域,經典名著《魯冰花》翻拍成電影後,主題曲至今仍環繞在台灣人的腦海中。鍾肇政於作品中描摹自身成長經驗,被視為客家文化、客家文學代表作家之一。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絕對不只有魯冰花,除了深入介紹鍾肇政的生平,近期推出的「習字・惜字生活特展」更帶領觀眾一起進入經典著作《流雲》的文學世界! 2019年開幕的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兼具族群、文化、文學三大特質,且以鍾肇政早年居住的龍潭國小日式宿舍群作為館舍,不僅有以鍾肇政為主題的文物展示、影音資訊、文學閱覽,還有早年居住空間的還原展示,可以一覽鍾老一家過往的生活樣貌。除此之外,附近的龍潭武德殿也是園區範圍,經常辦理講座沙龍、藝文表演等活動。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的日式宿舍群(劉恩美 攝影) 「習字・惜字生活特展」自2021年11月13日開展以來屢獲好評,展期將延長至2022年2月27日。展覽以「字」為核心,針對鍾肇政的著作《流雲》策劃展覽,主角陸志龍正是年少自學中文的鍾老化身,帶出台灣政權轉移後,人民從使用日文轉為中文的歷史背景。因為「習字」所以「惜字」,客家傳統的敬惜字紙文化也隱含其中。 展場分為習字讀本、習字日常、惜字記憶、惜字精神和閱讀區。習字讀本展區節錄文本內容,呈現主角陸志龍如何以逗趣又諷刺的方式背誦中文詞彙,像是中文的「光復」和日文的「降伏」讀音相同,或是把三字經的「苟不教」以「狗不叫」來理解。習字日常展區則提供觀眾提筆練字的機會,鍾肇政和陸志龍都寫得一手好字,觀眾在此也可以拿起毛筆在水寫布上大筆揮毫。 習字日常展區提供觀眾提筆練字的機會(劉恩美 攝影) 惜字記憶展區大量節錄文本內容,且以字型大小變化強調陸志龍的心境轉折,如「它是我買的第一本漢書,這事實是不平凡的,意義重大的」、「啊多麼幸運,它們竟還完整無缺,一本也不少...」句句展現主角對於書籍的珍視。此外,展區也提及了「收字紙阿伯」,收字紙起源於過往人們對於字的敬畏之情,不能亂丟棄字紙而產生的習俗,現在龍潭的市定古蹟聖蹟亭就與此習俗息息相關。 惜字記憶展區點出《流雲》主角陸志龍對書籍的珍視(劉恩美 攝影) 展覽尾聲的惜字精神展區可觀賞藝術家作品,以手工造紙為創作媒材,藉由草紙藝術展現傳統工藝之美,與日式建築空間相互呼應。展場中也隱藏許多驚喜,像是梁柱的轉角藏有陸志龍寫的短詩,抬頭可發現屋樑上有飛行的習字簿點綴其間。 藝術家郭紋君以手工草紙製作的藝術作品(劉恩美 攝影) 轉角的巧思,梁柱的轉角藏有陸志龍寫的短詩。(劉恩美 攝影)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的創設,體現了台灣社會對台灣文學的重視,以及客家族群的文化傳承意識。特展以文學為媒介延伸並展現客家傳統的惜字文化,更引領大眾認識不同面向的鍾肇政。
2022/02/23
小小博物館視察員出動!荷蘭博物館「兒童認證」評選活動
小小博物館視察員出動!荷蘭博物館「兒童認證」評選活動
作者:洪伯勳(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博士候選人) 荷蘭向來以兒童友善聞名世界,2020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調查38個已開發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兒童幸福指數,結果指出,荷蘭兒童的幸福指數排名第一。同時,荷蘭又以高水準的藝文設施享譽國際,例如知名的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安妮之家(Anne Frank Huis),更有超過400間文化館舍註冊在荷蘭博物館協會(Museumvereniging)之下,接受博物館的專業規範。當最幸福的兒童悠游在博物館林立的國度,將會激盪出什麼樣有趣的火花呢?   打造小小觀眾的資訊交流平台 為了鼓勵兒童多使用博物館資源,荷蘭博物館協會設立了兒童專屬入口網Museumkids.nl,旨在讓兒童以遊樂的方式與博物館藏品產生連結,希望他們可以在博物館中「夢想並學習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所有隸屬於荷蘭博物館協會的館舍,在網站上都有專屬網頁,提供最新展覽、參觀重點提示等資訊,孩子也能自行上傳參訪照片與影片,與其他小朋友分享參觀心得,並規劃下一次的博物館之旅。 Museumkids.nl兒童專屬博物館入口網(Credit: museumkids.nl)   選我!選我!小小博物館視察員出動 Museumkids.nl中最有趣的就是「兒童認證」(kids proof)的評選機制,每位12歲以下並持有博物館通行證的孩子都能登錄成為「博物館視察員」(museum inspector)。每次參觀完館舍之後,孩子可到網站上填寫問卷,題目包括:「如果在學校有機會介紹這間博物館,你會怎麼做?」、「博物館是否有特別為兒童設計的活動?」、「如果你是一日館長,想改變這間博物館的哪些部分?」等問題〔註1〕。一方面,各博物館可針對孩子們的回饋,改善或強化各項服務;另一方面,於比賽年度收到超過60次視察報告且平均分數超過8分以上的博物館,隔年即可獲頒「兒童認證」標章,成為父母帶孩子參觀的首選。而參加視察員活動的孩子則有機會獲得各類獎品與旅遊招待,以及當年度的最佳視察員頭銜〔註2〕。 獲「兒童認證」頭銜的博物館,將於檢索頁面上顯示標章。(Credit: museumkids.nl)   讓孩子愛上博物館的神秘法寶 筆者於2021年10月曾帶五歲的孩子參觀位在高費呂韋國家公園(Nationale Park De Hoge Veluwe)內的庫勒穆勒博物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該館不僅獲得「兒童認證」,更是世界第二大梵谷油畫收藏機構。世界級的典藏品每年吸引眾多訪客,當中當然不乏家庭觀眾。當我們在門口完成驗票手續後,服務人員送給我們一盒「博物館骰子遊戲」(Museum Dice Game),可以讓孩子邊看展邊玩,甚至可帶到其他博物館使用。 荷蘭庫勒穆勒博物館,位在高費呂韋國家公園內,是世界第二大梵谷油畫收藏機構。(Credit: Gerardus,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相信有帶小小孩參觀博物館經驗的父母都知道,小孩的注意力有限,對於平面展覽通常興趣不大,又怕孩子東摸西碰,不小心破壞了價值連城的展品,結果讓大人小孩都難以享受看展的樂趣。所幸這盒「博物館骰子遊戲」讓上述問題迎刃而解。 遊戲盒裡有一顆骰子與一張說明卡,骰子的每一面對應說明卡上的一項主題,而每個主題之下又衍伸出十多個有趣的任務,例如:假設現在肚子餓了,有什麼畫作裡有食物呢?你覺得哪一件作品最適合放在你的房間?今晚你被邀請住在一幅畫中,你想要住在哪一幅畫裡?又要睡在哪個位置呢?一些簡單的問題,孩子就會認真探索與思考,甚至玩得欲罷不能,連大人都能從中受到啟發,讓人驚嘆背後設計的巧思。 庫勒穆勒博物館設計的博物館骰子遊戲(洪伯勳 攝影)   綜而言之,從荷蘭博物館的例子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個別博物館的創意與努力,更有一套完整的建置,讓兒童與博物館互動的各類經驗能在平台上充分流通。目前台灣的博物館雖不乏兒童友善的服務,但如何像荷蘭一樣建立專門為兒童服務的制度平台,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議題。 註釋: 2021年10月填寫時共有18題,除了文中提到的開放式問題,亦有「和誰一起去(學校、父母、朋友…)?」、「博物館的類別是什麼(自然、藝術、科技…)?」等事實性問題,或是「能否很快找到廁所?」、「博物館人員是否友善且願意幫忙?」等軟硬體問題。 年度最佳視察員票選機制:每位視察員的個人資料頁面設有投票按鈕,大家可針對視察員寫的每份報告分開投票,最後選出5位最佳博物館視察員,且其中一位將授予「年度博物館視察員」稱號。此外,另有約10名博物館愛好者組成「成人陪審團」,於每季選出一名優勝者。
2022/02/18
我怎麼策劃首檔展覽?專訪「如果島嶼會作夢」策展人謝宇婷
我怎麼策劃首檔展覽?專訪「如果島嶼會作夢」策展人謝宇婷
記者:田偲妤(文化部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 冬日午後走進臺北當代藝術館,沿著長廊步入一片灰藍色的空間,「這是天色陰鬱時,馬祖大海的顏色」策展人謝宇婷帶領眾人環視展間,一句話便將觀眾帶至馬祖海邊,吐露一段充滿各種機緣的策展旅程。 展覽名為「如果島嶼會作夢」,是謝宇婷第一個策展作品,以馬祖北竿島的「祈夢」習俗為靈感,邀請五位來自台灣本島與國外的藝術家化身「代夢人」,藉由身體感知、錄像、藝術家創作書等多元媒材代替馬祖作夢,在他者與自身狀態的來回探索間,試圖傳遞、解讀或共築一段記憶中的馬祖歲月。令人好奇的是,非馬祖人的策展人和藝術家為何會展開這一段代夢機緣?策展人又是如何從無到有促成這檔初試啼聲之作? 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特展「如果島嶼會作夢」(臺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突破自我的決心!三個成為策展人需培養的能力 時間回到2018年,謝宇婷與馬祖的邂逅源自藝術家吳瑪悧的「創造思考—藝術與公共領域」課程,大部分學生或許只關心能否交出藝術計畫作業,謝宇婷卻選擇把握時機,將紙本概念一步步實踐。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北藝大博物館所的謝宇婷相當清楚自己擅長和不足之處:「我過去受的是文學訓練,比較擅長的是『概念』,文字是我熟悉的媒材。但展覽是以當代藝術為主,我又選了應用不同媒材的創作者,在跟他們溝通作品時要花比較多心力。」為了培養將抽象概念實際做成展覽的能力,她積極參與國藝會舉辦的青年策展工作坊,也申請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鳳甲美術館的實習,畢業後更進入高雄市立美術館研究發展部工作。 左起許生翰、駱麗真館長、策展人謝宇婷、王煜松、澎葉生(Yannick DAUBY)、視訊藝術家艾瑪‧杜松(Emma DUSONG)與黃祥昀。(臺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一路走來,謝宇婷歸納出三個成為策展人需培養的能力:首先是學習「展覽實務」,建議可申請美術館展覽組或典藏組的實習,也可應徵藝文機構的專案助理、藝術家助理,或是申請地方縣市政府的藝文補助進一步累積經歷。此外,擬定展覽的「研究議題」也很重要,這關乎到為什麼要做展覽?展覽要討論什麼?可以做得多深?做到什麼程度?最後,必須建立「人脈網絡」,也就是平常要多結交各領域的朋友,因為「策展就是一個集體創作」,需要藝術家、視覺設計、翻譯、行銷公關、贊助單位等眾多人手一起完成。 黃祥昀〈記憶刺點:攝影與製圖工作坊〉源自為馬祖居民設計的地景體驗工作坊,以藝術家創作書記錄成果,觀眾可觀賞書中圖像、觸摸盲人點字,感受不一樣的馬祖。(田偲妤 攝影)   怎麼找資源?如何與藝術家合作? 然而,在具備上述策展能力後,如果沒有資金、館舍空間、硬體設備等資源,也難以促成展覽。於是謝宇婷向國藝會「策展培力@美術館專案」提出申請,順利獲得近80萬的資金補助,可從7個館舍中選擇合適的展覽空間,並由館方提供展演器材設備、專業技術與維護人力、教育活動宣傳等豐富資源。 王煜松〈在燈塔的日子〉以藍曬圖記錄東莒燈塔的建築與周遭景物,捕捉在燈塔旋轉的光,藉此思索存在此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在協助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中,謝宇婷又面臨另一場天人交戰:「策展很像同時在當導演和製作人,導演的思維就是要做到最好、最棒、最爽!製作人的思維則是不行!我們現在只有這些錢、這些時間,這兩邊其實是會互相打架的。」與舞踏藝術家許生翰合作時,這樣的衝突讓雙方一度非常痛苦。因經費與時間有限,無法讓藝術家長住馬祖尋找靈感,必須在出發前做好前置規劃。但是許生翰非常注重身體感應,不是靠電話討論就能抓到靈感,直到出發前謝宇婷借場地讓他做肢體訓練,才比較理解如何和舞踏藝術家合作。抵達馬祖後,謝宇婷不框限許生翰的想法和行動,讓他自己去逛、去感受、去跟當地人聊天,如此反而有助於他完成創作。 許生翰〈島迴〉以純白身軀裝載馬祖地理環境產生之「幽微細膩的悶」,如同遊魂般穿梭在坑道、老房、海石之間,在找不到出口的島嶼上周而復始地遊走。(田偲妤 攝影)   策展該怎麼學?想做的就盡力去探索吧! 從2018年在課堂上首次接觸馬祖、逐步培養策展能力、申請資金與館舍資源,到如今展覽順利開幕,更獲得第二十屆台新藝術獎第四季提名。回首三年多的來時路,謝宇婷感觸良多:「我對策展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對自己的個性、工作狀態也有更多了解,發現自己的缺點及擅長的部分。」關於策展該怎麼學?到底能不能教?謝宇婷勉勵懷抱策展夢的年輕人從實做中學習方法:「每個策展案的內容和性質都會影響到操作方式,操作方式則會影響到展覽型態。想做的就盡力去探索,過程中要勇敢、堅定,你可能會懷疑自己,但你要相信所做事情的價值!」 澎葉生〈在馬祖,她一無所聞。她聽聞一切。〉將馬祖居民訪談、島上環境音與影像彼此交錯,邀請觀眾以獨立、中介又遊蕩的視角,接收宛如社群媒體上零碎的圖文資訊,拼湊出一段段屬於馬祖的常民記憶。(臺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觀眾正在撰寫展覽專屬的「代夢卡」。展覽最後一天將抽出五張卡,在2022年3月1日祈夢儀式當日帶到馬祖,委託代夢人替你發問。(田偲妤 攝影)
2022/02/14
今天,來個復古的飛機頭!臺中市眷村文物館展現臺灣男士理髮百年史
今天,來個復古的飛機頭!臺中市眷村文物館展現臺灣男士理髮百年史
作者:邱子翎 臺中市眷村文物館年度特展《愛美樂理髮廳男士理髮文化展》(2021.10.1-2022.10.1),以眷村男子日常梳妝髮型的生活儀式感為出發點,探討近百年來臺灣男士理髮業在社會時代下的演變。臺中市眷村文物館原名「北屯新村」,後更名為「凌雲社區」,建於1960至1966年,居住校級以上的飛行員及航空技術局與研究院技術員。目前保存三棟具代表性的眷村紀念性建物,是臺中市區完整保存的高階空軍技術員宿舍。2017年委托眷村新一代「芋頭蕃薯」背景的經營者營運,致力於眷村文化及眷村美食兩大主軸的推廣。 臺中市眷村文物館原名「北屯新村」,後更名為「凌雲社區」,建於1960至1966年,居住校級以上的飛行員及航空技術局與研究院技術員。(臺中市眷村文物館 提供)   展場入口牆上掛著一張老照片,可見一名身穿西裝的男子頂著後梳油頭,照片旁擺設一只上頭印著「愛美樂理髮廳」字樣的玻璃杯,帶出展覽主題及意涵。一走進展場,「愛美樂理髮廳」櫃檯映入眼簾,理髮師白袍制服掛在一旁,牆上擺設早期髮型手繪圖錄、電腦手繪髮型,展現過往男士髮型特色與多樣性。 第一主題為「呂洞賓的小紅旗」,呂洞賓為理髮業的守護神,展覽從古老信仰開頭,爬梳理髮文化在臺灣歷史上重要的轉捩點,包含滿清剃髮留辮的高壓統治手段,以及日治時期臺灣人自願斷髮,多變的男士髮型就此展開,禿頭藥水、香皂等身體美容商品紛紛上市。光復初期,理髮風格分為臺灣派、上海派與福州派,男士理髮廳服務出現差異化。展間也介紹現今在中臺灣經營地有聲有色的6家男士理髮店。 第一主題展區「呂洞賓的小紅旗」爬梳理髮文化在臺灣歷史上重要的轉捩點(臺中市眷村文物館 提供) 展覽陳列從清朝、日治時期到光復後的男士理髮歷史(臺中市眷村文物館 提供) 第二主題「繼承傳習所」延續日治時期傳授學習場所的概念,採訪經營超過30年的長弘男士理髮廳、2021年剛開幕的光俐落男士美髮沙龍,探討理髮業如何兼融傳統與創新。現場另展示日治時期各地斷髮事蹟與理髮傳習所的新聞報導,並復刻當年理髮師必讀的兩本教科書。 第三主題「工欲善其髮 必先利其具」介紹早期的理髮工具,例如炭熱鉗燙髮、老式雙手推剪等,引發資深理髮師不少的討論。更多有趣的社會野史故事,可在第四主題「走味的男士理髮」報紙牆上一探究竟。臺灣70、80年代盛行馬殺雞服務,許多掛羊頭賣狗肉的「純理髮廳」頻繁現蹤在社會新聞上,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的林洋港先生還曾提議,請太太陪先生理髮以減少亂象。展廳打造復古的髮廳實境,搭配迷濛的燈光,訴說過往那段不可言喻的春色時光。 走味的男士理髮展區(臺中市眷村文物館 提供) 復古的髮廳實境搭配迷濛的燈光,訴說過往那段不可言喻的春色時光。(臺中市眷村文物館 提供) 展覽互動牆特製三個人頭木箱,觀眾可鑽進木箱,嘗試飛機頭、山本頭、平頭髮型,同時聽到「洗、吹、剪」的聲音。本次還首推IG即時動態特效、語音導覽、報紙專刊、特製「愛美樂理髮廳」玻璃杯,融合創意元素與傳統文化的展覽,讓不同年齡層觀眾重新認識臺灣特有文化與在地知識學,關注個人身體美學的自主性、跳脫性別框架。 人頭木箱互動牆,設有飛機頭、山本頭、平頭造型供觀眾拍照,站進木箱內還能聽到「洗、吹、剪」的聲音片段。(臺中市眷村文物館 提供) 展覽開幕至今,已有千歲團的臺中資深理髮師參訪。2021年更加入「優遊臺中學」計畫,提供高中生實境遊戲、蔥油餅DIY等課程資源。(臺中市眷村文物館 提供)
2022/02/11
無畏世紀危機!展現博物館的力量—ICOM布拉格大會首波徵稿熱血開跑
無畏世紀危機!展現博物館的力量—ICOM布拉格大會首波徵稿熱血開跑
文|賴維鈞(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COM ICR副主席2019-2022) 2022年第二十六屆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即將於8月20日至8月28日於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CR)歡迎全球區域博物館同仁齊聚現場或線上參與Webinar會議。 本屆大會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關注博物館營造自由、民主和博學的社會時所展現的力量、定位和潛力,探討博物館如何面對21世紀的挑戰和需求,包含氣候變遷、環境危機、社會正義等議題,以及如何應對新冠疫情對社會和經濟造成的衝擊。 上述重要議題需要盡可能地廣泛辯論,為此國際大學博物館與典藏委員會(UMAC)、國際自然史博物館委員會(NATHIST)、國際民族誌博物館委員會(ICME)、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CR)首次聯合舉辦研討會,期望藉由論文的徵集以尋求解答、獲得更多問題啟發。 歡迎即日起至3月31日止,提交與下列主題相關之論文摘要資料,摘要字數至多250字、每位發表者簡介至多50字,寄至:secretary.nathist@icom.museum(收件人:Phaedra Fang)。詳細摘要格式與更多資訊請詳文末連結。   聯合研討會主題—博物館的力量:永續力(Sustainibility) 會議時間:2022年8月22日至8月23日 發表形式:接受線上或現場發表 主題I 博物館的力量:包容性(inclusion)/打造具包容性的博物館 博物館功能各方面的多樣性、包容性和去殖民化 博物館成為複調(polyphonic)空間的挑戰和前景 將不同的知識系統融入博物館實踐 主題II 博物館的力量: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行動 結合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博物館實踐 提高效益,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 支持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氣候行動 主題III 博物館的力量:利用網絡(networks)的力量 博物館從權威機構轉變為網絡機構 讓社區參與博物館實踐 跨學科如何創新博物館   ICOM布拉格大會的開幕式將在國家科技博物館(上)、國家農業博物館(下)舉行(Credit: Octopus moldavicus, CC BY-SA 3.0 & Palickap, CC BY-SA 4.0)
2022/02/07
博物館永不退流行的秘訣!大英博物館歡迎年輕人為典藏注入新詮釋
博物館永不退流行的秘訣!大英博物館歡迎年輕人為典藏注入新詮釋
作者:楊昕(里茲大學美術館與藝廊學系碩士、大英青年協作團隊成員) *感謝2021年大英博物館青年協作團隊(Youth Collective)成員:Amal, Ana, Claire, Dean, Drea, Fredrick, Ghafar, Grace, Lara, Ollie, Victoria, Sin,以及導師Ashley同意分享共創內容。 近年來英國多間博物館積極與青年觀眾展開對話與合作,發揮博物館作為公共教育機構之角色,不僅推出專屬年輕客群的參觀優惠,也設計屬於青年族群的課程、活動或工作坊,邀請青年以不同的世代觀點、文化背景為館藏注入新的詮釋,也讓對博物館有興趣的青年進一步了解館務運作。 大英博物館的「青年協作計畫」(British Museum Youth Collective)正是認識並累積博物館工作經驗的良機。2021年受疫情影響,該計畫推出線上博物館職人訪談系列,更招募15位18至24歲青年加入協作團體,每週應用Zoom線上會面,並安排一位導師擔任館內及學員的對話窗口。筆者參與的計畫自2021年6月開始為期半年,初期邀請博物館各部門分享工作經驗與技能,後由青年成員共同策劃三項活動。   第一場活動呼應館內展覽,請成員設計能激發年輕族群共鳴的活動。如9月舉辦的線上活動「放大尼祿」(Zooming in on Nero)呼應大英博物館的「羅馬皇帝尼祿特展」。成員們穿上古羅馬風格的托加長袍,透過五段劇情與分組活動,帶領觀眾了解尼祿的生平、傳言迷思與當代歷史詮釋。此外,成員還製作Instagram創意短片,重現當年羅馬人的日常飲食。 2021年大英博物館青年協作計畫的第一場線上活動「放大尼祿」,青年成員穿上古羅馬風格的托加長袍,帶領觀眾重回古羅馬時代。(Courtesy British Museum)   第二項活動則呼應「黑人歷史月」(Black History Month),策劃以「黑人歡慶」(Black Joy)習俗為主軸的一日活動,探討當代如何典藏與記錄中南美、非裔移民歷史。活動首先邀請專業舞者帶領大家舞動肢體,體驗非洲舞蹈所帶來的群體凝聚力。接著以小誌創作工作坊讓參與者動手製作專屬刊物,思考如何選擇素材向大眾介紹黑人文化。活動議題看似沉重,但青年成員帶入齊聚歡慶的節日氣氛,讓參加者能以創意而活潑的方式切入社會議題。 此外,博物館也邀請成員響應「同志驕傲月」,挑選一件呼應LGBTQ+主題的館藏來撰寫Instagram貼文。其中一篇貼文介紹葛飾北齋所繪製的若眾文案圖,透過觀察卷軸中少年(若眾)的穿著與配件,思考不同歷史文化脈絡反映出的性別角色及性別認同。 大英博物館響應同志驕傲月,邀請青年成員挑選與LGBTQ+主題相關的館藏,檢視文物少為人知的故事、帶出新的詮釋。圖為葛飾北齋作品〈若眾文案圖〉。(Courtesy British Museum 2021)   許多青年對博物館工作有極大興趣,卻不知如何踏出第一步。因此,11月底舉行的最後一項活動「相約博物館:網絡盛會」(Meet Me at Museum:A Network Event)邀請多位博物館、考古及文化產業人士,以攤位加上開放對談的形式,讓年輕學子直接向業界人士提問。最後一小時的對談更由青年成員Claire及Dean與大英博物館計畫經理Georgia及組織I LIKE NETWORKING創辦人Isabel展開對談,分享如何與業界人士互動並建立人脈。與談人建議年輕人不要害怕主動出擊、應善用社群媒體、加強跨領域互動,機會往往來自意想不到之處。事實上,博物館需要的不只是研究、策展人才,也需要行銷、數位、教育等各式人才的加入。 「相約博物館:網絡盛會」的攤位上,大英博物館文物保存單位提供簡單的素材與工具,讓觀眾親手體驗文物修復師的工作。(楊昕 攝影)   為了讓青年看見成長與獲得成就,導師與成員在初期就對未來的合作模式達成共識,不僅注重外在量化指標,更注重多元的軟硬實力及自身的反饋,並邀請第三方評量員和成員一同利用線上平台Padlet記錄學習歷程,記下遇到的困難、解決方式及近期突破,讓成員主動為自己設定目標、彼此分享學習心得,如此有益雙方長期發展,建立一套可累積及轉化的經驗。 目前大英博物館正在招募新一期的青年協作成員,即日起至2月14日止,歡迎對博物館有興趣、目前居住於倫敦的青年加入,報名相關資訊與過往成果可參考大英博物館官網。 評量員Ashleigh Hobbins帶領青年成員一起思考「評量」對於此計畫的意義?如何進行評量?(Courtesy British Museum)
2022/02/04
未來的家會是什麼樣貌?倫敦家屋博物館推出「明日之家」特展
未來的家會是什麼樣貌?倫敦家屋博物館推出「明日之家」特展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視訊通話、平板電腦、指紋辨識家門、食物風乾機……這些在21世紀的家庭中習以為常的物件,卻是50年前的人們難以想像的。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速度已是人們無法確切感受的加速度,那麼30年後呢?2050年的家會是什麼樣貌? 「明日之家」邀請觀眾想像2050年的家屋樣貌,入口玄關的多彩燈光投射與戲劇化音效,使得整座家屋充滿未來感。(Photo credit: Mike Massaro)   倫敦家屋博物館(Museum of Home)於2021年底推出特展「明日之家」(Tomorrow’s Home),旨在透過學術研究和創意展示來洞察人們未來的居家環境。博物館與閾限空間設計公司合作,採用互動裝置和沉浸式導覽設計,展示一座2050年後的未來家屋。進入展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入口玄關,多彩燈光投射與戲劇化音效的設計,使得整座家屋充滿未來感。踏入廚房,觀眾可從餐盒中的設計圖想像30年後的飲食樣貌─未來餐桌上的烤雞大餐或許不再是帶骨的真實雞肉,而全是人造雞肉。進入掛滿衣物的臥房,衣服掛牌和牆上文字告誡大眾減少購買快時尚服飾,鼓勵人們支持提供服裝租賃服務的品牌。一轉身進入工作室,書桌與書架上展示著科技發展對個人空間的加速度轉變。打開洗手間,會說話的互動馬桶講述具未來警示性的故事,引導觀眾思考30年後的每日生活會是什麼狀態。 廚房展間,觀眾可從餐盒中的設計想像30年後的飲食樣貌,從中反思如何改變飲食習慣,為地球盡一份心力。(Photo credit: Mike Massaro) 洗手間展間,會說話的互動馬桶講述具未來警示性的故事,引導觀眾思考2050年的每日生活面貌。(Photo credit: Mike Massaro) 氣候變遷、高齡化、數位化等關鍵主題,皆是「明日之家」特展欲探討的議題。家中使用的高科技產品是為誰創造?氣候變遷將對家庭生活產生什麼影響?什麼樣的醫療保健應存在家中?家屋如何幫助我們與社區保持聯繫?在減少消耗、重複利用和回收方面能發揮什麼作用?這些都是展覽希望透過明日之家的模擬想像,對觀眾拋出的問題,從不同展間所呈現的家居面貌來促進思考和對話。 臥房展間,聚焦快時尚產業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衣物掛牌與牆上文字鼓勵大眾支持提供服裝租賃服務的品牌。(Photo credit: Mike Massaro)   這項展覽的靈感源自倫敦大學學院醫療工程研究所的真實研究,探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3D列印(3D-printing)、納米傳感(nano-sensing)和其他科技將如何塑造我們的未來生活。展覽將上述研究落實於想像中的未來家屋,既突出新興科技的好處,更提出時常被忽略的道德問題:這些新科技對未來之家的負面影響為何?包含數據收集是否會導致個資外洩、如何平衡科技發展與環境危機等風險。 工作室展間,各式數位物件展示著科技發展對個人空間的加速度轉變。(Photo credit: Mike Massaro)   「明日之家」特展的開幕恰逢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在英國大眾最關切環境議題之時,藉由對未來家屋的想像,邀請觀眾坐上時光機,在這段未來旅途中反思如何以個人行動來拯救我們居住的地球。
2022/01/31
親愛的,我把歷史變簡單了! 以互動影音帶領觀眾走進阿姆斯特丹的悲歡歲月
親愛的,我把歷史變簡單了! 以互動影音帶領觀眾走進阿姆斯特丹的悲歡歲月
作者: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官思妤(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藝文工作者) 從1960年代開始,歐洲的地方博物館與城市博物館快速成長,除了表彰地方榮耀、型塑地方與市民認同之外,也嘗試應用各種科技與場景復原手法,打破觀眾對歷史博物館的陳舊想像,提供不同年齡觀眾富含多元感知的參觀經驗。 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常設展「阿姆斯特丹DNA」(Amsterdam DNA),以簡潔易懂的圖表、多媒體影音及互動裝置,輔佐展覽解說,讓觀眾不必辛苦閱讀展版文字,也能快速吸收展覽訊息,值得強調數位化轉型的國內博物館借鏡。 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前身,為16世紀設立的市民孤兒院。(Image by Amsterdam Museum, CC BY-NC-SA 2.0, via Flickr)   「阿姆斯特丹DNA」位於博物館二樓,觀眾一上樓,便能看到鮮紅的主視覺向觀者介紹阿姆斯特丹的「DNA」,即四項城市價值:企業精神、市民美德、創造力、思想自由。阿姆斯特丹是以經商致富的城市,市民富有強烈的企業精神,而財富也帶來仕紳階級對於貧苦民眾的關懷,並於16世紀設立市民孤兒院(Civic Orphanage),這也是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前身。而從藝術家林布蘭到當代的網路城市,創造力也深植其中,宛如這座城市的基因,並透過貿易向全球輸出自由思想的價值。 展示設計上,有別於一般城市博物館習慣透過大量文字敘述發展史,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展廳除了主標題外,幾乎沒有太多文字介紹,而是透過10部多國語言的導覽影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及中文等各國語言),介紹每一區的主題與重點文物。參觀觀眾可以依照母語,選取標示不同國旗的摺頁,並將摺頁於不同展區平台進行掃描,便可佩戴耳機觀賞導覽影片。   標示多達10個國旗及語言的簡介摺頁。(Image by Amsterdam Museum, Caro Bonink, CC BY-NC-SA 2.0, via Flickr) 將簡介摺頁放置掃描後,就會出現不同語言的導覽影片。(Image by Amsterdam Museum, Caro Bonink, CC BY-NC-SA 2.0, via Flickr)   展覽也透過簡易圖表、譬喻及互動影音裝置,介紹各個議題。如荷蘭參與販運奴隸的歷史,以及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如此,觀眾可以快速瞭解關於阿姆斯特丹歷史的黑暗與榮光。  常設展藉由譬喻,說明過去販運奴隸的情況。例如一位奴隸的價值等同5000磅的糖。(陳佳利 攝影)   此外,該館還為4到12歲的兒童設置專屬展區,從兒童視角呈現17世紀孤兒院的生活。這個展區幾乎沒有文字,而是透過場景復原手法,呈現三、四百年前的孤兒院樣貌。觀眾進入兒童展區前,必須配戴一個感應手環來開啟大門。在展覽中,也只要尋找相關標誌後,將手環靠近感應,就會出現影片或聲音解說,例如利用影音,再現孤兒院中兒童與老鼠互動的生活樣態,讓觀眾瞭解當時的環境與故事。 參觀兒童展區須佩戴手環,才能開啟博物館所重構的孤兒院大門。(陳佳利 攝影)   兒童展區透過場景復原手法,呈現三、四百年前的孤兒院樣貌。當手環靠近紅色圖示,會出現聲音導覽解說。(上圖Image by Amsterdam Museum, CC BY-NC-SA 2.0, via Flickr;下圖Image by Amsterdam Museum, CC BY-NC-SA 2.0, via Flickr)   整體而言,阿姆斯特丹博物館以多媒體及互動裝置,連貫展示主軸與展品,並邀請大朋友與小朋友共同走入孤兒院過往的生活樣貌,聆聽、感受他們的遭遇與故事,也走進城市阿姆斯特丹的悲歡歲月。
202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