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不只是聆聽!打造互動式的博物館線上教育活動
不只是聆聽!打造互動式的博物館線上教育活動
作者:高于鈞(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研究助理) Covid-19席捲全球,國內外許多博物館都曾面臨封城、閉館的危機。向來重視實地體驗的博物館,也在此時發展更多線上體驗活動。然而,注重「動手學習」的教育活動,又該如何將「交流與討論」的現場氛圍延伸到線上呢? 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的探索科學中心和兒童博物館(Explora Science Center & Children's Museum,以下簡稱Explora),提出了混合形式課程。為保持動手學習的方式,Explora調整了家庭觀眾教育活動,改以常見的家用和回收材料為主,並將部分材料以郵寄方式寄出,再配合線上平台,使「動手學習」可以持續發生。 * * * Explora YouTube 居家動手學習影片 * * *   另一方面,線上的教育活動雖然可以無遠弗屆,服務遙遠地方的受眾,卻也因此將參與者限制在「有上網能力的人」。為此,Explora與地方組織、學校合作,擴大材料包的發放與取得管道,包括在當地報紙上印製博物館硏發的雙語STEAM活動卡。透過地方派報體系,民眾不需預先了解、登記索取博物館資源,也可依據報上活動卡的指示,運用易取得的家用或回收物進行STEAM活動,此設計不僅降低STEAM活動參與的門檻,更促使不熟悉博物館的民眾開始使用博物館資源。除此之外,學校和博物館、圖書館等社區活動中心,亦提供上網服務或熱點分享,讓更多民眾可藉此再次「進入」公共場所。 Explora的動手做課程改以家用和回收材料為主。並與地方報紙合作刊登雙語STEAM活動卡供民眾自由取用。(Credit: Explora Science Center and Children's Museum)   國立歷史博物館因應2021年三級警戒,重新調整針對智能障礙者及其照護者設計的文化平權活動「日光寶盒─世界怎麼了」,經由寄送材料包與線上會議室形式,活動得以持續辦理,也在各地的社福機構與教保員支持下,消弭了部分的「上網障礙」。活動中,講師會先帶領家中/機構內物品的分享,再邀參與者透過聯想,連結家中環境與館藏文物,弭平因物理隔閡而產生的疏離感。此外,講師亦針對每位學員進行個別引導,與鼓勵分享個人創作,創造良好的「交流與討論」環境。 「日光寶盒」線上版,學員的動物創作。雖然隔著螢幕,但完全不減參與者的投入程度。(國立歷史博物館 提供)   數位法寶集結!線上活動的新「教具」 線上活動作為新型態的教育活動方式,自然也衍生新形態的授課技巧與輔助教具,以下整理3種現成可適用於電腦或行動裝置的互動遊戲: Kahoot!:結合教學的經典遊戲測驗方式。設計者可根據活動內容,自由設計促進思考的問題與選項,包含以圖像做為答案,或是即時民意調查,Kahoot!不需下載app,且能為參加者計時、計分,配合畫面和音樂,大幅增強學習反饋時的互動性及感染力,達成在玩樂中學習,且與他人連結的效果。 Kahoot! 讓出題者可以自訂題目與選項,圖為性平教育推廣時,以流行歌歌詞培養參與者性別意識。(黃稟方 提供)   Gartic:可說是線上版「傳情畫意」,不需下載app且玩法多元,最經典的玩法是「你畫我猜」。在學校多作為課堂開始的暖身破冰活動,能藉此讓參與者熟悉線上環境,並能建立對活動主題的大致想像。對於刺激創意或引導參與者觀察、推理等運用圖像表現的活動很有幫助。 Gartic的作畫工具有各種顏色、不同粗細的筆尖和形狀,主持人可出一個題目讓大家各自表現,也可以讓參與者以接龍方式觀察與再現其他人的創作重點。(黃稟方 提供)   WePlay:提供豐富的遊戲類型,除了與上述相同的「你畫我猜」,也有「狼人殺」、「誰是臥底」等。此APP的特色是可以創建3D形象(例如捏臉和換裝),且也同時具有社群功能。故在應用上或許更適合營隊或工作坊,重視團隊互動並有一定持續性的活動。   雖然線上課程僅能透過螢幕進行,不見得能創造出與實體活動相同的參與氛圍,但藉由線上教具,讓參與者能持續「動手學習」,並沉浸「交流與討論」的思考習慣中,使博物館線上活動不僅是傳達知識的平台,更是交流、討論,甚至創作的媒介與分享空間。未來,博物館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續開發、探索與學習數位工具,這或許作為步入新媒體時代,規劃設計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另一條取境。
2022/06/20
英國第一間LGBTQ+博物館盛大開幕!「酷兒大英博物館」發聲彩虹精神
英國第一間LGBTQ+博物館盛大開幕!「酷兒大英博物館」發聲彩虹精神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位於倫敦的酷兒大英博物館(Queer Britain,以下簡稱酷兒大英)在今年5月初盛大開幕!英國同志合法化已超過55年,卻從未有一座完整聚焦在LGBTQ+的博物館,酷兒大英的成立因而格外令人興奮,早在年初消息釋出時便受國內媒體關注。這座博物館的開幕特別選在英國「同志驕傲遊行」(Gay Pride march)成立50周年之際,旨在延續彩虹旗的精神。 酷兒大英的成立計畫可回溯至2018年──其聯合創辦人暨總監Joseph Galliano在參觀倫敦泰德英國美術館(Tate Britain)2017年特展「英國酷兒藝術:1861-1967 」(Queer British Art:1861-1967)後,有所啟發:「原來一項圍繞在酷兒主題的展覽,可以如此受到廣大矚目!」。身為英國雜誌「同志時代」(Gay Times)的前總編輯,Joseph Galliano積極運用人脈網絡,與合夥人Ian Mehrtens邀請來自各方的酷兒研究專家、LGBTQ+運動者,或在不同領域探討酷兒議題的創作者,一同著手進行博物館的「藍圖」。   開幕展覽「歡迎來到酷兒大英博物館」是由酷兒歷史專家Matthew Storey所策劃,此展囊括了一系列紀錄英國酷兒運動發展的攝影作品。(圖片提供:Queer Britain)   開幕展覽「歡迎來到酷兒大英博物館」(Welcome to Queer Britain)是由酷兒歷史專家Matthew Storey所策劃,此展囊括了一系列紀錄英國酷兒運動發展的攝影作品,其中包括:女扮男裝的早期攝影棚照;穿著蘇格蘭裙、緊握雙手的兩名紳士,以及同志遊行在倫敦街頭進行的畫面,帶領觀眾回溯英國的酷兒歷史。 展覽同時展出藝術家Sadie Lee和Paul Harfleet的創作,兩人皆為館方籌辦的「酷兒大英F夫人獎」(Queer Britain Madame F Award)得主。首獎得主Sadie Lee展出描繪英國表演藝術家David Hoyle的肖像畫,這幅畫以逼真的寫實技法,呈現David Hoyle身為酷兒偶像的形象;Paul Harfleet的作品則是其扮裝照──他將自己對鳥類學的熱愛轉至自身,巧妙地戴上雄鳥鮮豔而戲劇化的羽毛,藉此表現出身為酷兒的驕傲。 圖為「歡迎來到酷兒大英博物館」展出攝影之一,作品紀錄的是英國「同志驕傲遊行」在倫敦進行的畫面。(圖片提供:Queer Britain) 酷兒大英籌辦的「酷兒大英F夫人獎」首獎得主Sadie Lee在開幕展所展出的是描繪英國表演藝術家David Hoyle的肖像畫。(圖片提供:Queer Britain)   對於酷兒大英的成立,該館董事之一的Krishna Omkar表示:「我們與過去的關係,定義了我們所處的當下,且有助於引導未來。這座博物館帶給觀眾的是尚未被廣泛流傳的故事,也正因如此,整理過去的集體記憶至關重要。」酷兒大英的成立是英國同志合法至今的一項重要里程碑,博物館將在今年夏天推出更大規模的特展,持續延續與歌頌關於LGBTQ+的故事,同時探索酷兒族群如何藉由藝術來表達自我、找尋自我,並為自己與其隸屬的族群自由地發聲。
2022/06/15
鮮活你「嘉」的記憶!故宮南院《嘉義文史展》應用空間資訊技術讓地方文史躍然眼前
鮮活你「嘉」的記憶!故宮南院《嘉義文史展》應用空間資訊技術讓地方文史躍然眼前
作者:蔡亞倫(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測量及空間資訊組助理教授)、程元(文化內容策進院文化金融處專員) 什麼樣的地方文史常設展,佔地不到五坪,卻能勇奪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繆思獎(Muse Awards)?現展於故宮南院的《嘉義文史展-羅山記影》做到了!   * * * 《嘉義文史展-羅山記影》YouTube影片 * * *   本展覽由國立故宮博物院策劃設計、並與頑石團隊合作執行,2020年12月中正式於故宮南院開幕。除了利用常見的大螢幕投影及觸控面板,展場更靈活應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呈現嘉義的人地歷史。不同於傳統的平面互動桌,該展將可見光衛星影像投影於三維坐標之地表高度資訊(即數值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擬真還原了嘉義一帶始自沿海、連綿平原、遠眺群山的地景,作為演繹在地歷史的舞台。   展場以數值地形模型與衛星影像,還原嘉義一帶的歷史地景。(蔡亞倫 攝影)   展覽的呈現內容可分為三大主題,包含:民變事件、歷史圖資與統計資料。針對民變部分,透過投影不同顏色的箭頭,呈現各次動亂中不同勢力與官府爭鬥的時空軌跡。觀者的目光追逐著各方勢力,於水平展開的地景上不斷挪移,搭配桌上旁白的圖說敘事、展間激昂的配樂與械鬥聲響,彷彿親身目睹了進犯、抵抗、迂迴、敗逃的時序演進,切身感受各次民變的驚心動魄。 《嘉義文史展-羅山記影》以聲光呈現各次民變的爭鬥軌跡。(蔡亞倫 攝影)   此外,觀者能在拖曳觸控螢幕的時間軸,在地貌上任意疊加、瀏覽嘉義的地誌變遷,如聚落、塘汛、諸羅城界等歷史圖資。並透過點選現今嘉義行政區的名稱,經由垂直投影牆上顯示的該區近年人口增減、性別比例等統計資料,了解嘉義區域發展差異。 《嘉義文史展-羅山記影》還原過往今昔的人地變遷脈絡。(蔡亞倫 攝影)   以內容而言,嘉義文史展可謂完美爬梳了嘉義的文史脈絡,呈現過去至今日的嘉義軌跡,更讓我們可藉此推想未來。針對呈現手法,本展除了透過結合地理資訊系統、數值高程模型與投影,成功引導觀者的腳步與目光;更是值得拍案的是民變主題,隨著平面互動桌上的戰事推演,垂直牆面上亦會展示相關的國內外典藏史料文獻,包含故宮館內藏品,藉此呈現「在『館』化」的宣傳效果,引導觀眾連動參訪。 《嘉義文史展-羅山記影》以垂直牆面投影供觀者賞析與事件對應的史料文獻。(蔡亞倫 攝影)
2022/06/13
當代藝術走入佛教美術館—傳統與開放的拉鋸如何協調?
當代藝術走入佛教美術館—傳統與開放的拉鋸如何協調?
作者:鄭秀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當代藝術好難懂啊!」這或許是不少民眾心中發出的吶喊,尤其是給人莊嚴形象的宗教博物館,通常展出佛教、歷史文物展,或是佛教畫、傳統工藝展,面對充滿多元性、不確定性的當代藝術,宗教博物館該如何與當代藝術形成交流與參照?   當代藝術的包容性,尊重傳統空間的協調之舉 2021年十月底,佛光緣美術館由策展人魏瑛慧策畫了《對焦1.0・質性藝術NO:2》當代藝術展,對於展覽空間較為制式的佛光緣美術館實為一大挑戰。在策展人與館方多次協調之下,藝術家們於不影響作品概念的情況下微調展出方法。館方更在官網上提供每件作品的創作紀錄片,完整呈現創作到展出的心路歷程。 佛光緣美術館內,地面鋪設地毯,裝置固定的展示櫃。(鄭秀如 攝影)   「一剎之寂、一直都在」的思維,長期為藝術家阿卜極自我淬鍊生命實踐的核心,其《觀相系列》藉由木材、炭粉裝置現場的作品,對於地面炭粉元素做了更動。陶亞倫則透過作品《超真實世界》彰顯人的意識複本,預示並且挑戰人類未來身心靈的邊界擴展可能性,而美術館也透過增加志工提升引導頻率,加強科技媒體VR與民眾的互動過程。 藝術家阿卜極作品《觀像系列》裝置局部,觀眾可走近觀賞作品,不受展示櫃或安全線的限制。(鄭秀如 攝影)   簡勁的筆痕,直指吳銀海身心靈共振的軌跡,透過物質的顯性凝鍊而成的平面創作作品,佈展過程也得試圖避開展示櫃的玻璃接縫。「我顯現,故我存在」,面對虛實交疊存在本然探索的鄭秀如,《移動中的真實》以去物質性的空間裝置,將原本直接描畫在展出空間牆面與地面的輪廓線,改為轉畫在PVC板上。面對傳統的展示空間,藝術家均需適度調整作品,與展出空間達到恰當的平衡點。 藝術家吳銀海與民眾說明創作理念(鄭秀如 攝影) 藝術家鄭秀如《移動中的真實》現場裝置局部(鄭秀如 攝影)   退場的說明牌,踏出開放詮釋的第一步 展出作品旁並置作品說明牌,是佛光緣美術館行之有年的佈展方式,但對當代藝術「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註1〕的發展來說,重要的是開放詮釋作品的觀點,如此較有機會展開多元藝術思維觀看與參與的可行性。然而,作品說明牌可能為美術館志工與觀眾仰賴已久的依據,若缺席,則造成理解作品的線索形成拉鋸,這樣一來理解作品路徑的懸缺、落差該如何解決? 碰巧正值後疫情時代,民眾明白實聯制的重要性,同時亦熟悉數位手機掃描行動條碼(QR Code)的操作,在此拉鋸下QR Code扮演轉圜、解套的關鍵角色。因此,我們發現整個展場找不到任何作品說明牌,只看到藝術家作品旁貼著QR Code,在志工引導之下,讓想理解藝術家創作理念的民眾,有機會進一步獲得訊息。 藝術家陶亞倫作品《超真實世界》,志工引導觀眾與作品互動,這也是首次展場不設作品說明牌。(鄭秀如 攝影)   館方也表示,這是開館以來第一次不放作品說明牌,包括整個空間佈展方式的改變,讓民眾如此親近作品、體驗互動,甚至可以直接踩過作品。活絡的場面調度、鬆動原本固化的展出機制,對於佛光緣美術館連結當代藝術的展覽是一大突破,也讓該館未來跨足當代藝術的展出更有信心。 註釋: 去中心化:法國文學批評家、符號學家Roland Barthes於1968年發表的「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論說認為:「作品除了他本身擁有的象徵外,並沒有任何用處。作品會產生脫離,聲音失去了原本的主人,作者將步入死亡,寫作也會因此而生。」將作家與其作品進行切割,強調讀者有闡釋作品的權力。詮釋作品觀點的開放也蔓延至當代藝術場域,強調觀看藝術過程的能動性(agency),意圖延伸作品的可變動意義。
2022/06/10
博物館如何成為你的教學盟友?科教館DOW教師工作坊建立館校合作未來式
博物館如何成為你的教學盟友?科教館DOW教師工作坊建立館校合作未來式
作者:周育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博物館如何提供教育服務給教師?教師又該如何使用博物館資源?一直以來是館校合作的關鍵課題。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攜手史汀實驗室,從 「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特展出發,推出「DOW教師共學增能工作坊」(Design Our World,簡稱為DOW),秉持培育「博物館教師社群」的目標,希望應用科教館「動手做」的核心精神,激發教師進行跨域思考,結合展覽與教學內容,帶領學生學習如何與展場互動,引發新的教學火花。 整體工作坊以教師為主體,注重參與者對展覽的理解和轉譯,如在「展區導覽與探索」課程,教師便可透過館方製作的引導手冊,並搭配小組討論,在充裕的時間中深度探索展場、了解展覽意涵,藉此從各展區內容切入,思考博物館教案的發展與設計。 教師透過引導手冊上的提問,深度探索展場。(周育弘 攝影)   此外,工作坊也經由實際操作,讓教師創造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數位裝置。如「科技工具硬軟體實作」課程中,教師可利用免費的程式設計語言及線上社群Scratch,轉化展覽知識內容,進而創作獨一無二的互動故事、遊戲與動畫。「匠心獨運展區工作坊」則讓教師挑戰四項工程設計,使用現場科技素材與裝置,嘗試以數位設計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教師運用科技與素材,創造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裝置。(史汀實驗室  提供) 教師集思廣益如何解決工程設計挑戰。(史汀實驗室  提供)   工作坊的成果,則是參與教師共同規劃的Design Our World 博物館教學活動,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教師成果發表環節,教師會分享教案的設計理念,以及如何設計教學大綱,帶給參與者更多元的思考。 以其中一項授課對象設定為高中生之「設計更好的世界」教案舉例,教師首先會帶領學生參觀展覽,且透過介紹展覽中女性科學家的故事,同時搭配學習單引導,討論性別議題;最後,藉由在參觀過程中及學習單上探討的內容,激勵學生提出創新的性平相關設計產品及政策規範,以實作方式,藉此思考解決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歧視的問題。 其教育活動的設計重點,除了貼近展覽鼓勵女性參與科技的觀點外,也呼應了奧瑞岡科學與工業博物館(Oregon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關於如何吸引女孩投入工程與科技領域的教案設計研究發現: 展示女性工程師作為模仿榜樣(Feature female role models) 設計多人共同合作和討論活動(Make it social) 透過故事或實際案例作為引導,吸引學生的興趣(Tell a story) 吸引感官,增加不同顏色、聲音、味道、質感等經驗(Engage the sense) 凸顯利他主義,強新科技是如何幫助人類(Hightlight altruism) 個人化,找到與個人日常生活之連結(Make it personal) 使用包容性的語言(Use inclusive language) 鼓勵創新,用各種形式表現想法(Encourage creativity) 設計開放式與沒有標準答案的活動(Make activities open-ended with no "right" answers)   當代,博物館正以各種方式與學校合作,科教館經由長期策劃DOW教師共學增能工作坊,讓教師更了解博物館資源,同時建立博物館與學校的交流管道,成為彼此的教學盟友,共創合作願景。
2022/06/06
史博館召喚喵星人!攜手新生代工藝職人翻玩館藏動物圖像
史博館召喚喵星人!攜手新生代工藝職人翻玩館藏動物圖像
記者/攝影:田偲妤(自由作者) 玻璃屋上怎麼有一隻伸懶腰的大貓?仔細一看,貓身上還藏有許多文物的剪影,構成一幅在山水間穿梭的生動畫面。 這是國立歷史博物館(下簡稱史博館)精心策劃的「從miao聲——職人的動物召喚術」館藏數位圖像應用展,號召10位新生代工藝創作者,大膽翻玩館藏動物圖像,讓民眾透過不同方式接觸史博館豐富的藏品,感受當代工藝與歷史文物的跨時空對話! 展覽邀請Bingu Ho Studio何忠翰設計主視覺,將館藏圖像轉化成可愛的插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提供)   走進展場,目光瞬間被高低錯落的展桌吸引,這是藝術家王柏霖以貓跳台為靈感所設計,讓工藝品如同貓咪般,時而優雅地趴臥、時而調皮地跳動。展桌後方的粉色牆面上,22件史博館動物館藏化身可愛的插圖,正在牆上四處嬉戲。工藝品和藏品插圖旁皆附有QRcode,讓你從實體展間跳向虛擬網路,進一步了解藏品、工藝品與創作者的故事。 藝術家王柏霖以貓跳台為靈感設計展桌(田偲妤 攝影) 22件史博館動物館藏化身可愛的插圖(田偲妤 攝影)   10位新生代工藝創作者從史博館藏品中尋找靈感,解構多件館藏的形象、特徵與內涵,並大膽使用各種媒材,創作出一件件充滿巧思的生活物品。例如擅長陶瓷創作的林精哲,推出結合排灣族文化的「黫山水器」,將館藏「釉鐵繪褐彩花卉紋虎形枕」轉化為盛放水器的基座,館藏「虎形帶鉤」則設計成器皿兩側的裝飾。這套器皿是以純粹的火、土、木炭燻色,並以灰燼作為釉藥燒製而成,黝黑的色澤啟發自排灣族人家中長年煙燻的陶器,對族人來說,煙是與祖先溝通的媒介,也承載了日日年年的生活記憶。   林精哲作品「黫山水器」(上),與創作靈感之一「白釉鐵繪褐彩花卉紋虎形枕」(下)。(國立歷史博物館 提供)   旅德藝術家林儀君則以「虎頭紋童帽」、「黃色蝙蝠形煙草袋」、「虎頭塑形短圈」、常玉的畫作等,將藏有貓系動物圖像的館藏做為創作元素,融合貓咪從野性到撒嬌的可愛特性,使用特殊材料「蛋殼」,搭配瓷粉、透明矽膠與日本金織線,創作出童趣十足的胸針、墜飾等系列飾品。   林儀君結合蛋殼材料的系列飾品,與創作靈感之一「虎頭紋童帽」。(上圖:田偲妤 攝影、下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提供)   在玻璃牆上還有一大幅壁畫,三隻貓咪正在玩球,每顆球上都藏有貓咪。這是刺青師康予嫣仿刺青技法一點一點繪製而成,更特別留了一顆球現場創作。原來,球上的圖騰就是她以史博館典藏設計的紋身貼紙,牆上的壁畫則嘗試將畫布從皮膚移轉到玻璃上,讓觀眾從旁觀察並認識刺青創作的過程。   刺青師康予嫣正在介紹其作品「貓浮身 嬉遊浮走」(上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提供、下圖:田偲妤 攝影)   史博館自2013年迄今,運用館藏數位圖像開發逾千件文創商品,在臺灣博物館界可說是位居先鋒。近年更推出多項館藏數位圖像授權計畫,包含擷取館藏上的經典圖像,轉化成多款紋樣素材,方便創作者靈活運用在服飾、口罩、居家用品等不同商品上。或是如同這次的特展,邀請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從館藏中尋找靈感,重新解構館藏圖像並賦予其新生命,更歡迎民眾前來與職人們一起發掘史博館典藏的無窮魅力!
2022/06/01
博物館如何作為社區基石? 2022年AAM《趨勢觀察》揭示5大「柱」力
博物館如何作為社區基石? 2022年AAM《趨勢觀察》揭示5大「柱」力
文|黃星達 (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組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秘書長) *本文依2022年AAM《趨勢觀察》(Trends Watch)報告摘譯報導 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簡稱AAM)博物館未來中心(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Museums)固定每年公布《趨勢觀察》(Trends Watch),提出對博物館未來發展的見解。本次2022年趨勢觀察,關注博物館如何經由以下五大支柱,作為社區基石,形塑博物館的價值並產生貢獻及鏈結。   支柱1  為兒童的教育努力(Education for our children) 當代教育形式因COVID-19疫情影響,帶來了一些適應和正向變化。依據2021 年調查,超過2/3比例的教師表示,未來將繼續採用疫情期間發展的教學形式,這種擴張且強制的遠距學習加速了教育的轉向,而居家教學的比例將增加至少10%。對此趨勢,博物館可強化與學校的夥伴關係,開發有助於教育工作者的資源,加強學校、家長與學生相互聯繫的整體學習網絡。此外,博物館能服務更多元的學習者,補充並擴充教育中的鴻溝。 ❖【博物之島新訊】找教材找破頭了嗎?全台博物館支援前線!居家學習資源大集合❖   支柱2 建立老有所終的宜居社區(Livable communities for our elders) 高齡化社會是已開發國家需要面對的急迫議題。預計至2030年,美國將有1/5的人口超過 65 歲,某些州的比例更將達1/4。而美國的高齡人口,預估將在2034年超過兒童人數,顯示高齡化已經迫在眉睫。經統計,近九成50歲以上的美國人希望「在地安養」 (age in place),然而美國只有1%的住房採無障礙設施等通用設計,在環境尚未全面到位的進程中,博物館如何發揮社會機構的教育角色? 博物館如何協助建立建立老有所終的宜居社區?(Photo by Stéphane Juban on Unsplash) AAM表示,博物館除了能提供高齡者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包含:規劃高齡者參與平臺與各項專案,也可以透過藝術參與形式,讓大眾了解失智症相關資訊,以降低可能造成的高齡歧視心態。 * * *《Daphne Kwok-Creating Belonging to Combat Anti-Asian Hate and Protect our Elders》YouTube連結 * * * 美國退休者協會(AARP,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多元化公平與包容,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受眾策略(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 Asian American & Pacific Islander Audience Strategy)副主席Daphne Kwok表示,面對伴隨新冠疫情導致的仇恨亞太裔風氣,博物館應與社區共同努力,透過蒐集亞太裔長者的文物和口述歷史,以加入教學內容;或鼓勵亞太裔(待)退休長者成為博物館志工等作法,藉由教育和溝通渠道以消除對亞太裔的仇恨。   支柱3 關注大眾的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for all) 2021年因疫情引起的壓力、孤立和恐懼,讓焦慮和憂鬱嚴重程度比2019年高出1.5到2倍。博物館如何協助舒緩情況並發揮力量,更是未來趨勢重心。從中,博物館應營造友善環境,培訓人員識別工作場所合適的語彙與尊重的態度,亦可透過結合社區資源以及與整體公眾互動,探究博物館如何為社會做出研究或實務貢獻,更應不斷思考博物館「可以為大眾提供什麼機制與訊息」? ❖【博物之島新訊】芬蘭成立線上情緒博物館,探索人們在疫情期間的心理狀態❖   支柱4 面對災害的即時回應(Emergency response in the face of disasters) AAM更認為博物館已邁向降低災害風險的未來,甚至在災難發生時,能為社區貢獻一份力量。在規劃思考層面,博物館可評估當地災害相關風險,因應所在地的氣候等條件,納入整體硬體規劃與人員行動規劃;而角色功能層面,可試著讓博物館接軌政府或機構,融入更全面的網絡系統,並思考博物館可以如何因應災害,發揮事前準備角色,或作為災害發生時的協助角色,也可透過展覽、活動等教育推廣以提升大眾的災害意識。   支柱5 動態回應適性世界(Right-Sizing the World) 面對當代挑戰,博物館已意識到訪客增加、藏品漸多,或其他支出成本提高皆會帶來利弊得失,而眼前嚴峻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美國一半以上的博物館閉館,造成嚴重的人力縮減,此點也凸顯了博物館工作人員收入低且職位不穩定等弱勢條件。然而,雖然博物館需面對種種挑戰,館方仍需思考自身應體現的價值,以及在當代社會扮演的角色,進而想方設法持續回應與實踐「人本發展的永續性」(A human-centered culture of sustainability)。 ❖【博物之島新訊】美國館藏出售限制放寬再掀爭議,聽聽多位重量級館長的分析❖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將2022年博物館日主題訂為「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對照大會公布的三項關鍵面向:永續(sustainability)、創新(innovation)、教育(education),恰好呼應AAM提出的趨勢觀察。「教育」作為博物館的重要力量,更是支持社區與當代社會的支柱;博物館因疫情展現更多元的數位創新能量,並回應永續性的支撐。 2019年ICOM在日本京都舉行的年會已拋出博物館新定義提案,雖尚未表決通過,然迄今博物館的定位與價值持續被探討著,ICOM亦未間斷地進行新定義提案的修訂程序與作業,預計在2022年布拉格大會上,能產生博物館新定義。從AAM與ICOM對於2022年的範疇聚焦,可以看到博物館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發展趨勢,在個體與群體、功能與定位、媒介與媒合間,都已然成為支撐著世界的重要力量,相信其價值與意義會持續思考並加以實踐。
2022/05/27
共築我們的島嶼故事:馬祖就是一座博物館!
共築我們的島嶼故事:馬祖就是一座博物館!
作者:岳宸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本文特別感謝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賴若欣小姐接受訪談並提供相關資訊。 你有去過馬祖嗎?遠在海的另一端,馬祖作為戰地前線,長期披著神祕的霧紗。由於島嶼邊界所帶來的隔離性,馬祖保留了許多原鄉福州的閩東文化和戰地歷史,也形塑出豐富而特別的地方發展紋理與地景,如澳口、廟宇、聚落、軍事據點等場域。 自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後,伴隨國軍軍隊精實、空間釋出,當地大量的軍事據點由連江縣政府或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接手,進行活化再利用。從近年增加的觀光旅遊潮,至甫結束的2022年第一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她彷彿正逐步揭露、展現自身獨一無二的風采。 分布在四鄉五島的馬祖島嶼博物館家族,包含既有展示館舍、尚未開放的資料展示館舍以及具有潛力的館舍共有36處。(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提供)   然而,馬祖的精彩並非只存於博物館的文物與展示中,島嶼的日常生活與各類文化場域,都能成為建構馬祖島嶼博物館的概念素材。故近年連江縣政府文化處以「馬祖是座博物館」作為願景,整備相關資源,期待能經由文化經營的角度多點發展,將馬祖的自然環境、歷史人文面向都收攏進島嶼博物館規劃中,透過與地方對話、增進多元參與,進而共同訴說與詮釋人與島嶼相遇的故事。   多元途徑,訴說四鄉五島的生活故事 由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原典)郭美君副執行長為首的研究團隊,從2017年起受連江縣政府文化處委託,持續執行「馬祖是座博物館」整體規劃。藉由走入地方、瞭解在地生活和風土民情,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與地方人群對話、盤點和再利用資源,從中探尋將在地知識保存、轉譯、推廣的各種可能。 在實體館舍營運部分,將連江縣內最具規模的馬祖民俗文物館作為馬祖博物館家族的核心館舍,串聯其他館舍及文化設施,並結合店家或廟宇作為類博物館,共同挖掘四鄉五島不同的在地特色。 馬祖民俗文物館外觀(馬祖文化處 提供)   同時,團隊也挖掘深藏在馬祖日常食衣住行中的各類主題資源,並以「馬祖好O」作為系列命名核心,期望能深化各類型、貼近日常生活的主題知識,也規劃主題性網站,進行網路社群行銷,藉此突破因天候多變性帶來的限制,讓大家能不限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用多元的管道認識豐富的馬祖地方文化。如飲食的「馬祖好食」以及信仰的「馬祖好神」。 在飲食與信仰主題穩定發展下,今年度以「馬祖好潮」作為運行主題,並以橋仔漁村為實作場域,針對該區域的類博物館進行輔導與資源串聯,包含展示漁業文物的橋仔漁村展示館及呈現漁家生活的歷史建築橋仔五間排,期待讓大眾看到不同的漁村面貌。 「馬祖好O系列」將馬祖各項在地生活知識、技能深化,並串聯各聚落與場域,建構馬祖博物館家族藍圖。(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提供)   串聯局處合作,擾動地方產生對話 除了館舍經營外,團隊也與不同類型的單位協作,透過局處合作以建構博物館家族的連結,並與地方對話、連結歷史記憶。如在2019年協助金板境天后宮進行東西廂房展示設計,連結天后宮的歷史文物、廟宇工藝和建築工法;與東引指揮部合作,更新東引隊史館展示,充分展現軍民合作的精神;以及和成功大學共同策劃「島嶼生業與飲食文化策展實作」,透過「行動故事箱」展現不同主題故事,並與地方居民分享調查結果,從史料與口述訪談中連結歷史記憶。 同時,團隊也協助文化處推動大館(國立博物館)與小館(具展示空間條件及收藏文物的類博物館)的館際合作,如與國立臺灣博物館討論特展合作與志工培訓交流,以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的文物狀況鑑定與除蟲作業協助。 金板境天后宮作為馬祖最古老的四座媽祖廟之一,團隊於2019年協助天后宮進行展示更新計畫。圖中的西廂房介紹了天后宮的歷史文物、廟宇工藝和建築工法。(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提供) 2020年重新開幕的東引隊史館,其中展示的油漆、泥作、木工、水電等均由部隊具有相關專長人力負責施作,在軟體與硬體上都充分展現「軍民合作」的精神。(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提供) 團隊與成功大學歷史系合作辦理「島嶼生業與飲食文化策展實作」,至馬祖橋仔進行田野調查,透過「行動故事箱」展現不同主題故事,並與地方居民分享調查結果,從史料與口述訪談中連結歷史記憶。(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提供)   連神明都參與其中! 原典執行企劃賴若欣表示,這幾年走訪馬祖進行研究調查,深刻感受每座島嶼都富有自己獨特的魅力,雖然居住人口少,且因為海洋生活的不確定性,形成多樣的信仰文化,但也因此,使得信仰祭祀圈及人際網絡連結緊密,人們對於地方事務參與度相當高,團隊在地方工作時受到許多居民的幫助。 有趣的是,團隊曾在2020年末收到一項特別的任務,位於南竿的福澳境華光大帝廟廟方人員說明,經神明指示,希望能推廣廟宇文化,在與廟方討論過後決定製作介紹華光大帝廟的走讀摺頁。後由團隊協助媒合繪師與設計單位,從挑選繪畫風格、排版設計等每個過程,都在得到華光大帝的「聖筊」後,方繼續進行,最終完成版本則蓋下官印紅章,代表「由華光大帝驗證通過」。 由福澳境華光大帝指示所製作的摺頁,希望能藉此推廣廟宇信仰文化。(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提供)   馬祖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原鄉文化所構築的文化底蘊,形塑具有獨特生活型態的博物之島,她仍有許多故事與尚未被發掘的面貌,在「馬祖是座博物館」的願景下,透過資源歸納與串聯共同書寫與記錄,相信大眾能逐漸看見多采多姿的馬祖風貌。
2022/05/23
你的故事,見證「我們」的歷史:荷蘭國立博物館「革命!印尼獨立」特展
你的故事,見證「我們」的歷史:荷蘭國立博物館「革命!印尼獨立」特展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圖像由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提供 「革命!印尼獨立」(Revolusi! Indonesia Independent)為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近期推出的特展,講述印尼脫離荷蘭300年殖民統治、爭取獨立的歷史。自2016年起,館長迪比茨(Taco Dibbits)格外重視對過去殖民史的挖掘,如去年特展「奴隸制」(Slavery)是從十名真實人物的故事中,探討荷蘭在非洲及亞洲的奴隷交易,如此具傳記式的敘述手法亦運用在「革命!印尼獨立」展中──透過那些近距離歷經過革命的人,如革命家、外交官、政治家、記者、藝術家和民眾等23名目擊者,從個人生命故事中爬梳一段黑暗而不堪的歷史。 印尼獨立運動領導者蘇卡諾在1945年8月17 日宣佈獨立,此照片由印尼獨立攝影記者Soemarto Frans Mendur所拍攝。(IPPHOS, Indonesia Press Photo Service).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Military History © Antara/IPPHOS   印尼原是荷蘭所屬的東印度殖民地(Netherlands Indies)。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Dutch United East Indies Company, VOC)來經營印尼,自公司於18世紀破產後,印尼在1816年交由荷蘭政府接管。1942年,荷蘭在因不敵日軍退出印尼,二戰結束後,當地獨立運動領導者蘇卡諾(Sukarno) 在日本的默許下,於1945年8月17 日宣佈獨立,卻遭到欲「重返印尼」的荷蘭暴力鎮壓,受國際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和譴責,以及財政壓力的負擔,直至1949年12月27日,荷蘭王室才正式宣布印尼「獨立」。 「革命!印尼獨立」展聚焦在1945年和1949年之間,關注革命精神和那些為印尼未來奮鬥的人們,探討民族主義、去殖民主義,以及藝術與設計如何在革命運動中發揮作用,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抵抗。展覽囊括230 件展品,包括歷史文獻和藝術作品,私人物件是領導整體敘事軸的焦點,帶領觀眾從來自不同背景、不同政治立場的目擊者眼中,回溯歷史。   展覽囊括了230 件展品,包括歷史文獻、藝術作品和屬於展覽敘事軸的23名目擊者的私人物品, 帶領觀眾從不同角度來回溯並反思歷史 。 (credit: Rijksmuseum/Albertine Dijkema)   展品中,一件佈滿彈孔綠色襯衫的主人是普達克(Tjokorda Rai Pudak)──他是峇里島社會主義青年組織「鬥獅」(Fighting Lion)的創立者。革命期間,當地民兵在荷蘭巡邏隊的支持下,逮捕並處決了普達克,劃下這位革命鬥士的生命休止符。印尼-荷蘭婦女珍妮·范·勒爾·德·盧斯(Jeanne van Leur-de Loos) 的故事,則是透過一襲在跳蚤市場購買的絲綢長袖洋裝來述說。盧斯在二戰期間被關押在拘留營中,印尼正式獨立後,她被迫遣返荷蘭。這件由軍事地圖碎布製成的洋裝,就如同她的人生縮影,拼湊出顛波流離的動盪時光。 目擊者的私人物件是經歷動盪時代的重要見證,是展覽的核心焦點。圖中右方展品的主人,為印尼-荷蘭婦女盧斯在跳蚤市場找到印有軍事地圖的絲綢洋裝。(credit: Rijksmuseum/Albertine Dijkema) 圖中繪畫作品為印尼獨立運動重要人物Tanja Dezentjé的肖像。Sudarso Jakarta, Christin Kam,《Portrait of Tanja Dezentjé》,1947。 (credit: Rijksmuseum/Albertine Dijkema)   「革命!印尼獨立」展由兩名荷籍、兩名印尼籍的策展人合作策劃,歷時四年籌備,致力於透過「去除大敘事」的角度,重新觀看歷史並加以反思。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10日,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Willem Alexander)到印尼進行國事訪問時,正式為當年荷蘭對獨立運動所施予的過度暴力行為道歉,並首次承認印尼官方的歷史論述:「今年的8月17日,印尼宣布主權、確立其自由和獨立國家地位已存在了75年。今天,荷蘭政府在政治和道德上都明確承認了這一點。」 印尼獨立革命至今已75年,恰好在「革命!印尼獨立」於國立博物館展出期間,此「遲來的道歉」可說是為整個印尼與荷蘭歷史翻了新的一頁。
2022/05/20
為特別的你,打造特別的活動!博物館與促進者的合作計畫
為特別的你,打造特別的活動!博物館與促進者的合作計畫
作者: 王惇蕙(國立臺灣美術館教育推廣組助理研究員) 游旻寧(行動社工師) 當代博物館關注各式的議題、關心各類觀眾,被賦與發揮社會影響力的使命。因此這股潮流之下,世界各國的博物館正創造各種合作可能性,例如邀請各類專業人士化身博物館學習的「促進者(facilitator)」,以協助觀眾學習、豐富觀眾經驗為主要任務,於過程中提供資源、適時引導,對應各類型觀眾的需求,創造難能可貴的博物館經驗!   激發醫院兒童的想像超能力:雪菲爾德博物館「迷你博物館」計畫 雪菲爾德博物館(Museums Sheffield)與雪菲爾德兒童醫院(Sheffield Children’s Hospital)合作,推出迷你博物館(Mini Museums)藝術計畫。由於參與者為病童,對細菌與病毒較為敏感,本計畫以減少接觸為原則,讓館員作為促進者(facilitator)角色,以雪菲爾德博物館復古的玩具照片為媒介,鼓勵病童分享關於玩具與自己的故事、激發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參與的病童從3到13歲,在與促進者的互動中產生了各式各樣包容性活動(inclusive activity);孩子的種種分享,最後由專業團隊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與博物館的藏品一起在醫院展示。   展示中的迷你博物館,展品包含雪菲爾德博物館的古董玩具。(photo by Museums Sheffield)   疫情之下的溫暖連結:國立歷史博物館「日光寶盒」計畫 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專業社工師、藝術治療師合作,針對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的智能障礙青年與照護者,以「日光寶盒─世界怎麼了」為題,藉由動物與風景主題的藏品為引導,探討疫情之下個人生活的變化。 社工師與藝術治療師作為博物館和特殊觀眾的連結者,同時也是雙方合作經驗的促進者。一方面提升館員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透過與個人緊密連結的議題,讓觀眾認識博物館藏品之外,能有安心表達、自我察覺的能力。 學員創作屬於自己風景的木框。(國立歷史博物館 授權)   翻轉大人和小孩的角色!國立臺灣美術館「腦洞一起開」計畫 對大人來說,把孩子送來美術館,可以豐富孩子的學習經驗;對孩子而言,美術館雖然是比較快樂的學習空間,還是要遵守秩序、受人指導。國立臺灣美術館在兒童專屬空間開放前,與不同促進者合作「腦洞一起開」,顛覆大小朋友參與美術館的習慣:讓大朋友成為來美術館上課學習的人、讓小朋友成為指導美術館和大人的人! 工作坊鼓勵參與者實際練習know-how,鼓勵不同的小組成員以肢體與園區藝術作品互動、創造連結。(國立臺灣美術館 授權) 以園區藝術作品為內容,參與者試著用路徑與活動,提升孩子參與的動機、豐富孩子的藝術體驗。(國立臺灣美術館 授權)   給大朋友的「腦洞一起開─不無聊工作坊」,美術館期盼透過know-how的傳授,讓大朋友活用方法,為自己熟悉的孩子客製有趣的體驗,去年館方與藝術家葉名樺(第19屆臺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得主)、朱銘美術館館員黃榮智(教育推廣部經理)合作,以兩天的實作,讓參與者練習用「肢體律動」、「創意資源」為孩子打造不無聊的美術館經驗;給小朋友的「腦洞一起開─遊戲開發工作坊」,則邀請小朋友擔任神秘客,測試美術館與合作夥伴設計的教案與教具,誠實地給予評價與調整方向,要讓兒童專屬空間不是大人的一廂情願,而是融入小朋友的建議與想像! 博物館專業人員擁有博物館教育的專業,與各種身懷絕技的促進者合作,提供觀眾質量兼具的好活動,在展現各自所長的合作過程,落實術業有專攻,同時也獲得滿滿成就!
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