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穿越記憶的街景,「城中轉身術」以藝術重塑地方記憶
穿越記憶的街景,「城中轉身術」以藝術重塑地方記憶
作者:謝佳穎(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生) 當藝術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出現在美術館,而是走向街道,走進地方,它便開始與生活發生對話。 臺北市立美術館「街事美術館」是從2019年開始舉辦的長期社會參與計畫,每年選定一個臺北市行政區域,並與當地的文化場所協同策劃。 展出作品包含與該地相關的典藏複製品,以及藝術家與民眾的共同創作的成果。 2024年「街事美術館」(展期至2025年03月02日)走到中正與萬華區交界點——中山堂,以「城中轉身術」為題,講述西門町、城中市場等地的常民記憶,號召在地商家、居民與藝術家共同參與創作,藉由不同的視角挖掘社區的獨特面貌。   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展覽空間。(謝佳穎 攝影) 步入展場便被兩件充滿年代感的攝影作品吸引,分別是鄧南光《台北,北門口平交道》與張照堂《萬華1》。鄧南光的作品記錄了1941年北門口平交道的繁華景象,三輪車穿梭其間,展現出當時交通樞紐的熱鬧氛圍。張照堂將「面相手相」的廣告牆與匆匆而過的路人定格在同一畫面,呈現出臺灣獨特的算命文化氛圍。   走入地方,以你的「記憶」呼喚我 轉身望向另一面,牆上展示著「找回過去:卡牌遊戲工作坊」的過程紀錄,許家禎利用參與式藝術的模式,策劃一場桌遊。她以參與者的老照片作為遊戲卡牌,並設計出一套看圖說故事的遊戲規則。參與者需提供自己的老照片,運用抽牌的方式,將自身經歷帶入他人的照片之中,他們將自身的記憶與照片內容交織,以他人的照片講述自己的過去,從現在的視角「轉身」回顧曾經。 在這種互動模式下,參與者不僅重探中正與萬華區域的地方記憶,更揭示了影像的多重詮釋性:同一張照片在不同人的眼中,可以生成截然不同的故事,卻又能因情感的共鳴而交匯。許家禎以「遊戲」作為切入點,喚醒了人們對地方文化的關注,並引導觀眾從個人記憶出發,探索更多元面向的地方印象。   影片紀錄了三位在地商家和藝術家一同參與遊戲的過程。(謝佳穎 攝影)   影像中的時間穿梭:記憶與日常的重構 走到下一個空間,錄像藝術家崔廣宇以「再造一次夢」為題帶領工作坊。邀請參與者以「人人都有的手機」作為媒材,並透過分組自行構思主題與繪畫分鏡,將荒誕或超寫實的生活想像轉化為具象的影像作品。   「再造一次夣─崔廣宇的影像工作坊」,藝術家邀請在地居民共創錄像作品。(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展間一側,彷彿打開了時光之窗,展出龍思良以回憶中的西門町為筆,構築的《懷念西門町》,再現了過往的場景與地方情感;而另一側則充滿現實的鮮活氣息,學員們以現實中的生活場景為基底,拍攝出充滿想像與當代視角的影片。展覽特別展示了每件作品的分鏡圖與創作者的構思,讓觀眾能窺探創作過程的軌跡。 兩件作品在空間中彼此對望,藉由回憶與創作,巧妙地串聯起過去與現在,一邊是對舊日時光的深情回溯,一邊是對當下生活的創意重塑,讓觀眾在時空交錯的對話中重新觀察地方與生活。   圖中左邊為工作坊創作作品《窄門》(左1)和《行人__道》,右邊為龍思良《懷念西門町》(右1)(謝佳穎 攝影)   轉身,讓藝術成為社區對話的方法 「街事美術館」賦予藝術家「輔導員」的角色,引導民眾將日常的視角與想像作為創作基底,突破藝術展覽的典型框架,讓藝術回歸生活。不僅促使民眾反思被忽視的在地歷史,還引發他們對熟悉街景的深刻感知。「城中轉身術」以輕巧的「轉身」為題,象徵從現在回望曾經,透過當代與過去的對話,串聯不同時空的記憶與創作。在這樣的空間裡,藝術成為社會記憶與個人經驗的載體,藝術家與民眾共同創造出既有深度又具包容性的文化對話。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5/01/18
島嶼博物館,香港「西貢海藝術節」與居民一同訴說地方故事
島嶼博物館,香港「西貢海藝術節」與居民一同訴說地方故事
作者: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香港以其急速的都會節奏著稱,眾多博物館及大型藝文空間亦多座落於市中心。然而,當地的地質與生態多樣性,碩果僅存的鄉村歷史無疑也是值得保存與推廣的重要資產。為了讓更多本地及海外旅客能夠深入探索,同時體驗新界村落【註釋1】的文化內涵,香港旅遊事務署委託專長建築設計與社區營造的一口設計工作室,策劃為期三年的「西貢海藝術節」。 2024年迎來最後一屆西貢海藝術節(展期至 2025 年 1 月31日),並選址於西貢碼頭及四個相鄰的島嶼和半島,分別是具天主教和晒鹽歷史的鹽田梓、曾為漁村的滘西洲、擁有豐富自然地貌的橋咀洲,以及客家人開墾的糧船灣。無法親臨的讀者,也可透過虛擬遊官網一覽錯落於島嶼地景中的藝術作品。 策展團隊透過徵選,邀請創作者根據當地特色設置藝術作品。其中,包含身心障礙藝術家及海外藝術家參與創作。歷年來,部分適合長期設置的作品得以保留並定期維護,克服臨海戶外環境的挑戰,成為在地的公共藝術的一部分。   《日光下的月影》以竹編月球呼應潮汐漲退,觀眾需配合潮退時間才能抵達連島沙洲,觀賞作品。(陳瑋彤 攝影)   藝術節期間規劃了超過90項不同類型的主題活動,包含定時導覽、多媒體演出、手藝工作坊、遊戲及運動體驗等,活動內容兼顧生態議題、身心健康與宗教等多元價值,例如「廢棄物定格動畫創作」工作坊,帶領觀眾認識鹽田梓村民的飲食文化,並再利用回收材料製作食物圖像,反思環境污染對飲食的影響。 此外,觀眾也能參與淨灘、觀星、太極靈修等。其中也有以友善平權概念設計的活動,如為視障、特殊教育需求(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學生及少數族群而設計的導覽活動;或為家庭觀眾、寵物設計的親子行山地質團、寵物小睛靈。   插畫師貓珊與當地陶瓷「師傅仔」合作,以橋咀洲的「菠蘿包石」及動植物元素為題創作《大菠蘿遊》,作品附有地圖引領遊人沿著郊遊路徑探尋作品。(陳瑋彤 攝影) 居法韓裔藝術家Juhyung Lee 展演作品《不是這裡,是在這裡》,與藝術節村民大使共同製作,並邀請觀者穿梭其中,感受麻繩交織的相互聯繫。(陳瑋彤 攝影) 值得關注的是,「西貢海藝術節」在籌備階段特別重視與當地居民的對話,使他們從初期的疑惑逐漸轉變為積極參與。不僅招募逾百位負責導覽及駐點機動工作的「村民大使」及志工,促進村民與觀眾、藝術作品、社區間互動。他們也積極地參與相關活動,推廣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糧船灣公立學校舊生口述歷史分享、客家茶粿工作坊、舞獅、客家六虎牌等。同時,藝術節也融入當代表演藝術元素,如無伴奏合唱、戲劇演出,以及運用VR技術的創新舞蹈表演。 為克服偏遠地區的交通障礙,藝術節與經營「街渡」的船家合作,特別開設「跳島班次」,鼓勵訪客提前規劃行程,享受遠離塵囂的悠閒時光。由於外島平日人煙稀少,只有極少數餐廳或雜貨店在週末營業,訪客需自備餐食或乘船返回西貢市用餐。   陳氏夫婦的跳島街渡,協助策展團隊搬運物資,為村民大使與參觀者提供往來西貢市區與離島間的交通服務。(陳瑋彤 攝影) 在西貢各個離島上,每座島嶼都擁有獨特的生活文化、傳統與地貌。「西貢海藝術節」呼應新博物館學的重要精神,強調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緊密聯繫。透過藝術創作為媒介,結合展演與教育活動,更善用在地材料,將村民的成長回憶與日常經驗化為創作靈感,不僅引發居民共鳴,也帶領觀眾深入探索島民與自然共生的在地智慧,娓娓道來島嶼上的人文軼事。   《天磊石陣》結合「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鹽結晶的自然結構和聖經中磐石的堅實意象。啟發觀者思考人類與自然的共生關係:自然供給人類生活所需,人類亦因此對天地產生敬畏之心。(陳瑋彤 攝影) 《畫梓》部分木瓦片取材自該處倒塌的朴樹。作品以方格構造模仿稿紙形態,一面刻有島民與鹽田景觀的圖像故事,另一面則以鏤空設計,使觀者透過框景,「閱讀」濕地景觀。(陳瑋彤 攝影) 《晤梓一餐飯》以馬賽克拼貼呈現多樣客家菜餚,不僅展現飲食文化的細節,更深刻反映了當地人口外移的現況,多數居民雖為生計多已移居海外或遷往市區,傳統節日仍會重訪老家,聚首一堂享用美食。(陳瑋彤 攝影) 【註釋1】「新界村落」指的是香港新界地區的傳統鄉村社區,位於香港島和九龍以北。新界包含了香港的北部、東部和西部,面積廣闊,約佔香港總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二,涵蓋了不少的鄉村、郊野公園以及自然景觀。隨著城市化發展,許多村落面臨人口流失和土地開發的挑戰,這些歷史悠久的社區正努力尋求保存與再生。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5/01/15
博物館的未來挑戰:文化衝突、AI浪潮、氣候變遷與孤獨危機
博物館的未來挑戰:文化衝突、AI浪潮、氣候變遷與孤獨危機
作者:劉曉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美國博物館界在關心哪些未來議題?AAM的博物館未來中心(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Museums, CFM)每年發表年度預測報告《趨勢觀察》(TrendWatch),探索博物館在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挑戰下的角色及應對策略。 2024年初《趨勢觀察》以主題「應對變幻莫測的未來」(Navigating a Volatile Future)徵集博物館從業人員、學者投稿,並於同年10月底舉辦第二屆博物館未來高峰會(Future of  Museums Summit)線上會議,依據其中的四大子題分別舉行專題演講和會議。   第二屆的博物館未來高峰會,以2024年的《趨勢觀察》預測報告內容展開討論議題。(Courtesy of 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主題一:文化戰爭2.0(Culture Wars 2.0) 「文化戰爭」泛指各群體秉持不同信念而導致的文化衝突,主題包括種族、性別、年齡、宗教、政治等議題。其中起源於1960年代反歧視立法運動的「多元、公平與包容」(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DEI)議題,在2020年被推至高峰【註釋1】。 近年來,開始出現反對DEI的浪潮,認為其獨厚特定族群,可能隱含潛在的不平等。因此對特定議題有堅定立場的博物館,也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會議邀請非營利組織「更多共同點」(More in Common )執行長兼創辦人Mathieu Lefevre探討如何解構和阻止目前兩極化的社會現象,以及博物館如何發揮關鍵作用。其他四場會議則著重於討論博物館如何因應文化戰爭的現況,並運用社群媒體或其他策略傳遞真相與真實資訊,持續實踐博物館價值。   2024年博物館未來高峰會的四位受邀講者。(Courtesy of 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主題二:人工智能青春期(AI Adolescence) 隨著科技發展,「AI」逐漸滲透至我們的日常生活,博物館界也開始討論如何善用AI,以及使用時具有什麼潛在風險或優勢?受邀講者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前首席數位官Sree Sreenivasan指出AI趨勢將影響每個行業、需要密切關注和學習使用人工智能,同時也要留心其可能會出現的錯誤。 而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托萊多藝術博物館(Toledo Museum of Art)和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等館舍分享他們的AI實踐經驗,以及關於政策、趨勢和用途的看法或擔憂。此外,也有發表者們分享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贊助的人工智能素養會議(AI Literacy Conference)之相關內容,著重介紹博物館如何以人為中心結合人工智能來服務社區。 【博物之島專文】AI時代的普羅米修斯之火:2023博物館開放授權與AI應用國際論壇紀實   主題三:未來脫碳(Decarbonizing the Future) 在氣候變遷成為重要議題,博物館永續發展和減碳的方法與行動被大量討論的同時,身為心理學專家和美國氣候變遷評估報告主要作者的Susan Clayton博士指出,氣候變遷也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並探討博物館如何透過展示傳遞可靠資訊、創造具支持性的環境來促進參與者的心理健康。 其他會議主題則包含如何計算展品的碳足跡,及美加地區各類博物館或環境保護團體如何透過展示和活動推動有意義的減碳和氣候行動,例如,芝加哥環境保護隊(Chicago Conservation Corps)分享他們接觸社區領袖,進而激發地方行動力量來推動環境永續發展的方法。 【博物之島新訊】想想永續發展,從大英博物館捐贈爭議看英國博物館的多元綠色行動!   主題四:對抗孤獨危機(Combating the Loneliness Crisis) 一份由美國衛生局局長Dr. Vivek Murthy在2023年發表的報告指出,美國正面臨「孤獨感」流行的危機。在45歲以上成年人中,感到孤獨的人群比例約有三分之一;而在18至24歲的年輕人中,這一比例高達80%。《Project UnLonely》作者Jeremy Nobel醫學博士從公共衛生角度來剖析孤獨危機,並提供博物館相關見解與策略。其他會議中多個館舍分享實作案例,如位於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Charlotte, North Carolina)的貝希特勒現代藝術博物(Bechtler Museum of Modern Art)連結醫療保健服務者(healthcare providers)和保險公司,提供保險可承保的博物館處方計畫,促進社區參與以提升居民心理健康。 【博物之島新訊】感受藝術的療癒力量:洛杉磯蓋蒂博物館的正念之旅   整體而言,會議中四大主題反映出美國社會當前面臨的重大議題。其中可見具有在地特色的專案,或是由專家提供對應的想法和參考策略。因此,無論身處何地,博物館如何緊跟議題脈動,並為觀眾提供多元資源與行動,都是使其能夠有效地發揮社會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註釋1】2020年5月名為喬治・弗洛伊德 (George Floyd)的黑人男子在白人警察的暴力執法下喪命,該事件引發「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浪潮,並進一步促使DEI議題在企業界、教育界等領域獲得關注,推動雇用相關職位或修改規定等改革。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5/01/12
注意!未來製造中: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末日學校」特展
注意!未來製造中: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末日學校」特展
作者:陳毓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當未來不再是毫無根據的臆想,博物館該如何引導觀眾探索未來?2024年7月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末日學校」特展開幕(展期暫定至2026年),延續同樓層生物多樣性常設展「找家Homing」的倡議與思考,從藝術與科學的合作計畫出發,解構真實與虛構、科學與文化、理性與感性等二元概念之間的曖昧性,進而交織出未來的樣貌。   《虎鞭計畫》從藝術的視野探索中醫藥材與生態保育共存的可能性。(陳毓庭 攝影) 「末日」的正面啟發與危機意識 本特展共分為七大展區【註釋1】,每區針對不同課題以藝術實踐的方式開啟討論。「推想人類器官研究室」以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思維作為方法論,從「What if…」的提問開展一系列關於人類未來社會之想像,反思器官改造、瀕死經驗、人與動物等倫理問題。 「混種醫學研究室」則圍繞於藝術家顧廣毅的《虎鞭計畫》,從中醫藥材與生態保育觀念的衝突當中,帶入當代環境議題與傳統醫療文化的思辨。除了人體健康外,建築空間也是影響人類生存的條件之一,「自助自住研究室」以漫畫文本結合末日情境的前提,聚焦在個人與集體生活空間的樣態,拓展了觀眾對於居住環境的想像。  「自助自住研究室」以「末日公寓」的想像,從人類的居住空間思考與環境的關係。(陳毓庭 攝影) 走入「感知溝通研究室」,柔和的色調和空靈的旋律隨之迎來,是藝術家林沛瑩以COVID-19的疫情經驗為契機,試圖從感性的角度尋找人類與病毒共生之生命願景。在接下來的兩個展區,各別聚焦於跨界關係的複雜性。例如,「基因編織研究室」透過生成藝術的手法,混合文化與技術的起源概念,創建了程式語言、生物基因和原住民神話對話的場域;而「關係織造研究室」的主持人郭向凌則從時尚的視角探索「香蕉」的主體性,強化人與非人在演化過程中的親屬關係與連結性(connectivity)。   「基因編織研究室」融合原住民傳說、生物基因與程式語言的起源特性,彰顯造物者賦予生命的詩意性與有機性。(陳毓庭 攝影)  「關係織造研究室」聚焦香蕉的馴化史,藉此檢視跨物種在物質與精神上的親密性。(陳毓庭 攝影) 科幻敘事,如何開拓觀眾對於知識的想像? 「末日」一詞經常被解讀為具有悲觀、絕望和毀滅的負面意涵,然而,「末日」未知且無法預測的性質,實則揭露了重新認識世界的多種可能性,並有助於身處當下的我們養成直面未來的正面態度。特展圍繞在「真實知識」與「虛構想像」交會的邊界,透過科幻敘事中的科學推演,賦予「末日」新的詮釋意涵。 此外,在多元觀點的呈現上,除了取徑於科學家、設計師和藝術家的成果,觀眾的現場參與也是重要的展示對象之一。例如,「推想人類器官研究室」的工作坊區域,引介文學領域常見的「烏托邦」、「反烏托邦」及「異托邦」的社會概念,讓觀眾根據不同的脈絡與議題,創造出兼具想像力和科學性的未來光景。而在強調感性力量的「感知溝通研究室」,則透過冥想空間與編織手法,將抽象的關係性轉化為可見的形式,並從身體的動作感受並探索生命價值的異質性。   展示結合多種媒材的工作坊,納入觀眾看待議題的多元觀點與想像。(陳毓庭 攝影)   延續生物多樣性常設展對於人與萬物共同之「家」的未來想像,「末日學校」強調藝術所帶來的啟發性與反身性,鼓勵觀眾以自己的創意和思考動手實作,回應展示所重視的跨領域實踐,並促進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雙向交流。不僅反映出當代博物館所重視的觀眾意見和多元價值,更是開闢了一條理解人與自然、科學與藝術關係的另類途徑。     「感知溝通研究室」鼓勵觀眾透過編織感受人與非人關係的建構,並將成果化為展示的一部分。(陳毓庭 攝影) 【註釋1】特展七大展區包含:「推想人類器官研究室」、「混種醫學研究室」、「自助自住研究室」、「感知溝通研究室」、「基因編織研究室」、「關係織造研究室」、「以終為始」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5/01/10
打開萬能警察訓練手冊!「南無警察大菩薩:臺北警察署歷史特展」
打開萬能警察訓練手冊!「南無警察大菩薩:臺北警察署歷史特展」
作者:林琮穎(老派博粉的謬思藝享 謬思設計師) 1925年,在當時的臺北州,一張展出於警察衛生展覽會的「南無警察大菩薩」海報上,企圖形塑當時警察的萬能與權力。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以此警察形象為楔子,結合自身館舍曾為臺北北警察署的建築空間功能性,策劃「南無警察大菩薩:臺北警察署歷史特展」(展期至2025年08月10日),透過浮世繪、布袋戲的轉譯,結合情境展示、AR等手法,串聯日本時代的警察與北署建築歷史,講述警察與社會及公眾間的關係。   展覽透過藝術創作重新轉譯「南無警察大菩薩」海報,邀請藝術家蔡旻翰製作裝置藝術、吳欣慈繪製浮世繪背板。(林琮穎 攝影)   一探日本時代的北警察署與警察發展史 作為「現代化」的一環,源自歐洲的現代警察制度,隨著日本殖民統治被帶入臺灣。展覽從日本時代臺灣警政制度的發展出發,羅列警察勤務的類型,呈現當時警察的「萬能形象」,並簡介培養警察的過程;接著聚焦北署的設立、建築功能與空間配置、職權範圍與轄區劃分,並介紹了12位來自日本的署長。 同時,展覽也挑選12樁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帶領觀眾一窺警務工作與臺北城的樣貌。最後,隨著政治社會運動蓬勃發展與二戰的戰爭情勢,展覽以多個事件與警方作為,描繪警察在地方逐漸擴張的監控與權力。   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警察?展覽呈現培養基層警察的練習所,以及警察練習生的訓練課程樣貌。(林琮穎 攝影) 1920年,臺灣總督府以鐵道線為界,於臺北市的大稻埕、城內兩處,分別設立北署、南署,展覽介紹了北署的廳舍沿革、管轄範圍、空間配置等。(林琮穎 攝影) 展區「大人監控中」以枯山水的展示手法,暗喻在日本警察在戰爭時期的布局與控管。(林琮穎 攝影) 北署曾在1940年召集轄區內的餐飲業者,準備「自肅戰勝料理」參與審查與評等。(林琮穎 攝影)   再現警察形象的多元展示設計 值得注意的是,展覽採用了多樣的展示設計媒介與轉譯手法。例如,展覽並置一件菩薩雕像裝置藝術與浮世繪背板,轉譯「南無警察大菩薩」海報,再現萬能警察的形象。 而在北署長室的展區,除了署長辦公區的情境布置,亦利用室內空間的屏風元素結合浮世繪,重繪各任署長的樣貌。另外,展覽也以浮世繪畫報形式,加上布袋戲的演繹,生動地描繪當時北署辦理的各類案件與其中的故事。   「署長大人參上」展區擺放的屏風上,繪製了北署12位來自日本的署長,他們各自手上持拿的物品即代表其任內顯著的事蹟或作為。(林琮穎 攝影) 「北署搜查畫報」展區以畫報形式呈現北署辦理的案件,並邀請不貳偶劇,挑選其中三件,透過「大原巡查」角色的布袋戲演繹方式,於現場輪播。(林琮穎 攝影)   展覽之外,跟著「大原巡查」探索北署 1933年,北署第二代廳舍落成,設有扇形拘留室與水牢等見證警察威權的設施。新文化館以館舍自身建築原先的功能性出發策劃展覽,不僅利用原署長室兼應接室(會客室)空間,營造署長辦公環境,更邀請觀眾在參觀展覽之餘,以操作簡易的AR互動網頁,依循線索至館內各處尋找特色建築空間與設施,並能觀看布袋戲演繹的「大原巡查」向觀眾分享相關故事。   展覽串聯館內7個館內空間的亮點,圖中即是於新文化館頗具特色的樓梯上,以手機掃描現場擺放的對應照片,啟動AR影片。(葉家妤 攝影)   大人?保母?反思警察的社會角色 日本近代警察制度之父川路利良曾闡明警察是人民的「保傅」(保母),然而在臺灣老百姓的口中,卻曾同時以「大人」與「四腳仔」(狗)稱之。針對「南無警察大菩薩」的警察形象塑造,也受到臺灣作家張我軍批判該海報設計與事實相去甚遠,呈現的僅是「口唸阿彌陀、手拿一把刀」的表象。 究竟警察應是何種形象,其社會角色為何?展覽最後以三道提問邀請觀眾留言。然而,展覽較未談及警察作為展現威權的國家機器,對常民造成的影響,若能涵蓋更多樣的立場論述,或許能幫助觀眾以更立體的視角認識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與北署發展史,進而發展出屬於自身對警察形象與社會角色的觀點與反思。   展覽最後設置留言區,以三道提問邀請觀眾分享自身對警察形象與角色的想法,試圖引導觀眾在觀展後的反思。(林琮穎 攝影)   南無警察大菩薩:臺北北警察署歷史特展 時間|2024年9月28日-2025年8月10日9:30-17:30(週一休館) 地點|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5/01/10
思考歷史的N種方法:史博館「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特展
思考歷史的N種方法:史博館「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特展
作者:王郁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歷史」存在於哪裡?是歷史課本、歷史老師、歷史學家或歷史博物館所言才是「歷史」嗎?如果讓你書寫「歷史」,你會以什麼方式記錄呢? 國立歷史博物館「(你+歷史)x 藝術 = ____? 『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特展(展期至2025年1月12日)也許能幫助你找到切入這些問題的方向。 作為史博館「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的延伸展覽【註解1】,公共藝術特展分成三個單元:「我們可以如何思考歷史?」、「歷史的多元價值」和「換你來想想歷史!」。展覽以互動展版、觸摸文物等設計,呈現三件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和理念,同時也結合典藏,由公共藝術「紀念、記憶、記起」的概念和藝術家對歷史的詮釋觀點切入,開啟述說歷史的多元觀點,並指出「歷史」並非是史家的一家之言,而是與你我都有關係。 【博物之島新訊】打開多元的公眾參與方式!國立歷史博物館更新開幕   觀眾可以透過手翻式展版,認識作品《倒數第二個箱子》的物件,開啟對作品的初步認識。(王郁鈞 攝影) 歷史並非只有單一的解讀,常民生活的紀錄為我們提供重新思考歷史事件的嶄新視角。例如,展出的清代苗栗縣令李尉山寄給家人的家書《清苗栗縣令李尉山家書(二)》,描述了1895年「乙未戰爭」時苗栗縣內的景況。使我們不僅能從「客家抗日三傑」的史料認識戰爭前線的英雄事蹟,也能從生活書信中窺見戰線後方的艱難局勢,為既有的史觀增添了更豐富的面貌。 展覽也透過典藏藝術品回應歷史書寫的議題,例如藝術家雪克透過作品《誰在寫歷史?》提出問題:集體共有的「記憶」,是否可以成為歷史敘述?展覽並以劉國松《地球何許》與1970年史博館舉辦「月球岩石」展覽的報導影片作為回應。透過這兩件展品呈現了1969年人類登陸月球所掀起的宇宙探索熱潮,反映歷史性時刻如何影響藝術家的創作內容,及在大眾記憶與經驗裡留下的深刻印記。   抽取式壓克力展版介紹《誰在寫歷史?》中十二段行為藝術表演的主題名稱和創作概念,搭配劇照一同展示。(王郁鈞 攝影) 此外,藝術作品中所記錄下的人文環境變化,也是展覽探討博物館歷史的另一個獨特視角,使觀眾可以從中窺見時空變換。如展覽可見史博館不同年代的建築樣貌被記錄在李鳴鵰《冬晨散步》、黃歌川《國立歷史博物館》和馬白水的《文物寶藏》這些攝影和繪畫作品中。 展覽也以一組呈現「宏觀」與「微觀」視角的環景燈箱,讓觀眾從不同視角觀看公共藝術作品《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感受史博館建築及其歷史與作品間的密切聯繫。   裝置可從不同視角觀賞公共藝術作品《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以宏觀角度感受作品和史博館建築的關係(右圖);也能微觀的細看作品椅面使用的史博館屋瓦建材(左圖)。(王郁鈞 攝影) 然而,我們如何觀看在不同時代、政治脈絡下文物被賦予迥然不同的詮釋立場呢?展覽以兩件曾用來宣傳中華文化和國家的展品:「中華文物箱」和《寶島長春圖》製作紀錄片,回應公共藝術作品《倒數第二個箱子》對物件、話語與身分的反思,帶領觀眾重新思考文物如何展現和塑造不同時代價值觀下的國家形象,並傳遞國族認同意識。   「中華文物箱」由史博館在1969至1986年進行籌畫的文化外交項目,以「一口箱子撐起一個展覽」的形式將代表中華文化的文物複製品寄到國外展出。(王郁鈞 攝影) 特別的是,展覽也應用民眾參與概念,設計了「你的我的故事都是歷史」手作區,以學習單引導觀眾將自身的家族故事轉化為「歷史電影」,由「人、事、時、地、物」的角度去思考歷史組成。從物件、社會記憶與創作等多重角度出發,引導觀眾探索自身與歷史的聯繫,進而形成屬於自己的歷史觀點。     「你的我的故事都是歷史」學習單,內容設計將歷史類比成電影,讓觀眾思考歷史組成元素,觀眾可運用剪貼、繪畫的方式,創作自己的電影海報,實際體驗藝術與歷史的關係。(王郁鈞 攝影) 【註解1】「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為史博館於2018至2024年閉館修建期間,以「紀念、記憶、記起」為核心概念推行的公共藝術計畫。由三位藝術家-劉千瑋、雪克、張紋瑄以工作坊、劇場等形式邀請民眾共同創作,並完成《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誰在寫歷史?》和《倒數第二個箱子》三件作品。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5/01/05
寄居商場的英國移民博物館新特展「我們的故事」映照百年移動印記
寄居商場的英國移民博物館新特展「我們的故事」映照百年移動印記
作者:應元宜(藝文工作者、倫敦聖馬丁學院敘事環境碩士生) 在全球化的世代,英國如今有16%的人口出生於海外,倫敦更有40%以上的居民是移民。「移民」已然成為當代最迫切的議題之一,不僅是近幾年英國政黨辯論的核心議題,更影響了國家認同──誰是「英國人」?誰有資格被視為國民? 英國移民博物館(Museum of Migration)成立於2013年,並開始於英國各地舉辦各類研討會、快閃展覽和活動等。該館目前落腳於東南路易斯罕(Lewisham)的購物中心內,並計畫2027年於倫敦塔一帶建立永久據點。2024年9月,館方集合多年來的研究與展示成果,推出「我們的故事」特展(All Our Stories,展期至2025年12月20日),從移民角度討論英國今日生活地景、語言文化、與身分認同的形塑。 展覽指出,移民不僅是新聞報導或政治表態的題材,而是與每位生活在英國的人密切相連的現實經驗。因此,展覽由類似連儂牆通道般的設計展開,左側展示了博物館成立至今累積的「一百張移民照片」(100 images of migration)典藏成果;右側則是寫有各類問題的空白留言貼,邀請觀眾書寫自己、父母或祖父母的移民經驗。   展覽以留言牆破題,以佈滿繽紛留言條的設計,象徵龐大與多元的移民故事,拉近觀眾與主題的距離。(上:應元宜 攝影/下:© Migration Museum ) 特展的前半段以當代藝術家作品探討移民的各個階段,包含「我們為何在此?」(Why Are We Here?)、「出發與抵達」(Departures Arrivals),和「安頓」(Settling),呈現移民來到英國的原因、旅途中遭遇的困難、期間會經歷的環境、以及媒體相關的報導。 特別的是,該展不僅呈現各國移民來到英國的歷程,也記錄了近幾世紀英國人移民到他國的過程。透過移入和遷出雙重面向的展示,反映移動的複雜性與多樣性,使觀眾能更完整地理解英國社會的流動,與多元的移民原因與樣貌。 例如,「出發與抵達」展區中,便以機場場景搭配行李箱裝置藝術兩個作品,帶出許多個人故事——包含在二戰期間與美軍相戀而遠遷紐約的倫敦女孩、想窮遊認識世界而奔赴澳洲生活的青年、也有為了追求新生活舉家搬遷,不久卻又再搬回英格蘭的遷移故事。   藝術家Becky-Dee Trevenen的作品《相隔天涯》(World Apart),以手提皮箱結合照片、紙雕、信件複製品等,呈現二戰後多位英國人移民至澳洲、加拿大與美國的個人故事。(應元宜 攝影 ) 藝術家Habib Sadat以模型記錄法國加萊「叢林」(Jungle de Calais)難民營內的生活。該地位於英吉利海峽端點,許多居住者會企圖透過港口或海底隧道非法進入英國。(應元宜 攝影 ) 該展以電話亭般的小隔間展示口述歷史成果,每個隔間根據口述內容設計成不同生活場景,包含雜貨店、候機室、兒童臥室等。觀眾可坐於板凳上聆聽移民故事,並觀察實景照片中的細節,感受當時的生活情境。(應元宜 攝影 )   展覽後半段則以「我們認為自己是誰?」(Who Do We Think We Are?)、「我們往何處去?」(Where Will We Go?)兩區,探討今日英國的文化與國家認同。展覽指出,今日我們常以護照或戶籍判定一個人的公民身分,但所謂「英國人」究竟指涉什麼?當每個英國公民都擁有不同的家族史、文化、信仰與價值觀,當今的英國國家認同要如何包容所有族群,並孕育出新的樣貌? 展覽透過藝術作品呈現一則則個人故事,訴說移民及其後代,在藝術文化、商業市場、醫療系統乃至運動等不同領域中,克服語言與法規的障礙,落地生根,並共同創造今日英國文化的過程。 例如,館方即以作品《沒有移民的英格蘭隊》(England Without Immigration) ,結合移民零食販賣機裝置,呈現移民在娛樂和飲食方面的影響。若無移民歷史,不僅今日英格蘭足球國家隊將僅剩3位球員,大眾日常喜愛的零食可能也不會出現。藉此喚起觀眾對移民議題的反思與共鳴,深刻理解移民個體如何在異文化中建立歸屬,並成為塑造當代英國社會的一分子。   作品《沒有移民的英格蘭隊》帶領觀眾思考:沒有移民的英格蘭會是怎樣的呢?介紹移民對今日「英國代表」的影響。(應元宜 攝影 ) 展覽最後一區,以照片牆搭配布幔藝術裝置,展示移民後代努力在英國落地生根、成家立業的過程和心聲。(應元宜 攝影 )   對照該館過去幾年的特展主題,不難發現,本次每個展區皆是館方多年研究與展示製作累積的成果,可以說是過去幾年數個特展的精華集錦。值得關注的是,展覽除了希望觀眾能夠更全面的認識移民故事,也提出移民博物館的願景討論,期望藉此推動永久據點的募資計畫,讓該館有更大的展示空間,並成為多元文化交流與學習的橋樑。   展覽尾聲,邀請觀眾共同思考「為什麼英國這個移民社會沒有永久的移民博物館?」以及要如何打造一個包容各膚色、語言與信仰族群的文化空間。(應元宜 攝影 )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5/01/03
挖掘被遺忘的名字:南科考古館「走向西拉雅族的原住民考古」特展
挖掘被遺忘的名字:南科考古館「走向西拉雅族的原住民考古」特展
作者:張籃尹(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碩士)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大員(臺南安平)登陸臺灣並建造熱蘭遮城,開啟在地原住民族與不同族群的相遇契機。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造就今日臺灣多元文化並蓄的生活輪廓。 時隔400年後的2024年,臺南市政府擘劃臺南400系列活動,並以「一起臺南」呼應臺南多元族群共融的文化特色。位於臺南市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推出「千年俯瞰400-走向西拉雅族的原住民考古」特展,以考古行動成果,講述西拉雅族先民的生活樣貌與當代身份議題的發展,並包含5個展區「走向西拉雅」、「重返蕭壠」、「堆疊千年」、「祖先智慧」、「綿延千年」。   重返祖居地:西拉雅族的考古行動 「考古像一個旅程,是與祖先共享時間,去對話」——引自「重返蕭壠」展區展示說明文字 「西拉雅族原住民考古行動」是由族人與考古學者共同合作的計畫,一同重返蕭壠社祖先的居住地,透過考古發掘重現西拉雅族的傳統生業、飲食文化及傳統工藝。此計畫不僅凝聚族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也藉由展覽使大眾了解西拉雅族的歷史發展。 展覽以大量影像紀錄,呈現西拉雅族年輕世代參與發掘的歷程。如運用紀錄片,使觀眾了解青年族人重返祖先居住地進行考古工作的心情記事。值得關注的是,青年族人積極參與祖居舊部落的考古發掘,透過親手碰觸出土文物,深刻認識祖先留下的生活痕跡,同時,他們也參與文物整理工作,進一步體認到保存族群文化的重要性。   展覽也運用清晰易懂的插圖,呈現青年族人與考古團隊合作挖掘的過程。(張籃尹 攝影) 結合紀錄片呈現西拉雅族的歷史脈絡。(張籃尹 攝影)   復刻傳統,重現西拉雅族的物質文化與身份認同 另一方面,展覽也重視部落的多元合作、重現文化技藝的相關議題。如國立成功大學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合作推動的「走向西拉雅」原住民考古暨培力行動的成果,呈現族人參與文化復振的行動與支持。 該計劃透過實際走訪與田野調查,協助參與者復刻傳統式樣,並重新設計西拉雅族具代表性的器具及飾品,例如十字繡攜物袋、手捏陶器、傳統玻璃珠串等,試圖重現西拉雅族人的生活智慧及其身份認同的傳承。不僅讓觀眾一覽每件作品的創作過程,還能深入了解其背後的文化與工藝精髓。 展區可見重現西拉雅族傳統工藝的製作過程與成果,包含物件、設計草圖與照片紀錄。(張籃尹 攝影) 展覽以置放出土文物的籃筐作為展架的一部分,陳列族人手捏陶器、十字繡攜物袋、傳統玻璃珠串及金屬工藝設計等物件。(張籃尹 攝影)   結語:找回名字的反思與挑戰 該展不僅梳理了過去西拉雅族人在臺南這塊土地的生活樣貌,還透過呈現平埔族群的復名復權年表,展示自1990年代以來,平埔族群爭取身份認同、文化復振的奮鬥過程,使觀眾得以理解長期以來平埔族群所面臨的困境【註釋1】。此外,展覽尾聲,也設計即時投影的留言板數位裝置,邀請觀眾一同支持、關注當代平埔族群的文化復振運動。 歷經近30年的漫長努力,平埔原住民族終於在2022年10月28日獲得正名與復權的曙光。透過行政訴訟及大法官釋憲,使包含西拉雅族在內的平埔族群取得法定原住民族身分。儘管未來仍面臨諸多挑戰,然而相關議題的發展,無疑是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反思的課題。 以復名復權年表及行動紀錄展示平埔族群對於法定原住民身分及權益的奮鬥進程。(張籃尹 攝影) 展場提供平板讓觀眾留下觀展心得,即時投影到該面背景圖片上,象徵響應西拉雅族復名、復權運動的支持。(張籃尹 攝影) 【註釋1】平埔族群的復名復權運動可追溯自1994年與原住民族群一同參與「爭取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入憲大遊行。2005年,臺南縣政府正式承認西拉雅族為「縣定原住民」,並成立「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以協助推動相關文化與復名復權運動。然而,他們仍舊無法取得國家法定的原住民族身分。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5/01/02
探秘越南峴港占婆雕刻博物館的古文明遺珍與數位發展
探秘越南峴港占婆雕刻博物館的古文明遺珍與數位發展
作者:賴芷儀(國立故宮博物院 助理研究員) 越南峴港有美麗的沙灘、歷史古蹟以及自然景觀,榮獲《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人生必去的50個地方之一,被喻為「東方夏威夷」。其中,位於瀚江(Hàn River)畔的占婆雕刻博物館(Da Nang Museum of Cham Sculpture),是世界上最大的占婆藝術收藏地。   該館建築由法國建築師Delaval和Auclair根據20世紀初法國遠東學院考古部門主任Henri Parmentier所繪製的占婆建築細部手稿所設計,融合占婆寺廟與歐洲古典風格。(賴芷儀 攝影) 這座超過百年歷史的占婆雕刻博物館始建於1915年,主要為法國遠東學院(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早期考古挖掘的占婆遺址雕刻而創立。館內收藏包含砂岩雕刻、陶塑器物、青銅器等數千件富有歷史的占婆文物。該館雖不大,但卻是目前保存最多重要占婆文化古物的博物館。   館方入口,博物館的黃色外牆十分亮眼,可見殖民式建築被通透廊道圍繞,讓自然光漫射進展覽室,遊客到此漫遊可感受到一種懷舊的越南法式氛圍。(賴芷儀 攝影) 占婆王國建立於越南中部,從西元2世紀存續至19世紀。15世紀以後雖然占婆臣服於大越王國(Đại Việt),但仍保有自己的政權,直至1832年占婆王國才完全被阮朝(Nguyễn dynasty)覆滅。占婆人在歷史上不只驍勇善戰還善於貿易,同時擁有優異的航海技術。因此在王朝興盛的時期,累積大量的財富,進而成就今日我們所見恢弘精采的建築與雕刻文化遺產。 儘管占婆王國自西元2世紀起縱貫千餘年,然而占婆的相關學術研究直到19世紀末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後,才開始有系統的進行考古研究,並成為奠定峴港占婆雕刻博物館的收藏基礎,提供觀眾親近占婆藝術文化的機會。 該館陳列方式依占婆文化的遺址出土地點分成四個主要展廳,清晰呈現占婆王國在各地區藝術風格的發展【註釋1】。包含「美山展廳」(My Son)、「東陽展廳」(Dong Duong)、「茶蕎展廳」(Tra Kieu)和「平定展廳」(Thap Mam-Binh Dinh)。 展覽呈現占婆人用於宗教的儀式文物,例如20世紀初出土自廣南省的美山聖地E1神殿的大型砂岩基座,檯身四周布滿了精細的浮雕圖像,敘述不同的神話傳說與儀軌。原本其上方應有一具占婆王朝所信奉之印度教,象徵濕婆神聖樣貌的林迦(Linga或是Lingam),然而目前已佚失。   西元7世紀 《美山E1祭檯基座》,由創立該館法國遠東學院考古部主任Henri Parmentier所發掘,他也留下許多詳細的占婆神廟建築及雕刻構件的精美手稿。(賴芷儀 攝影) 此外,保存完好的雕像展示了古代占婆工匠的技藝和對信仰的虔誠,使觀眾得以窺見占婆藝術的獨特美感。館內這尊超過千年歷史,眼睛鑲嵌寶石的《青銅度母像》展現有別於中國或是印度青銅造像的兩大主流美學,呈現占婆文明獨樹一幟的風格。   該館的《青銅度母像》是目前現存最大的東陽式樣(Đồng Dương Style)青銅神像。(鍾子寅 攝影)   值得關注的是,該館在2019年開始發展數位轉型,為原本較為傳統的展陳方式注入數位互動裝置,提供大眾觀展的多元體驗。例如,加入QR code連結展品相關資訊、開發數位典藏查詢裝置,並推出線上導覽服務。 另一方面,館方也於2024年開始推動針對學生團體的「跟我一起探索」教育活動,透過不同主題的導覽,結合「遺產寶盒」遊戲,使學生在展廳中比賽搜集文物資訊並進行介紹,藉此加深對占婆文化的認識。   展廳中的數位導覽與數位典藏查詢裝置。(越南峴港占婆雕刻博物館 提供) 線上導覽服務。(越南峴港占婆雕刻博物館 提供) 這些無與倫比的珍貴藏品每年吸引了無數人前來朝聖。2005年,占婆雕刻博物館與法國吉美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合作,在巴黎舉辦「越南珍寶:占婆藝術特展」(Trésor du Vietnam、l'Art du Champa),該展覽匯集來自兩館的占婆精采典藏,廣受各界矚目,讓這個面積不大的主題博物館聲名遠播,在峴港的旅遊排行榜上總是名列前茅,無疑是遊覽峴港不能錯過的地點。 【註釋1】占婆勢力興盛的4世紀到8世紀間,位於越南中部現今峴港西邊的茶蕎是占婆王國政治中心的都城,王都往東便是座為經濟中心的河口貿意外港─會安,而王都往西則是王家祭祀的宗教中心「美山聖地」。歷任占婆國王在此奉獻祭祀,而延續數朝不斷建造雕琢精緻的神殿,而形成了現存至今最大的占婆宗教建築群,留下無數占婆王國精湛的工藝瑰寶。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12/28
創造偶的多重想像:台北偶戲館「20+現在進行未來」特展
創造偶的多重想像:台北偶戲館「20+現在進行未來」特展
作者:林家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許芮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台北偶戲館長期致力於各類型的偶戲展示與教育推廣;除了展覽空間,還設有製偶教室、黑箱劇場等,帶領觀眾親身體驗製偶與偶戲展演的獨特魅力。 2024年,邁入開館第20週年的偶戲館,推出「20+現在進行未來:台北偶戲館20週年特展」(展期至2025年6月29日)。展覽有別於以往以偶戲為主題,轉而聚焦偶戲館自身。館長蔡易衛認為,偶戲館猶如一位剛滿20歲的年輕人,從過去的懵懂無知,到青春期的嘗試、摸索,如今已蛻變成一位帶著自信與滿腔熱情的青年,持續探索偶戲這個廣闊又多元的世界。   在開放空間舉辦的「20+現在進行未來」開幕式,跳脫室內場域,讓觀眾與在地居民能一同參與展演。(台北偶戲館 提供)   以創作訴說「偶」的時光故事 展覽共邀請四組藝術家,透過創作重新詮釋各自對「偶」的了解與想像,以不同視角呈現偶戲館的成長與蛻變。 走入展場,映入眼簾的是彭一航作品《後台的靈魂操偶師》和牆上展示著偶戲館籌備至成立的相關檔案。彭一航從館內典藏庫房中挑選了未曾展出的布袋戲偶進行拍攝,不僅讓長期典藏的戲偶重現於大眾眼前,同時也揭示偶戲館在20年前蓄勢待發的初生之勢,為珍貴的戲偶典藏注入新的生命與觀看視角。   彭一航《後台的靈魂操偶師》拍攝布袋戲偶登台前被放置的各種姿態。(台北偶戲館 提供) 無獨有偶,陳穎蓁《情書》靈感來自館藏的日本傳統裝飾品「つるし飾り」,紅色房間內,藝術家重新詮釋象徵祝福的女兒節玩偶串飾,如同操偶說故事,將私密空間的擺設作爲表達情感的媒介,反映20歲前後找尋自我定位與情感歸屬的掙扎與和解。觀眾亦可使用書桌上的紙條,寫信給過去或未來的自己,形成專屬自我的對話儀式。   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飛人集社劇團《偶是誰》、陳穎蓁《情書》。(台北偶戲館 提供) 坐落於展場中心的紅色大頭娃娃,是飛人集社劇團的作品《偶是誰》,該作品靈感來自金光布袋戲偶頭,並邀請觀眾把頭伸入作品內,以「偶的視角」觀看外在環境。透過人/偶角色互換的方式,使觀眾重新審視兩者間的微妙連結與差異。 【博物之島新訊】神將鬼斧造容顏—魔幻又寫實的金光戲特展 此外,周學涵《二十年的鄰居》邀請民眾參與「龍鱗片工作坊」,以「龍」為題一同創作「龍的鱗片」。工作坊使用館方過去的文宣品作為材料,以永續的方法探索對該館的想像與記憶。作品既呼應龍在偶戲中的重要地位,也透過層層堆疊與觀眾共同創作的鱗片設計,象徵偶戲館與地方長期建立的深厚情感。   藝術家周學涵和講師張書婷,透過「龍鱗片工作坊」與在地居民共同創作《二十年的鄰居》。(台北偶戲館 提供)   穿越光影,偶的探險與對話 值得關注的是,館方規劃的系列館慶活動,如針對兒童觀眾的「偶戲不思議~博物學家與他的探險小隊」結合戲劇導覽與光影工作坊,邀請戲胞子劇團團員扮演成博物學家,帶領化身探險小隊的兒童觀眾,深入常設展尋找「動物偶」。為營造田野探險的神秘氛圍,館方特意關閉展場燈光,過程僅透過展櫃照明與手電筒光源,讓觀眾在遊戲般的情境中探索「偶」的世界。   博物學家帶著他的探險小隊,觀察動物偶的造型、操作機關與表演方式。(林家芸 攝影) 隨後進行的光影工作坊,由四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主導,包含藝術家林筠喬、劇場工作者李書樵、戲偶及舞台設計江冠男和戲偶造型設計師葉曼玲。讓參與者以簡單的日常物件、姿體伸展、戲偶機關設計與剪紙,在光影的變化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偶戲表演,探索「偶」與自我的對話。   光影工作坊參與者透過想像力,使用金屬夾子和網布,創造個人光影演出。(林家芸 攝影) 另外,適合成人的「POP-UP 期間限定」展演活動,則邀請德國藝術家Karla Kracht現地創作,她將展區打造成純白的考古洞穴劇場,舞台可見漫畫風格的賽伯格戲偶(comic-like cyborg figures)結合物件、聲光裝置以及即時投影的方式,呈現迥異於傳統偶戲的表演形式。   Karla以即時投影的方式,在考古洞穴中進行物件劇場表演。(李可棠 攝影)   結語:開創/延續偶戲新視野 展覽以檔案與藝術創作,再現偶戲館的成與變,並結合動態活動,為觀眾開啟更多元的偶戲互動體驗;同時,藉由與社區、劇團、操偶師及製偶師的積極合作,持續碰撞出「偶」的多重想像。   ❚ 執行編輯:謝佳均
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