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回聲中,共譜「黑色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特展
作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The Centre Pompidou)整修閉館前夕,壓軸推出重磅展覽「黑色巴黎:1950至2000年的藝術交流與反殖民抵抗」(Black Paris: Artistic Circulations and Anti-Colonial Resistance 1950–2000)。此展網羅逾150位活躍於20世紀下半葉、曾居住於巴黎的非裔、非裔美國與加勒比海藝術家,以線性時間軸的策展敘事重新梳理他們的創作實踐,並嘗試將其納入當代藝術史的主體位置。
提起巴黎,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或許仍是浪漫的「法式情懷」;然而,真實的巴黎是一座文化交織、歷史深厚的城市。作為古典藝術訓練的重要搖籃與現代藝術實驗的溫床,巴黎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無論是短暫駐足的旅人,或長期定居的創作者——皆具有強大吸引力。這座城市長期扮演著文化交會與思想激盪的樞紐角色,特別在往返非洲的藝術路徑中,更是關鍵的中轉地與連結網絡。二戰之後,巴黎進一步發展為反殖民主義(anticolonialism)與泛非運動(Pan-Africanism)的重鎮,為創作者提供與政治鬥爭共鳴的空間,使他們得以參與重新定義巴黎在現代性與後現代性中的文化角色。
展覽將巴黎具象化為一個網絡式的文化節點——一個連結與對話的場所,邀請觀眾探索構成「黑色巴黎」的標誌性地景,包括學院、咖啡館、畫廊與藝術空間。並以《非洲存在》(Présence Africaine)揭開序幕——這是由阿利奧內·迪奧普(Alioune Diop)創立的出版社與刊物,是二戰後推動黑人文化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平台之一。
《非洲存在》如一道光芒,吸引來自不同地域、卻懷抱相似經歷與共同理想的創作者。與迪奧普並肩推動此運動的文化巨擘,包括美國作家暨民權運動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加勒比詩人與思想家愛德華·格里桑(Édouard Glissant),以及眾多參與「黑人精神運動」(Négritude)的知識份子。這個思想交匯的平台,不僅促進彼此交流,也使他們的聲音得以在國際舞台上被聽見。
1956年9月第一屆黑人作家與藝術家大會。(© Présence africaine Éditions, 1956 Photographie Lutetia)
1950年末至1960年代,許多美國藝術家對巴黎的國際抽象藝術浪潮做出了重要貢獻。受到尼古拉斯·德·斯塔埃爾(Nicolas de Staël)啟發,艾德·克拉克(Ed Clark)創作出結構嚴謹、氣勢磅礴的大型抽象畫作。來自海地的女性藝術先鋒露絲·特尼爾(Luce Turnier),以及美國雕塑家理查德·亨特(Richard Hunt)與哈羅德·卡曾斯(Harold Cousins),也共同推動了以集合藝術(collective art)【註釋1】為核心的美學風格發展。
展覽呈現1950年末至1960年代,在巴黎創作抽象藝術的非裔藝術家作品。(© Jospeh Banderet)
艾德·克拉克,《無題(韋特伊)》,1967。(© The Estate of Ed Clark. Courtesy of the Estate and Hauser & Wirth Photo Sarah Muehlbauer)
同時,爵士樂也在巴黎掀起風潮,藝術家們也紛紛將爵士樂的節奏與精神融入抽象藝術中──尤其是自由爵士樂(Free Jazz)【註釋2】,在當時成為跨地域的藝術與政治表達媒介。傑拉德·塞科托(Gerard Sekoto)在其系列作品《藍頭髮》(Les Têtes Bleues)中向南非歌手米里亞姆·馬凱巴(Miriam Makeba)致敬;伊巴·恩迪亞耶(Iba N’Diaye)描繪了藍調傳奇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吉多·利納斯(Guido Llinás,又名路易斯·東利納斯)則致敬爵士樂大師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該展展現了這群藝術家如何透過爵士樂,共譜一首跨國交響曲,並在文化與政治層面上注入不可忽視的力量。
爵士樂對戰後巴黎藝術的影響深遠,展覽呈現藝術家如何從爵士樂汲取靈感,拓展出多元且具實驗性的創作實踐。(© Jospeh Banderet)
到了1980年代,多元文化主義蔚為風潮,藝術家紛紛藉由創作回溯奴隸制度與逃亡奴隸社群(Maroons)的歷史,如多明尼加藝術家何塞・卡斯蒂略(José Castillo)具強烈敘事性的繪畫作品,抑或電影導演尤尚·帕爾西(Euzhan Palcy)透過其經典作品《黑人小茅屋街》(Rue Cases-Nègres),細膩描繪黑人勞工遭受白人雇主不公對待的處境,他們皆透過創作重新詮釋殖民遺緒與文化記憶,召喚過去,亦回應當下。
何塞·卡斯蒂略,《布朗一家》,1994。(© Adagp, Paris, 2025 Photo Bardig Kouyoumdjian)
1989年,法國為紀念法國大革命兩百週年舉辦一系列活動,其中由非洲與大洋洲藝術博物館策劃的展覽「熱帶革命」(Révolutions sous les Tropiques)格外引人注目,聚焦包括海地革命在內的反殖民抗爭,突顯被壓迫者的聲音與歷史能動性。這類展覽不僅回應殖民歷史,也為當代非裔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參照與啟發。
延續這股反思殖民遺緒與強調文化主體性的思潮,自 1990年代起,法國新一代非裔藝術家開始創作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作品,並深受城市藝術與塗鴉文化的影響。在機構支持逐漸減少的背景下,黑人藝術團體與自主空間如雨後春筍般興起。雷蒙德·桑德斯(Raymond Saunders)等文化大使也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如參與盧森堡宮會議與「舊金山—巴黎 Connexions」展覽等,以自身的力量持續形塑巴黎非裔藝術社群的主體性。
「黑色巴黎」回顧半世紀以來黑人群體的解放運動,展覽強調藝術家在美學與政治上的雙重力量——他們透過創作挑戰主流敘事,在後殖民語境中重塑「差異」的普世意義,使半個世紀以來被忽略的聲音重新進入公共視野,不僅提出族群主體與差異共存的時代命題,也激發觀者在美學經驗與歷史記憶間的多重共鳴與反思。
【註釋1】由多位藝術家共同創作、策劃或參與的藝術實踐,強調協作、對話與集體行動。這類創作常涉及社會議題、社群參與或文化交換,並強調藝術作為共同經驗與公共介入的可能性。
【註釋2】1950年代末興起的一種爵士樂風格,打破傳統旋律、節奏與和聲的框架,強調即興、實驗與表達個人情感或政治立場。常被視為反叛與解放的聲音,與民權運動、反殖民思想密切相關。
❚ 執行編輯:謝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