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還我星空:史密森國家自然史博物館「熄燈」特展

2023/06/15
閱讀數 : 1419

作者:劉筱蕾(史密森學會自然史博物館人類學部門博士後研究員)

*本文圖像由美國史密森國家自然史博物館(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授權提供


位於南投合歡山鳶峰的暗空公園,已成為耳熟能詳的觀星新景點。曾幾何時,人們需要經過各種申請、突破重重地理與環境限制,才能真正看到星空?相反地,為什麼都市中夜晚該休息的知了,卻仍然鳴唱不懈?電力系統深入過去的黑色部落,又造成哪些代價?

美國史密森國家自然史博物館(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目前特展「熄燈:恢復我們的夜空(Lights Out: Recovering Our Night Sky)」(2023.3.23- 2025.12)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與解答。本特展介紹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文化觀點中「夜晚」的重要性,以及人造光造成的光害(又稱光污染,light pollution)如何讓夜空消失、進而影響地球上所有生命。

「熄燈:恢復我們的夜空(Lights Out: Recovering Our Night Sky)」展場一角。(Brittany M. Hance, James D. Tiller; Phillip R. Lee, and James Di Loreto,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第一展區「光的黑暗面(The Dark Side of Light)」展示不同時代的人類照明用具,顯示隨著人類使用的照明系統越來越先進,人造光源對夜空的影響也逐漸加劇。(Brittany M. Hance, James D. Tiller; Phillip R. Lee, and James Di Loreto,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特展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展區「光的黑暗面(The Dark Side of Light)」呈現過去數十億年,地球上的生命跟隨大自然光線的循環而發展。植物藉由日光行光合作用、人類利用星空來指引方向,但人造光造成的光害破壞了這樣的模式。藉由展示不同時代的人類照明用具,顯示隨著照明系統越來越先進,人造光源對夜空的影響也逐漸加劇。光害使夜晚更加明亮,從而影響生物和人類的活動。

接續兩個展區「宇宙之窗(Our window to the Universe)」和「誰需要暗夜?(Who Needs the Dark)」利用大量的照片展示,分別從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反思暗空的重要性。夜空在每個地方看起來都不一樣,取決於從哪裡觀看。即便星星的相對位置應該一樣,但不當或過度使用人造光而造成的光害,影響我們看到星光的能力。舉例來說,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光害就影響了周邊國家公園,如死亡谷國家公園、約書亞樹國家公園的銀河觀察體驗以及天文研究。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古德伍德(Goodwood, Ontario, Canada),光害通常會遮擋上空的星星(橙色天光,左)。2003年的一次停電給居民們在家能看到銀河系的驚喜(右)。(Courtesy Todd Carlson)

從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演變反思暗空的重要性。(Brittany M. Hance, James D. Tiller; Phillip R. Lee, and James Di Loreto,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另一方面,仰賴無光環境生存或導航的生物,則飽受影響。展覽藉由標本,探討光害如何以複雜的方式影響野生動物的新陳代謝及生態系統。每年春季和秋季,總計會有數十億隻鳥類遷徙到新的覓食、交配和築巢地,其中數以百萬計的鳥會死於人造光源。許多鳥類在夜間飛行時根據月亮和星星估計方位,當牠們經過燈火通明的區域時,容易迷失方向並被燈光吸引,最終航向致命的後果。除了展覽的視覺元素外,此展區也使用體驗式和多感官學習,提供夜空的音頻描述、受光害影響的動物之觸覺展示和音頻導覽。

在鳥類遷徙季,參加Lights Out DC計劃的志工會在清晨的華盛頓特區人行道上,搜尋受傷或死亡的鳥類。這些鳥類會被製成標本,成為博物館藏品的一部分。經由參與,民眾可以瞭解如何保護遷徙鳥類,並查看在遷徙期間減少燈光的城市示例。(Brittany M. Hance, James D. Tiller; Phillip R. Lee, and James Di Loreto,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最後一個展區「與夜空連結(Connecting with the Night Sky)」則從社會學與文化層面探索人類與夜空之間的文化聯繫。透過日本原住民的紀錄影片,向觀眾展示不同文化對夜空的理解與想像。觀眾可以通過展示和文字,瞭解隨著歷史進程,人們對「光」之想法的強烈轉變。並能通過照片、藝術品和手工藝品,繼續探索不同文化與夜空的聯繫,以及所在地區體驗星夜的方式,這些圖像和物件呈現人類文化的一致與差異。該展區也提供各種可用於減少光害的照明原理,讓大眾嘗試用各種方式來減少日常光源造成的光害。

加拿大Gwich'in族藝術家Margaret Nazon在她60多歲時,受到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圖像啟發,將童年對天文學的熱情融入藝術中。作品中,旋轉的星系並不是Gwich'in族的傳統主題,因此Nazon開發了她自己的標誌性風格。此藝術品是Nazon為特展專門製作的,並將加入博物館的蒐藏。(Art by Margaret Nazon, photo by Smithsonian.)

 

熄燈特展透過生物標本、圖片影像、藝術作品等多元模式,探討失去黑暗導致的環境影響及文化流失,並向觀眾提問:「我們如何理解人類社會發展對環境、甚至自身文化帶來的影響?」,即使你我的回答不盡相同,藉由這個特展,也許我們可以開始思考自己的答案。

 

執行編輯:郭冠廷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