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達人養成記!「香港時地人」計畫探索地方的新途徑
作者: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香港非政府組織「城市日記」致力於收集社區故事、推動地方永續發展。2020年至2024年間獲何鴻毅家族香港基金贊助推行「香港時地人」計畫,該計畫鼓勵參與者從個人感興趣的主題出發,探索社區周遭的地方紋理。
計畫提供多樣主題的課程,引導學員展開認識社區的多元方法。每季課程約為期半年,主題包含:敘事實踐工作坊、生態文學、文化研究、人文地理、建築空間、城市規劃等,以及配合講座主題的戶外考察。
目前該計畫已培育近百位來自各行各業的「社區達人」,學員年齡遍及大學生至退休人士。並在課程尾聲舉辦社區達人「畢業展」,展示他們的地方觀察成果。
計畫課程也會配合不同主題的社區踏查,帶領參與者探索社區的多元面貌,圖為2023年舉行的「尋找銅鑼灣異度空間」社區導賞。(學員鄺景樺 設計,城市日記 提供)
「畢業展」展出社區達人們的學習成果,圖為第三場畢業展「栽種自己的社區」。(城市日記 提供)
作為社區參與項目,計畫強調田野考察及實踐課程所學,學員須以小組及個人形式展示學習成果。例如,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規劃「社區旅行」,透過協力完成資料整理、路線制定及現場講解,從中探尋社區故事或歷史,並且掌握籌劃導賞團的流程安排。
而個人習作則可運用自身技能及興趣進行創作,包含:文字、攝影、影音、繪畫、裝置、觸感藝術及舉辦實體活動等。有不少學員以親友為訪談主角,也在過程中加深了彼此間的認識。例如,修讀生物系同時對動畫製作感興趣的張霈渝,以爸爸的釣魚心得製作影片《香港釣魚友》,透視城市發展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學員車婷插畫作品《走在荃灣行人天橋上的退休司機》局部,作品以生為計程車司機的父親視角出發,梳理荃灣近二十年的時空變化。(城市日記 提供)
學員李美儀作品《雀鳥聚居熱點@烏溪沙》局部,以插圖、錄音、觸感藝術呈現城市裡的生態觀察,記錄烏溪沙沙灘的雀鳥、植物。(城市日記 提供)
此外,也有學員鼓起勇氣,接觸陌生族群,從地方居民的感受重新認識社區的面貌,如《半天假》的作者楊芷瑜為星期天聚集在公園的外籍家庭看護工繪製肖像,過程中也透過交談紀錄、了解他們的故事。
或是作品《大步過橋去趁墟》深入居民對大埔行人天橋的使用觀感,研究公共設施的變遷等等。透過學員們不同形式的觀察、對話、創作,使得我們得以看見隱於日常的特殊視角,也豐富了我們對社區的認知與想像。除了實體展出,學員的個人習作同時收錄於「城市日記」官網專欄。
「香港時地人」計畫結合跨領域資源,開拓個人情感和社群議題的連結,不僅是一個學習平台,更是連接人與社區的橋樑。計畫匯聚了一群關心社區的行動者,懷著對社區參與的熱誠,打破職業和世代的隔閡,彼此交流地方記憶及未來期許,也為社區注入了別樣的活力。
❚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