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我們與書的距離,荷蘭圖書之家博物館手抄和活版印刷體驗活動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本文部份圖像由圖書之家博物館(House of the Book, The Hague)授權提供
身處書籍與圖像數位化發展蓬勃的年代,科技發展為大眾的閱讀帶來許多新媒介,如手機、平板、電子閱讀器。然而,當人們對翻閱紙本書的手感日漸陌生時,以圖書和裝幀收藏為核心的博物館,要如何透過書籍典藏吸引觀眾走進展場、感受書籍的迷人之處呢?
博物館藏書常設展場一景,中央的書櫃展示經典古籍和內頁,包含古騰堡聖經書頁與時禱書。(王幸慈 攝影)
位於荷蘭海牙的圖書之家博物館(Huis van het boek)是全世界最老的圖書博物館,前身為收藏家Willem Van Westreenen van Tiellandt男爵(1783-1848)的住宅,其建築與收藏在1852年捐給政府,並開放給大眾參觀。此處擁有大量的歐洲書籍與印刷品的收藏,從中世紀的手抄本、搖籃本至當代圖書,珍稀收藏包含古騰堡聖經、荷蘭第一本印刷版的荷語聖經、內含1515本藏書的微型圖書館(Bibliotheca Thurkowiana Minor)等。成為公共博物館後,除了古籍與藏書票,博物館也持續收藏藝術家和平面設計師創作的出版品或書籍封面。
博物館於2023年夏天推出探究荷蘭植物百科《Flora Batava》的特展,並邀請當代藝術家重新演繹百科裡的插畫與圖像。(王幸慈 攝影)
博物館常設展包含古籍、微型圖書館的展示,亦展出古錢幣、希羅與埃及文明的考古收藏。另一方面,特展則是擇題探究歐洲書籍在印刷與設計史上的演變。在教育活動上,圖書之家博物館則為想親手體驗製書的觀眾提供工作坊,可選擇在週末下午走進博物館閣樓參與。閣樓的空間一分為二,前半部是每週六的鵝毛筆手抄工作坊,後半部是每週日的印刷工作坊,體驗活動由館員引導,不限年齡,亦毋需事先預約。
手抄工作坊一景,模擬昔日抄寫的環境。(王幸慈 攝影)
手抄工作坊的空間模擬當時修士抄寫的環境,包含桌椅、書寫用具和穿著等等。民眾可穿上修士的衣著,化身為抄寫員,以紙張代替過往使用的羊皮紙,練習用鵝毛筆蘸墨水,書寫中世紀手抄本常用的字型。館方透過手工抄寫實作活動,呼應自身豐富的手抄本典藏,民眾更能體會中世紀書籍製作的費心勞力。
手抄本的用具與範例,圖中可見部份參與者將自己的作品留在現場。(王幸慈 攝影)
而在印刷工作坊裡,各式印刷的工具與機器一應俱全,現場可見諸多凸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成品懸掛在牆上。在操作過程中,從撿字到上油墨,皆是由館員引導民眾在安全的情況下施作。另外,在不仰賴電腦軟體的情況下,進行圖像與文字的排版和印刷,亦是此工作坊帶給民眾的特殊體驗之一。
印刷工作坊裡展示各種印刷的成果。(王幸慈 攝影)
民眾可藉由操作不同的機器,了解不同的印刷流程。(王幸慈 攝影)
圖書之家博物館以自身的步調,耕耘書籍史的研究與展示,給予愛書人沉浸在書本之美的機會。在推廣教育上,亦將視覺體驗成功轉化為觸覺實踐,回歸紙本製書的初心,透過手抄本與活版印刷等體驗活動,為觀眾提供認識書籍的新途徑,拉近紙本書與大眾的距離。
執行編輯:謝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