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觀眾一個活靈活現的體驗- 科技工具與劇場技術之博物館應用
撰文/攝影: 陳沛欣 (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敘事空間碩士/中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現今為了豐富展覽內容,許多博物館與展陳空間無不推陳出新,AR(擴增實境)與VR(虛擬實境)的科技也已大量運用在各式展陳空間與博物館中。如位在西班牙巴賽隆納由Gaudi Antonio建築師所設計的的巴特羅公寓(Casa Batlló),入內參觀時,須先領取影音導覽裝置,循著導覽的指引進入高地腦袋裡的建築世界,透過螢幕,聖喬治屠龍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地上演在高地的建築空間中:龍骨造型盤伏梯間的扶手蠕動不安;天窗立體浮動化身海龜優游在空間之中;觀眾在此不只用身體去經驗高地的建築空間,更透過手中的導覽裝置,進入建築師所創造並隱藏在實體空間的故事情節之中。
龍骨造型的扶手
烏龜殼花樣的天窗
龍骨意象的空間
透過玻璃望向天井空間有如進入水底世界
龍背造型的屋頂
除了高科技的運用,低技術的使用劇場元素,同樣可以為觀眾帶來不同的博物館體驗。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Natural History Museum)近日推出了以青年達爾文為主角的偶戲「The Wider Earth」,將館內臨近達爾文中心 (Darwin Centre)的Jerwood Gallery搖身一變為300多席的小劇場,在戲中除了達爾文外,還有七隻全尺寸的戲偶參與演出,邀請觀眾一同與22歲的達爾文登上「小獵犬號」(HMS Beagle)航行到世界的另一端,並探尋史上最重要的發現其背後扣人心弦的故事。觀眾在劇場內一同與達爾文經歷了航海歷程外,還能參與館方規劃相關導覽活動「Behind-the-Scenes Tour: Spirit Collection」,邀請觀眾參觀珍藏于達爾文中心數量多達2200萬種的標本,其中並包含由達爾文親手採集長達8.62米的大烏賊。
不論是科技的運用或是劇場的呈現,皆是以多元媒體為載具,邀請觀眾親身進入到故事裡的時空之中,展覽主題的敘事強度在觀眾身體經驗的過程中被強化,其所能帶予觀眾的已超越以往知識性說明牌所能給予的內容,以及豐富的觀展經驗。
資訊來源
更多:
♦本篇新訊將同步刊登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