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揭開黃金時代的黑暗篇章,航向多元觀點的海洋歷史

2024/04/09
閱讀數 : 877

作者:林蔓娟 (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地景建築師)


在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北岸碼頭上,停泊著氣派滂薄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號」(VOC Ship Amsterdam)複製船,它曾為該國黃金時代爭霸世界的輝煌象徵。然而,在近年的解殖民的語境之下,海事博物館該以何種姿態面對過去掠奪而來的輝煌?又如何以多元的視角建構海洋與人的關係?

 

該館主要的展示空間,左為荷蘭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號複製船,右為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林蔓娟 攝影)

航向新詮釋,從阿姆斯特丹號開始

船上隨風飄揚的旗幟是航海時代,辨別敵我、展現權力最直接的方式。自1990年代重新復刻阿姆斯特丹號後,船上仍掛著荷蘭東印度公司旗。然而,這面旗幟代表荷蘭航海的風光歷史,同時也是殖民歷史的見證。

因此,2022年該館委託藝術團體Sites of Memory 以「解碼大西洋世界」特展(Decoding the Atlantic World)重新省思長年來以西方視角出發的海洋歷史,為觀眾揭開大西洋沿岸曾被荷蘭殖民國家的抵抗故事。而該展中重新設計的海洋信號旗,則取代原先的旗幟被掛在船頭,象徵正視殖民歷史的反思,作為該館詮釋轉型的開端,並將該船空間作為常設展的一部分。

 

阿姆斯特丹號掛著由藝術團體Sites of Memory創作的信號旗,取代荷蘭東印度公司旗,象徵對殖民歷史的反省與見證。(林蔓娟 攝影)


【影片】Sites of Memory 「解碼大西洋世界」特展


常設展聚焦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貿易所帶來負面影響,強調貿易與戰爭之間難以分割的依存關係。展板可見海洋貿易輝煌歷史與隱於其背後的困難歷史相映呈現,藉雙重觀點帶領觀眾重新省思、認識國家歷史。

值得注意的是,館方也將困難歷史帶入為學生提供的「阿姆斯特丹號」線上展覽,並輔以導覽影片、動畫、互動遊戲、問題等設計為不同年級講述殖民歷史,引導學生以當代觀點思索奴隸貿易的暴行、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的統治手段是否正當等。

 

阿姆斯特丹號複製船的存在曾備受爭議,展覽以留言條邀請觀眾一同思索該船對他們的意義與感受。(林蔓娟 攝影)

食物與鯨魚?海洋歷史的新取徑

此外,該館也透過特展為觀眾提供認識海洋歷史的新途徑,例如,「深食熟慮」特展(Food for Thought)以攝影、紀錄片揭開超市包裝上沒有透露的食物資訊,呈現糧食系統與海洋運輸間的緊密關係、生產製造的勞力剝削與食物浪費。

 

「深食熟慮」特展聚焦食物的生產、運輸與其造成的勞動剝削與浪費。(© Twycer, 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 提供)

展覽可見荷蘭每年出口食物的統計,或站在體重計上,計算自己的體重是多少磅的美國牛肉;也與「慢食青年網絡」(Slow Food Youth Network)合作研究食物鏈,帶領觀眾透過插圖圖表認識常見於歐洲餐桌上的洋蔥、番茄、起司等食物背後的隱形旅程。

 

展覽與「慢食青年網絡」合作的食物鏈插圖圖表。(林蔓娟 攝影)

而兒童展覽「鯨魚的傳說」(The Tale of Whale )則以永續發展的角度,以「鯨魚」帶領兒童深入認識捕鯨業的發展、棲地污染的危機等課題。並藉由「鯨魚在哪裡」教育活動,讓兒童扮演守護鯨魚的小研究員,思考如何避免獵捕、環境污染,保護鯨魚的挑戰。

 

「鯨魚的傳說」特展講述捕鯨業與棲地污染對鯨魚的傷害。(© Twycer, 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 提供)

與海洋的親密相遇,從行動開始!

除了多元面向的海洋歷史展示,館方也積極的透過行動傳遞永續價值,如配合世界清潔日舉辦回收海、陸環境的塑膠活動,號召大眾以實際行動保護環境。或是於暑假期間舉辦「塑膠釣魚」邀請觀眾搭乘塑膠鯨魚帆船,在博物館周圍捕撈塑膠、保護運河!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