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注意!未來製造中: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末日學校」特展

2025/01/10
閱讀數 : 186

作者:陳毓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當未來不再是毫無根據的臆想,博物館該如何引導觀眾探索未來?2024年7月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末日學校」特展開幕(展期暫定至2026年),延續同樓層生物多樣性常設展「找家Homing」的倡議與思考,從藝術與科學的合作計畫出發,解構真實與虛構、科學與文化、理性與感性等二元概念之間的曖昧性,進而交織出未來的樣貌。

 


《虎鞭計畫》從藝術的視野探索中醫藥材與生態保育共存的可能性。(陳毓庭 攝影)


「末日」的正面啟發與危機意識
本特展共分為七大展區【註釋1】,每區針對不同課題以藝術實踐的方式開啟討論。「推想人類器官研究室」以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思維作為方法論,從「What if…」的提問開展一系列關於人類未來社會之想像,反思器官改造、瀕死經驗、人與動物等倫理問題。
「混種醫學研究室」則圍繞於藝術家顧廣毅的《虎鞭計畫》,從中醫藥材與生態保育觀念的衝突當中,帶入當代環境議題與傳統醫療文化的思辨。除了人體健康外,建築空間也是影響人類生存的條件之一,「自助自住研究室」以漫畫文本結合末日情境的前提,聚焦在個人與集體生活空間的樣態,拓展了觀眾對於居住環境的想像。


 「自助自住研究室」以「末日公寓」的想像,從人類的居住空間思考與環境的關係。(陳毓庭 攝影)


走入「感知溝通研究室」,柔和的色調和空靈的旋律隨之迎來,是藝術家林沛瑩以COVID-19的疫情經驗為契機,試圖從感性的角度尋找人類與病毒共生之生命願景。在接下來的兩個展區,各別聚焦於跨界關係的複雜性。例如,「基因編織研究室」透過生成藝術的手法,混合文化與技術的起源概念,創建了程式語言、生物基因和原住民神話對話的場域;而「關係織造研究室」的主持人郭向凌則從時尚的視角探索「香蕉」的主體性,強化人與非人在演化過程中的親屬關係與連結性(connectivity)。

 

「基因編織研究室」融合原住民傳說、生物基因與程式語言的起源特性,彰顯造物者賦予生命的詩意性與有機性。(陳毓庭 攝影)
 「關係織造研究室」聚焦香蕉的馴化史,藉此檢視跨物種在物質與精神上的親密性。(陳毓庭 攝影)


科幻敘事,如何開拓觀眾對於知識的想像?
「末日」一詞經常被解讀為具有悲觀、絕望和毀滅的負面意涵,然而,「末日」未知且無法預測的性質,實則揭露了重新認識世界的多種可能性,並有助於身處當下的我們養成直面未來的正面態度。特展圍繞在「真實知識」與「虛構想像」交會的邊界,透過科幻敘事中的科學推演,賦予「末日」新的詮釋意涵。
此外,在多元觀點的呈現上,除了取徑於科學家、設計師和藝術家的成果,觀眾的現場參與也是重要的展示對象之一。例如,「推想人類器官研究室」的工作坊區域,引介文學領域常見的「烏托邦」、「反烏托邦」及「異托邦」的社會概念,讓觀眾根據不同的脈絡與議題,創造出兼具想像力和科學性的未來光景。而在強調感性力量的「感知溝通研究室」,則透過冥想空間與編織手法,將抽象的關係性轉化為可見的形式,並從身體的動作感受並探索生命價值的異質性。

 

展示結合多種媒材的工作坊,納入觀眾看待議題的多元觀點與想像。(陳毓庭 攝影)

 

延續生物多樣性常設展對於人與萬物共同之「家」的未來想像,「末日學校」強調藝術所帶來的啟發性與反身性,鼓勵觀眾以自己的創意和思考動手實作,回應展示所重視的跨領域實踐,並促進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雙向交流。不僅反映出當代博物館所重視的觀眾意見和多元價值,更是開闢了一條理解人與自然、科學與藝術關係的另類途徑。

 

 
「感知溝通研究室」鼓勵觀眾透過編織感受人與非人關係的建構,並將成果化為展示的一部分。(陳毓庭 攝影)


【註釋1】特展七大展區包含:「推想人類器官研究室」、「混種醫學研究室」、「自助自住研究室」、「感知溝通研究室」、「基因編織研究室」、「關係織造研究室」、「以終為始」

 

❚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