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親愛的,我把歷史變簡單了! 以互動影音帶領觀眾走進阿姆斯特丹的悲歡歲月

2022/01/21
閱讀數 : 1523

作者: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官思妤(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藝文工作者)


從1960年代開始,歐洲的地方博物館與城市博物館快速成長,除了表彰地方榮耀、型塑地方與市民認同之外,也嘗試應用各種科技與場景復原手法,打破觀眾對歷史博物館的陳舊想像,提供不同年齡觀眾富含多元感知的參觀經驗。

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常設展「阿姆斯特丹DNA」(Amsterdam DNA),以簡潔易懂的圖表、多媒體影音及互動裝置,輔佐展覽解說,讓觀眾不必辛苦閱讀展版文字,也能快速吸收展覽訊息,值得強調數位化轉型的國內博物館借鏡。


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前身,為16世紀設立的市民孤兒院。(Image by Amsterdam Museum, CC BY-NC-SA 2.0, via Flickr)

 

「阿姆斯特丹DNA」位於博物館二樓,觀眾一上樓,便能看到鮮紅的主視覺向觀者介紹阿姆斯特丹的「DNA」,即四項城市價值:企業精神、市民美德、創造力、思想自由。阿姆斯特丹是以經商致富的城市,市民富有強烈的企業精神,而財富也帶來仕紳階級對於貧苦民眾的關懷,並於16世紀設立市民孤兒院(Civic Orphanage),這也是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前身。而從藝術家林布蘭到當代的網路城市,創造力也深植其中,宛如這座城市的基因,並透過貿易向全球輸出自由思想的價值。

展示設計上,有別於一般城市博物館習慣透過大量文字敘述發展史,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展廳除了主標題外,幾乎沒有太多文字介紹,而是透過10部多國語言的導覽影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及中文等各國語言),介紹每一區的主題與重點文物。參觀觀眾可以依照母語,選取標示不同國旗的摺頁,並將摺頁於不同展區平台進行掃描,便可佩戴耳機觀賞導覽影片。

 
標示多達10個國旗及語言的簡介摺頁。(Image by Amsterdam Museum, Caro Bonink, CC BY-NC-SA 2.0, via Flickr)


將簡介摺頁放置掃描後,就會出現不同語言的導覽影片。(Image by Amsterdam Museum, Caro Bonink, CC BY-NC-SA 2.0, via Flickr)

 

展覽也透過簡易圖表、譬喻及互動影音裝置,介紹各個議題。如荷蘭參與販運奴隸的歷史,以及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如此,觀眾可以快速瞭解關於阿姆斯特丹歷史的黑暗與榮光。 

常設展藉由譬喻,說明過去販運奴隸的情況。例如一位奴隸的價值等同5000磅的糖。(陳佳利 攝影)

 

此外,該館還為4到12歲的兒童設置專屬展區,從兒童視角呈現17世紀孤兒院的生活。這個展區幾乎沒有文字,而是透過場景復原手法,呈現三、四百年前的孤兒院樣貌。觀眾進入兒童展區前,必須配戴一個感應手環來開啟大門。在展覽中,也只要尋找相關標誌後,將手環靠近感應,就會出現影片或聲音解說,例如利用影音,再現孤兒院中兒童與老鼠互動的生活樣態,讓觀眾瞭解當時的環境與故事。


參觀兒童展區須佩戴手環,才能開啟博物館所重構的孤兒院大門。(陳佳利 攝影)

 


兒童展區透過場景復原手法,呈現三、四百年前的孤兒院樣貌。當手環靠近紅色圖示,會出現聲音導覽解說。(上圖Image by Amsterdam Museum, CC BY-NC-SA 2.0, via Flickr;下圖Image by Amsterdam Museum, CC BY-NC-SA 2.0, via Flickr

 

整體而言,阿姆斯特丹博物館以多媒體及互動裝置,連貫展示主軸與展品,並邀請大朋友與小朋友共同走入孤兒院過往的生活樣貌,聆聽、感受他們的遭遇與故事,也走進城市阿姆斯特丹的悲歡歲月。


資訊來源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