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皮包的眼淚?現代動物園以展示啟發生態永續精神
作者:蔡穎昌(曼徹斯特都會大學動物園保育生物學碩士)
不論類型如何,展覽是博物館與民眾對話的首要媒介。運用多元或創新手法拓展對展品的詮釋,觀眾在館方刻意設計的引領下導致心境變化,增幅與生俱來的親生命性(Biophilia)、達成令人印象深刻的觀展體驗,在近年逐漸得到業界與大眾的青睞。
這類以保育心理學(Conservation Psychology)為根基的展覽,不僅實踐了博物館「從感知啟發認知(Touch the heart to teach the mind)」的使命,也成為許多館舍應對人類世(Anthropocene)挑戰的必修課,而其中的佼佼者——當屬奉保育為圭臬的現代動物園。
英國Wildwood野生動物公園在園區內保存了大量的樹林景觀,並憑藉敘事技巧將其包裝為獨角獸的住所,憑空創作出一個能夠吸引民眾捐款「認養」原生森林的精神象徵。(蔡穎昌 攝影)
是鱷魚…還是皮包?!倫敦動物園為野生動物發聲
被認為是首座現代動物園的倫敦動物園(ZSL London Zoo)雖坐擁輝煌歷史,卻在展示設計上始終保持挑戰者的心態,例如:以吉爾國家公園(Gir National Park)大門做為展示入口,佈景卻揉合了野生動物與印度街景,藉以突出人獸共存議題的「獅王大地(Land of the Lions)」;以及邀請參觀者跟隨故事線,深入老虎Hari的一生經歷、從中汲取保育資訊,進而倡議環保生活的虎疆(Tiger Territory),都是同類型展示中的先驅。
倫敦動物園在「獅王大地」中,巧妙暗示人類與野生動物比鄰而居的現況。例如融入了獅子鬃毛介紹的髮廊廣告牌。(蔡穎昌 攝影)
而園區的兩棲爬行動物館除了是哈利波特影迷的朝聖地[註1],長久以來都因其露骨呈現亞洲水龜遭遇的「越南廚房」,備受動物園愛好者矚目。近年更是冷不防在展示中混入了自機場沒收的鱷魚皮包,強烈的不協調感令「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威脅」成為每個參觀者過目難忘的接收要點(Take Home Message)。
倫敦動物園的兩棲爬行動物館。於《哈利波特:神秘魔法石》電影場景中,哈利在此與蟒蛇進行對話。(Credit: Karen Roe, Flickr, CC BY 2.0)
倫敦動物園的兩棲動物館露骨表現亞洲水龜遭遇的「越南廚房」,備受動物園愛好者矚目。(賀律銘 攝影)
別樹一格!切斯特動物園以生態畫廊關懷自然
被公認為「英國最好的動物園」的切斯特動物園(Chester Zoo)則將「預防滅絕(Prevent Extinction)」視為機構願景,為遏止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下滑,在全世界執行近70個保育計畫,預計於2031年前將此數字推進至200個。為擴展從野生動物個體至生態系統共榮的保育理念,園方於2018年委託視覺藝術家理查道森(Richard Dawson)打造「名樹庭園(Celebritrees Garden)」,該園植栽以往被視為塑造氛圍的工具,搭配互動設施之後,頗能慫恿遊客運用視覺以外的感官,去體會這些「別樹一格」的庭園區主成份。這項展示別具匠心地從稀鬆平常的自然遊戲中,引伸對各色生靈的關懷。
切斯特動物園(Chester Zoo)委託視覺藝術家理查道森(Richard Dawson)打造「名樹庭園(Celebritrees Garden)」,利用畫框聚焦喬松(Pinus wallichiana)的柔軟松針,令樹葉成為引人入勝的展品,協助觀眾加強對各色生靈的關懷。(蔡穎昌 攝影)
不「專美於前」,美術館致力於生態永續
除了動物園與自然史博物館,許多美術館也投入這股永續浪潮。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盧昱瑞作品〈漁場:魷釣船〉巧妙運用空間及氛圍轉換,於美術館大廳重現漁工在福克蘭群島外海捕撈巴塔哥尼亞魷魚(Doryteuthis gahi)的場景。該處以海洋科學為根基,與各國協調許可執照和區域/季節性休漁等措施,以應對過度捕撈(Overfishing),被視為漁業永續監管的經典案例。由真實漁船生活連結人性,美術館得以透過藝術展示向參觀者傳遞「從漁船到餐盤(From Boat to Plate)」的嚴肅議題。臺北市立美術館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中,朱利安.夏利耶(Julian CHARRIÈRE)作品〈一場消失的邀請〉則透過不和諧的沉浸聲光體驗,引導觀眾反思東南亞油棕園如何對當地生態產生影響,從而思考日常消費和環境永續千絲萬縷的關係。
福克蘭群島的魷魚捕撈議題曾是我留學時被教授指定的報告題目,能夠在母國的美術館看到這樣的出色展品,令我感到十分雀躍。(蔡穎昌 攝影)
* * *朱利安.夏利耶(Julian CHARRIÈRE)〈一場消失的邀請〉,2018 YouTube影片 * * *
生物圈(Biosphere)的興旺(Thrive)是一切永續發展的根基。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WWF)日前發布的The Living Planet Report 2022,全球野生脊椎動物的數量自1970年代以來已經下滑了69%,顯示保育意識的凝聚刻不容緩。動物園、博物館和美術館作為體制外教育場域,藉由展覽點醒參觀者並推廣永續教育,已是館舍無法迴避的責任。
註釋1:於《哈利波特:神秘魔法石》電影場景中,哈利在倫敦動物園兩棲爬行動物館與蟒蛇對話。
資訊來源
- 親生命性假說
- 保育心理學相關簡介
- 人類世:主宰地球,天下無雙的人類?——《人類時代》
- 倫敦動物園模擬越南廚房的水龜展示
- 切斯特動物園「名樹庭園(Celebritrees Garden)」作品網站
- 國立臺灣美術館「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官網
- 國藝會補助成果—水路--遠洋紀行/盧昱瑞
- 盧昱瑞〈魷釣船〉國藝會網站介紹
- 臺北市立美術館《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官網
- SDGs婚禮蛋糕圖
- LIVING PLANET REPORT 202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