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博物館如何面對殖民歷史?牛津大學皮特・里弗斯博物館的傳統與課題

2022/03/03
閱讀數 : 2263

作者:何慕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人類學(Anthropology)是一門研究人的學科,起源於16、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在探索新大陸的過程中,開始研究各地的異文化,並成立博物館收藏因研究或好奇而從異文化帶回的物件。這些被展示的物件因採集者認定其特殊性而存在,隱約帶有文化優越的主觀判斷。隨著時代的演進,人類學的研究核心已從對異文化的好奇及探索,轉向對每個文化的理解與尊重,成為去中心化的學科。一些傳統的人類學博物館,也開始思索如何呼應學科的轉變而與時俱進。


博物館內部的圖騰柱(Haida totem pole)(何慕凡 攝影)

 

皮特・里弗斯博物館(Pitt Rivers Museum)可說是傳統人類學博物館的代表,屬於牛津大學博物館群之一,以類珍奇室的展示設計聞名。該館成立於1884年,館藏源自皮特・里弗斯將軍(Augustus Pitt Rivers, 1827-1900)的捐獻。里弗斯在差旅各國期間,慣於收藏不同民族的特有習俗物件,大量出於異文化的物件難免涉及殖民背景下不對等的收受關係。


皮特・里弗斯將軍從軍時期熱愛收藏槍枝,各種型號的長槍展示於博物館的天花板上。(何慕凡 攝影)

 

皮特・里弗斯博物館自開館以來,長期依循早期人類學關注的進化論、類型學傳統。館內沒有參觀動線的起頭和結尾,展示分類也不以任何年代、文化來源區分,而是純粹就物件本身的製造技法或功能去分類,將不同時空、文化、地理位置,但卻相似的物件擺在一起。此展示設計的目標在於透過相似物件的展示,讓觀眾能夠觀察不同地區人類文明的演進程度,如何透過製造與使用物件,來適應環境、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然而,此種比較方式可能會讓觀者產生優劣判斷心態,是傳統人類學博物館令人詬病之處。


各種民族文化的面具展示(何慕凡 攝影)


各式復活節彩蛋展示(何慕凡 攝影)

 

面對人類學去中心化、尊重不同文化的轉向,近期該館也積極透過研討會與文物源出民族交流。如2020年「激進的希望」(Radical Hope)線上研討會,便進一步討論這間走過百年歷史的博物館該如何面對殖民歷史?並重新想像博物館如何成為支持人們分享不同知識與經驗的場域?研討會主題涵蓋LGBTIQA+議題、無障礙參觀服務,更安排與文物源出民族的部落長者一同討論文物返還議題。無論如何,歐洲人類學博物館的殖民歷史是其必須背負的重擔,在多元紛呈的當代,如何面對過去並與之溝通、和解、邁向解殖民,是人類學博物館必須不斷研究的課題。


資訊來源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