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博物館新定義結果出爐:走向未來的起點 2022 ICOM布拉格大會系列報導

2022/10/21
閱讀數 : 4601

作者:林玟伶(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什麼是博物館?或,博物館應該是什麼?這個讓全球博物館人激辯的問題,在2022年ICOM布拉格大會有了解答。博物館定義自1974年建立以來,僅進行小幅修正,故本次博物館新定義可謂近50年來的一大突破。

 

歷經曲折!新定義的生產簡史

有關博物館新定義的生產過程並不平順,起初由ICOM「博物館定義、前景與潛力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for Museum Definition, Prospects and Potentials,MDPP)提出長達99個英文字的版本,其中包含複音的、民主化等詞彙,被批評為具政治意識型態且產生過程缺乏程序正義,導致2019年京都ICOM大會表決時,世界各國代表產生兩極化意見,最後以70%通過「推延新定義」的決議。

而後,MDPP改組為ICOM Define,並歷經18個月透明參與過程,包含四輪諮詢、邀請每個ICOM委員會提交一份關鍵詞或概念清單,ICOM Define再以量化分析最常出現的關鍵詞,作為新定義的基礎。收斂至五個版本的草案,再進行表決與修正,最終版本在布拉格大會以92%高票通過。

博物館新定義的生產歷程。(Credit: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 ICOM

 

字字珠璣?從新定義看當代博物館趨勢

博物館新定義英文版內容。(Credit: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 ICOM

 

「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服務、非營利的常設性機構,對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從事研究、收藏、保存、闡釋與展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具易近性與包容性,促進多樣性和永續性。博物館以倫理、專業和社群參與的方式運作和交流,為教育、娛樂、反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各種體驗。」

新定義保留2007版本的部分內容,並加入新的概念,包含收藏(collects)、闡釋(interprets)、易近性與包容性(accessible and inclusive)、多樣性和永續性(d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倫理(ethically)、專業(professionally)、社群參與(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ies)、各種體驗(varied experiences)、反思(reflection)、知識共享(knowledge sharing),每個字詞選擇的背後都經過審慎思考,包含應將博物館稱為機構、組織或空間;或是該將博物館描述為「博物館即是倫理(museum as ethical)」,或者說它必須符合倫理地運作。

值得注意的是,新定義中出現的新概念,如易近性、包容性、多樣性和永續性,實際上並不「新」,反映出近二十多年來博物館界正在前進的道路,然而對這些詞彙的要求,例如:博物館如何才算是易近包容?所謂的多樣性與永續性是在哪個層次?也未獲得全面共識,保留在各國地區脈絡下各自解讀的空間。

 

走向未來:作為起點的新定義

新定義的產出無可避免地是一個妥協的結果,例如肯亞國家委員會發言人Muthoni Thangwa便指出去殖民、文物返還、藏品註銷等議題未能在新定義中強調出來。

的確,要能提出一個涵蓋世界博物館樣貌、價值觀與行為準則的定義,證明是一項艱鉅的任務,然而相較於博物館傳統的定義,新定義展現出積極性,對於已經朝向新定義的博物館,能夠確保所做的事情獲得國際認可,對於尚未朝向新定義的博物館,則成為一股推動的力量。與其說新定義框架了什麼是博物館,更進一步說它指向博物館應該是什麼?成為更具社會影響力博物館的起點。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博物之島-博物館新定義系列報導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