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裡的美角 踏出校園的美感教育
撰文:陳沛欣(中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敘事空間碩士)
教育部自103年起推行的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到今年已邁入第二期的五年計畫(108年-112年)。為了推廣美感教育,四月份除了舉辦「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2.0」成果展外,並舉辦國際論壇,邀請國內外對美有感的政策制定者、建築師、策展人、校長、老師、博物館,一起討論美感的培育以及在空間、策展、及軟體內容的實踐:從國家政策的制定到地方政府自主的計畫執行;延伸至學校硬體空間的規劃與設計;以及在學校與博物館的學習場域中,課程軟體的計畫與執行。
美感教育計畫招募全臺各地美感教師參與,超過五年的期間內便生產了超過700個課程案例。除了學校,更延伸到生活場域中,博物館作為巨大的知識與美的載體,如何以親民的方式,邀請觀眾進入到美與知識搭構的世界,則成為現今博物館、美術館重點思考與探索的方向。
日本21_21 Design Sight 美術館策展人之一佐藤卓以超乎意料的日常所見,如:一碗牛丼、一貫壽司、一盒便當等,作為經驗的媒介,讓孩子們在展覽中體驗「觀察」、「思考」、「創作」,培養具有「設計心智」(Design minds)的視野。
《Water》展中引導出關於一碗牛丼背後所隱藏的水用量,是2000公升 。圖片來源:wiki
就算是一貫壽司,米粒的數量、整體的尺寸,都是被精心設計過的。圖片來源:pixabay
丹麥設計博物館以一張椅子為起點,勾勒出20世紀丹麥設計逐步邁向成為成功國際品牌的故事。椅子作為生活中與人類關係最緊密的傢具之一,它碰觸人類的身體部位,並反映在扶手、椅腳、座椅以及靠背上,同時也乘載了最當下的設計文化。丹麥設計博物館也提供了為五歲以上不同族群與年齡層的公眾參與設計課程與工作坊,連結展覽內容與工作坊,如實際測繪一張丹麥設計的椅子,大眾在「動手做」的過程中,透過身體的參與、觀察,也一併打包了設計思考的能力。
丹麥博物館裡的椅子展《THE DANISH CHAIR AN INTERNATIONAL AFFAIR》。圖:Helen Ilus [CC BY-SA 4.0]
回到台灣,去年重新盛大開幕的北美館,在兒童藝術中心開幕展《建築的70%》中,將展間打造成虛擬建築師事務所與建築工地,在建築師的工作現場,小觀眾們擔任建築師,拿著筷子比劃堆疊出北美館的結構,又化身建築工人,經驗了建築物從構想到建造完成,從抽象概念到具體成形的歷程,而這棟被完成的建築物,不是其他,而是我們身在其中的北美館。
北美館簡單的的結構造型,孩子們用筷子便可以輕鬆堆疊出來。圖:翁維德 (Wei-Te Wong) [CC BY-SA 2.0]
「美感」即「生活」,現階段美感教育在教學前線課程規劃時,這些日常生活裡的大小事,都是唾手可得的教具,生活環境成為學習媒介,美感教育的同時也汲取在地的養份,從生活中感覺美,並再應用於日常。700多個還在不斷累積的課程案例,不僅顯示了計畫豐碩的成果,更呈現了在地區、年齡層、操作的構面等,有內容多元開發的可能性,也暗示了其發生的場域可以不只是在學校,並作為其他社會場域在參與美感教育的參考案例。
資訊來源
-
教育部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粉絲專頁
♦本篇新訊將同步刊登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