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森美術館對於環境危機的探問!「我們的生態:生活在地球上」特展

2024/02/05
閱讀數 : 1371

 


作者:王欣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


聳立在六本木繁華高樓頂層的森美術館,於2023年邁入20週年。該館該以何種議題回應過去二十年,並對未來提出想像呢?該館團隊從「教育」與「生態」兩大關心議題出發,在上半年推出「世界課堂:透過學科了解當代藝術(WORLD CLASSROOM:Contemporary Art through School Subjects)」,並於下半年由館內策展人 Martin Germann 與椿玲子合作策劃「我們的生態:生活在地球上」一展。

 Nina Canell作品《肌肉記憶》。(王欣翮 攝影)

「我們的生態」副標直指「當代藝術該如何應對環境危機?」,該展分成四個章節,共計邀請三十四位藝術家參與。在第一章節「萬物相繫」(A全ては繋がっている),策展團隊先是從 Nina Canell 以北海道年廢棄200噸以上的扇貝殼為靈感的作品《肌肉記憶》(Muscle Memory)起始,藝術家將大量扇貝殼鋪設於展場,邀請觀眾行走於上,以奇觀帶起觀眾對於展覽的想像,並且點出人類如何在複雜的生態系與環境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節回顧日本當代藝術在社會運動中扮演的角色,圖為中谷芙二子拍攝水俁病的紀錄片。(王欣翮 攝影)

而第二章節「回歸大地」(土に還る)中則是與客座策展人Bert Winther-Tamaki合作,回頭關注1950-1980年代日本當代藝術如何在環境運動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策展團隊藉由前述兩個章節指出:儘管環境危機已經是全球問題,但危機的根源仍是來自於各個工業化國家的在地問題,並藉此進入第三章節「大加速」(大いなる加速),談論人類蓬勃經濟活動背後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最終章「未來就在我們之中」(未来は私たちの中にある)則提出正面思考,從藝術家如 Agnes Denes 的麥田計畫與再現 Jef Geys 的「藥草網絡」(Quadra Medicinale)計畫等案例,提出藝術家改變世界的嘗試。不過對森美術館團隊來說,他們不單只是希望藉由藝術作品或是展覽論述來影響觀眾,更是希望藉由重新打造新型態的策展模式,提出一個藝術作品與展覽製作的新想像。

 Kate Newby 作品《 Fire!!!!!!! 》利用當地環境垃圾作為創作材料。(森美術館 提供)

策展團隊先是將實體作品的運輸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碳排放,取而代之的則是邀請藝術家思索更具永續發展性質的創作方式,包括前述的瑞典藝術家 Nina Canell 作品所使用的貝殼未來將會成為製作水泥的材料,或者紐西蘭藝術家 Kate Newby則 以在森美術館與愛馬仕藝術空間 Le Forum周遭採集的回收垃圾重塑成新作品。

策展團隊強調未來藝術的生態並非單純是運輸藝術品到各地展示,而是以藝術家帶起整個文化網絡的建立與運作,透過藝術家深入當地田調,創造出與在地脈絡緊密扣合的作品。

 
新建的展牆維持著粗糙的狀態。(森美術館 提供)

另一方面,有鑒於傳統的展覽製作過程往往消耗大量的木作、壓克力殼、框等一次性物件,該館團隊則試圖降低材料浪費。首先他們回收使用上一檔展覽的部分展牆,並且刻意不為新建展牆補土和上漆,團隊亦在牆面上貼著告示牌,有意識地提醒觀眾注意這是美術館為了減少資源消耗所做的嘗試。再者,森美術館也利用其母集團的資源,邀請其餘建材廠商開發100%可回收石膏牆面,並不吝惜地在展場中為贊助商大打廣告,將產業合作納入當代藝術展覽製作的一環。

該展以實際的展示方法思考當代藝術如何去面對過往隱而不談的資源浪費問題,然其製作方式是否真能落實在日後的展覽中?或是如同煙火綻放,只能由我們持續關注日後森美術館的展覽方能知曉。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