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與口述影像互動 人權教育與觀眾交流新可能

2019/05/07
閱讀數 : 863

撰文/攝影: 陳佳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隸屬於南加州大學 (USC) 的 Shoah基金會,致力於蒐集尤太大屠殺倖存者口述證言,希望透過口述證言發展同理心、理解與相互尊重。有感於倖存者逐漸凋零,自2010年起,基金會開始應用360度攝影及語音辨識等技術,錄製口述證言影片,讓觀眾感覺倖存者彷彿親臨現場般,接受各種提問並回答,大大地拓展了人權教育的潛能,受到世界各地人權博物館與紀念館的重視。

Kori Street博士於蒙特婁尤太大屠殺博物館教師研習營中分享互動口述影像
Kori Street博士於蒙特婁尤太大屠殺博物館教師研習營中分享互動口述影像

USC Shoah基金會的視覺影像資料庫 (Visual History Archive) 典藏了65個國家、以43種語言錄製的55,000筆口述證言。除了尤太大屠殺之外,該基金會近年來也拓展到其它大屠殺的口述證言採集工作,如以英文及Kinyarwanda語, 採集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的口述證言。2014年,更與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合作,以中文錄製南京大屠殺的口述證言。任職於基金會的Kori Street博士指出,經過反覆測試,倖存者的回答可以達到98%的正確度,但根據筆者於2018年間,參加由蒙特婁尤太大屠殺博物館舉辦之教師研習營互動口述工作坊經驗,發現提問如果太冗長,或者英語發音並非電腦所熟悉的口音,都會影響回答的準確度。另外,錄製互動影像,除了需要倖存者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配合外,製作費用也相當昂貴。

以互動口述影像取代傳統倖存者親臨現場面對面和學生交流,是否會有相似的教學效果?該基金會進行了評量研究,將共同參訪的學生團體分為兩組,一組學生與倖存者本人互動,而另一組學生則與其錄製的影片互動,並評量其知識的獲得、批判性思考及發展同理心等三項指標。研究發現兩組學生的學習成效相似,甚至與電腦影像互動的學生因為倖存者本人不在場,而更能大膽地提出批判性問題,開拓交流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 USC Shoah基金會網站
  • 陳佳利,2018。博物館人權教育之師資培育:教師參與人權研習營之經驗與需求之研究,台灣人權學刊,4(4):55-83。

 

♦本篇新訊將同步刊登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內外資訊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