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他鄉與同鄉的交會點 移民導覽與博物館觀眾說故鄉事

2020/02/14
閱讀數 : 913

撰文:王惇蕙 (國立歷史博物館 教育推廣組) 


人口移動的原因很多,有工作、婚嫁、戰亂等;當人們移居到新地點,總希望能儘快安頓,展開新生。博物館在這股遷徙浪潮中,除了被動地保存異文化,還能主動作什麼?

賓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的中東展廳 (Middle East Gallery),來自敘利亞、伊拉克的難民和移民,為觀眾導覽家鄉的文物。透過他們個人經驗的分享,文物不只是過去的見證,而是與當代生活、文化有緊密連結的傳承。

來自敘利亞的Moumena Saradar,過去住在首都大馬士革 (Damascus) 郊外,2016年以難民身分抵達賓州。在為觀眾導覽Queen Puabi的陪葬金製衣飾時,Saradar特別提到金飾在今日敘利亞人的婚禮中,仍是不可或缺:「人們會為了婚禮,努力地存錢購買金飾。」

來自伊拉克的Hadi Jasim,在伊拉克戰爭期間擔任聯軍翻譯,並協助反走私等業務。2017年他獲得了特殊移民簽證,移居美國。小時候的他,暑假常到位居伊拉克南部的爺爺家,在遺址中踢足球、捉迷藏。這個遺址,距離中東展廳藏品的發掘地烏爾城(Ur)並不遠。Jasim提及,為觀眾解說藏品,往往能帶領他穿越時空,想到小時候的美好回憶。

以保存多元文化、促進社會共融為使命的博物館,除了擔任在地人觀看世界的櫥窗,也是異鄉人認同故鄉的場域。以賓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為例,移民/難民背景的導覽人員為異鄉的觀眾提供故鄉的藏品導覽與詮釋。相較於臺灣的在地脈絡,博物館所關切的相似議題為移工和新住民社群。國立臺灣博物館近年積極建置的多國語言導覽服務、國立歷史博物館曾與新住民合作辦理的《喜新戀舊會客室》廣播和展覽專案等,都是博物館為多元文化共融的嘗試。期盼在博物館的場域中,讓故鄉人、異鄉人能彼此理解、互相尊重。

 

英國牛津大學自2018年2月在Pitt Rivers Museum與科學史博物館 (History of Science Museum) 亦開始徵用來自伊拉克、巴基斯坦、埃及、蘇丹、辛巴威等國的移民/難民受訓成為母語/雙語導覽人員並協力策展,是為Multaka-Oxford。圖為以創立者Augustus Pitt Rivers為名的Pitt Rivers Museum內部空間 (Geni@wikimedia, CC BY-SA 4.0)。

英國牛津大學自2018年2月在Pitt Rivers Museum與科學史博物館 (History of Science Museum) 亦開始徵用來自伊拉克、巴基斯坦、埃及、蘇丹、辛巴威等國的移民/難民受訓成為母語/雙語導覽人員並協力策展,是為Multaka-Oxford。圖為以創立者Augustus Pitt Rivers為名的Pitt Rivers Museum內部空間 (Geni@wikimedia, CC BY-SA 4.0)。

 

 


資訊來源

 

更多:

 

♦本篇新訊將同步刊登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內外資訊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