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萬能警察訓練手冊!「南無警察大菩薩:臺北警察署歷史特展」
作者:林琮穎(老派博粉的謬思藝享 謬思設計師)
1925年,在當時的臺北州,一張展出於警察衛生展覽會的「南無警察大菩薩」海報上,企圖形塑當時警察的萬能與權力。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以此警察形象為楔子,結合自身館舍曾為臺北北警察署的建築空間功能性,策劃「南無警察大菩薩:臺北警察署歷史特展」(展期至2025年08月10日),透過浮世繪、布袋戲的轉譯,結合情境展示、AR等手法,串聯日本時代的警察與北署建築歷史,講述警察與社會及公眾間的關係。
展覽透過藝術創作重新轉譯「南無警察大菩薩」海報,邀請藝術家蔡旻翰製作裝置藝術、吳欣慈繪製浮世繪背板。(林琮穎 攝影)
一探日本時代的北警察署與警察發展史
作為「現代化」的一環,源自歐洲的現代警察制度,隨著日本殖民統治被帶入臺灣。展覽從日本時代臺灣警政制度的發展出發,羅列警察勤務的類型,呈現當時警察的「萬能形象」,並簡介培養警察的過程;接著聚焦北署的設立、建築功能與空間配置、職權範圍與轄區劃分,並介紹了12位來自日本的署長。
同時,展覽也挑選12樁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帶領觀眾一窺警務工作與臺北城的樣貌。最後,隨著政治社會運動蓬勃發展與二戰的戰爭情勢,展覽以多個事件與警方作為,描繪警察在地方逐漸擴張的監控與權力。
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警察?展覽呈現培養基層警察的練習所,以及警察練習生的訓練課程樣貌。(林琮穎 攝影)
1920年,臺灣總督府以鐵道線為界,於臺北市的大稻埕、城內兩處,分別設立北署、南署,展覽介紹了北署的廳舍沿革、管轄範圍、空間配置等。(林琮穎 攝影)
展區「大人監控中」以枯山水的展示手法,暗喻在日本警察在戰爭時期的布局與控管。(林琮穎 攝影)
北署曾在1940年召集轄區內的餐飲業者,準備「自肅戰勝料理」參與審查與評等。(林琮穎 攝影)
再現警察形象的多元展示設計
值得注意的是,展覽採用了多樣的展示設計媒介與轉譯手法。例如,展覽並置一件菩薩雕像裝置藝術與浮世繪背板,轉譯「南無警察大菩薩」海報,再現萬能警察的形象。
而在北署長室的展區,除了署長辦公區的情境布置,亦利用室內空間的屏風元素結合浮世繪,重繪各任署長的樣貌。另外,展覽也以浮世繪畫報形式,加上布袋戲的演繹,生動地描繪當時北署辦理的各類案件與其中的故事。
「署長大人參上」展區擺放的屏風上,繪製了北署12位來自日本的署長,他們各自手上持拿的物品即代表其任內顯著的事蹟或作為。(林琮穎 攝影)
「北署搜查畫報」展區以畫報形式呈現北署辦理的案件,並邀請不貳偶劇,挑選其中三件,透過「大原巡查」角色的布袋戲演繹方式,於現場輪播。(林琮穎 攝影)
展覽之外,跟著「大原巡查」探索北署
1933年,北署第二代廳舍落成,設有扇形拘留室與水牢等見證警察威權的設施。新文化館以館舍自身建築原先的功能性出發策劃展覽,不僅利用原署長室兼應接室(會客室)空間,營造署長辦公環境,更邀請觀眾在參觀展覽之餘,以操作簡易的AR互動網頁,依循線索至館內各處尋找特色建築空間與設施,並能觀看布袋戲演繹的「大原巡查」向觀眾分享相關故事。
展覽串聯館內7個館內空間的亮點,圖中即是於新文化館頗具特色的樓梯上,以手機掃描現場擺放的對應照片,啟動AR影片。(葉家妤 攝影)
大人?保母?反思警察的社會角色
日本近代警察制度之父川路利良曾闡明警察是人民的「保傅」(保母),然而在臺灣老百姓的口中,卻曾同時以「大人」與「四腳仔」(狗)稱之。針對「南無警察大菩薩」的警察形象塑造,也受到臺灣作家張我軍批判該海報設計與事實相去甚遠,呈現的僅是「口唸阿彌陀、手拿一把刀」的表象。
究竟警察應是何種形象,其社會角色為何?展覽最後以三道提問邀請觀眾留言。然而,展覽較未談及警察作為展現威權的國家機器,對常民造成的影響,若能涵蓋更多樣的立場論述,或許能幫助觀眾以更立體的視角認識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與北署發展史,進而發展出屬於自身對警察形象與社會角色的觀點與反思。
展覽最後設置留言區,以三道提問邀請觀眾分享自身對警察形象與角色的想法,試圖引導觀眾在觀展後的反思。(林琮穎 攝影)
- 南無警察大菩薩:臺北北警察署歷史特展
- 時間|2024年9月28日-2025年8月10日9:30-17:30(週一休館)
- 地點|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
❚ 執行編輯:謝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