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為博物館的座椅發聲!4個博物館配置座椅的好理由

2020/02/14
閱讀數 : 1859

王惇蕙 (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近來流傳「久坐的危害不亞於吸菸」的說法,「久坐」這件事一般也不為博物館所樂見。人們往往可以在博物館的大廳、通道找到座椅,卻很難在博物館展場找到可以坐下來的地方。任職於展示設計公司Luci Creative 的 David Whitemyer 認為「坐」能讓觀眾的博物館經驗更為美好,他提出了4個博物館應該在展場配置座椅的理由:

  • 讓身心靈「慢下來」
    因參觀博物館而產生的疲勞確實可預見,觀眾在數小時的站立、行走、思考後,身心靈需要緩和。在展場中提供更多座椅,不只讓觀眾舒緩身體的疲憊,也鼓勵他們放慢腳步:停下、觀看、思索。
     
  • 把座椅納入展覽「規劃」範疇
    1975年,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推出「請坐計畫 」(Please be seated),讓座椅成為博物館中美感與實用兼具的物件。作者認為各類型的博物館都可將座椅納入新展覽的規劃中,並同時配合展覽中的材質使用、工務配置等。更好的狀況是,在展覽設計之初,座椅就能和顏色、燈光等展覽設計得到同等程度的關注。
     
  • 鼓勵觀眾「社交」
    連鎖咖啡廳打造的環境與氛圍,鼓勵人們在此處理接案工作、非正式會面等。博物館可參考此經驗,讓觀眾毫無壓力地使用博物館設施;或是以座椅打造「社交空間」,讓參觀民眾、尤其是會員在博物館可擁有如航空公司貴賓室般的尊榮感受。
     
  • 掌握「近用性」原則
    近用性是博物館將座椅排除於展間外的原因之一;就算有座椅,也是具有靠背、扶手,符合ADA規定的樣式。作者提供ADA 903規章和史密森機構(Smithsonian Institution)關於公共座椅的準則,讓博物館在座椅的規劃上,既符合近用性原則,也能在館內、館外提供足量座椅予觀眾使用。
     

關於座椅的議題隨著友善平權的趨勢,逐漸受博物館重視。臺灣也有博物館(如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奇美博物館等)提供或配置輕便的折疊式座椅,目前使用的觀眾以樂齡與特殊需求者居多,然而David Whitemyer提出的四大理由,其實也是小朋友、年輕人等多元觀眾需要使用座椅的原因。期盼未來人人皆可「坐」在臺灣的博物館,享受博物館的舒適氛圍,創造博物館的美好經驗。

曼徹斯特Whitworth Art Gallery大廳一隅:座椅 (左方摺凳) 如同導覽摺頁和地圖,是人人可取用的配備(辛治寧/攝)

曼徹斯特Whitworth Art Gallery大廳一隅:座椅 (左方摺凳) 如同導覽摺頁和地圖,是人人可取用的配備(辛治寧/攝)

曼徹斯特Whitworth Art Gallery大廳一隅:以「創意學習」為主的藝術野餐籃(Art Hampers),鼓勵觀眾帶入展場使用,一旁也不忘提供自由取用的座椅(辛治寧/攝
曼徹斯特Whitworth Art Gallery大廳一隅:以「創意學習」為主的藝術野餐籃(Art Hampers),鼓勵觀眾帶入展場使用,一旁也不忘提供自由取用的座椅(辛治寧/攝)


資訊來源

 

更多:

 

♦本篇新訊將同步刊登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內外資訊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