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博物館如何處理爭議作品?香港M+博物館藏品引發政治爭議

2021/04/09
閱讀數 : 1675

作者:黃漢鋒(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生)


2021年3月17日,香港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在質詢時提出,M+博物館的某些展品涉違港版國安法和基本法,意圖散播對國家之仇恨,質詢特首林鄭月娥是否責成有關部門審查展品,預防涉嫌挑動「仇中」情緒、煽動國家分裂的展品上架。容議員質疑,為何使用大量公帑、人力物力打造的西九文化區,要擺放一些侮辱國家尊嚴的藝術品。其後,她亦向明報指出,爭議作品是著名中國異見藝術家艾未未的《透視研究:天安門》(作品中人以中指指向北京天安門廣場),該作品購自前瑞士駐華大使烏利希克〔註〕。

隔日艾未未於Twitter上轉發一篇題為《容海恩質疑M+艾未未作品或違國安法 陳錦成指她見識少》的文章。文中引用了香港藝發局視覺藝術小組主席陳錦成的觀點:艾未未同一系列作品亦有向美國白宮、德國國會大樓、法國巴黎鐵塔等舉起中指,其作品基本上是在挑戰權威,只談對中國權威的挑戰,並非完整理解艾未未作品的方式。艾未未對此事的態度從他轉發該篇文章的舉動可見一斑。

其實在容議員發表意見前,已有媒體就相關議題詢問館方。3月12日M+安排媒體參訪,館長華安雅被問及,港版國安法生效後會否展出艾未未、六四事件和反送中運動的作品。館長表示「沒問題」,強調博物館策畫展覽向來根據史實。此外,早在2016年,M+資深策展人皮力就曾表示,不希望藝術成為意識形態的宣傳工具,博物館展示的主要內容是中國現實的複雜性,以及藝術家對社會議題的回應。

目前香港政府仍未就此爭議下定論,但M+已表示不會在開幕展中展示有關作品。筆者認為在香港政見兩極化的當下,無論爭議的結果為何,都必定引起其中一方不滿,M+似乎注定淪為政治角力場所。不論M+藏品是否違反國安法,未來的香港博物館需開始思考如何展示涉及政治爭議的作品。加拿大歷史博物館策展人Jenny Ellison曾以加拿大案例探討博物館如何面對及處理爭議,認為博物館與其一味避談,不如扮演好溝通者的角色,引導觀眾走向有意義的對話。Ellison指出:「只要博物館不過度推銷特定觀點,觀眾有能力形成自己的論述」。筆者建議M+可採取「物件導向」展示策略,只提供作品的基本訊息,讓觀眾自行欣賞及理解作品。此外,筆者也同意陳錦成的觀點,觀眾有必要完整地理解艾未未作品所傳達的訊息,避免將焦點只投射在對特定政權的挑戰。博物館身為教育機構,在展示該作品時,可提供同系列作品更完整的資訊,期許博物館能成為一處良好的溝通平台,鼓勵各方相互理解尊重。


註釋:

烏利希克博士是前瑞士駐華大使,也是M+購藏委員會及董事局成員。2012年6月12日M+收受希克博士捐贈的一批藏品,當中包括1463件出自325位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此外,M+更進一步向他購藏47件作品,這批藏品映照出70年代晚期至當前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


資訊來源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