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要一個世紀:奧克蘭博物館歸還瓦魯孟古族文物
作者:莊婷雅(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觀眾服務組員、萊斯特大學藝術博物館與美術館學碩士)
2022年11月14日週一早晨,位於紐西蘭的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Auckland War Memorial Museum Tāmaki Paenga Hira,以下簡稱奧克蘭博物館),以隆重莊嚴的毛利迎賓儀式(pōwhiri),迎來澳洲原住民瓦魯孟古(Warumungu)族人、以及澳洲原住民與托雷斯海峽島民研究中心(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Studies, AIATSIS)代表,正式將四件奧克蘭博物館典藏文物交還部落。
本次歸還的四件文物分別為:扁斧(palya/kupija)、斧頭(ngurrulumuru)以及兩個迴力鏢(wartilykirri),由知名英國人類學家Walter Baldwin Spencer與Francis Gillen於1900年初期研究瓦魯孟古族時蒐集而得(AIATSIS, 2022)[註1],奧克蘭博物館並沒有明確紀錄這些文物如何進入該館典藏系統。在離開故鄉長達120年後,於部落和館方共識下,四件文物重返瓦魯孟古族位於澳洲北領地州自治區(Northern Territory)內的坦南特溪小鎮(Tennant Creek),為博物館藏品檢視與部落文化維護寫下新的篇章。當月17日,紐西蘭南島的奧塔哥博物館(Tūhura Otago Museum)也在AIATSIS研究中心協助下,完成瓦魯孟古文物返還手續 [註2]。
本次歸還的四件文物分別為扁斧(palya/kupija)、斧頭(ngurrulumuru)以及兩個迴力鏢(wartilykirri)。(Photo by Richard Ng, courtesy of Auckland Museum)
奧克蘭博物館在去殖民的當代實踐
奧克蘭博物館座落於紐西蘭北島最大城市奧克蘭,為紐西蘭最早成立的博物館,目前擁有約四百萬件館藏,是紐西蘭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自1852年建館以來,館方除了不斷擴充藏品數量,更企圖呈現紐西蘭和大洋洲周邊島嶼獨特的自然歷史、軍事與戰爭事件,近40年來館方也持續加強原住民族文化研究,致力保存紐西蘭毛利文化和大洋洲島嶼文化。
奧克蘭博物館主建築外觀 ,建築設計強調第一次世界大戰紐西蘭參戰的紀念意義。(© Auckland War Memorial Museum - Tāmaki Paenga Hira)
立基長期與當地部落的合作經驗,促使奧克蘭博物館修正過去單純典藏與展示的概念。於2020年12月舉辦「去殖民化與原住民化博物館(Ngā Kākano: Decolonising and Indigenising Museums)」論壇,邀請學者與博物館從業人員探討如何將殖民時期納入的典藏,以更符合當代多元文化和去殖民的角度,講述博物館藏品的故事,同時強調,博物館不僅希望將展覽空間去殖民,更期待訴說「文化如何走向今日(Torika Tokalau, 2020)」,作為多元對話的開端。
奧克蘭博物館舉辦「去殖民化與原住民化博物館(Ngā Kākano: Decolonising and Indigenising Museums)」論壇會議。(截圖自Auckland War Memorial Museum YouTube video ‘Ngā Kākano: Decolonising and Indigenising Museums’)
一起讓文物回家!
文物歸還典禮上,瓦魯孟古族代表Jimmy Frank深刻表示「部落『長期以文物與自我認同共存的精神,至今仍是族人傳承文化的核心價值』」,與毛利文化類似,瓦魯孟古族同樣十分重視傳承文物與技法給下一代,這顯示了文物與族人的深厚連結和重要性,因為兩族群擁有相似的文化內涵與價值,Jimmy Frank也特別感謝奧克蘭博物館以毛利文化背景為出發點,照顧這些瓦魯孟古族文物,讓它們得以安好回到故鄉。
奧克蘭博物館典藏組長David Reeves(RNZ, 2022)認為:「當館方面對文物歸還議題時,首要思考的出發點,是以紐西蘭作為Aotearoa(毛利語譯為「長白雲之鄉」,泛指紐西蘭)的身份與部落展開開放式對話,並認同過往的博物館蒐集文物的方法,無法在當代被採用。(We like to think in Aotearoa we are leading the edge in some ways. I think the first thing is an attitude towards openness, we can acknowledge that some of the collecting practices in the past aren't what we would support these days.)」,奧克蘭博物館館長則強調,文物歸還明確體現館方核心價值與正在努力的方向——重新連結族人後裔,與其寶貴的文物。
瓦魯孟古族代表(Jimmy Frank,左一)與奧克蘭博物館典藏組長(David Reeves,左三)於文物歸還典禮中正式交接四件部落文物。(Photo by Richard Ng, courtesy of Auckland Museum)
未來四件瓦魯孟古族文物將由位於坦南特溪鎮上的寧卡努努藝術文化中心(Nyinkka Nyunyu Art and Culture Centre)保存並展出,為部落未來世代講述遺失的歷史,並延續部落知識傳播。此次跳脫殖民統治範疇的文物歸還,把焦點還給部落、使文物重生,過程中多了部落的支持、肯定與神聖祝福,也為博物館文物歸還議題寫下暖心的一頁。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Spencer團隊在澳洲中部共蒐集超過6000件文物,現今已分散世界各地。
註釋2:奧塔哥博物館共歸還六件瓦魯孟古族典藏物件。
資訊來源
- 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Auckland War Memorial Museum Tāmaki Paenga Hira)官網報導
- AIATSIS (2022) ‘Four Warumungu cultural objects set to return from Auckland museum ‘
- AIATSIS (2022) ‘Four Warumungu cultural items returning home from Auckland museum after handover events’
- AIATSIS (2022) ‘Handover event at Otago museum sees Warumungu cultural material now on way home from NZ’
- 去殖民化與原住民化博物館(Ngā Kākano: Decolonising and Indigenising Museums)」論壇紀錄影片
- RNZ (2022) ‘Taonga belonging to indigenous Australian group returned by Auckland Museum’
- Stuff (2020) ‘How Auckland museum is unpacking centuries of colonial legacy and indigenising itself’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