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通往更永續的未來:當博物館邁向淨零排放之路

2022/08/11
閱讀數 : 2020

作者:林冠吟(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科學教育組專員、環境教育講師)


淨零排放(Net-Zero)可說是近期國際環境政策中的關鍵字,包含歐盟研擬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許多跨國企業紛紛宣示自家的減碳或淨零路徑,臺灣也於今年3月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積極與國際接軌。而博物館作為一個乘載人類文化發展與教育推廣的平台,又該如何面對當代環境議題?

 

從「碳盤查」開始的淨零基礎

博物館管理者在制定應對策略前,須了解淨零並非一蹴可幾的目標—如財務管理需要先了解個人消費習慣,再從浪費的支出中節省—淨零得先進行基本功「碳盤查」,即檢視組織內所有的碳排來源,接續才開始執行「減量」與「移除」,最終達到淨零。

企業在進行溫室氣體盤查時,最常參考國際通用的指南如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ISO14064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故本文參考此規範,顯示組織在進行碳盤查時,可從三大範疇看起:

  • 範疇1:指組織內部直接的碳排放源,以博物館來說最常見的是冷氣、化糞池等設施。
  • 範疇2:使用能源的間接排放源,如向台電購買電力所產生的碳排放。
  • 範疇3[註1]:則是其他間接排放源,如員工通勤上班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供應商運輸的碳排等等。

 

所以,如何成為更永續的博物館?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自2012年起推出永續報告書,逐步宣吿館內各方面的碳排放減量行動方案。例如:藉由永續設計的建築工法、加強硬體設備能源使用效率管理碳排放,更透過購買綠電、安裝太陽能板等方式,致力於達到2030年前降低40%能源密集度之目標,而上述方式皆屬範疇1和2。

太陽能板的設置和使用,是近年來常見於博物館之低碳策略。圖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頂樓的太陽能板。(周文豪 攝影)

 

相較於範疇1、2關注博物館自身的碳排放,範疇3的範圍則廣泛許多,包含整體供應鏈的物品及服務採購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根據英國自然史博物館評估,範疇3的碳排約佔50%,故此部分的管理可為相當關鍵。館方進而採取一系列內部管理措施,如:訂定綠色採購策略、請30家供應商提供碳排放資訊,最後更訂定針對範疇3的減碳目標等。具體而言,在2022年之前,博物館商店所販售的服飾將100%由有機或再生纖維製成。顯示範疇3的重要性在於藉由博物館作為領頭羊,帶領整個供應鏈的轉變。

* * * Our journey to become a greener Museum | Natural History Museum-YouTube影片* * *

 

而美國國立水族館也宣布要在2035年達成淨零目標,為此將透過範疇1的努力,如:汽油車換電動車、範疇2如實施節電措施;以及範疇3的管理,例如:禁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等方式。此外,館方還透過種樹和濕地守護提高碳匯,積極減緩氣候變遷與其負面影響。

美國國立水族館致力在2035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圖為透過種樹與濕地守護等方式,減緩氣候變遷。(Credit: Theresa Keil, National Aquarium

 

國內博物館可以跟進的路徑

過往國內博物館藉由改善建築與硬體設備,聚焦以電力使用、空調設備、水資源管理等方式降低碳排放,但上述措施仍處於範疇1和2的領域,針對範疇3仍未見著墨。筆者建議未來國內博物館可從碳盤查起手,再依序針對每個範疇進行減碳管理,並將脫碳策略與轉變過程以特展、永續報告等形式公開,讓博物館與大眾共同肩負環境永續的使命。


註釋1:新版ISO14064:2018對範疇3的界定有更新調整,本處以舊版說明。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