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從「快閃博物館」風潮引發博物館思考觀眾攝影現象

2020/02/14
閱讀數 : 1044

撰文:陳瑋彤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在影像主導的社交媒體世代,為拍攝互動而設的「快閃博物館」(pop-up museum) 現象應運而生。它們的大行其道值得我們觀察,這只不過是一閃而過的熱潮,還是發展為足以持續吸引與一般的博物館同等或更多訪客的另類博物館?

「快閃博物館」的概念源於快閃店,是跨國企業經常使用的行銷手段,2012年時裝品牌PRADA基金會贊助藝術家Francesco Vezzoli將巴黎古宅化成仿如夜店的24h Museum舉行派對,務求在短時間內創造話題、傳達品牌印象。以吸引鎂光燈為賣點的博物館由來已久,包含創於1835年、現時遍布全球二十個城市的杜莎夫人蠟像館,及近年的3D立體幻像美術館。近年則不約而同地以食物為主題,「糖果烏托邦」(Candytopia) 在短期租用的場地設計「吸睛」的場景供合照,收取高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5美元的門票;洛杉磯冰淇淋博物館 (MoIC) 則躋身2017年 Instagram標籤量 (#hashtag) 全球博物館排行榜第十位;披薩博物館 (Museum of Pizza) 則特意選址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對面……在歐美興起的風潮也蔓到亞洲,如2018年9月蛋屋 (The Egg House) 在上海展出。

蛋屋 (The Egg House) 的展間
蛋屋 (The Egg House) 的展間
圖片授權: The Egg House/ Sense Studio,攝影: 3T Studio

關於一般博物館與「快閃博物館」差異的討論持續增溫中,有論者認為後者顯然以牟利為主要目的,「蛋屋」展則被評論為更接近主題樂園 (funhouse) 而非藝術作品的展示。故此,紐約博物館策展公司 LCC 管理合夥人Mark Walhimer認為,這類以「快閃博物館」是對「博物館」名不符實的挪用,然而它們的冒險精神、勇於實驗、緊貼千禧世代的潮流也可以作為傳統博物館的參考。

 

冰淇淋博物館 (Museum of Ice Cream) 的場刊
冰淇淋博物館 (Museum of Ice Cream) 的場刊
圖片授權: Pint Shop,攝影: Griffin Lipson

 

2017年「Say Cheese to Art Museum 入鏡美術館」特展探討觀眾在美術館攝影現象和相關政策,形容現在博物館與攝影彷彿「彼此挾持」。觀眾的拍照上傳社交媒體一方面有助博物館行銷推廣,可視為與作品互動的方式。然而,過多的拍攝行為會影響觀展品質,因樂極忘形而損壞展品的意外亦時有發生。雖然「快閃博物館」與重視研究與教育的博物館無法相比,兩者所吸引的客群也不盡相同,它們的大行其道卻不容忽視,可藉此現象反思博物館如果善用自身的優勢,回應互動展示、寓教於樂的趨勢,以擴大社會影響力。

年輕留學生團隊,結合藝術、室內設計和營銷等領域專長,共同策劃「蛋屋」。

年輕留學生團隊,結合藝術、室內設計和營銷等領域專長,共同策劃「蛋屋」。
圖片授權: The Egg House/ Sense Studio,攝影:  3T Studio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

 

♦ 本篇新訊將同步刊登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內外資訊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