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讓自然成為藝術與科學的老師 —— 阿姆斯特丹 Artis Groote Museum 自然史博物館

2024/09/20
閱讀數 : 1363

作者:林蔓娟 (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地景建築師)


「這裡曾是個寂靜的展廳,自然被囚禁於玻璃之後。如今,這座博物館化身為一面鏡子,邀請我們反思自我。」

—— Artis Groote Museum

 

坐落於阿姆斯特丹動物園園區內, Artis 自然史博物館(Artis Groote Museum)【註釋1】是阿姆斯特丹市的第一座博物館。二戰後,該館因故閉館長達75年,並於2022年重新開放。歷經科技、氣候和社會的巨大變革,人類也逐漸摒棄了居高臨下的態度看待萬物。 然而,展覽如何呈現更具多元動態、友善包容的自然歷史呢?

 

展區「視角決定一切」從科學繪圖、實驗數據與科學攝影等,對自然世界的觀察紀錄,呈現人類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和構建世界觀的過程。(林蔓娟 攝影)


【影片】ARTIS-Groote博物館入圍歐洲2024年度博物館獎(EMYA)館方介紹影片


 

打開自然知識對話框:展廳中的十萬個為什麼?!

踏上修繕後的雙翼蝶型樓梯,一個巨大的問號裝置映入眼簾,嘗試喚醒觀眾的好奇心,邀請他們展開一場探索自然的旅程。繼續前行,展廳向東西兩側展開,東側以生物為中心,闡述自然系統的運作方式,以及人類與自然萬物的聯繫;西側則以人類為焦點,透過多元主題探討人類如何觀察、體驗並影響世界,如未來食物、製圖學與世界觀的建立、環境氣味如何激發回憶與感受等。

 

展廳中巨型「問號」藝術裝置,帶領觀眾探尋自然知識。(林蔓娟 攝影)

有別於傳統科學博物館著重標本陳列的展示方式,Artis 自然史博物館為觀眾敞開玻璃展示櫃,形塑更具互動性的展示空間。同時以系列開放問題設計展版內容,引導觀眾思考科技發展所面臨的倫理議題,包含「可以毆打機器人嗎?」、「製造可食用的人肉?」、「我們該使用基因設計客製化嬰兒嗎?」。

此外,館方也提供結合展示主題發想的「每日工作坊」(meet-ups),邀請館員以小型講座的形式,與觀眾一同討論展廳中的各類議題。

 

展廳內四處可見不再侷限於玻璃櫥窗內的標本,並結合情境描述和問題設計的展版,使得觀眾可以透過更立體動態的展示空間,思考人類與自然、科技間的複雜關係。(Artis Groote Museum 提供)

 

啟發思考,結合多元感官互動與敘事的沉浸式體驗

展覽巧妙利用多媒體以及多感官體驗設計,為觀眾提供學習自然知識的新視點。例如,將動物標本與插畫投影結合,靈活呈現生物死亡後,其軀體將分解為其他生物的維生元素;透過觸控裝置偵測觀眾的心跳,並以此對比不同生物的心跳速度;或是氣味體驗廊道,藉由嗅覺刺激,帶領觀眾認識不同氣味如何發揮作用,喚起情緒與回憶;以及聲音裝置,使觀眾能感受不同氣候環境下的獨特聲響。

 

館藏動物標本結合繪圖動畫投影與雕塑裝置,講述生物死亡後其軀體將分解成植物的養分,生命間相互牽連的生態循環。(林蔓娟 攝影)

人類骨骼演化互動裝置,使觀眾學習不同脊椎動物行走的方式,理解人類骨骼留下了哪些生活習慣的線索,並如何演化、留存至今。(Artis Groote Museum 提供)

氣味體驗廊道,可聞到下過雨的草地、陳年的木板香、或是剛泡好的薄荷茶等氣味,這類氣味並未特別標註名稱,觀者可在感受味道的過程中,自行連結與這些氣味的回憶與情緒。(林蔓娟 攝影)

生物皮膚體驗區,觀眾可穿上多種皮膚服飾,如大象厚皮、細胞薄膜等,認識皮膚的保護機制不僅是防禦,更是與外界聯繫的橋樑。(Artis Groote Museum 提供)

 

結語:人類與自然的共生、共存

Artis自然史博物館嘗試運用多樣化的展示方式,為觀眾提供認識自然知識的新取徑,並積極地將「人類征服自然」轉化為「與自然共生、共存,並向自然學習」的謙卑態度。如同其名稱「ARTIS」,來自於拉丁文「Natura Artis Magistra」,意為「自然是藝術與科學的老師」,也確立了館方對「人類世」時代的願景:唯有對自然的深刻理解與關懷,方能促進人類更具包容性的自我認同。值得關注的是,Artis園區結合動物園、微生物博物館與自然史博物館,不僅訴說著自然與科學的故事,更展現人類向自然學習,與其共生、共存的重要精神。

 


【博物之島新訊】探訪看不見的微觀世界!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館


 

【註釋1】Groote Museum 荷蘭語直譯為「大博物館」。

 

❚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