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見證記憶的傷痕與力量,葡萄牙阿爾朱比抵抗與自由博物館

2024/04/26
閱讀數 : 1565

作者:吳昀慶(阿姆斯特丹研究院都會分析、設計及工程碩士生)


「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

原文出自小說《里斯本夜車》主角的墓誌銘,故事描繪1974年葡萄牙康乃馨革命,當地青年推翻薩拉查(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長達48年的獨裁統治。這句話也曾出現於2014年太陽花學運,被作為抗議口號,噴漆在立法院的牆上。

雖然葡萄牙這個遙遠的歐洲國家對許多台灣人可能相對陌生,但其在二戰前後所經歷的獨裁統治、社會監控及充斥在大街小巷的秘密警察,與臺灣在白色恐怖時代下肅殺與壓抑的社會氛圍十分相似。

 

2015年開幕的抵抗與自由博物館,由政治監獄改建。(吳昀慶 攝影)。

座落於里斯本主教座堂對街的阿爾朱比抵抗與自由博物館(Museu do Aljube-Resistência e Liberdade)【註釋1】,其建築於1932到1968年間薩拉查獨裁政府時期,為關押與刑求政治犯的監牢。該館於2015年開幕,致力於透過這座「不義遺址」反思獨裁政府近半世紀的壓迫,及紀念捍衛民主的行動者們。

常設展中以大量地檔案及照片,回顧獨裁政府的興衰,也通過復刻反抗者的秘密報社,呈現民間的抵抗情形。或以公開國家統計資料的形式,揭示為鎮壓異議人士,而成立秘密警察單位「國家安全警備總署」的神秘面紗。

 

以照片、檔案密集地呈現葡萄牙將近半世紀的威權歷史。(吳昀慶 攝影)

復刻反抗者的秘密報社。(阿爾朱比抵抗與自由博物館 提供)

圖片左側將「康乃馨革名」照片中的地點對應到里斯本地圖,右側則以康乃馨紀念牆緬懷參與革命的行動者們。(阿爾朱比抵抗與自由博物館 提供)

展覽也設計體驗空間,使觀眾親身感受受難者在酷刑中的精神折磨。例如,觀眾可於「抽屜牢房」體驗獨自關押在棺木大小般空間的煎熬。而無預警播放刺耳的電話鈴聲,則讓人體會在牢房中不知刑求何時來臨的焦躁。

另外,也以圖像使觀眾理解刑求對受難者產生的負面影響,包含:幻覺、焦慮、窒息、腦震盪、骨折、失去意識視覺及聽覺、頭腦萎縮、口吃、精神分裂、社交關係障礙等。

用以刑求的抽屜牢房體驗空間。(阿爾朱比抵抗與自由博物館 提供)

右方插圖說明刑求對身體的影響,左方展版則詳細紀錄刑求類型,包含,電擊、隔離、威脅與羞辱,中心的圓柱則引用受難者口述材料呈現其刑求的記憶。(阿爾朱比抵抗與自由博物館 提供)

另一方面,館方對於受難者記憶的重視,也體現在其線上檔案中心,其中包含倖存者的訪談影片紀錄,及為犧牲的受難者建立線上資料庫,詳細記錄他們的故事。

同時,也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例如,可向館方申請小型巡迴展覽,或是免費的歷史線上互動教育網站:「事物的社會生活」以物件的記憶認識獨裁統治時期的生活與記憶;「自由不是一場測驗」則以遊戲的方式探索葡萄牙爭取民主自由的歷史進程,若能正確回答所有問題則可以獲得免費參觀博物館的機會!

 

常設展尾聲,以受難者照片、姓名紀念在抗爭中犧牲的人們。(阿爾朱比抵抗與自由博物館 提供)

館方為紀念「康乃馨革命」五十週年,將推出「永遠的4月25日!」特展,同時,在開展前舉辦「革命就在街頭!」遊行活動,邀請民眾一同走訪影響革命發生的重要地點。


【註釋1】「阿爾朱比」(Aljube)一詞,源於八世紀穆斯林統治里斯本時期所使用的阿拉伯文,意為無水之井、地牢。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