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首次設計展覽!倫敦設計博物館「Making Sense」探討社會價值觀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全數圖像來自倫敦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授權媒體庫
倫敦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近期推出中國知名藝術家艾未未(Ai Weiwei)個展「Ai Weiwei: Making Sense」(2023.4.7-7.30)────這是藝術家第一次以「設計」為主軸的展覽。艾未未長期以激進主義(Activism)聞名,他從不避諱觸碰敏感的政治議題,擅長透過創作,開放討論各種層面的社會現象。這次與設計博物館合作,艾未未將焦點放在對「設計」和「物件」的定義,進而探討隨著時代更迭的價值觀,邀請觀眾對社會和人性價值進行反思。
〈睡蓮 #1〉是艾未未以22種不同顏色、65萬片樂高積木所構成的立體畫,重現了印象派大師莫內著名的睡蓮畫,挑戰的是人們對現實和美的觀念,同時反映現代生活奠基於數位科技的當代狀態。(攝影:Ed Reeve)
〈睡蓮 #1〉(Water Lilies #1)為本展中的最大亮點。這件長達15公尺的立體畫是以22種不同顏色、65萬片樂高積木構成,重現了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著名的睡蓮畫作。畫面去除了印象派的筆觸,取而代之的,是樂高積木具量產化的非個性化語言,挑戰了人們對現實和美的觀念,這些類似像素的堆積塊狀更暗示了現代生活奠基於數位科技的當代狀態。
展覽另一亮點是被艾未未稱作「田野(fields)」的五件大型作品。其中,〈靜物(Still Life)〉是一件匯集4000件石器時代晚期工具的裝置,這批斧頭、鑿子、刀具和紡車被展示在展廳地面,呈現一個被遺忘的專業領域,提醒人們設計的起源植根於基本的生存。〈左右工作室材料(Left Right Studio Material)〉則來自藝術家北京「左右工作室」於2018年被迫拆除時,所留下來的瓷雕殘骸,這些遺骸呈現中國政府的大手如何介入自由之身,也證明艾未未將解構物再組、構成藝術的能力。其他三件裝置分別為〈噴管(Spouts)〉,〈無題(瓷球)(Untitled (Porcelain Balls))〉,〈無題(樂高事件)(Untitled (Lego Incident))〉,皆是藝術家自1990年代收集而來的物件,藝術家邀請觀眾漫步一片片物件堆積的「田野」中,探索物質文化的意義、手作與機器製造、珍貴與無價值、建設與破壞之間的多層關係。
艾未未,〈靜物〉,1993-2000。(© Image courtesy Ai Weiwei Studio)
〈左右工作室材料〉來自藝術家北京工作室於2018年被中國政府拆除時,所留下來的瓷雕殘骸。(攝影:Ed Reeve)
本展同時展出艾未未在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疫情期間所製作的大型雕塑作品,包括以大理石和玻璃打造的捲筒衛生紙和一次性餐盒。這系列雕塑是藝術家有感於人類為了便捷生活,發展出的「一次性文化」(throwaway culture),過度依賴而難以自拔的狀態,顯示出我們的脆弱。藝術家將生活實用品轉化為無用之物,如同一座座迷你的日常生活紀念碑,濃縮了人們微不足道的生活寫照。
艾未未,〈吊墜(衛生紙)〉,2021。作品於倫敦設計博物館入口展示現場。(攝影:Ed Reeve)
艾未未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而作為一名具有熱忱的物件收藏家,這些他數十年來所收集的物件展現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對他而言,設計並非關於美,而是如實呈現「我們是誰、我們身處什麼樣的社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未來」。本次展覽便以此為宗旨,期望觀眾能透過艾未未的作品,重新思考設計的目的、意義、過去及其未來。
執行編輯:郭冠廷
資訊來源
- 「Ai Weiwei: Making Sense」倫敦設計博物館展覽主頁
- Ai Weiwei's first design exhibition celebrates "how life goes on" after the pandemic, Dezeen
- Ai Weiwei: Making Sense review – horror, playfulness and delight, The Guardia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