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今天、一年、一生」—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常設展間的沉浸敘事

2024/11/30
閱讀數 : 452

作者:林軒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數位創新中心 助理研究員)、高郁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數位創新中心 專案助理)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的生活都是如此度過的,未來也會如此。——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

 

座落於景福宮側、緊鄰著韓屋聚落,民俗博物館以「韓國人的今天」、「韓國人的一年」以及「韓國人的一生」三大展廳,呈現「韓民族的生活文化」。在2018年至2023年間,館方以「多媒體體驗民俗」為宗旨,逐步在展示更新中融入文化科技,帶給觀眾沉浸、互動與敘事交織的豐富感官體驗。

 

座落於景福宮側的民俗博物館,建築以仿帝王祭祀場域的天壇形制呈現。(林軒毅 攝影)

 

再現時間的節奏:科技編織的歲時印記

「韓國人的今天」展區於2023年重新開幕,一改原先「韓國人的一天」凍結於傳統民俗的視角,以「今天」連結著過去與未來,強調民俗文化發展是由無數個當下積累而成,大眾身為K-Culture的消費者與製造者,是共同形塑風靡全球K-Culture能動性的角色。

 

「The K Zone」互動區,觀眾一面沉浸於K-Pop、K-Drama、K-文學等當代文化的蓬勃發展,一面也可以聆聽其他觀眾的想法。(高郁媗 攝影)

「韓國人的一年」則以24節氣串起韓國豐富的常民生活,展廳內強調多媒體應用的「靈活性」,打破博物館以往定點設置多媒體的模式,轉而採用更貼合展廳空間,具延續性的大面積投影、燈光、音效和旁白故事,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走過四季。物件展示亦結合虛與實,如在模型旁投影動畫,讓觀眾身歷其境認識各節氣代表性物件的人文內涵。

 

「韓國人的一年」展出的「花煎」是由糯米與時節花朵所製的圓型煎餅,節慶食物的展示常以模型搭配製作影片呈現,別出心裁的逐格動畫投影,還原花煎的製作過程。(李文媛 攝影)

 

聚焦人與活動,虛實共舞的生活場景

「韓國人的一年」展廳所搭建的古早韓屋房舍、庭院及水井等實體場景,由牆面及天花板設置投影機,投影韓屋四周及地面,結合自然環境聲響變化,讓觀眾走過春櫻、夏雨、落葉與飄雪,水井內也巧妙地投影月色、水波、魚游,使觀眾體會韓屋所見的自然景緻。

此外,韓屋內也設置透明投影板,不時映照出古裝人物在夏日傍晚緣廊浣衣,冬夜在書房欣賞翻閱字畫等場景,空間搭配活動的聲響,帶領觀眾走進結合時令變化的韓屋日常,凝結在既往復又前進的生活節奏中。

 

由慶州陽東村直送傳統韓屋,搭配在當地實拍的四季風景,讓觀眾感受韓屋生活的四季。(高郁媗 攝影)

韓屋可實際體驗傳統家屋、認識家居陳設與觸摸建材,也是拍照留念的最佳地點,亦可搭配景福宮附近穿著傳統韓服的觀光體驗。展廳處處結合科技與實體物件,表現出自然淡雅的生活情境;並應用投影展現傳統活動過程,更凸顯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特質。

「韓國人的一生」則講述著貫穿人們一生的經歷:出生、上學、就業、成家、信仰到老去過程中儀式性的故事。除了展示舊常設展中高麗時代貴族使用的珍品,在更新後也加入近現代常民物件,使觀眾可以從熟悉的物件中產生共鳴、拉近距離感,亦搭配多處互動遊戲,吸引觀眾的興趣。

 

呈現韓國傳統祭祀中,供品陳列的繁瑣細節。(林軒毅 攝影)

左圖:出生單元裡,擺放當代胎教所用的莫札特黑膠唱片,與早期的搖籃形成鮮明對比。右圖:除以科技輔助呈現文物的使用情境外,民俗博物館亦藉由通用設計促進友善平權,為視障團體與學生提供認識物件的多元媒介。(高郁媗 攝影)

 

穿梭在虛實快慢之間的科技對話

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常設展採用投影技術及聲光音效,嘗試滿足跨世代觀眾的多感官體驗。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方法有利於展示場景和內容的動態更新,使得館方能夠更具彈性且快速地呈現常民生活情境的變遷。該館擺脫科技只是輔助工具的傳統觀念,在數位化時代下,使得科技應用也能潤物細無聲。

 

❚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