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正視讓人不安的歷史: 倫敦衛爾康博物館關閉「藥師(the Medicine Man)」常設展
正視讓人不安的歷史: 倫敦衛爾康博物館關閉「藥師(the Medicine Man)」常設展
作者:王欣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 衛爾康博物館(Wellcome Collection)在2022年11月25日於推特宣布,基於館方政策與回應當代潮流,將關閉其常設展「藥師 (the Medicine Man)」。 這座位於英國與歐陸交通要道國王十字車站附近的場館,奠基於美國醫藥大亨、慈善家與收藏家亨利.衛爾康爵士(Sir Henry Wellcome, 1853-1936)的遺產。透過製藥致富的衛爾康爵士,生前藉由拍賣與交易商持續擴展收藏;而在他逝世後成立的衛爾康信託(Wellcome Trust),依照其遺囑「促進醫學和科學研究進步,改善人們生活」託管遺產,訂定以醫療為核心持續發展〔註1〕,並在1970年代開始與倫敦科學博物館 (Science Museum) 長期合作,更於2007年改裝衛爾康爵士生前居所,成為如今我們所見的衛爾康博物館。至今該館免費對大眾開放,持續透過出版、展覽、收藏、教育推廣與數位傳播等多重方式,持續帶領人們深入思考科學、醫學、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連結。 重構與大自然的共生模式:倫敦威康收藏機構特展「有根的眾生」 *此篇文章為2022年7月4日刊登,同為討論Wellcome Collection的展覽,當時將該館舍中譯「威康收藏機構」,本篇文章則參考多方藝文平台將其譯為「衛爾康博物館」。 「藥師」常設展仍有傳統珍奇櫃展示方式的意味。(Credit: Medicine Man gallery. 2019. Stephen Pocock. Wellcome Collection. London.)   目前衛爾康收藏大多以醫學或民族誌為主,其中也不乏達爾文的骷髏手杖、拿破崙的牙刷等名人遺產。而位於二樓的常設展「藥師」自2007年開館即存在,以衛爾康爵士為核心呈現其收藏,包含不同時空人們的解剖模型、醫療用具或性愛玩具等。但其中也飽含人類遺骸與殖民等引發爭議的展品,包含一幅由Harold Copping繪製非洲人跪在白人傳教士前的畫作《A Medical Missionary Attending to a Sick African》(1916)。其展陳方式更是瀰漫獵奇氛圍,當觀者遊走其中彷彿在觀看舊時代的珍奇櫃,往往和其他展覽的風格大相逕庭。 達爾文的骷髏手杖。(Credit: Whalebone walking stick, owned by Charles Darwin, England, 1839-1881. Science Museum, London.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CC BY 4.0) Harold Copping 於1916 年的畫作 “A medical missionary attending to a sick African.”( Credit: Wellcome Collection.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CC BY 4.0)   閉展是文化破壞,還是反思歧視? 衛爾康博物館於推特宣布關閉常設展時,在社群與媒體引起一陣騷動。 根據館方最初聲明,即便衛爾康爵士是因為對世界各地的醫療與科學發展之好奇而發展收藏,但就結果來說,仍舊異化和剝削了非主流人士;即便館方曾試圖透過與藝術家的合作反思其收藏,但由於展覽本身便是延續著一個基於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與健全主義的理論和語言所建構的醫學史,使得如今常設展僅是呈現一個充滿特權的富人故事,卻持續忽視長期被邊緣化的敘事。館方強調,雖然他們無法改變過去,但希望透過與公眾共同努力,去創造一個新的未來,為那些被迫噤聲、抹去與忽視的人們發聲。 對此,支持者欣賞博物館的開放與透明,以及其回應社會變遷所做的努力,但也有人質疑,由於館方並未說明關閉後的規劃,在此刻突如其來的關閉究竟是為了什麼?甚至也有人認為這是否為一種文化破壞(cultural vandalism),或對歷史的抹滅。 這迫使衛爾康博物館在2022年11月28日進一步在官網說明,表示該館本來就定期會檢視其空間與展覽,常設展的關閉是多年研究與反思的結果。而更因為「藥師」開展至今時空背景已經截然不同,該展忽視個別物件本身脈絡的策展方式顯然已經不合時宜。 殖民建築中的平權故事?澳洲舊財政部大樓博物館歷史展示   館方的改變有跡可循 衛爾康博物館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2017年館方便曾策劃「阿育吠陀男人:遇見印度醫學(Ayurvedic Man: Encounters with Indian Medicine)」特展,不僅探討其南亞收藏,也回顧曾受衛爾康之託四處收藏東亞醫藥史,卻又被遺忘的印度裔助手——Paira Mall。 「阿育吠陀男人:遇見印度醫學」展中展件之一——18世紀尼泊爾人體解剝圖。(Credit: Wellcome Collection.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CC BY-NC 4.0)   館方在2018年6月亦承認目前收藏的五百多具人類遺骸之敏感和特殊性,必須以不同的標準看待。而他們即便基於人類遺骸有其教育與公眾價值持續添置與展示,但也制定其收藏與展示準則,強調其行為皆遵守法律〔註2〕。 邊沁遺體搬新家—人體展示的禁忌與倫理   現任館長Melanie Keen於2019年上任後,更承諾將面對並處理具爭議的藏品,無論收藏的本身、來源與敘事方式都必須納入日後考量。在2021年6月,衛爾康博物館於官網發表聲明,坦承除了目前的收藏分類和展示有問題外,他們也必須面對衛爾康爵士的財富是奠定在帝國主義的剝削下,許多收藏以當今的視角審視具有來源疑慮,更因為長期以歐洲中心發展,導致許多弱勢族群被噤聲甚至忽視。當時館方便宣布不僅將通盤研究收藏,也會將其透明化;更期待與學者、藝術家、大眾等社群合作,去正視和回應令人不安的歷史,防止未來重蹈覆徹。 彼時,牛津大學皮特·里弗斯博物館 (Pitt Rivers Museum)現任館長Dan Hink曾受衛爾康博物館所託,以文字進行「干預」,他在展件之一的「哲學家Jermey Bentham皮膚碎片」展牌上,直接表明重寫藏品來源、敘事等說明文字顯然是不夠的。他強調是時候以更積極的方式,去面對並拆除衛爾康爵士收藏中的人類遺骸,恆久盤旋的殖民主義問題。 荷蘭熱帶博物館解殖路上的探索:常設展與「治癒之力」特展的對照   閉展,實踐去殖民的目標 顯然無論透明化與對話等行動對衛爾康博物館來說皆無法完成其目標,使得必須以關閉常設展作為終極手段。 目前館方也在常設展關閉的展廳前面,委託肯亞裔英國及藝術家Grace Ndiritu製作「療癒之庭(The Healing Pavilion)」一展,持續挖掘機構收藏中的殖民歷史。衛爾康博物館是否能成功邁向下一步,持續地完成該館的使命,鑑於今年(2023)將會是其理事會定期回顧調整政策的一年,其發展仍有待關注。 「療癒之庭」展覽特意將兩幅暗喻歐洲博物館,過去以不堪的方式蒐藏異文化物件的照片面對面擺放。(Credit: Wellcome Collection.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CC BY 4.0)   衛爾康博物館並不是一個大型館舍,在其資源與人力相對有限的情況下,仍時不時交出精妙的特展,無論是獨特的視點切入問題,或者能以深入淺出不失生動的方式策劃一個結合科學與藝術的展覽,並同時映照著我們當代生活的問題。然而與這樣品質特展並陳的常設展,無論陳設或策展方式卻保持著殖民者的姿態,筆者認為遊走其中總似帶著窺探意味在,心裡不免還是略顯不安。雖然困惑館方為何選擇在尚未有替代的新規劃出來便赫然終止既有常設展,但對於館方在意識到常設展已不合時宜後,先透過諸般嘗試,最後得到必須關閉展覽的過程,依舊保持著正面的態度。至於未來常設展理應是要與收藏結合,是否需要反思收藏中的殖民與少數族群剝削等問題,或是能以不同角度梳理各時代的醫療科學,端看館方未來的走向才知曉。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也因此,衛爾康爵士收藏中與醫療不相干的數十萬件物品便在其逝世後被拍賣或捐贈。參考自:Wellcome Collection. “Collection Development Policy 2018-2023” 註釋2:衛爾康博物館參考英國政府在2005年所發佈的“Guidance for the Care of Human Remains in Museums”和2004年發布的”Human Tissue Act 2004"制定準則。其中對於人類遺骸的定義為人體或人體部位,無論骨骼、牙齒、器官、皮膚還是胚胎,但頭髮和指甲不包含在內。參考自:Wellcome Collection “Care of Human Remains Policy”
2023/01/11
殖民建築中的平權故事?澳洲舊財政部大樓博物館歷史展示
殖民建築中的平權故事?澳洲舊財政部大樓博物館歷史展示
記者:謝佳均(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2年博物館文化民主國際研討會以「參與、合作、近用、平權」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一同探討博物館如何在不同面向的實務工作中實踐文化民主(cultural democracy),並關注博物館與社區、多元團體的合作,以及藏品開放近用與展示多元觀點等議題。本次專題演講邀請澳洲舊財政部大樓博物館(Old Treasury Building Museum)館長Margaret Anderson,以「敘說平權的故事:博物館與文化民主」為題,根據實務經驗探討博物館如何透過展覽訴說平權的故事。   打破主流敘事的沉默!平權敘事的特質 隨著當代博物館對文化民主、文化平權的重視,展覽日益著重呈現少數群體的聲音,與排除在國家敘事之外、被隱藏的過去等具爭議性的課題,藉此提倡與實踐更具多元觀點的展示內容。首先,Anderson指出在博物館展覽當中最常見的難題即是:選擇「誰的故事」應該被聽見。她提出選擇性的詮釋敘事,並非是歷史博物館獨有,卻是歷史展示長久以來的課題。尤其在曾被殖民或是多元文化的國家,歷史文本的建構往往隱含深厚的政治意涵與爭議性。因此,在當代許多博物館皆重視展示平權的理念之下,理解博物館如何實踐平權敘事尤為重要。何為「平權」的故事呢?Anderson認為博物館應避免單一敘事造成的偏誤,並為主流群體之外的聲音發聲,打破博物館長期忽略少數群體敘事的噤聲與沉默。 參與和解之路—澳洲博物館「未定」特展的去殖民嘗試   澳洲舊財政大樓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十九世紀,墨爾本因殖民者在此發展聚落與淘金熱的影響之下,世居於此的第一民族(指原住民族)部落遭受外來者的暴力對待與傳染疾病的侵襲,甚至被迫強制遷移,被限制在保護區的範圍當中生活。澳洲舊財政大樓博物館的前身為「舊財政廳大樓」(Old Treasury Building)即是墨爾本淘金時代的建築,用以存放在當時湧入墨爾本的黃金。Anderson指出過去殖民歷史的敘事皆以白人為中心,強調繁榮與成就,然則忽略第一民族被掠奪土地的事實。因此,這棟宏偉壯觀的遺產建築同時也象徵著殖民主義的歷史、對原住民土地的掠奪與不平等。 澳洲舊財政大樓博物館的宗旨聲明:「我們提供生動、平權的計畫,敘述維多利亞的故事,促進社區連結,並激勵地方意識。/ 我們與第一民族族人和維多利亞省的社區合作,展示多元觀點的歷史,包括「困難的歷史」。/ 我們為舊財政廳大樓帶來生命,並為維多利亞省和其他地區的人民積極培育。」(Photo by Yvonne Perkins, flickr, CC BY-NC-ND 2.0)   平權敘事的重要性:揭開殖民黑歷史 博物館如何在代表殖民歷史的建築當中推動「平權」敘事?Anderson以博物館的宗旨聲明為例,闡述博物館實踐「平權」的方向。在聲明當中可見與原住民族社群合作,強調展示「困難歷史」。反映博物館在展示上,不會迴避具爭議性的歷史觀點,並嘗試透過與社群合作呈現更具多元觀點的聲音。如同Anderson所言「在曾是殖民地的國家,博物館和其展示的『去殖民化』具有特殊重要性」,但是在舊財政廳大樓博物館周圍,早已抹去第一民族過去生活的痕跡;且諷刺地是,過去負責「原住民保護計畫」的高階主管一直都在此建築當中工作。因此在舊財政廳大樓博物館當中,展示第一民族被掠奪土地的內容別具意義,能夠揭開隱藏於建築當中的殖民黑歷史。 展區「第一民族與淘金熱」(First Peoples and The Gold Rush)Dja Dja Wurrung部落耆老提供的歡迎詞,傳達族人對「敘說真相」過程的重視,並表示對遭受壓迫祖先堅忍精神的敬意。(Photo by Margaret Anderson) 博物館如何捍衛文化權利?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2021線上年會報導   如何在殖民建築中訴說解殖民的故事? Anderson指出舊財政廳大樓博物館以兩個面向展示第一民族的爭議性歷史,以此具體實踐解殖民的故事如何被訴說。其一為著重描繪土地掠奪,如「亞拉:墨爾本河流的故事」(Yarra: Stories of Melbourne’s River)展覽,內容呈現亞拉河(Yarra River,流經墨爾本的主要河流)使用權的爭議歷史。其二為淘金熱潮的脈絡對第一民族的影響,如「維多利亞黃金的故事-它的旅程與遺產」(The story of Victoria’s gold - its journey and legacy)展覽,邀請Dja Dja Wurrung部落族人直接參與此展覽的創作,並以部落耆老書寫的歡迎詞「Womin-dji-ka」(歡迎)作為展區「第一民族與淘金熱」(First Peoples and The Gold Rush)的開場。展示空間則規劃於曾經存放黃金的保險庫房中,使族人能夠在殖民建築訴說真相、緬懷過去。 「亞拉:墨爾本河流的故事」(Yarra: Stories of Melbourne’s River)展覽,透過展示保護者William Thomas留存的地圖、書信與素描,理解庫林族受到殖民者剝奪土地、食物、文化、生命的困難歷史。(Photo by Margaret Anderson)   平權敘事,找回被壓迫者的聲音 Anderson認為與原住民社群合作,記錄他們對過去歷史的想法和感受,在平權敘事的建構上至關重要。然而,再現過去的聲音,特別是被壓迫者、貧困者或被剝奪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尤其,在留存的檔案當中,被壓迫者的紀錄往往以殖民者的語言書寫,而缺少他們的真實情緒與感受,且更多的是批判與貶低。因此,被壓迫者自主發聲的缺乏,也是在建構平權敘事當中棘手的挑戰。而「亞拉:墨爾本河流的故事」展覽展示了少數由被保護者自主學習原住民族語言所記錄的文件,例如保護者William Thomas所保存的亞拉河上游地區的手繪地圖、與庫林族社群的書信以及素描檔案,皆可窺見殖民化過程對於第一民族部落的破壞與影響。在敘事上,也透過「掠奪」、「入侵」等辭彙的使用,使得觀眾能夠更深刻的理解困難歷史的衝突內容。 「任性的女人?」(Wayward Women?)展覽主視覺。(©Courtesy Old Treasury Building, Melbourne, Australia.) 如何探索紀念館?從文獻研究到黑暗觀光一次就上手   沉默的大多數,訴說女性的故事 館方體認到博物館具有開啟對話、反映議題的功能,隨著博物館對於爭議性議題意識的高漲、對平權包容理念的響應,展覽加入了更多的聲音。例如婦女組織、多元文化社會中的不同群體,以及LGBTQIA+倡議團體等。Anderson指出尋找具有一定社經地位的女性故事相對容易,博物館展示也經常呈現具有特權的男性與女性的故事。然而,佔據人口貧窮、教育程度低落的男性與女性則變成沉默的大多數,特別是擁有不符合時代推崇的女性形象之婦女,時常被消失或隱藏,使女性被加深固著於世代的刻板印象。為此,2019年舊財政大樓博物館以「任性的女人?」(Wayward Women?)展覽展出十位被認為違反社會規範的女性故事,如兩名在街上行乞的女孩,被員警關注並逮捕後,關押至兒童收容所直到18歲。但這些女性真的有罪嗎?展覽名稱使用問號,試圖引發觀者重新思索以往性別權力嚴重失衡的問題。   結語:文化民主,持續的挑戰 Anderson於演講的尾聲指出,舊財政大樓博物館雖然在展覽內容上呈現許多具爭議性的課題,但仍未進入直接倡議或參與社會運動的範疇。她根據Robert Janes和Richard Sandell的觀點說明:「雖然現今的博物館在許多政治議題上,如氣候變遷,多以向環境行動者蒐集的材料進行展示,較少由博物館自主擴及議題進行倡議,但博物館仍應思考,如何運用機構的力量宣導當代議題,並積極參與政治行動。」儘管如此,Anderson依然肯認展示平權的故事,可以激發觀眾的共感與理解,進而使觀眾從展覽認知當前的社會課題。   執行編輯:葉家妤
2023/01/04
以變應萬變!博物館「變革力與堅韌性」國際研討會紀實
以變應萬變!博物館「變革力與堅韌性」國際研討會紀實
作者:李竺恩(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藝文工作者) 面對當代社會、環境、政治的急遽變動,博物館何以回應與調適變化帶來的衝擊,甚至從中發起新的變革行動? 2022年10月13日、14日,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於國家圖書館舉辦「博物館:變革力與堅韌性」國際研討會,集結多位專家學者展開跨國經驗交流。會議第一天更邀請來自日本、瑞士、維也納等地的海外講者連線參與,並就「領導力」、「策展力」、「參與力」與「整合力」四項討論子題帶來精彩豐富的內容。 博物館「變革力與堅韌性」國際研討會開幕式。(博物館「變革力與堅韌性」國際研討會大會 提供)   參與力-博物館如何與社群發展共創共融的關係? 國立愛努民族博物館學藝主查-八幡巴繪,首先帶來她近期籌劃地區愛努文化特展的實務經驗。其位於日本北海道,也是首間以愛努族的歷史與文化為主題的國立級館舍,2022年3月推出的特展,聚焦館舍所在地的白老地區之愛奴族傳統服飾-「木棉衣」(ルウンペ)為主題。 博物館若要促進在地居民的參與並納入社區聲音,館員扮演著重要角色。身為此次特展企劃負責人,也是出身於白老地區的愛努族人,八幡女士分享其過往工作歷程中,為充實諸如舞蹈、織物等傳統文化的知識背景,她持續與當地族人保持聯繫,而這些長久自然累積起的人際關係與交流,更為日後國立愛努民族博物館與社區建立溝通之橋樑。此次特展籌畫,團隊順利開展與社區耆老、文化團體的合作,包含取得服飾作品及展示意見,逐步完善企畫內容。 延續文化前,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北海道愛努文化博物館與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的啟示 國立愛努民族博物館學藝主查八幡巴繪,分享白老民俗資料館幾十年來製作木棉衣服飾的轉變歷程。(李竺恩 攝影)   這檔特展細膩呈現愛努文化存在的地區差異性,亦加深觀眾對愛努族地方歷史的認識,之中關鍵則在於獲得當地協力。八幡女士就此道出兩大反思,即今後如何以組織為單位與社區取得共識?又如何將合作成果延續運用?說明博物館今後仍需致力維繫與社群的互動。 導覽人員穿著愛奴族傳統服飾,向觀眾介紹展覽。(© National Ainu Museum)   整合力-博物館何以跨界整合文化資源? 與不同機構、組織或團體的資源橋接,對博物館而言能發揮1+1>2的強大力量。瑞士蘇黎世大學東亞藝術史系(East Asian Art History Institute at University of Zurich,通稱KGOA)教授兼系主任-Hans Bjarne Thomsen,分享其帶領學生與當地博物館共同進行研究的經驗,討論學術機構何以向博物館的實務面接軌。 Hans Bjarne Thomsen教授介紹自身任教的蘇黎世大學東亞藝術史系,其擁有逾半世紀的歷史,長期關注瑞士境內的日本、中國、韓國藝術典藏,且是瑞士唯一設有東亞藝術史研究教席的機構。(李竺恩 攝影)   博物館長久以來都有著鑑賞其蒐藏物件的需求,但在繁瑣的日常業務中又應如何加強藏品研究工作?對此,以「在外秘寶」(Zaigai Hihô)〔註1〕計畫為契機,KGOA與數十間具有可觀東亞藝術蒐藏的館舍合作,提供學生近距離考察庫房文物的機會。Thomsen教授表示,KGOA於藏品研究工作中側重的是探討「物的社會生命史」——即全面地關照物件本身的背景,包含認識其從原生地轉渡的路徑,以及現今身處於瑞士下的新脈絡。 許多博物館仍將諸多作品保存於不見天日的庫房中,但其皆值得更妥善地對待,探究這些過去較少被關注的物件,並挖掘之中蘊含的故事,將助於擴大知識領域。就學術工作而言,聚焦於非正典的脈絡研究仍有不定因素,但也因此才更需要跨界合作加深對各自領域的暸解。   領導力-如何引領博物館實踐社會使命與角色? 博物館的核心價值與使命是引領館舍發展的燈塔,但也應與時俱進。長年關注柏林博物館島的發展,德國天主教艾希特-英格思塔大學藝術史學教授兼系主任-Michael F. Zimmermann,本次圍繞「普世博物館」概念,談論德國背景下現正發生的國家級博物館轉型。 歷經二戰、東西德的分裂到統一,博物館島乘載德國19世紀以來的重要歷史,更代表國家建築和文化跨越一世紀的發展歷程。但由於整體建設歷時彌久,成立博物館島的文化意義早已非能以過去脈絡概括。以最早建立的柏林舊博物館(Altes Museum)而言,其建築設計、藏品蒐集和陳列之方式皆明顯流露歐洲中心的思想;直至2009年,重整完畢的柏林新博物館(Neues Museum)才跳脫此視角,聚焦埃及文明,試由空間設計與館舍定位更完整反映世界文明;然而,如此嘗試仍然不足。2020年甫開幕的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又名:柏林宮),於整建過程中依然飽受爭議,尤以對藏品取得途徑的激烈輿論,德國藝術史學家Horst Bredekamp更曾批判其為「掠奪藝術品的堡壘」〔註2〕,顯示現今人們對博物館的社會角色抱有的省思與反動。 1825年,Karl Friedrich Schinkel被普魯士國王委任設計柏林舊博物館(Altes Museum),他汲取德國哲學家Friedrich Schiller人文主義與美育理念,在空間中融入大量古希臘圓柱、穹頂元素,亦呼應當時的文化思潮。(葉家妤 攝影) 洪堡論壇透過柏林民族學博物館,短暫的「展示。遺漏。:來自坦桑尼亞與殖民檔案館的物件」(Exhibiting.Omissions. Objects from Tanzania and the Colonial Archive)展覽,反思對東非坦桑尼亞前殖民地的文物掠奪,顯現洪堡論壇在遭受批判的同時,也在解殖民的路上持續探索著。(©Stiftung Humboldt Forum im Berliner Schloss, photo: Alexander Schippel)   Zimmermann教授總結,當代背景下的「普世博物館」概念應融入解殖、文物歸還及推動文化遺產共享之思維,而非輕易簡化博物館存在的正當性。辯論仍持續進行中,如何「撥亂反正」已為迫切任務。 頂著王冠與十字架的世界文化博物館?新開幕洪堡論壇實地走訪 跳脫白人世界觀!如何創造多元對話空間?洪堡論壇民族學展區的嘗試 在歷史重鎮內打造新形態民族學博物館 —柏林洪堡論壇的華麗變身   策展力-展覽敘事何以作為博物館的溝通方法? 展覽能為一種回應觀眾需求的方式。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 Historisches Museum)館長-Sabine Haag,分享多項策展案例,說明博物館如何透過展示敘事,進而對議題作出更多元的關照。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與戲劇博物館、民族學博物館,三間當地館舍組成聯盟(KHM-Museumsverband),其藏品多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室蒐藏,源於世界各地、橫跨數千年歷史。如此廣泛的時空跨度,提供博物館在敘事建構上,有豐厚資源可供發揮。例如回應近年大疫時代背景的「仰望上天」展(Higher Powers: People, Gods and Elements of Nature),策展人從維也納城市中的「黑死病紀念柱」出發,並結合博物館聯盟中多樣的藏品,傳遞人們對自然、至高力量祈求的存在意象。 呼應性別議題,「鋼鐵人」展(Iron Men: Fashion in Steel)則聚焦盔甲蘊含的性別流動及時尚意象,雖是單一主題物件的展示,但經不同材質也能詮釋之中變化;此檔展覽更融入兒童親近的設計,以學習單鼓勵孩童探索。回歸藝術史博物館的主力,「當代與古典對話:時間的樣貌」(The Shape of Time: Old Masters in Conversation with Modern Art)是一檔以古典大師畫作為主的展覽,但其巧妙結合當代藝術創作,翻玩出不同的敘事視角,展中作品彷彿穿越時空對話並顯化嶄新的議題。 17世紀為慶祝疫情結束而設立於奧地利維也納市中心的紀念柱,令人聯想近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造成的衝擊,也促成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聯盟推出「仰望上天」特展。(Photo by Fred Romero, flickr, CC BY 2.0)   就管理與策展實務,Haag館長提點博物館也能著眼於研究計畫、常設藏品、推廣計畫(outreach)和再現(representation)等層面,從而加深與觀眾間的聯繫。   挑戰當前,思考與行動吧! 無論位處何方,能見在大環境的變化下,各地博物館仍展現多面向的「堅韌性」(resilience)與積極採取行動的「變革力」。對內,博物館能藉由自省、辯論,進而推動組織轉型;對外,則應主動出擊與不同機構、組織及社群開展合作關係。相信保持不斷思考與行動的能力,更是博物館突破現狀挑戰的關鍵要素。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在外秘寶」計畫針對瑞士境內博物館和私人蒐藏中的東亞物件進行檔案研究,目的在於細察與記錄各物件之背景,並研究瑞士與東亞之間的交流歷史。 註釋2:出自2021年3月,Bredekamp向《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的投書。  
2022/12/28
肖像畫的民主化與性別意識: 奇美博物館《時代的臉孔》特展
肖像畫的民主化與性別意識: 奇美博物館《時代的臉孔》特展
作者:郭怡汝(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館長) 世界最大肖像蒐藏機構「英國國家肖像藝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所策畫的《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全球最終站,8月27日起至112年2月28日止在臺灣奇美博物館登場。 這檔重量級的國際大展為奇美博物館特別為30週年館慶所籌備,也是英國國家肖像藝廊160多年來的首次大規模世界巡迴,多幅未曾離開過英國的國寶級肖像藏品第一次在海外展館展出,該館館長庫里南博士(Dr. Nicholas Cullinan)形容這場巡展為「一生僅有一次遇上的機會」。奇美博物館表示期望透過本次展覽,邀請觀眾一同閱覽百位名人的生命歷程,看見他們如何發揮力量影響英國、豐富世界。 奇美博物館入口《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掛軸文宣。(奇美博物館 提供)   作為「文化鏡子」的肖像畫 肖像畫對於不少觀眾來說有些陌生,彷彿不認識畫中的人物或作畫的藝術家,似乎就無法汲取作品箇中的精髓。事實上,在攝影出現之前,記錄人物外觀的方法多是透過繪畫與雕刻,尤以肖像畫最為常見。它不只是純粹的圖像表現,也是理解所繪人物所處社會和歷史的一種文化影像,傳遞了被繪者的外觀訊息、時代背景和藝術風格,甚至是身心狀態與個性。因此,肖像畫可以說是一面「文化鏡子」,是藝術技法、人物傳記、歷史風俗和社會身份的匯集。 本次奇美博物館《時代的臉孔》特展除了繪製肖像畫的藝術家都是難得一見的藝術巨擘,如: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雷諾茲(Joshua Reynolds)、安迪.沃荷(Andy Warhol)、弗洛伊德(Lucian Michael Freud)、霍克尼(David Hockney)等,就連肖像畫中的人物從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牛頓(Isaac Newton)、英國女王到紅髮艾德(Ed Sheeran),也是來自政經文教各領域、具有改變英國與世界力量的名人。同時,藉由畫中各式各樣的象徵寓意,得以表現權力、財富、美德、地位、愛與美,呈現肖像畫在人物描繪之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亦指引觀者重新認識如何欣賞肖像畫,進一步感受肖像畫的獨特魅力。 「名氣與聲望」展區裡,世界足壇的英國傳奇人物大衛.貝克漢(David Beckham)攝影肖像。(奇美博物館 提供)   跨時空相遇的六大主題與互動區 這次展區主要分為六個與肖像畫關係密切的主題,即:「自畫像、名氣與聲望、身分與認同、愛與失落、權力與力量、開創與革新」,不同傳統以年代、時間軸的方式陳列作品,而是打破時間限制,揭示了藝術家們在500年中如何運用肖像畫來詮釋這六種主題。 進入展區前,策展團隊特別展示將英格蘭引領至輝煌年代的關鍵推手——英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與女王伊麗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的數位肖像,且入口區擺放英國第一位慶祝登基70週年的君主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的全像攝影肖像,開門見山地破題《時代的臉孔》。在前導區也設有本次展出的作品對應年表,綜覽大不列顛的古今世界如何走向當代全球,提供觀眾對展出作品的初步認識,也對這檔有如名人堂的肖像畫特展有更多元的想像。 前導區〈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平靜」〉肖像作品。(奇美博物館 提供,待授權) 前導區設有本次展出作品對應之年表。(奇美博物館 提供)   第一主題「自畫像」展出許多重要的肖像畫藝術家,他們透過畫作表達自身經歷、情感與主張,甚至向潛在客戶宣傳自我及展示藝術技巧。第二主題「名氣與聲望」強調畫中人物與名氣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肖像人物本身所代表的意義與時代貢獻。第三主題「身份與認同」著重肖像畫人物的身份及其內在認同,如何用畫作連結個人價值觀與信念。第四主題「愛與失落」回歸至肖像畫中血肉飽滿人物的生命故事,與見畫如見人的心境、回憶。第五主題「權力與力量」則是突顯畫中人物以各種姿態、道具和象徵符碼,來強化與觀者間的社會階級差距,以彰顯威信及權力形象。第六主題「開創與革新」為觀眾帶來了肖像畫千變萬化的樣貌,看藝術家們如何發揮創意挑戰傳統繪製人物的成規限制,並向畫中的人物致敬。而展覽的最後,特別展出了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的自塑像,不僅前後呼應了展覽主題,也為本次的臺灣巡展留下了畫龍點睛兼具在地特點的收尾。 本次共展出89件肖像作品,包含英國國家肖像藝廊75件、奇美博物館14件。奇美博物館特別將自家館藏作品分置於六大主題展區,藉此呼應主題與表現肖像畫的多樣形式,如「身份與認同」展出館藏蒂姆.沃克(Tim Walker)的數位噴墨相片〈蒙提派森五重奏〉,記錄下原有6人的英國喜劇天團,現仍在世的5人其活潑俏皮的姿勢樣貌,以及為喜劇奉獻畢生的生命痕跡;另外,透過不同媒材的館藏,與借展的肖像畫並列,更加凸顯了所繪人物的形象與特質,像是「名聲與聲望」主題中,牛頓的肖像畫與一旁的半身大理石像相互輝映,具象化了牛頓的不苟言笑,及對科學和真理孜孜以求的冷靜與理性。 蒂姆.沃克(Tim Walker)的〈蒙提派森五重奏〉系列作品。(奇美博物館 提供) 牛頓的肖像畫與半身大理石。(奇美博物館 提供)   此外,展場中還設有互動區域,流暢又巧妙地對應至展區內容,例如:互動區邀請觀眾透過手機、模仿、光學投影等來場肖像創作,完成的作品可以展示在現場的迷你肖像藝廊。展覽的出口附近還設有鏡面畫框,可以在此拍下自己參觀的「肖像」,成為了展場中寓教於樂的趣味景象。 互動區邀請觀眾透過手機、模仿、光學投影等方式來場肖像創作。(郭怡汝 攝影)   「畫」說民主化趨勢與性別議題 本次展覽講述肖像畫背後充滿激情的生命歷程,儘管這些人物存在於不同的時代,但他們留下的故事,仍成功地透過肖像畫將觀者帶入片段的世界歷史,和時代生活的中心,突顯肖像畫的藝術性與社會性價值。不過,這次展覽核心不只是珍貴稀有的作品,與不落窠臼的策展架構,還包含了肖像畫的民主化發展趨勢,意味著肖像畫不再是男性、白人、富豪或是強者的專屬領域。 過去的肖像畫不可避免地侷限於階級、性別和種族;然而,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誰可以被描繪」、以及「可以描繪誰」的思維都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策展團隊敏銳地將之反應在展覽中,尤以性別議題最為突出。展區裡不僅提高了女性肖像畫、肖像畫女性藝術家的比例,如展出18世紀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女性創始成員安潔莉卡.考夫曼(Angelika Kauffmann),與被譽為建築女王的伊拉克裔札哈.哈蒂(Zaha Hadid)女爵士肖像畫等;最後展區「開創與革新」更有一半的比例為女性肖像畫,且跳脫描繪女性多為軟弱、溫順的刻板印象,呈現其在專業領域散發的才華魅力與強大自信。同時藉由展示跨性別職業擊劍手德翁騎士(Chevalier d'Éon)、女同志文學先鋒瑞克里芙.霍爾(Radclyffe Hall)、和「游離性別」代表人物歌手大衛.鮑伊(David Bowie)的肖像畫及故事,展現了英國社會對於多元性別認同的包容性,顯示肖像畫在作為紀念、慶祝、階級地位的標誌以外,也揭露了「我可以是什麼樣子」和「我究竟是誰」。 左為瑞克里芙.霍爾,右為德翁騎士。(葉家妤 攝影)   不只如此,本次《時代的臉孔》特展也向觀眾勾勒了英國當今自由民主及多元包容價值觀的容貌,肖像畫涵蓋不同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的代表性人物,帶出了以往多被忽視的族群,正面肯定了他們的貢獻與存在,也呼應了近代英國女性參政與擔任專業職位的比例增加,且出現跨性別議員、女性及非白人首相的族群多樣性趨勢,反映出英國社會邁向多元共融的發展進程。 這副肖像的人物是瑪麗·西科爾(Mary Seacole),她於19世紀是位在克里米亞戰爭(1853-56)期間照顧傷兵的護士,並在1857年出版回憶錄《西科爾夫人冒險奇遇記》,但因為膚色與種族的原因,她的歷史意義長期遭到忽視。(葉家妤 攝影) 「權力與力量」主題展出多件具有影響力的女性肖像畫與雕像,如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與安娜.溫圖(Anna Wintour)。(奇美博物館 提供)   來場多重視角的時空旅行 肖像畫可以突出一個人與眾不同的生命和性格,可以讓一個人更加廣為人知,還能使之形象長存不朽。當人們在觀看肖像畫時,就如同面對面地遇見了被描繪的人物。 本次《時代的臉孔》特展帶領觀者縱觀歷史上許多不同領域的人物與角色,並且鼓勵觀者認識多樣複雜的肖像畫表現方式,以及反思所涉及的性別議題,為肖像畫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與創造性。下次站在肖像畫前,除了瞭解畫中的人物、背後的藝術家是誰之外,觀眾也能嘗試從這次展覽的六大主題切入,透過多重視角觀看欣賞,或許能為與肖像人物相遇的時空之旅,帶來更多意外的發現及驚喜。 「開創與革新」主題呈現了現當代肖像畫千變萬化的樣貌。(奇美博物館 提供)   執行編輯:葉家妤 資料來源 奇美博物館《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官網 奇美博物館《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展場導覽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新訊】不只幫作品整容,還要當偵探?荷蘭莫瑞泰斯美術館帶你探索油畫修復大小事 【博物之島新訊】揭開精心設計的巧思—奇美博物館攜手V&A帶你感受「蒂姆.沃克」的美妙事物 【博物之島專文】以當代攝影連結世界?穆然攝影文化中心的城市轉生術
2022/12/14
我們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下):柏林同志博物館特展「酷兒之家」爭取彩虹遍地的未來
我們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下):柏林同志博物館特展「酷兒之家」爭取彩虹遍地的未來
作者:葉家妤、郭冠廷(文化部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 那個夏天,發生了什麼?「酷兒之家」特展再現無懼 無論是誰,皆渴望從同類身上找到歸屬感。柏林同志博物館以特展「1990年的酷兒之家與酒吧:短暫夏天的烏托邦」(Tuntenhaus Forellenhof 1990: The short summer of gay communism,以下簡稱「酷兒之家」展)(2022.7.1-2023.2.13),介紹1990年夏日位於東柏林美因茨大街(Mainzer Straße)4號,屬於東西柏林酷兒的集體日常生活住所。展覽以布幔與木板隔出10個展區,並在開頭還原住所真實的餐廳,散亂的座椅、餐桌上吃了一半的麵包、煙蒂頭、開過的牛奶和啤酒,暗示無論何時皆有人在此用餐,是居民重要的聚集地。當觀眾置身其中,似乎也成為酷兒之家的成員,共同回憶當時的無懼與不羈。 展覽特別還原「酷兒之家」的餐桌,觀眾可以實際置身桌椅散亂之間,想像居民時而用餐、時而高談闊論的日常。(郭冠廷 攝影)   除了情境展示,本展也呈現類似「德國酷兒發展史」特展的設計,每一項歷史資料猶如星叢般散布於展場中,展間四處懸掛的藤編把手透明塑膠包,內含新聞報導與照片,吸引觀眾自主拿起物件、仔細閱讀,猶如拾起一片片零碎資訊,慢慢拼湊「酷兒之家」的歷史。展覽動線上,「酷兒之家」特展也沒有固定的閱讀順序,當觀眾跟著散落的展件,直立、彎腰、走近、走遠,以身體體會不安逸的感受,也呼應了當時LGBTQ+族群在此痛快生活,並隨時準備好為權益戰鬥的氛圍。 展間懸掛的透明塑膠包內夾報導與照片,觀眾可自主拿起、仔細閱讀內文。(郭冠廷 攝影)   如何建立烏托邦?酷兒之家的由來 經過30餘年,柏林「酷兒之家」組織(Tuntenhaus)[註1]仍在LGBTQ+族群中具有傳奇性的色彩。其歷史可追溯至1990年5到11月,時逢東西德展開統一談判,期間,東德因尚未建立新的國家秩序,經歷一段無政府狀態,於是社會運動團體在東德發起「佔屋運動」[註2],進駐無法追溯產權的空屋,而這也被視為抵抗體制的象徵。當時,30位欲透過政治運動為自己爭取權益的酷兒,也佔領了美因茨大街(Mainzer Straße)4號,建立屬於男同性戀者與跨性別族群的烏托邦空間,並稱其為「酷兒之家」。 展場大幅輸出1990年,美因茨大街佔屋運動的照片,使觀眾身臨其境。(葉家妤 攝影) 放在「酷兒之家」(Tuntenhaus)屋內的標誌。(郭冠廷 攝影)   一起飲酒,也一起抵抗! 展覽第一區「系譜」(Genealogy),為探討紐約、倫敦與柏林酷兒族群的先驅。接續介紹酷兒之家的多彩生活,如第五區「Forelle Blau酒吧」(Night Bar Forelle Blau)以一副1989年的情趣皮製手銬、酒吧宣傳單和數卷錄音帶,讓人一窺當時同志酒吧/俱樂部的面貌,展覽更特地建立可供掃描QRcode聆聽的音樂清單,觀眾可穿越時空,感受90年代夜幕降臨之時,同志酒吧不羈狂歡的氣氛。 1989年手工縫製的皮革手銬,安裝在著名同志酒吧Nachtbar Forelle Blau的暗房之中。(郭冠廷 攝影) Forelle Blau酒吧的歌單QRcode,觀眾可以掃描聆聽、感受當時酒吧氣氛。(葉家妤 翻攝)   然而,烏托邦日常也無法避免外部迫害及政府的斥逐。在「納粹」(The Nazis)展區,前新納粹份子透過訪談影片說明如何多次對酷兒之家與LGBTQ+族群發動人身攻擊。除了新納粹的暴力相向,當地居民也對擅自佔屋行為感到不滿。在展覽尾聲,「撤退」(The Eviction)展區說明酷兒之家的解散,當1990年寒冬將至,新德國政府派令3000名武裝警察,前往收復美因茨大街的佔屋空間,酷兒之家成員被驅趕至後院和街角、眼睜睜看著居所與私人物品被大肆破壞,「這條街看起來就像戰爭」一名成員悲憤表示[註3]。面對新納粹、新政府與鄰居的敵意,曾經狂飆的夏日烏托邦被迫消逝。 上圖是美因茨大街上,被武裝警察驅趕至後院牆角的佔屋居民與酷兒們。下圖為印刷有武裝警察和「柏林坐在火藥桶上」標語的文件檔案。(上圖 Evacuation of the “Tuntenhaus” (queen house), backyard on 14th November, 1990. Photo: UMBRUCH Bildarchiv;下圖郭冠廷 拍攝)   以混亂,重現酷兒的革命歷史 綜觀上篇的「作為酷兒—德國酷兒發展史」展及此篇的「酷兒之家」展,動線皆無明確的歷史敘事,雖然容易造成一般觀眾較難理解德國LGBTQ+族群的發展脈絡,然而這也變相反映同志史的現狀——正透過歷史文件、攝影、訪談、藏品一點一滴的建立與重現。展示設計上,兩檔展覽也偏好並陳、拼貼龐雜的歷史資料,藉由看似無秩序的展示空間,突顯酷兒運動的狂放與多元;另外,展覽均放置了需讓觀眾自主手持閱讀的木製舉牌和懸掛文件,宛如邀請觀眾成為倡議彩虹精神的一份子,共同發聲。   書寫酷兒進行式:未竟之戰 LGBTQI+博物館紀念講座中,Craig Middleton指出「為同志議題發聲應該是博物館的共同責任,而非特定人群的孤單努力」。如今,曾經被埋沒的LGBTQ+族群歷史與文化,正以展覽、研究和各種形式召回與書寫,使大眾有機會找尋自我認同。 註釋: 註釋1:Tunten德文原意為男性轉變為女性的跨性別者,但在Tuntenhaus 組織裡,無法全然確定皆是此身份的族群,應也有男同性戀者,因此於本文裡譯為「酷兒之家」,希望藉此尊重團體裡不同的性別認同者。 註釋2:張君慈,2021。社運開始在佔領之後,柏林的公社故事。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網站。 註釋3:來自前「酷兒之家」成員Else Elsterhof aka Klaus Härlin的訪談紀錄,SMU Berlin提供。 參考資料: 德國柏林同志博物館官網 「酷兒之家」展展覽手冊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我們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上): 台北當代藝術館特展「作為酷兒」以同志史為發聲主體 【博物之島新訊】LGBTQI+的教育奮鬥史!法國國立教育博物館以社會參與強化大眾思辯能力 【博物之島新訊】英國第一間LGBTQ+博物館盛大開幕!「酷兒大英博物館」發聲彩虹精神 【博物之島新訊】大自然中也有LGBT?科博館主題導覽帶你探索多元的動物性生活 【博物之島專文】從女鬼到女權,從污漬到文字:看見性別文學流域中的你我他 【博物之島專文】自然允許,文明禁止?從科博館「百年好合:當代婚姻之旅」看婚姻多樣性
2022/12/08
我們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上): 台北當代藝術館特展「作為酷兒」以同志史為發聲主體
我們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上): 台北當代藝術館特展「作為酷兒」以同志史為發聲主體
作者:郭冠廷、葉家妤(文化部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 沈默,不會是我們的選擇 2019年臺灣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然而,你瞭解彩虹精神的發展故事嗎? 「要讓同志知道,自己是有歷史的!」今(2022)年ICOM布拉格大會史蒂芬威爾LGBTQI+博物館紀念講座(Stephen E. Weil Memorial Lecture - LGBTQI+Museums)中,美國LGBTQ+博物館(The American LGBTQ+ Museum)執行董事Ben Garcia與澳洲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研究員Craig Middleton聯手呼籲博物館應積極記錄、訴說同志歷史,並蒐藏關於多元性別的藏品——尤其針對正面臨遺失危機的當代同志蒐藏,畢竟「沒有典藏,就缺乏說故事的資本」。 2022年ICOM布拉格大會史蒂芬威爾LGBTQI+博物館紀念講座中,美國LGBTQ+博物館執行董事Ben Garcia分享個人經驗。(Credit: ICOM General Conference)   對同志歷史的重視,可以連結到德國柏林同志博物館(Schwules Museum)的創立背景。該館於1985年成立,致力保存、研究、展示酷兒文化和性別多樣性,是世界最大的同志歷史檔案資料庫[註1]。 館方近期特展「1990年的酷兒之家與酒吧:短暫夏天的烏托邦」(Tuntenhaus Forellenhof 1990: The short summer of gay communism,以下簡稱「酷兒之家」展)(2022.7.1-2023.2.13)從東西德合併時期切入,呈現1990年夏日衝撞體系的彩虹精神;無獨有偶,台北當代藝術館正舉辦的特展「作為酷兒—德國酷兒發展史」(2022.10.22-12.25)也從柏林同志博物館館藏出發,爬梳德國同志發展脈絡。本文欲以館方策劃的兩檔展覽做為對照,探討德國以同志歷史為發聲主體的嘗試與努力。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德國酷兒發展史 走入台北當代藝術館「德國酷兒發展史」特展,數件印有展區主題標語的彩色T恤,伴隨觀眾走動微微擺盪。一位觀眾拿起展架懸掛的遊行木製舉牌,閱讀1974年「伊策霍(Itzehoe)女巫審判」女同志權益抗爭事件的始末[註2]。 由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柏林同志博物館和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共同策劃,「德國酷兒發展史」特展旨在回顧德國1960年代起LGBTQ+運動的多元發展歷程。從1969年6月紐約「石牆事件」酷兒反抗浪潮的影響開始,展覽特別策劃多達16個主題式內容,包含:推動同志權益重要人物介紹、女/男同志解放運動發展、對抗愛滋病的努力、婚姻和墮胎權訴求、納粹迫害同志以及「粉紅色三角形」歷史意義等,搭配友善的重點翻譯資料,如德國《帝國刑法典》第175條法律條款演進歷程、《酷兒未來宣言介紹》…,當多點彙集成面,進而讓觀眾擺脫單一線性的歷史敘事,建構德國酷兒的主體歷史。 台北當代藝術館「德國酷兒發展史」展場,觀眾正閱讀木製展牌上的抗議內容。(郭冠廷 攝影)   特展多元的主題內容,除了顯示柏林同志博物館館藏之豐富性,也代表同志史的廣大維度——其中,更能看見那些身處酷兒社會邊緣、藏身幕後的多元性別族群,如何為了自身權益努力不懈。 粉紅色三角形曾被納粹用來標示違反《刑法典》第175/175a條的囚犯,是迫害男同志的歷史證明,如今成為酷兒族群知名標誌之一。(郭冠廷 攝影)   在邊緣之外,聆聽幽微 1980年代初期,愛滋病於歐美國家爆發,面對親友的患病與死亡,以及反同性戀仇恨情緒,促使同志、自助組織與健康衛生部門合作,提升同志基礎設施,進而拓展身而為人的基本權利。由岡特・楚柏(Gunter Trube[註3])創立的西德第一個聽障同志組織「倒置的聾人」(Verkehrt gehörlose),1996年編寫了劃時代聽障同志手冊,以簡單文字結合德國手語照片,講解如何正確使用保險套並提供愛滋病資訊,幫助聽障同志維護自身與他人的安全。而專門報導性工作者日常與工作生活的《夜間快報—一份給酒吧、妓院和街妓的報紙》,則代表自1980年抵抗性工作歧視污名的權益之戰。 西德第一個聽障同志組織「倒置的聾人」於1996年編寫的聽障同志手冊,以簡單文字結合德國手語照片,幫助聽障同志正確使用保險套。(郭冠廷 攝影)   自主的抵抗、互動與鼓勵 有趣的是,展場設計均呼應酷兒無畏奮鬥的脈絡,呈現了一種「活動式」的互動特色。例如藉由抗議遊行常見的木製舉牌、輕便木衣架、垂掛的資訊手冊、可靈活拆卸的金屬掛鉤展板等,促使觀眾自主翻閱和交換討論。 留言區「理智線斷掉的瞬間」更藉由紙膠帶可輕易黏貼的媒材特質,增加觀眾對多元性別和社會身分的探討與支持。例如:某位女性留言抒發家庭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壓迫,怒吼之外,多位觀眾以紙膠帶留言、拼貼成繽紛的鼓勵,彷彿眾人對留言者一言一句的暖心打氣。 「德國酷兒發展史」特展留言區「理智線斷掉的瞬間」,觀眾可以藉由多色的紙膠帶,與其他留言進行互動、彼此鼓勵。(郭冠廷 攝影)   綜觀整個德國酷兒發展史,不禁讓人好奇東西德時期的同志社群,是否有所交流?答案是肯定的,面對男性的(性)暴力,西柏林支持者不僅為東柏林組織「教會女同志互助會」提供女性主義的讀本,更在日本武術訓練館開設專門自衛課程,讓女性擺脫被動和恐懼。這顯示東西德雙方對共同議題的積極奮鬥,其中,具體展現在1990年的特別夏日——成立「酷兒之家」。 下篇,將探討柏林同志博物館特展「1990年的酷兒之家與酒吧:短暫夏天的烏托邦」(Tuntenhaus Forellenhof 1990: The short summer of gay communism)(2022.7.1-2023.2.13),如何呈現1990年東西柏林酷兒的集體日常住所,以及彩虹精神的革命歷史。 註釋: 註釋1:劉致昕,2017。從街頭走向政治談判桌,德國同志博物館在做些什麼?報導者。 註釋2:1974年,德國北部小鎮伊策霍(Itzehoe)一對女性同志因雇兇謀殺其中一人的暴力傾向丈夫,兩人均被判終身監禁。西德的女同志與女性主義者大力抗議市民小報充滿誹謗、歧視的報導與訴訟過程,特別在法院高喊口號「賞男性霸權的小報社一記耳光」(Haut der geilen Männer-persse eine in die Fresse!)打斷訴訟。本次「伊策霍女巫審判」行動首次在西德形成巨大的公眾影響。 註釋3:原名Gunter Puttrich-Reignard,1960-2008。 參考資料: 台北當代藝術館官網 德國柏林同志博物館官網  聽障同志手冊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我們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下):柏林同志博物館特展「酷兒之家」爭取彩虹遍地的未來 【博物之島新訊】LGBTQI+的教育奮鬥史!法國國立教育博物館以社會參與強化大眾思辯能力 【博物之島新訊】英國第一間LGBTQ+博物館盛大開幕!「酷兒大英博物館」發聲彩虹精神 【博物之島新訊】大自然中也有LGBT?科博館主題導覽帶你探索多元的動物性生活 【博物之島專文】從女鬼到女權,從污漬到文字:看見性別文學流域中的你我他 【博物之島專文】自然允許,文明禁止?從科博館「百年好合:當代婚姻之旅」看婚姻多樣性
2022/12/07
創意與活力不分年齡!「2022博物館創齡行動的實踐與挑戰線上論壇」紀實
創意與活力不分年齡!「2022博物館創齡行動的實踐與挑戰線上論壇」紀實
作者:黃琇淩(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助理研究員) 近年來臺灣的博物館呼應國際潮流,積極推動文化近用、友善平權與社會共融,面對世界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許多實證扭轉世人對於「老」等於衰退的看法,重新賦予新的定義。2016年9月臺灣「博物館創齡行動聯盟」成立,開啟了博物館界對長者創意增齡的意識建立與方案投入;六年後,當臺灣為即將邁入2025年「超高齡社會」整備之際,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2022博物館創齡行動的實踐與挑戰線上論壇」,邀請國內藝術、歷史、科學和文學等類別的博物館教育推廣者,分享各館如何結合典藏特色為長者所發展的創新專案,並就創齡的實務經驗與挑戰進行交流與討論。 「2022博物館創齡行動的實踐與挑戰線上論壇」講者合影。(國立故宮博物院 提供)   如是觀照─博物館創齡行動的理念與實踐 國內博物館創齡行動的創始及推動者劉婉珍教授,在專題演講中分享身為一位博物館教育工作者,對於創意增齡的觀察與省思。現代社會中的年齡歧視,影響了長者的身心靈走向;然而,年齡增長可視為Edward Kelly說明的「第三人生」,或是 Charles Handy重新創造人生價值意義的「第二曲線」。語言文字的力量亦影響著我們潛意識中的觀念與行動,英文「Aging」一般常被翻譯為「老化」,應改以具正向意涵代替。「創齡」(Creative Aging)是2000年美國精神科醫師暨老人學專家Gene D. Cohen所倡議,經研究實證熟齡大腦仍富有無限可能,且創造力更勝於年輕人,此發現成為博物館創齡推動的基石。 而知識載體和匯集多種可能性的博物館,具備帶給觀眾幸福快樂的能量,藉由創齡行動,博物館也能協助個體發掘一直都存在的創意,其對象包含健康、亞健康、失能、失智長者,照顧者和助人者亦是如此,甚至是接受安寧緩和的長者。 由此,劉教授列舉英國、蘇格蘭、德國、荷蘭、芬蘭、美國和日本等國的創齡推行報告與準則,作為國內博物館活動規劃執行的參考依據。創齡行動的挑戰,在於應做(價值)、想做(願景)和能做(資源與知能)的交集,重要的是博物館在乎以「人」為中心的專業發展,並為服務者增能賦權,融入於專案和常態性活動。博物館創齡行動需要全方位的思考,包含在館內館外共識的建立、教育專員團隊的專業培訓、不同領域的合作參與等面向,以及建立行動夥伴可共享資訊的交流平台。博物館創齡行動是長者健康促進、優質生活的催化者,許多館員也在本講座中,分享博物館豐富的創齡實踐。   0-99歲,如何一起「玩」大腦?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以下簡稱科教館)除了是親子觀眾的最愛,是否也能成為0-99歲都能共創的場所呢?林怡萱組長介紹科教館與臺灣大學研究團隊,特為長者打造可從動手「玩」科學中激發大腦和創意的系列活動,透過館內「敲敲打打工作坊」常設展空間,開啟Tinkering先導研究和控制組研究的三年計畫,包含各12週的Tinkering活動、樂高機器人課程、森林療癒活動等,藉由有系統的觀察和資料蒐集,以瞭解此新創的活動設計是否對長者腦部有所幫助。博物館不用擔心長者因活動中具挑戰性的任務而產生挫折感,相反的,長者很享受「動腦」的過程且有正面回饋。此外,與大自然的接觸打開感官探索也有助於長者身心靈的療癒。 科教館規劃長者專屬的Tinkering活動。(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提供)   你今天運動了嗎? 與「國寶」動動跳 黃琇淩助理研究員談到故宮為縮短與長者的距離,結合在地樂齡機構與醫療院所,打造客製化服務,將藝術帶入長者生活,「故宮國寶動動操」即為新型態的推廣方案。國寶動動操是由職能治療師從文物發想設計適合長者的健康操,從運動中認識文物,繼而延伸為一整套系列課程與教材。故宮發現,以動靜相輔、促進健康與體適能的課程設計,加入文物與現代生活經驗的共通性,能有效引發長者親近故宮的動機,並將動動操融入生活運用。故宮後續以動動操為中心,擴增跨域合作夥伴,研發多項推廣方案與輔具,為不同屬性和能力的長者搭配調整,期待博物館能成為長者社會參與和休閒活動的場域。 *** 「故宮國寶動動操」影片 ***   為任何人敞開的「門」:博物館處方箋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黃星達組長,則以美國博物館聯盟2022年《趨勢觀察》(Trends Watch)中所提出的在地安養(age in place),延伸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新樣貌,不再只限於建築和展品的形式,博物館以多元方式演繹展品,承載對平權多面向的理解與包容,連結當代社會價值。甫於2022年8月在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博物館年會,其最終表決的博物館新定義中,強調博物館就教育、娛樂、省思、知識的分享提供更多元的經驗。臺博館自2019年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以來,推出參訪和客製化活動,2021年開始運用四間展館場域和藏品的特色發展10週活動,協助失智症者透過五感刺激、自我挑戰,逐漸累積社交經驗,以達更好的成效。黃組長指出,博物館創齡實踐重要的是抱持尊重、陪伴、理解和同理來面對社會脈絡的新變化,永遠敞開大門歡迎所有人的到來。 臺博館舉行失智教育活動,針對失智長者與照顧者,規劃展場導覽與藝術創作工作坊,落實與醫療院所合作之博物館處方箋。(國立臺灣博物館 提供)   開門之後,如何提供更符合文化近用的環境? 接續,林潔琪助理研究員介紹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自2011年開館推動文化平權之進程,從服務、設施的友善化,及教育活動專案到文化平權資源提供的日常化,活動從單向關係轉為長者分享記憶,強化參與者的主體性。臺史博於2014年與成功大學醫院失智症中心合辦參觀活動,從長者分享與感受得到啟發。若要持續辦理活動,博物館需建立工作架構,包含內部共識建立、展場環境營造、制度發展與教育資源常態化;此外,活動的帶領者、協助者和陪伴者皆扮演重要角色。在臺史博,典藏、展示是長者感受情緒與記憶聯想的資源,而他們的生命記憶,即是博物館活動參與的基礎,博物館創造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連結,不再僅是知識傳達之所。臺史博也運用社交處方箋的概念,於2020年7月進一步整合醫院、長照機構、大學教學研究單位的資源,與臺南新樓醫院、成大老年所共同啟動「快樂處方箋」,建立長期穩定合作的機制。林潔琪觀察,當病人遵從醫師指示前往博物館參觀,博物館除了提供免費入場外,應配合適當的服務和教育內容,進而提升促進長者健康的成效。   邂逅敘事︰長者回憶與文學資源箱的相遇 打造方便攜帶的資源箱,則能使館員走出博物館,更貼近長者生活。王舒虹組長分享國立臺灣文學館(以下簡稱臺文館)開發的創齡和失智兩款文學資源箱,藉由文學介入誘發長者的回憶,採集並記錄他們精彩的生命故事。臺文館創齡資源箱的操作從原本全國多點巡迴的體驗陪伴,在參考敘事治療理論後,轉向單點深度陪伴敘事採集的策略。失智資源箱則以結合文學和音樂治療/輔療為主軸,著重「當下的此時此刻所共創的價值」,喚醒失智症者當下的短憶並與他人、周遭環境產生有意義的連結。臺文館透過資源箱與醫院、大學、社區發展多元合作方案,與長者共創五感體驗的美好時刻。 臺文館不僅開發創齡、失智社群資源箱,同時為視障、聽障與兒少團體設計資源箱。(國立臺灣文學館 提供) *** 臺文館「失智社群文學資源箱 教學影片」 ***   一切的準備,為了開館那刻!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在閉館時,如何重新實踐創齡呢?辛治寧組長以「專注投入」、「專業夥伴」、「工具或輔具」,三個面向分享史博館沈澱、轉型期間,推動的一系列創齡活動。2019年史博館啟動博物館與長照2.0專業服務實驗計畫,成立「博物館創齡服務 跨域復能資源網絡」社群平台,後續與藝術治療師合作研發「創齡寶盒─家的印象」長者創意學習資源,作為推廣的工具。在寶盒的活動設計中,博物館的館藏成為連結個體記憶和經驗的社交物件,與專業照護者和機構的共同協作,開發運用「創齡寶盒」的多元方案,亦透過工作坊培力共學匯集推廣能量。2021年除了開放照護專業機構申請使用寶盒,史博館也與物理治療團隊合作,於臺北市長者據點和居家服務辦理多場實作,持續優化並研製方案手冊與線上資源,未來供專業人員運用,同時為開館後的博物館處方箋做好準備。 史博館「創齡寶盒─家的印象」內部配件。(國立歷史博物館 提供)   現在的創齡實踐,是日後的生活藍圖 你我都是,或即將是創齡族。博物館是多元開放的場域及交流平台,能提供長者社會參與的機會,其藏品不再只是知識的單向傳遞,而是成為社會/社交物件,創造與長者記憶、生命經驗的連結,建立人與社會的關係,並為長者增能賦權。共創、共學、共同協作是博物館新型態的實踐方式。博物館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包含創齡推廣專案與資源是否能成為常態、創齡專業師資與合作夥伴的養成、機構內外共識的建立、充足人力與經費的投入,與跨域對話及資源的整合等,這些都需要整體社會的支持。如故宮康綉蘭科長在論壇最後所倡議,期許未來長照和社會福利政策能將博物館豐富的資源納入其體系,讓眾多專業照護者、被服務者及家屬得以受惠,才是博物館創齡行動邁向永續實踐之路的關鍵,發揮幫助他人幸福快樂的力量。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迎接樂齡世代—美國博物館創意樂齡助長計畫 【博物之島專文】擁抱多元觀眾的博物館資源箱,「Boom!」看史博館如何施展寶盒魔法  
2022/11/25
家不只一種!「貧窮家年華」掀開居住日常模樣
家不只一種!「貧窮家年華」掀開居住日常模樣
作者:林琮穎(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計畫助理) 「對你來說,家是什麼?」 在都市的光鮮外表下,一群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人們,因為貧困而逐漸被模糊與邊緣化。自2017年起的每年10月〔註1〕,一群位於大臺北地區,在第一線關注無家者、身心障礙者、都市原民、社區、兒童與青年群體等都市貧困者的非營利組織及工作者,組成「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簡稱窮學盟)共同發起「貧窮人的台北」(簡稱貧北)系列倡議活動,透過展覽、體驗、講座、劇場等形式,記述這些貼近貧窮者的真實生命經驗。 今(2022)年,貧北以「貧窮家年華」(至11/6止)討論家與居住的主題,在萬華南機場公寓的「一碼IMMA」主展區,以及「五角拌」、「福喜小客廳」等衛星展區,展出16件來自各組織的創作。本文試析展覽在貧窮經驗者為主體的基礎上,以何種視角與媒材討論家的故事與議題?進而回應窮學盟所期望的「打開參與者對家想像與理解的對外窗」。 「貧窮家年華」位於萬華南機場公寓的「一碼村」展場入口,躲藏在植栽後方陰暗處是帶有貧窮經驗的小怪獸們,身上的汙名如同一層黑影掩蓋了各自的真實樣貌,期望觀眾走入展場掀開他們的居住日常模樣。(林琮穎 攝影) 「貧窮家年華」展覽平面圖,其以不同非營利組織組織為單位,規劃16件作品/展區。(貧窮人的台北團隊 提供)   日常故事:標籤背後的清晰樣貌 在社會中,為了區隔「我群」與「他者」,人們經常集結些許共同特徵,以代名詞指涉一個特定群體,並貼下各式標籤與刻板印象,加速「我們」辨認出「他們」。以無家者、身心障礙者、非行少年等都市貧窮者為主體的貧北,並不強力控訴社會經濟結構加諸於貧窮者或居住困境的種種。絕大部分的展出作品,透過各個貧窮者的主動分享,敘說著每個人再日常不過的故事。 「時空行李箱」中,來自活泉之家的小Q,攜帶著父母失和傷痛,長期承受精神狀況的不穩定及經濟收入的限制,小Q仍盼望能夠給予相差30多歲的親妹妹,一個溫暖的居家空間,以及能有一只與自己不同人生的「行李箱」,闢出一條嶄新道路。 「時空行李箱」作品中,營造小Q家中的生活擺設情境,隔著掛簾的另一邊,則呈現自身期待讓妹妹擁有的居家空間及「行李箱」。(林琮穎 攝影)   而在「日常 Everyday life」作品中,呈現微光盒子的非行少年〔註2〕,承受自家庭、學校、社會中刺耳的叫罵聲響,這是從他們有記憶以來即存在的熟悉聲音,其也一步步將自己推向邊緣。「日常畫面」則由芒草心邀請無家者們主動拍攝自身於街道、購物、社交等日常生活的畫面,諸如:從北門一路走到臺北車站的街景;到香香澡堂〔註3〕盥洗與用餐的日子;又或是喜愛熱鬧、有人陪的地方,而非一人獨處等。 「日常畫面」不僅展出無家者拍下的日常照片與文字紀錄,也搭配無家者的訪談影音紀錄,使觀眾能一一閱讀、聆聽各式各樣的日常畫面。(林琮穎 攝影)   此外,「平行食堂:人生苦短,再來一碗」集結街賣者、酒店公關、非行少年等不同經驗者的視角,從「吃」連結人與食物的故事,相較直指這些群體有關的社會議題,作品透過食物平實分享各自的習慣、生活、性格、文化。 「平行食堂:人生苦短,再來一碗」作品中,身為酒店公關的張川分享到,為了在工作前快速補充能量,又不會太飽導致飲酒後易吐,飯糰、茶葉蛋這些容易在便利商店取得的食物成為首選,喝牛奶也似乎成為自己的儀式。(郭冠廷 攝影) 貧北透過經驗者主動分享的真實生活,並由多個組織蒐集與記述,將其具體再現於創作中。選擇如此視角,試圖使觀者脫離對特定群體的各式標籤,而能看見獨特且多樣的日常故事,以及非日常的際遇,更可見各自如何在顛簸中持續過日子。進而將那些原先被隱蔽化的群體,還原作為「人」清晰且主動的樣貌。   貧窮經驗者、非營利組織、觀展者的共同創作 面對貧窮者,相較於單方面提供服務,窮學盟的各個組織透過長期支持與陪伴,記錄與整理其生命經驗,同時由貧窮者主動創作,試圖將主體性還給這些分享經驗的人們,也使其成為共同創作展覽敘事的主角。在有限空間中,展出作品仍納進多種媒材,主要包括場景及情境布置、影音紀錄、攝影、繪畫、文字等創作,而有關議題論述的圖文展版則居於次位。 為貼近貧窮經驗者的日常,展覽採以場景復原與情境營造的方式,傳達經驗者的舊狀、現況與寄望。如「當我離開這個窩」作品主角是夢想城鄉協會長期陪伴的已故輝哥(飛仔),創作中重現了他的租屋處,從他年輕時的音樂品味、曾經瀟灑的工頭身分,到走向街頭、酒罐與藥物的共處,以及成為協會一份子後的導覽、木工、畫室生活,在房間各處一一可見。 「當我離開這個窩」作品中重現輝哥租屋處,讓觀眾走入這侷促且昏暗的空間,展場一隅散落衣物及藥袋的床鋪,可能是輝哥在屋中待最久的地方,而牆面則播放著他過世後的創作追思會影像。(林琮穎 攝影)   此外,「姨動城堡:回收者的生活軌跡」由五角拌邀請回收者們,在每日推著回收車移動時拍下一幕幕與店家、鄰居互動等情景,並進一步分享照片內涵,展覽則將故事加註於照片旁。 「姨動城堡:回收者的生活軌跡」作品中,觀眾能瞭解回收者真實樣貌,是那一腳一步推著滿載物品的回收車所串連的生活足跡。(林琮穎 攝影)   除了來自經驗者與組織的作品,展覽也試圖將觀眾納入其中,提供共同創作的參與機會,而不僅是單向觀看與聆聽。從「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的居住困難議題討論中,在租屋場景布置及租客心聲分享的同時,提供代表不同收入區間而長短不一的棉線,讓觀眾在生活的諸多選擇中,企圖勾勒自身的理想狀態。「人蓋起的城市」則設置各種回收瓶罐、手作材料,邀請觀眾共同打造能容納多種聲音的城市、承接任何人的家。展覽也設置留言區,以數個提問引導,供觀眾分享自身感受與想法。 「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邀請觀眾取下屬於自身收入區間的棉線,在經濟自由的限制下,於眼前諸多需求或慾望選項間,織網出自身的理想生活。(林琮穎 攝影) 「人蓋起的城市」邀請觀眾透過回收物品與手做材料,築構出屬於自己期盼且獨特的家。(林琮穎 攝影)   創造意義與行動:家與居所的理想型之外 當提起「家」時,每個人心中或許存有一個理想型,或許是一處由四面牆、一扇門、有屋頂、窗戶所構成的地方。然而,綜觀這個社會,如同策展人朱剛勇所說:「有些人的居住方式不被社會認可、有些人的家中則帶著刺。」貧北試圖集結各組織平時的實踐,並置於展覽中,共同討論家、居住、貧窮等概念所交織出的困難議題。 各組織所陪伴的貧窮社群有多種面向,在展覽中,能看到無家者、身心障礙者、都市原民、街賣者、回收者、勞工、非行少年、酒店公關等群體的身影。當居住困難或貧窮困境找上門,展覽並非強烈凸顯他們與「一般人」的差距,而是平實呈現各個貧窮經驗者挺過動盪與流離的堅韌,試圖連結觀眾的某些境遇與情緒,在原有的理想型之外有所共感,進而去除貧窮者的汙名。 展覽結尾的一項「行動心理測驗」,提供觀眾透過數個簡易的問題,配對適合自己的非營利組織,期待觀眾在觀展結束之際能延續自身深刻的感受,以個人特質為基礎,找尋一個採取行動的起點。相較教條式的行動呼籲,或許透過富有幾分趣味的途徑,能讓觀眾擁有進一步瞭解這些組織的動力。 在看完展覽,「行動心理測驗」以數個日常提問與選項組成,期望那些充滿熱情而想進一步接觸組織、議題、甚至投入行動的觀眾,能透過趣味測驗得到一些行動指引。(林琮穎 攝影)   「人們蓋起城市,城市應待人溫柔」 呼應貧北活動旗幟標語,人們在共同建造起城市,進步式的向前開展出一片光景,但有一群人也曾經為了城市打拚,卻因為種種原因而落隊,他們多半擁有經濟弱勢的特徵,而被統稱為貧窮者。然而,透過組織的長期陪伴與生命軌跡的主動分享,各個貧窮經驗者獨特的樣貌逐漸清晰,此時,貧窮者共通的不僅是經濟上的不自由,更應是每位經驗者為了居住與生活的波折、努力及盼望。 展覽中將這些陪伴與經驗以作品呈現,打開觀眾對於家的想像與理解,不過各作品大部分皆是單一組織期的行動積累,期望未來能有更多跨組織的協力創作。反觀博物館場域中,則不容易於展覽或活動見到貧窮或無家者等議題,因此,筆者同時期待博物館延展文化平權的目標,連結自身歷史文化、自然科學、藝術文學等專業領域,開啟貧窮議題的對話。 註釋: 註釋1:「貧窮人的台北」接續預計改為雙年舉辦,以更充分的時間梳理累積的資料,轉化為更完整的倡議與行動。 註釋2:「非行少年」意指12歲以上,未滿18歲有犯罪行為,或犯罪之虞的少年。 註釋3:香香澡堂由芒草心協會創立,為無家者於萬華區提供一個免費洗澡、領取物資,與就業補助諮詢的空間。 延伸資料: 謝孟穎(2022)。睡在艋舺公園的大哥們,平常都在做什麼?他們發相機給街友拿去拍,揭開不為人知街頭人生。風傳媒。 《城市的光影》貧窮人的台北|貧窮家年華:打開想像與理解的對外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參與社會議題如何變得有趣?-專訪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 【博物之島新訊】Let’s take action!當博物館與公民一齊行動
2022/11/16
對話的下一步,付諸行動:2022 ICOM布拉格大會MPR移地會議記要
對話的下一步,付諸行動:2022 ICOM布拉格大會MPR移地會議記要
作者:張瑜倩(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ICOM MPR理事兼秘書長) ICOM行銷與公關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arketing and Public Relations,簡稱MPR) 在2022 ICOM布拉格大會期間,配合大會主題「博物館的力量」(Power of Museum),進一步以「啟發希望」(The Power to Inspire Hope) 、「參與對話」(The Power to Engage in Conversation) 以及「付諸行動」(The Power to Take Action) 規劃年會。其中2022年8月25日為MPR的移地會議 (off-site meeting),主要聚焦在「付諸行動」子題,規劃一場圓桌會談、兩個場次論文簡報以及一個工作坊,透過行銷與公關專業人員分享其實務作為及見解,展現博物館價值〔註1〕。 MPR移地會議在布拉格市中心的Kampus Hybernská 舉行,這是一個藝術展演空間,位於捷克著名地標火藥庫旁。(張瑜倩 提供)   圓桌論壇:南方國家的博物館學 移地會議由圓桌論壇揭開序幕。巴西國家委員會的 Renata Mota 和 Marilia Bonas、哥倫比亞國家委員會主席 William Alejandro Gamboa Sierra,以及肯亞國家委員會主席Linda Apiyo Mboya,在MPR巴西理事 Lucimara Letelier 的主持下進行討論,提出不同國家博物館在疫情之下的影響、挑戰和因應作法,並連結到博物館在健康、城市再生和積極公民方面的新思維。圓桌論壇以非洲和拉丁美洲,持續實踐之社區參與和社會承諾,作為南方國家的博物館學基準開展,並討論這些做法如何影響全球博物館的思維。另外也有幾個提問:南方國家的可持續性是什麼?南方社會的可持續性,如何成為博物館實踐的「現實」而不是「時尚」?反種族主義、地球福祉和領土承諾,如何融入博物館的新定義?博物館專業人士如何看待變革推動者的角色?氣候危機在博物館裡扮演的角色?這些皆待後人進行更多思辯和討論。 MPR移地會議的圓桌論壇。(張瑜倩 提供)   世界刻正面臨的挑戰:疫情、環保與戰爭 接續進行兩個場次論文報告,各安排四篇論文,皆由筆者主持。「在全球疫情期間,博物館如何走進學生的生活?」這問題催生了「Museos para Llevar計畫」(中譯:博物館出走),這是由哥斯大黎加藝術教育組織Accion Arte與ICOM哥斯大黎加攜手合作的專案,試圖將影音與互動科技融入博物館參觀經驗,以促進藝術欣賞和體驗,並進一步與學校教育相整合。哥國ICOM主席Eunice Báez認為該計畫除了克服疫情下學生無法參觀博物館的挑戰,也有助消除城鄉、貧富、公私立學校之間學生的數位與文化落差,最終實現藝術民主化與更為開放的博物館,而此計畫也榮獲2021年ICOM 團結計畫 (solidarity project) 之優勝。 德國海洋科學博物館傳播與行銷組組長Diana Meyen,介紹該館參與「2021-2030年聯合國海洋科學永續發展十年計畫」(UN Decade of Ocean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並以跨域藝術展演作為海洋環境的公民倡議之經驗。誠如2021年11月該館匯聚了專業編舞家、舞蹈家、社會學者、音樂家與博物館員相互交流,並集思共創成一齣表演藝術,在展覽中「舞」出海洋議題,以不同觀點引導觀眾進行反身性思考。此外,該館亦致力於在當地推行「海廢回收計畫」(Seabin Project)國際環保運動,讓中小學校課程參與其中,企達「潔淨海洋」(A Clean Ocean)的十年目標。 德國海洋科學博物館館員攜手舞者,共創探討海洋議題的表演藝術。(©Anke Neumeister / Deutsches Meeresmuseum)   ICOM加拿大國家委員會主席Elka Weinstein,分享了因加拿大擁有全球第3大烏克蘭裔社群(僅次於烏克蘭和俄羅斯),因此為在戰難時刻的烏克蘭提供了各式援助,包括對烏克蘭人權、文化遺產保存等面向的聲援、物援與資助。ICOM 加拿大、加拿大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 Canada)、加拿大人權博物館(Canadian Museum for Human Rights)、加拿大的烏克蘭博物館(Ukrainian Museum of Canada)等文化機構組成聯盟,針對烏克蘭文化遺產舉辦對話反思的線上談話節目,亦發起募款活動,並向烏克蘭在地的文化遺產保護組織,提供文物保存與修復的材料與教學影片。   透過科技展開的藝術與教育 下午的場次由來自蒙古、巴西、喬治亞的論文報告。蒙古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Mongolia)導覽員Narangoo Munkhdelger於義大利留學之際,體認到保存與傳承自身傳統游牧文化的重要性,啟發向年輕世代傳遞文資保存的信念,她也進一步分享在蒙古國家博物館如何以新科技進行文化資產的推廣、交流與保護。而巴西數位藝術組織samambaia.digital的主任Daniel Morena以一個問句「是否仍對NFT能做些什麼一無所知?」,道出幾近大多ICOM成員仍對NFT這項熱門藝術金融科技置若罔聞。他循序漸進地介紹藝文組織該如何操作區塊鏈、博物館如何透過 NFT 為公益事業募資,以及如何建立屬於自身的智慧NFT會員計劃(Smart NFT Membership Program),皆給予與會者許多啟發。 喬治亞國家地理雜誌、喬治亞國家博物館(Georgian National Museum),與伊利亞州立大學(Ilia State University)合作繪製首張南高加索地區(South Caucasus)生物多樣性的插圖式地圖,並於2019年9月發行了實體與數位兩種版本。該實體地圖不僅成為了博物館的展品,亦被分送至各學校單位成為學習教材;而數位地圖與相關線上教材,更在全球疫情期間,讓生物教育跨越地理阻隔與疆界,並免費授權教育目的之使用者下載,增加了其教育意義。喬治亞國家地理雜誌的總編輯Natia Khuluzauri援此科普媒體、博物館與大學共同合作的科學傳播案例,揭示博物館教育亦能成為愉悅的學習體驗。 南高加索地區生物多樣性的插圖式地圖( ©The Biodiversity Map of the South Caucasus /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 Georgia.)   準備好迎接博物館新定義了嗎? 移地會議最後一篇論文,由來自巴西的文化組織顧問公司Cultivia的Luis Marcelo Mendes,以「我們抵達那裡了嗎?」(Are we there yet?) 〔註2〕,分享和ICOM-MPR合作之調查結果。由於ICOM 布拉格大會公布具有包容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等概念的新博物館定義,透過與 MPR 合作進行的問卷調查,詢問博物館專業人士和高階級管理人員,他們的博物館使命和態度是否已經反映了這些理想,並準備好迎接新定義?今年透過MPR向世界廣發問卷,一共收到405份有效問卷。因地域關係,大部份的回覆仍來自於中南美,而臺灣在今年MPR理事的努力下,也回收到一些問卷,作為代表亞洲對於此主題之貢獻。這些回覆者選出全球在品牌上做的最好的館舍分別為:法國羅浮宮、美國紐約MoMA以及大都會博物館。詳細的報告以及原始資料皆公布在網路上,歡迎有興趣者自由使用及進行分享。 而最後的重頭戲「行動宣言工作坊」(Manifesto “Museums for Action”) 由MPR英國及巴西理事 Cecilia Martine 與 Lucimara Letelier主持,並由其他理事協助,透過小組的腦力激盪,凝聚共識討論出博物館新定義的行動方案,這個工作坊的籌備花了將近一年,希望透過此創造性和協作的過程,由下而上地形成行動宣言。會議結束後許多與會者表示得到許多啟發,也跳脫過去研討會多以單向進行方式,能夠感受到有所貢獻。 行動宣言工作坊。(張瑜倩 提供)   啟發、對話與行動,需不斷的延續 因為MPR主席在今年初轉任新職,今年布拉格大會主要籌備工作多落在副主席、秘書長及研討會籌備小組身上,加上疫情及配合大會議程產生了許多溝通成本,但這群女超人 (superwomen) 能跨越國家、意識形態和時區,確實地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創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混合型會議及移地會議,讓來自世界各地數百名同儕能夠分享和參與主題,形成啟發希望、參與對話和採取行動的力量! 註釋: 註釋1:2022年8月25日MPR的移地會議影片 註釋2:點選連結,觀看「我們抵達那裡了嗎?」(Are we there yet?)調查結果。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新訊】Let’s take action!當博物館與公民一齊行動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領導的未來展望!2022ICOM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INTERCOM)年會紀實
2022/11/09
打開寶庫,讓人們談起/共享藏品: 台灣設計館「源來如此!大博物展」
打開寶庫,讓人們談起/共享藏品: 台灣設計館「源來如此!大博物展」
作者:王雅璇(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創行銷組研究助理) 「開放近用」:博物館共享行動的進行式 全球歷經疫情考驗,三年一度的ICOM大會今年8月如期於捷克布拉格(ICOM Prague 2022)召開,不負眾望地順利表決通過新世代的博物館新定義。此一博物館界最大的共識,展現了宏觀的社會關懷,並積極提倡文化近用,擴大觀眾參與形式與知識分享(knowledge sharing)的實踐也更趨應然。同年7月,於松菸台灣設計館登場的展覽「源來如此!大博物展」(展期為2022年7月12日至11月6日止),即是將博物館數位館藏開放近用(open access)作為主題,討論全球博物館透過不同開放程度,釋放巨量的數位典藏至公共領域,用以促進文化近用、平權參與等當代使命。 開放近用文化內容、知識與經驗在當代社會並非嶄新概念,軟體開源社群及其軟體與應用程序的開發,經常被視為開放運動(open movement)的影響力起點之一,此論點脈絡中的「開放」象徵自由文化的權力,被擁護者視為社會變革與創新的催化劑,並認為透過開放之舉,將提高政府透明度、創造新的商業機會,更進一步增加找到解決社會問題方法的潛力。 而開放運動的核心理念是「任何人」出於「任何目的」,皆可以將數據、資訊和內容自由使用、修改與共享,許多的社會趨勢發展皆受其影響,例如,學術資料庫的開放、智慧財產權的平衡反思、與開放政府等。博物館界則起步略晚,直至90年代發展數位化的工程之後,文化機構才開始主動拓展開放近用的相關政策。時至今日,開放近用已成為文化機構的趨勢,「源來如此!大博物展」規劃於台灣設計館,亦相映了公眾授權的延伸意義─讓文化資源成為設計產業自由取用的靈感泉源。打開這些寶庫,除了讓大眾更加親近館藏,也讓設計界挖掘珍寶,打造更具深度的文化創意成果。   源自何方?近用的軌跡 本展在入口主視覺牆之處即盡力展現,博物館開放近用的潛力,設計團隊運用各家博物館相異奇趣的館藏進行設計與拼貼,帶給觀眾一幅全新的創作與視覺印象。當觀眾進入導入區,首先映入眼中,是一座彷若19世紀時期的博物館古典展櫃,展櫃內投影變換不同館藏作品,似隱喻博物館的展示櫃中的館藏並非固著不變,而是隨著歲月不停更迭,並且,固定空間的展示櫃難以展現博物館典藏的巨量文物,數位化的場域則能實現典藏品的完全開放願景。 展覽導入區之展示櫃與影像設計。(葉家妤 攝影) 展區平面圖。第一區為「進入一座創造力的博物館」;第二區為介紹10間文化與科學機構的開放近用資源;第三區「靈感湧現,眼見為憑」與第四區「共享美好,再創經典」,為展示經典跨域應用設計作品,及策展團隊運用開源圖像打造之印刷工藝創作。(葉家妤 攝影)   正式進入第一展區則期望引導觀眾「進入一座創造力的博物館」,此區引介公共領域標章(Public Domain Mark, PDM),以及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reative Commons Zero, CC0)。PDM與CC0兩者的行使目的不同,前者用以標示該著作之著作權已存續期間屆滿,並已進入公共領域之數位圖像,後者給予著作權或相關權利人拋棄其著作權的方式,藉以提供觀眾對於公眾領域相關概念。另一側的展示則呈現一幅編年制年表,年表上標列公眾領域與博物館發展歷程中各自重要的里程碑時間點,例如「2001,美國成立Creative Commons組織」、「2003,中研院將CC授權引進臺灣」等;然而,此處雖有綜觀近用軌跡的企圖心,但年表中所標示的時間點及其陳述文字,其實不易讓首次接觸這個主題的觀眾,瞭解公眾領域與博物館之間的交互影響或關聯性,較為可惜。 展區中的編年制年表,分為臺灣、西方兩個脈絡,但無法清楚瞭解其相互關聯性。(葉家妤 攝影)   想像中的「The Grand Museums」,進入玲瑯滿目的素材庫 接續,展覽進一步介紹數個國際知名的開放近用平臺,如Europeana(歐洲數位圖書館)、Google Arts & Culture、OpenGLAM(開放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維基媒體基金會與維基百科、公眾相簿計畫 by Flicker、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等。其中,美國史密森尼學會集結組織內的19個博物館、9個研究中心、圖書館、檔案館與國家動物園等的數位資產,截至2022年8月已釋放450萬的2D與3D圖像檔案,是重要的單一博物館群開放平臺。 臺灣亦於90年代即開始推動文化內容建置為數位化的歷程,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創建數項國內重要的開放平臺,此展舉列文化部的「國家文化記憶庫」(簡稱國文庫),以及數位發展部的「CNS11643中文標準交換碼全字庫」(簡稱全字庫)等。目前,國文庫的內容建構仍持續成長,國文庫主要蒐納博物館典藏品之外的常民文化記憶,與博物館的典藏品相輔相成構築臺灣生活群像,採集內容方式偏向眾包(Crowdsourcing),意即透過不特定群體貢獻資料,匯聚為我們目前所見由大眾共筆的文化資料庫,並以創用CC授權途徑提供大眾使用。 當觀眾繼續往前探索,猶如圖書館期刊書庫的設計即在眼前展開,此展精選十座文化與科學機構,包含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大英圖書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西班牙皇家植物園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Gallica數位圖書館、David Rumsey地圖蒐藏、生物多樣性資產圖書館與荷蘭國家博物館,此區展現這些匯集珍貴藏品的知名機構,透過釋放數位資產至公眾領域,成為當代設計應用的「靈感庫」。其中,荷蘭國家博物館自2013年起逐步迎向大眾自由取用數位圖像的方針,配合線上工作室展示大眾作品、設計競賽與友善的數位介面等歷程,該館的開放近用政策已然是經典案例。 展覽介紹十座文化與科學機構的開放近用政策。(葉家妤 攝影)   展覽尾聲,呈現博物館經由圖像授權機制,或是委託製作的合作成果,其文創展品之品項豐富,卻仍可發現多為平面設計作品類型,此亦引發反思,博物館的藏品作為設計的靈感來源時,如何能更融合藏品意義並展現多元樣態的作品發展。 展覽設計團隊運用荷蘭國家博物館之數位圖像製作翻閱冊。(王雅璇 攝影) 各家博物館授權合作成果展示櫃面。(葉家妤 攝影)   「共享」,從行動浪潮邁向文化權利 公眾授權條款創用CC的創建者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教授,於其專著《Free Culture》結語中指出:「一個合理的著作權政策可以支持著作權,但卻不需要鉅細彌遺地管制文化的傳播。」博物館落實開放近用政策必須仰賴科技技術的貢獻,學術文獻亦論證博物館的開放政策需付出高昂成本,但博物館卻仍投注自身能量,於當代環境中致力實踐「為大眾開放」的使命宣言,並以實務經驗佐證,釋放公共領域並非是單向的改變維權思維,也絕非否定經濟價值,而是提供大眾更多元、更親近的近用取徑,從此反映出「共享」從社會運動浪潮轉向為文化權利之扎根。現今的法律共約之下,並非所有的資訊皆為開放,支持開放近用也絕非反對智慧財產權,博物館匯集了人類文明的瑰寶,面向開放近用僅是共享的第一步,他們時刻期待大眾打開寶庫,談起那件你們所喜愛的藏品。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想做數位策展但缺工具?「開放博物館」推出跨機構數位藏品及策展模組服務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創造雙贏的開放價值?「博物館的未來:開放進行式」講座紀實
2022/11/02
參與社會議題如何變得有趣?-專訪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
參與社會議題如何變得有趣?-專訪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
記者:陳佳汝(博物之島特約記者)、葉家妤(博物之島專任助理) 國家人權博物館(以下簡稱人權館)近年拓展白色恐怖歷史之外的人權議題,並發展多元化教育推廣活動。而如何將人權概念往校園扎根,甚至讓兒童有初步人權概念呢?這項深具挑戰性的工作,由展示教育組秘書錢曉珊帶領人權館團隊,一齊在博物館教育路上,開發更多可能性。 專訪當日,幹練且充滿朝氣的錢曉珊,與同組別連之莉館員,哐啷提著兩款教育箱,向採訪團隊分享近年人權教育成果。已在館內服務四年的錢曉珊,談起教育推廣歷程,興致盎然;不過,最初吸引她一腳踏入博物館領域的,是器物類展示業務。 國家人權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秘書—錢曉珊。(陳佳汝 攝影)   從展覽業務走到教育推廣,不設限的博物館路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的錢曉珊,跟隨人類學者胡家瑜老師修習博物館學後考取公職,任職鶯歌陶瓷博物館,著墨心之所向的器物展示業務;然而,調任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後,業務轉變而走向博物館教育,並從人與人的互動裡,獲得新的成就感,同時體認到「博物館可以為學校做蠻多的事情」。 2018年,她加入人權館,受到前館長陳俊宏希望將人權教育向下扎根的願景感動,於是思索如何將生硬的當代人權課題,以輕鬆面貌帶進校園與更貼近親子團體,並獲得現任館長洪世芳的支持,持續創造更多跨域、跨館的連結。 位於基隆高中展示之「臺灣監獄島: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人權故事行動展。(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前進校園!人權教育種子自由生長 自2019年發起之「人權故事行動展」,是錢曉珊將人權教育帶入校園的第一步。「這是我們目前跟校園進行人權教育推廣很重要的連結,他的產出就是前面我們自己研究的展覽」,為了延續每檔辛苦產出的展覽效益,她將結束後的展覽,設計拆裝容易的行動展,由學校向館方申請借入至校園內展示。而為了打破單向傳統參觀展覽模式,她與計畫團隊在行動展之外,推出更高階「人權素養課程」,輔佐學校教師,為不同地區、年齡層的學生,量身提供相關學習人權知識的資源。 例如2021年,錢曉珊與人權館團隊們共同協助新北市立三民高中師生,在校內策劃在地白恐故事展覽。今年5月,高雄市立陽明國中借展「噤聲的日常」時,其師生也延伸展覽內容,與香港邊城青年組織合作,規劃「台港。禁/靜書展」,形成兩地不同時空下的禁書展對話。「只有老師知道學生需要什麼,人權館提供教學指引、相關資源,不限縮,學校就會自己發展創意的想法」,她深知以最低限度的方式與學校合作,才能創造博物館意想不到的火花。 新北市立三民高級中學師生,於校內策劃之「牢,既往事:蘆洲白色故事」展。(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台港。禁/靜書展」(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教具箱五感體驗,同理受難者心境 然而,如何更進一步地讓學生體驗失去人權的被剝奪感呢?繼「人權故事行動展」,2021年啟動的「人權素養教具箱」是更細部的互動體驗。教具箱奠基於「請你跟我走一趟:不義遺址 空間歷史推廣企劃示範展」發展而來,邀請年輕世代藝術家,以創作構思如何讓不義遺址更廣為人知。錢曉珊與連之莉在教具箱製作前端作業裡,思考哪些展覽作品,合適成為教具箱原型,接續不斷與藝術家、學校共備教師與設計廠商溝通及開發,經過三年時間改良與試教,終於打造出六款教具箱,成為校園人權教育推廣的生力軍。 現場為採訪團隊展示教具箱的連之莉館員。(葉家妤 攝影)   「行動展是傳統看展覽的概念,教具箱則是老師帶學生面對面直接操作,加強聲音和身體的五感體驗。」錢曉珊解釋。 在教育性質上,教具箱希望透過五感體驗,引起學生同理政治受難者的情感。例如,「行過黑暗之路」教具箱,啟發新北市青山國中表演藝術科老師,讓學生進行情境雕塑的定格演出,並透過與牢房空間等比例地墊,體會多人關在狹小監獄裡的感受。而在疫情期間,連之莉表示能夠遠端操作、錄製廣播劇,經由聽覺建構不義遺址環境的「尋人啟事」教具箱,也獲得許多教師青睞,可以不受空間限制,讓學生能夠利用聲音表演共創作品。 「行過黑暗之路」是款讓學生用身體感受,受難者審判、壓入牢房情境的教具箱,附有遮蔽雙眼的眼罩、能夠感受到輕微痛苦的腳底按摩墊,及繪製每間牢房空間的地墊。(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尋人啟事」教具箱含軍法審判地圖故事箱、廣播劇劇本等,供使用者讀劇。(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藝術,將人權概念滲透民眾生活 談起博物館教育推廣的挑戰,錢曉珊說明面對各種觀眾,皆需竭力發想具有互動與對話性質的活動,而不僅是傳授式主題講座。 「相較於硬梆梆的法律條文等,藝術文化的表現手法比較能夠喚起人們同理心,進入歷史情境中。」 為了讓人權議題更親民,每年在兒童權利公約日(11月20日)至世界人權日(12月10日)期間,錢曉珊負責舉辦「人權藝術生活節」,藉由音樂、戲劇、視覺藝術與市集,誘發原本較少關注人權議題的年輕觀眾走入園區,甚至參與互動演出。而第三屆「記憶導航:2022年人權藝術生活節」也即將於2022年11月19日登場! 2020人權藝術生活節,在曾是刑場的臺灣大學水源校區上演漫遊者劇場《誓言書》創作。(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博物館有源源不絕的活力,很多企劃、很多可以對話的人,如學校老師、社區、來參加的觀眾。這些溝通與計畫就會很鮮活。」作為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挖掘不同對象的學習方式,並逐漸突破人權同溫層之外的觀眾心房,吸引更多民眾與人權館並肩探索困難歷史真相,及理解各式各樣社會議題;經由人權館與她的努力實踐下,人權概念也將在未來,潛移默化地植入校園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裡。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美術館如何結合社區共同打造新美學— 葉佳蓉以鳳甲美術館所開展的北投系列在地採集計畫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探索紀念館?從文獻研究到黑暗觀光一次就上手
2022/10/26
在隔離中創造自由,重尋自我—國立漢生病資料館「生活的設計」特展
在隔離中創造自由,重尋自我—國立漢生病資料館「生活的設計」特展
作者:黃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研究生) 綁著鈴鐺的剪刀、繫上鬆緊帶的湯匙、以白鐵製作的義肢,日本東京國立漢生病資料館在國立漢生病療養院多磨全生園境內,舉行特展「生活的設計:漢生病療養所中的自助具、義肢、補裝具與使用者們」(2022年3月12日至8月31日,以下簡稱「生活的設計」展),展示看似尋常卻又特殊的日常用品,講述漢生病療養院內義肢、輔具與使用者們的故事。 展覽開頭,以院民田代馨1960年發表,「關於不自由者的自主性」一文作為引言:「僅僅回歸社會,是無法自力更生的。要使得無法行走的人行走、無法握掃帚的人握住掃帚、無法拿叉子的人拿起叉子,才有可能自力更生。自主自由應當意味著這樣的事情。」 當時漢生病雖有特效藥,有些年輕且輕症的院民可以離開療養所;然而,許多重症或高齡院民仍須待在療養所之中,失明的田代馨便是其中之一。他透過書寫思索著,對這些無法離開療養所的人而言,「自由是什麼呢?」 「生活的設計」展場分為「療養院中的自助具、義肢、補裝具」、「為了行走的道具」、「手部使用的道具」、「每個人的道具」等四個區域,另有「洗臉與如廁」、「病棟與中心」、「失明與自助具」等三個主題。(黃淥 攝影)   在隔離中創造自由 二十世紀初,為了躋身世界一等文明國家之列,日本政府立法強制隔離漢生病患,並陸續設置了13間療養院,患者從此失去自由,被迫終生在療養院中生活。漢生病的症狀包括末梢神經麻痹,患者不會感受到冷熱、疼痛,受傷亦無法察覺,容易導致截肢等嚴重後遺症。面對隔離政策與身體障礙,患者們必須自製、使用義肢與輔具,以便自主行走、進食、工作、盥洗、娛樂,保有生活之中的小小自由。 從1911年院民自製的白鐵義肢開始,策展團隊以義肢、輔具呈現療養院內的生活史(黃淥 攝影)   走入展場,散發銀色光澤的白鐵義肢映入眼簾。根據策展人西浦直子研究,多磨全生園內有許多足部受傷的院民,院方在成立隔年(1910)開始發放拐杖,院民木村庄吉因漢生病後遺症而足部截肢,深感行動不便,1911年便嘗試以竹筒、白鐵等廉價素材自製義肢。西浦直子認為,白鐵義肢象徵在全生園開院初期的惡劣醫療環境中,院民為了保障生活自立而手作的道具。 義肢之演變,猶如一部穿在腳上的療養院生活史。策展團隊陳列不同時期療養院內的義肢,觀眾可以察覺其工藝、材質的變化。隨著生活條件改善,義肢做工也益發精緻:其腳掌雕刻出腳趾形狀,表面黏貼膚色和紙,套上絲襪或日式分趾襪,不只可以支撐身體,也越來越像身體的一部份。 戰後,院民們發起抗爭,要求院方增聘職員,分擔療養院中的勞務。自此,院民不必自己製作義肢,轉由醫護人員替院民量身定做。這些特製義肢的形狀更符合院民個別的身體需求,也使用了多樣的顏色與材質,貼近使用者的喜好。 義肢裝具士為大津女士特製的斑馬紋樣義肢,襪子採用大津女士指定的薰衣草色,兼具美感與實用性。(黃淥 攝影)   凝視生活的痕跡 展區當中,文物陳列的方式儘量貼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狀態。例如:用以保護足穿孔症患者的厚重矯正鞋,放在鋪了瓷磚的牆角,彷彿隨時有人會來將它穿上。而擺放文物的平台,實際上正是過去療養所裡使用的書桌、茶几、板凳等,且觀眾可以非常靠近地觀看文物。西浦直子說明,我們或許無法切身理解漢生病人的病痛,但不應該逃避對此疾病種種困惑,在展示設計上,讓觀眾從各種角度、近距離觀看文物,或許就能想像院民使用物件的情況。 展場以傢俱、榻榻米墊等素材營造生活感(黃淥 攝影)   展場也張貼療養院中的生活照,例如方便院民開罐,在蓋子與瓶身加裝了把手、造型特殊的茶葉罐展品後,放著一幀1955年的照片「在男子輕症舍喝茶」,四名男子圍著爐火盤腿而坐,悠哉地喝茶談天,照片右側男子的腳邊則正放著加裝了把手的茶罐。照片中融洽的氛圍使得觀眾理解,對於院民而言,閒暇時間用自己的方式泡壺茶、與好友相聚,是多麼珍貴而愉快的時光,也是非常重要的自由。 帶有把手的茶罐,有長木柄的是瓶身、有握把的則是瓶蓋。該位使用者應該左右手都有傷,兩手都需要握著輔助道具才能把瓶子打開(黃淥 攝影) 帶有把手的茶罐(小桌子右側)與牆面上院民泡茶聊天的照片(黃淥 攝影)   醫療人員、院民的共創與對話 療養院中的院民也渴望豐富的精神生活,他們聽音樂、創作、下棋、唱歌。展覽最後「每個人的道具」區域展出休閒娛樂相關道具,展品陳列在白色平台上,凸顯道具獨特的造型與設計。在封閉的療養院中,收音機是很重要的訊息來源,對於失明院民而言,更帶來了無可取代的娛樂。本展陳列了兩台收音機,其中一台為院民改造,利用軟木塞與黃色膠帶將調頻旋鈕改造得粗又大,並在底座加裝了一塊防止傾倒的板子,如此一來,即便手指痲痹缺損,也能方便地調整到喜歡的頻道。 院民改造的收音機(後方),與全生園的專業義肢裝具士改裝的收音機(前方),圖右纏繞綠色膠布的則是院民自製的吸菸自助器(黃淥 攝影)   在院民改造的收音機旁,則是全生園專業義肢裝具士改裝的收音機。他模仿了院民的創意,以灰色塑膠零件加寬調頻旋鈕與底座。策展人吉國元說明,在醫療現場,病患往往被動地接受醫療專業者給予的治療;然而,院民改造的收音機啓發了義肢裝具士,他們吸收院民的創意後製作改良版本,兩者互動扭轉了「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係,其對話變得更為平等。   與輔具的日子,活成了一篇篇文學 策展團隊也別有用心地在展品之間,交雜院民書寫的文字,有短歌、新詩與隨筆,讓院民用自身的話語詮釋障礙與道具,而其文藝作品同時讓展覽富有詩意,為冰冷的輔具器械增添了情感。例如院民的手因缺損變形,不容易使用筷子,必須仰賴握柄加粗、或者加裝鬆緊帶的湯匙和叉子,本展展出改裝餐具時,即搭配院民山岡響書寫的短歌:「手指萎縮拿不住筷子,就換一支叉子繼續活下去。」山岡響是雙手嚴重萎縮的全盲詩人,他以更換餐具的日常細節傳達了與障礙共存的平靜覺悟。 湯匙、叉子旁擺放著與障礙者飲食相關的短歌(黃淥 攝影)   亦或在義肢旁陳列院民石川欣司寫的新詩「義足」,細緻地描寫練習穿義肢的過程:彷彿讓血液流通到義肢之中、成為自己的一部份: 沒有一點污垢的新義肢—— 這只義肢上  承載著我的明天 我的  嶄新的明天就承載在此 直到我的血液 流通到冷冷的鐵皮下為止 我要穿慣這傢伙   節錄自  石川欣司〈義足〉 「生活的設計」展藉由展示以每個人生活需求為本,設計出的輔具、使用者影像、照片、文字創作與口述歷史,讓觀眾在深刻理解漢生病問題的同時,也看見與障礙共存的人們追求主體性的歷程,及院民即便高齡且有障礙,仍抱持著想要自立生活的希望。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新訊】保留運動之後 重構記憶中的樂生 【博物之島新訊】反省與再生:面對水俣病的博物館實踐
2022/10/19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