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作者:謝佳均(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每當一首歌曲響起,都能夠召喚出每個人心中的某一個時代、某一段記憶,透過節奏、歌詞,聽歌與寫歌的人相互共振及共情。因著「聲音」能夠引發共感的特質,當代許多展覽也透過展示聲音,為觀眾提供更豐富的觀展體驗。然而,我們如何展示無法以肉眼直接看見的「聲音」呢?又如何透過展示音樂再現歷史? 本次專訪人物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下稱臺史博)副研究員——黃裕元,長期深耕於臺灣歌謠歷史研究,並參與多項音樂展示的策劃,透過音樂再現歷史,包括在臺史博展出的:「聽!臺灣在唱歌:聲音的臺灣史特展」(2016)、「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2021-2022)。藉由黃裕元分享探索聲音研究的歷程,也為我們揭開博物館如何透過展示音樂與觀眾「共享」聲音。 臺史博副研究員黃裕元。(郭冠廷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臺史博2.0藍圖揭曉!專訪張隆志館長,談升格後的未來規劃與願景   從「聽來的」臺語老歌,到聽臺語老歌如何來? 大學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的黃裕元,理工背景與當前的歷史研究工作乍看大相徑庭,然而,回顧他對於音樂的興趣,與音樂相遇的契機,源自於他對聆聽臺語歌曲的喜好。在訪談中黃裕元指出「人為什麼會為音樂著迷呢?影響的因素皆關係到人的感覺與律動等,而觸發這些的首要媒介都是『聽來的』」。在電台音樂中黃裕元開始注意到「這首歌的歌名會是什麼呢?」揣懷著對於「聽來的」臺語歌曲的好奇,也開啟黃裕元開始慢慢發掘音樂的內裡。 談及他逐漸深入對歌謠研究的歷程,可以追溯到大學時期,受到野百合運動的影響,當時開始興起許多本土文化主題的大學社團,黃裕元則加入臺灣歌謠研究社,主持地下廣播電台、介紹臺語老歌、訪談詞曲創作者。藉由這些訪談與紀錄的經驗,也引發往後在研究所對歌謠考證學的興趣。直至博士班他則將「唱片」帶入研究領域中,如日本時代流行歌。在探尋聲音的過程中,也促使他不斷地深化歌謠研究的視閾,從起初電台中「聽來的」臺語歌曲,逐步轉變為紀錄、思索歌謠如何而來?又為何而唱?   「聲音」作為一種研究歷史的取徑 談起聲音作為一種歷史研究的材料,黃裕元首先談起目前臺史博的音樂典藏,包含田野錄音、唱片、流行歌、戲曲、笑詼(如爆笑劇、講笑話等)。其中以臺語為內容的典藏居多,客家語與原住民族語的蒐藏與研究相對較少,這與目前可掌握的研究領域有關,他指出若不解讀與紀錄這些聲音材料,所面臨的難題即是聲音、歷史與文化的流失,也反映聲音資料紀錄的重要性。而聲音如何轉譯為文字也是一個新的領域,這些「被紀錄的聲音」可以與文獻進行交叉比對,深入其傳播的現象,也是理解歷史的關鍵材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建置的「臺灣音聲100年」資料庫。(臺灣音聲100年 網站截圖)   黃裕元並指出傳統歷史留下來多是執政者、主流群體的書寫,而這些歷史文獻資料經過層層轉譯,可能會被各時代的研究者誤解,或是有著與事實相異的歷史詮釋。然而,「聲音」則可能具有不一樣的可能性。聲音之所以可以是研究材料的創新,在於聲音往往伴隨著更多的資訊與內容,包括歌唱者的情緒、時代的鄉野故事、民俗文化,及樂器、樂理與風格的時代性與運用技巧等。因此,聲音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或許是一個能夠脫離傳統歷史敘事的取徑,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展覽當中呈現歷史多樣面貌的錨點。   展示聲音?看見聲音中的人生百態 談及展示音樂的方法,黃裕元則指出其方式眾多,展示目的也會因展覽主題、內容有所不同。歌曲的使用,能夠引發觀眾的聽覺記憶、聯繫情感。他認為展示音樂首要考量是:「聲音的使用在展覽當中如何創造多元感官的良好效果,並與空間媒合,使觀眾更易吸收展示內容。」他並以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作為案例。如展區「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展現日本時代林立的娛樂場所,其中咖啡廳的展示空間,可見1930年代起臺灣第一批本土音樂的黑膠唱片,這些本土音樂許多在日治時代末被更改為軍歌,使臺語歌曲很快落寞,而聲音的展示則以留聲機播放著日語歌曲,使觀眾在進入空間時能連結與感受日本時代的兩種情境:大眾娛樂及本土文化被政府所箝制的困境。 「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展區。(郭冠廷 攝影)   展示聲音除了作為感受時代的氛圍,或作爲聯繫記憶的媒介外,也可以是呈現歷史事件代表性的證物,為觀眾提供理解歷史的新觀點。例如,常設展「走向民主這條路」展區,都市原住民的內容,透過播放原住民族進入都市生活後所創作的歌曲,使觀眾可以換一個角度去理解原住民族在戰後面臨經濟發展衝擊所遭遇的艱難處境。如同黃裕元所指出,聲音有時候可以反應比較弱勢的、地下的聲音,常常會是大眾不公開表示的心情與主張,歌曲因為這個特質的存在,也恰恰使得我們能夠在其中窺見多樣面貌的人生百態。 「走向民主這條路」展區,以子題「社會力的爆發」描述艱苦工作的流離之音,並呈現都市原住民的生活困境,觀眾也可拿起聽筒聆聽當時原住民創作的歌曲。(郭冠廷 攝影)   不能只有我聽見!展示音樂的新嘗試 聲音與聽覺感受密不可分,也促使展覽嘗試以不同的工具呈現音樂。然而,談起如何使抽象地音樂更具象化?也是展示音樂非常艱鉅的挑戰之一。黃裕元指出,除了在視覺設計上需要與策展團隊溝通外,也可以透過與新技術的結合,為展示音樂提供更多有趣的可能性。例如,常設展展區「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談及殖民教育的內容中播放著《水牛》一曲,透過留存的樂譜與歌詞,並播放邀請虛擬偶像歌手初音未來(初音 ミク)老歌新唱的影片,為展覽提供新的展示手法,吸引新世代觀眾重新聽到過去的聲音。 臺史博常設展中的《水牛》一曲,邀請虛擬歌手初音未來演唱。(郭冠廷 攝影)   相遇知音分享會!歌謠研究的當代連結 除了透過音樂展示,讓觀眾能在展覽中與不同時代產生聯繫與共鳴外,黃裕元長期主持的「知音分享會」也與志工一起聆聽黑膠唱片、識別與判斷其字詞的發音與使用。談起舉辦知音分享會的契機,是希望可以與大家一起「聽」歌謠與「分享」想法。知音分享會從2018年開始舉辦,除了探索歌謠中的故事與民俗文化,也發展出許多有趣的活動,例如,2019年以「囡仔歌」為主題,於分享會上討論日本時代童謠的內涵,之後結合兒童節發展成兒童教育系列活動「孩子的歌謠祭」。 2018年知音分享會《1933禁止放送》戲劇活動。(圖片來源:臺灣音聲100年 網站,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著作權所有)   談到參與知音分享會志工們的反應,黃裕元指出每個世代人的聽覺、說話的方式、文化認知都有很大的差異。分享會中年紀較大的志工,臺語基礎相當深厚,很能掌握語感,特別是這些歌謠來自於他們記憶中的聲音,因此都會針對歌曲內容提供許多建議。當代許多歌曲的記憶隨著時間更迭日益漸薄,知音分享會希望能讓參與者聽見快消失的聲音,透過音樂連結人與人,串連過去與現在。   結語:音樂策展的挑戰與新可能 「不能只有我聽見!」是黃裕元談及音樂策展的起手式,「分享」一直是在訪談的過程當中不斷被他提起的核心特質,他也運用了不同的方法與觀眾分享好聲音。然而,談及音樂策展的困難與挑戰,黃裕元指出聲音材料如果在展示空間中過多出現,會造成相互影響的反效果,例如聲音在展場間夾雜,使觀眾無法專心聆聽,又精彩的聲音資料、往往要透過耳機才能讓觀眾聽得清楚,卻又無法共享、討論,撥放出來又得控制音量,怕聲音間的互相干擾。因此,如何透過選擇相應的素材,適當的表現聲音並有效說明,是他持續關心注意的事情。 這樣的態度,也恰好反應在他對於未來音樂展示、音樂研究的想像上。如他即在探索如何從流行歌曲多樣的內涵,製作流行音樂展覽,同時希望能夠嘗試新的媒材、技術,創造更多跨域合作。 製作「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時,黃裕元與展覽團隊將「官方宣傳」的聲音用集音罩播放,讓在特地展區的觀眾可以一起聆聽;而民間的歌謠,則使用聽筒或是小小聲放出。以播放器的不同,象徵其聲音的意義,同時使展間不會有過多的聲響重疊。(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博物之島專文】文協精神巡禮!走進博物館與百年前歷史相遇   歷史音樂的研究與保存,需長時間聆聽並分析其中的樂理、風格與歌詞涵義,並建立資料庫、交流平台,讓這些聲音再傳遞下去;而當代音樂品味變換迅速、類型眾多,跟上理解新世代的聲音,也要加緊腳步。黃裕元在音樂史研究與展示上,需適應跨時代而歧異的慢板與快板節奏,在臺史博譜出一檔又一檔「聽」歷史的展覽,將不同光陰的聲浪、樂曲持續流傳。   執行編輯:葉家妤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臺史博2.0藍圖揭曉!專訪張隆志館長,談升格後的未來規劃與願景 【博物之島專文】文協精神巡禮!走進博物館與百年前歷史相遇 【博物之島專文】面對當代與指向未來的歷史博物館─ 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一)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展示製作的新觀點 ─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二) 【博物之島專文】專業治理:博物館架構與技術整合 ─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三)  
2023/04/19
梵諦岡博物館多感官巡禮!視障觀眾導覽體驗服務暨展示設計實踐
梵諦岡博物館多感官巡禮!視障觀眾導覽體驗服務暨展示設計實踐
作者:趙欣怡(國立中興大學數位人文與文創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 「梵諦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位於羅馬境內的梵諦岡城,成立於西元1506年,藏品以羅馬天主教會收藏為主,包含希臘、羅馬雕塑、拉斐爾、達文西和卡拉瓦喬等人的壁畫與畫作。博物館於198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全球疫情之前,年均參觀人次曾達到545萬人以上【註1】,即使疫情後參觀人次大幅下降達81%【註2】,但重新開放後,參觀人數仍名列前十大最受歡迎博物館【註3】。 梵諦岡博物館提供三大項無障礙服務,身障、聽障與視障觀眾服務。提供身障觀眾無障礙的導覽路線圖,特別規劃有電梯、電動升降設備及坡道參觀路徑,並不需排隊可優先入場,但基於標準化作業流程,多數景點仍仰賴人員協助,在歷史古蹟建築及擁擠人潮中仍不易達到完全無障礙。 梵諦岡博物館提供輪椅族參觀路線圖(圖片來源:梵諦岡博物館官網,©Musei Vaticani) 【博物之島新訊】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永續性與健康福祉   聽障觀眾則以週三下午、週五晚間與週六全天的義大利語手語(LIS)及美國手語(ASL)導覽服務為主,提供三種各約2小時的導覽主題選項,包含:拉斐爾的房間與西斯汀教堂(Raphael’s Rooms and Sistine Chape)、皮奧克萊門蒂諾博物館和西斯汀教堂(Pio Clementino Museum and the Sistine Chapel)與梵諦岡花園(Vatican Gardens),聽障觀眾須提前申請預約,由館方受過訓練的聽障教育人員提供手語導覽服務。 視障導覽服務觀察是筆者於2022年8月與梵諦岡博物館公共服務組教育專員Isabella Salandri聯繫,由館方帶領並逐一解說視障導覽之多感官體驗內容。梵諦岡博物館2010年起啟動視障導覽服務,以5人為團體導覽人數限制,除提供可觸摸立體點字地圖,在博物館的各大場館皆提供部分視障導覽展品,包含:梵諦岡花園、格里高利安諾普羅法諾博物館(Gregoriano Profano Museum)、民族學博物館(Ethnological Museum)、梵諦岡美術館(Pinacoteca of the Vatican)以及格里高利埃及博物館(Gregorian Egyptian Museum)提供雙視教材、可觸摸複製品、雕塑原作、聽覺互動、觸覺素材等。依館員為筆者介紹順序,依序介紹視障導覽選件作品特色。 【博物之島專文】如果文化近用,成為你我的日常—吳麗娟談國美館文化平權的跨界實踐   成本低效果佳:雙視活動式教材 首先,梵諦岡花園的視障導覽服務可在現場觸摸戶外雕塑,並感受花園的自然元素,包含:花草嗅覺、蟲鳴鳥叫聽覺、建築物表面觸覺等。但部分無法觸摸的物件則提供建築物的立面與園區平面圖,以及現場種植六種植物圖像之雙視教材,搭配點字與放大字體。圖片則以視覺輸出印刷為底,透明浮凸熱塑片覆蓋疊合,上有凸起的點字及圖片輪廓與肌理圖樣,以利視障者與明眼人皆可使用。其共約15頁橫式A3尺寸環裝成冊,作為活動式教材,製作成本低廉快速,提供多位視障觀眾使用。 梵諦岡花園雙視教材(趙欣怡 攝影)   觸摸人體雕塑,感受多樣身體的美 格里高利安諾普羅法諾博物館則約有數十座提供原作觸摸雕塑體驗,由導覽人員引導視障者的手進行雕塑品觸摸,感受與人等身高度的雕塑品之造型。館員特別強調現場的雕塑皆是部分肢體不全,但仍具有美感的身體曲線與比例,以此傳達障礙美學觀點。 格里高利安諾普羅法諾博物館可觸摸雕塑原作(趙欣怡 攝影)   另外可觸摸雕塑展區亦提供觸摸藝術(Touching Art),其展示台上陳列可觸摸的浮雕作品,展台上區分了點字與文字,而多數複製浮雕作僅保留原始石膏色彩,僅有浮雕〈基督教會標〉(Christological monogram)著以顏色,增加低視力者觀察圖像色彩的機會。 梵諦岡博物館觸摸藝術展品專屬展台與雙視浮雕複製品(趙欣怡 攝影)   豐富感官體驗,拉近與歷史的距離 在「民族學博物館」法屬波利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藏品中,以來自甘比爾群島(Gambier Islands)最具代表性的18世紀木製雕塑〈屠神像〉(Figure of the god Tu),以一比一等比例仿真複製,其既像人又像動物的神聖造型,搭配當地的樂器,與原作展示同一個展示空間中,提供觸覺與聽覺導覽體驗,有益視障者進一步貼近歷史物件。 民族學博物館可觸摸複製雕塑及可發聲樂器(趙欣怡 攝影)   在「梵諦岡美術館」展區中提供仿製壁畫設計,則以15世紀教堂壁畫〈彈奏琵琶的天使〉(Melozzo da Forli)的14碎片作為立體化的觸覺轉譯對象。館方以壓克力為基底製作可觸摸的藍底白色淺浮雕複製品,搭配點字與印刷文字設置在原作旁。另委託館內專業修復師,以修復壁畫技術製作與原始壁畫材質相近的複製品,讓視障者觸摸感受質感。導覽館員同時隨身準備與畫作中天使穿著衣物相同材質的絨布素材,增加觸覺多樣性感受;以及提供仿中世界教堂散發的擴香石,結合嗅覺經驗,讓多感官導覽體驗更加完整豐富。 梵諦岡美術館可觸摸複製壁畫(趙欣怡 攝影)   用手感受藝術作品的故事 同樣隸屬美術館展區,一座已展示超過10年的複製畫作是梵諦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基督下葬〉(Deposition)。這件作品以深浮雕縮小尺寸製作,以單色石膏翻模方式將畫作裡的人物立體化,依照位置區分前後關係,設置在原作旁邊,是館方最早開始提供觸摸的複製品,迄今複製品上已留下大量觸摸痕跡與污漬,可見其長年視障導覽服務之成效。 梵諦岡博物館鎮館畫作〈基督下葬〉可觸摸立體化複製品(趙欣怡 攝影)   在格里高利埃及博物館展覽室以公元四世紀的木乃伊喪葬面具畫像〈一個年輕男人的法尤姆肖像〉(Fayum Portrait of a Young man),複製做法也以深浮雕方式將人物與背景分離,強化人物造型輪廓。但屏除原作色彩資訊,另考量原作展示空間走道狹窄,加上參觀民眾人潮過於擁擠,而將可觸摸複製品放置於鄰近展間角落位置,待有視障觀眾導覽需求時再移出。 格里高利埃及博物館展覽室可觸摸浮雕複製品(趙欣怡 攝影)   另外,2015年博物館贊助人曾捐贈一座依據米開朗基羅的原始模型創作之作品——布魯日聖母像(Madonna di Bruges),現設置於梵諦岡美術館(Pinacoteca)入口處,提供所有觀眾觸摸,館方亦曾在同年6月為視障者以此雕塑為題,舉行系列活動。而後,這件在美術館入口迎接所有觀眾的聖母像,作為觸覺藝術的倡議象徵。2016年起,梵諦岡博物館陸續增加製作以觸覺為導向的互動展品設計,迄今逐年累積各展間視障導覽服務資源。   運用科技,增加無障礙參觀自主性 本次館方多感官體驗介紹約2個小時,用心準備多項導覽素材、道具與模型,但在展間移動過程中,參觀民眾人山人海,對於視障觀眾或輪椅使用者在行動上,恐怕相當不容易;且館方目前仍仰賴人力導覽為服務方向,導覽人員需沿路攜帶多媒材解說教材,橫跨數個展間,並同時維護視障者行走安全性,負擔繁重。因此,博物館除現有視障導覽之多感官展品累積之外,建議可增加數位科技輔助自主導覽資源,以利視障者或低視力觀眾可選擇在人較少的時段,獨立自主前往參觀,運用相關導覽科技更可延續其參觀經驗。 【博物之島專文】聽見《鏡子》?當代工藝展如何於雲端空間實踐展示多樣性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The most visited museums in the world 註釋2:Visitor Figures 2021: the 100 most popular art museums in the world—but is Covid still taking its toll? 註釋3:List of most-visited art museums
2023/04/12
抗疫後,博物館的四大議題!2023年AAM《趨勢觀察:後疫情世界的建設》
抗疫後,博物館的四大議題!2023年AAM《趨勢觀察:後疫情世界的建設》
文|藍敏菁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兼任編審) *本文依據2023年AAM《趨勢觀察》報告摘譯報導 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簡稱AAM)博物館未來中心(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Museums)公布的2023年《趨勢觀察:後疫情世界的建設》(Trends Watch: Building the Post-pandemic World)報告,針對美國社會現況,探討當今博物館必須面對的四個關鍵議題,希望博物館能把握機會,緩和大流行病帶來的損失,同時能創造更美好、更公平的社會,以及為疫情後的未來做好準備。 2023年AAM趨勢觀察報告封面。此為華盛頓DC的第11街橋公園,該公園將於 2025 年開放。(Photo by AAM)   有鑑於近二、三十年來,人們已經從不同的角度書寫博物館,遺憾的是,缺乏多樣性、排他性的做法和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於當今社會,所以AAM提出多樣性、公平性、可及性和包容性(Diversity,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Inclusion, 簡稱DEAI)【註1】,作為博物館營運以及規劃各專案首要考量的面向,同時也是整個藝術╱文化部門的首要面對的問題。 從DEAI延伸出4個重要議題,並針對各個議題,提出問題意識,分別為:   議題一、未來的工作場所(The Future Workplace) 問題意識:博物館如何招募它們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同時創造更好、更公平的員工待遇? 2020年以來,疫情導致大規模自願與非自願性的離職潮,人們面對高失業率、勞動市場的萎縮與工作的高度壓力,產生不滿、憤怒與恐懼的情緒,因而紛紛離開日復一日的工作,引起一場全球性的離職潮,如中國與韓國的年輕人出現大量的「躺平族」(lying flat),美國媒體報導的「安靜離職」(Quit Quitting),以及職業倦怠文化(burnout culture)等。這股對工作失去熱情的風潮也波及到博物館界,人力資源逐漸短缺很可能會影響博物館的營運。 面對當前現象,博物館如何創造一個更公平、提供更好的工作場所?AAM提出幾項值得參考的案例:(1)改善館員福利,如位於現存完整的20世紀鄉村莊園「費羅麗歷史之家」(Filoli Historic House & Gardens)提高薪資以降低離職率,以及科學類博物館的「巴肯博物館」(Bakken Museum)建立合理薪酬制度;(2)支持遠程工作或混合式工作,並為館員解決其技術、法律、組織和財務複雜性等相關問題;(3)博物館營造以人為本的工作文化(human-centered based culture),如「特拉華州藝術博物館」(The Delaware Art Museum );(4)增加城市博物館競爭力,招募專業工作者搬進博物館所在城市,如「菲爾布魯克藝術博物館」(The  Philbrook Museum of Art)與 Tulsa Remote 合作的在地招聘計劃。 從數據預見未來:人口危機下的博物館趨勢與挑戰   議題二、黨派分歧(The Partisan Divide) 問題意識:博物館如何在不同的黨派與族群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樑,並培養具有包容力的公民文化,以促進民主社會的發展? 美國長期以來兩黨派之間壁壘分明、在關鍵問題上拒絕妥協,無法協商,以及政治人物視暴力為合法爭權的工具,讓美國的民主文化蒙上一層陰影。圖書館與博物館作為公共領域,也成為兩黨爭吵的對象:佛羅里達州通過「個人自由法案」(Individual Freedom Act),企業(包含博物館)員工超過15者,限制對員工進行DEAI的相關培訓,這樣的法案可能會影響博物舉辦多元文化議題相關活動與展覽的意願,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性別議題(LGBTQ+)【註2】。 博物館對此現象是否有實際的應對作為?或許可以參考智庫「雷根總統基金會暨研究所」(The 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Foundation and Institute)舉辦了許多國防和教育政策領域的超黨派聚會,促進公民技能發展的教育計畫;而擁有許多美國內戰歷史物件的「亞特蘭大歷史中心」(Atlanta History Center),則啟動了一項為期五年的民主倡議等。這些積極的作為都是博物館可以在縮小黨派分歧方面發揮作用,培養寬容和包容、相互尊重的態度,以維持美國民主運作,並維護DEAI的倡議。   議題三、數位技術的革新與再進化:A Digital (R)evolution 問題意識:大流行病是否會觸發博物館高速數位革新? 千禧年來科技進展迅速,一項新的數位技術出現,一時之間很難分辨是時尚或者具有長期性的影響。如曾經紅極一時的clubhouse、充滿話題的ChatGPT、2022年底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平台FTX的破產攪亂加密貨幣市場、加密藝術在藝術市場異軍突起等科技領域的巨變。 ChatGPT網頁。(Photo by Rolf van Root on Unsplash)   數位科技對博物館來說,大型或資金充沛的博物館可以將它當作是一個創新項目或服務,但大多數的博物館則採取較保守態度。遇到前所未有且持續三年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資金充沛且立即能轉換數位方式的博物館,在疫情時間佔有優勢,可以透過數位技術遠端服務觀眾,對數位科技採取保守態度的博物館,則在後面緊緊追趕發展其數位策略,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博物館無資金與管道進行數位升級 (參考ICOM 2020、ICOM 2021年調查報告)。 博物館採用數位技術須考慮的問題有:硬體基礎設施的建置、軟體升級與更新、員工的技能升級與數位素養或競爭力是否跟得上,觀眾對數位應用的偏好,以及評估運用社交媒體與觀眾互動所產生的數位資產(資訊),該如何儲存,用什麼方式儲存,以及避免因為數位科技公司被合併、收購與政策變化等因素,導致數位資料的流失,這些環繞數位技術的議題都是博物館必須審慎思考。 助你數位轉型成功!ICOM博物館遠距互動精選案例大公開 疫情對全球博物館產生哪些衝擊?ICOM調查報告揭露危機與轉機   議題四、文物歸還與賠償問題(Repatriation, Restitution, and Reparations) 問題意識:博物館處理文物歸還議題時,除了法律之外,能否顧及公平性與包容性的道德原則,提出更適切的對應作為? 20年前,大英博物館館長因拒絕歸還艾爾金大理石,發起歐美重要博物館共同簽屬一份《普世博物館的重要性與價值聲明書》(Declaration on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Universal Museums),以面對文物原出國政府一波波文物歸還的聲討難題。20年後的今天(2023年)「普世價值」卻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歐洲與美國重要博物館開始倡議文化歸還或者文物共享,以修正過去錯誤的做法,例如法國馬克宏總統於2017年承諾五年內歸還殖民時期掠奪的非洲文物,奧克蘭博物館歸還瓦魯孟古族文物等。當然,文物該「歸還給誰?」「歸還什麼?」以及「如何歸還?」這是必須透過多邊協商,目的是盡可能做到文化公平性與包容性原則。 回家,要一個世紀:奧克蘭博物館歸還瓦魯孟古族文物   臺灣在這次大流行病的全球風暴中,平穩地度過危機。疫情帶來的數位革新,臺灣博物館界也積極發展相對應的作為。至於AAM所提出的多樣性、公平性、可及性與包容性,博物館界在千禧年後持續地進行與發展,例如新移民文化的探討、銀髮族活動的規劃、博物館空間的通用設施,人權議題以及深入地方理解不同族群文化等。關於博物館專業人員的權益與福祉卻較少提及,例如《聘任人員人事條例草案》及博物館行政法人化之後對博物館專業人員的影響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議題。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1] 多元、平權、可及性和包容性(Diversity,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Inclusion, 簡稱DEAI)是博物館實踐中重要且卓越的組成部分。AAM於2017年成立工作小組,2021年AAM專設DEAI網頁,收集DEAI相關文章、工具包,指南與其他參考資料,並出版Diversity,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Inclusion in Museums專書,提供博物館了解、規劃和支持DEAI的種種措施。 [註2]  LGBTQ+ :「LGBT」是由「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 」(Transgender)這四個英文首字母組合而成。2020年使用「+」表示其他更多的無限可能。
2023/04/05
永不放棄的茶虎精神(下)— 融入茶金歲月回憶的姜阿新洋樓導覽
永不放棄的茶虎精神(下)— 融入茶金歲月回憶的姜阿新洋樓導覽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洋樓在陽光下顯得溫潤而光潔,一群人等候著進入參觀洋樓,面露期待欣喜。有別於其他的古蹟導覽,姜阿新洋樓由姜家人親自導覽,在解說建築的同時融入家族的故事,是其一大特色。目前由姜阿新教育基金會及熱心的志工,構成一個特色獨具的導覽團隊。導覽的內容有三個面向,一是建築結構的美學,二是家族和洋樓的故事及重購過程,三是姜阿新的精神;此外因應追劇人口的需求,也會回應劇中的連結。 永不放棄的茶虎精神(上)—專訪廖惠慶談姜阿新洋樓復返與整修 洋樓週末總是湧現一波波預約導覽的人潮,畫面裡的導覽人員為姜阿新孫女婿黃雍熙。(葉家妤 攝影)   靜謐而典雅:選材與工藝打造洋樓細節 「來洋樓的人有三類:喜歡建築,愛聽故事及追劇的人」姜阿新的孫女婿黃雍熙在屋外的庭院解說著。由於妻子廖惠慶九歲時離開洋樓,很長一段時間做的夢都是以洋樓為場景,他於是在臺北芝山岩買了棟同樣有著唭哩岸石牆的房子來彌補遺憾。「祖父是個對建築狂熱的人,他有自己的製材所,因此選用上級的烏心石、檜木與櫸木等上好木料來蓋洋樓,又特地從北投運來唭哩岸石來做房基,唭哩岸石是砂岩,比較溫暖,斬石子則是為了解決水泥的單調問題而鑿成岩石模樣的仿石。」 廖惠慶與黃雍熙於芝山岩家中,有著唭哩岸石牆的庭院合影。(葉家妤 攝影) 以唭哩岸石做為房基的洋樓。(葉家妤 攝影)   進入室內後是房子的主客廳。「地板是水泥加上礦物色粉製成的,我們在這裡辦音樂會,由於房屋結構和材質的關係,對於古典音樂的吸音和反射很有幫助,音響效果非常好。」 上到二樓後,大片的窗戶映照著明亮的陽光,屋內一片祥和。「和一般房子很不同地是,洋樓的窗戶面積大,牆面成為細條狀,當初,1946年建成的設計就是注重採光和通風。」黃雍熙介紹著房屋的結構,而以不同材質的木頭拼接成圖案的異木鑲嵌,也是早期建築裝飾的一大特色,光潔的原木加上精緻的雕工,顯現優雅的風格。「這個房子是和洋的建築,喧鬧的中式福祿壽喜等祈福意象和西式風格並不搭,因此木工師傅們用巧手將許多傳統的東西轉換成幾何圖案隱藏在屋子裡。」這棟房子極力表達西式建築美學外也滿足了傳統的需求。 二樓接待室。(©sharonhwchen127) 精緻的易木鑲嵌窗簾盒,上有松鶴延年、下有百年好合之意。(姜阿新洋樓 提供)   天花板上一個個的圓孔洞是熱氣的排氣孔,由於熱氣上升的道理,從圓孔進入的熱氣被擠壓,就順著斜面到屋簷外下方的孔洞排出,如此一來,洋樓不用開冷氣也能夠通風宜人,如今看來是聰明的環保建築。「樓梯是用烏心石去做,而且是榫接工法,整棟屋子基本上沒有用一根釘子,完全是榫接建築,榫接的房子較有彈性,遇到地震時不易震壞,在美觀之外,還兼具實用性。」 烏心石製成的樓梯,給人沈穩的感受。(葉家妤 攝影)   思念與回憶,經由導覽縈繞於洋樓 二樓的一角,一架典雅的棕色鋼琴,看起來有些年代了,正是姜麗芝當年買給女兒的二手鋼琴。和母親一樣喜歡彈鋼琴的廖惠慶,是一名擅長說故事的導覽員,邊導覽邊融入小時候住在洋樓的回憶。長廊的盡頭,貼著彩色磁磚,分外別緻的廁所,小時候她就坐在這廁所的窗檯,聽著姐姐說鬼故事;來到戶外,她指著一盆院子裡的多肉植物又說:「這盆植物是我們當年離開時,母親帶走的盆栽,多次搬家都還帶著,如今又回到這洋樓。」 一樓的長廊,盡頭即是貼著彩色磁磚的廁所。(葉家妤 攝影)   「阿公常說:『讀有益書,行仁義事』由於非常重視教育,在僻壤鄉間捐地蓋了北埔國中及獅頭山國小,幫助了當地的孩子方便就學,對姜阿新而言員工就是自己的家人,阿公過世後,員工自發成立永光聯誼會,每年固定約定相聚」她說著自家的故事,也分享著許多在洋樓被拍賣期間流落各地的洋樓家俱,都因為姜家後代回來後,被民眾自動歸還取走的物件。 洋樓買回後的另一層意義,是家人又回來了。除了廖惠慶在臺灣外,其他姊妹都移居海外,如今一起返鄉照顧洋樓。大姊夫吳錫斌從加拿大回來後,便全力投入洋樓的修復工作,熱忱的他在帶領導覽解說時,眼中總是綻放著光芒,融入個人的幽默詮釋為其風格。一樓的房裡放置著一張紅眠床,是大姊夫婦移民去加拿大時,姜阿新特別贈予。「這是祖父姜阿新以前睡的床,後來跟著我們去加拿大時,沒想到會再回到洋樓。」對於漂洋過海兩次的大床,吳錫斌說起來有著很深的回憶,床上有個小巧的木枕頭上面有個鎖,他笑著解說,那是用來藏金銀珠寶私房錢的安心枕,年約七十的他,有如訴說著心愛的收藏般面露純真,言淺情深。 吳錫斌細數著與這張紅眠床的緣分。(郭冠廷 攝影)   流傳姜阿新精神的茶葉罐 「父親從書中自學造林、乾燥疏菜及化學藥品等研發,深知讀書的重要,阿公和父親都非常重視教育,因此成立了姜阿新教育基金會,設立專款幫助弱勢家庭的小孩就學,為了讓基金會能夠獨立運作下去,我們也復刻了日據時代及永光時期的包裝,膨風茶和紅茶的茶葉罐,做為參觀者選擇購買的紀念品,所得收入作為基金會協助弱勢族群教育及洋樓維護。房子只是一個載體,重要的是如何讓這精神保存下去。」黃雍熙以誠懇的語調說著,他和廖惠慶兩人逗弄著大狗微笑著,說明了一切都很滿足。 復刻的茶罐也將姜阿新的精神分享給許多觀眾(葉家妤 攝影)   姜阿新洋樓作為古蹟的保存,不僅僅保留下屬於那個時代的建築美學,同時也保存了幾個世代的美德。可以預見的是,茶虎姜阿新永不放棄的精神,在未來,也將和洋樓的存在一起傳承下來,隨著歲月的流逝,愈發閃耀。   執行編輯:葉家妤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永不放棄的茶虎精神(上)—專訪廖惠慶談姜阿新洋樓復返與整修 【博物之島新訊】地方記憶的串聯與交織:新竹市美術館《敘事竹塹攝影史詩》特展 【博物之島新訊】「讓古蹟重回我們的生活」屏東菸葉廠現地常設展再現工業遺產 【博物之島專文】他山之石可攻錯─從荷蘭《文化遺產法》反思臺灣文資保存(上) 【博物之島專文】他山之石可攻錯─從荷蘭《文化遺產法》反思臺灣文資保存(下)
2023/03/23
永不放棄的茶虎精神(上)—專訪廖惠慶談姜阿新洋樓復返與整修
永不放棄的茶虎精神(上)—專訪廖惠慶談姜阿新洋樓復返與整修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踏著秋的氣息,走入北埔的客家庄,空氣裡甜甜的紅柿氣味,混合著更深一層的是,茶香的底蘊。一棟和洋式的建築,以歷經歲月的唭哩岸石和斬石子所構築的外牆,顯得盈潤光潔,在秋日陽光下散發出一股樸實而堅定的氣息。 洋樓一樓精緻典雅的廊道。(葉家妤 攝影)   姜阿新洋樓,一棟標示著臺灣驕傲的茶葉輝煌史之新竹縣定古蹟,從1932年茶虎姜阿新所打拼的茶產業,歷經50年的銀行收管,到拍賣買回,修復古蹟,逾一甲子的歲月,茶虎永不放棄的精神沒有隨著茶市的沒落而消失,它召喚著後代子孫再度回來,2018年12月,姜阿新洋樓以新的面目和世人見面,而這當中,隨著如何收購回被拍賣的洋樓,並且重新找回故居的種種樣貌,則是一篇比連續劇「茶金」更要感人的真實後記。 姜阿新賢伉儷與女兒姜麗芝、女婿廖運潘,及孫子女於洋樓前合影。(姜阿新洋樓 提供) 一樓氣派的客廳,可想見當時達官顯貴在此談生意的景象。(葉家妤 攝影)   過盡千帆,琴音未止 1949年落成的姜阿新洋樓,至今仍是北埔最美麗的日本巴洛克式風格建築,留日的姜阿新以其優雅的品味,建造了當時摩登的和洋式別墅,來招待當時的英國茶商品茶兼自住,隨著二戰後的休養生息,印度、中國和斯里蘭卡等地的茶葉生產力恢復,盛極一時的北埔茶葉市場漸衰,導致叱吒一時的姜阿新家族一夕間破產,洋樓因此被抵押銀行接管,全家人只好北上租賃小屋子居住,歷經50年歲月,全家各分東西,沒有想過有一天全家人竟還能重回北埔。戲劇性的轉變在孫女廖惠慶和家人的努力下發生,而這一切竟然從一架鋼琴開始。 本篇專訪人物為廖運潘之女——廖惠慶,她與丈夫黃雍熙、家人們,齊心維護洋樓,並向來訪的民眾仔細導覽姜家故事與建築瑰麗。(葉家妤 攝影)   進入洋樓一樓的正中央有一間放映室,播放姜家人重回到洋樓的紀錄片,片頭開始,悠揚悅耳的琴聲響起,幾個孩子嘻笑著在洋樓裡追逐,這是廖惠慶和姊姊們的快樂童年,優美的琴聲正從她的手指流洩。廖惠慶跟隨父親廖運潘姓「廖」,是她父親唯一在洋樓出生的孩子。從小喜歡彈鋼琴的廖惠慶,在母親姜麗芝的支持下,即便是破產後,仍然堅持要她去同學家借鋼琴來練。 「當時母親幫忙家計繡學號,車電視覆布以維生,多年後在家中還沒有冰箱的情況下,存到的第一筆錢,不是買電視、冰箱,而是買一台二手鋼琴給我練習。」廖惠慶以溫潤的口吻說道。而母親就是公視影集「茶金」裡茶虎吉桑的獨生女薏心之原型,承自父親姜阿新永不放棄的精神,繼續在她身上發酵。 二樓放著母親在困苦時,買給廖惠慶的立式鋼琴,每次彈起,其琴音流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郭冠廷 攝影)   揉和姜家精神,振筆救援淨土 客廳旁走向放映室經過的長廊,一邊實木玻璃櫃裡放著幾張黑白照片,廖惠慶指著一個漂亮時髦身穿泳裝在戲水的窈窕女子說道,「這是我母親,另一張是父母親結婚的照片。」她徐徐說道: 「父親當時被阿公找來經營茶廠,夾雜在祖父的理想和現實間掙扎。父親覺得茶的未來雖然不可限量,但是仍有風險。阿公卻說,做生意本來就要冒險,而做茶是一種理想。見阿公和合作的日本三井企業所有討論的,都無關乎賺錢,而是怎樣把茶做好,父親於是被我阿公感動而投身製茶業他們給我的影響是,不管如何困難,都堅持走理想的道路,且永遠幫助比自己窮困的人。」 舒緩的語調,如琴聲般爾雅,帶領聽者進入一個古老的時光隧道般,充滿魅力。 參觀洋樓時,隨處可見姜家過往的生活照,民眾似乎又與古蹟的回憶更貼近些。(葉家妤 攝影)   廖惠慶自師大音樂系畢業後,成為曉明女中的音樂老師,卻在聽了荒野保護協會創會理事長徐仁修老師的演講後,和丈夫黃雍熙開始投入環境保護運動,40歲開始為了搶救東海岸,阻擋台十一線公路的開發,她放棄了成為演奏家的夢想,返回第二故鄉花蓮,全力阻擋許多不當的開發;沒有任何管道的她,只能一封一封用原子筆親筆寫信給可能有影響力的人。 「當時我誰也不認識,就買報章雜誌去看誰關心環保議題,一封封寫信給民意代表、媒體、政府官員學者等,花了許多年時間寫信,參加研討會時看誰關心這議題就當面把信拿給他們。」二十年來她繼續寫信,從一名不問世事的鋼琴老師,成為一名最溫和卻持久的環保健將。「我想是音樂的嚴格鍛鍊給了我無比的耐心。」   重返洋樓,緣分綿延 2012年得知闊別50年的洋樓將要進行拍賣。全家人於是有了想要一起標回洋樓的想法。但是當時由新光集團創辦人之子吳東昇租了二十幾年,擁有租方優先承購權和經濟優勢,要想買回洋樓幾乎是不可能的。廖惠慶再度執起她誠摯的筆,寫了一封信,信裡附上祖父母、父母親和她小時候在洋樓的照片,淡淡描述了家族的命運,信的尾聲,她輕輕問了一句:「我們有沒有可能回來講自己的故事?」 地方記憶的串聯與交織:新竹市美術館《敘事竹塹攝影史詩》特展   這句話讓吳東昇有了成人之美的心意,放棄競標。成功買回洋樓後,姜家後代和文化局一起進行古蹟的整修,於2018年12月正式開放參觀。一開始洋樓還有些空蕩,卻在一連串機緣巧合下,讓失落各地的物件重回。一位老員工在得知是後代買回洋樓後,將珍藏了半世紀位於北埔的大坪茶廠照片送回,原來她父親是姜阿新送去茶葉研習所學習製茶的老茶師,她五歲時就跟著父親在茶廠打轉。「原本北埔的山上人家都不敢種茶,因為工廠都在鎮上,從山裡擔茶葉下來都已經發酵了,不能用了,於是我阿公想先在山裡蓋茶廠。當初蓋大坪茶廠很辛苦,所有機器設備要徒步八公里扛進山區不容易,光是發電機的水車軸心,就要36個人才扛得動。是一個大工程。大坪茶廠蓋完後,大家都說姜阿新蓋茶廠可以種茶了!」 有著玻璃帷幕的木櫃子,擺放著關於洋樓回憶與茶金歲月的老舊文物。(葉家妤 攝影)   廖惠慶回憶著,早已不在的大坪茶廠照片能回來,大家很是安慰。如今看見復刻版的綠色茶葉罐,靈感則是來自一位教授從垃圾堆裡撿到,竟然保存了五十年的永光茶葉罐。「當初就想有一天一定會用得到。」教授送回時開心說著。 永光茶葉罐,右邊即是文中提及有冒著熱氣、最初的綠色茶葉罐設計。(姜阿新洋樓 提供)   「茶金歲月」,雨後天晴 姜家人不但重回洋樓講自己家族的故事,也繼續締造了另一段傳奇。時任客委會主委的李永得看見廖運潘所寫九冊不外傳的家族秘辛——《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覺得非常有趣,遂促使公視以此為靈感來源編寫成連續劇,廖運潘在女兒勸說下放下了破產的沉痛,無償提供自傳給公視拍攝,成就了當今被譽為最美台劇的「茶金」。 廖運潘的九冊家族故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成為2021年公視《茶金》電視劇靈感來源。(上圖:葉家妤 攝影)   「『茶金』裡演的其實是我爸爸廖運潘的故事。他既是女主角薏心,也是KK和文貴。重振家中事業的是父親,他是個十分喜愛閱讀的人,空閒時手裡總是一本書,他的文筆很好,寫了一本又一本的書,而台大經濟系畢業的他有金融的專業,兼具經營的長才。」〔註1〕 為了將「茶金」影集背後的真實故事呈現給觀眾,廖惠慶從父親執筆系列的《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摘錄出《茶金歲月》單行本,新書發表時,北埔洋樓來了滿坑滿谷的客人。 「就在那一天,我在父母親的臉上看到了一絲安慰。那麼久的歲月過去,我們從沒有想過還能重返洋樓,2019那一年家族在這裡辦了一場婚禮,分散各地的成員都回來,我們在草地上談笑著,感覺上又回到了從前。」 她說著,停頓了下來,似乎,還來不及消化這一切。故事未完待續,由姜家後代親自導覽洋樓,一幕幕回憶彷彿於觀眾眼前再次浮現。 廖運潘與妻子姜麗芝於《茶金歲月》新書發表會,帶著一抹欣慰微笑合影。(邱萬興 提供)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KK於劇內全名為劉坤凱,為二戰時期的臺籍日本兵,派至南洋作戰時成為戰俘,之後隨著美援勢力輾轉回臺,成為美國懷特公司在臺的特別助理;文貴為新竹寶山鄉小茶商之子;薏芯為吉桑的獨生女。三人皆在戰後詭譎的時代,投身與協助北埔產業,為「茶金」的主要角色。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新訊】地方記憶的串聯與交織:新竹市美術館《敘事竹塹攝影史詩》特展 【博物之島新訊】「讓古蹟重回我們的生活」屏東菸葉廠現地常設展再現工業遺產 【博物之島專文】他山之石可攻錯─從荷蘭《文化遺產法》反思臺灣文資保存(上) 【博物之島專文】他山之石可攻錯─從荷蘭《文化遺產法》反思臺灣文資保存(下)  
2023/03/15
步步落實居住正義的遠見:阿姆斯特丹博物館「住宅行動」特展
步步落實居住正義的遠見:阿姆斯特丹博物館「住宅行動」特展
作者:吳昀慶(阿姆斯特丹研究院都市分析、設計及工程學程研究生) 什麼!?社宅模範生荷蘭也遇到住宅危機? 無殼蝸牛好辛苦!居住正義在臺灣不是一件陌生的都市議題,更經常是國家政策交鋒的灘頭堡。作為既定印象中社會福利優良、住宅政策完善的荷蘭,是否也有類似的公共議題挑戰呢?事實上,就在2021年9月,荷蘭在疫情衝擊及全球經濟通膨下造成房市飛漲【註1】,引發了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和平示威「住房運動」(Het Woonprotest),全荷蘭估計有15萬人走上街頭遊行。 探索一同棲居的可能:挪威科德博物館「鄰里:我們如何共同生活」提出新住宅模式   針對這起事件,觸角敏銳、積極建立社會連結的阿姆斯特丹博物館(The Amsterdam Museum),不但蒐藏由2位Y世代青年所製作的住宅抗議行動藝術裝置——「(不)幸運轉盤」,並推出「住宅行動」(Operation Living)(2022/9/25-2023/5/21)特展作為回應。本特展是阿姆斯特丹2025「收集城市」(Collecting the City)展覽計畫的子項目之一。主計畫透過結合社區的公民團體,包含非、華、印度裔社群、女性培力團體、地方社造組織(如Bijlmermeer社宅區Image C),及大中小型博物館、店家等,討論市民如何「收集」並「展現」這座城市的故事,內容多元而豐富。此外,地方團體也可以向博物館主動「投稿」特展的策劃,這些策略皆顯示博物館希望挖掘更多在地故事,及擾動市民一齊思考社會議題的想望。 Collecting the City 介紹影片 我們如何應對住房危機?學者專家、社會運動者與一般市民對阿姆斯特丹居住議題表達看法。(「住宅行動」特展。吳昀慶 翻攝) 阿姆斯特丹博物館收藏2021年住房運動參與者所製作的行動藝術裝置——「(不)幸運轉盤」,代表著民眾,尤其是年輕族群,對於居住議題的呼聲,並做為此次特展的指標性展件之一。摘錄:為了求個宿舍住,總是在註冊當學生、到了35歲還跟爸媽住一起、有錢的爸媽幫你買房、搬到阿爾米爾住(類似於台北到桃園的距離)。(「住房行動」特展。吳昀慶 攝影)   荷蘭住宅政策脈絡 回顧荷蘭的住宅政策百年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70年代,荷蘭國內的慈善組織開始大規模的廉價住宅興建,為提供低廉租金之住房給予工人階級。不過當時提供給勞工階級居住的房子,被稱為「壁龕住房」(alcove housing),平均每8-10人分享僅30-37平方公尺的居住空間。1886年間所發生的霍亂疫情,使得都市議題受到重視。直至1901年的《住宅法》(Woningwet)及《衛生法》的頒訂,為住宅制定空間上的規範以及居住品質的基本要求,沐浴及衛生設施等需求也受到考量,戮力改善窳陋居住環境在公共衛生上對於基層市民的危害。 在20世紀初期,住宅協會扮演著重要的住宅提供者角色。這些協會有些是具有宗教及慈善色彩的組織。最為人所稱道的,是當年勞工組織集結力量建造的「船型社區」(Het Schip,1919-1921)以及「黎明社區」(De Dageraad,1918-1923)。這些社區不僅作為荷蘭社會住宅的濫觴,更在建築形式上追尋突破與超越,開展了後續著名的「阿姆斯特丹學派」(Amsterdam School)建築風格。而此學派的倡導者克拉克(Michel de Klerk)等人希望讓勞動者居住在美麗的住宅當中,透過轉化貝殼、海浪等自然的元素成為建築形式的語彙之外,亦將遠東地區(如印尼)的建築型態轉化融入設計當中。於此,百年來,荷蘭的社會住宅具備著堅實的民間需求、勞動階級基礎,並形成了獨特且風格多變的建築藝術資產。 20世紀初期「阿姆斯特丹學派」社會住宅代表性建築:「船型社區」(Het Schip)(吳昀慶 攝影)   而「住宅行動」特展則主要回顧荷蘭一個世紀以來,從公共規劃到市場驅動的住房政策,並以4個20世紀規劃的住宅社區作為案例研究,期望觀眾能夠從中瞭解國家住宅政策的演變,同時以此展支援近期如火如荼的住房運動。本文擷取3個代表性案例簡述與探討,分別是范德佩克社區(Van der Pekbuurt)、小鱸魚區(De Baarsjes)與斯洛特米爾社區(Slotermeer)。 綠色區塊由左至右為:斯洛特米爾、西區及小鱸魚區、北側范德佩克社區、婆羅洲.斯坡倫堡社區(東港區)(「住宅行動」特展。吳昀慶 翻攝)   公園式住宅聚落:范德佩克社區(1919-2022) 展覽裡的第一個案例,1919年興建的范德佩克社區是在《住宅法》等相關社會制度條件完備後,落成於埃河(IJ River)北岸的花園郊區住宅(garden suburbs)。借鑒於當時阿姆市中心西側約旦區(Jordaan)擁擠且破敗的生活環境,具有理想主義精神的建築師范德佩克(Jan Ernst van der Pek)及妻子路易斯・溫特(Louise Went)合力設計並建造了560戶低層樓、單一家庭,其居所具有前庭及後花園,並透過蜿蜒的街道串連起公園式住宅聚落。這些房子通風良好、陽光充足,具有沖水馬桶,且人們可以到公共澡堂洗浴,甚至還有獨立的廚房,滿足人們普遍的生活需求。唯,當時主要的目標受眾為工人階級,但最終入住的人士,大多是相對中上階層或市府官員為主。 2012年,這個社區一度面臨被拆除的爭議。當地居民自發性爭取建築物保存,使得擁有該房產的開發商承諾投入鉅資翻新房屋,並在能源設施上進行環保性的改善。2016年,一群居民成立了 Copekcabana 住宅合作社,自行管理 25 處有補貼的出租房屋和一個公共庭院,形成一種新的住房模式。 范德佩克社區Van der Pekbuurt(「住房行動」特展。吳昀慶 翻攝)   勞動階層的樂園:小鱸魚區(1922-2022) 接續,小鱸魚區是在1920-1930年代「西區計畫」(Plan West)中所規劃的「工人樂園」(worker’s paradise),阿姆斯特丹學派在此建築設計超過6,000個住宅單元。這個區域的規劃受到荷蘭現代建築之父貝拉赫(H.P. Berlage)的「南區計畫」(Plan Zuid)所影響,除了居住所需的基本配備之外,城市規劃師設計了廣場預計作為劇院、公共花園及售貨亭,作為育樂的場所。規劃師認為規劃可不只侷限於居住本身,更是要提升勞動者的生活品質,進而「讓人們成為優秀的公民」。 如今,在2000年的都市更新(整建及維護)規劃當中,部分單元被改建為市民的「起家厝」(Starter’s house),如今,這個社區依舊受到年輕家庭、雅痞及藝術家的喜愛。在展覽內,便放映著紀錄在此創業的服裝設計師工作室的紀錄片。 西區計畫,麥卡托街(Mercatorplein)(「住房行動」特展。吳昀慶 翻攝)   從戰後住宅到樂齡居所:斯洛特米爾社區(1951-2022) 第三個案例為「阿姆斯特丹擴張計畫」(AUP)而產生的斯洛特米爾社區。阿姆斯特丹擴張計畫早在1935年就已制定,但它的實現卻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因應戰後大量的居住需求。城市建築師范伊斯登(Cornelis van Eesteren)及約克巴・慕德(Jakoba Mulder)等設計師一同成為戰後城市規劃的創始人。他們對於住宅社區的主張有三個元素:「陽光、空氣、空間」,且受到現代都市主義的影響,積極地擘劃城市的開放空間,尤其關注大型綠地及區別空間機能的功能分區規劃。1952年則由荷蘭女王朱麗安娜(Juliana of the Netherlands)主持斯洛特米爾社區的開幕儀式。 AUP都市規劃是遵循現代主義城市規劃原則,基於不同分區規劃生活機能:居住、工作、交通和娛樂。綠地則是設計中重要的空間之一,紅色圖塊為當年規劃擴建之住宅區。(©Het Nieuwe Instituut)   斯洛特米爾社區中,最具代表性的社會住宅是1956年興建的「顏料盒模範公寓」(De Verdoos),是富有風格派簡練現代的勞工住宅。它同樣為社會主義工人運動影響下,所成立的住宅協會建築,明亮現代的公寓配備有3間臥室及獨立衛浴。2009年,「顏料盒公寓」透過整建及維護,為公寓加裝通用性設計之電梯,並作為樂齡住宅空間。 「顏料盒公寓」(De Verdoos)(吳昀慶 攝影)   博物館探問居住正義,推動遠見的落實 荷蘭是社會住宅存量達到30%的國家,而素有「公共住房聖地」美名的阿姆斯特丹(Stissi, V.,2007),如今依舊在全球經濟局勢的挑戰中遇到困境。但透過「住宅行動」展回顧歷史【註2】,我們得以瞭解住房曾經作為改善勞動階級生活水平的理想工具,奠基在人道主義精神的關懷下,如今荷蘭社會仍願意為居住的不平等挺身而出。此外,荷蘭人對於「都市更新」的想像,不僅是以重建為主,更願意將具有歷史價值意義的空間維護再利用,於本文提到的三個展覽案例,皆有異曲同工之處,這是與臺灣當前都市更新方法上較大的區別。然而,荷蘭或許已經是全球較為注重居住正義的國家,但2021年和平示威的住房運動,仍反應現今的年輕世代對房價、租金過高的不滿,為此,本展使博物館成為公共政策討論、辯論的場域,並啟發觀眾思考何為更加宜居的社區與城市。 荷蘭歷年住宅運動海報。摘錄:「我們的居住需求,竟是地主的麵包!」(1970);「我們不能總是住在破房子裡。」(1978);「沒有居住權就沒有女王加冕典禮!」(1980);(「住宅行動」特展。吳昀慶 攝影)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阿姆斯特丹的住宅價格指數,以2002年為基期,至2021年漲幅已達36.94%;台北市自2002年8月以來至2021年8月,住宅價格指數自91.69成長至112.02,成長約22.2%,房地產價格的成長,與國際經濟及資金流向有關,是國際各大都會的共同挑戰。唯阿姆斯特丹社會住宅比例(46%,19萬戶)仍遠高於台北市,在居住權的保障上,相對有更多工具協助。 註釋2:關於「住宅行動」展回顧之阿姆斯特丹住宅單元面積及家庭人口設計演變、阿姆斯特丹住宅政策演變,請見筆者整理之表格。
2023/03/08
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如何訴說部落的故事? 專訪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柯玉卿(ubange·Aruladenge)
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如何訴說部落的故事? 專訪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柯玉卿(ubange·Aruladenge)
記者:謝佳均(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沿著蜿蜒的台24號山路入山,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下稱魯凱文物館)座落於綿延山間,建築外觀由石板砌飾而成,裝飾著百步蛇、百合花、陶罐等圖騰,標誌著魯凱族的元素與家屋風貌,比鄰聳立於部落特有的石板民宅中。作為部落文化傳承的基地,近年魯凱文物館透過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屏東大學及周圍部落合作,嘗試以多元的角度與方法訴說部落的故事,凝聚與傳遞魯凱族的傳統與精神。本次的專訪人物,即是在魯凱文物館服務逾兩年的策展員——柯玉卿(ubange Aruladenge)。 座落於山間的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建築外觀皆可窺見魯凱族元素,如屋簷上身著魯凱族服飾的跳舞男子塑像(郭冠廷 攝影)   專訪當日,早上還在參與地方館年度會議的柯玉卿,下午風塵僕僕地回到文物館接受團隊的訪問。她時常在山裡與都市奔走,且除了研究與策劃展覽的業務之外,還需肩負教育活動與導覽、館所社群平台小編,及其他繁瑣行政任務,反映出地方文物館資源與人力的不足。雖然如此,談及博物館實務工作的日常,柯玉卿仍投射出熱忱的眼神並以溫和語氣表示,在文物館內許多事物都是從親自摸索開始,唯有做中學,館員才能與文物館共同成長。 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現任策展員柯玉卿。(郭冠廷 攝影)   深耕魯凱文化,從「美麗的印記」開始 從事護理人員工作近三十年的柯玉卿,期間也兼任魯凱族語老師,而在護理工作退休後,2020年就進入館內工作。然而,她的文化研究實務,早在入館前就已經開始。2005年,沒有受過田調訓練的柯玉卿拿著卡帶式錄音機與傻瓜相機,在部落展開魯凱族手紋的田野調查,將訪談部落耆老手紋的成果彙集成書【註1】,為魯凱族女性手紋紋飾與其背後的歷史意義留下了珍貴的紀錄。這份橫跨近十年的研究,也促成了館內2022年8月「美麗的印記-魯凱族女性手紋特展Pacase ki alrima ki lakainguta」。儘管,對於非文化領域專業出生的柯玉卿而言,博物館工作具有許多挑戰,但她身為魯凱族人,對族內的文化、語言、習俗有深刻理解與認識,成為深耕文化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能量與養分。 「美麗的印記-魯凱族女性手紋特展Pacase ki alrima ki lakainguta」,展場呈現柯玉卿田野調查紀錄下的魯凱族手紋圖騰,以及手紋的拍刺工具。(霧台鄉魯凱族文物館 提供)   挑戰!身兼多職的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員日常 然而,一間博物館有多元且繁重的業務,在魯凱文物館僅有三位館員的情況下,她除了主要的研究與策展工作之外,也必須挑起館內臉書小編與導覽員的角色。 談及策展,柯玉卿說明起初從模仿同事的展覽腳本開始,慢慢摸索策畫一檔展覽的方式,像是如何呈現活潑的展覽內容?如何挖掘更深入的田調研究?雖然常埋首研究,但她也不因此閉門造車:「博物館工作對我而言,一方面是自我實力上的挑戰,一方面是『面對』觀眾的挑戰」她認為,多瞭解來訪觀眾的想法,更有助於在展覽構想、文物詮釋、導覽內容與編寫社群文案時提供方向。例如,訪問期間她突然問道「你們是第幾次來文物館呢?誰是第一次來這個部落的人?舉手!」擔任導覽員時,她也時常以類似的即興訪談來理解觀眾先前的參訪經驗與對魯凱文化認識程度,以利調整後續解說內容。 接續,受訪者帶領團隊從館內轉換到戶外,坐在魯凱族傳統石板家屋上,並接著分享她的另一個身份,也就是館所的臉書小編。臉書,可以說是魯凱文物館重要的推廣窗口,也是評估績效的指標之一,在過往的貼文中,可以看到部落道路修葺、氣溫下降的溫暖提醒;也會有文物介紹、觀眾觀展的影音紀錄。對於柯玉卿而言,臉書除了可以增加文化館的曝光度,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理解「我們正在做什麼?做了哪些事情?」策展員、臉書小編與導覽員三合一的工作日常,事實上都指向著一件事——保存部落歷史記憶與魯凱文化,並讓大家更認識魯凱文物館。   共譜文化傳承,與國家級博物館合作與互補 隨著「大館帶小館」計畫的推行,越來越多原住民族文物館,透過與國家級博物館合作、共學等方式,進而顯原住民族主體身分投入策展過程的重要性。這樣的合作模式又為文物館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從全臺原民館座談看當前挑戰!大館帶小館的區域整合與在地連結新象   「比如說她們(國家級博物館)選件的時候會說幾年(文物年份),陶壺的尺寸、規格、材質,但要怎麼詮釋魯凱族的文物?這時候老人就是專家,她們會說出怎麼使用、族語名稱是什麼⋯。所以我們就是負責解開文物〔背後的〕的故事。」 魯凱文物館在2021至2022年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魯凱的珍寶lawbubulu—臺博館霧臺鄉百年文物回娘家特展」的經驗,對於柯玉卿而言,就像是一個互補的過程,例如,臺博能夠提供策展技術與知識,而文物館可以透過訪問族人,述說物件對於魯凱族的意義與故事。這樣的合作,不僅僅影響著魯凱文物館,也透過田野調查、進入臺博典藏庫房就魯凱族文物進行參觀交流,得以讓部落耆老透過物件重溫部落記憶。柯玉卿認為儘管兩館的資源與專業程度不一,但皆是為了部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共譜魯凱文化。 2022年10月「魯凱的珍寶lawbubulu—臺博館霧臺鄉百年文物回娘家特展」,展出110件魯凱族古文物(包括臺博館藏品64件、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藏品32件及部落借展品14件),展場中以影音呈現耆老對家族物件的歷史。(謝佳均 攝影)   以展覽凝聚、紀錄部落歷史記憶 除了與國家級博物館合作之外,魯凱文物館也凝聚部落力量,共同策劃「憶起記路kinulane吉露部落故事地圖共作展」(下稱「憶起記路」展,至2023/3/31止)。本展與國立屏東大學、霧台鄉內的吉露部落長輩及青年合作,透過實際踏查吉露舊聚落,以地圖系統標定傳統領域範圍的方式製作立體地圖模型,使得部落青年藉此認識自己的土地。另一方面,展覽收錄部落耆老的口述訪談,並播放著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所留存的魯凱族歌謠。有趣的是這批歌謠資料典藏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院,透過聯繫與授權,才得以使吉露部落的魯凱族耆老回憶與傳統歌謠重新回到部落,迴盪在展間。 博物館如何與部落合作辦展?林頌恩談與部落共事的義氣之道! 「憶起記路kinulane吉露部落故事地圖共作展」中,播放著1960年代魯凱族民歌,而展覽團隊也在旁設置讓民眾錄製聲音卡片的互動,於館方臉書時常能夠觀賞現今原住民族觀眾在此錄下的歌聲,與60年前的魯凱歌謠互相輝映。(郭冠廷 攝影) 此展也與吉露部落文化健康站合作,透過材料包,讓長者在動手做的過程當中還原記憶中的家。(郭冠廷 攝影)   導覽「憶起記路」展的過程中,柯玉卿以魯凱語朗讀著耆老訪談紀錄,並藉此強調,魯凱文物館的特質之一,即為盡量於展覽並陳魯凱語與中文。族語的使用,就如同長者傳唱部落精神與智慧的低語,是傳承的媒介,也是一種在強勢文化的語言逐漸在部落取代族語的情勢下,不卑不亢為族群正名、保存族語的奉獻與實踐。 柯玉卿頭戴百合花,真摯地用魯凱語一句句念出部落耆老對於土地的情感。(郭冠廷 攝影)   魯凱文物館的困境與展望 儘管,魯凱文物館近年積極與周圍部落、國內外文化機構合作,豐沛文化研究動能,但談及魯凱文物館的困境,柯玉卿指出南區原文館在部落青年人口外移的情況之下,皆存在的人力資源嚴重短缺問題,此點已大程度影響館內各項工作的效率。若要緩解燃眉之急,或許短期實習生的招募也不失為一種解方,但如何讓專業的人力能夠長久留在原文館工作,應是中央與地方政府需努力解決的重要問題。 如同準備佩戴百合花額飾(dukipi)的過程,要通過歌謠的傳唱、準備獻禮等繁瑣的儀式,才能獲得榮耀的象徵;目前魯凱文物館依然有重重考驗,但是館方正積極完善館內設施以及建構常設展,並逐步朝向升級為博物館的方向邁進。同時,柯玉卿策展員也將在雲霧繚繞的部落中,不懈地耕耘博物館實務,與魯凱文物館一同傳唱百合花的故事。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柯玉卿《屏東縣魯凱族婦女紋手調查》於2016年出版。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如何與部落合作辦展?林頌恩談與部落共事的義氣之道! 【博物之島專文】原民館如何處理困難歷史?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烈日疊影」特展之嘗試 【博物之島專文】從全臺原民館座談看當前挑戰!大館帶小館的區域整合與在地連結新象 台博館,【Lawbubulu魯凱的珍寶-臺博館霧臺鄉百年文物回娘家特展】前導影片 霧台鄉魯凱族文物館,美麗的印記-魯凱族女性手紋特展分享會
2023/03/03
從數據預見未來:人口危機下的博物館趨勢與挑戰
從數據預見未來:人口危機下的博物館趨勢與挑戰
作者:林詠能(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教授) 近年來臺灣的博物館、美術館與地方文化館數量大幅增加,但觀眾人數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幾乎所有的博物館至今日為止,參觀人數都尚未回到疫情之前的水準。在觀眾人數成長低於博物館數量增加的情形下,除了要面對來自博物館同業的壓力,也要與其他休閒娛樂設施競爭消費者。而最近公佈的2022年我國出生人數預估,全年僅有13.5萬的新生兒,創下臺灣人口最低出生數。在臺灣高齡化與少子女化的衝擊下,2020年我國人口數步入負成長,至今人口已減少37萬多人;這項訊息對我國博物館而言,無疑雪上加霜。博物館如何因應人口結構的變化、迅速提升自我的競爭力,對博物館而言至關重要。 創意與活力不分年齡!「2022博物館創齡行動的實踐與挑戰線上論壇」紀實   時代交鋒:高齡化與少子女化對博物館的衝擊 目前我國正面臨高齡人口急速增加、出生人口大幅減少的情形,將造成臺灣未來人口快速減少與工作就業人口數遽烈下降等情形。這些困境對我國未來的經濟、社會、文化與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臺灣人口結構的改變,不但衝擊國家各項總體環境,也同時對博物館部門的發展,尤其在觀眾經營與組織人力上產生一定的衝擊。不過,人口結構的遽烈改變,目前仍未引起博物館界廣泛的重視,更缺乏相關的討論,未來博物館營運也只能隨著人口減少,被動回應。 我國人口斷崖的危機是世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臺灣已多次在全球出生率排名倒數第一。以2020年為例,臺灣總生育率僅有0.99,遠低於可使總人口數保持固定的2.1替代水準。自2020年1月我國達到人口數的高峰、達2,360萬人之後,人口轉為負成長,到2022年11月的總人口數已降為2,323萬人,較2020年1月減少37萬多人。依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推估顯示,臺灣人口數至2070年,僅餘1,581萬人(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若依照聯合國2019年的報告,臺灣人口數在2100年將降至約1,100萬人,較現在的人口數大幅減少一半以上。 在人口結構方面,2020年總人口數中65歲以上人口佔16%;2025年臺灣將從「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即20%的人口超過65歲。我國從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僅花了7年,這項推估比日本的11年、美國15年、法國28年、英國49年的調適期間更短且更激烈,且更容易產生世代間的衝突。至2070年臺灣65歲以上人口將成長至43%,85歲以上人口也將佔總人口的11.4%,顯示臺灣人口老化的進程遠高於世界主要國家。 臺灣因人口老化、少子女化所可能造成的人口銳減,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挑戰。人口結構的遽烈變化,也勢必對博物館產生重大的衝擊,預計將產生參觀人次下滑、觀眾特質產生變化、博物館專業人力不足等問題。在此嚴峻的情形,博物館從業人員應做好事前準備,積極改善博物館的自身體質,以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就顯得極為重要。 臺灣總人口高、中與低推估(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 / 歐陽德 重繪表格)   1.觀眾人數下滑 少子女化的情形首先將嚴重衝擊博物館的觀眾人次。依我國文化統計2020年顯示,臺灣民眾在2019/20年,博物館參觀比率為46.5%,平均每人每年參觀博物館與美術館頻率為1.3次,其中65歲以上人口平均每年每人參觀0.9次,總參觀人次超過3千萬人次。如以此基準推估,至2070年,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年度觀眾人次將降至2千萬人次左右,將較現今減少1千萬人次以上。此外,城鎮化的現象在未來會更為明顯,人口將大量往城市集中,地方博物館與文化館將面臨比國立或城市博物館更加嚴峻的衝擊。如何鼓勵民眾提高參觀意願與更頻繁的利用附近的博物館設施,將是每一個博物館未來的重要挑戰;而如何在變化的外在環境中,掌握觀眾特質與行為轉變,將是未來博物館的重要工作。 博物館參觀人次推估(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作者推估 / 歐陽德 重繪表格)   2.博物館專業人力減低 人口的大量減少也會直接衝擊勞動力市場,依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資料顯示,2020年臺灣15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數為1,683萬人,至2070年臺灣工作年齡人口數將減少一半,僅餘783萬人,且其中將近一半(48.1%)的工作人口將是由45至64歲的中高年齡人口所組成。面對工作年齡人口的急速下滑,博物館的各種專業人力將產生極大的缺口,在不久的將來,博物館將面臨專業人力不足的情形。因此,必須透過博物館組織改造、強化志工人力招募,並運用數位科技以彌補人力的缺口。 臺灣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數與占比(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 / 歐陽德 重繪表格)   正面迎戰:博物館如何面對人口危機? 在臺灣博物館數量的持續增加情形下,博物館不但要面臨彼此的競爭,在臺灣進入人口負成長,高齡化與少子女化日趨嚴峻的情況,更要面對觀眾人數趨緩的困境,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策略,便成為博物館能否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本文從供需二端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1.提升觀眾再訪頻率 高齡化與少子女化將使博物館面臨觀眾逐漸減少的困境。因此,如能提高民眾的再訪頻率,就有機會維繫相同的觀眾人次。如何透過展覽、行銷策略與活動規劃,吸引觀眾再訪,將是博物館的重要任務。 2.積極推動博物館組織改造 因應人口減少的危機,各級政府應加速博物館組織改造,朝垂直型的博物館網絡整合,如一機關多館所或一法人多館所等機制。這些組織型態可將行政體系集中,因此可以較少的人力管理多個博物館,有效提升人力資源的運用效率。 3.加速博物館智慧化的進程 加速引入智慧博物館概念,使用數位科技進行博物館硬體、軟體的控制,同時記錄觀眾在博物館內外的參觀行為,並透過大數據的分析,達成智慧化管理,以減低館員的行政負擔,並強化決策。   執行編輯:葉家妤
2023/02/22
自然本色色:生態藝術策展中的性史書寫
自然本色色:生態藝術策展中的性史書寫
作者:楊育睿(英國約克大學藝術史學系博士) 關於那些加諸在所謂常態、性傾向的想法,我們能否不再以西方中心的思維動機去感受,而以其他方式,特別是超越人性的方式去思考? ― 海斯勒,「性生態學」特展 挪威特隆赫姆美術館(Kunsthall Trondheim)於2021年至2022年間推出了「性生態學」(Sex Ecologies)特展(止於2022/3/6),策展人為時任館長的史黛芬妮·海斯勒(Stefanie Hessler)。 海斯勒擅長將當代議題中各據一方的兩個核心領域——「性別」與「生態」,整合出全新的藝術研究與創作模式。「性生態學」不僅僅是一個展覽,該計畫包含了與瑞典林雪坪大學(Linköping University)的環境人文研究中心The Seed Box的合作研究,並集結、出版了多位環境與性別研究者、文化理論家,以及藝術家的書寫與訪談。展示的策畫,則是以海斯勒帶領的研究團隊與九位藝術家為主軸,採用跨領域研究、共同閱讀與研討文本、集體製作的工作模式形成展示論述。   無框的酷兒材料:「性生態學」特展論述 在策展研究過程中,策展團隊討論了「異性戀本位的性別價值在環境危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歐洲啟蒙主義觀點如何支配用以判斷、區分自然界中所謂的「正常」與「異常」。這種「酷兒生態策展」,作為博物館的實踐方法,不單是體現生態環境中的性別題材,其核心更是透過質問各種有關性與性別、種族與物種等分類架構的合理性,思考以部分人類為中心的全球宰制,並拒絕將萬物的複雜網絡簡化為人與供人取用的自然資源的二元對立觀。換言之,這種去中心觀拒絕視人類為所謂的「萬物之靈」,並追溯種種我們習以為常對於國族、物種與認同的分類框架,是如何在特定目的下被刻意地發明。 然而,「酷兒策展」(queer curatorship)不可避免地與傳統博物館被視為傳遞知識的機構性質干擾。博物館善用明確的知識分類框架來定義文化對象,這種傾向在描述非二元對立的認同觀,以及不易以特定認識框架與分類來界定的酷兒材料時,往往遭遇到困難,或者低估了詮釋對象的複雜性。性別研究學家珍妮弗·泰布爾奇(Jennifer Tyburczy)提及,酷兒策展必須透過反思本位型態的論述,解構已被機構化、常態化的知識規範來達成。因此,對於高度仰賴物件秩序的博物館方法而言,「酷兒策展」是一個無止境的反身性思考知識權力實踐、挑戰既有論述框架的辯證場域。 「性生態學」特展挑戰的知識框架圍繞在「性」的功能論在自然界中的實際樣態。傅柯在《性史》中分析,西方現代社會中對於性的治理是建立在繁衍所帶來的經濟價值上。而現代科學知識、婚姻制度與宗教道德,皆為此以「生殖」為性的最終目的之異性戀霸權提供了依據。而其他性的樣態,則被歸類於「違反自然定律」。後達爾文主義研究者則指出「自然現象」的不可預測性其實才是常態,因為「看似無用、無效,或是有破壞性的事件和過程,是讓整個系統功能正常組成的一部分」。同性戀與其他酷兒樣態所構成的多樣性,事實上為生態空間提供了混成的性活動,來確保由無限可能性所構成的演化規律與生存機制。 自然允許,文明禁止?從科博館「百年好合:當代婚姻之旅」看婚姻多樣性   性≠生殖:挑戰二元對立性別觀 在「酷兒生態策展」的初衷下,「性生態學」特展挑戰了被特定的科學分類觀扁平化的「性即生殖」的演化迷思,重新思考「同性性行為」或「無關生育的性」是如何在天擇的自然演化過程中被保留下來。例如,參展藝術家安德熙·喬丹(Ann Duk Hee Jordan)以水生動物的性活動為主題,結合雕塑、裝置及錄像,打造了五光十色的水底情境。喬丹將微觀的生物活動轉換為繽紛的感官刺激,詮釋生態界中普遍存在的「過渡」狀態的性。在此微觀的世界中,性的功能極其複雜,且不一定與生殖或者繁衍後代有關;即使有關,二元對立的性別觀也不是萬物準則。 安德熙·喬丹,2021〈蟲:陸生、夢幻與濕〉局部。(©Photo: Daniel Vincent Hansen)/ Anne Duk Hee Jordan: The Worm - Terrestrial, Fantastic and Wet (2021), detail. Multimedia installation with sculptures, black light, video 12’51” (in collaboration with Pauline Doutreluingne). Dimensions variable, site-specific. Part of the group exhibition Sex Ecologies at Kunsthall Trondheim, Norway. Commissioned by Urania Berlin e.V, Kunsthall Trondheim and The Seed Box.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Daniel Vincent Hansen.   被人類支配的「自然」 非二元視野豐富了超越性別邊界的可能性,以思考男性 / 女性,或者異性戀 / 同性戀等二元觀對身體的支配。安娜·契(Anna Tje)的作品即是透過植物的生產與全球性的供給,探討殖民文化中的性與身體。契在展示空間中打造一個鼓勵多元對話的場域。紫色的沙發椅組合是以非洲梨被剝開的形象設計的,隱喻著有色人種在歐洲社會中的文化錯置。鄰近的唱盤播放著藝術家書寫的詩〈非洲梨的愛好者〉(Safou Lover):   我剝開我的皮膚 被那些無法接受的慾望絆倒 我吃下同我一樣漂移遷徙的同伴 吞下這創傷與境遇 深信著我的果實,那被分離的味覺 終將消化它自己,將罪惡感從自我中洗去 …… 安娜·契,2021,〈超新星水果:很高興你選擇了我〉局部。(©Photo: Daniel Vincent Hansen)/ Anna Tje: Supernova Fruits, I’m So Glad You Chose Me (2021), detail. Multimedia installation with ceramics, vinyl player, 45rpm vinyl record, sound: side A 4’9”, side B 4, video, seating device. Dimensions variable. Part of the group exhibition Sex Ecologies at Kunsthall Trondheim, Norway. Courtesy the artist. Commissioned by Kunsthall Trondheim and The Seed Box. Photo: Daniel Vincent Hansen.   對非裔的契而言,非洲梨是日常飲食文化的一部分,而在歐洲的市場,這種水果卻以「異國情調」的形象被消費。非洲梨同時也被稱為「未來的水果」 ― 西方眼中的非主流、替代的營養來源。藝術家從中體認到在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市場中被商品化與客體化的性與身體,以及環境正義在當代移民社會去殖民化過程中的重要性。 安娜·契,2021,〈超新星水果:很高興你選擇了我〉。(©Photo: Daniel Vincent Hansen)/ Anna Tje: Supernova Fruits, I'm So Glad You Chose Me (2021). Multimedia installation with ceramics, vinyl player, 45rpm vinyl record, sound: side A 4’9”, side B 4, video, seating device. Dimensions variable. Part of the group exhibition Sex Ecologies at Kunsthall Trondheim, Norway. Courtesy the artist. Commissioned by Kunsthall Trondheim and The Seed Box. Photo: Daniel Vincent Hansen.   同樣地,范加(Jes Fan)關心人類經濟活動如何支配自然界中的性與生產,在展覽中,其作品以珍珠貝產業為探討的對象,透過生物的身體轉換、合成物質的「跨物質性」(cros-corporeality)作為生殖的隱喻。珍珠的生成,是透過異物介入與生物修補傷口的機制所促成。人工養殖的母貝所經歷的痛苦是建立在人類的需求之下,這種生產是經濟性的,而非純粹的自然生存機制。而珍珠貝僅是眾多供應人類消費需求的養殖動物中的冰山一角。范加在此揭示了物種主義的現實,即,我們由人類的需求出發所主張的「自然」往往充滿矛盾而「非」自然。事實上,人類活動定義了眾多生物的存在目的,且僅是人類中心、單一思維的功能論,理所當然地將其他物種視為剝削與支配的對象。 挪威特隆赫姆美術館「性生態學」聯展裝置現場。圖為藝術家范加與瑪格麗特·佩特森(Margrethe Pettersen)合作作品。(©Photo: Daniel Vincent Hansen)/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group exhibition Sex Ecologies at Kunsthall Trondheim, Norway. The image shows work by artists Jes Fan and Margrethe Pettersen. Commissioned by Kunsthall Trondheim and The Seed Box. Photo: Daniel Vincent Hansen. 范加,2021,〈珍珠的母親〉。彩色輸出、緞面,76.2 x 127 公分。(©Photo: Daniel Vincent Hansen)/ Jes Fan: Mother of Pearl 方 (2021). Color print on satin. 76,2 x 127 cm. Part of the group exhibition Sex Ecologies at Kunsthall Trondheim, Norway. Commissioned by Kunsthall Trondheim and The Seed Box.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Empty Gallery. Photo: Daniel Vincent Hansen.   又,我們能否透過藝術作品看見那不被遺棄、不被浪漫化的自然,重新想像去殖民實踐與非物種主義的關係? ― 海斯勒,「性生態學」特展   一種與霸權對壘的方式——酷兒策展學 透過性別與性的討論,「性生態學」特展重新界定了人與人、人與其他物種,以及人與生態環境的相依相生,與其相應而來的權力與支配關係。自然的概念不再是人與文化的對立面,那個可預測、永遠穩定不變的原理法則。它提供了一個與人類文化複雜性相應的領域——同樣多元、充滿變化與可能性的田野。這樣的自然以酷兒的面貌存在,在博物館的實踐中形成新的思辨關係。如先前所言地,「酷兒策展」是一個無止境的反身性場域。它的目的不在於建構知識本身,而在於反思論述框架形成的過程及其合理性,從中習得能動性,以抵抗普遍存在於知識與文化中各種型態的霸權。   執行編輯:葉家妤
2023/02/14
千里之行,始於「筆」下: ICOM博物館大會攻略!參與經驗和報導技巧講座紀實
千里之行,始於「筆」下: ICOM博物館大會攻略!參與經驗和報導技巧講座紀實
作者:鄭珮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第26屆大會於2022年8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這是疫情趨緩後舉辦的大型國際博物館盛會,主辦單位為擴大參與,特別採實體與線上同步進行,臺灣也有超過60位博物館專業人士親自前往參與大會。為鼓勵台灣博物館研究者及工作者長期積極的參與,促進國際交流認識各國的博物館發展,同時也分享台灣的研究心得及實務經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經營的「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特規劃了系列的報導,並於2022年11月13日推出「ICOM博物館大會攻略!參與經驗和報導技巧」線上講座。 本場次主持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陳佳利教授,並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賴瑛瑛教授、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張瑜倩副教授擔任講者;此外,更邀集在2022 ICOM布拉格大會參與策劃臺灣主題館的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秘書長黃星達,與前進大會論文發表同時為博物之島常駐作者的謝佳均和高郁媗擔任分享人,分享參與ICOM大會之心得,以及學術研討會的報導寫作技巧。   博物館作為方法: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2006年首次參與ICOM博物館管理委員會(INTERCOM)於臺灣舉辦的年會後,賴瑛瑛長年參與ICOM及各專業委員會在世界各地舉辦的研討會。曾任ICOM博物館管理委員會(INTERCOM)理事,現任國際博物館協會典藏委員會(COMCOL)理事與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諮詢委員。賴瑛瑛除有參與在維也納、上海、里約、米蘭等地舉辦三年一次的ICOM大會經驗外,也累積了於不同專業委員會研討會論文發表的心得。 講座中,賴瑛瑛介紹了ICOM組織的設置宗旨、運作規模及多元的專業推廣。成為ICOM會員不僅能和組織內142個國家及地區近五萬名博物館專業人士交流,還能參與一年超過250場的線上會議與工作坊;而三年一度的大會期間,除了各個專門委員會舉辦的研討會外,主辦國家特別安排的博物館之夜及文化參訪,深刻體驗當地的博物館場域及音樂、表演特色活動,對個人專業能力的提升與國際視野的拓展助益良多。此外,賴瑛瑛也特別分享了參與大會的投稿小技巧。由於ICOM是由32個專門委員會組成,各委員會在徵稿時都會根據該年度大會的主題訂定和委員會類型相關的題目,因此在投稿摘要時可以盡量多投幾個委員會,或是將自身研究針對不同委員會的徵稿題目進行方向上的修訂,以增加錄取機率;若是論文未能錄取,以具體案例分享為主的海報徵集也是另一種極佳的發表方式。 最後,賴瑛瑛提出「開放的心胸」是參與國際組織非常重要的態度,除了專業領域的交流外,對自身文化擁有充分的知識與理解,是為交流討論的基礎;又,抱持著對他國文化的好奇與開放心胸,更可開啟未來合作與對話契機。 ICOM大會製作影片,介紹ICOM會員權利:How to unlock your career and support museums 賴瑛瑛 講者:「文化能力的提升」講座PPT   跨國合作,與世界接軌:國際委員會參與經驗談 張瑜倩則根據作為國際博物館協會行銷與公關委員會(MPR)前秘書長的經驗,分享在委員會中由學生會員、一般會員、理事到秘書長職務的心路歷程,同時也介紹ICOM組織的運作,以及如何透過國際委員會和各地博物館產生連結。張瑜倩最初參與ICOM是在學生時期,以學生身份加入組織除可享有以較便宜的年費參觀各博物館的福利外,也讓有志於博物館領域的學生得以更便捷地接觸重要的國際議題;而一般會員則擁有投票權及更多的意見發表管道,可以更廣泛且深入的接觸委員會事務。 張瑜倩分享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組織架構,其中附屬組織適合各館所加入、國際委員會歡迎個人專業參與,是目前臺灣較能發揮的兩大方向。(張瑜倩 提供) 【2022ICOM系列報導】對話的下一步,付諸行動:2022 ICOM布拉格大會MPR移地會議記要   至於要如何通過ICOM組織和國際博物館社群產生實質連結?張瑜倩也提供了兩個能夠與全球博物館人交流的管道:年會、大會。年會是由各個國際委員會每年於不同國家舉辦,規模較小且與會者關懷的議題相近,可以就發表的論文進行深入互動並較易結交相關領域的各國同好;而三年一度舉辦的大會則能讓與會者較為快速且全面地獲取國際博物館最新發展趨勢與議題,此外各委員會也會在大會期間舉辦自己的研討、戶外參訪活動,可以藉此進行交流、增長專業知識並循序漸進地拓展社群人脈。 張瑜倩 講者:「如何透過國際委員會與全球博物館產生連結」講座PPT   組織參與,行銷在地:博物館學會與會分享 除了個人參與外,如何以組織的力量進行國際交流呢?黃星達則分享學會歷年參與大會的經驗。作為臺灣與國際各博物館合作、交流平台的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多年來扮演著組織在地研究能量、推廣臺灣特色的樞紐,不僅在行前提供參與者關於大會與主辦國的各項與會資訊、會後統整經驗出版成冊,以組織身份代表臺灣參與大會至今也有著不少變化,其中以臺灣館展位設計為例,2013年巴西大會的展位背板以建築、觀光景點(如101大樓、故宮博物院)為行銷重點,一路到今年度布拉格大會以自然人文的山海意象推廣臺灣多元文化與自然風貌,將在地的特色推廣至全世界。 2022布拉格大會臺灣館的主視覺以多重在地元素宣傳臺灣特色,如臺灣藍雀、櫻花鉤吻鮭、原民圖騰、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康熙輿圖》、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玉山杜鵑》等。(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提供) 【2022ICOM系列報導】2022 ICOM布拉格大會現場報導!臺灣博物館專業展現豐沛原生之力 黃星達 分享人:「領一張通往國際的幸福入場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參與ICOM布拉格大會分享」講座PPT   精彩活動如何取捨?研討會報導心法大公開 除了參與大會的秘訣與心得外,本次講座也邀請到在博物之島累積多篇研討會報導的常駐作者謝佳均和高郁媗,他們同為布拉格大會的論文發表者,並為本專欄各書寫一篇2022 ICOM大會系列報導,在講座中則一同分享撰寫研討會報導的佈局要領,且將寫作的過程分為「參與」、「補充」、「撰寫」、「校稿」四個步驟。 【2022ICOM系列報導】烽火之下,文化遺產何去何從?烏克蘭遺產保護與未來行動 【2022ICOM系列報導】Let’s take action!當博物館與公民一齊行動   首先,由於博物館學相關的研討會往往內容多元廣泛、活動豐富,因此在「參與」階段建議寫作者可先根據自己有興趣、與時事相關或國內較少見的內容去選擇報導的主題,再根據主題決定要參與的活動。接續,在講座開始前先對議題與講者背景進行初步了解,搭配參與過程中對於重要概念、案例的關鍵字筆記,幫助寫作者在整理資料時迅速地掌握重點;活動結束後則可透過影像的錄製、文宣品的搜集與取得講者聯絡方式等進行寫作資料的搜集。由於研討會發表具有時間限制,許多報告無法呈現案例完整的脈絡,因此建議寫作者可以根據關鍵字筆記進行「補充」資料的查詢與書寫,幫助讀者更深入認識欲報導的案例。 高郁媗分享除了常見的幾個線上圖庫外,寫作者也可善用博物館提供的免費授權圖庫,如柏林圍牆紀念館、史塔西檔案局等都有自己的開放圖庫可供使用。圖為柏林圍牆紀念館開放圖庫搜尋頁面。(Credit: Stiftung Berliner Mauer)   前置作業都完成後,該如何進入「撰寫」呢?高郁媗認為研討會報導有幾個重點:選定報導方向、決定文章架構、篩選報導案例並平衡內容比重,在大致建構好文章雛形後,若仍有無法割捨的案例也可留至圖說進行分享。此外,關於圖片的使用,謝佳均建議相較於研討會當下拍攝的投影片畫面,選用案例的實際照片效果更好,而若沒有可使用的素材,也可善用公開授權的線上圖庫〔註1〕,為文章增色。至於結尾的書寫,除了要扣回主題做出價值面的統整外,也可以放上問答環節的討論,講者與觀眾的交流,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創意激盪。最後提醒寫作者在「校稿」時,也別忘了附上參考資料與便利讀者延伸閱讀的文章。 謝佳均、高郁媗 分享人:「『博』你眼球:博物館研討會報導の小學問」講座PPT   「博物館有網絡,沒有邊界。(Museum have no borders, they have a network.)」通過專業組織的經驗共構,我們得以看到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經驗與現況,提升個人文化能力,並再次反思博物館的社會功能與使命。準備好來一場跨國的專業交流了嗎?提起筆寫下你的在地實務經驗,讓我們2025年杜拜大會見!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線上免費圖庫推薦:Unsplash、Pexels、Openverse
2023/02/08
人類演化研究早期先驅者: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
人類演化研究早期先驅者: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
作者:劉德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退休研究員) 瑞典百年來的人類演化研究: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 每年十月,是公布諾貝爾獎得獎者的時間。2022年「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的得主是,研究尼安徳塔人基因組的瑞典籍遺傳學家Svante Pääbo。事實上,瑞典學者在人類演化的研究貢獻,可追溯至20世紀初期,已超過了100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地質學家與考古學家了,他們的重要研究包括最早發現的周口店北京猿人牙齒化石,也帶動歐美各國先後前往亞洲尋找人類祖先的熱潮。這些早期人類的牙齒化石至今仍保存於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 (Evolutionsmuseet)。如果你在斯德哥爾摩參觀過各種典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後,還有興趣參觀首都外圍具有特色博物館的話,建議去烏普薩拉大學參觀演化博物館。 烏普薩拉市位於斯徳哥爾摩市的北邊,可搭乘火車前往,大約40分鐘車程。大學就在火車站附近,步行可及。烏普薩拉大學建於1477年,是瑞典和北歐地區最早成立且至今猶存的大學。對生物學背景的朋友而言,提到烏普薩拉大學應不陌生,而且是必須前往朝聖的大學〔註1〕。 水底考古學的進展與難題:斯德哥爾摩VASA古戰艦博物館   平凡的大學博物館,內藏豐富古生物化石 許多國家的大學博物館,通常沒有雄偉壯麗的建築外觀,往往分別設置在所屬學科的研究大樓𥚃,其主要任務是保存研究所留下的各種標本和設備。這次介紹的焦點是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群的古生物學博物館,當走進博物館的大門時,迎接我們的是兩隻栩栩如生的迅猛龍原尺寸模型,擺出的動作相當逼真,相信會討孩童的喜歡,這樣的佈置也對博物館屬性下了很好的註解。博物館內的主要展示主題從生活在早期海洋的菊石說起,我們沿著演化時序很快就看到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從魚類逐漸演化成陸棲脊椎動物,包括了另一廣為人知的偷蛋龍。 古生物學演化博物館入口處有迅猛龍歡迎觀眾進來。(劉德祥 提供) 古生物學演化博物館有著典型的自然史博物館展示主題和陳列方式;右下角即為偷蛋龍 的化石。(劉德祥 提供)   古生物學展示少不了恐龍的演化,特別是恐龍家族中的小型肉食恐龍如何演化成鳥類,其中的關鍵是恐龍鱗片演化成羽毛的過程,在此有詳細的說明。近年來,恐龍蛋化石𥚃暗藏的胚胎發育也是熱門研究主題,展示中加入小恐龍破蛋而出的模型,栩栩如生,呈現了最新的科學知識。但整體而言,博物館的展示手法相當傳統,猶如十九世紀歐洲典型的自然史博物館,所有標本都有條有理地放在木製玻璃展櫃中,而另一個展示重點就是這所大學如何在亞洲人類演化研究的舞台上作出劃時代的貢獻。 上圖為恐龍破蛋的模型,在博物館裡,恐龍依然是古生物學最受歡迎的展示。(劉德祥 提供) 人類演化展區中展出靈長類共同祖先的化石,和早期原始猴類——現生狐猴,作為演繹 人類演化史的序曲。(劉德祥 提供)   初登人類演化研究舞台 1914年,即滿清皇朝結束,建立國民政府後的第三年,瑞典地質學家Johan Gunnar Anderson在中國與瑞典合作協議的安排下,前往中國進行地質探勘。Anderson在瑞典時,曾閲讀德國探險家在中國發現「龍骨」的報導,所以滿懷期待來到中國,希望在工作之餘,能發現有價值的化石。抵達北京後, Anderson從當地人得知,在北京西南方大約60公里處的周口店,有一座名為龍骨山的地點,曾被當地人找到過許多稱為「龍骨」的動物化石。Anderson則在這裡發現許多動物化石,包括三指馬、劍齒虎和古犀牛等,並先後運回烏普薩拉大學委由 Carl Wiman教授保管。由於發現的化石越來越多,Anderson請大學加派一位助手-Otto Zdansky前去協助相關作業。在中國考古研究期間,Zdansky發現到類似古人類牙齒化石,但沒有即時深入研究發表,這些牙齒化石後來隨著Zdansky回到瑞典,並保存於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內。 1926年,瑞典國王到中國訪問,知道瑞典有多位科學家正在中國進行各項科學研究,由於國王本身也是一位科學家,於是請Anderson安排了一場研討會,以了解科學家的研究進展與發現。在那次研討會裡,Zdansky將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交由Anderson發表,首度公開周口店北京猿人牙齒化石的研究成果,也讓中國登上了國際人類演化研究的舞臺。 博物館人類演化展區展出最早周口店北京猿人(直立人)頭骨鑄模標本。(劉德祥 提供) 喚醒沉睡千年的先人—南科考古館「我們活過」特展讓人骨訴說史前故事   21世紀,青年學者承續猿人研究 2011年,烏普薩拉大學的年輕古生物學家 Martin Kundrát和其他兩位館員討論到在大學的倉庫𥚃,還有四十箱1920-1930年代從中國發掘運回來的木箱,他們打開幾個標示著ZKD(周口店的羅馬拼音縮寫)的木箱,並在其中發現一顆用衛生紙包住的牙齒,於是Kundrát將它寄到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進行修復和鑑定工作,確定這的確是北京猿人(現在稱為直立人)的犬齒。在相隔超過半世紀後,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保存的北京猿人牙齒化石,從最初的三顆增加到四顆,此項人類演化的重要證物,再次從100年前的陳舊箱子內,重現於世人面前。 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四顆化石牙齒,最右邊那顆是 2011 年發現的第四顆。(劉德祥 提供) 博物館標本的新價值?史密森尼博物館研究人員告訴你   回看臺灣的大學博物館 雖然大學博物館通常沒有吸引人的外觀,也沒有大型的超級特展,更沒有亮眼的參觀人數,但這些博物館堅守其核心功能:蒐藏與研究,並在各學術領域上有卓越的表現,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即為最好的案例之一。近年來,臺灣的大學博物館逐漸受到重視,例如國立臺灣大學正在規劃一座「臺大總博物館」;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也有獨立的建築空間,並定期推出特展,館員更積極參與國內外和ICOM大會活動;而中部的國立中興大學也在近期成立自然史博物館,展出大學的化石研究與蒐藏。聯合許多既有的大學博物館,共同期待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成立「大學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這樣的發展是十分讓人振奮的。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Svante Pääbo也是從烏普薩拉大學完成博士學位的,當年他就曾經以博物館的木乃伊組織從事與古DNA (Ancient DNA)相關研究,顯示古DNA研究的可能性,後來更積極精進各階段的實驗方法,直到完成高準確度的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沃人的基因組序列,以古DNA重寫人類演化歷史,也是他獲得諾貝爾獎的主要貢獻。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目前的物種命名方式,就是由曾在烏普薩拉大學求學,爾後回來任教的卡爾林奈 (Carl Linnaeus)所創立,謂之「雙名法」。任何一個物種的學名,是由兩個拉丁文所組成,前面一字是屬名(名詞),後者是種小名(形容詞),這種命名方式至今仍被採用。瑞典的紙鈔也有印上林奈氏圖像的版本,凸顯林奈氏在瑞典社會上的崇高地位。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水底考古學的進展與難題:斯德哥爾摩VASA古戰艦博物館 【博物之島專文】喚醒沉睡千年的先人—南科考古館「我們活過」特展讓人骨訴說史前故事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標本的新價值?史密森尼博物館研究人員告訴你
2023/02/01
公共博物館時代的登場: 第十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研討會專題演講報導
公共博物館時代的登場: 第十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研討會專題演講報導
作者:林婷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時代更迭,世界發展迅速,和社會關係緊密的博物館面臨的課題愈加多元,也因應社會動態不斷審視及調整自己的定位,思考博物館的各種可能性。2022年10月27日及28日,第十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開,以「公共博物館學」為核心,探討公共性、新性與方法論的想像及實踐。本次大會邀請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的菅豐 (SUGA Yutaka)教授,與法國巴黎新索邦大學文化經濟學系François Mairesse教授,共同討論博物館與大眾協作的論述權力衝突案例,並分析各種博物館公共性和社會牽動的不同面向,開啟與公共博物館學的精采對話。 我們如何看待困難歷史?來自臺灣、日本與英國的觀點(第九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研討會專題演講)   「新的野的學問」的公眾協作趨勢 第一場專題演講「新的『野』的學問:野的學者與學院研究者協作的可能性與課題」,由菅豐拉開序幕。社會公共性在二十世紀受到關注,發展多元化的社會交流及邀請公眾協作逐漸成為社會共識。政策、文化、學術等領域不再只掌握於專業人士手中,而是開放與公眾共同決策與探討,菅豐將這股新的學術力量稱作「新的野的學問」。 破冰的歸途:格陵蘭島的實驗性視覺返還計畫 菅豐於專題演講後,與主持人王嵩山教授及現場觀眾線上交流。(第十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 提供)   博物館與公眾的協作關係衝突 公眾作為「野的學者」與專業學者權力平等的協作知識產出,不僅是公共歷史學的核心概念,對於愈加講求公共性的博物館而言,也是蒐集、紀錄當代歷史時的重要協作理念。然而在實際館務運作中,博物館固守詮釋權力的情況卻依然存在。菅豐以東日本大震災原子力災害傳承館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and Nuclear Disaster Memorial Museum) 推出的「說故事人」活動為例,指出館方雖然邀請核災受害者以當事人的身分,向其他觀眾描述自身的歷史記憶,卻由於館方本身為政府單位經營,強制規定受災者不得談及特定事件或批評政府作為,甚至必須接受館方對於口述稿及媒體採訪的審查。館方並未落實「新的野的學問」中「共有權限」 (shared authority) 的概念,忽視受災者在論述歷史事實時擁有和館方相同的權力地位,而非依附於專家之下,闡述自由受到箝制。菅豐認為館方限制受災者論述內容一事,只是將受災者當作館方的人體展版,導致受災者遭受二次傷害。而本次事件也顯現出公共博物館學可能會遭遇的困境,即為不同背景的人在協作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立場衝突與爭執。 東日本大震災原子力災害傳承館,於2022年3月10日與人民共同舉行的311震災悼念活動;但其實公共博物館學的實踐仍有待檢視。(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and Nuclear Disaster Memorial Museum)   「協作」在注重公共性的當代社會和博物館中是至關重要的概念,菅豐強調專業人士必須對於協作過程保持警覺,避免偽裝性的協作再度發生,期許專家雲集的博物館、掌握資金的政府與擁有闡述權力的公眾,尊重彼此的專業與權力,共同創造理想的協作時代。 在隔離中創造自由,重尋自我—國立漢生病資料館「生活的設計」特展   從私人到開放:博物館公共性的轉變 博物館從私人擁有的珍奇櫃 (cabinet of curiosities) 時期到變成對外開放給大眾的公共場所,跨越了數百年的時間。如今公眾不再被拒絕在華麗的大門外,各種階層的民眾都能平等地自由參觀博物館。博物館在漫長的歲月中和公眾的關係如何產生變化?又在社會迎向公共開放的趨勢之下,如何轉變自身在社會中擔任的角色?第二場專題演講由François Mairesse,以「博物館多樣性與演進:博物館公共性的議題與挑戰」為題,從歷史的動態探討博物館公共性的轉變及挑戰。  François Mairesse專題演講後,與主持人黃貞燕教授、與談人張婉真教授與現場觀眾線上交流。(第十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 提供) 正視讓人不安的歷史: 倫敦衛爾康博物館關閉「藥師(the Medicine Man)」常設展   在歷史的推動下,博物館逐步開放,亦延伸出不少議題。就觀眾層面,博物館面對的觀眾從貴族階層逐漸開放給所有族群,博物館教育功能因而導向不同的年齡和社會階層,成為公共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政治層面上,極權政府如納粹黨將公共性連結政治認同,透過博物館展覽或活動向大眾宣傳政治理念,讓博物館成為傳播政治思想的工具。至於市場層面而言,近代因經營管理的經費需求或政府機構預算的刪減,博物館開始仰賴門票等源自觀眾的收入,用以維持正常運作,促使博物館逐漸走向市場導向,引起秉持博物館對公眾的開放性與支持博物館運轉的經費需求,兩種不同立場的人士對於門票金額一事的討論。博物館隨著時代不同,迎接公共性的同時,也需面對各種挑戰。   博物館對於公共性的反思 接續,Mairesse引述Nina Simon在《參與式博物館》(The Participatory Museum) 提及全民都應主導博物館管理的概念,指出在整體社會氛圍影響下,許多新型態的博物館誕生,社會導向的博物館逐漸進入眾人目光。對於公共性、參與性和多元性的看重也影響博物館新定義的確立,如何描述包容各種古典、市場、社會傾向等不同型態的博物館成為博物館新定義的重點之一。 2022年出爐的博物館新定義:「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服務、非營利的常設性機構,對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從事研究、收藏、保存、闡釋與展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具易近性與包容性,促進多樣性和永續性。博物館以倫理、專業和社群參與的方式運作和交流,為教育、娛樂、反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各種體驗。」(林玟伶譯,2022)(Credit: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 ICOM)   博物館公共性的概念複雜且多元,Mairesse從觀眾、政治法律及市場三個面向理解博物館與公共性的關係,強調博物館和公共性的關係會隨著社會變動而有所變化,並展現於多種面向之中,因此如何面對自身的社會角色仍是博物館的重要課題。   公共的世代,開放的博物館 公共博物館學在社會演變及大眾觀念思想的改變下日漸受到重視,博物館開始思考如何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反思現今社會中碰到的多元議題,開啟和公眾的溝通合作,展開不同以往的做法及行動。菅豐與Mairesse兩位學者分別透過實務案例的分享及歷史資料的探析,針對實踐及研究方面提出關於博物館公共性的觀察與見解,為本次研討會吹起號角,提供博物館工作者不同面向的多元視野。   執行編輯:葉家妤
2023/01/25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