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當梵谷遇見寶可夢:梵谷博物館50周年聯合品牌行銷
當梵谷遇見寶可夢:梵谷博物館50周年聯合品牌行銷
  作者:陳又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研究生) 2023年9月,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與寶可夢官方帳號共同釋出一部影片,作為聯合品牌(co-branding)行銷活動的前導預告。影片巧妙地結合寶可夢動畫與梵谷畫風,更將寶可夢角色「向日葵怪」與梵谷經典畫作「向日葵」連結,造成熱烈迴響。筆者身為寶可夢粉絲及梵谷畫作的愛好者,期待之餘也非常好奇這兩個性質迥異的品牌如何合作?   來梵谷博物館尋找寶可夢吧! 梵谷美術館是世界上擁有最多梵谷作品的博物館。1972年,梵谷的姪子Vincent Willem van Gogh 永久借出大量梵谷收藏品,與荷蘭政府共同成立梵谷博物館,確保畫作能妥善保存並開放大眾觀賞,其過往特展多與梵谷生平、藝術創作及其時代背景相關。2023年適逢梵谷博物館成立50週年,館方與日本寶可夢公司舉辦「梵谷美術館中的寶可夢」聯名特展,共同推出與教育活動與周邊商品。梵谷美術館總監Emilie Gordenker表示,此次合作將讓下一代以嶄新的方式了解梵谷。 梵谷博物館1F常設展的聯合品牌展區(圖片來源:梵谷美術館)   「梵谷美術館中的寶可夢」聯名特展位於梵谷博物館一樓,展示日本插畫家木村直代、小宮智和與sowsow以梵谷畫作為靈感、結合寶可夢元素的創作。梵谷一生畫了諸多自畫像,這次展覽的3幅插畫也向其自畫像致敬,描繪出頭戴毛灰色氈帽的皮卡丘、頭戴黃色草帽的伊布以及手拿著調色盤,正在作畫的圖圖犬(註釋1)。更有以梵谷畫作《在亞爾的臥室》為背景,但描繪出臥室中充斥寶可夢的可愛情境:床鋪上躺著巨大的卡比獸,旁邊的椅子上坐著小卡比獸,超夢則在窗外探頭,細節豐富有趣。 日本插畫家 sowsow受到梵谷《在亞爾的臥室》啟發之創作(圖片來源:梵谷美術館) 日本插畫家小宮智和受到梵谷《向日葵》啟發之創作(圖片來源:梵谷美術館)   「靈感的永恆」 跨世代對話 展場中,遊客可領取一份《寶可夢冒險》(Pokémon Adventure)學習單,內容結合寶可夢與梵谷元素,讓觀眾在參觀梵谷作品時,對梵谷以及寶可夢產生基礎了解,完成後即能獲得一張《頭戴灰氈帽的皮卡丘》的PTCG限量卡片(註釋2)。 美術館也開發適合不同年齡層的線上課程,讓觀眾了解梵谷跟日本文化的關係,例如十九世紀歐洲的日本文化狂熱,而梵谷亦喜好收藏浮世繪,曾臨摹並參考其繪畫技法。活動以「永恆的靈感 (Inspiration Is Timeless)」概念為主軸,強調跨越國界與世代的對話:過去梵谷受到日本文化啟發,而現在日本藝術家也受梵谷啟發,創作了本次展出的畫作。館方亦規劃了一個繪畫工作室,藉影片教觀眾如何畫皮卡丘,並搭配繪畫學習單,讓觀眾自行創作。   《頭戴灰氈帽的皮卡丘》PTCG限量卡片   「梵谷X寶可夢」吸睛程度百分百 透過可愛的遊戲角色,聯合品牌展覽成功搭起梵谷與年輕世代的橋樑,這或許也是梵谷美術館選擇寶可夢作為合作對象的主要原因。寶可夢公司自1996創立以來,共創造了超過一千種的寶可夢,並以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作為目標群眾,累積了許多忠實粉絲。本次展覽也讓大量年輕世代在寶可夢的帶領之下,踏進梵谷的藝術世界。 聯合品牌也造成極佳的宣傳效果。筆者調查梵谷美術館的社群網站,發現其品牌合作貼文(註釋3)之觸及率,約是其他貼文的10倍,成功吸引了非梵谷博物館的觀眾的注目。從貼文留言(註釋4)中發現,觀眾多抱持正面態度,認為此活動讓更多人接觸梵谷的作品。筆者認為,若希望加強與年輕觀眾的互動,可以在青少年族群喜好的平台如Tik Tok與Youtube上宣傳,或與網紅合作,以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在聯合品牌活動中,若消費者產生正面態度時,將產生能回饋至合作品牌的「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Simonin & Ruth,1998)。雖然梵谷美術館與寶可夢的產品類別迥異,然而設計許多巧妙的細節來連結兩個品牌。這也造成品牌價值的共享:寶可夢為梵谷美術館帶來年輕、易於親近的品牌形象,也為寶可夢品牌增加文化氣息。   激起年輕世代的好奇心,走更長遠的路 儘管聯合品牌行銷活動使梵谷美術館成功獲得年輕人的關注,但背後也存在許多風險。極度熱門的限量周邊商品引發搶購風潮,引起部分觀眾不滿,也影響美術館的參觀品質。展覽期間也發生嚴重的意外:經梵谷博物館證實,有資深博物館員工涉嫌偷竊並且高價轉售活動聯名卡片,事件以員工遭解僱而告終。 另一方面,根據美術館社群網站上的留言,發現與卡漫電玩類型的品牌合作,造成部分既有觀眾的不滿,認為這兩個品牌關聯性不高、活動太過商業化。因此,館方應留心忠實觀眾的想法,做好利益關係人的風險管理。此外,本次聯合品牌專屬展覽的內容相當有限,主要展品僅有六幅畫作,難以充分闡釋展示概念。未來可多加舉辦講座或親子活動,增加活動的豐富度,也應充實展示內容,並與美術館的願景與核心價值緊密相扣,讓大量遠道而來的觀眾、與既有的忠實觀眾都可以充分理解展示理念、滿載而歸。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注釋1:圖圖犬是畫畫寶可夢,用來代表畫家角色,再適合不過。 註釋2:寶可夢集換式卡牌遊戲(Pokémon Trading Card Game),簡稱PTCG。然而,因限量而造成黃牛漫天喊價、博物館一時湧入太多人潮等亂象,而取消發放,改為由寶可夢公司線上商城的滿額禮發送。 註釋3:Instagram貼文開放品牌置入,同一則貼文可由兩個品牌共同發布,並共同進行廣告行銷,對此貼文投放廣告將能更有效觸及到雙方的目標觀眾。 註釋4:筆者觀察的貼文分別為https://www.instagram.com/p/Cxs_kXVuLxV/?img_index=1 與 https://www.instagram.com/p/Cxuei46tCtB/
2024/04/13
重拾原住民族藝術的名字與歷史:史前館研究員盧梅芬專訪(下)
重拾原住民族藝術的名字與歷史:史前館研究員盧梅芬專訪(下)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題記者) 盧梅芬長期關注原住民藝術與去殖民化議題。在她取得碩士學位後所出版的著作《天還未亮》中,即點出原住民族藝術在尚未建立成熟的藝術評論之際被過度吹捧,導致一些藝術創作可能會刻意迎合殖民觀點或部落想像,前景看似光明,但其實「天還未亮」。近年來,盧梅芬多次策劃與原住民藝術、音樂相關的展覽,希望突破對其族群化的想像,揭示隱含的困難歷史,也使觀眾看見藝術背後「人」的處境。 以兒童之眼講述困難歷史: 史前館研究員盧梅芬專訪(上) 以音樂及共通性取代差異性 音樂,是原住民文化展示中備受重視的元素。然而,與一般強調傳統原住民歌謠不同,2018年盧梅芬策劃的特展「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結合社會議題,展出原住民音樂的內涵與轉變。   「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主視覺(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這個展覽根基於2008年因為經費而不足未能實現的「轉彎人生: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特展計畫,旨在呈現原住民一再「轉彎」的母語:從第一個國語(日語),到第二個國語(華語),最後回歸母語,揭示原住民一再被殖民的歷史情境。 在「音樂的慰藉」特展中,盧梅芬帶入了原住民的困難歷史。在《原住民與社會運動》一區,以音樂人胡德夫為主角,展出1980年代原住民社會運動開始,胡德夫以歌曲〈為什麼〉來講述海山煤礦罹難的阿美族人悲劇。盧梅芬表示,這在當代原住民展覽裡相當罕見,尤其是在原住民音樂展裡置入社會悲劇,展出其社會運動發展的脈絡,並在國家級博物館展示是頭一遭。 從2008年到2018年,歷經十年的歷程,盧梅芬逐漸體認「共通人性」的重要性。她認為過去的展覽多強調原住民和漢人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差異性無法引發同理心,唯有強調其共通性,才能達到共鳴和認同。 盧梅芬將原住民的困難史帶入「共享記憶」的層次,將「他者」轉換成「我們」。她表示,讓我群與他者在博物館中「同時在場」的關鍵,在於找出他者與我群的共通性。展示策略上,她捨棄常見的線性時間敘事,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手與音樂出發,如郭英男的歌聲在亞特蘭大奧運出現事件,以及2000年獲得金曲獎的歌手紀曉君、陳建年、張惠妹等大眾所熟知的歌手勾動集體記憶,再帶入高一生〈長春花〉,陸森寶〈美麗的稻穗〉,希望透過講述思念、深情等共通人性之歌,達到對他者經驗的同理。   「音樂的慰藉」特展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手與音樂出發,通過「共享記憶」達到對他者經驗的同理(圖片提供:盧梅芬) 展場提供舒服的沙發區,供觀眾放鬆聆聽音樂(圖片提供:陳佳利)   在該展示中,盧梅芬先試圖「撞擊」觀眾的眼睛,再帶入不分原漢的共同記憶。例如放入從原住民歌曲改寫成的反共復國歌曲〈臺灣好〉,聲聲唱著「臺灣是個復興島」,勾起了戒嚴時期的共同回憶。通過「共享記憶」達到音樂的慰藉,以突破我群與他者的分野。點出彼此的共同性,才是達到認同與融合的基礎。   讓博物館中的無名者重新回到藝術史 盧梅芬在原住民族展覽上的另一個重要實踐,是讓無名藝術家在藝術史中重新歸位。她認為長期以來原住民族展示缺乏「人味」的原因,就在於忽視個人的特殊性;以往原住民族作品僅作為族群文化內容的展示,而缺少對創作者個人的背景介紹。 盧梅芬具備的藝術史背景使她更為注重藝術家的創作與養成歷程,探究作品是如何長出來的。她展開原住民族藝術家的身分追尋,以期同時呈現藝術品的個人性和情感脈絡。2023年她與創作者狼七合作出版〈月亮的名字〉,以漫畫描繪出了這段研究經歷。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主視覺(圖片提供:盧梅芬) 2023年,盧梅芬策展史前館「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展期至2024/4/14),呈現原住民族身分認同的追尋過程。展覽分為兩個區塊,除了介紹原住民族藝術發展歷程之外,也展出嘉興部落的雕刻作品,講述創作者進入公共視野的過程。另一部分,則呈現原住民族藝術家透過創作引發自我認同,尋回族語名字、回家的過程。展間以汙名化來破題,以謝世忠《認同的污名》等著作點出原住民族被汙名化的處境,提供給觀眾重新認識被污名者的資訊。 「我是誰?」特展以黃色翻牌呈現污名用詞,包括「外籍新娘」等不合時宜的稱呼,喚起大眾對污名化的認識。(圖片提供:盧梅芬) 盧梅芬特別展出美術史指標性刊物《雄獅美術》中原住民藝術論述的轉變:1972年出刊的「原始藝術特輯」仍強調族群分類,1991年的「新原始藝術特輯」則是一個轉捩點:隨著解嚴後的本土化浪潮,原住民族開始探詢自我文化身分的定位,從過往的無名藝術,走入重視創作個體的「手藝人」,直至個人藝術家的出現,從此原住民族藝術家開始走入臺灣藝術史之中。   《雄獅美術》「新原始藝術特輯」藝術尋路圖插圖,呈現原住民族藝術的發展。(攝影:編輯室)   每一趟回家的過程都是英雄之旅 盧梅芬以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分析神話故事所提出的「英雄旅程」模式,認為每個人都是人生旅程上接受試煉的潛在英雄,都將經歷從平凡世界、冒險的召喚、拒絕召喚、遇上導師、跨越關卡,等啟程、啟蒙再歸返的一個旅程。 該展以藝術家尤瑪・達陸為例,其考上公務單位後,因為接觸到原住民族運動內心產生悸動(召喚),母親對她要辭去鐵飯碗工作震怒(拒絕召喚)而斷絕援助,遇見外婆收留並且解決難題(導師出現),最終開始學習並發展泰雅傳統織布工藝。尤瑪・達陸遵循此回歸之路,最終找到自己的身分認同。   原住民族創作者經歷「英雄旅程」探索自己的身分認同。(圖片提供:盧梅芬) 尤瑪·達陸透過織布傳承泰雅族傳統織品文化。(圖片提供:盧梅芬)   建立具有原住民族史觀的博物館 盧梅芬自1999年進入史前館至今逾二十年,她坦言經歷十年後始能成熟地操作展示規劃。她認為策展人的權力很大,因此需要特別小心翼翼,與藝術家合作時,盡可能給予創作空間,以詢問代替指令。例如《回家》繪本的插畫家儲嘉慧一度要放棄合作,她察覺其壓力後介入,並給予完全的創作空間,最後才有了亮眼的成果。 一直以來,盧梅芬不斷「偷渡」原住民族困難史進入各個展覽中,面對日漸離去的耆老和藝術家,她心中感嘆著來不及的急迫感,雖然原住民族的範式轉移還未真正實現,但是她認為越難的事,越是值得去做。從音樂展覽到兒童親子展館,從臺灣原住民族到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她認為唯有正視歷史傷痛,才能帶來真正的和解與轉型正義。  
2024/04/02
以兒童之眼講述困難歷史: 史前館研究員盧梅芬專訪(上)
以兒童之眼講述困難歷史: 史前館研究員盧梅芬專訪(上)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題記者)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盧梅芬慎重地翻開一本精美的繪本,那是紀錄著布農族從在日治時期被迫集體遷移的故事,也是國內第一本關於原住民族被殖民的困難歷史繪本《Kulumaha》(布農族語:回家吧)。故事描繪七十二歲的老奶奶慕拉斯帶著小孫女,在闊別一甲子後重返兒時家園內本鹿的歷程。時光倒轉,書中描繪十一歲的慕拉斯和父母與部落家族,被迫集合在部落廣場上,在武士刀的吆喝下,淚流滿面地揮別山中的水鹿、黑熊與小米田。   繪本〈Kulumaha〉以兒童視角紀錄布農族遷村歷史。(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這是日治時期對原住民所實施的『集團移住』政策。」盧梅芬打開由布農族人口述故事所編輯而成的繪本,俐落短髮鑲嵌著黑白分明大眼的她,十分不捨地嘆了口氣: 「1930年霧社事件爆發後,日本政府為了有效管理深山地區的原住民,採取了『集團移住』的政策,對於居住在高山區的布農族影響最大,移居到平地的布農族人無法適應環境而水土不服,許多人染上瘴癘而亡。日本人為了杜絕他們回家的念頭,把山上的家和小米田都燒了。直到2002年陳水扁執政,回家行動開始,文建會用直昇機載老人回部落出生地,當年的家園只剩不到三分之一的殘垣。國小時離開的蔡善神後來訪問被迫離開的族人,才有了這本繪本。」   「這樣的經歷類似美國的『淚水之路』。1838年美國軍方將原來居住在肥沃東岸土地的切諾基族人強迫遷移至新墨西哥州,一千多英哩長途的疾病交迫,導致四千人死亡,後來美國政府將其西遷路線指定為國家歷史步道。」 身形瘦小樣貌清秀的盧梅芬說著這些既遙遠又相似的原住民族血淚史,泛著淚光,卻神情堅定。她自1999年任職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二十餘年來致力於原住民族藝術的研究,對於研究與策展等博物館實務工作具有獨具一格的見解。作為博物館研究員,盧梅芬有兩個重要貢獻,其一對原住民族展覽做了重要的反省,並且致力於建立新的展覽視野,其二是以共通人性打造可被理解的原住民族困難歷史。而她窮盡畢生的心力,最大的願望就是建立具有原住民族史觀的原住民族博物館,呈現其被殖民的真實困境,而非僅僅只是族群分類的文物展示。 重拾原住民族藝術的名字與歷史:史前館研究員盧梅芬專訪(下) 盧梅芬研究員於史前館探索館同理心展區留影(圖片提供:盧梅芬) 臺灣原住民族經歷殖民與專制政權影響的困難歷史,盧梅芬認為有其必要做一個範式轉移: 「如今美國、加拿大都在做原住民族去殖民的工作,並且經過範式轉移,其歷經掠奪土地、同化教育和我們原住民族的處境都一樣;而臺灣因為『南島』的概念會將原住民族議題導向國族建構和去中國化,忽略原住民族的議題本身是關於去殖民和人權議題。」 以故事和遊戲構築困難難史 「從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到民進黨執政,臺灣的文化與政治論述以『南島文化』為核心。當臺灣歷史博物館對臺灣的歷史做了一個範式轉移,原住民族的殖民史卻始終沒有呈現結構性的翻轉」 對此深感遺憾的盧梅芬,在她所規劃史前館探索館裡,盡量置入原住民族的困難處境,例如臺灣原住民族戰後因經濟弱勢與被殖民的歷史脈絡而被迫移動: 「我要講的移動並非大歷史的移動,而是特定時期的被迫移動,包括移工在戰後經濟大建設的移動,最高之處是鷹架,最遠是遠洋漁業,最深是礦工,最陰暗的是雛妓。」 經歷三年精心策畫下,史前館於2023年5月19日重新開幕,以更新常設展與建築再造,給予觀眾全新面貌的「臺灣史前史廳」,建立「南島廳」外,以親子共學為目的的「探索館」,更是以親切的繪本帶入艱困的原住民族殖民史,並且融入國際比較觀。 史前館重新開幕!新常設展為友善平權與社會議題努力 探索館以繪本讓兒童認識原住民族困難歷史(攝影:陳佳汝) 探索館外長廊大片落地窗映照著寬闊的斜坡綠地,是孩童嬉戲徜徉的空間,裡面色彩繽紛的探索館,以環型的空間兜出一個個真實的血淚故事,大型人偶代表的是一個真實的角色,並且是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族群。 以親子為導向的探索館,以遊戲帶入史前的內容,用故事來構築困難歷史。「移動」是與常設展及南島廳連結的共通主題,也是展覽的敘事主軸:從史前的冰期移動,南島的擴散和遷移,到探索館裡原住民族的被迫遷移,以呈現全球原住民族在殖民時期共同遭遇的三大議題:被迫離開自己的土地、同化教育,以及移工等三大主題。透過這些議題的展示,也讓觀眾反思台灣原住民族的處境,以解殖民的觀點重新看待原住民族的歷史。   探索館以「遷徙」為題,引導觀眾了解原住民族被迫遷移的歷史(攝影:陳佳汝) 以個人故事激發兒童的同理心與國際觀 展示策略上,盧梅芬強調要回到細膩的故事之中。「只是講原住民族曾被殖民和汙名化,很難進入內心去理解其困境,一定要有例子,因此回到個人的故事很重要。」在她的策劃之下,台灣原住民族的故事以繪本形式呈現,因而有了以內本鹿事件為本的慕拉斯返家繪本,也讓困難歷史變得可感同身受。 置入殖民史的童書外,探索館最大的特色是打造了具有國際比較觀的原住民族困難歷史,將被殖民的議題拉高到全球共通性的議題。她認為讓兒童有國際比較觀很重要,因此持續搜尋以原住民孩童視角出發的故事,在研究美加澳紐的原住民族殖民史之後,找到了關鍵案例,例如,查尼之死。九歲的查尼在加拿大政府的同化政策下,被迫離開自己的父母送往寄宿學校,想念父母的查尼在零下七度的低溫下逃離學校,沿著鐵軌走了六十公里後最終倒下,死於飢餓和寒冷。由於記者的報導而引起全國關注,經由調查發現有六千名寄宿孩童死亡。這是加拿大政府在1870至1996年間對其原住民族所施行的同化教育。 為了以孩童之眼來認識人權議題,她將「查尼的秘密小徑」繪本的每一頁故事放大輸出,攤開成書本的形式展出。隨著放大的書頁,可以看見查尼原來養了一隻狗和父母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最後卻孤獨悲慘地倒下。故事繪本的上方會標出重大事件,如「1830年印地安人遷移法」,「淚水之路」,「世界移工」,「什麼是寄宿學校」,做為帶領兒童認識困難歷史的議題。   探索館邀請觀眾設身處地思索繪本主角的處境(攝影:陳佳汝) 故事尾聲,她設計了問題:有沒有被迫離開家的經驗?曾經失去什麼?並且以紙卡來讓孩子們回答,如果你成為困難歷史繪本當中的主角是,你會怎麼做?讓孩子換位思考。原住民族被殖民的困難歷史在臺灣第一次以繪本形式展出,其親切的童書繪本和明亮的展示空間,盧梅芬透過情感的經驗帶來道德與政治的關懷,讓困難歷史和觀者可以在博物館中與全球性的原住民族困難歷史「親密相遇」(intimate encounter) 。
2024/04/02
全球化時代的美術館經營策略大補帖:富邦美術館國際館長論壇觀察
全球化時代的美術館經營策略大補帖:富邦美術館國際館長論壇觀察
作者:林宜珍(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步入2024年,由富邦美術館與富邦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國際館長論壇」,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藝術饗宴。論壇以「企業擁抱挑戰—美術館全球化、去中心化的競爭與機會」為題,邀請來自亞太地區的六位藝術博物館館長,包括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館長陳維德、日本東京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印度班加羅爾藝術與攝影博物館館長Kamini Sawhney、澳洲雪梨動力博物館行政總裁Lisa Havilah、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館長Eun-ju Choi與中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暨UCCA集團執行長Philip Tinari等,分享各自的挑戰與經營策略。 這六間藝術博物館背景迥異,包括公立機構、公法人、私立機構等,且規模大小各具差異。在這豐富的光譜之中,聽眾不僅可以從個案之中獲得啟發,在台灣蓬勃發展的公私立美術館成立浪潮之中,更能以此借鏡,更全面地思考美術館政策。 願景與使命:國族意識、都市再生、身分認同 博物館及美術館可以培養民眾的美感和人文素養,然而營運經費往往難以自給自足,需要仰賴外部資金。「資金來源」影響了館舍的營運目標與執行方式,例如對於仰賴政府預算支持的公立館舍而言,推動公共政策也是重要的營運目的。本次論壇中,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首爾市立美術館(Seoul Museum of Art)、與澳洲雪梨動力博物館(Powerhouse Museum)等三間公立館舍,便分享其如何建構國家意識和國族認同,以及如何帶動都市發展。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成立於2015年,由前市政廳與最高法院兩座國家遺產建築改造而成,展示面積龐大。陳維德館長分享該館常設展如何運用藝術編年敘事,建構新加坡歷史,形塑國民認同感,並透過特展策劃串連東南亞、拉丁美洲等文化圈,打造立足本土、放眼國際的藝術視野。首爾市立美術館(SeMA)自1988年創建以來逐漸擴張,形成網絡式博物館(a network museum),聯合管理當代藝術、攝影、藝術檔案、藝術家紀念館、典藏庫房,以及由防空洞改造的實驗場域等十個公共藝文館舍,以期回應多元觀眾,並且提升管理效率。Eun-ju Choi館長強調,首爾市立美術館著重與公眾溝通,去年重新製作博物館識別系統(Museum Identity, MI),以保持各館舍的特色,同時彰顯彼此的共通性。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常設展「在夢想與宣言之間」以藝術建構新加坡歷史(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以藝術品凝聚國民認同。(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由雪梨市政府與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出資的澳洲雪梨動力博物館,目前正籌備位於郊區的帕拉瑪塔市(Parramatta)的新館。新館兼具耀眼奪目的外觀與靈活多變的功能,旨在成為年輕化、平台化的創新交流據點。為了吸引當地居民與遊客,還設置了住宿設施與創意團隊進駐空間,也舉辦多元的教育活動,豐富城市的文化生活。演講開始時,館長Lisa Havilah按照近年澳洲文化界的慣例,宣讀對原住民土地權利的肯認,希望透過不斷地講述,彌補殖民者對原住民的剝削,呈現澳洲文化界對殖民歷史的深刻反省。 動力博物館為藝術家提供工作室進行駐館創作。圖為服裝設計師Iordanes Spyridon Gogos(圖左)與其他藝術家夥伴討論設計作品(圖片提供:動力博物館,攝影:Zan Wimberley) 動力博物館舉辦BLAK POWERHOUSE活動,與原住民社群合作。圖為原住民文化團體We Are Warriors的展演(圖片提供:動力博物館,攝影:Nikhil Ninan) 政府對公立藝術機構的佈局與投資,反映了城市或國家對未來發展的願景。官僚體系下的公立機構規模龐大且任務繁重,在政府以文化引導都市再生(Cultural-led Urban Regeneration,詳見註釋1)的策略下,更需要具備動能以促進地方社會發展,建立與世界對話的窗口。   挑戰與策略:品牌建構、觀眾經營、跨域創新 私立美術館資金來源為個人或企業,多起始於贊助者之公益理想。東京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印度藝術與攝影博物館(Museum of Art & Photography)與中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等三間私立館舍,在論壇中分享其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之下跨域行銷、不斷創新,獲取公眾肯定,繼而成為具有價值的品牌。 日本東京森美術館片岡真實館長,在演講中將調查數據與論證視覺化,進行扎實的行銷策略分析,以期營造更佳的到館人數與國內外品牌能見度,展現美術館經營觀眾的決心。由印度收藏家設立的印度藝術與攝影博物館,位於號稱「印度矽谷」的班加羅爾市(Bangalore),以當地高科技產業和人才聚集的優勢,在開館前透過數位科技推動線上教育計畫,經營未來觀眾族群。目前,印度社會的公私部門皆不重視藝術教育,Kamini Sawhney館長期許用科技連結新的觀眾族群。   森美術館20週年紀念展覽「世界課堂:當代藝術的語文、數學、科學和社會」將當代藝術館視為了解社會和文化的學習場所,片岡真實館長亦是本展策展人之一(2023 © jpellgen , CC BY-NC-SA 2.0, on Flick) 印度藝術與攝影博物館展出豐富的作品,成為當地藝術教育的推手(2024 © P. L. Tandon , CC BY-NC-SA 2.0, on Flick) 最後,Philip Tinari執行長分享了中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來的轉型歷程。特別在2017年原投資者比利時收藏家尤倫斯夫婦出售經營權,新贊助者接手後,組織願景目標和經營型態完全翻轉,從原本西方富豪的中國藝術市場櫥窗,朝向具有文化交流魅力與財務自償的非營利藝術機構發展。如今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重視開發公共實踐的藝術課程與活動,在推廣當代藝術之餘,運用長期經營的品牌魅力開拓新的觀眾,並創造市場價值。私立機構重視策展、推廣、行銷、串連等「前台」工作,在這三位館長的演講中均能看到靈活操作,廣納資源形塑各館的特色,並努力在藝術管理者的理想、贊助者的期待與觀眾的偏好之間尋求平衡。   六位美術館館長齊聚一堂,分享下個世代的美術館策略。(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無論公立或者私立機構,「觀眾」皆是極為重要的關鍵字。論壇尾聲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賴瑛瑛教授主持對談。針對觀眾經營策略,各館均認同兒童與青年觀眾是需要長期培育經營的族群,但各國人口結構不盡相同,必須回應各自的社會需要發展觀眾策略。位於臺、韓、日等高齡化嚴重的館舍,或能認知到銀髮族群是需開發的重要對象,但是在生育率高、平均壽命低於其他國家的印度,即無服務高齡族群的優先性。 在這次論壇中,我們看見六位館長展現的文化領導力。他們考慮各類觀眾,制定相應的經營策略,更在不同的社會環境與組織架構下,思考應對當代社會議題和公共政策的方法,以有效調配資源,拓展機構未來發展的視野。這些寶貴經驗值得台灣文化界借鑑。   臺灣美術館的未來場景 近年來,台灣迎來大量公立地方美術館的成立浪潮,將進入地方美術館的戰國時代,彼此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值得觀察。論壇中正式宣布,即將於5月開幕的富邦美術館將由富邦藝術基金會蔡翁美慧執行長出任館長,未來將引進法國「羅丹」大展,並著重於美術館商店的規劃。隨著具備雄厚資源的財團投入私立美術館的經營,將使藝術環境更為豐富多元,造福不同領域的觀眾。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註釋1:是一種都市發展策略,藉由投資大型文化建設,改善都市品質
2024/03/28
AI時代的普羅米修斯之火:2023博物館開放授權與AI應用國際論壇紀實
AI時代的普羅米修斯之火:2023博物館開放授權與AI應用國際論壇紀實
作者:高于鈞(國立故宮博物院數位資訊室助理研究員) 傳說中,希臘神祇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將火種帶給人類,讓人們在黑暗中獲得光明,促進了文明與科技的發展,科技巨頭微軟便將其AI語言模型命名為「普羅米修斯」。然而,火焰有時也會危及人類的安全,博物館使用AI技術進行數位創新時,也必須正視相應的風險。 2022年底Chat GPT問世之後,全球都籠罩在人工智慧的熱潮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23年11月24日舉辦「博物館開放授權與AI應用國際論壇」,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包括美國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首席資訊長Douglas Hegley、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台灣微軟首席技術長花凱龍、國立中正大學資工系副教授江振國、外貿協會資深顧問李牮斯等人,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討論AI如何刺激文化藝術產業發展,而博物館又該如何因應這股潮流。   「博物館開放授權與AI應用國際論壇」主視覺(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以AI提高博物館近用性 為何博物館要將有限的資源投入日新月異、變化多端的AI領域中?大都會博物館首席資訊長Douglas Hegley從疫情以來的數位互動經驗中指出,具有故事性的藏品、讓觀眾參與其中的體驗,以及引發情感共鳴的內容,不僅能提高觀眾的參與度,更能造成態度與價值觀的轉變,進而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而AI具有增強博物館參觀體驗的潛力,例如:整合AR和AI的導覽眼鏡,可根據遊客的背景與需求,提供不同的內容,無論是走馬看花的「岸邊玩水型」觀眾,或是期待深度知識內容的「潛水客」觀眾,都能獲得滿足的體驗。   整合AR和AI的導覽眼鏡,將有望提供觀眾精準的導覽內容。(Douglas Hegley 提供) Hegley認為,提高博物館近用性與使用率,是推動數位化的核心目的之一。由於AI具備相對成熟的自然語言翻譯能力,未來可以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以母語更輕鬆地獲取資訊、與典藏互動。此外,博物館可以利用AI的圖像分析能力,快速且準確地產出描述線上圖片的替代文字,再藉由其他軟體轉化為語音,使視覺障礙或是網速較慢的觀眾能輕鬆使用博物館資源。 生成式AI: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魔術師 生成式AI(AI Generated Content )能生成全新的原創內容。2023年3月歌手陳珊妮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合作開發「AI陳珊妮」,以AI技術模擬與陳珊妮相同的音色與唱腔,並且發佈新曲。生成式AI既能扮演當代創作者的分身,也使用人類文明結晶為養分,利用其「數位再生」能力為博物館帶來新的可能性。 外貿協會顧問李牮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隔閡」來形容博物館與AI共創的文化科技內容。他以2020年故宮博物院與台大實驗室合作的「富春印象」為例,該展件以故宮所藏的〈富春山居圖〉 為基底,使用AI科技中的機器學習功能(Adaptive Instance Normalization,簡稱AdaIN),學習莫內、塞尚及梵谷之筆觸與風格,再由人工智慧以歐洲巨匠之畫風重新「繪製」〈富春山居圖〉,期待透過數位科技讓東西方的藝術風格跨時空相互交融,藉此培養美感教育中「風格」賞析的能力。李顧問認為,「富春印象」使文人山水與印象派畫風等兩種大相徑庭的繪畫風格產生聯繫,開創出新的價值。   中正大學資工系副教授江振國老師與團隊共同製作的「機器手臂仿寫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江振國 提供) 中正大學資工系副教授江振國老師則以2018年製作的「機器手臂仿寫王羲之」為例,說明AI技術如何使用有限的文物資源進行「數位再生」。由於王羲之的行草變化繁複,加上傳世的文字數量有限,不足以讓AI完全掌握其字型特色。因此,製作團隊先讓AI從有大量範本的「瘦金體」開始學習,再以此模型學習王羲之字體的結構。經過反覆訓練,AI最終可以王羲之的筆法生成不存於世的書法文字。儘管與原作仍有細微差異,但在結合6軸機械手臂的展演中,幾乎可說是請到王羲之現場揮毫了。 預防「火災」:打造負責任、可信任的人工智慧 AI技術雖能為博物館提供豐富的可能性,但也具有許多風險。Hegley提醒,AI的高效能運算耗費大量電力,可能會造成環境負擔,同時其功能也可能取代部分的博物館工作人員,造成裁員的隱憂。另一方面,Hegley以大都會博物館的館藏為例,指出其數據庫可能存在「歐美為主」、「白人男性優先」的資料偏差(Data Bias),如缺乏相對應的資料處理或脈絡說明,容易造成其輸出結果延續過往習以為常的歐美/白人男性為主體的論述,而缺乏多樣化觀點。 人工智慧帶來了眼見不一定為憑的世界,卻也可能造成虛假消息的擴散。台灣微軟首席技術長花凱龍指出,該公司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AI服務提供平台,已初步提出解決方法,可以將AI平台生成內容的參考來源提供給用戶,也設置高標準的內容審核機制,以阻擋暴力、色情、兒童等敏感內容。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創辦人杜奕瑾則強調,人工智慧必須以人為本、負責任且可信任,並保障人權與隱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開發者應清楚標明開發人員及訓練方法,如使用可解釋的(explainable) 演算法,確保驗證過程可被追蹤(traceable)。應用模型時可被驗證(verifiable),倘若出現問題也可被審核(auditable)。為了保護知識版權,杜奕瑾建議可以建立浮水印概念,在保障原本知識產權的前提下,允許運用畫風或二次創作。 走向下個時代的博物館 AI技術雖然可創造更個人化、即時性的服務,帶給我們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體驗,生成出感動人心的參與式內容,並產生影響力。然而,AI背後的數據偏差、潛在的環境議題與無限生成的內容,無一不危及著博物館本身的使命與價值。而如何針對AI生成的數位內容建立規範或倫理共識,皆是亟需博物館與相關的文化、藝術、科技領域共同思索的議題。 執行編輯:黃淥
2024/03/20
給下一場天災的備忘錄: 氣仙沼市東日本大震災遺址與傳承館與岩手海嘯紀念館展示分析
給下一場天災的備忘錄: 氣仙沼市東日本大震災遺址與傳承館與岩手海嘯紀念館展示分析
作者:許擎(國立臺灣博物館計畫助理) 2024年元旦,日本能登半島發生地震與海嘯災情,不禁令人想起東日本大震災,又或喚醒臺灣人對921大地震的記憶。天災從未離我們遠去,在重大災害議題中,博物館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什麼樣的功能呢? 「三陸海岸」面朝太平洋,自日本東北青森縣、岩手縣綿延至宮城縣,是具有海蝕平台、谷灣和沙灘等複雜地形的美麗海岸。自古以來,由於親潮和黑潮在此交匯,形成世界級的漁場。三陸海岸因海而豐饒,卻也因海而受創,2011年3月11日下午,東日本大震災(臺灣通稱311大地震)導致巨大災害,由於宮城縣至岩手縣的海灣狹窄而推高了海平面,引發超過10公尺高的巨大海嘯,三陸海岸沿岸城鎮受到重創、近乎全毀(註1)。本文將討論「氣仙沼市東日本大震災遺址與傳承館」與「岩手海嘯紀念館」這兩間館舍,如何透過展示與教育活動傳承這場嚴重天災的記憶,並且提高民眾的防災意識。 在遺構之中傳承震災記憶 氣仙沼市位於日本宮城縣東北端,臨三陸海岸。東日本大震災造成氣仙沼市1,200多人死亡,15,000餘棟房屋受損,至今210多人仍下落不明(註2)。2019年3月,「氣仙沼市東日本大震災遺址與傳承館」開館,該館部分建築為歷經東日本大震災的「向洋高中」遺構,館長芳賀一郎則是該校的退休教師。向洋高中緊鄰海濱,地震當時校園內約有250名學生、教師和工作人員,由於靈活且迅速的疏散,沒有任何一人在震災中喪生,如此成功的防災經驗吸引了各地的教育旅行團和參觀者前來取經。「傳承館」作為震災的「視覺證據」,持續提醒世人天災的可怖,也傳承地震記憶與防災意識,期待將氣仙沼市打造成為「海嘯零死亡率城市」。   氣仙沼市東日本大震災遺址與傳承館開發許多文創商品,如紀錄個人資訊及緊急連絡方式、防災準備用品建議與緊急救傷步驟的手巾等(許擎攝影)   展示分為「震災傳承館」與「震災遺址」兩大區域,並以「震災傳承館」作為起點。首先,觀眾可在「影像劇院」觀看地震、海嘯、火災的紀錄影片,透過視覺與聽覺帶來的震撼,將震災的記憶與災情銘記腦海之中,搭配走廊牆面展示的災害攝影紀實,直接感受災害的恐怖。   「震災遺址」展區保存了受海嘯侵襲的向洋高中遺構(許擎攝影)   第二展區「震災遺址」完整保存了「向洋高中校舍」被海嘯襲擊後的遺構。觀眾穿過散落滿地的課本、書櫃、桌椅,自一樓拾級而上,經過三樓「海嘯沖來的車輛」、四樓「海嘯到達處」,抵達頂樓的「最終避難處」。寧靜的遺構空間裡,殘破不堪、人去樓空的教室宛如海嘯留下的疤痕,與牆上充滿活力的青春校園照片形成強烈對比。   今昔對比:廢校的向洋高中教室現況與過去充滿青春氣息的校園照片(許擎攝影)   穿越南北校舍及室外空間後,將抵達「震災傳承館」的最後展區,此處播放罹難者家屬災後的訪談影片。觀眾可以看見為了實現與罹難妻子約定而帶著照片四處旅行的丈夫、失去丈夫與女兒後獨自扶養兒子的母親、畢業前夕因海嘯來襲失去同學的畢業生代表。影片不僅傳達出海嘯的恐怖,也讓觀眾感受災後人類如何懷抱著傷痕與希望,努力繼續活下去。 該館可預約參加由志願者和當地國高中生帶領的故事導覽。而每個月的11號是東日本大震災的「月忌日」,若適逢週日則會舉行「人人都是講故事的人」的故事導覽,並鼓勵每個聽故事的人都成為「講故事的人」,把有關震災的記憶和故事盡可能傳承給更多的人。該館不僅透過展示,也希望透過教育活動達到生命經驗和防災意識的「傳承」。   參觀完畢,提供觀者寫下祝福與感受的便利貼展示牆(許擎攝影)   給未來的備忘錄:傳播防災知識與歷史 相較於「氣仙沼市東日本大震災遺址與傳承館」以展示凸顯情感與傷痛的回憶,岩手縣陸前高田市的「岩手海嘯紀念館」更強調災害知識、資訊與技術的傳遞。該館成立於2019年9月,希望將東日本大震災海嘯帶來的教訓分享給世人,也配備多國語言的導覽,將知識分享給外國訪客。   「探究歷史」展區側寫(許擎攝影) 展示分為「探究歷史」、「了解事實」、「學取教訓」、「共同推進復興」四個展區,以及播放岩手縣的東日本大震災紀錄影像的「導覽劇場」。「探究歷史」展區以歷史與科學的視角,說明海嘯的成因、速度與破壞力,並呈現日本史上的重大地震與海嘯事件,反思如何與自然共存。「了解事實」展區則聚焦於「東日本大震災」,展示受災害侵襲的照片與實物,以及受災戶的心聲紀錄。   「了解事實」展區內展示當時受海嘯襲擊的消防團車輛(許擎攝影)   「學取教訓」展區則還原當時指揮救災的「國土交通省東北地方整備局災害對策室」會議現場,解析人們採取的逃難策略與救助行動,分享應對災害的過程;「共同推進復興」展示災後積極向前邁進的災區樣貌,並對來自海內外的眾多援助表達感激。當館累積豐富的知識與展示材料,也提供特展展品與展示海報出借服務,供官方或民間機構申請借展,強化該館傳遞防災知識的機能,期望更多民眾瞭解大自然所造成的災害及建立正確的防災觀念。   面向岩手海嘯紀念館、供民眾獻花致哀的追悼廣場(許擎攝影)   岩手海嘯紀念館坐落於「高田松原海嘯復興祈念公園」內,入口以中軸對稱的空間設計呈現強烈的紀念氛圍。參觀完館內展示後可前往戶外園區,經過通往海岸的中軸道路,便會抵達供民眾獻花致意的「追悼廣場」。紀念館周圍還有許多重要的地標與象徵,包括象徵堅毅精神的「奇蹟一棵松」、保存遺構的「氣仙中學」以及災後復育松樹的「防潮林」。 紀念館以室內展示「呈現過去」,室外廣場則轉換成「追悼、紀念過去」的場域,再移步至「現在」復育中的防潮林,隨著展示、環境與場景的變換,觀眾的參觀經驗在空間上逐漸海闊天空、在時間軸上則逐步邁向未來。   岩手海嘯紀念館入口(許擎攝影)  岩手海嘯紀念館門口延伸至海岸線的中軸對稱設計呈現強烈的紀念氛圍(許擎攝影)   紀念博物館的意義 博物館可以作為發展「黑暗觀光」的一種方式(註3)。東日本大震災後,日本透過觀光活動幫助受到重創的東北地區福島、宮城、岩手等地從災後復原,稱之為「重建旅遊」,景點之中也包含許多傳承震災記憶的博物館與資料館。這些機構以物件或文字典藏歷史傷痛與教訓,並向社會大眾展示,既是三陸海岸重建旅遊的關鍵基地,也是復興當地經濟的重要角色。「氣仙沼市東日本大震災遺址與傳承館」及「岩手海嘯紀念館」不僅悼念逝者,更將經驗傳承給活著的人們,希望大眾不要輕視地震及海嘯的破壞力、培養面對災害的應變能力。   岩手海嘯紀念館旁廢校的氣仙中學遺構亦被保留,並有標示當年海嘯高度的指示牌(許擎攝影) 責任編輯:黃淥 註釋: 註釋1:依據宮城復興之旅網站,宮城縣內死亡人數達10,569名、失蹤1,215名,約占全日本受災總數的五成。 註釋2:依據氣仙沼市役所2023年8月31日官方資料,直接死1,109人、関連死111人、行方不明者214人)。 註釋3:黑暗觀光亦稱黑色旅遊,意指參訪曾經發生災難、死亡、屠殺等黑暗事件地點的旅遊活動。
2024/03/11
探索人體小宇宙: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常設展」展示更新
探索人體小宇宙: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常設展」展示更新
作者:林琮穎(老派博粉的謬思藝享 謬思設計師) 你認識自己的身體嗎?我們的人體既相似又獨特,既獨立又相互影響,而在具象的個體中,更蘊含著人類細胞與大量微生物互動的抽象過程,這使得人體對我們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其中奧秘也成為科學家不懈探索的目標。身為肩負科學教育使命的科學中心,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於2023年8月全面更新「從我到我們—人體奧妙常設展」展示。本文將一探本展覽的展示手法設計,討論展覽如何轉譯抽象的生命科學知識,引領觀眾探索人體的重要構造與功能。   展場入口迎接觀眾的創作,擷取名畫元素,呈現大量的微生物居民,棲息在人體的口腔、皮膚、腸道等各個部位。(林琮穎 攝影)   以人們的生命經驗為例證 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瑣舉動,到重大的生命事件,皆與複雜的人體機制密切相關。本展覽以人體重要的器官與構造分區〔註解1〕,透過日常生活與生命歷程的具體實例,引發觀眾的共鳴,進而認識其中蘊含的抽象人體科學知識。 舉例來說,在「層層堆疊的保護與記號」單元中,分區介紹了乾性、濕潤與油性等人體皮膚三大分區,以及形成皺紋、疤痕、曬黑的原因;「聽‧見體內微小的訊息」單元則介紹心臟與肺臟兩大器官,其中提及新型冠狀病毒與疫苗等時事議題;而以腦部為題的「複雜的感知與認知中心」單元,則討論了阿茲海默症、重度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等腦部疾病。   本次展示更新善用展場中的結構柱體,在四面的高低各處,呈現皮膚相關的展示圖文。(林琮穎 攝影)   互動式展示的科普效益 科教館向來以多元的互動式展示著稱,面對抽象的人體科學知識,又如何設計互動裝置及參與體驗,創造兼具知性與趣味性的參觀經驗呢?本展覽規劃了23個互動體驗,跨及運用五感、物理裝置、數位科技、遊戲等多樣類型,促進學童與成人等觀眾皆能參與其中,強化展覽的科學普及效益。 例如在腦部主題單元,設置了觸摸異材質、嗅聞「雨味」精油、聆聽高頻音、錯視與調光、品嚐苦味試紙等多項體驗,使觀眾直接以五感體驗,瞭解感官與腦部的關聯。而在以懷孕為主題的「孕育生命的搖籃」單元中,則設有產檢超音波體驗,讓觀眾觀察胎兒在孕婦腹中的模樣,更能穿上孕婦體驗裝,實際感受生活裡的各種挑戰。   觀眾能穿著孕婦體驗裝,體驗諸如彎腰綁鞋帶、撿東西、爬樓梯等日常動作。(林琮穎 攝影)   另外,在以免疫系統為主題的「在我與非我之間」單元,設計了一款「進攻人體大作戰」橫向捲軸遊戲,玩家在遊戲中扮演入侵人體的各種微生物,需躲避血管內的各種免疫細胞,試圖成功入侵,使觀眾透過微生物的第一人稱視角,認識免疫系統的運作機制。   「進攻人體大作戰」遊戲中,玩家扮演不同類型的入侵物,思考如何入侵人體。(林琮穎 攝影) 值得注意的是,展場中央的「解剖人體小宇宙」單元,有一臺供觀眾操作的醫學教學用的虛擬解剖桌,透過縮放、旋轉、拖曳等簡易手勢,可以任意選擇「下刀」位置,不僅體驗醫生解剖的情境,也能一窺人體的循環系統、神經、骨骼、內臟、肌肉等構造。 觀眾能透過虛擬解剖桌體驗解剖情境,而科教館也邀請鄰近新光醫院不同科別的醫師至現場進行演示。(林琮穎 攝影) 人體模型的展示教育功能 除了多樣的互動式展示外,以「人體」為主題的展覽是否有展示物件的可能?將人類器官製成標本牽涉諸多限制,並需面對展示倫理等爭議。因此,解剖模型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可設計具有拆解組裝的精緻結構,得以觀察人體器官、肌肉與骨骼分布及位置,更能清晰呈現單一器官的細節,兼具科學與藝術價值,成為科學教育的重要教具。本展覽使用大量且多樣的人體解剖模型展品,部分提供觀眾觸摸、拼裝,發揮模型的展示學習價值。   「孕育生命的搖籃」單元展示了許多模型,包括精子、卵子、受精卵各細胞期與不同週期的胚胎與胎兒樣態。(林琮穎 攝影) 「頭殼裡的大聯盟」展區放置了拆解的大腦、小腦、間腦與腦幹等模型,邀請觀眾挑戰拼回完整的腦部樣貌。(林琮穎 攝影)   社會人文的多元視角融入 展覽主要以科學觀點進行論述,同時也融入社會人文視角,呈現生命科學與社會人文在「人體」議題上的交會。例如,在皮膚主題單元,討論「文身」這項自古以來用以裝飾或標示身分的方法,該展區除了說明文身如何在皮膚上形成,也呈現泰國佛教的刺符、日本傳統和雕、臺灣排灣族的文身(Kivecik)、現代的多樣刺青,及其背後所代表的宗教信仰、文化認同與生命故事。 腦部主題單元則特別聚焦精神障礙者的議題,為此,展出了來自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會員的藝術創作與他們書寫的文字,並透過其家人與照顧者的角度,分享與日常互動與生活點滴,不僅僅呈現醫學權威對「疾病」的科學論述,更直接讓精神障礙者與其照顧者發聲,呈現這些看似殊異卻又再日常不過的生活點滴。   「我看見的世界、我們的家」展區能欣賞精障者的藝術創作,也能聆聽精障者照顧者的分享,貼近精障者的心靈世界。(林琮穎 攝影)   看得見的人體奧妙:展示更新後的科學教育取徑 正如國內各大博物館面臨的現況,科教館的常設展示內容也略顯歲月痕跡,論述觀點與知識內容亦需隨著新研究而與時俱進。更新後的展示為了使抽象且複雜的人體機制與科學知識變得「可見」,以日常生活或生命歷程引起觀眾的共鳴,並以互動裝置與模型轉化科學知識,促進觀眾主動參與其中;同時融入社會人文議題,以多元視角理解人體。透過上述知識轉譯與展示手法,促使觀眾探索器官構造與生物機制背後蘊含的豐富知識內涵。而筆者也進一步思考,不同年齡的人體差異、運動員或身障者等不同機能的身體、各器官或系統間的互動關係,皆是能繼續深入探究的課題。期許科教館能透過更多元的展示教育取徑,持續實踐自身的科學教育任務。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註釋1〕本展覽共區分為7個展區,分別為:「層層堆疊的保護與記號」、「聽‧見體內微小的訊息」、「孕育生命的搖籃」、「在我與非我之間」、「複雜的感知與認知中心」、「繁盛的微生物花園」、「解剖人體小宇宙」。
2024/03/06
成為傾聽者:Imagine IC 館長 Danielle Kuijten的策展之道
成為傾聽者:Imagine IC 館長 Danielle Kuijten的策展之道
作者:劉芳柔、劉芷妘、顏紫宇、鍾宛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博士生) 隨著時代演進,當代博物館以靈活多樣的典藏及策展方式,建立與大眾溝通的橋樑。而作為持續秉持公眾參與和文化賦權精神的Imagine IC,則有其獨到的實踐模式,值得關注。本文專訪對象Danielle Kuijten為ICOM COMCOL主席,她畢業於荷蘭阿姆斯特丹藝術大學瑞華德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2012年擔任荷蘭Imagine IC文化資產概念化設計(Heritage Concepting)的工作,並於2023年起接任總監與共同策劃人。 Imagine IC是一座結合圖書館、博物館、及社區交流中心的多功能社區檔案資料館,坐落於阿姆斯特丹東南區(Zuidoost)拜爾默(Bijlmer)地區。拜爾默的人口組成相當複雜,1960年代都市擴張迫使許多農村人口遷居於此,過去曾被視為貧民窟,經歷都市更新及基礎設施改造後,近年吸引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新移民,成為一個融合多元種族的區域。   Imagine IC空間向公眾開放,展示櫃上擺滿來自阿姆斯特丹東南區的搜集物件(Danielle Kuijten提供)   Imagine IC致力保存非物質遺產,規劃許多與城市歷史記憶相關的展覽,並積極連結外部社區,擴大社會參與。他們收集當地社會運動組織黑人諮詢會(Zwart Beraad)的歷史物件及檔案,也與社區合作,典藏當地重大事件或議題的文物和口述歷史,構建豐富的文化和歷史網絡。 如何成為傾聽者 ? Kuijten與社區共創展覽,並以「共同策展人」自居。她希望扮演計畫的「促進者」,在策展過程中保持敏感與關懷,聆聽社區的故事。她與民眾共同討論展覽主題,邀請他們一同選件,而不是由她去篩選,因為「選擇從來都不是中立的」。如此一來,可以確保展覽呈現參與者的多元觀點,最後Kuijten再運用其策展專業來敘述故事,將訊息傳遞給大眾。   Danielle Kuijten與觀眾互動,熱情地分享常設展區東南櫥窗展示內容(Danielle Kuijten提供) Imagine IC與參與者在專案初始即密切合作,並根據參與者提供的故事制定展覽。Kuijten表示,此種「共創專案」(co-creative projects)模式使雙方都能獲得更多資源,也讓計劃得以實現:「如此你就不需要全部自己做。他們也覺得有責任讓它成功,讓雙方形成一個綜合體。」 2016年以性別多樣性為主題的展覽「酷兒東南:看見與被看見」(Queering Southeast: To See and to be seen),是在在地社群與Imagine IC討論社區安全與多元化倡議的議題時,促成了展覽的發想。Imagine IC和東南地區的民眾合作,聆聽他們的故事,進行一對一訪談,探討城市如何為 LGBTQI+族群提供空間、使他們變得可見。透過錄像、海報、照片、檔案以及LGBTQI+日常生活史公眾論壇,呈現出個人故事、記憶與情感以及酷兒議題的研究成果。 Kuijten認為遺產的詮釋與再現,涉及「協作、共享權力系統、互惠和共同創造」。她希望平衡呈現機構與參與者的聲音,提倡由參與者自己挑選適合的詞彙,以免故事喪失原義。Kuijten也強調,與當地社區之間的互動和關懷,不應該隨著合作專案結束而中止,如此一來,才能與社群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讓他們願意敞開心扉。此外,平等的權力關係也是實現「傾聽」的重要前提。在傾聽的過程中,策展者的「引導」與「選擇」可能使參與者退縮,造成發言空間的消失。倘若策展團隊帶有預設的立場,只關注自己有興趣的問題,實際上是「停止了傾聽」,無法看見事情的全貌。 2019年「Saya en koto:織物的層次與時間」開幕,穿著迦勒比傳統服飾的女性向參與者交流傳統服飾保存與創新議題(Les Adu攝影,Danielle Kuijten提供)   空難帶來的遺產 「拜爾默空難」則是另一個Imagine IC多次以此為核心,並與社區民眾共同策劃展覽的在地性重要議題。該事件發生於1992年,一架飛機墜入拜爾住宅區,造成嚴重傷亡。由於當地居住許多無證件的移民,因此確切死亡人數難以統計,且空難的原因至今尚未釐清。 空難帶來難以抹滅的傷痛,當地社區至今持續舉辦紀念活動,更呼籲政府深入調查災難成因。社區居民也主動尋求Imagine IC的協助,他們共同搜集相關文物、檔案與口述歷史,於2017年舉辦「情感紀念:拜爾默空難25周年」(Commemorating with Feeling: 25 years of the Bijlmer air disaster)巡迴展,呈現空難之中的故事與記憶,成功引起全國關注。五年後,阿姆斯特丹博物館邀請Imagine IC共同舉辦「根深蒂固—空難 30 年來的遺產」(Deeply Rooted. Legacy of 30 years of Bijlmer air disaster)。Imagine IC將其關於該遺產的社會網絡分享給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同時也在自己的館內舉行展覽。 Imagine IC的空難展示是以「傾聽」為主題的無物件展覽,觀者可以在柔和氛圍的紗幔沙發區之中,聆聽社區居民處理創傷和紀念空難的故事,也能聽到相關紀念樂曲,巧妙地將展覽空間轉化為治療創傷的場域。Kuijten說明,Imagine IC經常接觸到令人心痛的故事,為了關心參與者的福祉,他們和創傷專家進行合作,成立拜爾默空難的討論小組,為外部參與者提供諮詢服務,也為機構內部成員提供心理支持。   根深蒂固—空難30年來的遺產(Danielle Kuijten提供)   實踐公眾參與策略與文化賦權的場域 Imagine IC 組織策略共有五項:採取多樣化的宣傳工具、活用既有網絡、善用地方媒體、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建立信任。Imagine IC運用不同的工具宣傳,透過電子郵件、電話、當地廣播電台和報紙傳播訊息,吸引更多參與者加入。為了與社區建立良好的關係,Imagine IC對基層員工進行培訓,使工作團隊擁有「傾聽」的能力。此外,聆聽基層員工的聲音,有助於使組織以不同思維方式進行任務,Imagine IC 將「傾聽」貫徹於內部的參與,同時對外發展新的關係。 Kuijten指出,大型典藏機構必須投入大量心力維護藏品,因此難以舉辦改革型的參與式策展。她以荷蘭國家博物館為例,該館曾經嘗試實踐參與性式展覽,但內部缺乏共識,無法有效實現社群參與,遭致更多批評。Kuijten表示,「如果想要創造更多元的社會,必須使自己變得多元化」。 Kuijten說明,組織內部的階層與結構,不應該造成社會參與的阻礙。Imagine IC 團隊的成立初衷,正是要建立靈活且具高度活動性的社會網絡,實現以人為中心的參與式典藏。這也是 Imagine IC 選擇在主流博物館體制之外建立的原因,他們不僅進行組織內部的變革,也持續持續「聆聽」社群的聲音,與不同機構或群體建立連結,包括2023年與房龍博物館(Museum Van Loon)合作舉辦特展 「誰說的?共同賦予歷史一個空間」(Wie zegt dat? Samen geschiedenis een plek geven),邀請民眾共同討論殖民與奴隸歷史,並將原本由白人團隊組成的館方工作人員,調整為多元族群的組合。展覽最終榮獲荷蘭2023年度十大最佳展覽的殊榮。 執行編輯:黃淥
2024/02/25
當科學遇上畫筆: 《繪自然》巡迴展中的環境教育
當科學遇上畫筆: 《繪自然》巡迴展中的環境教育
作者:黃昭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嚴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是國立臺灣博物館策劃的巡迴展覽,於2020年1月至隔年5月在臺博館展出,後陸續移師至臺中與臺南舉行巡迴展覽,並於2023年5月起於蘭陽博物館展出。本文觀察兩館《繪自然》展覽及推廣活動,並訪談蘭博《繪自然》策展承辦人展示教育組彭仁怡研究助理,了解蘭博如何在巡迴展覽合作中,結合館內外資源,將地方博物館平時積累的能量轉化為動能。 科學繪圖:藝術、科學、人文視角的交匯 科學繪圖(scientific illustration)是指在科學文獻中,客觀而精確地描繪自然物件特徵的插圖,是早期博物學家不可或缺的工具。由於畫家必須精準再現自然物件的結構、紋理、色彩、光澤等,科學繪圖既具有精確的科學美感,又充滿藝術魅力,不僅是科學工具,同時也是繪畫作品。為了彰顯其特殊性,《繪自然》特展融合了藝術、科學、人文不同視角,凸顯其藝術性與科學邏輯,以及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蘭博《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展場 (黃昭雯 攝影) 《繪自然》特展分為「自然史與科學繪圖」、「畫說臺灣」、「科學繪圖實作」 、「當代科學繪圖示範」、「科學繪圖的未來」等五大主題,探討科學繪圖的定義與發展歷程。自19世紀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博物學家和自然觀察者紛紛造訪臺灣,留下大量的繪圖紀錄。臺博作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自然史博物館,承接日治時期的自然史研究資源,擁有豐富的科學繪圖典藏。透過這些栩栩如生的繪圖,觀眾得以認識臺灣特有的物種,深入了解百年來臺灣自然研究史的演進。 展覽設計上,《繪自然》特展運用大量科學繪圖,有的裝框陳列,有的放大展示,既為裝飾,又成為展品之一。此外,展覽場地營造了多種讓觀眾彷彿身歷其境的場景,例如透過大量的舊家具打造博物學家的工作室,還復刻了博物館早期的展櫃來展示藏品,既呈現臺博與自然史研究之間緊密的關聯性,也向島嶼上的自然研究者致敬。 《繪自然》展場以復舊展櫃展示科學繪圖,同時讓觀眾認識自然史研究的發展歷程,圖為蘭博巡迴展展場(黃昭雯 攝影)   來博物館繪自然! 臺博館也與生態專家、科學繪圖專家合作舉辦教育活動,讓觀眾感受自然生態之美、培養環保意識,例如結合南門館的環境資源舉辦「戶外行腳作畫」,帶著學員走入戶外花園觀察山黃梔、夏堇花和各式蕨類,從遠觀整個生態園到近距離觀察,學員可以透過感官體驗加深對環境的印象,最後完成整株植物的科學繪圖。另一方面,臺博館也釋出「博物館的科學繪畫入門系列課程」線上影片,邀請館內研究員及植物科學繪圖家說明動植物的觀察技巧,講解繪圖工具及方法,讓全國的觀眾都可以在家自主學習並嘗試繪圖。 宜蘭田間的公民科學家 2023年5月起,《繪自然》來到於蘭陽博物館展出。宜蘭環山面海,有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策展承辦人彭仁怡在展覽中融入宜蘭在地的自然研究視角,讓展覽不僅引領觀眾認識臺灣自然史,也成為認識宜蘭的窗口。 蘭博新增「宜蘭的野外繪圖公民科學家」展區,呈現宜蘭彩鷸達人余遠猛老師的繪圖與研究成果。余遠猛是宜蘭高中退休物理教師,自1985年開始觀察彩鷸,並以鋼筆繪圖紀錄,累積大量圖文資料。余遠猛的研究範圍達數十平方公里,他的研究見證蘭陽平原三十多年來的生態環境變遷歷程。除了畫作與生態記錄,展覽中也展出包括棉花棒等特殊的繪畫工具,引發觀眾好奇心,並對宜蘭民間生態研究視角有更深的理解。 宜蘭的野外繪圖公民科學家展區(黃昭雯 攝影)   蘭博繪什麼?公民科學與自然觀察的組合體驗 策展人彭仁怡希望觀眾藉由繪圖觀察生活周遭的自然生態,除了延續臺博的展覽設計,在展場中提供標本和紙筆,邀請觀眾動手繪畫之外,也建議觀眾可從蘭博常設展中動植物標本與戶外園區豐富的生態著手「繪自然」。只要開始觀察、動手繪畫,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公民科學家! 2023年夏天,蘭博結合館內公民科學資源和科學繪圖專家,舉辦兩場「帶我繪自然」教育推廣活動,讓觀眾體驗從「觀察」到「繪圖」的過程。「帶我繪自然——植物生態觀察」課程由擅長植物科學繪圖的黃瀚嶢擔任講師,他首先介紹植物的觀察與紀錄方法,接著來到蘭博園區內的鄰湖步道,讓學員分組觀察不同植物,並引導觀察植株構造和周圍生態,再進行採集紀錄。有趣的是,儘管同組成員都觀察相同植物,作品卻呈現出多元的觀察視角,例如海檬果組別的成員分別描繪出樹根、花瓣、種子、以及被蟲咬的葉片。   寒溪國小學生認真描繪樹葉外型。(彭仁怡 攝影) 觀察海檬果的學生小組,分別展示出對植物不同構造的觀察細節。(彭仁怡 攝影) 「帶我繪自然——鳥類解剖學科學繪圖」則邀請生態研究與科學繪圖專家李政霖老師授課,他帶著學員走出館外、觀察在烏石港溼地棲息的花嘴鴨,並引導學員辨認花嘴鴨的喙部、頸部、翅羽和尾羽特徵;李政霖和學員一起在水邊完成花嘴鴨速寫,接著說明因為野外觀察很難完全掌握生物細節,繪者通常已經掌握生物身體構造,再加上現場參考動物姿勢,才能完成精美速寫。回到教室後,李政霖向學員解析鳥類身體部位特徵,並說明繪圖技法,帶領學員逐步完成鳥類繪圖。      學員們以望遠鏡觀察在石塊上休息的花嘴鴨。(嚴麗 攝影) 李政霖老師示範速寫花嘴鴨。(嚴麗 攝影) 臺博館與蘭博皆以環境教育為目標,策劃《繪自然》教育活動時,展現其對於環境資源的掌握與運用。臺博館提供線上資源,讓全臺觀眾均有機會學習及交流科學繪圖,實體活動則強調環境感官及藝術美感。蘭博的教育活動則善用館內志工的公民調查資料及環教課程,為學童和親子觀眾設計觀察與繪圖課程,讓觀眾親近園區生態環境,亦期待觀眾開始對於周遭環境有所注意。彭仁怡期待未來能串連更資源,開創展覽及教育推廣活動的新可能性,透過多元的方式鼓勵觀眾拿起畫筆,走向自然。 執行編輯:黃淥
2024/02/22
在博物館中打造未來的教室:ICOM-CECA 2023新加坡年會紀要
在博物館中打造未來的教室:ICOM-CECA 2023新加坡年會紀要
  作者:翁仲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2023年11月,國際博物館協會教育與文化活動委員會(ICOM-CECA)於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舉辦年會。自1993年印度年會以來,ICOM-CECA年會時隔30年再度在亞洲舉辦,主席Marie-Clarté O’ Neill希望藉此深入瞭解亞太地區博物館發展趨勢,展望博物館教育的未來。本次大會匯集超過20位來自臺灣博物館及學界的發表人,包括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從業人員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等學校的研究生,共同推動臺灣博物館界與國際間的交流。 年會首日,O’ Neill分析博物館定義的演變,發現其教育功能日趨重要,從傳統的封閉模式,逐漸積極對外合作,並廣納不同的觀點。值得警惕的是,雖然許多博物館意識到與社區「共創」的重要性,但在執行過程中仍採取「以上對下」的模式。O’ Neill提醒,「夥伴關係」不應淪為口號或流行語(Buzz word),從規劃到執行的每個一階段,博物館都應確保雙方擁有平等的決策權,而不是請合作夥伴遵從館方決定的條件,如此才得以稱作「共創」(co-create)而非「協作」(collaborate)。 此外,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界對公共性、近用性、健康福祉的關注提升,本次年會以「博物館:形塑未來教室」作為主題,從合作夥伴(Partnership)、共融(Inclusivity)、未來教室(Future Classroom)等關鍵字出發,探討博物館如何與社區機構協作,開發針對身心障礙、失智症、樂齡族群設計的教育活動。藝術治療也是當代博物館的教育趨勢之一,比利時魯汶大博物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韓國國立清州博物館等皆在大會中分享如何運用典藏品開發藝術治療活動,以藝術的力量讓觀眾調適心靈,尋找共鳴。   與教育機構協作,思索當代議題   新加坡管理大學Aidan Wong教授演講「跨越博物館的藩籬:以協作提升意識與行動」(ICOM-CECA大會 提供) 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Aidan Wong教授發表「跨越博物館的藩籬:以協作提升意識與行動」演講,分享博物館與大學簽訂MOU的案例。2019年起,新加坡管理大學開設「大哉問(Big Question)」必修課,鼓勵學生至博物館搜集資料,尋找當代社會議題的解決之道。探討議題涵括福址與苦難、戰爭與和平、全球與在地等,鑑於新加坡貧富差距逐年擴大,近兩年連續以「富裕與貧困」為題,檢視貧富不均的原因,更思索物質與心靈層面富裕及貧瘠的定義。 Aidan Wong鼓勵博物館為青年學子敞開大門,推出由學生主導的研究計畫,不但落實博物館公共性,也為博物館注入年輕氣息。在館校合作的過程中,博物館可依據青少年的回饋調整展示內容,同時提升青少年參觀動機與好奇心。他也提醒,應當衡量博物館的人力與財力,並與合作的教育機構建立透明的協調與對話機制,才能有效分配資源、長期合作。   與社區協作,共創小型移動展 愛沙尼亞保健博物館的Jelena Tšekulajeva專員,與行動展示成果發表會(ICOM-CECA大會 提供) 除了與教育機構的合作,與其他社區機構合作也可為博物館添加不同的觀點與觸媒。愛沙尼亞保健博物館(Estonian Health Museum)展示與典藏組長Jelena Tšekulajeva分享該館與社區醫療機構的語言治療師共同設計小型行動展的經驗。該展覽以人體與保健知識為基礎,結合社區醫療機構累積的人物故事與經驗,自2023年4月起在許多社區醫療機構與學校巡迴展出。合作不僅讓展示具備生活化的醫療知識,也提供地方工作者訴說工作經驗的空間。 然而,合作的過程也充滿挑戰。Jelena坦言,由於社區機構工作人員缺乏撰寫展板文字的經驗,需要反覆協調文字內容,也因內容較多,導致展板重量過重、不便移動。歷經一年的反覆調整,才順利推出展覽。Jelena認為,博物館必須了解協作機構的特性,並共同訂定明確的展示目的及期限,才能有效地分工。且時時維持策展的「創意力」,才有可能突破僵局。   慢速才是博物館的超能力 博物館顧問團隊Thinking Museum的創辦人Claire Brown(ICOM-CECA大會 提供)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我們的生活中充斥大量感官刺激,卻缺少消化與內化訊息的時間。博物館顧問團隊Thinking Museum創辦人Claire Brown倡導「慢慢看(Slow-Looking)」觀察方式,認為比起運用新興科技或炫目的展示震懾觀眾,博物館應提供觀眾放慢步調的空間。Brown建議博物館引進「看見思維(Visible Thinking in Museum)」學習模組:首先,保留充足的時間讓觀眾慢慢觀察作品;接著開放所有人分享己見,在交流過程中碰撞出火花,激發更多疑問並認識他人觀點。觀眾可以藉此建立個人與展品之間的獨特連結,形成更有意義的參觀經驗。 講者邀請台下觀眾「慢慢看」圖片之中的細節(ICOM-CECA大會 提供) Brown強調,深刻而富有意義的展覽對博物館而言,可說是無可取代的超能力,應該運用藏品與物件背後的文化意涵,營造放慢步調的觀展經驗。如此一來,博物館不僅能成為無可取代的社交場域,更能讓觀眾在急促的生活中找到調適心靈的歸屬。   遊戲之中的危機教育 本次年會也透過參訪活動,讓參與者了解博物館如何運用數位體驗、桌遊或團康遊戲增進公眾對社會責任的認知。筆者參加了新加坡知新館(Singapore Discovery Centre)舉辦的「博物館的遊戲化教學」,活動以「Defence(防禦)」為核心理念,針對不同學齡推出遊戲與教案,讓參與者思考如何防禦網路駭客、洪水、疫情等當代危機。例如:針對國高中學生設計的「Ready, Set, Home!(各就各位、預備、家園!)」大富翁遊戲,玩家必須根據社會中不同角色與職業的長處,團體討論如何面對社會危機。 新加坡知新館(Singapore Discovery Centre)積極透過數位裝置、桌遊、團康遊戲豐富教育體驗(翁仲彣 攝影;ICOM-CECA大會 提供) 除此之外,新知館也透過桌遊讓參與者思索如何在有限的國土內,設置能顧及國民生活全面的城市規劃。館員強調無論任一款遊戲機制中,都存在著「有捨才有得」的機制,激發參與者思考並作出抉擇,也藉此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 「Ready, Set, Home!(各就各位、預備、家園!)」透過社區合作以建構安穩家園的大富翁遊戲(ICOM-CECA大會 提供) 本次年會不只看見博物館如何串聯學校與地區機構,共同打造未來的教室,也認識博物館在追求速食娛樂的時代中,如何逆勢發展出慢步調的新角色,更窺見不同國家脈絡下,如何將公民意識巧妙的融入在遊戲化教學。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下,博物館教育活動必須與時俱進,不以固定的模式框限發展潛力,才能持續為觀眾締造有意義且難忘的學習經驗。
2024/02/15
橫跨太平洋的文化對話: 亞洲文明博物館特展《馬尼拉大帆船:從亞洲到美洲》
橫跨太平洋的文化對話: 亞洲文明博物館特展《馬尼拉大帆船:從亞洲到美洲》
作者:袁緒文(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助理)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特展《馬尼拉大帆船:從亞洲到美洲》(2023/11/16 ~ 2024/3/17),是一以探索大航海時代亞洲和美洲之間海上貿易為主題的展覽。步入展間,觀眾彷彿踏上了穿越時空的航行,潛入航海冒險與文化交流的時代。 《馬尼拉大帆船:從亞洲到美洲》特展主視覺。(圖片提供:亞洲文明博物館) 這一特展的歷史背景,係自1565年起,西班牙掌管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以大帆船(Galleon)往來殖民地墨西哥阿卡普科(Acapulco)與菲律賓馬尼拉等港口城市。當時,中國、日本、印度、麻六甲、暹羅、柬埔寨、爪哇、安南和摩鹿加群島等地的商品集中在馬尼拉之後,再用大帆船轉運至墨西哥。從墨西哥返回馬尼拉的大帆船,則載回歐洲和美洲的黃金、銀幣與商品。 1565-1815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路線。由筆者統整展覽專書資料,編輯室協力重新繪製 十七世紀初,隨著其他國家的商船也加入海上貿易,再加上西班牙國力衰退,1815年結束了其對太平洋海路貿易的壟斷。近三百年的海上貿易歷程中,西班牙與盤據東南亞的荷蘭與葡萄牙時有摩擦,也與中國和日本競爭航道,然而,這條連接東南亞的太平洋航線,成功地打開了一條有別於陸上絲路與印度洋航線的嶄新貿易路線。   「生命樹」之中長出的文化交流 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不僅交易貨物,更促進西班牙的亞洲與美洲殖民地之間文化與思想的深層交流。因循著上述文化交流的脈絡,進入展場前,觀眾即可看到高度將近一層樓半高的「生命樹」。生命樹是世界各地常見的文化象徵,用來表示祖先與後代之間的連結,印尼文中稱為Gunungan,從根部到尖端代表了土地、人間與天上(註釋1)。展場中,這座「生命樹」由菲律賓與墨西哥的藝術家及口述歷史學者共同創作,呈現在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歷史背景下,東南亞傳統土地信仰與殖民者帶入美洲的天主教信仰之間獨特而緊密的交織關係。 生命樹近照,彩繪呈現亞洲與美洲文化的交織(拍攝:袁緒文) 展覽從16世紀至19世紀的地緣政治出發,以大型太平洋地圖呈現貿易網絡,更展示豐富的海上貿易商品,如:瓷器、紡織品、宗教文物與銀製貨幣等。隨著天主教勢力逐漸擴張,菲律賓、墨西哥與秘魯等地區興建了許多教堂,帶動對銀製宗教用品的需求。展場中也展出宗教團體將馬尼拉大帆船運來的銀器熔化後,打造出的精美宗教工藝品,呈現海上貿易對工藝技術發展的影響。   銀幣的一面印有西班牙皇家標誌,另一面則印製中文與建築物圖樣,呈現多元文化的交織。(拍攝:袁緒文) 展間展示了精美的銀製宗教工藝品。(拍攝:袁緒文) 許多展品均帶有強烈的混合式文化風格。例如Lee Kip Lee家族所蒐藏的天主教聖人雕像由菲律賓華人所雕刻,其五官近似華人,且具有華人信仰中常見的佛道教神像底座,反映出文化交流的影響。     西班牙天主教聖人Saint Ignatius Loyola雕像,由新加坡Lee Kip Lee家族借展(拍攝:袁緒文) 除豐富內容外,本展覽更細心設計了可以觸摸的模型,讓民眾感受展品圖樣的線條紋路,也讓視障人士可以利用觸覺來理解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故事。同時,館方也與新加坡視障者權益促進組織「在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合作,推出了視障者的導覽。   可觸摸的「聖子引航」象牙牌匾模型(拍攝:袁緒文) 館方舉辦視障者導覽,其中包括許多觸摸體驗(圖片提供:亞洲文明博物館) 從《馬尼拉大帆船》到《百年對話》的跨文化視角 國立臺灣博物館2022年舉辦的《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註釋2)同樣討論文化交流的歷史,並以古老物件呼應當代議題,強調跨國移動者的詮釋。《百年對話》展示具上百年典藏歷史的南洋藏品,並邀請東南亞移民工社群共同詮釋物件,以展件訪談紀錄片、留言牆與教育活動展現當代臺灣社會眾聲喧嘩的多元文化。藉由「人與物」、「物與物」的對話,並與東南亞在臺移民工共同合作,聚焦東南亞地區的信仰、藝術、風土民情,以及跨越區域與文化差異的相遇故事。 移工與東爪哇家鄉操偶師連線訪談,撰寫藏品詮釋(圖片提供:袁緒文) 百年對話展場主要分為四區:「旅行椰蔭之地」、「信仰同來 藝術同在」、「季風帶的風土民情」和「移動與相遇」。其中「季風帶的風土民情」展區,分別以食衣住行的角度,呈現東南亞地區的特色藏品,觀眾也可以注意到,相關工藝會隨著鼎盛的海洋貿易與人口移動,在季風吹拂的區域彼此影響。在此展區「反映歷史與地域的穿著文化」子題中,提到東南亞的服裝形式受歐洲影響,策展人將臺博館的菲律賓國服藏品與當代菲律賓國服設計師的作品共同展出,並且以訪談影片呈現當代台灣菲律賓社群對傳統菲律賓服裝的強烈國族認同,凸顯了「物與物的百年對話」。   臺博館藏菲律賓女性傳統服裝(左)、「百年對話」展間展示樣態(右)(拍攝:袁緒文、葉翠玲) 無獨有偶,《馬尼拉大帆船》特展也展示了菲律賓傳統服裝的歷史脈絡。在西班牙人殖民之前,菲律賓就以植物纖維紡織工藝聞名。大帆船貿易將鳳梨從美洲引入後,菲律賓人開始使用其葉子製作織品,材質輕盈、通風且堅挺,非常適合熱帶氣候,也成為出口到歐美地區的奢侈品。紡織業成為賦權的工具,為殖民地的工人提供職業技能。這個歷史脈絡足以見得橫越洲際、跨越百年的對話與互動。 「馬尼拉大帆船」特展所展示的菲律賓女性傳統服裝(圖片提供:亞洲文明博物館) 兩個展覽都呈現精彩而豐富的文物,但展示的重點明顯不同:《百年對話》特展強調東南亞移民與臺灣社會的文化交流,由移民工社群賦予藏品當代意義,並且呈現個人生命故事,再現區域交流與移動議題。《馬尼拉大帆船》特展則將藏品置於全球貿易的歷史脈絡中,以文物反映亞洲、美洲與歐洲大陸之間的文化與藝術交流,體現磅礴壯闊的太平洋海洋貿易史。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註釋1:生命樹(Gunungan)在東南亞宗教與表演藝術中具有神聖而獨特的意涵,是爪哇傳統皮影戲演出前一定會使用的物件,以山為形象,可依據不同的皮影戲偶師傅或者是演出主題的要求,繪製左右對稱的人物、神聖圖像與自然林野的形象。 註釋2:《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目前正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巡迴展出,展期至2024.3.17
2024/02/13
藝術與永續的共振: 2023藝術永續國際論壇專題演講報導
藝術與永續的共振: 2023藝術永續國際論壇專題演講報導
作者:林婷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近年來,「藝術永續」的理念在藝文界逐漸發酵,環境議題不只成為展覽、創作的主題,美術館與藝術家也透過資源再利用、減少碳排放等實際行動降低環境負擔,盼望透過藝術的影響力,在世界各地點起環境保育的星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於2022年串聯其他藝文團體創立「臺灣藝術永續聯盟」(TASA),致力推動藝術永續議題,並於2023年11月24日、25日舉辦第二屆藝術永續國際線上論壇,主題聚焦於「減碳實踐」,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分享藝術領域的永續行動,也探討博物館如何面對環境議題。 「博物館永續發展」場次邀請國際博物館協會當代美術館專業委員會(ICOM CiMAM)博物館永續生態工作小組(Sustainability and Ecology in Museum Practice working group)現任及前任主席Suzanne Cotter與Frances Morris,介紹博物館永續發展調查研究,以及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藝術永續。   2023藝術永續國際論壇首日貴賓合照 (圖片提供:2023藝術永續國際論壇,攝影:楊承運)   博物館永續發展的調查與研究 CiMAM成立於1962年,不僅關注博物館中的藝術交流與管理,近年也關切博物館如何回應環境永續議題。2022年,CiMAM針對88位世界各地的策展人、藝術家以及博物館等藝文組織展開調查,並邀請3位永續發展專家參與評估,研究博物館如何實現聯合國提出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根據調查結果,「博物館永續發展」可分成社會、經濟及環境等三大面向。Cotter指出在社會方面,博物館應尋求更多跨界、跨館、跨國的合作與交流,並參與國際政策與倡議等相關會議,維護人權與大眾福祉。在經濟方面,博物館具有「永續觀光」的潛能,應開發這方面的無限可能性。而在環境方面,氣候變遷是當代重要議題,博物館有責任提升觀眾的環境意識,促進多方思考與對話。 許多博物館與藝文機構雖然認為維持「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的平衡相當困難,但也開始以永續為目標制定行動計劃。目前,博物館界急需一份國際參考資料,以確認行動方向與目標。CiMAM於2021年推出博物館環境永續工具箱(Toolkit on Sustainability in the Museum Practice),提供博物館永續發展實例、碳足跡計算工具、永續發展專業詞彙表等資源,讓博物館吸取經驗、激發創意,訂定更加完善的永續發展計畫。Cotter認為,「永續」的概念不應侷限於節能與環保,而是讓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宏大理想,因此,這並非阻礙發展的絆腳石,而是開啟博物館未來的嶄新契機。   主持人黃貞燕教授、與談人李玉玲教授與焦傳金館長,以及Suzanne Cotter、Frances Morris兩位講者於線上相會交流。(圖片提供:2023藝術永續國際論壇,攝影:楊承運)   美術館與藝術永續 藝術家怎麼看待氣候變遷?美術館該以什麼方式對應永續議題?泰德現代美術館名譽總監Morris在論壇中分享該館如何實踐藝術永續。泰德現代美術館建築體的前身為1980年代因石油危機及環保因素退役的發電廠,2000年改建成美術館,之後整修的新建築以自然光、有效利用水資源的角度設計。從歷史的角度,泰德現代美術館與永續議題似乎密不可分。 泰德現代美術館位於泰晤士河畔,過去為火力發電廠。Photo by Michael Elliott on Unsplash   博物館「永續」的多元意涵 Morris認為,美術館有義務與能力為環境議題發聲。她於2019年召集藝術家反思環境永續議題,後續支援藝術家透過創作及公眾活動加深觀眾對環境議題的接觸與理解。如:2021年與英國藝術家組合Ackroyd & Harvey合作,延續兩人於2007年啟動的「波依斯的橡實」(Beuys’ Acorns)計畫,在泰德現代美術館屋頂的露台種植100株橡樹苗,藉此紀念德國藝術家Joseph Beuys的一百歲冥誕。藝術家邀請觀眾走上種滿橡樹苗的露台,反思生態永續的重要性。 2003年藝術家Olafur Eliasson於泰德現代美術館展開《氣候計畫》(The Weather Project),創造室內落日景觀,並調查館員對氣候議題的想法。 Photo by Christer Ehrling on Unsplash   除了以創作倡議,Morris強調博物館也應該思考其經營方式是否符合永續理念。泰德現代美術館策展時使用永續能源、環保裝置與材料,減少運輸需求,甚至將撤展後的展示用料重複利用於下一檔展覽,未來將調整美術館供應鏈,實施更環保的綠色採購。此外也重新審視典藏、展覽計畫,讓塵封庫房的藏品有公開展示的機會,並舉辦貼近在地的展覽,建構地方友善關係。不僅解放儲藏壓力、培養忠實的在地觀眾,也降低向外國借展品辦大型展覽及外來觀眾形成的驚人碳排量,奠定博物館永續發展的根基。 臺灣美術館的藝術永續實踐 與談人前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玉玲以高美館的經驗回應兩位講者。她認為藝術的發生和環境息息相關,除了籌劃環境永續主題展覽,用藝術感動觀眾,近年也在以生態友善概念改造的藝術生態園區,舉辦減少使用拋棄式塑膠餐具的藝術生態市集,並和學校合作辦理蓋領角鴞鳥巢等生態活動。正如主持人黃貞燕所說,藝術永續涉及信念、技術行政、藝術方法與經營價值觀,與社會、環境、經濟環環相扣,而博物館可以用文化影響力進行倡議,努力邁向永續未來。
2024/01/30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