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的話語開始: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無法翻譯的我的話語」特展
作者:劉怡辰(藝文工作者、自由作者)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特展「無法翻譯的我的話語(翻訳できないわたしの言葉)」(展期2024/4/6~2024/7/7)透過5位日本藝術家的作品,邀請觀展者了解不同身份背景的「我」所採用的話語表達方式,探討其中承載的生命經驗,並思考話語與自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語言與權力、支配之間具有密切的關係。策展論述指出,近代國家訂定的「標準語」,以及殖民時期實施的語言同化政策,導致話語權不平等的問題。策展人希望引導觀展者意識到其中的社會階層差異,以及應當賦予不同個體使用和學習自己語言的「語言權」,愛惜並尊重自我與他人的「我的話語」。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入口張貼的《無法翻譯的我的話語》特展海報。(劉怡辰 攝影)
由個體的話語經驗出發
本展設有5個獨立展區,分別以5位藝術家命名,並展示其個人作品。藝術家包含活躍於日、法兩地的創作者Yuni Hong Charpe、具愛奴族血統的音樂家Mayunkiki、並用口語日語及手語的表演家南雲麻衣、舞蹈家新井英夫、活躍於日本與韓國的藝術家金仁淑。展覽從微觀的個人視角出發,呈現每位藝術家身上交織的多種語言與文化背景。
展覽名稱「無法翻譯的我的話語(翻訳できないわたしの言葉)」蘊含深意,不僅涉及不同語言,也包含透過肢體動作、聲音或文字等媒介來傳遞想法的表達方式,希望體現藝術家們在語彙轉換過程中遭遇的困境與隔閡,呈現在看似均質的日本社會中個體差異的存在。當觀展者穿梭於不同展間時,彷彿走入藝術家的私密房間,能感受不同的故事氛圍。這也回應了策展論述中的核心觀點:邀請觀展者「從原封不動地接納話語和情感開始(言葉や思いをそのまま受けとることから)」,去理解每一種話語的獨特性。
愛奴族藝術家Mayunkiki於展場入口放置問題紙卡,邀請觀展者透過簡單的提問,確認自身是否已準備好認識關於她的語言文化及生命經驗(劉怡辰 攝影)
「說」的選擇:話語中的族群與權力
展覽中,愛奴族藝術家Mayunkiki的作品《Itak=as》以族語「我們說話」的意思命名,展現話語和族群的關係。愛奴族為生活於北海道一帶的原住民族,擁有獨特的文化與自己的語言-愛奴族語。明治年間,日本政府將北海道納為國土,對愛奴族進行同化政策,其語言及文化也因此逐漸式微。面對族語瀕臨絕跡的處境,Mayunkiki透過創作持續以愛奴族語說話、保存文化,並創造對話的平台。
參觀作品前,觀展者須先閱讀藝術家設計的提問紙卡,作為進入展區的通關「護照」。內容包括愛奴族簡介,以及關於族群語言、權力、文化的簡短提問。藝術家期待觀展者透過內心自我問答的方式,認真思考「我」與「Mayunkiki」這個生命個體之間的關係,並從中認識到自己對不同文化、族群認知的局限性。觀展者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踏入展區,進而帶著想要深入學習的心情,在宛如「家」的日常空間裡,與不時現身於展場藝術家坦誠地相會,了解她如何以說母語的形式來反抗弱勢文化的困境。
藝術家Mayunkiki將展區佈置為個人的臥房,擺設愛奴文化中象徵神明化身的熊的木雕、家人們身著族服的合照與其他日常生活物件,邀請觀展者探索物件與藝術家生命記憶的連結。(Mayunkiki, Itak=as, 2024, safe space installation view)
另一方面,長居法國的日本人藝術家Yuni Hong Charpe以作品《舊題Still on Our Tongues》反思日本沖繩與法國布列塔尼地區禁止說方言的歷史。她將布列塔尼傳統餅乾gwispid的食譜翻譯為沖繩方言,並製作成沖繩地區過去用以懲罰說方言者的「方言札」木牌造型,邀請觀眾從製作餅乾的過程中接觸這段歷史,並進一步思考如何保存宛如餅乾般逐漸消逝於口中的方言。
此外,同為Yuni Hong Charpe的影像作品《RÉPÈTE 複誦》則取材自生活中面臨的語言困境。藝術家拍攝十歲的日法混血女兒,如何教導自己「正確」的法語發音,在不斷複誦法語單字的過程中,引導觀展者感受細微的口音差異,思考身份認同的議題。
藝術家Yuni Hong Charpe拍攝十歲女兒教導自己「正確」法語發音的過程。影像左側鏡中的人物為藝術家本人。(劉怡辰 攝影)
歸向何方?跨越語言的身份認同
本展也展出穿梭在不同國境與身份之間的藝術家作品,討論話語和自我認同的議題。藝術家金仁淑為在日韓國人(註1)第三代,無論身處日本或者韓國,皆感受到自己被視為「外國人」。基於這樣的經驗,金仁淑期待每個人都能被視為獨一無二的個體。她在日本滋賀縣的巴西人學校中拍攝作品《Eye to Eye》,在展場中以多個巨型布幕投影出巴西學生的正面全身影像、並播放出訪談的聲音,強化個人的獨特性與性格。當觀展者遊走其中,彷彿面對面地聆聽學生們分享校園生活,了解他們如何切換使用日語、母語,以及對於語言、文化、自我歸屬的困惑和想法。
文字之外:當身體成為語彙
除了一般大眾熟悉的口語/文字語言之外,展覽也將手語及舞蹈等「視覺」語言納入討論。
藝術家南雲麻衣自幼以口語日語為母語,三歲半時失聰後開始學習手語。她的作品「在母語之外旅行」試圖打破「單一語言主義」的思維,呈現口語、手語等看似對立的語言如何在日常之中並存。透過三段影片,觀展者可以看見南雲麻衣如何依不同談話對象(家人、聽障朋友、伴侶),使用不同的溝通方式——一方面維持口語溝通來減緩失聰對家人帶來的衝擊,同時也因手語而找到了「聽障者」群體中的歸屬感。
「在母語之外旅行」圓形的展場設計,中心以三角柱立面展示影片,向外緣放射狀擺設的桌椅,成為影片延伸出的實體對話空間,創造觀展者與他人互動的機會。(劉怡辰 攝影)
另一方面,罹患ALS(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又名為「漸凍人」)的舞蹈家新井英夫在患病前便持續為身障者及高齡者等族群舉辦肢體運動工作坊,激發這些在表達方面較為弱勢的人們對「身體語彙」的認識。新井英夫在作品《傾聽身體的聲音》中擺設工作坊的道具,邀請觀展者一同移動肢體、發出聲音,以此作為探索和表達自我的媒介。此外,新井英夫自患病後也持續拍攝自己即興舞蹈的片段,展場也呈現這些「影像日記」,讓觀眾看見他如何以舞蹈積極對抗疾病。
藝術家新井英夫邀請觀展者平躺於榻榻米,並將水袋放在身體上,隨著內在情感而或快或慢、或大或小地晃動,展現多樣化的水聲。(劉怡辰 攝影)
搖擺的平衡-共感、理解、以及自我探索
本展因聚焦於個體經驗的展示,若要更深入理解其文化脈絡及族群特性等背景知識,仍有賴觀展者自行查詢資料。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本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入口,以豐富的影像作品,以及大量的互動裝置,使觀展者能夠透過具象的視覺感知、親自動手操作,沈浸式地共感不同個體、族群話語的表達方式,從中換位思考他人的社會處境,同時面對來自多元國家文化的觀展者,也具有打破語言限制的意義,讓話語的多樣性能在展覽中被實踐和理解。
這些富有故事溫度的個人作品,成為認識不同族群、文化的開端,從中引領觀展者在探索他人及自我的搖擺之間,找尋話語的多重意涵。館方在教育推廣及導覽服務上也十分用心。展場的休憩區中邀請觀展者以便條紙留言分享心得,也提供手語及視障者導覽,甚至在官網上也推出手語版及語音版的展覽介紹。透過這些設計,筆者身為非日語母語的外國人,觀展時一方面可以了解作品背後蘊含的族群及文化議題,更能反思自己使用的話語與其所建構出的社會關係,持續探索話語的意義。
「休憩區」擺放了展覽相關書籍,並邀請觀展者以便條紙於展牆上留下回饋。右側折疊椅處為館方舉辦的何謂「以話語進行溝通」討論活動(劉怡辰 攝影)
註釋
註1:在日韓國人是指居住於日本的韓裔居民及其後代,其形成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本殖民統治朝鮮半島時期。在此期間,由於殖民政策剝奪了許多朝鮮人的土地,以及日本推動工業化對勞動力的需求,迫使大量朝鮮人移居日本。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朝鮮人遭到強制徵用,在日本的工廠和礦場中工作。戰後,儘管許多朝鮮人返鄉,但約有60萬人選擇留在日本。然而,1952年《舊金山和約》生效後,他們失去了日本國籍,成為特殊的外國人居民群體。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