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誰」塑造了城市? 高雄設市百年特展解碼城市蛻變與集體記憶
「誰」塑造了城市? 高雄設市百年特展解碼城市蛻變與集體記憶
作者:徐琬婷(自由工作者)、歐嘉于(自由工作者) 高雄於1924年設市,市役所最初位於今鼓山區代天宮,1939年因都市發展東遷至鹽埕區,1998年後該場址改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高史博),致力保存地方歷史,展現在地視野。2010 年,高雄縣市合併,館方於隔年起策劃「『展』高雄」系列特展,聚焦地方教育、經濟、工藝與產業等主題,藉由深度田野調查、訪談,將各區的豐沛地理人文帶到觀眾面前。 座落愛河畔的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建於日治時期,是一座淺綠外觀的帝冠式樣建築。(歐嘉于攝影)   2024年適逢高雄設市百年,高史博規劃「『誰』把高雄變大了?」特展(展期:2024.11.06~2025.06.15),邀請觀眾回顧高雄百年發展歷程。展覽從土地面積的擴增、人口數量的成長,到各產業的蓬勃發展,層層揭示高雄如何從漁村蛻變為國際港都。 展覽分為「出口貢獻者」、「城市助力者」2大主題,共有「由小而大的高雄」、「暢旺出口、建設城市的職人」與「形塑城市風景的人們」等3個主展區,盤點19項產業及其背後的職人故事。策展團隊簡述產業脈絡,描繪職人形象,傳遞百年間「高雄人」在城市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讓觀眾一窺高雄「變大」的核心元素。 本文將從展覽空間規劃、實境解謎遊戲設計與觀眾參與這三大面向,說明本展如何打破靜態圖文展示的局限,為觀眾創造深刻的觀展體驗,回顧高雄百年發展的精彩篇章。 「『誰』把高雄變大了?」展覽主視覺,聚焦重點產業元素,背景中的剪影族則暗示解謎遊戲中的重要角色們。(歐嘉于攝影)   第一區「由小而大的高雄」聚焦於百年間高雄人口與土地面積的增長。隨著現代化交通帶動區域發展,1976年高雄突破百萬人口,2010年縣市合併後成為臺灣第二大城市,「高雄人」的數量增長至277萬多人。展牆上呈現區域版圖與人口數據,將高雄的「由小而大」圖像化,不僅一目了然城市的發展脈絡,更帶領觀眾踏入展覽的核心重點。 以時間軸呈現高雄百年間的人口數與區域變化。(線上展間截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授權提供)   第二區「暢旺出口、建設城市的職人」分為6大主題,分別介紹不同產業職人,藉由展品呈現、配色規劃、與展牆的設計,巧妙營造出符合產業特色的氛圍,使參觀者能夠快速理解展區的內容。 以「小農大力量」展區為例,映入眼簾的是鮮黃的香蕉和成堆的鳳梨罐頭,以及由綠白相間的塑膠籃堆疊而成的展台,搭配橘、黃、綠色調的展牆,將高雄農業加工與出口的核心產業視覺化。揭示自日治時期起,高雄依靠無數小農的耕耘,生產米、糖、鳳梨、香蕉等農產品,並且透過加工與外銷,推動高雄港市的發展。 「建築好朋友」展區則以木樁、水泥袋、仿磚塊等建材元素為主軸,象徵合板、水泥與製磚工人在高雄建築材料產業上的重要貢獻,各種建材的呈現也勾勒出近代高雄城市景觀的發展軌跡。本區採用水泥灰色的展牆搭配磚紅色的展板,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不僅呼應建材產業的特性,也巧妙區隔於前一展區的農業主題,呈現截然不同的產業氛圍與內容。 「建築好朋友」的展台以仿磚塊堆疊而成,看似水泥材質的展牆,搭配磚紅色的展版,營造出建材產業的氛圍。。(徐琬婷攝影)   展區以展板與展品的安排,引導觀眾沿著時間軸,從早期農業加工產業到晚期出口製造,逐步了解高雄產業的發展歷程,呈現清晰的敘事脈絡。最後展區「形塑城市風景的人們」,聚焦產業職人在食衣住行育樂層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展區左側設有照片牆,搭配文字敘述,呈現娛樂、飲食、服裝等文化的歷史樣貌;右側則設置了實境解謎遊戲的最終關卡。展覽的收尾帶領觀眾回顧高雄百年成就,正是生活在這片土地的每一個人——你、我、他,共同賦予了這座城市的新的意義,持續書寫著這座城市的故事。 充滿早期高雄城市樣貌的照片牆,觀眾有如進入時光隧道,得以一窺當時人們的日常。(歐嘉于攝影)   在實境解謎中感受高雄的產業歷史 除靜態圖文展示外,展覽亦結合「實境解謎」遊戲體驗,觀眾能在解謎過程中一邊觀展。遊戲圍繞前述第二、三展區內容,設計共6+1道謎題【註1】。觀眾需往返於一樓常設展與三樓特展,解開兩個位於常設展的關卡。如「小農大力量」結合了一樓的「鐵道」常設展,玩家需由查證地圖、尋找正確車型,並整合線索後,方能找出特定班次列車將甘蔗運到旗尾線的糖廠,順利解開謎底。透過多元動線的設計,延長了參觀的體驗時間,讓觀眾得以跳脫特展空間的侷限,深入常設展探索更多高雄產業歷史。     展場入口處設有遊戲說明、紙本解謎表格以及數位QR-Code供手機掃描,玩家可以依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載體進行遊戲,右圖為手機裝置的遊戲開始畫面。(歐嘉于攝影,遊戲截圖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授權提供)   本展中的每個產業主題皆對應特定的人物角色,玩家必須觀察展覽中的文物、展版文字與遊戲道具,替角色尋找故事中需要的答案。以「打造海洋重工的職人」為例,展區對應角色為「船的萬事通」達克,玩家需協助達克造船,並販售剩餘的零件。藉由互動遊戲,觀眾彷彿重回1970年代的高雄,認識當時蓬勃發展的造船與拆船業,體驗產業與市民生活中的關聯。 圖為手機裝置的遊戲畫面,角色會透過對話框給玩家解謎提示,對話內容結合當時代的產業背景。(遊戲截圖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授權提供)   近年博物館界展示實務研究指出,此類「非直觀謎題」不但能提升遊戲的互動性與挑戰性,使玩家在腦力激盪過程中獲得挑戰冒險、愉悅有趣的正向感受。隨著遊戲任務的需求,生硬的文物史料轉化為解謎道具與提示,幫助觀眾深入理解不同年代的社會生活樣貌。 然而,展覽結合解謎遊戲也存在隱憂,擔心觀眾僅會在展場中搜尋對謎題有幫助的線索,卻忽略其他相關展示內容,而無法瞭解展覽全貌。本展巧妙地安排了一個隱藏謎底,玩家破解完六大產業主題後,需查閱最後一個展區「 形塑城市風景的人們」方能揭曉謎底。此時玩家也會發現,展覽主題「『誰』把高雄變大了?」不僅是一個提問,更呼應展覽主題——高雄百年成長背後的人力與心力貢獻。此展覽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一場與當代市民的對話,讓觀眾重新審視自身與高雄集體記憶的連結,共同形塑出今日的高雄樣貌。 註釋: 註釋1:依照人物主題需要解開的有6道謎題,最後一關「 形塑城市風景的人們」謎題,需先完成其他6題才能進行。
2025/04/09
從私人情感到公共典藏: 探索古爾本基安與索馬亞博物館
從私人情感到公共典藏: 探索古爾本基安與索馬亞博物館
作者:黃星達(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當代博物館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其中由企業出資成立的博物館也相當普遍,其中以個人命名的博物館更具特殊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影響。以下將分述古爾本基安美術館(Museu Calouste Gulbenkian)與索馬亞博物館(Museo Soumaya)以建築、蒐藏與藝術生活觀,並以博物館與創辦人的連結意義作為本文探討的收束。   古爾本基安美術館:在自然與藝術之間追求和諧 古爾本基安美術館以創辦人卡洛斯特·薩基斯.古爾本基安(Calouste Sarkis Gulbenkian, 1869–1955)的名字命名,其歷史及建築風格深刻體現了創辦人的藝術品味和文化哲學。1983年開放的「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Moderna Gulbenkian, CAM,原名為Centro de Arte Moderna José de Azeredo Perdigão)位於葡萄牙里斯本,並在最近的四年中完成了擴建設計,由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負責。隈研吾將葡萄牙與日本建築元素結合,設計出富有室內遮蔽功能卻處於戶外的弧形天棚,使建築與自然之間的邊界逐漸消解,創造出流動的體驗空間。 同樣位於古爾本基安基金會花園內的古爾本基安美術館於1968年開館,其建築外牆以簡約風格與周圍自然景觀融合,大片落地窗使得室內外視野相互交織,這種設計消弭了美術館與大地自然的隔閡,也與現代藝術中心的理念相呼應,使得藝術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 古爾本基安美術館建築外牆以簡約風格與周圍自然景觀融合 古爾本基安美術館建築由內往外的視角,能感受到作品與戶外空間的和諧   蒐藏與策展:古爾本基安的藝術品味 古爾本基安美術館珍藏超過六千件私人收藏及一萬餘件現代藝術作品。館內的常設展區之一按照區域文化陳列藏品,分類展示埃及、希臘、伊斯蘭、中國、日本等屬地藏品。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雷內.拉利克(René Lalique)的珠寶設計,古爾本基安在1899年至1927年間收購了接近200件拉利克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體現了藝術家的創作能力,也彰顯古爾本基安的個人藝術品味。許多作品也指涉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 拉利克的珠寶作品除了傳統的裝飾與身份象徵之外,還展現出思想層面的深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昆蟲意象尤其顯著,像是可能曾被法國演員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 1844–1923)在舞台上曾佩戴過的乳白琺瑯製《蜻蜓女胸飾》,結合了女性形象和蜻蜓等動物的象徵性表現。拉利克的其他作品,如金和乳白琺瑯製的《蛇形胸飾》、象牙製的《人像與蛇胸針》等,進一步融合了動物主題、材料使用以及技法創新,展現了多層次的藝術表達。   拉利克的珠寶作品展區,包括《蜻蜓女胸飾》(左1)與《蛇形胸飾》(右1)   值得一提的是,拉利克跳脫傳統珠寶材質的侷限,不僅使用寶石或礦石,還將玻璃和銀等材料結合進來,如《薊花花瓶》與《蛇形糖碗》等作品以玻璃製成,並與銀製結構相結合,展示其藝術層次的多樣性與創新精神。 古爾本基安的文化資產:藝術與生活的融合 古爾本基安是著名的石油大亨,被認為是首位開採伊拉克石油的人。他最終定居於里斯本,並在當地創建了這座美術館,將其一生的收藏、交易經驗和個人品味呈現於公眾面前。儘管美術館中的展區按照地區或主題劃分,策展的脈絡依然深深植根於古爾本基安的個人經歷與審美偏好。 過去,古爾本基安透過收藏藝術品徜徉於藝術與其產業之間,如今,這些美術館的展示蒐藏使更多人在藝術與日常之間建立聯繫。從建築風格到藝術蒐藏,古爾本基安美術館不僅彰顯了古爾本基安對於生活與美的追求,成為自然與藝術相融合的精神象徵,更體現了他對和諧生活與美學追求的深刻理解。   索馬亞博物館:現代感與多面向藝術視角的融合 墨西哥的索馬亞博物館以創辦人卡洛斯.史林(Carlos Slim)已故妻子索馬亞.多米特(Soumaya Domit)的名字命名。該館位於商業區域索馬亞廣場,周邊是環繞著百貨商場和小吃攤區的市井環境,博物館的建築是該地的重要地標,甚至被譽為「世界上最華麗的博物館」。建築由費爾南多.羅梅羅(Fernando Romero)與弗蘭克.蓋裡(Frank Gehry)設計,外層由16,000個六角形鋁合金模組構成,隨著天氣和時間的變化,展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象徵著館藏的多元性與豐富變化。 索馬亞博物館外層由16,000個六角形鋁合金模組構成   空間設計與策展理念 索馬亞博物館擁有超過六萬件的收藏,涵蓋從史前時期到現代的廣泛範疇。博物館的六層展示空間採用了螺旋式結構,讓參觀者逐層向上,形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視覺引導感。這種設計不僅強化了空間體驗的動態性,也象徵了對知識和藝術探索的持續提升。 館內的藏品類型多樣,包括雕塑、圖像、錢幣、服飾、傳播媒介物件和宗教圖畫等,呈現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其中,尤以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的作品最為突出。索馬亞博物館蒐藏總數達約380件羅丹雕塑相關作品,包括羅丹的原作與複製件,顯示史林夫人對羅丹藝術的喜好。這也說明私人博物館的蒐藏取向往往深受創辦人個人品味和情感影響,與國立公立博物館根據歷史或學術價值入藏的標準不盡然相同。 索馬亞博物館六樓展區展示羅丹雕塑等許多藝術藏品 博物館的六層展示空間採用了螺旋式結構,讓參觀者逐層向上   博物館命名與情感意涵 索馬亞博物館的名稱不僅是創辦人史林對其已故妻子索馬亞的紀念,也代表其對藝術的熱愛與渴望;不僅是情感層面的紀念,更包含著藉由藝術來理解生命和世界的多重視角。這樣的命名方式,突破了傳統以作品創作者或重大歷史事件來命名博物館的習慣,反映出私人博物館在情感與理念上的深刻連結。 博物館建築在不同天氣和時間呈現不同的視覺效果,象徵著多樣且變動的生命視角,這樣的設計呼應了索馬亞博物館的理念,即透過藝術來延續對世界的理解和探索,並使藝術成為愛和文化之間的橋梁。從這個角度看,索馬亞不僅僅是一個館名,也是關於愛的傳遞以及透過藝術理解世界多重面向的象徵。   博物館與創辦人之間的連結 以人名命名的博物館,特別是那些不直接涉及作品創作者或歷史事件的人名,往往需要額外的背景資訊來促進公眾的理解。在索馬亞博物館與古爾本基安美術館中,兩位創辦人都是各自社會中產業的巨擘,而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和對生命延續的期待也深刻體現在這些博物館的創建之中,他們透過基金會支持博物館營運,索馬亞博物館甚至免費開放參觀,透過文化藝術的傳播,延續他們對世界的愛與貢獻。透過這樣的連結,這些博物館不僅是藝術展示的空間,更是創辦人個人生活故事和情感的延伸。
2025/04/06
踏查陳澄波筆下的風景: 臺博館「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踏查陳澄波筆下的風景: 臺博館「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作者:張品柔、蕭羽軒、彭珈莉、呂若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如果要向世界描繪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臺灣,你會如何呈現?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攜手策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期2024/12/03 ~ 2025/05/11),結合臺灣著名前輩畫家陳澄波的畫作與博物學對土地的關懷,以藝術與自然的雙重視角觀看臺灣。展覽以交匯在臺灣的三種自然力「北回歸線、季風、黑潮」為主軸,詮釋陳澄波描繪的島嶼風貌,呈現環境與文化、過去與現在交織的多重視角。 作為紀念陳澄波誕辰130周年的展覽,策展團隊有意跳脫環繞政治悲情或藝術史的傳統詮釋框架,採用臺灣台語「走揣」作為展名,描述陳澄波在「咱的所在」臺灣四處走動、追尋創作靈感與繪畫的過程。而英文展名「Rediscovering Taiwan」則點出展覽的目的──透過陳澄波的畫作重新發現、定義臺灣,回應「我在哪裡?」的提問。 展覽位於臺博館鐵道部園區特展區,共展出8幅陳澄波描繪臺灣景致之作,以及1幅影響陳澄波深遠的鹽月桃甫作品〈黑潮〉,邀請觀眾跟著畫家的視野,重新認識臺灣豐富而獨特的自然紋理與歷史記憶。這8幅畫作涵蓋陳澄波1933至1947年間的創作,依循島嶼的地理特徵鋪陳:從〈北回歸線地標〉、〈展望諸羅城〉、〈農家〉的熱帶平原景象開始,移動至〈玉山積雪〉、〈雲海〉、〈山居(太魯閣)〉季風與熱帶交錯而成的霧林帶,最終沿著東海岸往北海岸走,從〈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看黑潮孕育出的人文與自然景觀。 觀展時,觀眾首先欣賞畫作,再進入後續的兩個展間,展開對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的探索。策展團隊將畫作視為陳澄波捕捉的歷史瞬間,結合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以博物學家的視角剖析陳澄波畫中描繪的景象,試圖與畫家所創作的環境對話,凸顯畫家跟博物學家的共通性,呈現藝術創作中的自然關懷。 此次展覽的主視覺緊扣「自然力」的核心概念,運用層疊設計手法,凸顯真實與想像的對話。主視覺由三層元素構成:第一層為象徵北回歸線、季風與黑潮的抽象圖樣,第二層為陳澄波的畫作,最後則為日本時代的臺灣風土明信片或舊照片。圖像結合了抽象意象與臺灣實景,創造出多層次視覺體驗,也揭示在畫作背後所蘊含的環境與氣候敘事。   展場使用的主視覺融合〈玉山積雪〉畫作與老照片,並疊加象徵夾帶濕潤水氣的季風意象,生動展現季風塑造的自然動力與環境特徵。(張品柔攝)   從陳澄波到博物學家:感受土地的方式 走進展間,策展團隊請觀眾想像自己是一位五感敏銳且對自然感興趣的博物學家,引導其走入自然,去觀察、感受、研究這座島嶼。敘事上多用第二人稱「你」來與觀眾對話,並用「咱」來強調我群的身份認同,串聯起觀眾與陳澄波、以及臺灣這塊土地的連結,進一步激起觀眾的好奇心。 「博物學家」的設定也為展覽奠定了沉浸式的基調。展廳以酒紅色作為主色調,營造出典雅的古典美術館氛圍,而展間中央的「博物學家工作桌」成為視覺焦點,模擬了博物學家的日常工作場景,陳列手稿、標本盒與放大鏡,呼應著自然探索的精神,同時引導觀眾代入博物學家的角色,從觀察者的角度,重新審視陳澄波的畫作與其所記錄的風景。 陳澄波的畫作圍繞著博物學家的工作桌,桌上展示著各類用具、地圖、手稿,彷彿引導著觀眾以博物學家的視角及工具來觀察與探索周圍的畫作,也探索臺灣這塊土地。(彭珈莉攝)   走進自然風景之中 展覽透過色彩與感官體驗營造沉浸氛圍,使觀眾能夠深刻感受臺灣自然生態的獨特樣貌。展區的第二部分聚焦於臺灣的生態環境,依據「季風、北回歸線/陸地霧林帶」與「季風-海洋」兩大主題劃分展區。 「季風、北回歸線/陸地霧林帶」展區以藍綠色調為主,模擬森林的清涼與靜謐,透過光影效果形塑綠樹成蔭的氛圍,並輔以蟲鳴鳥叫與風聲,使觀眾猶如步入霧林深處。「季風-海洋」展區則以深藍色為主調,透過流線型展桌與波浪般的裝置設計、波光粼粼的光影效果,並搭配海浪聲音素材,體現海洋的律動。展區內更設有音景裝置,播放東海岸不同地點的濤聲,以臺灣海洋環境的感官體驗,進一步強化展覽的沉浸感與互動性。 季風、北回歸線/陸地霧林帶展間以藍綠色調及各類自然標本呈現出清新、生機盎然的氛圍。(蕭羽軒攝) 季風-海洋展間以藍色及弧形的裝置,營造出波浪陣陣的海岸氛圍。(彭珈莉攝)   畫布與田野:博物學家的所觀所感 展間的佈局結合展板與物件,引導觀眾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深入探討其中隱含的氣象、生態與人文元素,不僅在科學層面上展現臺灣自然的獨特與豐饒,更在文化層面上建構了一種深厚的地方認同感。 展板文字以畫作為切入點,有別於傳統的藝術史詮釋觀點,改以博物學家的角度解讀作品中呈現的自然特性及環境意象。策展團隊先以自然科學的敘事描述展覽主軸的三大元素——北回歸線、季風、黑潮,再解析其中的自然因子、天候變化、物種分佈以及在地生活的相關細節。展板旁邊陳列的植物標本、動物模型或文物,則作為佐證材料,進一步深化觀眾對文本的理解。 特別的是,展場展示了一張張的田野筆記,內容涵蓋畫作的描摹、對應地區的歷史照片、相關的物件或地圖等,並透過問答的形式,展現藝術及知識的連結。田野筆記可能與觀眾欣賞完畫作的心得產生共鳴,形成陳澄波畫作及線索、策展團隊提供的資訊、觀眾想法三方的交流,建構出共同探尋與交會的空間。 展場中以博物學家的田野筆記分析畫作中描繪的自然,希望觀眾在欣賞畫作後也有能記錄下想法並與陳澄波對話。(蕭羽軒攝)   此外,展覽以「臺灣」作為核心主題,多次出現臺灣地圖與影像,不僅強調了陳澄波創作的地域性,更將觀眾的視線回歸到臺灣的獨特自然環境與文化根基上。當觀眾在展覽中反覆看到臺灣本島的圖像時,不僅會被提醒陳澄波作品中的自然之美源自臺灣這片土地,更會認識到這些美景與氣候、生態密不可分的連結,從而對「臺灣」這一地理與文化意象產生更深刻的情感共鳴。 跨越時空的交會 展覽尾聲以「咱的所在」作為主題,使用動畫的形式呈現〈北回歸線地標〉、〈雲海〉和〈東臺灣臨海道路〉等3幅畫作,對應北回歸線、季風和黑潮這3大自然元素。動畫提高了原畫的彩度,以魚類、鳥類等動物視角,強調流動時間中強烈的生命力,傳達臺灣是一個氣候適宜、物產豐富,適合動物棲息與繁衍的島嶼。 本次特展開創畫作詮釋的新方向,藉由臺博館的公共性平台與自然史敘事,向社會大眾述說全新的陳澄波形象。透過欣賞陳澄波的畫作,同時探尋蘊含其中的線索,觀眾彷彿與陳澄波一同感受、記錄與發現臺灣的獨特及珍貴性,將自身連結到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一起「走揣,咱的所在」。 (執行編輯:黃淥)  
2025/03/29
愛與自由的發聲練習: 專訪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鄭竹梅
愛與自由的發聲練習: 專訪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鄭竹梅
作者:陳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走進台北市民權東路巷弄,沿著「自由巷」的路牌前行,將抵達座落於住宅區中的「為了自由的紀念館」。這裡曾是《自由時代》雜誌社的所在地,也是鄭南榕以肉身抵抗威權,爭取言論自由與獨立建國之處。 專訪當日,一位神情靦腆,目光卻無比堅定的女性從辦公室走出,她是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也是鄭南榕的女兒鄭竹梅。1989年4月7日,父親自焚離世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她難以開口談起父親。究竟是什麼樣的契機,使鄭竹梅能站在群眾前,開始以自身家族故事倡議人權和投入轉型正義工作? 鄭竹梅於鄭南榕影像前留影。(攝影:陳安)   乘載思念與真相的紀念空間 父親離世後,鄭竹梅的生活遭逢巨變,母親葉菊蘭從上班族變成政治工作者,曾為鄭竹梅兒時生活場域的《自由時代》雜誌社,也在1999年隨著鄭南榕基金會的成立,成為鄭南榕紀念館。紀念館的空間規劃由長期從事政治受難者口述歷史紀錄與人權展示設計的曹欽榮先生操刀,而鄭竹梅也談及其中讓她感到溫柔的一項設計:「觀眾和總編輯室之間有一面黑牆,一邊是李敏勇老師的詩,另一邊則是我9歲時寫的詩。這面牆除了不會直接讓我們看到總編輯室,也有觀眾說,有一種依靠的象徵。」 鄭竹梅口中的總編輯室,正是鄭南榕殉道的現場。事件過後,9歲的鄭竹梅向母親說,希望能保留空間燻黑的樣貌,讓她有一個地方可以想念他、經驗他。另一方面,當時主流媒體多將鄭南榕描述為精神異常、蓄意縱火者,因此保留自焚的空間與痕跡,也是為了訴說真相。   佇立在展場中的黑牆,讓觀眾先透過軟性的詩作感受家人與夥伴對鄭南榕的不捨與思念。(攝影:陳安) 許多曾與鄭南榕共事的夥伴知道他生前喜歡抽菸,悼念時便會帶來香菸,擺放在總編室外,日後也成為紀念館與觀眾間的無聲默契。(攝影:陳安)   帶著傷痕走向群眾 大學畢業後,鄭竹梅成為一般上班族,她總將家庭故事藏在身後。2009年左右,鄭竹梅與母親碰面時,意外走入鄭南榕紀念演唱會現場。聽著台上講者輪番講述鄭南榕對台灣與自身的影響,鄭竹梅不禁流下眼淚,並反問自己:「那麼多跟我年紀相仿的台灣人,正用他們的方式紀念鄭南榕。那我呢?我怎麼看他?他對我的重要性與意義是什麼?」 2013年底至2014年,成大南榕廣場命名事件與318運動接連發生,年輕人們站上街頭,以鄭南榕的話語為議題發聲,鄭竹梅也開始走上街頭發傳單、參與宣講。2018年1124公投(註1)後,反同婚等公投結果讓鄭竹梅驚覺,社會上有那麼多人與自己的想法南轅北轍。那時候她想到:「我站在現在,如何記憶過去,決定了如何想像未來。」她決定從自己可以做到的事做起,開始整理經驗與想法,分享家族故事,嘗試建立相互溝通與理解的可能。   鄭竹梅於2024年擔任共生音樂節短講者,分享自己如何重拾過去,思考鄭南榕之於自己與台灣社會的意義。(圖片來源: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從檔案閱覽與資料開箱,拼湊與記憶鄭南榕 2020年,鄭竹梅申請參與促轉會「監控檔案當事人閱覽計畫」,看著超出預期數量的鄭南榕監控紀錄,她才了解政府是如何透過情治系統構築「叛亂犯」的模樣,來扭曲個人與社會。矛盾的是,情治單位搜羅的檔案,竟也讓鄭竹梅得以拼湊父親模樣、再次遇見父親:「一方面覺得很悲傷,看見有這麼多關於他的監控紀錄,他應該受到非常大的壓迫,可是我卻也在裡面遇到了某種程度的鄭南榕。該說高興嗎?也不是,就是會覺得荒謬。」 同年,紀念館因疫情而閉館,基金會趁機整理鄭南榕與《自由時代》雜誌社的舊物,鄭竹梅也投入其中,並將工作重心逐漸轉至基金會。這些寶貴的書信、手稿與工作記錄,既是紀念館的重要史料,也讓鄭竹梅從中找到等待已久的解答。過去,她難以理解母親所說的:「因為爸爸很愛你,所以他離開了。」直到翻閱鄭南榕1982年的日記,訴說他不願讓下一代繼續生活在不自由環境的信念,鄭竹梅才逐漸理解:「所謂的『愛』,其實就是對女兒、對下一個世代的愛。」 此篇日記為鄭南榕寫給一位友人的信,當中鄭南榕對於自身即將35歲,卻遲遲無法給予女兒一個自由的成長環境而感到悲憤,而這也是鄭南榕投入社會運動的原因。(圖片來源:鄭南榕基金會)   從地方到國家,展現多樣的鄭南榕敘事 疫情期間的開箱整理使基金會有了更多述說鄭南榕的資源,因此2022年底到2023年,鄭南榕基金會展開「自由紋理:探索在地Nylon足跡」巡迴展,透過物件、史料、藝術創作等,講述鄭南榕的生命故事,與1980年代的行動。展覽緣自開箱資料時,看見來自全台各地,與雜誌社索取「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註2)的讀者來信。鄭竹梅希望可從這些資料出發,向大眾呈現當時台灣人對自由的共同渴望,以及鄭南榕與不同夥伴為自由而行動的意念。 鄭南榕曾談及自身出生於二二八事件那一年,為他終生困擾的事情,而也是二二八事件的發生脈絡,使他思考主張台灣獨立的重要性。展覽敘事便從年少的鄭南榕出發,呈現這些成長背景,可能如何影響鄭南榕後來的行動。(圖片來源:鄭南榕基金會)   基金會透過線上募資,不僅籌措經費,也同時觀察社會對此議題的態度。群眾的熱烈迴響,使原先預計只走訪4個城市的規劃擴增,並依循鄭南榕投入「二二八平反運動」(註3)與「新國家運動」(註4)的足跡,前往台北、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宜蘭、苗栗等地,於地方獨立書店與議題空間展出。   由於各地展覽空間條件不同,因此需就現場狀況進行展示上的調整,而基金會也盡量保留資訊,讓觀眾得以完整認識鄭南榕的生命歷程。(圖片來源:鄭南榕基金會)   每到一個城市,基金會也會分享當地社會運動前輩的故事。鄭竹梅談到:「這個巡展重要的是,把鄭南榕的夥伴們的足跡也拉進來,像彰化有許世楷、嘉義有詹益樺跟詹三元、宜蘭有陳定南等。從辦雜誌、做社會運動、到訴諸一個台灣,這一路上並非只有鄭南榕衝在前面,而是有夥伴、支持者、讀者等等的『人』參與其中。」 有了巡迴展的累積,2024年鄭南榕基金會進一步推出「100%言論自由:鄭南榕和自由時代」特展,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出。展覽加入宏觀視角,呈現變動的國際局勢、黨國體制下的台灣社會,讓觀眾了解鄭南榕成為烈士前的樣貌,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脈絡:「我們希望讓大家認識政治以外的他,他是如何變成後來的他,那我覺得這個理解的過程會有助於我們理解時代的背景,也有助於理解我們現在的狀態。」 「\開箱/ 自由時代雜誌社」展區模擬辦公室場景,展示雜誌社工作記錄、手稿、書信等史料,呈現《自由時代》雜誌社的運作模式,以及作為總編輯的鄭南榕又是何種形象。(攝影:陳安)   每個世代都有自己認識歷史的方式 身為鄭南榕的女兒,也作為這個世代的台灣人,鄭竹梅在理解父親的過程中,時常感到拉扯,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衝擊、消化、整理與練習,她也逐漸找到自己得以記憶與行動的方式,她說:「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與不同的人互動,把鄭南榕一直在意的言論自由、台灣獨立這些核心價值傳遞出去。」 鄭南榕基金會長期推動「中小學人權教案徵選計畫」,鼓勵教育工作者將轉型正義、移工、性別等議題融入教學,透過走讀、音樂、電影與桌遊等多元形式實踐人權教育。鄭竹梅認為:「教案要讓人對人權產生『感覺』,台灣集體社會長期處於驚恐的狀態,會集體的無感,這種狀態需要逐步被解開。」她希望不同世代能以自己的方式接觸歷史與人權議題,並看見議題當中,人的主動性。 兒童也為基金會積極互動的社群,透過創作、遊戲、故事等方式帶領兒童認識鄭南榕與他所主張的普世價值。(圖片來源:鄭南榕基金會) 基金會亦持續與國際社群交流,有不少來自歐美、亞洲,包括中國、香港、德國、瑞典、西班牙、智利等地的人權工作者到訪紀念館,希望能認識鄭南榕的故事,分享彼此關懷的人權議題。鄭竹梅認為,這些交流如同鄭南榕在獄中日記所述:「以活在全世界的心情,活在台灣。」反映鄭南榕所堅持的價值具普世性,且能喚起不同政治環境者的共鳴。 目前,鄭南榕基金會與國家人權博物館合作,建立「鄭南榕紀念館線上3D導覽」,保留紀念館的樣貌。未來,基金會將以近年整理的史料為基礎,結合政治檔案的解讀,出版書籍,呈現不同視角下的鄭南榕。對鄭竹梅來說:「希望未來的世代能從『人』的觀點來記憶與紀念鄭南榕。人是複雜的,他不僅僅是烈士,也是一位兒子、丈夫、父親,以及不同世代都有對他的詮釋。」而她也將繼續拼湊、理解與記憶鄭南榕,並將鄭南榕的「愛」傳遞給下一世代。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註1:2018年1124公投聚焦於同志、核能、食安等議題,其中多數民意反對同婚合法化以及於中小學進行同志教育等案,使長期關注該議題的鄭竹梅感到錯愕,便希望能透過自身行動,建立相互溝通與理解的機會。 註2:「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為台獨運動前輩許世楷所擬,欲以憲法草案的制定具體化建國的構想。1988年,鄭南榕發起新國家運動,希望能於自由時代週刊上刊登此草案,作為行動的落幕宣示,便請託許世楷再次修訂。最終,鄭南榕於1988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當天發行刊載草案全文的週刊,並受到熱烈回響,但此行動也使鄭南榕被國民黨政府以涉嫌叛亂罪起訴,並開始其自囚抵抗。 註3:由於二二八事件後,台灣便進入長達40多年的威權統治時期,關於二二八事件的討論與真相也遭政府刻意噤聲、抹去與扭曲。1987年,鄭南榕與陳永興、李勝雄等人組成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向政府訴求公開事件真相、平反受難者冤屈,並於各縣市發起平反運動遊行,與大眾一同公開紀念二二八,成為二二八事件轉型正義的起點。 註4:「台灣獨立」為鄭南榕一生的訴求,並在1988年與黃華等人發起「新國家運動環島行軍」,於台灣各地宣揚台獨理念,同時聲援因公開主張台獨而遭判刑關押的蔡有全、許曹德兩人。
2025/03/20
從建築美學到社會實踐: 黃旭的行動主義博物館之路
從建築美學到社會實踐: 黃旭的行動主義博物館之路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題記者) 進入幽深的展場,首先聽到一陣陣的心跳聲,提醒著你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所在。順著展間中軸線的河堤望去,盡頭投影裡的大煙囪不斷飄升著濃煙,這是台西村的日常寫照;觀眾從進入展場的那一刻,彷彿就進入了這個被六輕詛咒的村子,兩旁紅磚屋斜屋頂般的展示台上,是一幅幅關於六輕設廠後,台西村環境污染和罹病人們的紀實攝影。 這是2014年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的「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策展人黃旭,是個博物館行動主義的倡議者,任職於展示組主任的他,認為行動主義可以讓博物館成為重要的公共空間,創造一個國家和民間社會的接觸地帶,促進社會議題的連結、討論和斡旋,成為民主社會的永續機制。 「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展場以台西村的農村特色作為空間布置元素,將鐘聖雄及許震唐的攝影作品陳列在模擬紅磚屋頂的展台上。(黃旭 攝影) 仰頭望著父親繪製巨型的廣告看板,閱讀父親訂購的建築雜誌,從小黃旭的心中就埋下對建築的熱愛。國中時,他就立下非建築系不讀的志願,也如願從大學到攻讀博士學位都主修最愛的建築。在倫敦大學建築學院撰寫的博士論文題目是有關「博物館空間」的研究,因而對博物館學進行了更廣泛和系統性的接觸。這段經歷,讓他從對建築美學的關注之外,更深入理解博物館空間的社會性功能。  進入博物館工作之前,黃旭曾在建築事務所工作,某日籌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漢寶德對他說:「你看,外面的房子都那麼醜,不如進到博物館工作,設計一些具有美感的展示吧!」就這樣,他進入科博館擔任展示策劃,一待就是33年。 行動的展示 展示的行動 2015年雲林市議會場外正熱鬧一片,黃旭和一群環保團體及主婦聯盟的成員正高舉標語,要求通過《工商廠場禁止使用生煤及石油焦自治條例》(註1),然而這次倡議行動竟然也和一次展覽有關。 在策展「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簡稱南風展)前約一年半,他就注意到鐘聖雄和許震唐的攝影作品:「一開始感覺像是看到《人間雜誌》,很是感動,鐘聖雄的影像控訴能力很強,許震唐的影像則和地方關係很深。」當時他就很希望策劃一個報導攝影展,不料一天展出的機會主動找上科博館,黃旭心中感到驚喜,馬上接下這個任務。「2012反國光石化時,鐘聖雄聽到有個癌症村在彰化,就去做了報導攝影。他的照片會引起我的注意不單單是因為美學,而是一個社會事件。這個展對我最大的挑戰是,去思考博物館可以幫台西村做什麼事情?該如何集結眾人的力量改變台西村的命運?」 「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特展於2015年11月15日巡迴至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展出,台西村居民於當日前往總統府陳情,呼籲總統候選人關注台塑六輕污染問題。(黃旭 攝影) 台西村居民遞送邀請函,邀請總統候選人觀展。圖為發給蔡英文的邀請函。(黃旭 提供)   2011年策展「流動的女神:台灣媽祖進香文化特展」時,黃旭就已認識到眾人之力。那是他第一次大量採取館外參與策展,和11個宮廟商借文物,中研院學者以及民眾也都主動提供許多媽祖廟使用的物件,讓他意識到社會有很多資源可以調度使用。 融入建築空間美學的展覽設計 策畫「南風展」時,他更結合了社區、藝術家和許多NGO組織,進一步地希望台西村不只是被表現的主題,更是可以說話的主體。他找來差事劇團的鍾喬主持民眾戲劇工作坊,請台西村村民編寫劇本,練習用自己的聲音和身體去表達,並且透過紀錄影片進入展示。他也邀請村民於展覽開幕前來觀看自身的照片如何被展示,並在開幕時邀請兩位攝影家親自導覽。 台西村民於南風展開幕典禮演出戲劇《吹進故鄉的風》,展現自己的生命故事。(蔡明德 攝影,黃旭 提供) 他的策展設計融合了建築專業背景,從家屋意象出發,透過紅磚牆與斜屋頂塑造受傷掙扎中的台西村,觀眾猶如從屋頂俯瞰村民的生活。地板則是和台西道路軸線一致的水圳設計,展場盡頭灰色的海堤上,投影出不斷冒煙的六輕大煙囪。這些設計將攝影展提升為一個聚落的生命呈現。 出色的展覽策畫設計與社會關懷,使南風攝影展入選第19屆台新藝術獎,且成功地引起熱烈的回響。雲林縣縣長李進勇帶一級主管前來參觀,並且當場承諾禁燒石油焦和生媒。一個月後將條例送進市議會,並且順利通過了審查。 黃旭(中間手持麥克風者)為雲林縣長李進勇(圖右)導覽南風展。(陳鴻昌攝,黃旭 提供) 「博物館是一個公眾的象徵,展覽可以彙集了許多專業者和民眾的力量。當倡議某件事,藉由這些力量,由於博物館受到的信任度,就容易引起社會重視和討論。」能源政策本來是由中央政府制定,但在雲林縣宣布全面禁燒生煤後,台中市也接著開始管制使用石油焦,最終促使中央跟著修訂《空氣污染防制法》。這是一次從展覽引發地方帶動中央修法的一樁成功的倡議性行動。 博物館作為溝通與民主的試金石 型塑溝通討論是行動主義的重要核心之一,黃旭特別打造容易形塑公眾意見的觀眾留言區。在南風攝影展中,觀眾留言分布在3個區域,以電腦顯示留言內容,觀眾隨時穿梭經過,讓留言也成為展示的一部分。 「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的留言區位於主要展區之內,方便觀眾使用與閱讀。(黃旭 攝影)   2017年策劃「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呈現空污議題時,更設置「我有話要說」展區,以一台攝影機對著觀眾紀錄長達30秒的發言,上方大螢幕輪播前50個人的留言。留言區以因為六輕而廢校的橋頭國小許厝分校課桌椅布置,整個展場形似三合院,前埕牆面展示科學的知識,中間是「我有話要說」,合院的房子則陳列藝術家作品。 「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以橋頭國小許厝分校課桌椅布置留言區(黃旭 攝影)   當觀眾在不同展間移動時,會不斷穿越中間留言區,是展場整合性最高的空間,觀眾可以坐在椅子上看留言、交換心得,或直接上台錄製影片發表意見。這個設計使觀眾意見成為展覽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為社會所看見和聽見,扭轉民眾面對公眾議題時的無力感。黃旭善用博物館空間的社會性功能,來凝聚公民意識,使其成為行動主義的基石。該展覽的第一個發言人是李遠哲,他在影像中對觀眾說道:「現在應該是行動的時候了!」 展示如何集結相關利害關係人變成一支隊伍,並且改變現狀?黃旭認為:「首先,這個平台要採取一個立場,邀請關注相同議題的團體來加入,透過尋找資源找到一個方向來倡議,從議題發展到倡議主張,最後成為一種行動。」他強調,行動主義不同於傳統博物館強調知識中立,事實上,行動主義是從「反對中立」出發的,採取堅定立場,來改變可質疑的現狀。 其中,專家的角色很重要,策展團隊在實踐行動主義時,要有心理準備隨時面對不同聲音的挑戰;藝術則是吸引觀眾關注議題的手段。他以鐘聖雄在pm2.5空汙展的作品「台西鄉人一天吸滿多少有害物質」為例,5米高、10多米寬的巨幅牆面佈滿了大量氣球,代表台西鄉人一天吸入如此多的髒汙空氣顆粒,具象化空汙的危害性,令人震撼。「藝術家的作品,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大大讚嘆道。 現在,博物館採取行動的時候到了! 黃旭強調,行動主義博物館是維繫民主運作的重要空間。「國家有政策要實行時,可以在此與民眾進行溝通,接收不同觀點,並做出回應或修正,作為政策推出前的試金石。」博物館累積的社會聲譽,吸引了各種專業人士的參與,而敘事力強大的展覽則可接觸來此休閒的觀眾,發揮其他機構無法比擬的溝通效果。然而,國家並沒有意識到博物館的這項潛能,而將之視為單向的政策宣傳機構。黃旭認為,在日趨自由主義化的當代台灣,無論是為了維持博物館的自主性,或是促使民主社會的健全發展,博物館行動主義都是值得追求的方向! 談論著對行動主義博物館的期待,他似乎回到翻閱建築雜誌的那個國中男孩,懷抱著追求美好的熱烈之心,走出博物館,笑談青年時期的理想,抽完一根菸,他騎上腳踏車,消失在暮色中。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註釋1:台塑六輕工業區長期以來因大量燃燒石油焦與生煤,被指為排放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質的主要來源,對縣民健康造成重大威脅。雲林縣政府於2015年6月10日公告此條例,規定一年內全縣工商廠場禁止使用石油焦,並於兩年內全面禁燒生煤。由於六輕的生煤使用量高達全縣98%,此條例幾乎是直接針對六輕的運作而訂定。
2025/03/13
從覺察、反思到行動: 自然史博物館的守護地球大作戰!
從覺察、反思到行動: 自然史博物館的守護地球大作戰!
  作者:林琮穎(老派博粉的謬思藝享 謬思設計師) 人類的存在之於地球歷史不過短短一瞬,但大量的人為活動帶來氣候變遷與環境破壞等複雜且棘手的全球性問題(Dillon et al., 2016)。對自然史博物館而言,其肩負的當代任務,即是積極闡明環境的困境,促使大眾與自然產生緊密連結,進而引發反思與實際行動(Krishtalka & Humphrey, 2000)。 2024年國立臺灣博物館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皆以環境議題策劃特展,分別推出「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特展」(展期2024/07/10 ~ 2025/04/13)與「未來戰士—永續地球環境特展」(展期2024/08/20 ~ 2025/08/31)。本文將探討兩檔展覽的展示敘事,以及如何以多媒體科技、闖關任務等途徑強化觀眾的互動及參與。 「氣候行動展」利用3D光雕投影技術,呈現極地下雨與冰川崩解的情形。(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敘說水質汙染、水資源過度利用等環境危機。(林琮穎 攝影) 環境議題的主題聚焦與敘事脈絡 首先,兩檔展覽都向觀眾揭示環境危機,強調人類應團結採取「行動」並做出正確選擇,努力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兩個案例的展示敘事也頗為類似,均先展現地球之美,接著陳述當下地球環境面臨的危機,及其與人類的交互關係,最後呼籲觀眾行動,強調行為改變對減緩環境困境的重要性。 「氣候行動展」聚焦於氣候變遷課題。以極光與鯨群的壯麗景觀為序曲,隨即呈現冰川崩解的震撼情境具現氣候危機。展覽一方面闡釋氣候變遷、溫室效應、極端天氣事件等科學知識,也剖析地球暖化對全球與臺灣的衝擊,強調人類活動不斷加劇此現象。此外,展覽也敘說氣候變遷對極地與海洋生物的威脅,以及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最後,由全球、臺灣、個人等不同角度,呼籲觀眾以減碳行動翻轉現況、共創淨零未來。 「氣候行動展」結合裸視3D顯示技術,呈現海洋生物的生存危機。(林琮穎 攝影) 「氣候行動展」於複雜的科學知識展版上,添加頗富趣味的光雕互動投影。(林琮穎 攝影) 而「未來戰士展」則討論廣泛的環境議題,從地球環境的特性出發,說明這顆星球雖然宜居,卻因人類活動而導致許多環境危機。據此,展覽從大氣、水圈、陸地、生物圈等面向切入,羅列共32個數十年來臺灣及世界各地的實際案例,並探討相關的人為活動。隨後,展覽由全球尺度提出改善問題的行動目標,更從個人層面描述我們該如何改變日常生活,以實現地球的永續發展。 「未來戰士展」以地球的宜居特徵與地球因人類所受到的劇烈影響作為展覽引言。(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簡介海洋漁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提供相對應的改善方案。(林琮穎 攝影) 反思之後,如何改變? 展覽除了提供客觀事實,喚醒觀眾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該如何進一步建構出具可行性的行動策略,賦權觀眾在環境保護上有更積極的行動(Blond, 2018)?兩展覽皆採取多元的手法設計支持展示敘事,並強化觀眾的參與及互動程度,觸發深度的覺察與反思。此外,兩展覽皆以多元尺度闡述改善方案,呼籲觀眾採取團結且積極的改變行動。 「氣候行動展」透過大量的多媒體科技,為觀眾營造身歷其境的沉浸體驗。例如善用多種投影技術展現極地的壯麗與危機、生物的生存挑戰、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等。另外,展覽也規劃實體與數位互動裝置,像是光雕互動投影、模型感應、藝術共創等,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複雜的環境議題等,轉化為富含趣味的互動形式。 展覽以全球視角探討「減緩」與「調適」等兩大面對氣候變遷的策略,同時回應臺灣的社會脈絡,說明如何透過能源、產業、社會、生活等面向的行動,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 「氣候行動展」將六種日常生活情境發展為互動小遊戲。(林琮穎 攝影) 「氣候行動展」透過模型感應裝置使觀眾意識到人類活動與暖化的直接關聯。(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則設計了太空人尋找適合移居的星球的虛構故事背景。展覽中,調查團隊將這顆星球的環境現況調查成果撰寫成日誌。據此,整體展場設計如同太空艙場景,整合調查日誌、生物標本、圖表、模型、影音、簡易操作的裝置等,帶領觀眾探尋世界各地的環境危機,以及相關聯的人類活動。 展覽聚焦能源使用、工業活動、漁業活動、基礎建設與資源取用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並提供相應的改善方案簡介,並進一步介紹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2030全球行動目標,作為改善環境的行動指引。   「未來戰士展」結合日誌、生物標本、模型等展示,說明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危機。(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營造日常情境,促使觀眾接受「生活升級」任務,改變生活習慣。(林琮穎 攝影) 兩展覽也邀請觀眾關注自身的日常生活,包括飲食、消費、資源、交通等多個層面,號召觀眾在日常中實踐減碳行動。「未來戰士展」更於展覽尾聲的留言區,鼓勵觀眾分享對友善環境行動的創新構想,進一步強化參與程度與行動意識。 從展覽手法來看,「氣候行動展」善用大型多媒體,以震撼的視覺效果讓觀眾感受氣候危機;而「未來戰士展」則因為涵蓋多樣的環境危機,案例的論述或設計尺度皆較小,導致觀眾可能對於各項議題僅有表層的認識。但是另一方面,當展覽討論日常生活實踐時,相較於「氣候行動展」擇取生活中各面向的特定情境設計遊戲,「未來戰士展」則善用大量衣物、家電等生活用品,更系統化且具體的傳達呈現濫用資源議題,筆者認為能讓觀眾產生更深刻的共鳴。 以闖關任務轉化環境議題 兩檔展覽不約而同地設計了闖關任務,邀請觀眾利用手機參與互動。「氣候行動展」的闖關任務由漢森博士與厄斯兩個角色展開,隨劇情發展,觀眾必須協助厄斯找回真實身分。整體關卡配置依循展場動線,觀眾在解題過程中,透過閱讀展版、實際操作互動裝置等,深入探索氣候危機與行動策略。 「氣候行動展」任務的最後一關,即是透過手機與「彩繪未來」機臺聯動,進行減碳元素的彩繪創作。(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則基於其虛構故事框架,邀請觀眾加入「未來戰士」的行列,一同在展場尋找環境危機的發生原因與改善對策。展覽亦為不同年齡與需求的觀眾提供多種探索任務路徑,觀眾能攜帶實體學習單自主學習,或進入展場跟隨日誌的指引探索。 「未來戰士展」的任務機臺透過測驗賦予觀眾未來戰士角色,開啟探索任務。(林琮穎 攝影) 這兩個任務雖採用關卡推進的遊戲化形式,其本質仍是對照展覽內容設計的問答題,筆者認為若能善用更多遊戲要素,如善用團隊互動機制、高度投入故事情節的角色等,或許能促使觀眾更加沉浸的體驗。 小結:未竟的環境行動 總體而言,兩展覽皆展現了自然史博物館在環境議題上的實踐力,透過展示敘事與互動裝置引導觀眾覺察現況、反思人類行為與環境危機的關聯、採取實際行動。當談到淨零排放,人們可能認為這是政府與企業的責任,而兩展覽皆以個人角度闡明多種日常生活面向的行動策略,提供觀眾可行的實踐指引。 然而這也引發筆者進一步思考,人們在實踐環保行動時的阻礙,可能不僅是缺乏明確的行動方案,而是難以覺察具體且立即的成效,卻僅感受到生活的便利性減損,又或是發現仍有許多人仍漠視環境議題的無力感。面對如此困境,該如何激發人們持續行動?期待未來博物館能持續開展聚焦環境議題的展示教育實踐,透過更多樣的敘事切角與展示手法,呼籲大眾能更加團結、採取更為積極的行動。 (執行編輯:黃淥)
2025/03/04
在明星的光環下: 博物館與名人的跨界行銷新趨勢
在明星的光環下: 博物館與名人的跨界行銷新趨勢
作者 : 林盈君(英國萊斯特大學美術館與藝廊碩士、藝術顧問) 近年來,博物館與藝術機構愈發頻繁地與名人合作,讓具有群眾魅力的各界名流進行形象代言、語音導覽、甚至成為「客座策展人」,不僅促進了藝術與流行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成為博物館吸引多元觀眾、提升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名人合作背後牽涉文化話語權、藝術商業化與大眾參與之間的微妙張力。本文將以幾個國際知名案例為基礎,探討這種趨勢的文化意涵、挑戰及未來可能性。 名人符號資本到博物館文化資本 名人與博物館合作最知名的案例,首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服裝藝術部每年舉辦的慈善晚宴(MET Gala),來自時尚、電影、音樂、藝術等各界名人按照主題著裝亮相,不僅佔據全球媒體版面,收益更直接支持大都會博物館服裝學院的運營和年度展覽。巴黎羅浮宮亦堪稱與名人合作的佼佼者。該館歡迎影視作品來此取景,2018年美國音樂巨星碧昂斯與Jay-Z在羅浮宮拍攝的《Apeshit》MV將《蒙娜麗莎》與《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等經典藏品與流行音樂並置,構築一場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文化對話。MV在短短半年內創下高達1.47億的觀看次數,也讓羅浮宮當年吸引超過1,020萬人次參觀,比前一年成長了25%,且半數以上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註1)。 這些效應體現了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 ·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資本理論:名人憑藉其號召力吸引觀眾進入博物館,將其在娛樂時尚領域的「符號資本」轉化為「文化資本」,讓古典藝術成功融入大眾文化,與博物館互補共生。 從名人的聲音出發:名人語音導覽 邀請名人錄製語音導覽已成為博物館吸引觀眾的常見策略。藉由大眾熟知的名人聲音,一方面勾起觀眾的好奇心,也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例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024年舉辦的「法國百年時尚」展覽,特別邀請歌壇天后莫文蔚錄製粵語、英語及中文語音導覽。莫文蔚做為時尚指標,其溫柔知性的聲音為展覽增添了更多吸引力。     圖1:隨著數位科技發展,博物館紛紛推出線上語音導覽服務。圖為大英博物館於2023年推出的導覽app,結合互動地圖與展品圖像,提供觀眾沉浸式的參觀體驗。(圖片來源:The British Museum)   博物館在選擇名人合作時,必須考量名人形象與博物館品牌的契合度,才能共創雙方互惠的效益。2024年法國時尚品牌香奈兒的「時尚宣言」全世界巡迴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時,由該品牌代言人Tilda Swinton與周迅擔綱導覽。兩位名人以其優雅形象和專業成就,成功詮釋了品牌的藝術內涵。而富邦美術館的「梵谷 : 尋光之旅」展覽,則邀請具西洋藝術史學位的名模林志玲錄製語音導覽,其高知名度為展覽增添了話題性。   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邀請中國女演員朱珠錄製露易絲 · 布爾喬亞個展的中文導覽(攝影 : Xavi Chou,Courtesy ARTouch Consulting)   亞洲市場的崛起,也促使歐美博物館積極與東方流行文化名人合作。例如,大英博物館與韓國超人氣女團New Jeans合作推出韓國館語音導覽,以韓語介紹鑲嵌青瓷、朝鮮王朝的白瓷月罐、佛教四大天王繪畫等韓國代表性文物。博物館利用該團體的龐大粉絲基礎,成功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歷史文化(註2)。同樣地,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Galleria Borghese)邀請中國女演員朱珠錄製露易絲 · 布爾喬亞個展的中文導覽。朱珠靠著熱門戲劇在中國及亞洲擁有廣大知名度,她本身亦是支持新興藝術家的收藏家,形象相當契合博爾蓋塞美術館拓展華人市場的策略。 從名人的視角出發:名人客座策展人 有些博物館會邀請名人擔任客座策展人,這種執行方式需要名人的深入參與,以不同的視角為館藏帶來嶄新的詮釋方式。2018年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邀請電影導演韋斯 · 安德森(Wes Anderson)和他的設計師妻子朱曼 · 馬盧夫(Juman Malouf)聯手策劃展覽「棺中的錢鼠木乃伊和其他寶藏」(Spitzmaus Mummy in a Coffin and Other Treasures)。安德森素來以其電影中鮮明的對稱構圖、復古美學和敘事風格著稱,這些特質也在此次展覽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他們重新審視博物館館藏,挖掘出大量被深藏在庫房的藏品,打破以時間軸和和材質等分類方式,根據展品的顏色、材質、大小和形式進行重新組合,打造出宛如電影場景般獨特且充滿故事感的空間,賦予藏品全新的詮釋方式。   導演韋斯 · 安德森和朱曼 · 馬盧夫與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合作策劃了一個非博物館傳統敘事風格的展覽 (Copyright: © KHM-Museumsverband, Photo: Rafaela Proell)   紐約烏克蘭博物館則在2024年邀請丹麥名模兼攝影師海倫娜 · 克莉史汀森(Helena Christensen)一起規劃以烏克蘭服飾歷史為主題的展覽「織·裳:烏克蘭服飾」(Wearloom: Ukrainian Garments),呈現烏克蘭各地的傳統織品工藝與文化多樣性。克莉史汀森與母親在哥本哈根和紐約長期經營古董精品店,具備獨特審美觀,對服飾的材質、顏色和技藝格外敏銳。她同時也是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曾造訪烏克蘭,記錄當地居民在戰爭中的生活。因此該展覽不只強調服飾之美,更是在當前國際情勢下向烏克蘭傳統文化遺產致敬。 挑戰與未來發展:尋求多元與深度的平衡 透過與名人合作,博物館成功地吸引了新的受眾,不僅提升訪客數量和收入,也為文化傳播開拓了新的渠道。綜觀目前的合作案例,資金充裕的大型博物館較有資源與名人合作,而名人也傾向與知名機構合作,以提升其文化形象。這個趨勢反映了當代博物館角色的轉變:博物館不再僅僅是保存並展示文物的場所,而逐漸演變成為涵蓋娛樂、商業、社交和倡議等功能的平台,以回應當代社會的不同需求。 然而,這種轉變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博物館需要在吸引新觀眾和維護文化教育使命之間取得平衡,確保流行文化元素與學術性內容之間的協調。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博物館可以在名人合作項目中融入更多教育和互動元素,確保觀眾在被吸引進館後,能獲得深刻且有價值的體驗。其次,掌握資源的大型博物館應主動與中小型機構分享名人合作資源,並拓展合作對象,與更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名人合作,而不僅限於西方文化的主流人物,以推動文化平權,促進更廣泛的跨文化對話。 在全球化以及社群網絡的驅動下,博物館將扮演更加多元和動態的角色。透過審慎的策略規劃和創新的合作方式,名人效應可以使博物館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需求,實現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的雙重目標,探索更多可能性。 註解 註1: 10.2 million visitors to the Louvre in 2018. 註2: 下載大英博物館的韓國館語音導覽,需額外支付1.99英鎊。並無資料顯示New Jeans是否從中得到任何佣金。
2025/02/26
翻越記憶的山徑:  力里族人的歷史記憶與解殖敘事
翻越記憶的山徑: 力里族人的歷史記憶與解殖敘事
作者:樂蓋・格魯杜 ljegay qeludu(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教育推廣館員) 臺灣的歷史敘事,長期以1624年荷蘭人來台作為分界點。當我們回顧過去,學者經常藉助荷蘭、明鄭、清朝到日本等殖民者的歷史文本,作為建構臺灣史的依據。然而,個體或群體因思維主體殊異,對於歷史會產生不同的詮釋與思考。尤其原住民族的歷史詮釋往往與殖民政權的書寫存在落差,形成「他者」與「我者」敘事視角的差異。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族群文化協會與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合辦「原史視界台灣400:力里部落特展」(展期:2024/12/20~2025 /02 /28),以浸水營古道作為敘事起點,展出力里部落的前世今生,更從力里族人的古道記憶出發,重新詮釋臺灣史。 從族人的視角出發,重新述說古道的故事 「浸水營古道」是連結臺灣東西部的重要山徑,在登山界廣為人知,其路線蜿蜒且景色優美,沿途彌漫的濃霧讓旅客彷彿進入神秘的歷史空間,吸引了眾多登山愛好者前來挑戰。而「浸水營」這個名稱,表述著外來政權入山的歷史故事,其前身名為「三條崙道」,在日治時期經過數次修繕後改名為「浸水營」。命名如同被框限的論述,使現今的我們透過統治者的角度,了解其過去的貿易或政治用途,卻忽略了當地原住民族的歷史敘事。 事實上,在「浸水營古道」這個中文名稱出現之前,這條道路早已是排灣族力里部落(dralekedek,詳見註釋1)族人擴張與遷移的重要路線,承載族人的生活軌跡。不同政權和族群進入後,使得這條道路增添了中文路名,交織出族人與外部互動的多重生活樣貌。 策展人介紹部落祭典的器具(攝影  樂蓋・格魯杜)   力里部落的前世今生:口述與史實交織的集體記憶 作為特展的開端,展場入口以掛軸揭開力里部落族人的起源,並介紹排灣族的重要祭典maljeveq(註釋2),呈現出排灣族人對「起源論述」的多重詮釋。力里部落由不同家族匯集而成,乘載了多源頭的口述歷史。透過口述歷史和傳說,展覽形構出當代族人對祖先與力里文明如何起始的想像。 此外,不同政權的進入,形成豐富而多角度的歷史記憶。展覽將力里的口傳歷史與外來政權的史料相互呼應,堆疊出部落的「前世今生」。從日治時期的伏流水圳到當代力里的有機蔬菜,展覽透過現代影像與歷史照片的對照,引導觀眾重新解讀地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例如,有百年歷史的力力水圳旁,新建造的休憩區不僅僅擁有初期的灌溉功能,更保存了族人記憶,擁有休閒與教育等多元的意義。   展覽以豐富的照片呈現部落的過去與現在(攝影  樂蓋・格魯杜)   未曾間斷的maljeveq祭儀 maljeveq祭典是力里族人最重要的祭儀,中文稱為「人神盟約祭」,俗稱「五年祭」,每五年辦理一次,隔年則進行送祖靈儀式後正式完結。策展人陳文龍為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族群文化協會理事長,他表示:「日治時期,許多部落的maljeveq曾被迫中斷。過去力里人為了延續這個祭典,常在深夜秘密進行,趁日本人發現前完成。」日治期間儘管受到強勢的文化壓迫,力里人仍堅守傳統與歷史記憶,如今成為他們的文化信仰與精神象徵。 展覽以「每日祭儀」來呈現祭典內容,以圖文逐一介紹第一天到第七天祭典的運作方式,讓觀眾認識maljeveq的樣貌。從第一天的迎靈、第二天的立竿、第三天的吟唱祭歌、第四天的刺球、第五天的收尾、第六天的解禁,到第七天的回歸日常,每個階段都是力里人傳承祖先智慧的表現。祭典從籌備到執行長達近一個月,展覽難以完整呈現全貌,但足以作為認識maljeveq的起點,引發觀眾進一步探索傳統儀式背後的堅韌理念。   力里部落maljeveq祭典介紹(攝影  樂蓋・格魯杜)   浸水營古道上家族的聚散離合 力里部落群(註釋3)是一個由多個家族組成的社群,展覽也呈現了其複雜且漫長的遷移史和遷移路徑,描繪出部落數百年之間的變化。由於其他部落勢力的迫遷、古道修築的遷移、1914年南蕃事件導致的強制遷移,以及日本殖民政府的集團移住政策,使得各家族陸續遷出部落。透過口述歷史,展覽呈現力里族人曾聚集成一個主體,但在1887年後不得不順應時代的變化而四散他處的歷程。   展場介紹力里部落的遷移史(攝影  樂蓋・格魯杜)   百年文物:力里族人有形的傳承與無形的精神 展品不僅呈現族人的物質生活,更述說著歷史,提供給我們對過去力里部落的想像。走進文物展示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清朝時期的餉票製品與墨西哥銀幣,以及日治時期的頭目章與木雕製品。隨後是近代族人頭目的聯姻聘禮、木製品(甕、湯匙、頭目杯與連杯)、月桃編織盒,以及男女頭飾與傳統服飾。   力里部落男性(左側)與女性(右側)頭飾。開幕時族人特別請力里排灣族女巫師來現場進行文物的加持儀式,女巫師交代桑葉跟豬骨頭不可去除,因而保留再展臺之上。(攝影  樂蓋・格魯杜)   外來政權遺留的物品,是族人與政權之間共存與協作的歷史證據,呈現政治導向與戰略意義。聯姻聘禮展現族人如何透過聯姻擴張影響力,傳統服飾與披肩上精細珠繡則是現代罕見的技術,凸顯族人精湛的手藝。此外,有別於其他排灣族部落將披肩作為喪巾,力里部落也會在婚禮中穿戴披肩,打破了以往博物館對排灣族織布文化以喪巾為主軸的論述,建構了力里族人獨特的有形文化資產觀點。   力里部落的披肩(攝影  樂蓋・格魯杜)   走過力里部落,即是走過臺灣400年 本次展覽中,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族群文化協會提出的「走過力里部落,即是走過臺灣400年」論述,讓身為排灣族人的筆者格外悸動。策展人希望讓世人了解這條古道中蘊藏著被殖民的歷史枷鎖,以及超過400年的在地故事。展覽以力里部落的歷史與生活敘事,以及族人的歷史詮釋與自我書寫,將視角轉回族人視界的台灣400年,由此展開一場歷史與文化的解殖行動。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註釋1:力里部落現今位於屏東縣春日鄉最北邊的力里村。 註釋2: maljeveq,排灣族人稱「人神盟約祭」,俗稱「五年祭」,每五年辦理一次。隔年則進行送祖靈儀式後正式完結。目前僅有屏東縣古樓部落、望嘉部落、文樂部落、白鷺部落、高見部落、力里部落、七佳部落、歸崇部落及台東土坂部落。 註釋3:力里部落群的範圍以浸水營古道為中心,北越力里溪流域與七佳社七卡當山南面為界,南跨士文溪與舊古華社群為界,西至枋寮鄉平原東至太平洋大武溪出海口。整個部落由六大系統組成,依據各mamazangiljan家族口傳及文獻可理出共有六個祖源系統,分別是kaviyangan、kuljaljaw、tjaljaqavus、kalevuan、sarayasay、力里本源說。經過幾百年,多族源的力里大社再沿著力里溪、士文溪流域以及貫穿台灣東西部的浸水營古道,拓殖為十幾個部落,因此可再細分為浸水營西段(力里大社qinaljan、小社qangtjuy、liyuman、歸化門社kinaliman)和浸水營東段(出水波社群、茶茶牙頓社群)。 註釋4:排灣族語書寫系統的單詞皆為小寫,故所見族語的第一個字母皆為小寫。
2025/02/18
以文學止痛療傷: 臺灣文學基地《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
以文學止痛療傷: 臺灣文學基地《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
作者:張葳葳(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研究生) 疫情趨緩的2023年,國立臺灣文學館推出「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與療」特展,探討臺灣文史中的疾病與療癒。2024年,臺灣文學基地延續本館的展示,策畫了「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以下簡稱「文學療癒特展」,展期2024/07/12~ 2025/02/02)。策展人張亦絢以小說家對疾病與療癒的聯想出發,透過文字、音訊、影片及圖像,邀請觀眾感受文學的療癒力,也讓文學融入生活之中。 展覽由「病者皆前輩」、「傷口開口說」與「點點滴滴攏是thiànn-thàng」等3大展區構成,不僅探討病理層面的「病症」,更從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小病症出發,將目光擴展至社會污名化與歷史創傷。 展覽以文學反映生命中的「疾」,也成為實現「療」的關鍵力量。從展區名稱可見,展覽對「病」的態度也突破了傳統觀點:病者非弱者,每位經歷病痛的人皆為前輩,以自己的故事和感受為後人提供理解生命和健康的寶貴資源;而傷口非痼疾,是了解社會創傷的入口。 展場入口(張葳葳 攝影) 臺灣文學基地由日治與國民政府時期的官員宿舍修復而成,展廳屬於和洋折衷風格,保留了日式木造結構與室內格局。展覽以藍綠色、白色和溫潤的木原色組合成具有層次感的視覺空間,搭配園區內處處映入眼簾的葉片,再加上瀰漫空氣之中的木質香味,呼應「療癒」展的柔和調性,讓觀眾在面對沉重議題時,也能感受到舒緩與寧靜。 病痛紮根:病者皆前輩 序章「病者皆前輩」透過不同時代與類型的文學作品中對病痛的描寫,探究「隱私與尊嚴」、「衝突」、「心願」等8個子題,引導觀眾思索生理健康如何影響心理狀況,進而影響人與人的關係。 第一個子題「變化」中,策展人節選了作家蕭詒徽的〈健康〉,以日常的感冒與生病經驗作為開篇。從「連健保卡都不太確定在哪」的健康狀態,到「這次鼻塞多麼輕微,不想當那種稍稍麻癢就跑醫院的激動市民。」的否認與逃避,呈現面對病痛的微妙心理變化。 展場入口的自然元素向內延伸,文摘內容印刷於透明壓克力盒上,盒底鋪設仿真綠色草皮,象徵著病痛雖是私密的經歷,卻也扎根於共同的人類經驗之中。L型出窗讓觀眾看見室外的綠意,如同對健康與未來的展望。自然元素成為展覽的隱喻語言,傳遞出病痛與生命之間的張力,以及治癒與新生的訊息。 「病者皆前輩」展區的透明展示盒底鋪設仿真的綠色草皮,文字彷彿自草地生長出來(張葳葳 攝影)   病識難言:傷口開口說 「傷口開口說」展區分為「社會受苦」與「議題空間」等2個子題。「社會受苦」探究難以啟齒的議題,使「難言之隱不再隱」,進一步訴苦與止痛。展示內容涵蓋政治受難、職業傷害、汙名化與歧視等歷史傷疤,也收錄民間故事、大眾小說與怪誕書寫等非紀實內容。策展人認為:「神話,也有社會受苦的腹語術。」神話人物的象徵意涵,深藏著與疾病汙名化、非主流群體處境等社會議題對話的能量。 其中,策展人選了作家奚淞的小說〈封神榜裡的哪吒〉。作品沿用神話《封神演義》的框架,並賦予角色更多情感層次。故事中細膩描寫哪吒對於親子關係、生命與自由的掙扎與探問,並加入了跛腳書僮四氓的角色,兩人的互動讓角色性別氣質更為曖昧與流動。哪吒不符合常理的性情與體型,象徵「不見容」的病者境遇,折射出對病痛與異常的重新認知。 此區域以藍綠色不規則展板組合成大型展覽架,背面貼有LED燈條,散發著微微的光芒,暗喻社會議題雖然可能被噤聲而隱蔽,但其痕跡與影響依然無處不在。展示編排上將鏗鏘有力的議題書寫與小說內容並置呈現,喚起「開口說」的共鳴與動能。 「社會受苦」議題的大型展示框架,內容由六個社會議題與七個非紀實書寫所組成(張葳葳 攝影) 透著微光的展板(張葳葳 攝影) 「如今,障礙不再被視為個別人士的靜態特質,而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動態關係。」 這句話出自建築學者理查.魏斯頓的論述,佔據「議題空間」的中心位置,並展開「機構」、「醫學攝影室」、「醫療建築」等多個子題。 由8個空間相關的主題所組成之「議題空間」展板(張葳葳 攝影) 「議題空間」延續並深化了「社會受苦」的敘事,透過文字與照片,將重要的歷史痕跡與紀錄投射於實體空間之中,讓觀眾穿梭於不同情境,體會歷史創傷的諸多層次。 「展演、公共運輸」子題節選了陳秋慧〈誤讀他人的時候──《抱殘守缺:21世紀障礙研究讀本》〉中輪椅使用者受到物理、制度與思想「阻礙」的心聲。讓筆者想起在此擔任實習生時的一段經歷:有位輪椅使用者參觀完特展時,由於輪椅過重,壓得出口處的金屬門框變形。筆者詢問館員才得知,因為臺文基地的空間特性,身障觀眾必須更換使用遊客中心提供的輕型輪椅,顯示身障者在園區內行動的局限。這一小插曲,正巧回應了展覽所探討的無形障礙。 何以療癒:點點滴滴攏是thiànn-thàng 展區名稱中的「thiànn-thàng」來自台語「疼痛」的拼音,也意指疼愛、關切與憐惜,突顯療癒不僅止於個人的解壓與放鬆,更涉及對語言、文化與環境的理解與關懷。「身世」子題簡介了《兒子的大玩偶》、《日常對話》、《所有的美麗與血淚》等與疾病、主體性、身分與認同相關的9部電影,並播放精彩片段。策展團隊認為,這些影視文本猶如探索自我的引導手冊,幫助觀眾撫平自身與社會中的各種傷疤。   點點滴滴攏是thiànn-thàng展區圓潤的展板與多元的展品(張葳葳 攝影) 展覽也在尾聲解答名稱中「海馬」和「點滴」的意涵:點滴的均勻與規律,暗喻找到生活節奏感與平衡的可能;海馬的生物特性則啟發了環境保護與性別議題的討論,而「海馬迴」更延伸至對記憶與情感的研究,具有多重象徵意涵。此展區以圓潤可愛的展板構成,文字密度大幅降低,並輔以海報、影片、音樂等多元媒材,讓觀眾放慢步調喘口氣。同時也介紹了臺灣文學基地的自然資源,包含園區中的鳥鳴與植物,將展覽延伸至戶外,在觀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持續發酵。   園區內的樹種介紹牌,以文學作品節錄取代科學解說,結合綠意與詩意,在室外延續展覽的療癒主題(張葳葳 攝影)   情感共振:文字內容與展覽設計的力量 展場大量使用「蜂巢紙」作為隔間、支撐平台甚至座椅結構。蜂巢紙看似輕盈,卻擁有出乎意料的支撐力與穩固性,或許象徵著文學的力量——看似柔弱卻能承載情感的重量。展覽降低解釋性文案的比例,也避免說教式的論述,讓觀眾關注文學作品本身,直接感受文字的力量。然而,根據參觀者的回饋,多數人仍認為文字數量繁多且部分字體過小,構成觀展的挑戰。 「文學療癒展」透過設計、色彩選用以及空間氛圍的營造,引發愉悅、恐懼、懸疑、悲傷、正義感等多元情緒,創造觀眾的共鳴與迴響,同時以作品所承載之各種感受,直抵觀眾心靈,進而創造豐富而深層的感性體驗。 (執行編輯:黃淥)
2025/02/11
Youth-Led Collaborative Curation: Connecting with the Land at the Tainan City Museum
Youth-Led Collaborative Curation: Connecting with the Land at the Tainan City Museum
Author: Hsieh, Shih-yuan(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nan, home to Taiwan's earliest developed city, holds a unique position with over 400 years o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cultural depth. The Tainan City Museum (referred to as "South Museum") reopened in December 2023, presenting not only the "Our Story" narrative in its permanent exhibition but also hosting special exhibitions to spark discussions on new topics. These exhibitions explore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ainan’s culture and daily life. After extensive consultations, the museum has developed a thematic framework for its special exhibitions: the "Special Life Stories" series delves into the multifaceted dimensions of Tainan’s way of life, focusing on human-centered experiences; the "Viewing the World" series examines Tainan’s connections with the global community and encounters with other cultures; the "Local Histories" series investigates the interactions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local societies; and finally, the "Future Vision" series addresses contemporary issues such as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creative cultural initiatives, reflecting aspirations and visions for the future.   The entrance imagery of the Special Life Stories series exhibition Grocery Stores.   Opening Special Exhibition: Grocery Stores The South Museum marked its reopening with the "Special Life Stories" series exhibition titled Grocery Stores (exhibition period: December 22, 2023 – June 2, 2024). Centered on grocery stores, the exhibition explores topics such as "The Evolution of the Old Grocery Stores," "Merchandise Featuring Tainan," "Be Your Own CEO," and "Trading in Local Memories." By focusing on everyday life, the exhibition aims to challenge preconceived notions of grocery stores as outdated relics, reimagining them instead as the key gateways to understanding people and places. The exhibition explores how these self-managed retail stores, offering a diverse array of products, catered the varied shopping needs of different groups while serving as crucial hubs for the exchange of local information. Each grocery store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sheding lights on how globalization impacts the local economy and how local products adapt flexibly within grocery store networks. Additionally, the exhibition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women as operators of these stores. Many female proprietors are not only self-reliant business owners but also manage their role as mothers and spouses. Through the lens of grocery stores, visitors can observe how these women skillfully navigate and balance their dual identities.     The exhibition highlights the work experiences and role transitions of female proprietors.   Grocery stores, as grassroots commercial mechanisms still present across Tainan, serve as an ideal theme for this special exhibition, offering a holistic perspective on the city’s social diversity. More importantly, the exhibition fosters collaboration among citize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its creation. From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museum's transformation, South Museum embraced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Starting in 2020, volunteers and student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an investigation of grocery stores, eventually engaging students from over ten schools across Tainan. These young participants explored grocery stores in all 37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of the city. Through hands-on curatorial workshops, the public’s collaborative efforts were integrated into the exhibition, resulting in an experience built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community. For Tainan’s younger generation, this investigation became an opportunity to rediscover their neighborhood grocery stores, prompting reflection o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land and their identity within Tainan. Under the keen observations and records of these young participants, the cultural charm of Tainan was imbued with fresh,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A glimpse of the Grocery Stores special exhibition.   Building and Expanding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Collaboration and co-creation are foundational to South Museum’s curatorial methodology. During its period of closure for renovations, the museum developed two key mechanisms to institutionalize the spirit of collaboration: "South Museum Investigators" and "Guest Curators." Established in 2021, the "South Museum Investigators" initiative engaged volunteers,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matic explorations facilitated by museum-led courses. Participants employed small, elegantly crafted display boxes as a medium to co-create exhibitions on topics ranging from the museum’s collections and grocery stores to educational history and Indigenous cultures. These micro-exhibitions have been showcased on platforms such as high schools, universities, museum festivals, and community exhibitions. The previously mentioned Grocery Stores special exhibition is also a direct result of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South Museum Investigators.     South Museum Investigators share their research findings through micro-exhibition boxes.   If "constructing history" is a process of negotiation, dialogue, and shared envisioning of the future, the South Museum Investigators program represents a crucial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It facilit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cultural narratives, fosters public participation, embraces open interpretations, and drives the democratization of history. Simultaneously, it strengthens participants' connections to the society and relationships to the land.     Students from National Yujing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of Technology and Commerce, as South Museum Investigators, explore their homeland in the foothill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e "Guest Curators" initiative is another significant effort to leverage Tainan’s rich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ainan is home to many scholars and independent experts who have conducted extensive research across diverse cultural domains. Through this program, South Museum invites experts from various fields to translate their specialized research into accessible and engaging presentations for the public. In 2022, South Museum invited historian and cultural researcher Zhang Yun-shu as its first Guest Curator. Zhang curated a micro-exhibition titled "Tainan Art: Private Cabinets in Local Inns" focused on craftsmanship. The exhibition was hosted across six local inns, illustrating the daily liv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ainan’s people through intimate and relatable narratives.     In Tainan Art: Private Cabinets in Local Inns, local innkeepers take on the role of curators to share Tainan’s unique cultural knowledge.   During the curatorial process, experts contribute their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s by creating exhibition scripts, while the museum shapes diverse viewpoints through its exhibitions. In this way, the "Guest Curators" initiative establishes a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ve expression, allowing external historical research communitie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uratorial endeavors. Consequently, the museum becomes an open stage for enrich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ainan’s histor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The Vision of South Museum In 2024, as Tainan marks its 400th anniversary, the vision for this cultural capital extends beyond mere preservation or revival of traditions. Instead, it seeks to foster social dialogue rooted in it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shaping the city’s unique cultural identity, strengthening resi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ollectively exploring the future of the city. For the reopened South Museum, the challenge is to leverage museum practices to realize this urban vision. This involves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museum technologies, including collec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exhibition design, and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as well as seamless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museum's front-of-house and behind-the-scenes operations. Moreover, South Museum places significant emphasis on the participatory values of collaboration and dialogue, aligning with the contemporary vision of museums as platforms for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 museum underscores that everyon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preserving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is ancient capital, and that diverse communities are both the agents of historical activities in the past and the architects of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narratives. By fostering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nd emphasizing human agency, South Museum aims to collaboratively advance Tainan’s cultural vision. Underpinned by a solid foundation of museum techniques, the institution aspires to become a museum capable of social action and issue-driven discourse, playing a pivotal role in the city’s cultural and societal development. ❚ English Editor: Cheung, Billy Chi-Yiu (M.A.,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eum Studies, TNUA)
2025/01/21
Handcrafting Tainan’s History: A Behind-the-Scenes Look at the Tainan City Museum
Handcrafting Tainan’s History: A Behind-the-Scenes Look at the Tainan City Museum
Author:Hsieh, Shih-yuan(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fter more than two years of renovation, the Koxinga Museum reopened on December 22, 2023, under it’s new name of "Tainan City Museum," which now serves as the main site of the "Tainan Museum System." Together with the Tainan Zuojhen Fossil Park, the Shanshang Garden and Old Waterworks Museum, and the Tapani Incident Memorial Park, it forms a cohesive museum network that collectively showcases the rich and divers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ainan. The Tainan Museum System operates across multiple temporal scales. The Tainan Zuojhen Fossil Park reveals how the long evolution of natural history has shaped the physical geography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of Tainan’s mountainous regions. Meanwhile, the Shanshang Garden and Old Waterworks Museum stands as a testament to Tainan's transformation into a modern city, illustrating how the city has synchronized with the global wave of modernization. However, the system’s understanding of "modernity" does not adhere to a single or linear narrative. The Tapani Incident Memorial Park vividly captures the collision between modern governance and traditional society, offering a dynamic perspective on the complexities of modernization.     The Tainan City Museum network. Top left: Tainan City Museum; Top right: Shanshang Garden and Old Waterworks Museum; Bottom left: Tapani Incident Memorial Park; Bottom right: Tainan Zuojhen Fossil Park.   The Tainan Museum System is an ever-expanding network that reflects an inclusive approach to cultural diversity. It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exemplify how museum technologies can seamlessly integrate resources and improv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From an administrative perspective, the Tainan City Museum is classified as a second-level agency under the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of the Tainan City Government. Such classification distinguishes it from other counties and cities, where museums of comparable status are often managed by divisions within cultural bureaus and led by division chiefs. In contrast, the Tainan Museum System operates with an independent budget and a full-time director. This structure provides it with greater autonomy and flexibility, underscoring the Tainan City Government’s dedic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its museum initiatives.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South Museum" The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inan Museum System have been profoundly shaped by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research and collection development. Since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inan has seen collaborative efforts from both official and private sectors to investigate historical sites, collect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organize exhibitions. The museum traces its origin back to 1932, whe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Tainan City Historical Materials Hall." In 1936, a new building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institution was renamed the "Tainan Prefecture Tainan City History Museum."After World War II, the museum reopened under the name "Tainan City History Museum." In the 1960s, influenced by the prevailing values of promoting national righteousness, it was renamed the "National Cultural Relics Museum." By 2003, it adopted the name "Koxinga Museum," placing a significant focus on Koxinga’s historical evaluation—a theme tied to questions of historical justice. However, the museum's collection contained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artifacts directly related to Koxinga. Such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museum’s name and its actual content eventually led to its renaming as the "Tainan City Museum”.   Artifacts exhibited at the Tainan City Museum are the result of a century of dedicated efforts by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searchers.   Throughout nearly a century of historical research tradition, the Tainan Museum has accumulated a rich collection of local cultural relics, bearing witness to Tainan's development from the Qing dynasty's provincial capital era to modern times. The museum's collection process over the past century relied heavily on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civilian historians and researchers. Local historical communities, including figures such as Shi Yang Sui, Zhuang Song Lin, Lu Jia-xing, Lian Jing-chu, and Huang Tian-heng, have been continuously engaged in historical exca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in the Tainan area since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y have rescued cultural assets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war and urban expansion. These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artifacts reflect the diverse character of Tainan's old city, providing insight into the layout of a political center and revealing the temporal aspects of social operations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More importantly, these precious cultural crystallizations are the result of the collective efforts of many Tainan residents.   Opening Permanent Exhibition "Creating Tainan: Our Story" The newly reopened Tainan City Museum's permanent exhibition, titled "Creating Tainan: Our Story," employs a chronological narrative display to guide visitors through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ainan. The exhibition is divided into thematic sections, including "Tainan's DNA," "Sea of Opportunity," "Ming's Eastern Capital," "Prefecture City Layout," "City of Abundance," "Immigrants Crowding In," "Guarding the City, Gathering New Ideas," "Southern Modernity," and "Building Tainan Together," each providing unique interpretations of Tainan's history.   The "Tainan's DNA" and "Sea of Opportunity" sections showcase Tainan’s deep connection with water.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 emphasizes the process of human interaction that has shaped the Tainan area throughout the long sweep of history. Indigenous peoples were the first to settle in the region, followed by diverse groups who converged here, collectively forging the culture and character of the land and city. The section "Ming's Eastern Capital" features rare artifacts related to Koxinga, illust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heng dynasty in Tainan while highlighting the shifting image of Koxinga in national identity and historical memory. Meanwhile, sections such as "Prefecture City Layout," "City of Abundance," and "Guarding the City, Gathering New Ideas" depict the role of the prefectural cit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se sections explore political, commerci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shedding light on how diplomatic and 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ed Tainan after the mid-19th century.   The "Prefecture City Layout" section displays gate inscriptions from the large and small North Gates, illustrat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refectural city.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 also seeks to reflect Tainan’s new configuration following the merger of city and county, extending its scope beyond the old city area to showcase the diverse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s of the Greater Tainan region, illustrating how these elements shape a distinctive local culture and way of life. The "Immigrants Crowding In" section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paces outside the old city,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ver basins and the Wang-ye belief. It highlights how early Tainan residents lived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water, and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disputes over water resources frequently occurred in local communities. The government leveraged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lood prevention projects to assert its ruling authority and demonstrate its administrative achievements. The "Southern Modernity" and "Building Tainan Together" sections take Taiwan’s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s their backdrop. These sections underscore how Taiwan, as a colony adopting modern state systems, gradually transformed Tainan’s social structure and lifestyle. The demolition of the old city walls,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style architecture, new education systems, modern commercial activities, lifestyle entertainment, and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se changes reflected the imperial government’s vision for colonial governance and its drive to exploit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facilitated Tainan’s gradual synchronization with the modern world.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 emphasizes the conscious efforts of generations of Tainan residents to preserve history, leaving evidence of different eras.   Objects and the Makers of Tainan’s History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 titled "Creating Tainan: Our Story," emphasizes the conscious efforts of generations of Tainan residents, such as Shi Yang-sui and Chen Chun-mu, to preserv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Their work has left behind evidence of different eras, shaping Tainan into the city it is today. Over nearly a century of collecting, the museum has amassed many significant artifacts, some of which are recognized as antiquities under Taiwan’s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These include items such as the "Portrait of Koxinga" by Nasu Toyokiyo, Koxinga’s calligraphy, a jade tablet (believed to be the ceremonial tablet of Prince Ningjing), the "Get Off Your Horse" stele of Wanshou Temple, inscriptions from Taiwan Prefecture city gates, the Hongzhi Garden stele by Prefect Jiang Yunxun, Qing Dynasty woodcarvings by Lin Chao-ying, admonitory plaques on governance, and a fragment of the bust of Governor-General Kodama Gentarō. These invaluable artifacts offer vital clues to tracing Tainan’s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s through contemporary times,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nd the Qing era. By emphasizing the agency of those who have worked to preserve history, the exhibition transforms "Our Story" from a mere slogan into a call for making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an everyday practice. The Tainan City Museum invites us to see a Tainan shaped by its people and their unique cultural contributions. It tells a story that resonates with locals and introduces newcomers to the city’s heritage, offering a meaningful starting point for anyone seeking to understand Tainan.   ❚ English Editor: Cheung, Billy Chi-Yiu (M.A.,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eum Studies, TNUA)
2025/01/21
解碼「中國製造」: 鹿特丹世界博物館的多重敘事
解碼「中國製造」: 鹿特丹世界博物館的多重敘事
作者:陽寶頤 (荷蘭萊登大學藝術社會研究中心博士) 籌備三年的「中國製造」特展(展期:2024/10/11~2025/8/31)在鹿特丹世界博物館開幕,以三百餘件文物與豐富的影像資料,呈現中國工藝之美與工匠故事【註1】。鹿特丹世界博物館的歷史與荷蘭皇家遊艇俱樂部密不可分。俱樂部為1846年荷蘭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of the Netherlands)所成立。亨利王子曾任荷蘭海軍,造訪過荷屬印尼群島。他於1873年成立「亨利王子海事博物館」,收藏船舶模型、航海物品與殖民文物。1879年亨利王子過世後,博物館改由鹿特丹市政府管理,並於2000年更名為世界博物館【註2】。 隨著歐洲博物館的去殖民化浪潮,世界博物館的策展方針亦逐步從強調「異己」的民族學展示,轉而聚焦當代社會議題與個人故事,「中國製造」特展對工藝製作細節與工匠故事的探索,亦反映了此展示轉向。   鹿特丹世界博物館外觀。世界博物館提供 (Jordi Huisman攝影)   展覽敘事:從物件、技藝、創作者到當代社會 特展以牆上的大型年表拉開序幕,搭配文字、圖像與實物,以中國舊石器時代至今歷史大事紀為主軸,標誌出重要工藝發展,例如商代的青銅工藝、秦代的兵馬俑與唐代的雕版印刷等。緊接第一主題「中國的貿易網絡」以互動式螢幕地圖與藏品,具象化中國物質文化與貿易歷史的時空脈絡,呈現數千年來中國貨如何經由絲路與貿易商船流通,被世界各地的人消費使用。 第二主題「材料與技藝」展示了剪紙、竹器、漆器、陶瓷、象牙器、玻璃器、絲綢、書畫等豐富展品,並搭配製作工具、可觸摸的樣品,以及策展團隊2023年底至中國拍攝的大量訪問影片。觀眾能以更豐富的感官維度理解物品從無到有的製作過程,例如在宜興茶壺的展台前,放映匠人捏陶與塑形的影片,並且設置了可自由觸摸的工具與茶壺樣品。   「材料與技藝」展廳一景。中央為宜興茶壺展台,觀眾可觸摸上面的茶壺樣品與製壺工具。世界博物館提供 (Aad Hoogendoorn攝影)   策展人Willemijn van Noord表示,影片讓藝術家有機會分享創作經驗,呈現傳統藝術展覽中時常被忽略的創作者心聲。例如,在犀皮漆貫耳壺旁播放藝術家甘爾可的訪談影片,呈現他對傳承漆器工藝的熱忱,並描述他如何改良源於東漢的技術,製作出顏色鮮麗且混合金箔的作品。作品旁的偌大玻璃櫃中,整齊排列了數十件工具與材料,襯托出為製作這件不到十五公分高的小巧貫耳壺,背後所需的心血與技藝。   甘爾可(Gan Erke),犀皮漆貫耳壺(2019)。世界博物館提供 (Aad Hoogendoorn攝影)   甘爾可製作犀皮漆器所使用到的工具。世界博物館提供 (Aad Hoogendoorn攝影)   展覽最後以三個主題「大規模生產」、「複製的藝術」與「當代製造者」,探討中國文化脈絡下「製造」與「複製」的多種涵義,以及對大量製造的反思與批判。例如,「大規模生產」主題中的「代價為何?」(At What Cost?) 展區透過影像與印刷在長條幅上的個人故事,強調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為全球提供廉價產品,卻也同時嚴重剝削人力並造成自然汙染。此處播放的影片包括曹斐2006年創作的行為藝術表演《誰的烏托邦》,探詢在機械化且不斷重複的生產流水線中遺失的個人夢想。   「代價為何?」展區一景,世界博物館提供 (Aad Hoogendoorn攝影)   「複製的藝術」主題探索臨摹、復古、仿古與山寨等關鍵字,強調在中國文化脈絡下對「複製」的多樣的視角:有時將其視為獨特的創作,而非以「抄襲」一詞加以貶低。展覽以清朝仿竹策外型的墨條、仿明成化的鬥彩雞缸杯、明朝與當代的仿古青銅器、張大千仿石濤筆法的山水畫、模仿書畫的木版水印,乃至當代中國生產的山寨精品,呈現「複製品」的多元面貌。但筆者認為,儘管臨摹、復古、仿古與山寨等詞彙均帶有仿製意涵,實屬完全不同的概念,各有其獨特的社會文化及藝術歷史脈絡,將其混融在「複製」主題中討論,亦可能忽視其差異性,導致誤解。   「複製的藝術」展廳一景,右側展示中國山寨品。世界博物館提供 (Aad Hoogendoorn攝影)   最後的主題「當代製造者」呈現中國當代藝術如何藉由「製造」反思社會議題。例如,楊泳梁的《蜃市山水Ⅲ》乍看是水墨三聯畫,畫面實由當代城市影像拼貼而成,突顯都市化對自然地景的大幅改造。時裝設計師方妍楠的花簇連身裙則以獨特的編織技巧節省布面用料,並增強材質的延展性,使時裝更能適應體型的變化,嘗試為時尚永續作出貢獻。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前面展廳陳設密集的展品,「當代製造者」展廳較為空疏。策展人認為觀眾一開始較能吸收大量資訊,但隨著觀展進程勢必產生視覺疲勞,故刻意減少展品。   楊泳梁《蜃市山水Ⅲ》(2007),世界博物館藏 (館藏編號7289-1) 方妍楠(Susan Fang),不對稱花簇連身裙,上海2023。世界博物館提供 (Aad Hoogendoorn攝影)   分類與敘事的難題 在訪談中,策展人強調「中國製造」特展希望透過多元的展品,讓觀眾藉由多重的語境理解「中國製造」的複雜樣貌 。然而,在有限的展覽空間中,清楚呈現猶如百科全書般豐富的中國工藝,無疑是一大挑戰。 以「材料與技藝」展區為例,龐大的展件數量橫跨傳統與當代,策展團隊需面對分類與敘事邏輯的難題。展覽中有部分展品按照材質分類(竹、紙、陶瓷、絲綢、漆器),也有些按照技藝分類(水墨筆法、雕刻裁切),兩種分類彼此交織,難免導致重複。例如,「漆器」與「雕刻裁切」這兩個主題展櫃中均陳列剔紅漆器。「紙」分類下則僅展示二十世紀的民間剪紙與當代藝術家陳航峰的雷射剪紙《瘋狂標誌─福祿壽》,然而比起材質,剪紙更引人注目的部分應是其精細的刻工,納入「雕刻裁切」的主題或許更為合適。   陳航峰《瘋狂標誌─福祿壽》,雷射紙雕,上海2018。作品旨在藉由充滿品牌符號的圖像批判當代社會充斥的消費慾望。世界博物館藏 (館藏編號7299-1a-c)   如何強化展廳布局的敘事邏輯是另一個問題。以「大規模生產」主題下的兩間展廳為例,首先,「以模組大量製造」(Making More with Modules)展區以秦代兵馬俑與漢字構形探討模組化生產如何大幅提高產量,緊接著「代價為何」展區則檢討大規模生產造成當代自然汙染與勞動壓榨,從兵馬俑與漢字結構延伸討論當代的資源剝削,兩者之間的敘事邏輯不夠明確。   「以模組大量製造」展區一景,左側展櫃裡是介紹漢字構形的互動裝置,以及香港藝術家Kit Da Sketch創作的「勁揪體」漢字「知行合一」,右側是兵馬俑複製品。世界博物館提供 (Aad Hoogendoorn攝影)   儘管「中國製造」的展品分類與敘事設計或有調整空間,但策展意圖仍頗具啟發性。 展覽以當代社會中備受政治化、常被貼上負面標籤的「中國製造」為題,運用多樣的藏品與視聽材料,不僅讓創作者現身,也彰顯中國傳統與當代設計的創造力,鼓勵觀眾跳脫刻板印象,以多重視野理解產地標籤的豐富內涵,為「中國製造」賦予更多文化意涵與創新可能性。 註釋 註釋1:「中國製造」特展展期:2024年10月11日至2025年8月31日。2025年10月將移至阿姆斯特丹世界博物館展出。策展人:Willemijn van Noord (本文訪問對象)、Floor Scholte。展場設計:Designwolf。  註釋2:自2017年以降,鹿特丹世界博物館與萊頓世界博物館(原民族學博物館)、阿姆斯特丹世界博物館(原熱帶博物館)結盟,彼此共享收藏資源。  
2025/01/21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