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社區營造到生態博物館:大溪「識寶」、「惜寶」、「展寶」號召的地方文史總動員
社區營造到生態博物館:大溪「識寶」、「惜寶」、「展寶」號召的地方文史總動員
作者:吳淳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1970年代,興起於法國的生態博物館觀念,成為當前參與式文化資產管理的先驅。博物館研究學者Darko Babić認為在打造生態博物館的過程中,參與者應該理解「文化資產作為一種知識」,其知識亦是由當代社會政治所構成。多元的參與者若能具備「文資識能」(heritage literacy)此種核心素養,有助於映照出牽涉文資管理的權力關係與尊重人類多樣性,並確保在開放且民主的前提下達成具社會責任的文資管理。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以下簡稱木博館),是台灣一處在館名直接敘明「生態博物館」概念的單位,其成立可追溯自1990年代的全國「社區總體營造」風潮。大溪居民與專家學者一同協作,一方面開始盤點史料與記憶,另一方面進行在地資源的推廣與保存。當時曾梓峰教授帶領「草店尾工作室」進駐大溪和平路,由老鎮長林熺達以「識寶」、「惜寶」、「展寶」觀念作為號召,1996年起接連舉辦兩屆「大溪之寶」老街牌樓票選活動,鼓勵老街居民保留日治大正8年(1919年)修建的街屋牌樓立面。目前所見的大溪老城區大致由和平路(下街、新街)、中山路(新南街)、中央路(上街)、木博館公有館密集座落的普濟路(日式官署、宿舍及大溪公園區域),四條帶狀框構成一處密合度高的傳統街域,其中仍保有許多自清中葉以來的歷史發展軌跡。 1990年代是一段專家學者與在地居民攜手重整自清代以來兩百餘年歷史資源的時期,當時全台老街紛紛拆除重建,而大溪居民卻自發性成立活躍至今的「大溪區歷史街坊再造協會」1,以及第一個由鄉鎮市公所自行籌設的「財團法人大嵙崁文教基金會」2。協會主要負責凝聚居民共識,辦理街道美化、統一招牌競圖及舉辦各項活動,如街區導覽與全國文藝季;基金會也對活動舉辦不遺餘力,且更著重於歷史資料的整理與保存。 「識寶、惜寶、展寶」運動,鼓勵大溪人:認識家鄉寶貝的時代意義、珍惜認同寶貝的價值、展示大溪之寶的手路。(田偲妤 攝影) 2012年當時的桃園縣政府(今桃園市政府)將大溪日式宿舍群登錄為「歷史建築」並進行修繕工程,藉由該次歷史建築保存的契機,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於2015年成立,透過點狀式將日式建築修整、轉作公有館3的串連,這些歷史建築讓更多無形文化資產與居民記憶,得以在此重現、發生、保存與展示,例如:四連棟「大溪人的生活與歷史」、武德殿「記憶.再生:大溪武德殿展演」等常設展的製作,皆激起不同面向的記憶漣漪,藉由記憶採集、物件蒐集與展演再現,繼而不僅在「小歷史」的串接中窺見更為深層的歷史脈絡,更重要的是勾連曾經失散的、或是新建立的社會網絡。例如筆者在製作前述常設展期間,透過史地、木藝、宗教、社造等不同主題拜訪受訪者與借展對象,這類協同工作召喚這些對象再次連結過去記憶與空間的機會,最終的展覽成果,事實上也是社群或個人與木博館建立新社會關係的顯現。因為往往在展覽製作過程中,博物館工作者得以滾雪球式地搜索出對於該主題「知之甚深」的一些人,促成他們在參與中開始認識博物館工作,此外,與之交涉的博物館工作者亦成為未來展開主題的有機鏈結之一。 「壹號館」為1920年代興建的大溪國小校長宿舍,2007年登錄為「桃園市歷史建築」,2015年成為木博館第一棟修繕完成的空間。(田偲妤 攝影) 承前述,木博館與街坊老舖也發展不同合作模式的夥伴關係,邀請店主成為街角館館長,如豆干與木器產業。或是鼓勵屋主成為自己文物的蒐藏家,促成「家族微型博物館」,如全昌堂齒科診所的林氏家族。林家目前仍在祖厝從事店舖生意,透過與木博館合力整飭文物,不僅在原有的生活空間內「長出」更完整的展示,也在全體家族成員參與的過程中,重拾家族記憶與凝聚情感。 全昌堂齒科林氏家族運用與木博館協作文物整飭,展出日治至戰後初期的家族故事,包括由台灣第一家牙科椅製造廠「大洋牙科機械廠」製作的齒科診療檯椅,推測為1950年代前生產的型號。(吳淳畇 攝影)   近年來木博館更涉入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遶境儀式,該儀式自大正3年(1914年)開始,2011年列入桃園市無形文化資產。木博館致力將民俗慶典轉化為可與大眾溝通的形式,舉辦系列活動,每年愈發盛大的活動捲動了不同社會層面,也確保傳統慶典的延續與新意。 大溪在地宗教信仰多元、宗教社團活躍,圖為大溪公會堂暨蔣公行館展示的民俗慶典神器。(田偲妤 攝影)   木博館藉由建築硬體的成形到無形文化資產的連結,嘗試累積以大溪地方記憶與知識為範疇的詮釋資源,建置「大溪學文化資源庫」;也藉由點到面的擴散,鋪織「大溪就是一座博物館」的人文景觀。唯依Babić提出「文資識能」的概念,在木博館與在地社群至今不輟的「識寶」、「惜寶」、「展寶」實踐過程中(包含行政技術),如何讓眾聲異議的民間社群、政府官方與專家學者,對於人文與自然遺產的詮釋皆能等量齊觀、彼此折衝與共享共學,或許是大溪作為生態博物館接下來重要的課題。 四連棟「木藝生根.產業協力」展區,以一張太師椅呈現木工、木雕及髹漆三種工藝。(吳淳畇 攝影)   木博館公有館國定古蹟李騰芳古宅,現地展示百年的生活空間及傢俱,不時舉辦各式活動。(吳淳畇 攝影) 註釋: 1. 1996年8月主要由和平路居民組成的「歷史街坊再造委員會」成立,為大溪最早自發成立的社造團體。〈大溪老街自動自發:成立「歷史街坊再造委員會」〉,《中國時報》,1996年8月6日,第30版∕文化藝術。 2. 1996年10月「財團法人大溪鎮大嵙崁文教基金會」成立,2016年5月改隸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改稱「財團法人大嵙崁文教基金會」。〈大嵙崁文教基金會將辦活動〉,《中國時報》,1996年12月18日,第14版∕桃園縣要聞。 3. 目前木博館公有館共計9處:壹號館、四連棟、武德殿暨附屬建築、藝師館、工藝交流館、李騰芳古宅。另有大溪公會堂暨蔣公行館、大溪農會倉庫、六連棟宿舍群尚在整修當中。   參考資料: Darko Babić (2015). Social responsible heritage management- empowering citizens to act as heritage managers. 何慧娟(2014)〈誰的秀面─大嵙崁街牌樓面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梓峰等(1997)《大溪老街風華展─重建和平街坊嶄新面貌》,台北:時報出版、文建會。
20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