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今夜星光燦爛—香港文化博物館常設展《瞧潮香港60+》
作者:張致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對於臺灣的觀眾來説,即使未曾到訪香港,香港的流行文化卻已無數次造訪大家的生活:不分晝夜地在第四台播放的港產片、動聽卻聽不明白的粵語歌以及一個又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流行巨星,我們對香港的認識漸漸在這些光與影之間形成。那麼,香港人又如何理解屬於他們的流行文化呢?就讓我們透過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來一探究竟! 【博物之島專文】不只是聽歌——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常設展 Beyond、梅艷芳、張國榮:回到香港巨星的光輝歲月 《瞧潮香港60+》於2021年7月開幕,是香港文化博物館首個以香港流行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常設展。以一眾流行文化巨星的相關展品為中心,《瞧潮香港60+》將1950年代至2000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濃縮成一個展覽,將無數膾炙人口、家傳戶曉的流行歌、電影和電視劇重新演繹,重現於觀眾眼前。 展覽入口以半圓形大螢幕播放不同流行文化的精選片段(張致堯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偶像藝術家的策展實驗!BTS防彈少年團X Google Arts and Culture街頭畫廊 甫進入展覽,燈光驟然變暗,面前半圓形大螢幕亮起的那刻,就像身處電影院,觀看一部以香港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及電台廣播為主題的電影。以此為引,展覽以三個展區呈現1950年代至2000年代初的香港流行文化之發展歷史、社會背景及藝術特色,展品包括流行文化相關的照片、影片、錄音和流行文化相關的物件,種類繁多,兼具相當的珍稀性,如:樂隊Beyond主音黃家駒用過的吉他,及梅艷芳、羅文、張國榮等人穿過的舞台服飾,還有經典名曲《獅子山下》的歌詞手稿等。三個展區各有特色,觀眾可穿梭於其中,感受香港流行文化的輝煌事蹟。 知名影星蕭芳芳曾於粵語歌舞片中穿著過的迷你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引起年輕人的模仿和追捧(張致堯 攝影) 展覽以時序式展示,從1950年代流行的傳統粵劇開始,介紹在1950至1960年代在香港流行過的文化種類,例如國語、粵語的流行曲、電影以及來自歐美的樂隊風潮。除了一眾如鄧麗君、徐小鳳和Beatles等巨星外,展區亦展出了一些在50、60年代尚未成名的歌星相關物件,當中最為經典可算是蓮花樂隊的專輯,讓觀眾可以一睹許冠傑成為歌神前的風采。 從197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的社會發展進入全盛時期,這段時期的流行文化被分成電台廣播、電影、流行音樂及電視作主題式展示,每個主題都有獨立的展示空間,亦有不同的特色設計:電台廣播區設有音響設備,讓觀眾重溫經典的廣播節目;電影區除了展示電影海報外,亦設置了攝影棚,讓觀眾站在綠幕前,成為電影海報的一部分;流行音樂區則將展區圍繞舞台,並在舞台上放置一眾巨星的舞台服飾,進入展區就好比身處演唱會現場,甚具臨場感;而電視區與前三個展區採用截然不同的暖色調,以投影裝置模擬香港市民家中的情境,並在牆中貼上電視劇中耳熟能詳的經典對白,意在引起觀眾在家中看電視的回憶。四個分區都用上了不同的光影元素,亦穿插名人的訪問及實物的展示,而最吸引觀眾駐足的,就是可以讓觀眾挑選並播放電影片段、歌曲、電視劇和廣播節目的多媒體裝置,令展覽所介紹的流行文化更立體地呈現於觀眾的眼前。 頒獎禮是香港流行文化中的重要一環,透過重現設計師靳埭強的工作室,讓觀眾可以一睹獎座的出生地。(張致堯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匯聚粵語浪潮的集體記憶 《瞧潮香港60+》挑選香港流行文化中具代表性的片段和物件展示,亦即所謂的「經典」,並將其放置在香港上世紀50、60年代作為移民社會、70年代經濟起飛等社會脈絡中,呈現流行文化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之氛圍。1970年代知名電影,由楚原執導的《七十二家房客》就是其中一例。《七》被形容為一部反映六十年代香港居民生活百態的電影,重新帶動了粵語電影的風潮;而電視展區更是希望透過造景來喚醒香港人「電視撈飯」(撈飯,即拌飯,意指邊看電視邊吃飯)的生活回憶。豐富的展品引起觀眾強烈共鳴,在筆者參觀時,亦留意到觀眾都忍不住向同行親友分享自己的回憶。在歌、影、視等範疇以外,展覽亦展出了一些較為在地的流行文化舊物,例如《YES!》雜誌、漫畫、玩具。對於香港人來説,總能在芸芸展品中找到一本看過的雜誌,又或者一件玩過的玩具,勾起回憶與共鳴。 在電視主題展區中,燈光聚焦在牆面上,讓觀眾重溫一眾電視劇中的經典對白。(張致堯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從觀光大使到政治特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實地走訪 流行文化的承傳與反思 展覽中處處強調香港流行文化的強盛:萬人空巷的演唱會、蜚聲國際的電影工業、家家傳頌的電視劇和電台節目,展覽的佈置、燈光及文字論述,都充分表現了館方希望傳遞的訊息:「香港流行文化的輝煌成就」。這種對過去的自豪感亦普遍存在於香港人的心中。不過,香港流行文化在2000年代之後陷入沉寂期,港人視線紛紛往外看。在這樣的語境之下,《瞧潮香港60+》的策展理念帶有濃厚懷舊意味,希望藉著昔日榮光,把香港人對流行文化的注意力拉回本土,以集體回憶喚醒沉睡的本土流行文化。 舞台上擺放了一眾巨星的舞台服飾,圖左及中為梅艷芳曾穿著的婚紗及裙掛,象徵她把一生都嫁給舞台,圖右為許冠傑2016年演唱會時的打扮。(張致堯 攝影) 除了透過現場的展覽以外,館方也在官網上發佈了一系列的講座和短片,例如《瞧潮廣東歌:今期流行不流行》座談便邀請了流行歌手與學者對談,討論粵語流行曲在現今社會的發展;而《流行文化是跨代傳承?》短片則希望透過一般市民的分享,討論流行文化在香港社會中的世代傳承。本展希望向觀眾表達流行文化與香港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訊息,比如《連線不連繫?》就討論了網絡對流行文化與社會之影響。館方希望觀眾在回顧過往的同時,亦反思現今社會流行文化的形態。 此外,館方透過今年(2023)舉辦的《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及《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與《瞧潮香港60+》的內容互相補充,讓觀眾於常設展中對香港流行文化產生基本認識之後,再進一步了解香港電影的內涵,以及天王巨星張國榮的演藝生涯。假若各位對展覽感興趣的話,筆者誠意邀請各位前往參觀,一同「瞧潮」香港的流行文化! 執行編輯:葉家妤
2023/06/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