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從建築美學到社會實踐: 黃旭的行動主義博物館之路
從建築美學到社會實踐: 黃旭的行動主義博物館之路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題記者) 進入幽深的展場,首先聽到一陣陣的心跳聲,提醒著你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所在。順著展間中軸線的河堤望去,盡頭投影裡的大煙囪不斷飄升著濃煙,這是台西村的日常寫照;觀眾從進入展場的那一刻,彷彿就進入了這個被六輕詛咒的村子,兩旁紅磚屋斜屋頂般的展示台上,是一幅幅關於六輕設廠後,台西村環境污染和罹病人們的紀實攝影。 這是2014年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的「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策展人黃旭,是個博物館行動主義的倡議者,任職於展示組主任的他,認為行動主義可以讓博物館成為重要的公共空間,創造一個國家和民間社會的接觸地帶,促進社會議題的連結、討論和斡旋,成為民主社會的永續機制。 「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展場以台西村的農村特色作為空間布置元素,將鐘聖雄及許震唐的攝影作品陳列在模擬紅磚屋頂的展台上。(黃旭 攝影) 仰頭望著父親繪製巨型的廣告看板,閱讀父親訂購的建築雜誌,從小黃旭的心中就埋下對建築的熱愛。國中時,他就立下非建築系不讀的志願,也如願從大學到攻讀博士學位都主修最愛的建築。在倫敦大學建築學院撰寫的博士論文題目是有關「博物館空間」的研究,因而對博物館學進行了更廣泛和系統性的接觸。這段經歷,讓他從對建築美學的關注之外,更深入理解博物館空間的社會性功能。  進入博物館工作之前,黃旭曾在建築事務所工作,某日籌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漢寶德對他說:「你看,外面的房子都那麼醜,不如進到博物館工作,設計一些具有美感的展示吧!」就這樣,他進入科博館擔任展示策劃,一待就是33年。 行動的展示 展示的行動 2015年雲林市議會場外正熱鬧一片,黃旭和一群環保團體及主婦聯盟的成員正高舉標語,要求通過《工商廠場禁止使用生煤及石油焦自治條例》(註1),然而這次倡議行動竟然也和一次展覽有關。 在策展「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簡稱南風展)前約一年半,他就注意到鐘聖雄和許震唐的攝影作品:「一開始感覺像是看到《人間雜誌》,很是感動,鐘聖雄的影像控訴能力很強,許震唐的影像則和地方關係很深。」當時他就很希望策劃一個報導攝影展,不料一天展出的機會主動找上科博館,黃旭心中感到驚喜,馬上接下這個任務。「2012反國光石化時,鐘聖雄聽到有個癌症村在彰化,就去做了報導攝影。他的照片會引起我的注意不單單是因為美學,而是一個社會事件。這個展對我最大的挑戰是,去思考博物館可以幫台西村做什麼事情?該如何集結眾人的力量改變台西村的命運?」 「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特展於2015年11月15日巡迴至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展出,台西村居民於當日前往總統府陳情,呼籲總統候選人關注台塑六輕污染問題。(黃旭 攝影) 台西村居民遞送邀請函,邀請總統候選人觀展。圖為發給蔡英文的邀請函。(黃旭 提供)   2011年策展「流動的女神:台灣媽祖進香文化特展」時,黃旭就已認識到眾人之力。那是他第一次大量採取館外參與策展,和11個宮廟商借文物,中研院學者以及民眾也都主動提供許多媽祖廟使用的物件,讓他意識到社會有很多資源可以調度使用。 融入建築空間美學的展覽設計 策畫「南風展」時,他更結合了社區、藝術家和許多NGO組織,進一步地希望台西村不只是被表現的主題,更是可以說話的主體。他找來差事劇團的鍾喬主持民眾戲劇工作坊,請台西村村民編寫劇本,練習用自己的聲音和身體去表達,並且透過紀錄影片進入展示。他也邀請村民於展覽開幕前來觀看自身的照片如何被展示,並在開幕時邀請兩位攝影家親自導覽。 台西村民於南風展開幕典禮演出戲劇《吹進故鄉的風》,展現自己的生命故事。(蔡明德 攝影,黃旭 提供) 他的策展設計融合了建築專業背景,從家屋意象出發,透過紅磚牆與斜屋頂塑造受傷掙扎中的台西村,觀眾猶如從屋頂俯瞰村民的生活。地板則是和台西道路軸線一致的水圳設計,展場盡頭灰色的海堤上,投影出不斷冒煙的六輕大煙囪。這些設計將攝影展提升為一個聚落的生命呈現。 出色的展覽策畫設計與社會關懷,使南風攝影展入選第19屆台新藝術獎,且成功地引起熱烈的回響。雲林縣縣長李進勇帶一級主管前來參觀,並且當場承諾禁燒石油焦和生媒。一個月後將條例送進市議會,並且順利通過了審查。 黃旭(中間手持麥克風者)為雲林縣長李進勇(圖右)導覽南風展。(陳鴻昌攝,黃旭 提供) 「博物館是一個公眾的象徵,展覽可以彙集了許多專業者和民眾的力量。當倡議某件事,藉由這些力量,由於博物館受到的信任度,就容易引起社會重視和討論。」能源政策本來是由中央政府制定,但在雲林縣宣布全面禁燒生煤後,台中市也接著開始管制使用石油焦,最終促使中央跟著修訂《空氣污染防制法》。這是一次從展覽引發地方帶動中央修法的一樁成功的倡議性行動。 博物館作為溝通與民主的試金石 型塑溝通討論是行動主義的重要核心之一,黃旭特別打造容易形塑公眾意見的觀眾留言區。在南風攝影展中,觀眾留言分布在3個區域,以電腦顯示留言內容,觀眾隨時穿梭經過,讓留言也成為展示的一部分。 「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的留言區位於主要展區之內,方便觀眾使用與閱讀。(黃旭 攝影)   2017年策劃「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呈現空污議題時,更設置「我有話要說」展區,以一台攝影機對著觀眾紀錄長達30秒的發言,上方大螢幕輪播前50個人的留言。留言區以因為六輕而廢校的橋頭國小許厝分校課桌椅布置,整個展場形似三合院,前埕牆面展示科學的知識,中間是「我有話要說」,合院的房子則陳列藝術家作品。 「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以橋頭國小許厝分校課桌椅布置留言區(黃旭 攝影)   當觀眾在不同展間移動時,會不斷穿越中間留言區,是展場整合性最高的空間,觀眾可以坐在椅子上看留言、交換心得,或直接上台錄製影片發表意見。這個設計使觀眾意見成為展覽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為社會所看見和聽見,扭轉民眾面對公眾議題時的無力感。黃旭善用博物館空間的社會性功能,來凝聚公民意識,使其成為行動主義的基石。該展覽的第一個發言人是李遠哲,他在影像中對觀眾說道:「現在應該是行動的時候了!」 展示如何集結相關利害關係人變成一支隊伍,並且改變現狀?黃旭認為:「首先,這個平台要採取一個立場,邀請關注相同議題的團體來加入,透過尋找資源找到一個方向來倡議,從議題發展到倡議主張,最後成為一種行動。」他強調,行動主義不同於傳統博物館強調知識中立,事實上,行動主義是從「反對中立」出發的,採取堅定立場,來改變可質疑的現狀。 其中,專家的角色很重要,策展團隊在實踐行動主義時,要有心理準備隨時面對不同聲音的挑戰;藝術則是吸引觀眾關注議題的手段。他以鐘聖雄在pm2.5空汙展的作品「台西鄉人一天吸滿多少有害物質」為例,5米高、10多米寬的巨幅牆面佈滿了大量氣球,代表台西鄉人一天吸入如此多的髒汙空氣顆粒,具象化空汙的危害性,令人震撼。「藝術家的作品,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大大讚嘆道。 現在,博物館採取行動的時候到了! 黃旭強調,行動主義博物館是維繫民主運作的重要空間。「國家有政策要實行時,可以在此與民眾進行溝通,接收不同觀點,並做出回應或修正,作為政策推出前的試金石。」博物館累積的社會聲譽,吸引了各種專業人士的參與,而敘事力強大的展覽則可接觸來此休閒的觀眾,發揮其他機構無法比擬的溝通效果。然而,國家並沒有意識到博物館的這項潛能,而將之視為單向的政策宣傳機構。黃旭認為,在日趨自由主義化的當代台灣,無論是為了維持博物館的自主性,或是促使民主社會的健全發展,博物館行動主義都是值得追求的方向! 談論著對行動主義博物館的期待,他似乎回到翻閱建築雜誌的那個國中男孩,懷抱著追求美好的熱烈之心,走出博物館,笑談青年時期的理想,抽完一根菸,他騎上腳踏車,消失在暮色中。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註釋1:台塑六輕工業區長期以來因大量燃燒石油焦與生煤,被指為排放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質的主要來源,對縣民健康造成重大威脅。雲林縣政府於2015年6月10日公告此條例,規定一年內全縣工商廠場禁止使用石油焦,並於兩年內全面禁燒生煤。由於六輕的生煤使用量高達全縣98%,此條例幾乎是直接針對六輕的運作而訂定。
2025/03/13
歷史正在行動中! 威爾斯聖法根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更新
歷史正在行動中! 威爾斯聖法根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更新
作者:應元宜(藝文工作者、倫敦聖馬丁學院敘事環境碩士生) 歷史博物館應該要展示些什麼?如何回應其獨特的歷史脈絡與民族身份?這些問題在威爾斯(Welse,威爾斯語Cymru)顯得尤為重要。威爾斯位於不列顛島的西部,隸屬於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自1536年與英格蘭正式合併以來,便處於在英格蘭統治之下,導致威爾斯語曾一度面臨消失的危機。然而威爾斯不僅地貌、文化、語言皆與英格蘭有所不同,今日也設有自己的議會。在這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歷史博物館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該如何敘述自身的歷史呢? 位於首府卡地夫(Cardiff)的聖法根國家歷史博物館(St Fagan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威爾斯語Sain Ffagan Amgueddfa Werin Cymru),有別於常見的編年式展覽敘事,在策畫常設展時,選擇以點狀的形式來敘述威爾斯的歷史,也相當重視公眾的參與,期望博物館能開啟公共討論,促進威爾斯朝向公平正義的社會邁進。   聖法根為英國首座露天博物館,保存了包含常民住家、教堂、商店、旅館等不同時期的歷史建築。(聖法根國家歷史博物館提供)   從建築保存到文化行動 聖法根於1948 年開館,當時參考瑞典的斯堪森(Skansen)露天博物館,將威爾斯各地的歷史建築遷移重建至園區內,成為保存和展示威爾斯大眾的日常生活與文化的民俗博物館。如今園區佔地逾100英畝,保存有超過40餘棟不同時期、不同功能的歷史建築。每個建築內都有工作人員或志工,向遊客介紹建築的由來、特點與原主人的故事。   聖法根園區占地廣闊,營造宛如威爾斯各地鄉村縮影的景致,多數建築都可以入內參觀,了解不同時期常民生活的情況。(應元宜 攝影)   2018 年,聖法根完成了為期六年的「創造歷史(History Making)」專案。這項計畫不僅建立新展覽空間,策展人Sioned Hughes 和Elen Philips更致力將聖法根打造成「行動主義博物館」(activist museum)。其核心理念是將博物館的角色從「為社區服務」轉為「與社區合作」,讓民眾不只被動地參觀展覽,而能主動的參與策展與建設工作。此外,博物館也推出許多新計畫,包括舉辦學徒計劃,提供民眾技能學習管道與工作機會;經營口述歷史培訓與收藏中心,讓弱勢群體的歷史能進入國家口述歷史檔案庫中;更嘗試讓歷史建築成為對阿茲海默症患者友善的空間等。 再現日常:威爾斯的歷史、文化與生活 聖法根的新常設展包含「生活是…」(Life Is…)、「威爾斯是…」(Wales Is…)等兩個展間,更規劃了複合式空間「互動工作坊」(Gweithdy ,威爾斯語工作坊之意),觀眾可以品嚐咖啡,藉由以「材質」為切入點的展覽認識威爾斯過去至現在的工藝,包含金屬鑄造、木雕、編織、陶藝等,也有機會在假日工作坊中動手體驗這些傳統技藝。   互動工作坊內的展覽以材質分區展示,展櫃旁多設有互動區鼓勵觀眾動手摸摸看。(聖法根國家歷史博物館提供) 新常設展「生活是…」以物件呈現威爾斯橫跨千個世代以來,日常生活的變化。(應元宜 攝影)   「生活是…」展間以威爾斯的日常生活為主軸,呈現服飾、飲食、工作、娛樂、寢室與殯喪等主題的文物與故事。展場中最龐大也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是娛樂區的露營拖車(caravan),係Dodds家族捐贈給聖法根的。1950年代Dodds家族訂製了這台拖車,當時的價值等同於一間小型房屋。展覽搭配豐富的老照片和回憶紀錄文字,讓觀眾可以一窺50年代中產階級的假日娛樂型態。展間中大量的照片、引言不僅為靜態展品注入生命力,也讓不同階級、職業、文化背景的居民,能直接為自己的經驗發聲。 策展過程中,聖法根主動走入在地社群中,邀請民眾投票表決選件,參與文案撰寫等工作,最後由策展人與設計師,將民眾的想法轉化為如今展覽的樣貌。展場中眾多影片,則是由參與口述歷史教學工作坊的青年負責採訪製作的。展覽呈現了威爾斯20世紀近代生活史,生動展示不同族群的日常樣貌。稍嫌可惜的是展間英文標題使用現在式動詞(Life is…),卻較少展示21世紀以後的變遷與當代生活物件,讓觀眾不易對當代發展與未來趨勢有更進一步的想像。 新常設展「生活是…?」以大量物件配合照片拼貼與文案說明牌,介紹威爾斯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應元宜攝) 1950年代Dodds家族花費六百英鎊訂製的夏日露營拖車,包含房間、小廚房、遮陽棚等設備,一直使用到2009年後捐贈給聖法根為止。(應元宜 攝影) 展間內說明牌引用民眾的話語、老照片等,讓民眾有機會用自己的話語說故事。(應元宜 攝影)   「威爾斯是...」展間以簡約的白色設計,宏觀地討論威爾斯的特性,並依據主題分為「音樂的」(musical)、「建立於信仰之上」(built on faith)、「獨立的」(independent)、甚至「並不總是受歡迎」(not always welcoming)等站點。策展人認為,對每個威爾斯人來說,對「威爾斯是...」的探問都有不同答案,因此展覽從不同主題切入,呈現某一個時間節點、某個片段或某群人記憶中的威爾斯。 「威爾斯是...?」以展櫃與白色立架等結構打造一個個獨立的主題空間,從各個面向討論威爾斯的過去與未來。(應元宜 攝影)   展示並不避諱敏感的當代政治議題。在「威爾斯是獨立的」站點中,聖法根以「設置威爾斯國會」公投切入,邀請觀眾思考民主投票與身份認同等議題。除了呈現1979年與1997年的兩次公投結果,也引導觀眾反思20年間公投結果的演變。同時,展覽也審視公投的通過標準與年齡規範,並探討與2016英國脫歐公投的相似與不同之處。 民主的空間:以展示開啟當代議題的討論 展間中,最顯眼的莫過於色彩繽紛的便利貼。每個站點幾乎都設互動區塊,邀請民眾在便利貼中寫下自己的意見。問題包括「脫歐會讓威爾斯變更好嗎?」等是非題,也有「觀眾穿著傳統服飾參與球賽是壞事嗎?這些『傳統』服飾到底有多真實?」等開放式提問,並且以留言板的形式邀請民眾對重要社會事件表達意見,或為礦災事故受難者留言弔念。 展間內可見大量繽紛的便利貼,由字跡可見留言者各年齡層都有,工作人員表示因數量龐大,他們需要不時整理。(應元宜 攝影) 觀眾可在便利貼上發表自己對地方語言保存、英國脫歐等議題的看法。(應元宜 攝影)   站點式的設計,打開了威爾斯歷史敘述的廣度,雖然對不熟悉威爾斯歷史的訪客來說,這種設計可能難以清楚地認識威爾斯與英格蘭之間漫長而複雜的歷史糾葛。然而展示從眾多不同角度切入威爾斯的歷史,宛如一個個小點連結成眾多的線,生動地呈現威爾斯的歷史文化特色。筆者在參觀過程中,遇到學校、威爾斯代表球隊等不同團體來館內參觀。球隊經理更告訴筆者,由於球員來自不同背景,隊員主動要求來參訪聖法根,藉此認識其他隊友的文化。 而今日的「威爾斯是…」也沒有停下腳步,持續將「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社會運動、疫情等重大事件更新到展示之中。作為威爾斯備受歡迎的露天式博物館,聖法根試圖透過公眾參與,轉變為不斷「行動的」博物館。   「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社會運動展示是2020年後新增的區塊。(應元宜 攝影) (執行編輯:黃淥)
2024/08/23
博物館能成為「連結當下」的魔鏡? 側寫人權館「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
博物館能成為「連結當下」的魔鏡? 側寫人權館「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
作者:施承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註1】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烏克蘭女性與性別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Women's and Gender History)、等單位合作,於白色恐佈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二樓開幕(展期2023.4.21-11.21)。本展核心為多位烏克蘭女性於2022年2月24日起,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即舉世所知的俄烏戰爭)後所撰寫的自身故事。這些主體敘述出的日常世界,包含看見因戰爭帶來的巨變,從個人與其關愛所及之家人親友的感受、對家園毀壞的痛苦、以及對國家衝突所激起的情緒波動、無奈與認同等多元樣貌,使「戰時因而成為日常」。透過此次別具意義的策展與展示過程,帶給人們和博物館許多可貴的反思。 展覽入口意象,而牆上的數字呼應展名,前者為俄烏戰爭開打至今的天數,後者為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入俄和俄國支援烏東分離運動」起距今的天數。(施承毅攝影)。   與(容易忽略的)故事相遇 展覽位於景美人權園區的仁愛樓,這曾是羈押與出外役的空間,大面高牆與各式阻擋逃脫的設計,營造出封閉與控制感。從中央樓梯拾階上二樓,本展入口意象以烏克蘭國旗黃、藍兩色開頭,有如歐陸街頭佈告欄的張貼意象,並順勢引導觀眾走入通廊兩側探索。右手邊的一大展間——A「戰爭下的女性身影與敘事」,其氛圍幽暗,試圖營造如地下防空洞/避難所的氛圍,透過微弱燈光的指引聚焦,觀眾可找到由棧板組構出的不同「空位」坐下,拾起身旁的小書,即可閱讀到不同烏克蘭女性的故事。 展間A(施承毅攝影)。   這些故事揭露了戰爭中不只是軍隊對抗(且媒體上多為男性印象),從前線、後援,到城市與社區,每個社會位置皆有烏克蘭女性的各類付出。首先,能閱讀到不少關於戰爭爆發時的避難/逃難經驗: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Olena Trutneva 在「煉獄十五天」(15 Days of Hell)故事中,努力顧全家人與寵物,帶著極少物資從家鄉輾轉至基輔,繼續往匈牙利、奧地利到德國斯圖加特的故事。對讀者而言,閱讀這短短幾頁的故事已感受極大的現場壓力;馬立波電視台主播 Alevtyna Shvetsova,在俄軍攻堅馬力波城(Mariupol)時殺害了她的朋友。她帶著一家六人在不同村莊中避難,在歷經許多友善協助與奇蹟後,終於脫離戰區。她的小兒子說「馬立波什麼都有,但現在變成地獄了。」一語道破生活的驟變。 接著許多故事提到俄軍非人道的控制與暴行,導致許多創傷、情緒、身心症狀與生活調適。也因戰爭未見結束,不同社會角色的女性們被迫與「戰時成為日常」的局面共存:作為歷史老師的 Andreieva Valentyna,在學校關閉、課程轉為遠距,且開始收容逃難的孩童,仍堅韌地為教育努力,並試著問候同仁、保持連結;Ovseiko Natalia 認為戰爭將她的人生分成了之前與之後,她投入臨時收容所的工作,負責運送與分發物資,有一次要找尋給布查(Bucha)【註2】用的屍袋,對她是特別困難的請託;位於基輔的心理師 Muza Roshzhina 收到許多求助者的請求與來信,關於失去親友、恐慌、惡夢、世界觀破碎、需要重新評估人生等。她也意識到生活再也回不去了【註3】。 展間A投影中的受訪者拼貼(施承毅攝影與後製)。   這是本展的主展間,除故事外,在空間的端景牆面,有一面投影的影像輪播,受訪者皆為烏克蘭人,以近距離視角,呈現受訪者內在對於戰爭爆發後的真實情感與看法。另一側牆面展示一地圖,將收錄在現場的女性故事落點;配合幾台牆前電視,播放烏克蘭當地實況畫面,有種經歷了一段段屏氣凝神、恐懼驚險的日子後,終於能在避難所(展間)中回顧,獲得些許的放鬆感。 14位女性受訪者的故事落點地圖。(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走出A展間,可往另一側的三展間。在入口左側的第一展間為B「俄烏戰爭始末」,以大事紀方式,帶出俄烏兩國歷史交錯的時間縱深,試圖解釋戰爭的遠因與近由【註4】。接著,繼續往前至C展區「藝術作品」,有一由藝術家瑪驪雅蒳(Mariana Savchenko)收錄戰爭爆發後兩個月的幾處城鎮的聲音。觀眾若席地而坐閉上眼睛,感受砲擊聲夾雜空襲聲、人聲、教堂鐘聲等聲音組成的戰時聲景。藝術家並透過六場次活動,每場重新花費四小時來重新體驗戰爭的聲音記憶,並有追蹤器同時紀錄顯示她的心率。透過再現聽覺、記憶與身體感的連結,讓觀眾能更理解戰時的感官重量。 藝術創作:《烏克蘭女人是……》。烏克蘭女藝術家作品,作者不詳。(施承毅攝影與後製)。   從展示衝突中浮現的行動主義 觀眾最後來到展間D「俄烏戰爭下的人權侵害」是本展的收尾,帶出戰爭的殘酷本質與省思。在此也揭露了本展至臺灣的策展意圖,如入口文宣上,期望觀眾看展後思考的四問題之一:「俄烏戰爭與臺灣有何關聯性?臺灣人為何需要特別關注?」長期偏安的臺灣,於俄烏戰爭爆發後,在國際報導從不缺少注目,類似「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的借鏡觀點不停提醒臺灣與各國的地緣政治與競合,且此類觀點通常扣連國家認同、區域發展、高科技產業鏈或全球陣營間的針鋒相對。 展間D也放置俄烏戰爭相關書籍供觀眾翻閱。(施承毅 攝影)   然而,本展核心為透過個體的故事,指出戰爭作為劇烈改變生活/生命經驗的轉折點,在閱讀故事中,觀眾逐漸同理主角們滿懷的人性與情感,並深切認知到戰爭為每個人一刀劃出了新的階段。如此流露與赤裸,也質問著臺灣(與全球)的觀眾,該如何衡量戰爭對自身生命的侵襲與轉向?這裡,帶出了博物館行動主義的召喚。 在博物館行動主義(Museum Activism)一書緒論中將全球博物館比喻成正從沉睡中甦醒的巨人。博物館界是很強大的社群,但其潛力很大程度被對教育、娛樂和消費的關注所消耗,因而使巨人陷入夢遊狀態,對日趨惡劣的氣候變遷、物種滅絕、人類社會信任侵蝕、以及人權不平等沒能做出反應。作者們希望21世紀的博物館能超越商場(mall)和高牆(wall),也該是博物館清晰有力地表達意見的時候了(Janes and Sandell, 2019)。 回到本展,需要的不只是慈善式的捐款與聲援,更不是每日新聞中軍隊動態與有權力者的對弈,而是在習慣於國家/國族,與認同分野的衝突敘事下,還能記住與同理每一個體的人性面。讓我們看見了原來戰爭開打,不僅是經濟產值陡降與認同交鋒,而是對生活中每一細節的全面巨變。 通廊上的展間窗景(施承毅攝影)。   連結當下:博物館協助人們認識自身與世界 本展觸動人心的故事仍在烏克蘭持續,直至今日仍在發生,意即本展內容可連結「當下」不斷更新的現實(reality),使得本展具備及時性與行動性(如主標中刻意留出的兩個填空),加上協辦單位報導者的紀錄,更加深身歷其中的迫切感,因而連結觀眾、產生反思。 也因此,本展也引發對「博物館作為社會機構」的想像:為了面對變動的社會,博物館不只是穿梭至過去的時光機,如果將展覽與其相關活動視為一套媒體,不僅展示過去或文物,而是透過各類敘事媒介(相對靜態詮釋)與展演活動(動態地與公眾溝通),協助人們解讀所處的世界,理解自身能採取的價值與行動。那麼博物館有機會擴展其定位與功能,持續集結人們的灼見、觀點與行動,一同面對「當下」,引發更多關注「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的討論,並指出可能的未來與光源。如此一來,博物館在國家與人群之間,能成為一面誠懇的、能提供忠言(也許逆耳),並反映社會實相的魔鏡。 註釋1:兩個畫底線的空格,待填入的數字是與日俱增的。前者為俄烏戰爭開打至今的天數,後者為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入俄和俄國支援烏東分離運動起距今的天數。 註釋2:布查(Bucha)位於烏克蘭首都基輔的郊區,自2022年2月24日俄軍即入侵布查,直到2023年3月31日退出,期間俄軍於此屠殺千位平民,國際稱此為布查慘案與布查大屠殺。 註釋3:以上故事節錄改寫自現場文案或烏克蘭女性與性別歷史博物館網站。 註釋4:內容包含些許歷史背景、2013-14廣場革命、2014克里米亞危機、烏東三州危機等等。
2023/10/30
尋找切入點,剖析展覽的靈魂:「展覽評論的雙面刃?解析評論策略與內涵」講座紀實
尋找切入點,剖析展覽的靈魂:「展覽評論的雙面刃?解析評論策略與內涵」講座紀實
作者:黃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我們觀看展覽時,常常為展示的精彩而叫絕,或為其寓意而動容。在此同時,我們是否能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以「展覽評論」為羅盤,探訪博物館中深藏的意識形態,或解讀展示設計蘊涵的詩意呢?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經營之「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策劃「網路書寫博物館—文化部博物之島寫作人才培育系列講座」。本次(第四場)講座「展覽評論的雙面刃?解析評論策略與內涵」於2022年5月22日線上舉行,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賴瑛瑛教授主持,邀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黃旭副研究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陳佳利教授,以及四位具有投稿博物之島經驗的作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新竹六燃博物館計畫專案經理何平、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生王幸慈、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郭冠廷和葉家妤擔任分享人,分享展覽評論的實務經驗與書寫策略。   批判與倡議:博物館行動主義視角下的展覽評論 第一位登場的講者,黃旭經常策劃社會議題性展覽,他認為博物館以展示為媒介向大眾的對話,與觀眾之間形成「講者」與「聽者」的關係。然而,博物館內的話語也未必客觀中立,其中隱含的意識形態,可能加深刻板印象、形成不平等關係。揭露這種「意識形態」的神話,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傳統,在展示評論中的一種重要批判視角。 作為一種特殊文類的展示評論,黃旭認為,除了透過批判,讓讀者看到展示將意識形態「自然化」的效果,展示評論應該同時也可以是一種「倡議」。黃旭從自身所策劃的、科博館三檔有關臺灣空氣污染議題的系列展覽為例,包括2014年「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2017年「島嶼浮塵:PM2.5視界」以及2019「網住好空氣:民主公共物聯網」。黃旭認為,關於這三檔展覽評論的寫作,可以歸納為一種從博物館展示行動主義(exhibition activism)出發的「倡議性」工作。在這些著作裡,黃旭紀錄與分析了博物館展示如何與社區、公民團體、專家學者、藝術家,甚至公部門與政治人物等「行動者」連結,透過互動形成展示網絡,並經由再現行動將問題公共化,循序推動現狀的改變,邁向展示與行動的訴求。 空氣污染系列展覽串聯了許多行動者,將問題公共化,藉此與社會對話。 (黃旭 提供) 黃旭認為其所寫作的「展示行動主義」,內容包括下列特點:一、展示網絡的形塑:召喚社會議題行動者;二、以議題為核心的敘事:空間組織的角色;三、藝術介入的代理人:根植社會議題的藝術;四、觀眾參與:民眾反思的促成者;五、社會運動參與者;六、展示網絡及其限制。黃旭在演講中分別以案例來介紹這些特點。最末,他認為「展示行動主義」表現了結構化的各種主體位置中,博物館工作者所具有的相對自主性及能動性,藉由「展示行動主義」可以突破結構帶來的限制,讓博物館成為民主社會和公共領域重要一環。   詩學與政治學:兩種評論展覽的視角 陳佳利教授則分享自己在提筆撰寫評論之前,會先問問自己是否喜歡這個展覽、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感動?是否造成知識上的衝擊?並說明兩項撰寫展覽評論時,經常思考的角度:詩學與政治學。「展示詩學」是指策展人透過文物、展品、敘事與各種展示元素,建構展覽的主題與敘事。而陳佳利也以自己撰寫的專文「展示搖滾再現批判:V&A博物館的PINK FLOYD回顧展」為例,其透過符號學解析展覽如何建構與傳達意義,分析展覽創造意義的方法,討論該展示如何融合視覺、空間場景與音樂等元素,呈現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樂團的藝術性和搖滾精神。 陳佳利說明展場的視覺、空間場景與音樂等元素,如何引領著觀眾進入展覽意象。(陳佳利 提供)   另一方面,展示的政治學則希望探索展覽如何、為何受到不同價值觀所支配,並且反思策展的意識形態與社會政治脈絡,其評析角度包含三項核心問題:誰決定了展示主題?是否隱含權力運作?如何影響我們的價值觀?這些問題與「區別」相關,區分主流與邊緣文化,決定什麼東西值得被展覽、什麼則不登大雅之堂。「解構殖民:畢卡索與當代非裔藝術家之相遇」文章,即從展示政治學角度,解析展覽如何翻轉主流與邊緣。如陳佳利教授於文中分析策展人如何平等並列非洲雕刻與畢卡索的作品,彰顯美術館將非洲雕刻視為藝術品,而非人類學或民族文物的展示方式,以此揭露了展覽挑戰藝術界歐洲中心主義觀點的企圖。 2018年加拿大蒙特婁美術館的《從非洲到美洲:面對畢卡索,過去與現在》中並排陳列的畢卡索作品與非洲雕刻。(陳佳利 提供)   最後,陳佳利也分享該如何培養展覽評論能力,她認為應多看展覽與評論,掌握與比較世界趨勢與潮流,發展個人的書寫風格與創意,也可以跨領域與其他作者合作,讓書寫內涵更加豐富;此外,評論不可忽略的是,所有的評析都需有所根據。   給初心者的寫作指南 而對於新的寫手,本講座提供了哪些指南與技巧呢?首先,博物之島專欄的執行編輯,郭冠廷和葉家妤以自身的經驗,針對初心者分享展覽評論書寫技巧。她們將展評寫作過程分成「取材」、「比較」、「執筆」、「校稿」四個步驟。在「取材」階段,主要建議作者廣泛蒐集展覽資訊,並透過拆解展覽元素,掌握展覽理念;觀展後則可以參考學術性文章、其他展評,或訪談館員,進一步獲取書寫展評的資訊,並產生自己的觀點;其次,便要搜尋媒體對同一個展覽的報導,進行「比報」,理解多數媒體立場之後,找到自己文章合適的切入視角。 當準備好寫作材料,就要開始「執筆」了。郭冠廷給予三個提醒,首先,展覽評論並非學術寫作,可以將最有趣的內容放在開頭,以吸引讀者注目。而展評應讓沒有看過展覽的人也能看得懂,因此應適當於文中描寫展覽輪廓,並且提供基本資訊。第三,文章中如以實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將使評論更為具體。作為執行編輯的經驗,郭冠廷也認為美觀的圖片與簡潔且有創意的標題,是吸引讀者閱讀的最佳利器。 曾書寫「穿越時空、彼此遙望的二戰下女性:《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展示設計評析」專文的作者,何平則建議,書寫展覽評論,若要分析具身體感的展覽則要多去展場參觀。在書寫本篇文章時,作者從空間設計評析的角度切入,分析空間如何成為載體,讓觀眾進入二戰的台籍慰安婦與荷蘭少女安妮的內心世界,體驗少女建立自我認同與性別意識的過程,進而思考戰爭議題。她認為,這個展覽以呈現安妮、和她一同生活的密室成員與幫助者的感受、人格特質與經歷為最主要的核心關懷,給予這些人物立體的人性與溫度;然而,在評析裡,何平也提出觀眾較難從展覽提供的、斷裂的歷史資訊中勾勒出完整的歷史脈絡。 何平說明「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展示如何呈現戰爭中的女性之聲。(十禾設計 提供)   王幸慈則分享,書寫展覽評論之前應該探問三個問題,包含:什麼原因促使你寫這篇文章?預設的讀者是誰?該用什麼視角書寫?並以文章「如何面對國家的傷痕記憶?荷蘭奴隸展&第三帝國設計展之啟示」為例,本展有別於其他展示創傷的展覽,跳脫了沈重的歷史,讓觀眾不至於被痛苦的情緒所淹沒,令人印象深刻,因此以此為主題撰寫展覽評論。 書寫文章時,她則預設讀者稍微瞭解展覽內容背景,及有閱讀展覽評論的經驗,並且以主題性視角寫作,關注作品與作品、作品與空間之間的關聯性。例如文中介紹《第三帝國的設計》展,其文章說明,該展首先透過納粹的數位檔案、影片,以及在年代表上顯示他們在政治與設計領域的發展,而觀眾有這些背景知識後,搭配實物便可逐步理解納粹如何擅用設計技術,向大眾灌輸政治理念。最後,王幸慈也強調,平時應涉獵多重領域的知識,且理解文章的使命與定位為何,再向合適的平台投稿,並選擇對的受眾露出。 王幸慈於講座分享如何分析荷蘭博物館「奴隸(Slavernij)」展覽。(王幸慈 提供)   深掘展示意涵的展覽評論 「展覽評論」是一個特殊的文類,既要介紹分析、也可以批判或倡議。這場講座建議所有參加者多看展、多閱讀、多書寫,嘗試以詩學、政治學的角度切入書寫評論,幫助讀者更精準地理解展覽的核心內涵及弦外之音,建構與展示之間延伸的對話。   簡報教材: 主題演講1_黃旭_從展覽策劃到評論—以南風攝影展為例 主題演講2_陳佳利_展示的詩學與政治學:展覽評論的技巧與案例 分享人1_郭冠廷、葉家妤_展評怎麼寫?初心者的挑戰技巧 分享人2_何平_安妮展:從空間設計到角色內心 分享人3_王幸慈_寫在展覽評論之前:從洞察到下筆的經驗分享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創造出好的展覽?一窺策展秘辛!「展覽製作眉角大公開!」講座紀實 【博物之島專文】給寫作初心者的指南:博物館寫作好手的無私分享!「線上書寫—博物館寫作的零度」講座紀實
2022/07/12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迎接十週年—線上年會回顧行動博物館發展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迎接十週年—線上年會回顧行動博物館發展
作者:高郁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現在,博物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主動的角色和責任。 從Black Lives Matter到COVID-19對特定群體造成的巨變,現在是解決不平等和歧視的關鍵時刻。 透過國際對話、合作與互相理解,本次年會「權力與聲音」致力為長期以來受到忽視的故事發聲。」 —利物浦博物館館長Laura Pye   權力與聲音:帝國的回音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在成立十周年,選擇回到利物浦國際奴役博物館(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舉行「權力聲音:帝國的回音(Power and Voices: Echoes of Empire)」線上研討會,從博物館的視角回顧過去十年的多元文化和殖民遺緒、發聲和缺席、環保和經濟等衝突,主張博物館不再只是中立角色,應該更勇於採取行動捍衛我們生活的世界。本屆大會圍繞著三個關鍵問題展開討論。 誰擁有分享故事的權力? 誰的聲音被消失、靜音或遺忘? 博物館如何促進平等與人權? 10月14日至16日共舉辦9場線上議程,議題圍繞著殖民歷史的「去殖民化、種族主義與人權」、「博物館、文化復振與文物返還」,也有當代戰爭難民與人口販運議題「無處所公民」、「消除現代奴役制度:見解、展覽與行動」,更有聚焦於博物館當代角色者,包含「權力、聲音與博物館使命」、「行動博物館」、「博物館、再現與人權」、「怎麼了?博物館如何支持處理敏感、情緒性、複雜、創傷和困難歷史議題的從業人員」,以及由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拉丁美洲分會(FIHRM-LA)分享「拉丁美洲博物館的人權工作進行式」。   行動博物館(The Activist Museum) 在行動博物館(The Activist Museum)會議中,由2019-2020年獲頒行動博物館獎項(The Activist Museum Award)的三個館舍—勞工博物館計畫(Museum as Muck)、國際奴役博物館(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以及英國氣候博物館(Climate Museum UK)分享博物館如何發揮影響力。在會議開始,由獎項的創辦人Robert R. Janes說明博物館行動主義(Museum Activism)關注博物館與社會正義的合作關係,認為「博物館的實踐應合乎道德倫理的價值觀,旨在帶來政治、社會和環境的變化」。   Michelle McGrath簡介勞工博物館計畫(Museum as Muck)是一個由勞工階級的博物館專業人士所組成的社會網絡,致力於改變博物館工作者背景的社經多樣性,該計畫串連博物館員組成勞工社群,挖掘博物館中不同種族、性別、階級、身心狀況任用的不平等,並給予各部門建議,藉以改善結構問題。   國際奴役博物館與人口販運倡議者Amina Rafique合作,組成移民藝術家互助計畫(Migrant Artists Mutual Aid, MAMA),由英國境內的女性、移民、藝術家、學者,以及利物浦周邊的當代奴隸組成,MAMA與國際奴役博物館青少年大使合作,透過工作坊發想藝術品或表演藝術,訴說女性人口販運受害者的經驗,由青少年大使整合博物館的資源與活動作為發聲平台,以此療癒、傳遞並激發討論。   英國氣候博物館(Climate Museum UK)是以博物館方法及遺產學概念組成,將博物館、遺址或相關團體中的物件整合於數位典藏系統,並賦予氣候、環境角度的詮釋,也邀請民眾上傳相關物件及故事,建置開放的線上博物館。2020年更提出「開發的故事」(Stories of Extraction)計畫,協助博物館理解殖民主義同時也帶來環境問題,並反思我們的星球正在面臨的不義對待。   會議尾聲主持人Richard Sandell勉勵博物館從自身任務出發並與環境連結,善用博物館的資源,指出不公不義並提升大眾意識,創造更具同理、相互理解的社會。
2021/03/03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