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人類演化研究早期先驅者: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
作者:劉德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退休研究員) 瑞典百年來的人類演化研究: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 每年十月,是公布諾貝爾獎得獎者的時間。2022年「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的得主是,研究尼安徳塔人基因組的瑞典籍遺傳學家Svante Pääbo。事實上,瑞典學者在人類演化的研究貢獻,可追溯至20世紀初期,已超過了100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地質學家與考古學家了,他們的重要研究包括最早發現的周口店北京猿人牙齒化石,也帶動歐美各國先後前往亞洲尋找人類祖先的熱潮。這些早期人類的牙齒化石至今仍保存於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 (Evolutionsmuseet)。如果你在斯德哥爾摩參觀過各種典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後,還有興趣參觀首都外圍具有特色博物館的話,建議去烏普薩拉大學參觀演化博物館。 烏普薩拉市位於斯徳哥爾摩市的北邊,可搭乘火車前往,大約40分鐘車程。大學就在火車站附近,步行可及。烏普薩拉大學建於1477年,是瑞典和北歐地區最早成立且至今猶存的大學。對生物學背景的朋友而言,提到烏普薩拉大學應不陌生,而且是必須前往朝聖的大學〔註1〕。 水底考古學的進展與難題:斯德哥爾摩VASA古戰艦博物館 平凡的大學博物館,內藏豐富古生物化石 許多國家的大學博物館,通常沒有雄偉壯麗的建築外觀,往往分別設置在所屬學科的研究大樓𥚃,其主要任務是保存研究所留下的各種標本和設備。這次介紹的焦點是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群的古生物學博物館,當走進博物館的大門時,迎接我們的是兩隻栩栩如生的迅猛龍原尺寸模型,擺出的動作相當逼真,相信會討孩童的喜歡,這樣的佈置也對博物館屬性下了很好的註解。博物館內的主要展示主題從生活在早期海洋的菊石說起,我們沿著演化時序很快就看到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從魚類逐漸演化成陸棲脊椎動物,包括了另一廣為人知的偷蛋龍。 古生物學演化博物館入口處有迅猛龍歡迎觀眾進來。(劉德祥 提供) 古生物學演化博物館有著典型的自然史博物館展示主題和陳列方式;右下角即為偷蛋龍 的化石。(劉德祥 提供) 古生物學展示少不了恐龍的演化,特別是恐龍家族中的小型肉食恐龍如何演化成鳥類,其中的關鍵是恐龍鱗片演化成羽毛的過程,在此有詳細的說明。近年來,恐龍蛋化石𥚃暗藏的胚胎發育也是熱門研究主題,展示中加入小恐龍破蛋而出的模型,栩栩如生,呈現了最新的科學知識。但整體而言,博物館的展示手法相當傳統,猶如十九世紀歐洲典型的自然史博物館,所有標本都有條有理地放在木製玻璃展櫃中,而另一個展示重點就是這所大學如何在亞洲人類演化研究的舞台上作出劃時代的貢獻。 上圖為恐龍破蛋的模型,在博物館裡,恐龍依然是古生物學最受歡迎的展示。(劉德祥 提供) 人類演化展區中展出靈長類共同祖先的化石,和早期原始猴類——現生狐猴,作為演繹 人類演化史的序曲。(劉德祥 提供) 初登人類演化研究舞台 1914年,即滿清皇朝結束,建立國民政府後的第三年,瑞典地質學家Johan Gunnar Anderson在中國與瑞典合作協議的安排下,前往中國進行地質探勘。Anderson在瑞典時,曾閲讀德國探險家在中國發現「龍骨」的報導,所以滿懷期待來到中國,希望在工作之餘,能發現有價值的化石。抵達北京後, Anderson從當地人得知,在北京西南方大約60公里處的周口店,有一座名為龍骨山的地點,曾被當地人找到過許多稱為「龍骨」的動物化石。Anderson則在這裡發現許多動物化石,包括三指馬、劍齒虎和古犀牛等,並先後運回烏普薩拉大學委由 Carl Wiman教授保管。由於發現的化石越來越多,Anderson請大學加派一位助手-Otto Zdansky前去協助相關作業。在中國考古研究期間,Zdansky發現到類似古人類牙齒化石,但沒有即時深入研究發表,這些牙齒化石後來隨著Zdansky回到瑞典,並保存於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內。 1926年,瑞典國王到中國訪問,知道瑞典有多位科學家正在中國進行各項科學研究,由於國王本身也是一位科學家,於是請Anderson安排了一場研討會,以了解科學家的研究進展與發現。在那次研討會裡,Zdansky將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交由Anderson發表,首度公開周口店北京猿人牙齒化石的研究成果,也讓中國登上了國際人類演化研究的舞臺。 博物館人類演化展區展出最早周口店北京猿人(直立人)頭骨鑄模標本。(劉德祥 提供) 喚醒沉睡千年的先人—南科考古館「我們活過」特展讓人骨訴說史前故事 21世紀,青年學者承續猿人研究 2011年,烏普薩拉大學的年輕古生物學家 Martin Kundrát和其他兩位館員討論到在大學的倉庫𥚃,還有四十箱1920-1930年代從中國發掘運回來的木箱,他們打開幾個標示著ZKD(周口店的羅馬拼音縮寫)的木箱,並在其中發現一顆用衛生紙包住的牙齒,於是Kundrát將它寄到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進行修復和鑑定工作,確定這的確是北京猿人(現在稱為直立人)的犬齒。在相隔超過半世紀後,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保存的北京猿人牙齒化石,從最初的三顆增加到四顆,此項人類演化的重要證物,再次從100年前的陳舊箱子內,重現於世人面前。 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四顆化石牙齒,最右邊那顆是 2011 年發現的第四顆。(劉德祥 提供) 博物館標本的新價值?史密森尼博物館研究人員告訴你 回看臺灣的大學博物館 雖然大學博物館通常沒有吸引人的外觀,也沒有大型的超級特展,更沒有亮眼的參觀人數,但這些博物館堅守其核心功能:蒐藏與研究,並在各學術領域上有卓越的表現,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即為最好的案例之一。近年來,臺灣的大學博物館逐漸受到重視,例如國立臺灣大學正在規劃一座「臺大總博物館」;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也有獨立的建築空間,並定期推出特展,館員更積極參與國內外和ICOM大會活動;而中部的國立中興大學也在近期成立自然史博物館,展出大學的化石研究與蒐藏。聯合許多既有的大學博物館,共同期待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成立「大學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這樣的發展是十分讓人振奮的。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Svante Pääbo也是從烏普薩拉大學完成博士學位的,當年他就曾經以博物館的木乃伊組織從事與古DNA (Ancient DNA)相關研究,顯示古DNA研究的可能性,後來更積極精進各階段的實驗方法,直到完成高準確度的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沃人的基因組序列,以古DNA重寫人類演化歷史,也是他獲得諾貝爾獎的主要貢獻。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目前的物種命名方式,就是由曾在烏普薩拉大學求學,爾後回來任教的卡爾林奈 (Carl Linnaeus)所創立,謂之「雙名法」。任何一個物種的學名,是由兩個拉丁文所組成,前面一字是屬名(名詞),後者是種小名(形容詞),這種命名方式至今仍被採用。瑞典的紙鈔也有印上林奈氏圖像的版本,凸顯林奈氏在瑞典社會上的崇高地位。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水底考古學的進展與難題:斯德哥爾摩VASA古戰艦博物館 【博物之島專文】喚醒沉睡千年的先人—南科考古館「我們活過」特展讓人骨訴說史前故事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標本的新價值?史密森尼博物館研究人員告訴你
2023/02/01
1